2017-2018高一历史1月联考试题(带解析湖南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五校)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2018高一历史1月联考试题(带解析湖南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五校)》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湖南省湘东四校2017年下期高一联考 历史试题 总分100分时量:60分钟 考试时间:2018年元月29日 由株洲市二中醴陵市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联合命题 姓名: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大题共50分。)‎ ‎1. “乐”原指早期人们用以表达情感的文化活动,如诗歌、音乐、舞蹈等。西周时出现了十分严格的乐舞制度。祭祀时“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这样的变化 A. 遵循血缘政治传统 B. 带有鲜明等级色彩 C. 强化了皇权的独尊 D. 顺应了儒学的发展 ‎【答案】B ‎【解析】从材料来看,“乐”成为一种制度,并且祭祀时不同等级的人用不同的制度,说明乐具有等级色彩,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血缘;C选项错误,此时皇帝制度还没有建立;D选项错误,这与儒学并没有关系。‎ ‎2. 根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A. 西周开始出现文化下移 B. 诸侯国争霸割据的局面出现 C. 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D. 分封制之中孕育着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材料“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表明中央派官员逐级将法律宣讲到地方,使全民都要知晓法律、遵守法律,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正确;材料不是反映文化传播,而是宣讲法律,A错误;材料与“诸侯国争霸割据”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派官员逐级将法律宣讲到地方,无法体现周 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排除C。‎ ‎3. 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内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A. 西汉的大部分地区未实行郡县制 B. 中央政府已经为王国势力所控制 C. 多数人口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 D. 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 ‎【答案】D ‎【解析】由统计图表中“中央辖郡”和“王国辖郡”可以看出都有“郡”,所以意味着A的说法不对;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的西汉,实行郡县制还是封国制,是由中央政府或者皇帝来决定的,所以C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图表中中央政府所辖郡的数量和人口数均远远少于王国,而这是西汉初年由政府设立郡国并行制的情况,所以不能说明中央政府已为王国势力控制,中央政府受到王国势力的威胁是在西汉中期汉景帝、汉武帝时期,故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央所辖郡的数量是王国所辖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人口数却是王国所辖的二分之一。根据一般经济与人口发展关系的理论可知,用有限土地资源养活更多人口,说明其经济 基础更好。由此可知,中央所辖地区供养了更多的人口,这就需要更好的经济基础。故选 D 项。 ‎ 点睛:这一题的图表数字给人制造了一种假象,就是王国问题西汉初年就有,看似中央权力一开始就比地方要小。解题关键是要搞清郡国并行制是汉初汉高祖刘邦推行的制度,目的是加强和巩固皇权的,所以不会从一开始就有王国威胁中央的现象,而且在设置这一制度时,一定会首先保证中央控制的地区实力远高于地方王国的实力,搞清这一点,就不会被图表中的数字所迷惑了。‎ ‎4.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不阿权贵,却可以“为知己者死”。但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渐失,他们依傍古人,拘泥经典,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 儒家思想正统化 B. 小农经济的发展 C. 专制制度的加强 D. 科举制度的僵化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士人们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对政权的依附关系不强;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士大夫在思想上依附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依附政权,导致独立人格的匮乏甚至丧失,C项正确。儒家思想正统化与“士”独立的人格的变化无关,排除A。小农经济的发展与士大夫独立人格的匮乏无直接关系,排除B。科举制度的僵化的确会导致士大夫独立人格的丧失,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5. 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A. 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B. 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 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D. 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行省是中书省的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故选A;行省指有利于中央集权,但并非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能彻底解决,排除B;行省制是秦朝推广的郡县制的重大发展而非笼统继承,排除C。秦朝的郡县制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排除D。‎ ‎6. 张集馨,清朝道光九年进士及第,任职翰林院。道光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经皇上钦点,派任山西朔平知府。五月二十五日,皇上召见张集馨进行行前训话。此事例反映了在清朝 A. 皇帝亲掌国家的人事大权 B. 地方官选任制度简单高效 C. 国家高度重视山西的治理 D. 吏部的选官职能完全丧失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对进士及第过程的描述可以看出皇帝直接参与了官职任免的事务,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清朝官员选拔很复杂。C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含义。D选项说法错误,曲解了含义。‎ ‎7. 按雅典城邦旧制,公民担任公职是尽义务,一律不给工资,甚至要由自己负担有关开销。