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市2018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广东佛山市2018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有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2017-2018学年高三年级综合能力测试(CAT)(二)‎ 语文(全国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古代的戏剧大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大团圆结尾。这种“大团圆”结尾的结构模式,其成因是多方面的。。‎ 元朝的民族压迫和吏治腐败深深地刺痛着报国无门的文人,于是大批公案豪侠剧面世。作家们用戏剧赞扬英雄、鞭笞小人,揭露阴暗、病斥腐败,以此来宣泄内心的不滿与愤懑。然而,这种鞭挞似乎于现实并无大大的影响,他们就把这种扶危济世的现想加以美化,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来。以苦开头,以乐结束,用惩恶杨善的结尾,使戏剧洋溢出了浓厚大团圆色彩。如《窦娥冤》中先借窦娥的冤屈揭露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结 尾用窦娥的平反昭雪来表达贪官污吏受到惩治的美好愿望。现实的理想无法实现,于是就借用大胆的夺张和想象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这是元代文人自我心理调适的一种方法。‎ 随着程朱理学影响的下降,长期压抑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被压抑的情感多少得以宣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在各种爱情婚姻剧作中得以实现。如《西厢记》《倩女离魂》等剧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在艰辛曲折之后获得团圆,表达了作者对礼教的不满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到了明清两代,思想文化专制愈演愈烈,许多作家把创作转向了神仙道化剧。比如《宝剑记》和《鸣凤记》,尽管是反映沉痛的历史,最终都还是正义被伸张而邪恶被惩治,既批判了政治黑暗,也留了个光明的尾巴。而婚恋剧(如《牡丹亭》)的大团圆结局则更强烈地反映了作家们对針建礼教的反抗。‎ 戏曲与诗、词、文等雅文学不同,它属于市民俗文学的范畴。戏曲能否搬上舞台,在很大程度上要收到观众态度的制约。剧作家和演员的经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剧本来维持。因而,戏剧作品更倾向于娱众,中国的老百姓大多善良厚道,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遭受了冤屈难以讨回公道,舞台上的善得善报,恶得恶果的故事便成为了他们心理的安慰。“如果连舞台上的一点正义的呼 声都失去了,那么这些戏剧也就失去了群众基础”,老百姓花钱看戏的目的就是“找乐”, 是消愁,诗追求心理的愉悦和精神的享受。至于爱情,“有情人终成眷属”诗他们的愿望。大概正因为如此,从原本《会真记》到后来 的《西厢记》、从原本《霍小玉传》到《墙头马上》才发展出了喜剧的结局。‎ 文学可以影响读者,给人以教育。奖善惩恶的教化功能又使作品成了缓和社会矛盾的工 具。同样,老百姓也会把舞台当作教科书。为善的不得好报,做恶的不不受惩罚,一旦 道德的准绳失去公正,人们的心理和道德的准则便没有了依据。从一定层面上说,戏剧的教化功能也对“大团圆结局”具有很大的 影响。‎ ‎(取材自《浅析中国古代戏剧的大团圆结尾》)‎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元朝文人用公案豪侠剧来宣泄对民族压迫和更治腐败的不满,是因为报国无门。‎ B. 大团圆结尾借助夸张和想象来惩恶扬善,使戏剧具有了改变黑暗现实的影响力 C. 从“善得善报、恶得恶果”的结局中获得心理安慰,是观众与作者的共同需要。‎ D. 程朱理学影响的下降,才使得人们心中产生了“有情人终成脊属”的强烈愿望。‎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从作者与观众两个维度分析了中国古代戏剧“大团圆结尾”形成的原因。‎ B. 第二段以元曲《窦娥冤》为例,具体闲释了中国古代戏剧“大团圆结尾”的含义。‎ C. 结尾写“戏剧的教化功能”,是对“大团圆结尾”成因的补充,使论述更加全面。‎ D. 全文以时间为序安排论证思路,层次清晰地分析了元、明、清戏剧的特点及成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让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戏剧“大团圆模式”表明。国人爱找乐,喜剧是中国古代戏剧的主流。‎ B. 《会真记》本是个悲剧爱情故事,改编为《西厢记》时,才发展成了喜剧的结局。‎ C. 戏剧的受众决定着其“成败”,戏剧受欢现,很大程度是因为迎合了观众的好恶。‎ D. “大团圆结尾”对社会矛盾有缓和作用,因此才能被社会接受,进而形成模式。‎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目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是因为报国无门”错,原因表述过于绝对化。B项,“大团圆结尾……使戏剧具有了改变黑暗现实的影响力” 夸大其辞。“使戏剧具有了改变黑暗现实的影响力”应是使戏剧具有了符合“善恶有报”的心理安慰。D项,“程朱理学影响的下降,才使得人们心中产生了……愿望”说法错误。“有情人终成眷属”不是因“程朱理学影响的下降”才产生。故选C。‎ ‎2. 试题分析:题目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D项,“本文以时间为序安排论证思路”说法错误。故选D。‎ ‎3. 试题分析:题目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喜剧是中国古代戏剧的主流”推断错误。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卜白 袁良才 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的,只有《申报》。《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文豪。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穿洋装,讲洋话,吃洋餐,洋洋洒洒,倜傥风流。‎ 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是个另类。