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城 区 高 三 统 一 测 试
语 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刘宗周《学案》中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认为对“学而时习之”中“学”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那么,如何理解“学”呢?
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皇侃认为:“学,觉也,悟也。”这个理解不无道理。但皇侃进一步解释:“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强调以“先王之道”来对人的性情进行引导;这一过程不是“自觉悟”,而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服从外在的训导。这种以“导”为前提的“觉”明显是不彻底的,要达到“自觉悟”,还需要从自身切近处入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来获取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儒家那里,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而“天道远,人道迩”,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
对“学”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效”,有“效法”之义。“效”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学谓读书”是宋明理学著述中常见的观点,不过将“效”只是理解为效法先贤,甚至进一步引申为读书,并将其作为“学”的全部意义,则显得偏狭。因此,有许多学者对以读圣贤书为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激烈的如李贽、颜元自不待说,连一些理学的服膺者也不赞同将学与读书等同起来,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
“学”的过程是“说(悦)”的。中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说法,愉悦何来呢?通过前文对“学”字的分析可知,孔子所谓“学”,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而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那么“学”一分,便能够自得一分。从目标上说,学无止境;从过程上说,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快乐便会伴随着对自身每一个细微进步的体会油然而生,至于别人知与不知,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
(取材于赵清文的相关文章)
1.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学”的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理解
B. 皇侃推崇先王之道,主张以此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C. 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不过人道比天道更易于把握
D. 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他的观点比较合理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学习苦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习过程的苦乐与学习的目的有关 B. 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
C. 通过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令人愉悦 D. 自我进步的快乐与别人是否知道无关
3. 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人道迩:“迩”读作ěr ,意思是“近”
B. 服膺:“膺”读作yīng,意思是“反对”
C. 中肯:“中”读作 zhōng,意思是“适合”
D. 皓首穷经:“皓”读作 gào,意思是“白”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类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的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项,“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错,原文说“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不废诵读,不倚诵读”不是不赞成诵读圣贤书,而是要求学既不能废弃读书,也不能完全倚仗读书。
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并认真阅读各个选项内容;然后到材料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材料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最后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比照判断即可。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原文是说“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这句是说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而不是“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B项曲解文意。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现代汉语的字音和实词的含义,B项,“膺”读作yīng,意思是“胸”。C项“中”读作zhòng,意思是“适合”。D项,“皓”读作hào,意思是“白”。
材料二
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字,历来有不同的阐发。
宋代理学家谢良佐在解释“时”的意义时说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从学习做人之道的角度来说,谢氏的说法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存在于“百姓日用之间”,可以说“道不远人”。要想达到“无终食之间违仁”,就要时时刻刻谨记做人之道,正如曾子的“日三省吾身”。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在“时”的规范下,内化成一种心性品质,自然可以达到“三月不违仁”,并进一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近代的程树德则指出“时”有三种蕴义:“凡学有三时:一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
一就人身中为时者,即注意教育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皮亚杰、埃里克森等都对其做了经典的研究。我国先哲的理念虽然没有准确的心理学实验支撑,他们的直觉经验使他们提出了教育的顺序性原则,注重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期,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学记》中的“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就年中为时者,即根据一年中时令的不同调节学习内容。《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这种学习观反映了我国先民“天人合一”的特殊思维,古人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天地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外界自然变化能够引起人体内在情感变化。在这种“外象内感”的思维方式影响下,古人不但强调学习要把握年龄的时机,还要注意学习活动与外界环境的感应关系,把握季节时机。
三就日中为时者,就是每一天的学习也要“适时”。上午大脑功能活跃,要安排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中午学生大脑活动减弱,人开始昏昏欲睡,要安排午休;科学证明傍晚最适合锻炼身体,要安排体育锻炼。
(取材于陈祥龙的相关文章)
4. 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谢良佐的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习与日常生活相伴相生 B. 学习要时刻不忘做人之道
C. 学习是天生的心性与品质 D. 达到“仁”需要时时学习
5.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学而时习之”中“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个月不违背仁德 B. 一生中恰当的阶段
C. 一年中恰当的时令 D. 一天中恰当的时辰