伯利克里时期,首先为担任民众法庭陪审员的公民发给每日生活补贴;后来发展到参加公民大会均可领取津贴。城邦的这些变化表明 A. 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民主政治的物质基础遭破坏 C. 古希腊城邦实行轮番而治 D. 公民广泛参政有了经济保障 ‎【答案】D ‎【解析】由“公民担任公职是尽义务,一律不给工资,甚至要由自己负担有关开销”到“伯利克里时期,首先为担任民众法庭陪审员的公民发给每日生活补贴;后来发展到参加公民大会均可领取津贴”可以分析出发放津贴,为公民参政提供了经济保障,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法律问题;B项中物质基础破坏与题干所述不符;C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轮番而治。‎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伯利克里时期,首先为担任民众法庭陪审员的公民发给每日生活补贴;后来发展到参加公民大会均可领取津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考查伯利克里发放津贴,为公民参政提供了物质保障,调动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8. 下表为古代罗马部分法律。这反映了 时间 法律 内容或影响 公元前450年 ‎《十二铜表法》‎ 对贵族无法无天的暴虐行为有所限制 公元前449年 ‎《卡努雷阿法案》‎ 允许平民和贵族缔结合法的婚姻 公元前367年 ‎《李锡尼―赛克斯法案》‎ 允许债务人把已支付的利息算成本金还债 公元前287年 ‎《霍腾西阿法案》‎ 平民大会的决议和公民大会决议一样有效 A. 平民的民主权利不断扩大 B. 贵族的统治地位逐步动摇 C. 共和国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D. 自由民逐步获得平等权利 ‎【答案】C ‎【解析】《罗马法》主要是关于经济方面的法律条文,所以不能推断出平民的民主权利不断扩大,故A项不选;B项错误,罗马法最终还是为了维护贵族的统治的,地位没有发生动摇;由题干表格中的描述可知,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平民的利益,限制了贵族的利益,说明共和国时期的统治基础除贵族为还包括平民,统治范围扩大,故本题答案选C项;D项不选,题干可以看出自由平民权利扩大但不能推断出平等。‎ ‎9.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代替国王主持内阁会议,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但“首相”一词最初被用来形容专制君主的首席大臣,也用来指国王的走狗,罗伯特•沃波尔强烈抗自己被称为首相。这主要说明当时的英国 A. 首相违背宪政精神 B. 有浓厚的王权传统 C. 内阁制尚未形成 D. 王权势力仍然强大 ‎【答案】B ‎【解析】首相被称为是“国王的走狗”,显然说明英国当时仍然具有浓厚的王权意识,故B项正确;这一做法并没有违背宪法,故A项错误;此时英国已经具备内阁特点,故C项错误;王权已经是形同虚设,故D项错误。‎ ‎10. 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在公布之后就遭遇了一波三折的命运,先是联邦法官做出了暂停“移民禁令”限制令,随后特朗普政府针对暂停禁令提起上诉。之后该上诉又被驳回。随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允许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新版移民限制令部分生效。这主要体现了 A. 美国司法程序的复杂性 B. 美国行政命令的随意性 C. 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 D. 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司法程序,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行政命令的随意性,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是美国总统和最高法院关于移民限令互相制约,这体现了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故D项错误。‎ 点睛:排除法是历史选择题的万能解题法,解题时把握“排除三原则”:不符合史实的选项首先排除;其次是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再次是符合材料信息但不符合主旨信息的。本题中AB不符合材料信息,D项不符合史实。‎ ‎11. “对共和派而言,虽然宪法未对国家政治体制做出明确规定,但既然宪法承认了‘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那么自然也就意味着承认共和国本身;而对君主派来说,由于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参议院又由间接选举产生,一俟君主派得势,只要将宪法略加修改,总统可以变为国王,参议院可以变为贵族院。”这反映出法国1875年宪法 A. 脱离法国国情 B. 是两派相互妥协的产物 C. 不能维持长久 D. 获得了两派的竭力支持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875年宪法不是脱离法国国情而是根据法国国情通过的,故A项错误; 依据材料“对共和派而言,虽然宪法未对国家政治体制做出明确规定,但既然宪法承认了‘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那么自然也就意味着承认共和国本身;而对君主派来说,由于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一俟君主派得势,只要将宪法略加修改,总统可以变为国王,参议院可以变为贵族院”可知,法国1875年宪法是共和派与君主派相互妥协的产物,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法国1875年宪法不能维持长久,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法国1875年宪法又称为一票共和,说明没有得到两派的竭力支持,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并结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和特点解答即可。‎ ‎12. 《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六条规定:议会票权分配如下:普鲁士连同汉诺威、库尔黑森、浩斯敦、拿骚及法兰克福的原有票权共有17票;巴伐利亚6票;萨克森4票;符腾堡4票;巴登3票;黑森3票;梅格棱堡一许威林2票;布伦瑞克2票。这反映了德意志 A. 国家统一尚待时日 B. 各邦在议会中权力平等 C. 采用联邦制国家形式 D. 代议制民主“名不副实”‎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871年普法战争的结束,德意志完成了帝国的统一,随后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帝国统一的完成是由普鲁士带领完成的,普鲁士的皇帝和宰相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各邦在议会中的权力是不平等的,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和材料各邦票数分配能证明德意志为联邦体制,故C项正确;材料只说明各邦在议会的票权分配,不涉及代议制民主的真假,故D项错误。‎ ‎13. 据史料记载,1839年9月穿鼻海战,英军无人员伤亡,清兵则死亡15人,中国水师29艘战舰几近全毁。而林则徐报告皇帝“收军之后,获夷帽二十一……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这种现象反映出 A. 