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统考语文临考冲刺试卷(三)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年全国统考语文临考冲刺试卷(三)带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普通高等学校2018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三)语 文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除却先秦不论,中国古代社会有三大转折。这转折的起点分别为魏晋、中唐、明中叶。社会转折的变化,也鲜明地表现在整个意识形态上,包括文艺领域和美的理想。‎ 就敦煌壁画来说,由中唐开始的这一转折也是很明白的。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更多是渲染“经变”【注】;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它们几乎占据了整个墙壁。到晚唐五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经变”种类增多,神像(人物)却愈发变少。色彩俗艳,由华贵而趋富丽,装饰风味日益浓厚。初盛唐圆润中带遒劲的线条、旋律,到这时变得纤纤秀柔,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 菩萨(神)小了,供养人(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它们一如当时的上层贵族,盛装华服,并各按现实的尊卑长幼,顺序排列。如果说,以前还是人间的神化,那么现在凸出来的已是现实的人间——不过只是人间的上层罢了。很明白,人的现实生活这时显然比那些千篇一律、尽管华贵毕竟单调的“净土变”、“说法图”和幻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对人们更富有吸引力,更感到有兴味。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 试看晚唐五代敦煌壁画中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它们本是现实生活的写真,却涂抹在供养佛的庙堂石窟里,并且占有那么显赫的位置和面积。在中原,吴道子让位于周昉、张萱,专门的人物画家、山水花鸟画家在陆续出现。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它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兴味的加浓,使壁画中的所谓“生活小景”在这一时期也愈发增多,虽然其中有些是为了配合佛教经文,许多却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它们表现了对真正的现实世俗生活的同一意兴。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 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哲学与艺术恰好并行。本来,从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到南朝佛学的形神之争,佛教以其细致思辨来俘虏门阀贵族这个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级,使他们愈钻愈深,乐而忘返。哲理的思辨竟在宗教的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魏晋以来人生悲歌逐渐减少,代之以陶醉在这思辨与信仰相结合的独特意味之中。也因为这样,在信仰中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理性思辨,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的梵天、湿婆之类极端神秘恐怖的观念和信仰。印度传来的反理性的迷狂故事,在现实生活稍有改变后就退出历史和艺术舞台。更进一步,在理论上终于出现了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的禅宗。这样,结论自然就是,并不需要一种什么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正如宗教艺术将为世俗艺术所替代,宗教哲学包括禅宗也将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替代。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切,当然又是以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为现实基础的。‎ 可见,把历时数百年之久的中国佛教艺术当作一个混沌的整体对待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从天上人间的强烈对照到它们之间的接近和谐,到完全合为一体;由接受和发展宗教艺术到它的逐渐消亡,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但艺术思潮和美的理想这种发展变化却完全是合乎规律性的。‎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注】经变:据佛经故事所做的绘画、雕刻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社会转折的变化会体现在社会的整个意识形态上,如就敦煌壁画而言,人物成为次要,着急描绘热闹繁复的场景,是中唐开始的社会转折变化之一。‎ B.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菩萨形象和供养的人的形象的大小有了很大变化,这说明佛教以前展现的是人间的神化,现在展现的是人间的上层。‎ C.中唐以后,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大量的世俗场景,他们侵入了之前的佛国圣地,这表明宗教艺术已最终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D.