6. 下列在第四段横线上填入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B. 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C.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D.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答案】4. C 5. A 6. B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原文“‘学’在‘时’的规范下,内化成一种心性品质”而不是B项说的“天生的心性与品质”,可见B项与原文不符。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与分析。做这题,要回归材料语境,看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再分析各选项表述内容与作者观点是否一致,从而做出判断。A项“三个月不违背仁德”说的是“时习”达到的境界,而不是对“时”的解读,“时”的理解正确内容是材料二第三节的内容:近代的程树德则指出“时”有三种蕴义:“凡学有三时:一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根据上下文语境填写连贯、准确的句子,空格前的语境是“……他们的直觉经验使他们提出了教育的顺序性原则,注重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期,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空格后的语境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提示抓住学习关键时期的重要性,比较四个选项,B项“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是说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从而强调学习要抓住学习关键时期。故选B。A项,“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强调学习要不断重复知识;C项“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说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强调学习对人的重要性;D项“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是说学习能让人发现自己的不足。
材料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也高兴吗?”(南怀瑾《别裁》)“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杨伯峻《译注》)这些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确切的,但再细加思考,则似嫌简单,“学”并不仅仅指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 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
要理解孔子之学, 必须了解“学”的内涵。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孔子从小就曾从事多种工作,驾得一手好车, 弹得一手好琴, 还管理过仓库、畜牧, 孔子对入门弟子的教育即是从技能开始, 内容是“六艺”(御、射、书、数、礼、乐)。孔子一生对《诗》《书》《礼》《乐》《春秋》《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并以它们为教材。孔子很重视思想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提出了“仁”这一儒学核心思想。孔子还十分关心社会政治现实,指导学生如何从政。
“习”与“学”息息相关,有“实习、实践”的意思。孔子十分重视实践,以是否见于行动,来确定其是否为“学”或“好学”。技能需要练习,而思想伦理与政治理念则非实习、实践不可。孔子教导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强调的就是实践、躬行。把“习”理解为“温习”,是从书本知识的教学方面分析;把“习”理解为“练习”,是从知识、技能的可操作性上解释;把“习”理解为“实习、实践”,乃是从孔子教育观、政治思想观着眼,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是“行”孔子之“道”,这一理解,应该较为契合孔子学说。
学之习之,知之行之,这一学习理论也开了中国教育史知行论之先河。目前,教育注重书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贴近社会生活的道德礼义的规范和实践不够重视, 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先学做人,再学文章,强调学而习、知后行,是孔子教学的成功之处,提示我们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谈。
(取材于朱依群的相关文章)
7. 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学”“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将“学”“习”解释为“学问”“练习”完全错误
B. 孔子本人多才多艺,学能致用,是“学”的典范
C. 孔子的教育观、政治思想观重视道德和社会实践
D. 教育要重视“学”“习”联系,“知”“行”结合
8.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7. A 8. ①在学习途径和方法方面要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觉悟,注意体验日常人事,注重实践,注意读书。②在学习目的方面要超越功利,着眼于自身人格的完善、人生的超越。③在学习时间和时机方面要提倡时时学习、适时学习。④在学习内容方面要广泛,不局限于书本。
【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对理解与分析。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原文“‘学’并不仅仅指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 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可以判断A项“将‘学’‘习’解释为‘学问’‘练习’完全错误”这个表达过于绝对了。错误。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信息,概括归纳要点。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明确归纳、概括的方向,首先明确答题区间是“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答题任务是 “概括”,答案内容要点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回到文本里筛选概括整合:材料一中可从有关信息筛选出“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效’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孔子所谓‘学’,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可以提取概括归纳出答案①:在学习途径和方法方面要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觉悟,注意体验日常人事,注重实践,注意读书。②在学习目的方面要超越功利,着眼于自身人格的完善、人生的超越。材料二主要从“时”的角度谈学习,比较好概括答案③:在学习时间和时机方面要提倡时时学习、适时学习。材料三“要理解孔子之学, 必须了解‘学’的内涵。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可以概括得出答案④:在学习内容方面要广泛,不局限于书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答尹似村书
(清)袁枚
书来,怪仆悖宋儒解《论语》,仆颇不谓然。
孔子之道大而博,当时不违如愚者,颜氏子而已。有若、宰我,智足以知圣人,终有得失。趋庭如子思,私淑如孟轲,博雅如马、郑,俱有得失。岂有千载后奉一宋儒,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易》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苟其得,虽童子,歌之而心通;苟其失,虽颜回,瞻之而在后①。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仆虽不肖,或较童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
《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书》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有肯自用者乎?若一闻异己者而即怒,乌乎贤?必欲抹杀一切,而惟宋儒是归,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
。古之人有往往始愿不及此,而后人报之已过者。关忠武忠于汉室,此其志也,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宋儒阐宣周、孔,此其志也,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且安知其著书时,不望后世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其非,存其是,以求合圣人之道乎?