‎ 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却土得掉渣。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登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琇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在报社,他是专司划版、校对的,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笑眯眯地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白吧。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轶闻,或小幽默,或诗画配,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无所不包,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据说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 卜白不抽烟,不喝酒,不喝咖啡,他嗜茶。西湖龙井、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 据说卜白死陈寅格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咋甘作划版、校对、补白的微贱活儿?没人去问,卜白也似乎全不在意,甚至还有些乐此不疲。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他听了,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一天,主笔大人悲天悯人地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到了夫人安排的见面地点。‎ 卜白见到那位年轻貌美却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甚是凄凉,卜白竟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 那女士道,卜先生,您是童男子,可我已是残花败柳,让您受委屈了。卜白既浪漫又憨直的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茶“铁观音”呢!‎ 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隔三差五看看京戏,尤其迷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他结识了梅兰芳,成为票友。‎ 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卜白却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急急地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火烧屁股似的!卜白闻听,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 梅兰芳将信将疑,台下的观众已作哄叫闹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台去。“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腔念白浑然一体,俱臻妙境,竟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事后,梅兰芳特意在华懋饭店摆盛宴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 说话间,到了民国三十八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城郊,吴淞口外。‎ 汤恩伯重兵扼守上海。《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 为使上海城市免遭破坏,解放军方面禁止使用重型武器,攻城一度受阻于苏州河畔,伤亡甚重。上海市民突然从《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中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得意之作”。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敌人弃暗投明,算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 解放后,卜白担任宣传文化部门的高级领导,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卜白留下遗嘱:丧事从简,请把我安葬在普通老百姓的墓地之侧,为逝者卜白。‎ 他还对悲悲切切的夫人说,记住!再找个好男人,补我的白。‎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编辑、记者的“神气话现,洋气十足”,与卜白的衣着爱好形成对比,反衬卜白是报社的一个“另类”。‎ B. 写卜白嗜茶,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好茶来饮,既表现了他的“民族化”,也为下文订亲一段中的幽默作了衬垫 C. 卜白在报社的工作显然卑微,却肩负着党的重要使命。他用自己的方式,为我军打开了解放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 D. 小说详写卜白解放前的故事,而对其解放后的事迹一笔带过,是因其英年早逝,可表现其性格特殊的空间有限。‎ ‎5. 小说对卜白痴迷京剧并为梅兰芳“补白”有哪些作用?请简要说明。‎ ‎6. 小说围绕“补白”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①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他虽“却土得掉渣”,甘于“补白”,却多才多艺,演唱达到了可以乱真的水平,可见其京剧青衣造诣深厚,热爱祖国文化。‎ ‎②用沉迷戏园子的爱好,为其“地下党员”的身份作掩护,可见他的智慧。‎ ‎③ 与梅兰芳演“双簧”,虚构的情节新鲜有趣,使故事带上了传奇色彩,增加了趣味性 和艺术魅力。 ‎ ‎6. “补白”,与人物名字谐音,‎ ‎ 自然有趣;又突出人物的行为特点。全文以“补白”为线索,串连起人物的多个生活侧面。诸如给报纸补白、给烈士家庭补白、战地记者,岗位的补白、对敌斗争补白、墓地补白及让妻子补白。使互不相联的内容集中紧凑。刻画出了一个品德高尚,大智大勇、谦卑为民的共产党员形象。‎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D项,“是因其英年早逝,可表现其性格特征的空间有限”错。