中国人的封闭愚昧 B. 战争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C. 对英作战指挥失误 D. 中英存在较大军事差距 ‎【答案】B 点睛:本题属于“反映”类题型,这类题目一般都会选择一个较为深层次的答案,即更本质、实质的答案,学生切勿被表象选项所迷惑。‎ ‎14. 1860年,《北京条约》签字后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说:“我们永久性的利益在于贸易,而贸易的繁荣全赖于秩序和安定”,“中国政府的垮台只会对英国的非领土权益造成严重损失……英国的利益依靠一个中央政府的存在”。为此,英国 A. 放弃了割占中国领土的要求 B. 要求中国开放全部沿海港口 C. 提出外国公使必须进驻北京 D. 积极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 ‎【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英国持续贸易在于清政府国内秩序的稳定,为此,英国派出华尔洋枪队镇压天平天国运动,故D正确;其他三个选项不符合材料中“全赖于秩序和安定”的信息,排除。‎ ‎15. 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 A. 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 B. 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 C. 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 D. 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答案】A ‎【解析】《辛丑条约》中的惩罚性、预防性措施就是列强在国际法名义下要恢复和强化不平等的条约关系,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抵制革命潮流的信息,B项错误;《辛丑条约》是要以华制华,不再主张瓜分中国,C项错误;D项不是主要目的,可排除。故答案为A项。‎ ‎16. 沈从文在《辛亥革命的一课》中指出:“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A. 中国军事制度仅发生一定改变 B. 中国社会没有出现丝毫的变化 C. 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贡献巨大 D. 从专制到民主不可能一蹴而就 ‎【答案】D ‎........................‎ ‎17. 北京学生发生五四运动后,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吴佩孚5月9日通电说,“莘莘学子……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这反映出 A. 五四运动是全国性革命运动 B. 经济诉求是运动的重要目标 C. 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 军队支持是胜利的重要原因 ‎【答案】C ‎【解析】从支持和同情五四运动的来自不同的阶级和社会领域来看,五四运动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故答案为C项。A项“全国性”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学生的经济诉求,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军队对运动的支持,排除D项。‎ ‎18.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高举“抗日反蒋”的旗帜,转战湘黔川滇寻求新的落脚点,集中全力粉碎敌人的围追堵截。1935年6月转入川西北会合红四方面军,明确提出“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由此可知 A. 中共对蒋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B. 红军长征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C. 中日民族矛盾开始趋于激化 D. 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路线方针问题 ‎【答案】B ‎【解析】1936年西安事变后,中共提出联蒋抗日,表明中共对蒋政策发生重大变化,A错误;从开是长征高举“抗日反蒋”的旗帜,到1935年6月明确提出“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表明红军长征进入到一个新阶段,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日民族矛盾开始趋于激化”,排除C;1935年遵义会议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路线方针问题,D错误。‎ ‎19. 1938年4月上旬,日本陆军部在制订武汉会战计划时,原准备由日本华北方面军一部沿平汉线南下,与日本华中方面军夹击武汉。后考虑到华北地区八路军频繁出击而导致“治安不良”,难以抽出兵力,从而放弃了沿平汉线南下参加武汉会战计划。这说明 A. 日军全面侵华初期计划不够周密 B. 敌后战场由此成为日军进攻重点 C. 世界战局变动影响了日军侵华方针 D. 中共抗战给予正面战场战略支持 ‎【答案】D ‎【解析】日军由于受到华北地区八路军的掣肘,抽出兵力放弃了南下参加武汉会战计划,说明中共军队对于正面战场极大支持,故D正确;材料体现出日本计划是周密的,故A错误;此时,正面战场是主要进攻方向,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世界战局的影响,故C错误。‎ ‎【点睛】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作战方式和路线截然不同:正面战场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以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敌后战场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 ‎20. 记录片《大抗战》挖掘出1000余小时由各国记录的战场原声影像,10万张高清真实照片,整理手稿、通讯、报纸文摘等重要文献千余份。用新视角、新理念、新资料、新技术,对“九一八’’事变开始至日本投降的十四年抗日战争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生动的历史回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获取新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 B. 实证是再现历史真实的原则 C. 新理念更有利于全景展示历史 D. 抗战的研究必须借助新技术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原声影像,10万张高清真实照片,整理手稿、通讯、报纸文摘等重要文献对全面系统、客观生动的历史回顾起到重要作用,说明实证是再现历史真实的原则。故答案为B项。AC项说法片面,D项说法绝对,排除。‎ ‎21. 1852年,马克思在总结法国1848年革命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摧毁和打碎旧国家机器,但是对“打碎”的含义还没加以具体的阐述。1871年6月,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详细阐述了打碎旧国家机器的理论,“打碎”包括破坏旧的国家压迫性机关,也包括改造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合理职能。这说明 A. 