自时文兴,制科立,《大全》颁②,遵之者贵,悖之者贱,然后束缚天下之耳目聪明,使如僧诵经、伶度曲而后止。此非宋儒过,尊宋儒者之过也。今天下有二病焉,庸庸者习常隶旧,犹且不暇,何能别有发明?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尊法令也。法令与宋儒,则亦有分矣。
仆幼时墨守宋学,闻讲义略有异,辄掩耳而走。及长,读书渐多,入理渐深,方悔为古人所囿。足下亦宜早自省,毋抱宋儒作狭见之迂士,并毋若仆闻道太晚,致索解人不得。
(取材于《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论语·子罕》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形容孔子学问高深。②《大全》即《性理大全》,内容为宋代理学著作与理学家言论。
9.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 遽:断然
B.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裕:渊博
C. 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 隆:盛大
D. 则亦有分矣 分:区分
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孔子之道大而博/ 若一闻异己者而即怒
B. 仁者见之谓之仁/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
C. 以求合圣人之道乎/尊宋儒者之过也
D. 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方悔为古人所囿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
宋儒虽贤明,终究比不上颜回、曾参
B. 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
这也就像把持市场的市侩之徒罢了
C. 遵之者贵,悖之者贱
遵循宋儒学说的就能成为显贵,违背它的就只能处于卑贱的地位
D. 致索解人不得
导致无法探索了解这样的人
12.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
②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
13.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的话意在表明“道”并不是难以理解的。
B. 文章第三段以关武帝之事说明后人不必将宋儒之说视为法令。
C. 作者认为宋儒解释《论语》错误很多,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
D. 作者恳劝尹似村早些觉悟,不要作那种见识狭窄的迂腐之士。
14. 尹似村写信来责怪作者违背宋儒的认识解释《论语》,而作者却“颇不谓然”。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不谓然”的理由。
【答案】9. C 10. C 11. D
12. ①假如宋儒果真贤明,有不详细追问的人吗?
②那些才能优秀之人,又多浮泛粗浅地读书,不愿意冒着犯错误被指责的风险去深入研究。 13. C
14. ①《论语》博大精深,不能断然认定宋儒之学就都是对的;
②自己虽然不才,但也可能有所得;
③宋儒们应该也希望后来者对其学说补过拾遗;
④人们尊崇宋儒学说是因为现实中求功名的束缚;
⑤读书人不愿或不能深入探求学问,难有真知灼见;
⑥作者自己的求学经历使作者更坚定地认为不能墨守宋儒之学。
【解析】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C项“隆”应该是动词“尊崇”。
1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文言虚词的方法。C项,都是结构助词,的;A项,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又/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B项,助词,“……的人/助词,用在数词后面,译为“……种情况”;D项,动词,作为/介词,表示被动,被。
点睛:高考中虚词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正确理解应该是“以致于找不到了解这个道理的人”,注意点:“致”:以致于;“索解人”:指能够理解意义的人。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第一句话得分点:“使”:假如;“果”:果真;“审问”:详细追问;第二句话“长才秀民”:才能优秀之人;“苟且”:敷衍了事,不认真;“涉猎”:粗略地阅读,浏览;“韪”:对,是;“不韪”:错误;“冒不韪”:冒着犯错误(被指责的风险);“深造”:深入研究。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项“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错误,表达绝对,与原文说“仆虽不肖,或较童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不相符合。曲解文意。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分析作者观点。