人们对现实生活审美兴味的加浓,使禅宗压倒了其他佛教宗派,使壁画中所谓的“生活小景”愈发增多,它们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 ‎【答案】A ‎【解析】B选项原文指的是敦煌壁画中体现出来的特点,而不是佛教体现出来的特点;C项 原文是“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D项原文是“虽然其中有些是为了配合佛 教经文,许多却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从敦煌壁画中神像逐渐变小变少、经变种类增多等变化阐述人们对宗教和现实生活的看法的变化,并得出人们越来越看重现实生活的结论。‎ B.作者以《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为例,是为了说明世俗场景大规模的侵入了敦煌的佛国圣地。‎ C.中国人在宗教信仰中保持着一定的理性思辨,所以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中的湿婆等极端神秘恐慌的观念和信仰。‎ D.作者以壁画的变化、禅宗的出现,从现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述中唐以来的社会转折变化,最后阐述对中国佛教艺术应当作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 ‎【答案】D ‎【解析】作者阐述中唐的社会转折变化理论层面应该是“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唐时的敦煌壁画比较注重渲染“经变”,到了晚唐五代时期,“经变”的种类增多,壁画装饰风味变浓,色彩变得俗艳。‎ B.敦煌壁画在中唐有了明显的变化,比如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形象在此时消失,绘画手法也由初盛唐的圆润中带着遒劲变为纤秀甚至有点草率。‎ C.佛教的细致思辨使得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层门阀贵族越来越深地钻研佛教,哲理的思辨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 D.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影响了人们对佛教的态度,使得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弱。‎ ‎【答案】B ‎【解析】原文“到这时变得纤纤秀柔,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的“这时”指的是晚唐五代,而非中唐。‎ ‎(二)文学文本阅读(本题共3分,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后 园 萧红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 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 孩子们都知道了祖父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着他的袖管,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 祖父常常这样做,也总是把帽放在同一的地方,总是放在袖口和衣襟下。‎ 那些搜索他的孩子没有一次不是在他衣襟下把帽子拿出来的,好像他和孩子们约定了似的:“我就放在这块,你来找吧!”‎ 祖父不怎样会理财,一切家务都由祖母管理。祖父只是自由自在地一天闲着。我想,幸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我会走了,我会跑了。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而祖父多半是在后园里,于是我也在后园里。‎ 我小的时候,没有什么同伴,我是我母亲的第一个孩子。‎ 我记事很早,在我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我的祖母用针刺过我的手指,所以我很不喜欢她。我家的窗子,都是四边糊纸,当中嵌着玻璃。祖母是有洁癖的,所以她屋的窗纸最白净。别人抱着把我一放在祖母的炕边上,我不加思索地就要往炕里边跑,跑到窗子那里,就伸出手去,手指一触到窗上,那纸窗像小鼓似的,嘭嘭地就破了。祖母若来追我的时候,我就越得意了,笑得拍着手,跳着脚的。‎ 有一天祖母看我来了,她拿了一个大针就到窗子外边去等我去了。我刚一伸出手去,手指就痛得厉害。我就叫起来了。那就是祖母用针刺了我。‎ 祖父一天到晚是闲着的,祖母什么工作也不分配给他。只有一件事,就是祖母的地榇【注】上的摆设,有一套锡器,却总是祖父擦的。每当祖父一擦的时候,我就不高兴,一方面是不能领着我到后园里去玩了,另一方面祖父因此常常挨骂,祖母骂他懒,骂他擦得不干净。‎ 祖母一骂祖父,我就拉着祖父的手往外边走,一边说:“我们后园里去吧。”‎ 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 决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 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其实我是什么目的也没有。只觉得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 等到自己实在跑不动了,才坐下来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便在秧子上摘下一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 休息好了又是跑。‎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的勾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的不晓得。我跑得很远的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选自《呼兰河传》,有删节)‎ ‎【注】榇:chèn,棺材。‎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呼兰河传》是一篇自叙传小说。