《共产党宣言》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指南 B.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国际工人运动中逐步完善 C. 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摧毁旧的国家机器 D. 巴黎公社的失败是由于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巴黎公社并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排除A ‎;材料中对怎样打碎国家机器,马克思由深入的探讨,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国际工人运动中逐步完善。无产阶级的首要人物是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制,排除C;巴黎公社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还没有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是巴黎公社失败的具体原因之一,排除D。‎ ‎22. 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经济方面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银行国有化,由工兵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这表明 A. 俄国封建残余浓厚 B. 俄国革命当前任务是社会主义革命 C. 俄国工人阶级掌权,为经济变革创造条件 D. 俄国沙皇统治已被推翻 ‎【答案】B ‎【解析】“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银行国有化,由工兵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表明俄国革命当前任务是社会主义革命,故B正确;其他说法不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第一次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也被认为是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变革。‎ ‎23. 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多由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2016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 B. 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 C. 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 D. 监察官选任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 ‎【答案】D ‎【解析】A表述过于绝对,错误,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不符合材料和史实,错误;C不符合民国和新中国监察官的选任,排除;根据“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后改为选举产生” 和新中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表明监察官选任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故D正确。‎ ‎24.‎ ‎ 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 A. 最早实行这一制度的地区是宁夏 B. 这是一种苏联模式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 C. 它的法律依据是《民族区域自治法》‎ D.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答案】D ‎【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有利于民族繁荣和发展,故选D项。A是内蒙古;B说法错误,是中国特色;C依据错误。‎ ‎25.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的5年中,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行政案件近50万件,已受理的行政案件几乎涉及所有行政管理领域。全国法院行政案件受案数从1992年的27125件,增加到2001年的100921件,原告的败诉率从35.93%下降到28.61%。材料主要说明我国 A. 民主法制建设日趋完备 B. 政治腐败案件不断增加 C. 法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民主法制建设亟待完善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给出的史实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之后取得了显著地成效,这也表明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逐渐完备,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与材料反映的内容无关;C选项错在“观念”上;D选项错误,与题意相悖。‎ 二、材料解析题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国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欧的日耳曼人。10世纪时日尔曼人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后发生分裂。在德意志帝国建立前,德意志境内存在许多邦国,各邦都制定了各自的宪法,这些宪法虽然或多或少具有近代宪法因素,但归根到底是封建贵族为维护其统治的产物,均为“王室的作品”……德意志是普鲁士通过“白色革命”的特殊方式完成国家统一的。一边是具有自主革新传统的容克地主开始执掌现代化进程的领导权,另一边是不断壮大的工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虽然渴望统一和自由,但害怕无产阶级卷入革命,宁愿向贵族地主妥协……俾斯麦表示:“重视对王朝的感情,把王朝的不可或缺当做联系手段,并以王朝的名义来维持民族内的一定部分,是帝国德意志人的特征……”‎ ‎——摘編自《从皇帝到礼仪元首——从德国国家元首地位的嬗变看德国政治》‎ 材料二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开始仿照宋朝的制度,实行殿阁大学士制,从翰林院等机构中挑选文臣充任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协助皇帝批阅奏章,随侍左右,以咨顾问。后来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的运行过程中逐渐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出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清朝初年沿用明朝的内阁制度,内阁表面上是最高行政机构,却并无多大实权。有关军国大事的决策权,由凌驾于内阁之上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操纵。内阁不过是执行议政王大臣决议的办事机构而已。‎ 材料三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具有浓厚君主制色彩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德内阁的异同。