题干要求“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不谓然’的理由”,而“书来,怪仆悖宋儒解《论语》,仆颇不谓然”出现在文章开头,表明全文都在阐述理由,这就要求到每一段里找作者为自己辩解的理由。第二段中“孔子之道大而博,……有若、宰我,智足以知圣人,终有得失。趋庭如子思,私淑如孟轲,博雅如马、郑,俱有得失。岂有千载后奉一宋儒,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可以得出答案①:《论语》博大精深,不能断然认定宋儒之学就都是对的;“仆虽不肖,或较童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可以得出答案②:自己虽然不才,但也可能有所得;第三段“且安知其著书时,不望后世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其非,存其是,以求合圣人之道乎?”可以概括为答案③:宋儒们应该也希望后来者对其学说补过拾遗;第四段“自时文兴,制科立,《大全》颁,遵之者贵,悖之者贱,然后束缚天下之耳目聪明,使如僧诵经、伶度曲而后止”可以概括出答案④:人们尊崇宋儒学说是因为现实中求功名的束缚;“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 可以概括出答案⑤:读书人不愿或不能深入探求学问,难有真知灼见;最后一段写自己的求学经历所悟,“及长,读书渐多,入理渐深,方悔为古人所囿”,可以概括出答案⑥:作者自己的求学经历使作者更坚定地认为不能墨守宋儒之学。
参考译文:
您写信来,责怪我违背宋儒的认识解释《论语》,我实在不这么认为。
孔子所讲说的道理博大精深,当时像愚笨之人一样对它不加违背的,就只有颜回了。有若、宰我他们的智慧足以了解圣人,最终有得有失。子思直接受到孔子的教导,孟子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后来的马融、郑玄(汉代为《论语》做过注的学者)称得上博雅,都有得有失。哪有数千年后只尊奉宋儒一派,而断然说孔子的道理在他们那儿就都对了呢?《易经》说:“仁者见到它称之为仁,智者见到它称之为智。”孟子说:“道理像大路一样,哪里会难以理解!”如果有所得,即使是沧浪的童子,也能吟唱而心与之相通;如果无所得,即使是颜回这样的亚圣,也会觉得高深难解。宋儒虽然贤明,终究不能超过颜回、曾参;我虽然不才,或许比沧浪的童子要聪明一些。怎么知道宋儒都是对的,我都是错的呢?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追问求教)”《尚书》说:“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指勤于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只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就办不成大事)”假如宋儒果真贤明,会是不审问之人吗?会是只管自己的狭小之人吗?如果一听到不同的意见就立刻发怒,哪里称得上贤明呢?如果一定要抹杀一切(解释《论语》的学说),只是以宋儒为依归,这也就和市侩等卑贱之人想要把持市场一样了。古代人常常有开始并没有料到(惟宋儒是归这种情形),后人反应太过了的情形。关羽效忠于汉室,这是他的志向,哪里料到后人尊崇他为帝呢?宋儒阐发宣扬周公、孔子的道理,这是他们的志向,哪里料到后人尊崇其学说为法令呢?况且怎么知道他们著书时不希望后世的贤人君子为他们补过拾遗,去除不对的,保存正确的,借此来合乎圣人的道理呢?
自从(科举的)时文兴盛,以宋儒之说应对科举的制度确立、《性理大全》颁布以来,遵循宋儒学说的就能获得贵势,违背它的就只能处于卑贱的地位,这样之后就束缚住了天下之人的聪耳明目,要使他们像僧人照着经文诵经、伶人照着乐谱歌唱一样才罢手。这不是宋儒的过错,是尊奉宋儒之人的过错。现在天下有两个弊病,平庸之人多习惯附属与平常的旧习,就是这样都忙不过来,哪里能够另外有新的发现?那些才能优秀之人,又多浮泛粗浅地读书,不愿意冒着错误被指责的风险去深入研究。这两种情形,都不是在尊奉宋儒,而是在尊奉朝廷的法律命令。法律命令与宋儒,也是有区分的。
我自幼墨守宋学,听到讲义中有不同的观点,总是掩耳而走。长大后,读书渐多,对道理的理解逐渐加深,才后悔被古人所束缚。您也应早早醒悟,不要固执宋儒的学说,成为(孤陋寡闻的)迂腐之人,并且不要像我这样因为闻道太晚,以致于找不到了解这个道理的人。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三登乐
范成大①
路转横塘②,风卷地,水肥帆饱。眼双明,旷怀浩渺。问菟裘③,无恙否,天教重到。木落雾收,故山更好。
过溪门,休荡桨,恐惊鱼鸟。算年来,识翁者少。喜山林,踪迹在,何曾如扫。归鬓任霜,醉红④未老。
【注释】①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词为多年在外的诗人归乡时所作。②横塘: 地名,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③菟裘:此处指诗人家乡吴县石湖。④醉红:指酒醉后面庞泛红。
15.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作开篇点明行迹;“水肥帆饱”不仅描写看到的景色,亦寓有归乡时的心情。
B. “无恙否”既是揣测,又流露出隐隐的担忧,这种心情与“近乡情更怯”颇相似。
C. “休荡桨”写舟行水上,已无需荡桨,意在表现风力迅猛,浪推船行,极为迅速。
D. “喜山林”三句是说虽然作者离家日久,但故乡山林的遗迹依然,还是旧日模样。
16. “横塘”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下列诗句中“横塘”的情感内涵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复见花开人又老,横塘寂寂柳依依。(唐·李嘉祐《伤吴中》)