小说是虚构的,详略的安排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决定的。故选D。‎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对卜白痴迷京剧并为梅兰芳‘补白’有哪些作用?请简要说明”,是考查学生把握情节作用能力。情节的作用主要有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场所;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④照应前文;⑤线索或推动其他情节发展;⑥刻画人物性格;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⑧使小说内容丰富、结构波澜曲折富艺术性。答题时,具体情节,进行具体分析。本文卜白对京剧痴迷并为梅兰芳“补白”的作用,可以从刻画卜白形象上、丰富小说内容,增加趣味性上来考虑。比如卜白虽然“土得掉渣”,甘于“补白”,却多才多艺,演唱达到了可以乱真的水平,可见其京剧青衣造诣深厚。“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火烧屁股似的”,卜白“闻听,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主动为梅兰芳“补白”,表现其救人急难的精神品质。与梅兰芳演“双簧”,虚构的情节新鲜有趣,使故事带上了传奇色彩,增加了趣味性和艺术魅力。‎ ‎6.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围绕‘补白’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题目属于对文本的中心内容作用的理解和分析类试题,考生可以从情节安排、人物形象、突出主题等角度作答题目。比如本题,情节线索上,文章写“补白”使得文本省去了大量的情节,变得情节简洁,以“补白”为线索,串连起人物的多个生活侧面,人物形象塑造上,体现了人物“补白”功绩,从主题上说,突出了卜白的淡薄明智。‎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提供服务、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商品、市场、经济、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各国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大。‎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辆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摘编自《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让世界各国的商品相互流通。“给我一杯可乐,两块新奥尔良鸡翅,一个鸡腿堡,打包带走,“几乎在每天早晨,位于中国成都市武侯区文轩书城旁肯德基店都会出现这样雷同的点餐声。世界著名调查统计公司亚格首席分析专家DavidChow披露:根据他们公司的统计结果,在同一天的同一时间,一个相同的点餐指令会在全球四十多个肯德基连锁店发出。换句话说,在肯德基这样的全球化餐饮连锁中,位于世界不同住置、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国籍的人,会因为肯德基提供的菜单,由“众口难调”走向了“众口一致”。经济全球化为我们购物提供了超越国界的更多选择,使我们可以随时紧跟世界潮流 ‎(摘编自《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已成为对全球影响巨大的进出口大国。随着改革创新的深化,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外贸结构继续改善,进出口贸易稳步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 ‎(选自2017年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网站)‎ 材料四:‎ 多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不断开拓国外市场,积累了一定经验。出口企业要面对世界市场来组织生产,市场容量大,容易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如汽车、电冰箱、电子计算机等等,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可以使成本降低很多,并带动相关从属企业的建立。国际市场的竞争,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进步,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可直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其作用类似于创新对增长的刺激,而且还节省了创新的成本,扩大对外经贸关系,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引进竞争机制,就必然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淘汰某些者旧产业,以优化资源配置,进出口不仅可以直接获取经济效益,也为引进外資提供了有利条件。出口越多,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金的余地就越大,这就加速了国家资金积累,增强了国力。‎ ‎(摘编自《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7. 下列对材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济全球化”是指全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经济整体。‎ B. 受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影响,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各国经济规则与国际渐趋一致。‎ C. 据统计、几乎在天早晨,同一个点餐指令,会在全球四十多个肯德基连锁店里同公时发出。‎ D. 肯德基餐饮连锁的方式,因提供菜单的相同,是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口味逐渐趋同。