萧红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多层面地展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记忆,故事情节散淡,戏剧冲突性不大。‎ B.萧红的祖父很喜欢和小孩子开玩笑,比如那个摘帽、藏帽的游戏,他老是把帽子藏在同一个地方,小孩子都玩厌烦了,他却自得其乐,浑然不觉。‎ C.这篇小说的叙事表层,采用的是儿童视角,但在其深层,却是萧红的成人视角。这一成人视角会在作品中情不自禁地发议论,流露真情实感。‎ D.小说的主要环境是“后园”,它既是作者童年玩乐的场所,同时也是自由、安全和开阔的心灵家园的象征,是作者早年记忆中不可割舍的部分。‎ ‎【答案】B ‎【解析】“小孩子都玩厌烦了”,于文无据。‎ ‎5.文本截取了哪几个与祖父相关的场景?分别表现了祖父怎样的形象?(5分)‎ ‎【参考答案】①祖父与孩子们藏帽逗乐----表现祖父的和蔼可亲与孩子气;②祖父常常挨祖 母的骂----表现祖父的好脾气;③我与祖父戴花逗乐——表现祖父对作者的宠爱、性情的温 和与内心的温暖。(答对1点2分,答对两点4分,三点全对满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亦可酌情给分)‎ ‎6.文中两处划线句中都有“寂寞”一词,导致“寂寞”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别作出 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第一处“寂寞”主体是祖父,原因是:①祖父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很闲:“一 切家务都由祖母管理。祖父只是自由自在地天闲着”;②祖父性情与旁人不同,怀有一颗赤 子之心,内心温暖充满爱,却无人理解:“幸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可以和祖父有共同的事 情和爱好。‎ ‎(2)第二处“寂寞”主体是“我”,原因是:①“我”作为一个孩子无处可玩,无处可去,难免 感到无趣无聊;“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②对宽广 世界、温暖鲜活生活的眷恋,一旦不能有便觉寂寞。以成人视角来看,儿时的后园、儿时的 祖父和儿时的“我”缺一不可,共同组成了“我”对抗童年孤寂的屏障,是“我儿时心灵温暖的来 源;“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现在这三者无法融为一体,造成了“我”内心的寂 寞。‎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新闻1月21日电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虽比2016年小幅减少,但明显高于“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1644万人的水平,是2000年以来历史第二高值。‎ 李希如表示,“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总量明显增加。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后,近两年我国出生人口明显增加。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査结果显示,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分别为1786万人和1723万人,比“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人数分别多出142万人和79‎ 万人:出生率分别为12.95‰和12.43‰,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分别提高了0.84和0.32个千分点。2017年出生人口比上年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二孩出生数量继续增加,占比超过50%,2017年是我国“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实施的第二年,也是政策效果完整显现的第一年。受政策效应影响,2016年二孩出生数量大幅上升,明显高于“十二五”时期平均水平,2017年二孩数量进一步上升至883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162万人;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达到51.2%,比2016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 李希如分析,“全面两孩”政策有利于促进我国人口均衡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育龄妇女人数呈现逐年减少趋势。2017年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16年减少100万人,其中20-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减少近600万人。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妇女初婚和初育年龄呈现不断推迟的趋势,妇女生育意愿也有所下降。在上述因素影响下,2017年一孩出生人数724万人,比2016年减少249万人。总的来看,“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二孩出生人数的明显增加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一孩出生数量减少的影响,有利于改善人口年龄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材料二:‎ ‎2016年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31万人,是我国自2000年以来新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原因是,许多非独夫妇过去虽然想生二孩,但政策不允许,因此这些夫妇以前被压抑的二孩生育意愿都集中在政策放开的初期释放出来。