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校2017-2018高一地理4月联考试卷(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福建三校2017-2018高一地理4月联考试卷(带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 “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三校联考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甲人口增长率曲线图和乙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1-2题。 ‎ ‎1、甲城市人口呈现正增长的开始时期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如果只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关于乙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多 B. ②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C. ③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D. ④时人口数量达最小值 下面两图示意某国人口数量和每十年人口增长率状况。读图,完成第3-4题。‎ ‎ ‎ ‎ ‎ ‎ ‎ ‎3.该国 A.环境人口容量小,人口问题突出 B.人口迁入率高,人口数量增加快 C.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 D.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增速趋缓 ‎4.图2中反映该国2011年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序号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某地区人口迁移率(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迁入为正,迁出为负)与自然增长率曲线图。据此完成下列5-6题。‎ ‎5.图中该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是()‎ A. 人口总数持续减少 ‎ B. 人口总数先增加后减少 C. 人口总数先减少后增加 ‎ D. 人口总数持续增加 ‎6.造成该地区迁移率下降的原因,最可能的是 A. 生态环境恶化 B. 产业结构调整 C. 高素质人才外流 D. 本地大量人口迁出 ‎ ‎360大数据中心基于9亿用户春运前夕至除夕的迁徙态势,发布了2017年春节“空城指数”,全面展示了春运期间的国民迁徙路。广东的东莞、佛山、广州和深圳等四个城市“空城指数”位列前五。而江西、湖南、河南等成为春节前流入人口最多的省份,江西堪称最“拼”省份。据此回答7-8题 ‎7.广东省城市“空城指数”高的主要原因 ①环境优美 ②工资水平高  ③就业机会多④自然资源丰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8.最“拼”省份江西省,因为“拼”而对江西省带来的影响最可能是 A. 人地矛盾加剧 B. 就业压力加重 C. 人口老龄化严重 D. 城市化水平降低 在人口老龄化发展演变过程中,当农村地区人口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时,即称为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倒置”现象。“未富先老”是指在经济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现象。下表为全国及M省城乡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读表9-10题。 ‎ ‎9.关于表格内容的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未富先老”在我国农村存在较为普遍 B. 我国农村的非农产业就业吸纳能力较低 C. M省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D. M省村镇地区的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地区 ‎10.为缓解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倒置”现象,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在农村地区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 ‎ ‎ B.鼓励城市人口大量移至农村 ‎ C.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 ‎ D.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以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 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完成下题。 ‎ ‎“环境负担”公式:EB=P+A-T(EB:环境负担P:人口A:消费程度T:创造财富的技术)‎ ‎11.右图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 A. 耕地面积在减少 B. 总人口数在增加 C. 人均耕地在减少 D. 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 ‎12.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的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能因此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 A. 开发湿地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 B.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 推广良种,提高单产 D. 提高粮食进口量,缓解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下面左图为某国的甲地区2013年人口年龄构成图,右图为甲、乙两地在某国的位置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甲地所在州有超过一半的城市居民住在A市,原因是该市() ‎ ‎①纬度较低,气候相对温暖 ②沿海地区地势较低,交通便利 ③位于海湾内部,且受沿岸暖流影响 ④较少遭受飓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4.对甲地人口性别比例与年龄结构严重失衡的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A.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大量迁入 B. 该地服役军人多 C. 该地女性人口出生率低且大量迁出 D. 夏季到该地旅游度假人数多 下图为我国某市2012年人口统计图。读图,完成第15-16题。‎ ‎15..与户籍人口相比,该市的流入人口 A.劳动力人口比重较小 B.老龄人口比重较大 C.女性人口比重较大 D.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较大 ‎16.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是 A.使该市人口死亡率上升 B.降低了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C.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减少 D.使该市的环境压力增大 某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持续增长。下图示意该地区25人每平方千米等人口密度线的变化。据此完成第17-18题。‎ ‎17.对该地区人口分布的描述是 A.西北多东南少 B.南多北少 ‎ ‎ C.东北多西南少 D.均匀分布 ‎18.若A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地域,其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水源充足 B.资源开发 C.交通便利 D.地势高峻 读“某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示意图(图1)”和“该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图2)”,回答19-20题。 ‎ ‎19.读图1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是L—Q—N—P—M B.P时期劳动力不足 C.N点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D.Q点过后人口数量开始增加 ‎20.读图2数据可知(  )‎ A.移民缓解了该国的老龄化问题 B.中青年比重高主要是人口出生率高 C.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D.该国可能是印度 ‎2016年全面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下图是我国某省从建国初期至今后的人口自然增长轨迹示意图,其中Ⅲ阶段为预测段。完成第21-22题。‎ ‎21.关于图中人口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Ⅰ阶段人口数量大于Ⅱ阶段人口数量 B.Ⅱ阶段会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 C.Ⅲ阶段不会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 D.②和③拐点的出现主要是受政策因素影响 ‎22.该省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以后,十年内不会对以下各项中产生较明显影响的是 A.