‎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 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作为进出口大国,在许多方面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超越国界的更多选择。‎ B. 根据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统计,我国2017年3-9月的月进出口交易额起伏波动不大,呈稳中有升的趋势。‎ C. 从材料三图表中可以看出,9月份进出口交易额虽然最高,但比其前一年同期没有增长、可喜中也有遗憾。‎ D. 据材料三图表可知,进出口交易额的多少与同比增长率不成正比,进出口交易额高,同比增长率反而会低。‎ E. 开展国际贸易,为引进外资提供了有利条件,出口越多,引进外资的余地越大,国家的经济实力就越强。‎ ‎9. 我国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哪些做法可能具有“两面性”?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AB ‎ ‎9. (1)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可节省创新成本又尽快获益,但“急功近利”可 能导致我国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2)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淘汰某些老旧产业,有利于在国际贸易中获利,却有可能导致,民族性、地方性产业难以为继,甚至是对国外进口的过度依赖。‎ ‎【解析】‎ ‎7.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对材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同一个点餐指令,在全球四十多个肯德基连锁店里同时发出”不一定是“在每天早晨”。相关信息在材料二,文中的“几乎在每天早晨”描述的是位于中国成都市武侯区文轩书城旁肯德基店的情景。故选C。‎ ‎8. 试题分析:题干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C项,“但比其前一年同期没有增长”分析不正确,从表中可以看到已增长了13.6%。D项,“进出口交易额高,同比增长率反而会低”分析不正确,如3月和6月进出口交易额高,同比增长率也高。E项,“出口越多,引进外资的余地越大,国家的经济实力就越强”分析不正确,原文只是说“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金的余地就越大”,“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金”不等于“引进外资”。故选AB。‎ ‎9. 试题分析:题干是“我国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哪些做法可能具有‘两面性’?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时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两面性”,指既有好的一面,同时也会带来坏的一面。答题时,可以先在文中找出我国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获得什么好处,然后圈出获得这些好处时采取了什么做法,然后从反面分析并指出这些做法会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哪些不利方面。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在材料四,仔细阅读材料四,可以从中筛选出“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可直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节省了创新的成本,扩大对外经贸关系”“引进竞争机制,就必然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淘汰某些旧产业,以优化资源配置,进出口不仅可以直接获取经济效益,也为引进外資提供了有利条件”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概括出我国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采取做法有“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淘汰某些老旧产业”,确实“技术和设备的进口”的做法可以“节省创新成本又尽快获益”,可是这种“急功近利”可能导致我国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引进竞争机制,就必然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淘汰某些者旧产业,以优化资源配置”,可是淘汰的某些旧产业,这些“旧产业”有很多可能是民族性、地方性产业,这就有可能导致,民族性、地方性产业难以为继,甚至是对国外进口的过度依赖。作答时,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宋濂、字景濂,其先金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洪武①中,濂首用文学受知,恒待左右,备顾问。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日:“《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学士,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 言必称师父云,帝剖符封功臣,召廉议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实,量其中而奏之。甘露屡降,希问灾祥之故,对日,“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春秋》书异不书祥,为是故也。”帝尝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 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帝忻然曰:“卿可谓善陈矣。”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事,即指示之。‎ 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补朕欺。”濂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 卒于夔,年七十二。追谥文宪。