2017年出生人口减少,预示着二孩生育高峰已经过去。未来几年,我国的出生人口将持续减少。‎ 近年,人口变化以湖北省为例,见图(由下至上分别是自然增长率、死亡率、出生率):‎ ‎(数据来源:湖北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三:‎ 近年来湖北省男、女性别比例表(柱状图左为男性;右为女性):‎ ‎(数据来源:湖北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四:‎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天勇对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一个规律性的结论:20年前的人口增长率决定20年后的经济增长率。在人口因战争、饥荒、瘟疫、政府干预等波动剧烈的情况下,20年前人口增长是上行的,就推动20年后经济增长上行,反之导致经济下行。“这是因为人口在20年后进入劳动年龄,其数量的多少直接增加或减少劳动力供给:然后他们开始结婚生子、买房或者租房,扩大消费,还进行创业和创新等等。这批人口的数量对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 人口统计学者黄文政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综合世界中高收入国家的情况,政府的教育投入一般占GDP的5%,而养老支出占15%。因此,从公平来看,政府对每个小孩应该补贴人均收入的10%才足以补偿养育家庭对社会的付出。他引用了‎1月9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报道,日本小镇Nagicho在推出生育补贴等鼓励生育措施后,生育率从1.4提高到2.8。‎ 国家卫计委指导司负责人也表示,生育意愿低迷的原困主要是养育成本高,托育服务短缺、女性职业发展压力大等等。‎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综合材料一、二可知,一孩出生数下降致2017年出生人口比上年减少,但“全面两孩”政策的效果依然继续显现。‎ B.由材料二、三的表格内容可知,生育政策的变化对人口出生率有很大影响,出生人口的增加有利于改善男女性别比。‎ C.材料二可见“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湖北省出生人口明显增加,2017年更是达到12.6%人口出生率,与2012年相比显著提高。‎ D.综合材料二、四可知,人口增长率决定经济增长率,未来几年我国的出生人口将持续减少,经济增长将持续下行,学者们的相关呼吁也已引起了官方的关注。‎ ‎【答案】D ‎【解析】原文“20年前的人口增长率决定20年后的经济增长率”并非指中国经济增长将持续 下行。‎ ‎8.根据以上四则材料,下列表述或推论不合理的两项是(5分)( )( )‎ A.“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总量明显增加,2017年是“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实施的第二年,也是政策效果完整显现的第一年。‎ B.据材料二曲线图可知“全面两孩”政策对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死亡率几乎没有影响,但确实可以大量提升人口出生率。‎ C.据材料二、四可知,近年人口死亡率的增加表明我国面临着沉重的老龄化社会问题,国家应当大力加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托育服务的健全,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 D.由材料四可知,国家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提高生育补贴,相关税收政策的支持会有利于人口出生率的增加。‎ E.据材料三、四可知,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妇女生育意愿低迷的原因主要是养育成本高、托育服务短缺、女性职业发展压力大等等。两者关系相辅相成,联系紧密。‎ ‎【答案】BE ‎【解析】B.由图可知对人口自然出生率有影响。E.数据未体现严重失衡,新政使得男女 比例更加合理。(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 ‎9.请给材料一的新闻内容,拟写该则新闻的“导语”部分,不超过100字。(4分)‎ ‎【参考答案】近日,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司司长李希如表示,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1723‎ 万人,是2000年以来历史第二高值。特别是二孩出生人数比2016年明显增加,比重继续上 升,“全面两孩”政策效果持续显现。(评分注意新闻文体导语的写作要求)‎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梁大同初,罗州刺史冯融闻夫人有志行,为其子高凉太守宝娉以为妻。融本北燕苗裔,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至是,夫人诚约本宗,使从民礼。每共宝参决辞讼,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高州刺史李迁仕据大皋口,遣召宝。宝欲往,夫人止之曰:“刺史无故不合召太守,必欲诈君共为反耳。”宝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刺史被召援台【注】‎ ‎,乃称有疾,铸兵聚众,而后唤君。今者若往,必留质,愿且无行,以观其势。”数日,迁仕果反。夫人曰:“若君自往,必有战斗。宜遣使诈之,卑辞厚礼,我将千余人,步担杂物,得至栅下,贼必可图。”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及宝卒,岭表大乱,夫人怀集百越,数州晏然。高祖遣总管韦洸安抚岭外。初,夫人以扶南犀杖献于陈主,晋王广遣陈主遗夫人书,谕以国亡,令其归化,并以犀杖及兵符为信,夫人见杖,尽日恸哭。遣其孙魂帅众迎洸,岭南悉定。追赠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夫人为谯国夫人。