劳动力的规模 B.人口老龄化速度 C.婴幼儿用品消费市场及相关产业 D.人口自然增长率 下图是每隔5年世界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图(含预测)。年龄分为未满14岁、15岁到65岁、65岁以上三个区间。读图,完成第23-24题。‎ ‎23.图中甲表示的是 A.未满14岁的人口比重 B.15岁到65岁的人口比重 C.未满65岁的人口比重 D.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 ‎24.人口负担系数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人口老龄化使得人口总负担系数逐渐升高 B.在图示的时间内老年负担系数和人口负担系数呈正相关 C.人口负担系数的变化趋势是先升高后降低 D.人口负担系数的变化趋势是先降低后升高 右图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状态的人口增长情况,读图完成25-26题。‎ ‎25.图中所统计的起始年份的人口总数约为 A.40万 B.2000万 ‎ C.200万 D.2340万 ‎26.根据图示信息的推理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率已有下降趋势,人口压力不大 B.要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长,必须长期不懈 C.人口增长的同时也可能引起人口老龄化 D.低增长率并不意味着人口增长总数的降低 ‎27.有关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污染就是因为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 B.只要有先进技术,人口增长就不会使环境恶化,反而使环境能够供养更多的人口 C.人口数量增长,客观上要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因此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是必然的 D.不能说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增长 ‎“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社会抚养指数相对较小,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大。上右图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据此回答28-29题。 ‎ ‎28.我国人口红利最大时期出现在 A.1964年至1968年 ‎ B.2008年至2012年 C.2024年至2028年 ‎ D.2040年以后 ‎29.“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我国最突出的人口问题是 A.人口老龄化 B.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C.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 D.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 读某城镇略图,回答30~31题。‎ ‎30.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 A.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B.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31.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在甲处布局印染厂主要是因为其(  )‎ A.距离城市较远 B.位于河流下游 C.地处盛行风下风向 D.靠近铁路 下图为“我国南部沿海某地区海港及其腹地关系示意图”,图中圆圈大小代表其人口的规模。据此回答32题。‎ ‎3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 A.P1和P2有各自的服务范围,彼此并不重叠 B.P1和P2的服务范围以各自为中心,均衡地向四周扩展 C.P1的服务人口大于P2‎ D.所有运输干线都是因为城市之间高度需求而新建的 读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平面示意图,回答33--34题。‎ ‎33.下图中,正确表示①④间地租水平变化曲线的是 ‎34.①②③④四地中,最有必要建卫生防护带的地方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35.下图为“甲、乙、丙三个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服务中心甲、乙、丙的服务职能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 A、汽车销售、珠宝商行、星级宾馆 B、高档电器、早点铺、星级宾馆 C、早点铺、星级宾馆、家用电器 D、星级宾馆、家用电器、早点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36.下图为“某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看,图中________区的土地利用属于公共事业用地,各功能区中________区占地面积最大。(2分)‎ ‎(2)现拟在①②③④四地中选一处布局一大型批发市场,最佳选址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 判断①②③④⑤五处哪一处为高级住宅区,并说明理由。(4分)‎ ‎(4)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该城市规划建设新城,现有在东北部和西南部建设新城的两种方案,你支持哪一种方案?请阐述你的理由。(3分)‎ ‎37、读2012年五国人口变化情况数据表,完成下列问题(10分)  ‎ 国家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A ‎1.5‎ ‎0.6‎ B ‎2.9‎ ‎1.0‎ C ‎4.3‎ ‎1.3‎ D ‎2.9‎ ‎0.8‎ E ‎0.98‎ ‎1.09‎ ‎(1)这些国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_____,D的自然增长率为__________。‎ ‎(2)目前,A的人口增长模式是__________型,D的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____。‎ ‎(3) E国人口死亡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国的最主要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 ‎(4) C国家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_,对该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上海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的人口问题与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等因素影响。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 ‎(1)结合图1归纳1990年以来上海市人口数量变化状况。(2分)‎ ‎(2)请分别说明上海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变化特征的形成原因。(2分)‎ ‎(3)请分析外来人口对上海城市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可能带来的问题。(4分)‎ 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三校联考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地理参考答案 ‎1-5 CBDBD 6-10 BCCCD 11-16 CCABC ‎ ‎16-20 DADCA 21-25 DABCB 26-30 ADBAD ‎ ‎31-35BCBCD ‎36. (12分)‎ ‎(1)文教  住宅区 (2分)‎ ‎(2)① 近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位于城市外围,地价低 (3分)‎ ‎(3)⑤处  位于市郊,低价便宜;位于河流上游地区;位于最小风频的下风向(盛行风的上风向)污染小(4分) ‎ ‎(4)东北部。理由:有铁路、高速公路提供便利的交通;靠近工业区,公用设施基础较好,便于工人上下班。 ‎ ‎ 或西南部。理由:地势较高,河流的上游,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较好;利用荒地,占用耕地少。(3分)‎ ‎37、(10分)‎ ‎(1)E 2.1% ‎ ‎(2)现代 传统 ‎(3)老年人口比重大  人口老龄化  鼓励生育和国外人口迁入 ‎(4)人口增长快,儿童比重大 给经济、环境、资源、就业等带来巨大压力 计划生育(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 ‎38、(8分)‎ ‎(1)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户籍人口变化不大。 ‎ ‎(2)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的原因是外来常住人口不断增加;户籍人口变化不大的原因是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低(呈负增长)。‎ ‎(3)积极影响:①弥补了上海市劳动力不足(缓解了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②促进了经济发展(繁荣)。‎ 带来的问题:①加大了就业、教育、住房及交通的压力;②增加了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管理的难度。‎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