‎ ‎(取材自《明史,宋廉传》)‎ 注:①洪武: 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 B. 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 C. 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 D. 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经》,一般指《易》《诗》《书》、《礼》《春秋》这五部儒家经典著作,其中的《春秋》是孔子编写的鲁国史书。‎ B. 翰林院:唐始设立,其后各代无论政治地位高低,都集中了许多知识精英,如李白、王安石、李鸿章都曾是翰林中人。‎ C. 剖符: 又叫“剖竹”,帝王在建国之后。为封赏有功的诸侯将士,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半,作为信守的约证。‎ D. 追谥:古人为追念死去的文人,根据其生前行迹给予某种称号,带有褒扬与纪念的意义。如范仲淹被追谥为“文正”。‎ ‎12.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米至正年间,宋濂曾被推荐为翰林院编修,但他借故推辞,明朝建立后才出任。‎ B. 对于屡降甘露的凶吉,宋濂认为自然现象由天意决定,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宋濂能七步成诗,并在诗句中表达劝谏之意。可见其文学才能与忠正耿直的性格。‎ D. 明太祖很尊重宋濂,但也曾秘密派人监视宋濂并试探其真假,可见其心性诡诈。‎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实,量其中而奏之。‎ ‎(2)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事,即指示之。‎ ‎【答案】10. A 11. D 12. B ‎ ‎13. (1)宋濂住在大本堂, 通宵达旦, 逐一引鉴汉唐前例, 择其适用部分奏报皇上。‎ ‎(2)他的住室, 题名为“温树”, 如果有客人问起宫中情况,宋濂便将“温树”两字指给他看。‎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汉武”“学”“文景”“民力”“严刑”“人主”“礼义”“心”“邪说”,虚词“因”“之”“以”“则”,标志性词“曰”,再结合本句意思:宋濂讲完,太祖便说:“汉武帝沉溺于方技荒谬之说, 一改汉文帝、景帝节俭之风,民力已经疲惫,而后用严刑来催督。如果为人之主能以仁义来治理民心, 那么异端邪说就不会传播。句子可以断开为: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故选A。‎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D项,“追谥:古人为追念死去的文人……带有褒扬与纪念的意义”说法错误,追谥意为“追加谥号”,追加者不一定是“文人”,谥号也不一定是褒扬性的,如商纣王,名受,“纣”是后人给他的恶谥。故选D。‎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对于屡降甘露的凶吉,宋濂认为自然现象由天意决定,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意为“天子受命不在于天,而在于人,吉祥的征兆并不是上天的祥瑞,而是人主的仁义”。故选B。‎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达旦”,通宵达旦;“历据”,逐一引鉴;“故实”,前例;“量”,考量,选择。(2)句中:“署”,题名;“禁中事”,宫中情况;“指示”,指给……看。‎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宋濂, 字景濂, 他的祖先是金华潜溪人, 到宋濂这一辈才迁至浦江。宋濂幼时聪敏,记忆力强, 就学于闻人梦吉, 精通《五经》,元朝至正年间, 宋濂因举荐授为翰林编修, 但他以父母年老为由坚辞不就, 而到龙门山闭门著书。洪武年间,宋濂开始因文学之长受到朱元璋的赏 识, 随侍朱元璋左右, 作为顾问。太祖曾召宋濂讲解《春秋左氏传》,宋濂进言道:“《春秋》是孔子褒善贬恶的书, 如能遵行,则赏罚公正适中,天下便可平定!”洪武二年(1369 ),太祖下诏修编《元史》, 宋濂被任命为总裁官。这年八月《元史》修成,宋濂被提升为翰林院学士。宋濂担任太子的老师十余年, 太子的一言一行, 宋濂都要以礼法来劝导, 使其归于正道; 遇到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之事, 宋濂必定会拱手说:“应当是这样, 而不应当是那样。”每当这时, 皇太子都非常严肃虚心地接受,谈论事情必会称“师父说”。‎ 太祖剖符封功臣时,召宋濂前来商议怎样封五等爵位。宋濂住在大本堂,通宵达旦, 逐一引鉴汉唐前例, 择其适用部分奏报皇上。当上天屡降甘露时, 太祖又问其中是否意味着有灾异或祥瑞, 宋濂回答说:“天子不是受命于天,而是受命于人,吉祥的征兆并不是上天的祥瑞,而是人主的仁义。《春秋》只记灾异, 不书祥瑞,就是这个道理。” 太祖曾挑 出《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之学的一段, 让宋濂讲析。宋濂讲完, 太祖便说:“ 汉武帝沉溺于方技荒谬之说, 一改汉文帝、景帝节俭之风, 民力已经疲惫, 而后用严刑来催督。如果为人之主能以仁义来治理民心, 那么异端邪说就不会传播, 以学校来治理百姓, 祸乱就不会发生, 刑罚并不是要优先考虑使用的。”宋濂曾奉命作诗咏鹰, 要在七步之内完成, 其诗中有“ 自古戒禽荒”(自古以沉溺于田猎为戒)的句子, 太祖高兴地说:“ 这可是很好的进言啊!”宋濂随事朱元璋, 效力忠诚, 这些都是例子。‎ 宋濂性情诚恳谨慎,在宫中为官时间长,从不攻击他人过失。他的住室,题名为“温树”,如果有客人问起宫中情况,宋濂便将“温树”两字指给他看。宋濂曾在家中与宾客一起饮酒, 太祖派人暗中观察。第二天, 太祖便问宋濂昨天喝酒没有,请了哪几位客人, 吃些什么。宋濂一一如实回答。太祖笑道:“说得对,你没有欺骗我。”宋濂文风淳厚而飘逸, 可与古代作者媲美。四方学者都称宋濂为“太史公”, 而不称其姓氏。‎ 宋濂逝于夔地,终年七十二岁。追封谥号文宪。‎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青玉案 被檄出郊题陈氏①山居 张榘②‎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多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陈氏,指南北朝时期南朝的陈国,建都南京。②张榘,南宋后期词人,做过两任小官。‎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词题表明,作者此行是受上方差遣外出,并在南朝陈国的旧居处有感而写词题记,‎ B. 首句写途中路过的一处场景:小桥跨溪树木掩映,秋风吹起落叶飘零,静中有动。‎ C. 