皇后以首饰及宴服一袭赐之,夫人并盛于金箧,并梁、陈赐物各藏于一库。每岁时大会,皆陈于庭,以示子孙,曰:“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仁寿初,卒,赙物一千段,谥为诚敬夫人。‎ ‎(摘自《隋书·谯国夫人传》)‎ ‎【注】台:台城,此处指朝廷所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 B.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 C.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 D.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 ‎【答案】D ‎【解析】原文标点: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 仕遂走,保于宁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兵符,又称虎符,是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制成两半,右半留存于国君,左半交予统帅,验合后方能生效。‎ B.岭南,五岭以南地区的简称,在两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苏轼就曾在此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 C.册,册立、册封,指古代帝王封立太子、皇后等。‎ D.谥,指历史上地位较高的人死后,给他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称呼皇帝可用谥号,如隋炀帝、汉武帝,也可用年号,如唐高祖、乾隆等。‎ ‎【答案】D ‎【解析】唐高祖是庙号,而非年号。称呼皇帝谥号、庙号、年号均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谯国夫人贤明能干,大公无私。在父母家时,能行军用师,管理诸越;出嫁后,能参决辞讼,亲族犯法亦不徇私情,使当地政令有序。‎ B.谯国夫人智勇双全,巧避祸端。刺史李迁仕想使诡计诱骗冯宝与之一起谋反,被谯国夫人识破,并用计攻破李迁仕营寨,大胜而还。‎ C.谯国夫人深明大义,平定岭南。谯国夫人看到晋王杨广送来的信及信物,知晓陈已灭亡后,立即率领众人归化隋朝,岭南地区才得以平定。‎ D.谯国夫人忠心为国,忠孝传家。谯国夫人历经三朝,一心为国,皆受到当朝皇帝的认可和赏赐,亦以此教育子孙,以赤心对天子。‎ ‎【答案】C ‎【解析】 “信和信物”是陈后主的,不是晋王的。“立即归化隋朝”亦错,原文“夫人见杖,尽 日恸哭”,然后归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融本北燕苗裔,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5分)‎ ‎(2)每共宝参决辞讼,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5分)‎ ‎【参考答案】(1)冯融本是北燕的后代,三代都担任州郡长官,客居在异乡,政令得不到施 行。(苗裔、为、羁旅、不行各1分,句意1分)‎ ‎(2)每次与冯宝共同参与判决诉讼,有犯法的首领,即使是亲族,也没有宽纵饶恕的。(辞讼、虽、无所、“首领有犯法者”定语后置句式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谯国夫人是高凉冼氏的女儿。世代都是南越的首领,占据山洞,部属有十余万家。夫人 幼时就很贤明,有很多谋略,在父母家时,能够安抚部众,行军用兵,压服南越各部落。‎ 梁朝大同初年,罗州刺史冯融听说夫人有志向德行,为他的儿子高凉太守冯宝娉为妻子。‎ 冯融本是北燕的后代,三代都担任州郡长官,客居在异乡,政令得不到施行。到了这时,‎ 夫人约束本族,让他们依从民礼。每次与冯宝共同参与判决诉讼,有犯法的首领,即使 是亲族,也没有宽纵饶恕的。从此以后,政令有序,人们不敢违抗。高州刺史李迁仕占 领大皋口,派人召冯宝。冯宝想去,夫人阻止他说:“刺史无故不应当召太守,肯定想骗 你去一同谋反。”冯宝问:“你凭什么知道?”夫人说:“刺史被召援助朝廷,竟然称有病 不去,铸造兵器,聚集部众,然后召唤您。现在假如您去了,肯定会被留作人质,希望 你暂时不要去,先观察一下势态的发展。”几天后,李迁仕果然谋反。夫人说:“如果您 亲自去,一定有战斗。应派使者去骗他,说谦卑的话,送上厚礼,我带领千余人,步行 挑着货物,能够到军营前,贼人一定可以消灭。”冯宝听从了夫人的意见。迁仕果然大喜,‎ 看到夫人和众人都挑着货物,不设防备,夫人攻击,大胜,迁仕于是逃跑,在宁都以求 自保。等到冯宝死了,岭南一带大乱,夫人安抚百越,几个州都很太平。隋高祖派总管 韦洸安抚岭外。当初,夫人把扶南产的犀杖献给陈后主,晋王杨广让陈后主给夫人写信,‎ 告诉她陈国灭亡了,让她归服,并且用犀杖和兵符作为凭证,夫人看见犀杖,整天痛哭。‎ 派她的孙子冯魂领着众人迎接韦洸,岭南全部平定。追赠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 封夫人为谯国夫人。皇后把首饰和宴服一套赐给夫人,夫人一同装在金箧里,同梁国、‎ 陈国赏赐的物品各藏在一个仓库里。每年大集会,都陈列在庭上,用来给子孙看,她说:“你们应该忠心对待天子。我侍奉三代皇帝,只用一片诚心。现在赏赐的东西都在,这是忠孝的报答,希望你们心里都记着这点。”仁寿初年,夫人逝世,赐丝织物一千段,谥号为诚敬夫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②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②苍:苍天。‎ ‎14.以下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诗歌开篇写诗人面对萧瑟秋景,心乱如丝。一个“乱”字,统领后文作者积蓄已久的种种愁思怨意。‎ B.“小摇落”指秋风摇落片片黄叶,让人联想到诗人如同黄叶般飘零沦落的身世和命运,触景而生情。‎ C.颈联作者直斥奸佞小人,表明自己道义犹存,苍天可鉴,既有对小人的愤恨,也有对自己人格的自信。‎ D.作者一生历经宦海沉浮,在华发苍颜的晚年更遭贬谪,身陷不幸又衰老憔悴,激起了读者更多同情。‎ E.“挂衣冠”指辞官归隐,而辞官归隐在此时此刻已太迟,更深一层写出作者贬官之后的愤懑无奈。‎ ‎【答案】AE(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 ‎【解析】A项,“乱”字统领全文种种愁思怨意错,统领全文感情的是“羁绪”二字。