B. 散客出门斜月在,两眉愁思问横塘。(唐·韩偓《横塘》)
C.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宋·范成大《横塘》)
D. 道出横塘跨石梁,塘南塘北稻花香。(宋·程师孟《入涌泉道中》)
17. 同为归乡途中所作,刘克庄《归至武阳渡作》与范成大《三登乐》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刘克庄《归至武阳渡作》)
注:楝:音liàn,落叶乔木。
【答案】15. C 16. D
17.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回到故乡的急切心情。
不同点:范词通过“水肥帆饱”,“旷怀浩渺”,“故山更好”,“喜山林”“醉红未老”等句表达了作者归家时的喜悦和对自然山林的热爱之情;并通过“算年来,识翁者少”等句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刘词通过“留取城西塔”“要认家”等句表达担心找不到归家标志的忐忑、紧张。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表达特色。C项“意在表现风力迅猛,浪推船行,极为迅速”错误,根据语境“过溪门,休荡桨,恐惊鱼鸟”是说荡桨会害怕惊动了鱼鸟。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评价作品中意象的特点与作用。ABC项中的“横塘”是寄托离愁别绪的地名,用以抒发愁苦之情。D项中的“横塘”是作者行途中经过的地点,表现的是山川的美好,没有愁苦之情的寄托。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两首诗思想感情的异同。相同点分享:范成大《三登乐》中“水肥帆饱”“眼双明,旷怀浩渺”“问菟裘,无恙否” 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回到故乡的急切心情;刘克庄《归至武阳渡作》中“高城已近”“遮时留取城西塔”表达归乡心情之急迫。不同点分析:抓住修饰意象特点的词语和表达诗人情感的词句分析,范成大《三登乐》中“水肥帆饱”,“旷怀浩渺”表达了作者归家时的喜悦;“喜山林”“醉红未老”等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林的热爱之情;刘词通过“留取城西塔”“要认家”等句表明他担心找不到归家标志,表达了他回家的的忐忑、紧张。
点睛:评价诗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答题要领:抓住诗题,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类型,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抓住典型意象 ,抓住注释(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感情。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
18.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这首词中写到诗人归家途中遇到“风卷地”,《岳阳楼记》中同样有对洞庭湖上大风浪的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首词中诗人“恐惊鱼鸟”,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也写到了鸟,“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③这首词中诗人写到秋日“木落”,在《声声慢》中,李清照则写了花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今有谁堪摘?”
【答案】 (1). ①阴风怒号 (2). 浊浪排空 (3). ②树林阴翳 (4). 鸣声上下 (5). ③满地黄花堆积 (6). 憔悴损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怒”“浊”“翳”“鸣”“憔悴”。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枪挑紫金冠
谁要看这般的戏?新编《霸王别姬》。霸王变作了红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舞,一匹真正的红马扮乌骓。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所谓新编,在许多时候,并不是将我们送往戏里,而是在推我们出去。它像镜子,只照出两样东西:胆大妄为与匮乏。
羞愧地离席。出了剧院,二月的北京浸在浓霾里。没来由想起了甘肃,陇东庆阳,一个叫做小崆峒的地方,黄土上开着一树树的杏花。三月三,千人聚集,都来看秦腔,《罗成带箭》。我到时,恰好是武戏,一老一少,两个武生,耍翎子,咬牙,甩梢子,一枪扑面,一锏往还,端的是密风骤雨,又配合得滴水不漏。突然,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当场。