二句以“羞涩”写出了深秋菊花枯萎垂头的萧索,也写出了作者一身风尘的难堪。‎ D. 马踏浓露几句写清晨赶路,鸡声方起淡月未尽,写出了村路的寂荒与心境的寂寥。‎ E. 本词“树、路、误,暮”等韵脚有力而绵长,使作者的悲凉慨叹之情更具感染力。‎ ‎15. 尾句“万感天涯暮”中的“万感”,在本词中包含那些内容?‎ ‎【答案】14. CE 15. ①对自然界秋风萧瑟的悲秋之感。②自己凌晨既起荒村奔波的孤寂落寞之感。③故地重来。十年无成的儒生的痛惜无奈。④“公莫舞”,对偏安权贵的警告。⑤六朝繁 华,尽付流水,对历史沧桑的感慨。⑥借咏史抒发时事之感,对南宋颓 势的忧虑。‎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C项,“‘羞涩’……写出了作者一身风尘的难堪”错。应为:“羞涩”既写出此黄花经过一夜浓霜摧打,尚未抬起头来,似乎有些羞答答、苦涩涩的神态,同时又恰好表现出词人此时的羞愤苦涩的心情。E项,“韵角有力而绵长”错,应为“沉郁而短促”。故选CE。‎ 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爱连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中国古人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高尚人格的形象表述。‎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大自然变化不息的认识。‎ ‎(3)后人在表达难事“突然出现转机”之意时,常用陆游《游山西村》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出淤泥而不染,。 (2). 濯清涟而不妖 (3).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4).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5). 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淤、濯清涟、盖、曾、瞬、明。‎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同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逆境成才的榜样的确不少,但顺境成才的事例更不胜枝举,只强调一个方面,是一叶障目的偏激。‎ ‎②陈飞可是我们班的“文曲星”,作文大家都头疼,可他总能文不加点,一挥而就,还回回是范文呢 ‎③竞争中,企业强大的对手有时不一定是敌人,强强联手、与虎谋皮,可以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④这么大规模的一次活动,组织者事先必须做好周密安排,像你这样计划粗疏,胸无城府,肯定出事。‎ ‎⑤今年雨季开始后虽降雨量不大,但切不可掉以轻心,仍要督促各方面做好防洪抗洪准备,防患未然。‎ ‎⑥老陈学会使用微信,就加入了几个朋友圈,可过多的无聊信息让他不胜其烦 ‎,所以默默地退了出去,‎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①③④ D. ②⑤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全都不正确的一项”,①一叶障目: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语境强调的是两个方面的关系,不是点面关系。不符合语境。②文不加点:比喻作文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符合语境。③与虎谋皮:和老虎商量,要它的皮。后多指要恶人放弃自己的利益,纯属幻想。不符合语境。④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不符合语境。⑤掉以轻心: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符合语境。⑥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符合语境。故选C。‎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儿童思维的阶段性发展,除了受大脑阶段性发育的影响外,他们与外界互动的过程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B. 孟子认为,真正的“君子”经得住富贵诱惑,威武恫吓、贫贱压迫的考验,他们顶天立地、正气浩然。‎ C. 家庭体育模式,是家庭开展休育活动的新兴形式。对于这种结构模式的形成,其背景因素是多方面的 D. 为推动老少边穷有地区“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力度,省委派出了二十多个工作组,进行专项督促核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A项,“……发展,除了受……过程也会产生一定影响”,被动与主动句式杂糅,后一分句应保持“受……影响”的句式。C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对于”,使主语残缺。D项,搭配不当,“推动……落实力度”动宾搭配不当。故选B。‎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陈老师有多年工作经验,今天拿出这节课,就是抛砖引玉,希望青年教师听课后能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B. 村长见陈委员-一股阴沉,赶紧凑上去说,让烈士的老母亲独自住这样破旧的寒舍,实在我们工作的疏漏。‎ C. ‎ 陈教授谦和地问围坐在田边树下的村民,哪位是咱这村儿的赵诗人,有亮扶着锄把侧着头回答,不才便是。‎ D. 我太老了,很难再拿出什么像样的作品,高足林风已成气候,可堪此巨幅画作之重任,长江后浪推前浪嘛。‎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表达得体的一句”,A项,“抛砖引玉”是谦词,只能说自己。B项,“寒舍”是谦词,只能说自己。D项,“高足”是敬语,尊称别人的学生,不能说自己。故选C。‎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者要想增加收入,①_________________。如果某种农产品价格再稍有提升、生产者往往更是一哄而上,不计环境资源代价一味追求增产。可结果却是该农产品相对过剩,②_________________,陷入增产不增收困局。实践反复证明,以增产为导向的农业发展很难持续,而且③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主要靠的就是提高产量 (2). 造成滞销和价格下跌 (3). 会导致对环境资源的破坏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能力。