E项,“愤 懑无奈”错。最后一句意思是作者深陷政治漩涡,如今想辞官归隐也太迟,表达的是悔恨之 情。‎ ‎15.请简要分析本诗颔联用典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用了屈原被流放和白居易被贬逐的典故。(2分)‎ 作用:①内容上,借屈原和白居易被贬之事写出了自己遭受冤屈、谪官异乡这一现实。(2分)②主旨上,以屈原和白居易自喻,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品德高尚、节操坚贞。(2分)(若答“结构上:承接上文‘羁绪’二字,是对作者此时万千愁绪的具体阐释。”亦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孤独失意、走投无路的现实处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曹刿论战》中,阐述“逐齐师”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忳郁邑余侘傺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2)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故逐之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朱婷又一次踏上前往土耳其的征途,开启自已在国外联赛第2个赛季的征程,球迷们到机场欢送她,为她感到踌躇满志。‎ ‎②我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然而却得到了各方面的一致称赞,这超出了我的预料,这些不虞之誉更让我诚惶诚恐。‎ ‎③尽管多位业内专家都没有确认暂停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的消息,但从其审慎的态度来看,专家们恐非空穴来风。‎ ‎④丽江没有淡季旺季,春季鲜花怒放,酷夏凉快怡人,秋季天高气爽,冬季阳光充沛,每个人都会在这儿与秀色可餐的风景邂逅。‎ ‎⑤为了营造一个具体而微、触手可及的自然之境,主人调遣能工巧匠于园林中叠石造山、植木为林、凿地成池,追求师法自然之妙趣。‎ ‎⑥过往的经历告诉我们,一帆风顺时不必得意忘言,遭遇挫折时也不必灰心丧气,一切都会过去,我们还是珍惜当下吧。‎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①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为她感到踌躇满志”这里不合语境,应当指自己的感受。②不虞之誉:没有意料到或意想不到的赞扬。符合语境。③空穴来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专家们恐非空穴来风”,这里不合语境,主语不应当是“专家们”。④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符合语境。⑤‎ 具体而微: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符合语境。⑥得意忘言: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不合语境。‎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透过车窗,尹凡看见一位年约30多岁的女子带着两名女服务员笑容可掬地朝小车快步走来,齐欢介绍说是市委市政府的接待科长叫程雪萍。‎ B.芯片行业是国内目前产品需求增长非常快、技术水平与海外差距又非常大的阶段,国内芯片行业想要实现赶超,就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 C.台湾薪资尽管低迷已是公开的秘密,但当知道台北平均薪资输给北京时,岛内居民仍然感到惊讶,《联合报》为此发表社论质问民进党。‎ D.在我国漫长的封建时代,监察权不仅是皇权的附庸,在某种场合下甚至是权臣的附庸,所以绝不可能真正有效地预防和制约腐败。‎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A项,成分赘余,语义重复,“年约30多岁”应为“年约30岁”或“30多岁”;B项,搭配不当,应为“……行业是……行业”或“……行业处于……阶段”;C项,语序不当,关联词语次序错误,句中的“台湾薪资”“岛内居民”构成两个实质性的主语,所以关联词“尽管……但”均要放在主语的前面。‎ ‎19.下到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 王教授的一席话惊醒了我们,虽然是千虑一得,也体现了他对我们的关怀之情。‎ B. 为了表达对老作家的仰慕之情,小张致函道:“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C. 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坚持创作,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D. 本人才疏学浅,刚才的想法也只是一孔之见,接下来还请在座的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答案】D ‎【解析】A项,千虑一得:在千百次的考虑中,总会有正确的时候。评价王教授不得体,此处应使用对王教授表达赞美和尊重之意的词语。B项,忝列: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此处用在对方身上,不得体。C项,“高足”敬辞,用于称呼别人的学生,但不能自称。‎ ‎20.在下面段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话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6分)‎ ‎① 。因为,人经过一夜的睡眼,身体会流失很多水分,早晨空腹饮水有助于及时补充水分,还可以刺激肠道、疏通经络。需要注意的是,② ‎ ‎。专家提醒,早晨最好不要空腹饮用果汁、可乐、汽水、咖啡、牛奶等饮料,这样会导致人体缺钙。而有些饮料会利于人体排尿,在早晨饮用这些饮料,③ ,反而会增加机体对水分的需求。