‎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德两国的政治对各自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1)原因:德意志国家具有君主专制的传统;德意志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方式的特殊性(王朝统一战争或德意志完成统一保留封建残余);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俾斯麦的个人因素(或答俾斯麦认为君主专制是维护统一局面的有力工具等)。‎ ‎(2)相同:对皇帝负责。‎ 不同:从地位看:明清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德国内阁是法定机构;从职权看:明清内阁职权不明确,是咨询机构,德国内阁有行政权,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从实质看:明内阁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德国内阁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产物。‎ ‎(3)中国:能够缓解皇帝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的矛盾,协调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巩固了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德国:有利于推动德国经济发展,但君主权力较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带有浓厚的军事封建性。‎ ‎【解析】本题考查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具有浓厚君主制色彩的原因、中德内阁的差异以及两国不同的政治制度对各自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以及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德国具有浓厚君主制色彩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这些宪法虽然或多或少具有近代宪法因素,但归根到底是封建贵族为维护其统治的产物”“德意志是普鲁士通过‘白色革命’的特殊方式完成国家统一的”“产阶级虽然渴望统一和自由,但害怕无产阶级卷入革命,宁愿向贵族地主妥协”“俾斯麦表示:‘重视对王朝的感情,把王朝的不可或缺当做联系手段,并以王朝的名义来维持民族内的一定部分,是帝国德意志人的特征……’”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中德内阁的异同,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从相同点来看都是为皇帝服务;从不同点来看,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德国内阁是拥有行政权的法定机构,另外从性质上看一为封建君主专制产物,一为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物。‎ ‎(3)中德两国的政治对各自社会发展的影响,应当联系所学来回答。明朝内阁制的形成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对中国历史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德国确立起君主立宪制,但局限性非常明显,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化外(政令教化所达不到的地方)人犯罪者依律拟断;隶理藩院者,仍照原定蒙古例。化外人既来归附,即为王民,罪并依律断,所以示无外也。‎ ‎——摘自1740年《大清律例》‎ 材料二凡英民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即领事,下同)处投禀,管事官先行查察……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 ‎——摘自1843年《虎门条约》‎ 材料三1943年1月11日,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与美国国务卿赫尔在华盛顿签署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同日,国民政府代表宋子文与英国代表薛穆、黎吉生在重庆签暑了《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这两个条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美英两国同时撤废在华治外法权。很快,巴西、加拿大、挪威、荷兰、阿根廷等国也先后与中国商订新约,放弃在华特权。‎ ‎——摘编自胡星斗《民国政府收回治外法权的历程》‎ ‎(1)材料一中,清朝如何处理外国人在华犯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规定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规定了英国在华享有什么特权?分析这一规定产生的背景及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中,中国取得了怎样的外交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成就取得的原因。综合概括指出影响国家司法主权的因素。‎ ‎【答案】(1)规定:由官府依照中国法律判决。‎ 原因:国家主权独立;“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2)特权: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 背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影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3成就:废除了列强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原因: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成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 因素:传统观念;综合国力;国际环境;对世界的贡献等。‎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人犯罪者依律拟断;隶理藩院者,仍照原定蒙古例”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国家主权独立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凡英民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即领事,下同)处投禀,管事官先行查察”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鸦片战争后签订条约回答;第三小问从司法主权破坏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美英两国同时撤废在华治外法权”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原因从抗日战争胜利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回答;第三小问从综合国力和国际环境等回答。‎ ‎ ‎ ‎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