补写句子,一定要根据句子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语境进行。本题,①处,根据横线前“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者要想增加收入”,及横线后“果某种农产品价格再稍有提升、生产者往往更是一哄而上,不计环境资源代价一味追求增产”,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主要靠提高产量”意思的句子。②处,根据横线前“该农产品相对过剩”和横线后“陷入增产不增收困局”,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造成滞销和价格下跌”意思的句子。③处,根据横线前“计环境资源代价一味追求增产”“以增产为导向的农业发展很难持续,而且”,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会导致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意思的句子。‎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仪式”,升旗仪式、成人仪式...有了这些仪式,我们才增加了国家荣誉感和责任感。可是,看看大城市的车水马龙,地铁站里的人山人海,这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怎么可能想去搞什么仪式? 车站等车看看《红楼梦》,一样可感如宝黛爱情。不去在乎仪式,给这个块时代的人们留点增加精神厚度的时间,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①国家荣誉感和责任感不一定是有了仪式才会有的 ‎【答案】②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并不表明“快节奏”,跟人们想不想搞仪式,没有逻辑联系。③车站等车看《红缕梦》,是看书的“方式”随意,与“仪式”无关。‎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这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考生要特别注意文段中表述过于绝对化或逻辑不合理的句子,如“只有了这些仪式,我们才增加了国家荣誉感和责任感”,国家荣誉感和责任感不一定是有了仪式才会有的;“大城市的车水马龙,地铁站里的人山人海,这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怎么可能想去搞什么仪式”,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并不表明“快节奏”,跟人们想不想搞仪式,没有逻辑联系。“车站等车看看《红楼梦》,一样可感如宝黛爱情。不去在乎仪式,给这个块时代的人们留点增加精神厚度的时间,何尝不是一件好事”,车站等车看《红缕梦》,是看书的“方式”随意,与“仪式”无关。‎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国文学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屈原到鲁迅……一代代有名或无名的作者写下了大量精彩篇章。请从“人民性”“世界性”“浪漫”“现实“质朴”“瑰丽”“现实意义”“深远影响”中,任意选两词,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中国文学的感悟或认识。‎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汲精华于文学,造福祉于当下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优秀的文学典籍更浩如烟海,文学之树上结育出的“人民性”之花芳香扑鼻,“现实意义”之果奇硕无比,静待着普罗万众汲精华于文学,造福祉于当下。‎ 古往今来,我国文学一直以蓬勃势头向前发展,其形式有变,内容常改,但是,在我看来,中国文学所蕴藏的“人民性”内核从未更改,而且如今改革发展之途中,其所彰显的“现实意义”也愈发闪耀。这两者大体涵盖了中国文学的最本质特征,乃是中国文学的精华,需要当下的我们去领悟,去开拓,去利用他们为中华复兴之梦添彩插翼!‎ 中国文学的“人民性”是历史洪流中的灿灿金光,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屈子行吟河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于掩袖抽涕之举中流露出对天下苍生的悲悯;杜少陵倚杖而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沧桑感慨之句中寄托对黎民百姓的祝福;周树人以笔代枪:“无数的人民,都和我有关”一句蕴含着为民请命的情怀。从古至今“人民性”一直贯穿于中国文学之中,或表现在悲悯天下的诗词里,或印刻在为民谋福的文章中,作为中国文学的内核,它不仅为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更是一盏明灯,照亮中国人的“民心”,为中国发展建设引路指航。‎ 在大改革快发展的新时代,中国文学的“人民性”逐渐被发掘、变现,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和观念基石,这便是中国文学的另一个特质——“现实意义”之所在。最高领导人曾强调:“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最伟大”,这即是当今社会对人民的重视。(而这种理念的形成,正是)得益于中国文学的“人民性”,使其在现实中发挥了教育教化功能,具有了“现实意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古典文学中的政治智慧,中国当代领导人深悟其中的现实意义,秉持文学中贯穿的“为天下立命”之理念为苍生造福: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城乡医保体制的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口号的提出……凡此种种,都是在中国文学的影响下孕育出的“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由此可见,中国文学的教化功能功效显著,其“现实意义”非同小可。‎ ‎(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希望中国的发展能继续汲取中国文学“人民性”的精华,不断发扬壮大其对发展建设性的“现实意义”,让我们的祖国载着中国文学的智慧,为生民谋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 ‎ ‎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