我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武生一卸长髯,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训斥;鼓锣钹之声尴尬地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他是在指责小武生上台前喝过酒。说到暴怒处,举枪便打。这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生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
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这台前幕后,遍布着多少不能触犯的律法:玉带不许反上,鬼魂走路要手心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
千百年来,多少伶人身上承载着这样的命数:三天两头被人喝了倒彩,砸了场子,不得科举,不得坐上席,甚至不得被娶进门去;在最不堪的年代里,伶人出行,要束绿巾、扎绿带,单是为了被人认出和不齿;就算身死,也难寿终正寝。
戏台上那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都不存在。唯有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
在江西万载县乡村场院里,我看过一出赣剧《白蛇传》,那大概是我此生看过的用时最长、记忆也最刻骨的一出戏。
这出戏只五回,而每一回竟长达一个多小时。戏台上,小青与法海,一场打斗,但见翎子翻飞旗杆挑枪,但见金盔跌落银靴生根。可能是我想多了,——编排这出戏的人真是看透了人世。漫长的时间之下,戏台上的打斗正如生活中的对抗,几乎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既认真,又厌倦。
戏台上,白素贞和许仙,他们说着西湖,说着芍药,彼此挨近着,端的是:隔墙花影动,金风玉露一相逢。就要挨在一起之时,又有意无意地闪躲开……一切都在微小处展开,又牵动着我的神经:他在如火如荼,我却知道好景不长;她那边莲步轻移,我这厢敲的是急急锣鼓;她深情款款,我看了倒是心有余悸。到最后,这许多的端庄、天真和痴恋只化作山水画上的浓墨一滴,剩余处全是空白,演戏的人走向断桥、残垣,看戏的人则奔向空白处的千山万水。
这便是戏啊,老生和花旦,凤冠和禅杖,纷纷聚拢,造出幻境:这一方戏台,虽无波涛却会江水长流,不事耕种也有满眼春色。所谓“强烈的想象产生事实”,它让你沉醉其中,到了这时候,还分什么你看戏我演戏?我还清楚地记得散场之后的夜路。那一隅戏台被空前扩大,连接了整个夜幕:在月光下走路,折断了桃树枝,再去动手触摸草叶上的露水,都像一场戏。
还记得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徽剧《单刀会》。那只不过是个寻常的戏班子。
可是,这里的关云长,全然不是人人都见过的那个关云长。上百种关公戏中的关云长,先是人,后是神,在不断的言说中变得单一和呆板,戴上了一副面具,成为了人们所缺失之物的化身。他不再是刘玄德一人的二弟,而是万千世人的二弟。他的命运,便是被取消情欲,受人供奉。可是,且看这出戏里的关云长:虽说逃脱了险境,惊恐、忐忑、侥幸却一样都没少,置身在回返的行船上,一遍遍与船家说话,以分散一点惊惧,惶恐得像个孩子。
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可以说,这出戏,以及更多的民间小戏,其实就是历史典籍。只不过,修撰者不是翰林史官,而是人心。是人心将那些被铲平的复杂人性、被抹消的文化印记,全都放置于唱念做打里残存了下来。这诸多顽固的存留,就是未销的黑铁,你若有心,自将磨洗认前朝。
还是二月的北京,再次踏入美轮美奂的剧院,去看《战太平》。又是要命的新编,又要继续一夜的如坐针毡:声光电一样都没少。管他蟒袍与褶衣,管他铁盔与冠帽,都错了也不打紧,反正我有声光电;谋士的衣襟上绣的不再是八卦图,名将花云的后背上倒是绣上了梅兰竹菊,都不怕,反正我有声光电。
唯有闭上眼睛。闭上眼后,却又分明看见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在策马狂奔。他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立马横枪,劈空断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
(取材于李修文的同名散文)
19. 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滴水不漏:形容技巧高超。
B. 粉墨登场:指化装登台演戏。
C. 不可理喻:指不通情理。
D. 如火如荼:形容情感热烈。
20.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二段中作者“羞愧地离席”,是因为发现自己不能理解作品被如此改编的用意,惭愧于自己与新编作品间的隔膜。
B. 文章中对白素贞与许仙相逢的描写,体现了中国戏剧表演中的含蓄细腻,能引人入戏,这样的表演令作者十分欣赏。
C. 叙写《单刀会》时,作者特意交代这个寻常的戏班是以“废弃的运沙船”为舞台,是想突出戏班面临的生存困境。
D. 文章结尾处,作者重复“反正我有声光电”,是在强调和肯定现代技术手段可以给新编戏剧带来别样的舞台效果。
21. 第四段中问:“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如此讲究戒律”的原因。
22. 文章写了作者看过的三出戏《罗成带箭》《白蛇传》《单刀会》,请分别概括作者借这三次观看经历所表达的对戏剧艺术的认识。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23. 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对该手法加以赏析。
24.
作者借“挑紫金冠”的“枪”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对下列经典作品中的“事物”与作者创作意图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中写史湘云有金麒麟、薛宝钗有金锁,是为了说明她们有显赫的家世,从而反衬出林黛玉出身的贫寒。
B. 《药》中夏瑜坟上的“花环”,是鲁迅认为需“听将令”,为了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而特意添加的。
C. 《边城》中的傩送曾面临“碾坊”与“渡船”的选择;前者意味着物质的丰足,后者则代表了自己想要的爱情。
D. 《红岩》中江姐等人绣的“五星红旗”,既寄托了江姐等同志们得知新中国建立时的喜悦,也蕴含着她们对党的爱与忠贞。
【答案】19. A 20. B
21. 千百年来伶人地位卑微、命运悲惨,只能自己拯救自己。那些繁多的戒律是前人根据错误总结出来的,遵守戒律才可以避免错误,才能得到饭碗和些许尊严。
22. 认识:①《罗成带箭》:戏剧艺术要遵守戒律。
②《白蛇传》:戏剧与人生一样漫长真实、内涵丰富。(借小青与法海的戏表达了“戏如人生”的道理;借白素贞与许仙的戏说明优秀的表演能引人入胜,让观众觉得戏剧与生活似乎没有分别。)
③《单刀会》:戏剧应记录复杂真实的人性。
匠心:作者以这三出戏与新编戏剧的胆大妄为与匮乏形成对比,表达了戏剧要遵守戒律、内涵丰富的观点,从而表达了对那些胡编乱造的新编戏的批判。
23. 【答案示例】
作者想象真实的花云一路赶来,用挑落紫金冠的方式教训这些对戏剧艺术不知畏惧的人。想象的内容生动、形象、细致,能使读者感受到花云的果敢英武、威风凛凛、怒气冲冲,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同时也使作者对缺乏敬畏、胡乱改编者的愤怒之情表达得更加酣畅淋漓。 24. A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词语的理解。A项,滴水不漏:一滴水也不外漏。形容说话、办事非常细致、周密,无懈可击。也形容钱财全部抓在手里,不肯轻易出手。文中的意思是配合得非常完美,无懈可击。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A项,“因为发现自己不能理解作品被如此改编的用意,惭愧于自己与新编作品间的隔膜”原因分析错误,作者“羞愧地离席”,是为缺乏敬畏、胡乱改编新编戏的行为感到羞愧。C项,原文说“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徽剧《单刀会》。那只不过是个寻常的戏班子”这是强调戏班子寻常,但是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表达作者的赞叹之情。D项,文章结尾处,作者重复“反正我有声光电”,不是“在强调和肯定现代技术手段可以给新编戏剧带来别样的舞台效果”,而是对胡乱编造的新编戏的讽刺与批判。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整合文章内容要点。做这题,首先到文本里找到有关写讲究戒律的文字,从第五段可以看出历史上伶人地位卑微,第六段“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可以看出那些繁多的戒律是前人根据错误总结出来的,遵守戒律才可以避免错误,才能得到饭碗和些许尊严。如此整合可以得出答案。
2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首先分析用“想象”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需要概括描写的文段,可以得出“作者想象真实的花云一路赶来,用挑落紫金冠的方式教训这些对戏剧艺术不知畏惧的人”,其次分析写这内容的用意,“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立马横枪,劈空断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刻画生动、形象、细致,能使读者感受到花云的果敢英武、威风凛凛、怒气冲冲,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从主旨意图上分析这样写的效果是:使作者对缺乏敬畏、胡乱改编者的愤怒之情表达得更加酣畅淋漓。
2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品形象的作用。A项,“写史湘云有金麒麟、薛宝钗有金锁,是为了说明她们有显赫的家世,从而反衬出林黛玉出身的贫寒”错误,“写史湘云有金麒麟、薛宝钗有金锁”,是为了表明两者的共同点是“金”,还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时时牵动着宿命式的“金玉良缘”一说。
点睛:对文学作品中重要物象的作用分析,首先要分析这个物象本身的特点,然后分析这个物象与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情感表达、环境背景等之间的联系,再次分析这个物象与表达主旨之间的关系,最后考虑这个物象的使用对读者阅读带来什么情感体验或审美体验。
25.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1)有人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小说中情节的安排有时也是如此。你认为下列情
节是“最好的安排”吗?请从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结合原著内容,自圆其
说,条理清楚。
①华大妈与夏四奶奶在坟场相遇(《药》)
②迎接林黛玉进贾府时王熙凤迟到(《红楼梦》)
③精疲力尽的桑提亚哥回到岸上,睡着后又梦见狮子(《老人与海》)
(2)在特定情境下,人们会特别想向已经去世的亲人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或想法。阴阳
两隔后,翠翠对妈妈、江姐对丈夫、孙少平对田晓霞会倾诉什么呢?请从上述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向逝去的亲人倾诉的话。要求:体现人物所处的情境,符合作品内容,有感染力。
(3)有人说,如今“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请从下面《论语》
选文中选择一句,根据对所选句子的理解谈谈你对“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这一现象的看法。要求:正确理解所选句子的意思,自圆其说,条理清楚。
①巧言令色,鲜矣仁。
②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③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④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⑤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⑥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答案】合乎题意即可。
点睛:对于微作文写作,考生一定要审清题目要求,注意微写作的特点:规模小,时间短,针对性强,操作简单。微写作或一个词,或一句话,或三言两语,可以发议论,说心情,记思想,谈感受,注意字数要求。
26. 作文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让很多东西或诞生,或成长,或改善,或丰富……它将很多东西引进来,又让很多东西走出去……这一伟大国策,赋予一个古老民族无穷的活力和无尽的挑战。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我们每个人都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受益者或诉求者。
“吃过麦当劳,看过好莱坞,玩过迪斯尼——我比我爸小时候强!”
“越来越多的同学上名校了,还能在网上选不同学校的课来听,虽然辛苦,也不乏快乐。”
“与其坐等国家分配,不如学着自主创业,趁着年轻,我想试试……”
“下岗时我哭过,可生活还得继续。也许我今天只是个打工仔,明天就可能成为持股人……”
“过去是商店卖什么咱就得买什么,什么时候咱想买什么商店就能卖什么啊?”
“坐公车、逛公园、进博物馆都不花钱了;有点儿小毛病,社区医院就解决了。快八十岁了,明天还能盼点儿什么?”
……
这些话,说出了普通百姓的故事,道出了普通百姓的心声。请以“改革开放中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为副标题,主标题自拟,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可写实,可想象,有叙述,有描写。
(2)作为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读了下面六句话,你对这场关系到国运、人生的变革有着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
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④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鲁迅)
⑤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邓小平)
⑥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
请以“写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为副标题,主标题自拟;并以上述两到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答案】改革开放书写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写在改革开放四十年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巨大成就为世人瞩目。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发出宣言: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这一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
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极大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与时俱进、一往无前,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作出了中国贡献。
今天,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改革开放这一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不仅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而且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
【解析】试题分析:第(1)题是半命题作文,首先阅读材料“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让很多东西或诞生,或成长,或改善,或丰富……它将很多东西引进来,又让很多东西走出去……这一伟大国策,赋予一个古老民族无穷的活力和无尽的挑战”确定写作话题“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内容是“很多东西或诞生,或成长,或改善,或丰富……它将很多东西引进来,又让很多东西走出去”,感情倾向是“这一伟大国策,赋予一个古老民族无穷的活力和无尽的挑战”,要求角度是站在普通老百姓的位置写改革开放四十年带来的生活变化,从而表达对祖国昌盛富强、改革开放国策的讴歌,文体是记叙文,可以根据材料里普通百姓说话内容提示选择故事,也可以根据自己家庭在改革开放中的变化来选材,可以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考虑,切入点可以小巧一些,可写实,可想象,有叙述,有描写,注意字里行间要洋溢着喜悦和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改革开放的讴歌。
第(2)题是半命题作文,要求文体是写一篇议论文。首先先审读作文中的所给材料的提示,该则作文材料的主体部分由六个名言警句组成,从古至今依次排列,具有言浅理明的特点,每句话都有其独特的思想和意义,写作要求“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引导考生要结合自身的认识与思考,在理解上述名言警句的基础上,将其按照一定的方向进行自由组合,从而体现其中蕴含的道理及给人的启示。首先,逐一解读名言的内涵外延。所谓内涵,是名言本身所说的意思,所包含的哲理。解读是为作文立意做准备,因此不能停留于内涵的准确把握,还要初步联系社会生活,即弄清名言适应的对象或范围,为后期的立意和选择打下基础。各句解说如下: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的发展。说明在面临不能发展的局面时,必须改变现状,进行变革和革命。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意思是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均匀,不担心人民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表明物质条件好了老百姓才能追求更高的精神文明。④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意思是:强调在中国改革是非常艰难的,改革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⑤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这是邓小平老人家提出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⑥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是习近平主席强调改革开放离不开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参与与奋斗,每个公民在改革开放中呈现出爱国奉献、为追求幸福而奋斗的精神是改革胜利的力量支持。在理解好六句意思的前提上,进行具体立意时,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之间内涵的相同之处,如以①⑤为基础可以立意:写改革是在困窘中的一种突破,思想僵化,墨守成规,不能实事求是的,改革之路走不下去,强调改革是中国的必行之路。如以③⑥为基础可以立意:改革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参与与奋斗,改革能够改变生活水平,从而提升精神生活,达到真的的幸福。如以②④⑤为基础可以立意为:改革之路困难重重,要想改革成功,首先要在思想上解放思想,提出腐朽陈旧的观念,打破桎梏。所有的立意要符合“写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这一副标题的范围,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点睛:半命题作文,有了提示语既可能开拓思路,但也可圈囿思维。针对半命题作文的自身特点,它比命题作文的审题要求还高,因为,命题作文的题目是现成的,而半命题作文要求考生根据对题目中已知的部分的分析来填充未知部分,如果审题不准确,就会影响题目的质量,首先,要深入分析题目中已给的部分,理解其含义。特别应注意题目中的修饰、限定性的词语,为补全题目做好准备。有的文题指明了立意的方向,有的文题限定了选材的范围,在分析好命题中的已给出部分的内容后,如果限定了体裁,要注意写作时不要改变文体,如果规定了选材的范围,写作时就不能信马由缰,越过雷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