‎ ‎【答案】①早晨空腹饮水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益    ‎ ‎②早晨空腹饮水时要有所选择    ‎ ‎③不但不能有效补充机体缺少的水分 ‎【解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后文“早晨空腹饮水有助于”可知,应该填写“早晨空腹饮水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益”;第②空根据后面的“最好不要空腹饮用”可知,应该填写“早晨空腹饮水时要有所选择”;第③空根据前文“补充水分”和后文的“反而”可知,应该填写“不但不能有效补充机体缺少的水分”。‎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高考恢复40年来,改变了亿万人的人生轨迹和境遇,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见,知识最终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和人生轨迹。其实,技能也可以改变命运。当下,中国技工的缺失严重制约“中国制造”的发展。因此,只要培养出更多的高级“工匠”,中国就一定能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什么时候高考话题不再如此让人津津乐道,什么时候诸如国外“教授的儿子乐当技工”的传闻不再成为笑谈,我们的高等教育就真正走上正轨了。‎ ‎①知识不一定决定人的命运和人生轨迹。‎ ‎② 。‎ ‎③ 。‎ ‎【答案】②培养出更多的高级“工匠”,中国不一定就能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③对高考话题和传闻看法的改变,不一定意味着我们的高等教育就真正走上了正轨 ‎【解析】本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仔细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推断的依据,然后仔细阅读①句,明确①句的表达方式,再从文段中找出推断错误的地方,得出答案。本题从所给文段看,①句是对文段中“知识最终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和人生轨迹”的否定,也就是说否定的是表述不符合客观实际且绝对化的句子,依照这个形式,可找出文段中存在同样问题的另外两个句子:“只要培养出更多的高级‘工匠’,中国就一定能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什么时候高考话题不再如此让人津津乐道,什么时候诸如国外‘教授的儿子乐当技工’‎ 的传闻不再成为笑谈,我们的高等教育就真正走上正轨了”。最后按①句的形式表述出来就可以了。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儒家认为“格物”能使人达到“博学”。“格”有探究之义;“物”则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自然物。“昊天之宽广无所不覆,大地之厚重无所不载,春夏秋冬,气化流行,海纳百川”,人们由此懂得了宽厚、顺势、灵活、柔顺。工蚁蚁后、工蜂蜂后各尽职责,为了群体的生存,团结协作,大公无私。二是事物,包括关心各种事物。人的道德不正是体现在各种具体事物中吗?三是书籍。读书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先人漫长时间积累的智慧。‎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一两个角度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围绕儒家的“格物”展开,指出“格”是探究之意,“物”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物,二是事物,三是书籍,要求考生以其中一两个角度立意写文章,这也就限定了立意的范围,降低了审题的难度。材料对“物”的三个方面解释虽然各有侧重,但其涉及的面还是比较宽泛的,所以此题的选材范围比较广,考生可以写对自然的探究,也可以写对宇宙间所有事物的探究,还可以写对书籍的探究,还可以将上述角度中两个角度结合进行综合思考。‎ 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立意参考】‎ 对自然的探究:掌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自然容纳万物,等等。‎ 对事物的探究:可侧重于人类社会思考,如文明、道德、正义,等等。‎ 对书籍的探究:可谈书籍对人类进步的影响,等等。‎ 综合的角度:如尊重自然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等等。‎ ‎【参考例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喜爱读书,因为它可以使我进步;我热爱读书,因为它可以使我浮躁的心得以平静;我酷爱读书,因为它可以净化我的心灵。‎ 我拜读过古今中外灿烂的长卷,翻阅过人世千般气象的纸页。触摸书中故事的经脉,展读书中人物的笑颜,品悟书中文章的内涵,那行云如水的语句,花雨缤纷的意境,真挚动人的情感,顷刻间唤醒了我的心灵。有好书陪伴的日子,我充实,快乐,振奋!被荡涤过的心灵在书香的浸润中闪光,炫彩,歌唱!‎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如鸟儿没有翅膀。”这是莎士比亚说的一句话。‎ 古人云:开卷有益。的确如此,书籍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启迪了我们的人生。一本本好书把我们从无知的茫茫人海中带进知识的殿堂,它让我知道了双目失明而还坚持创作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名垂千古的周恩来总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还有书……成了我们形影不离的朋友。‎ 我爱读书。曾几何时,我置身书海“不可自拔”。《雷锋日记》使我明确人生存的最高意义,便是作一颗为人民服务的螺丝钉,我因此明白奉献的一生最美丽;《老人与海》中那位不屈服于风暴,勇于抗击的老者让我肃然起敬;《茶花女》让我铭记,只要心存真情,人格将永具魅力!……我在书中目睹了黄河的九曲喷薄,见证了长城的雄伟逶迤,领略了金字塔的庄严神秘……我居高临下,历史长河里的点点滴滴尽收眼底,人类社会的每一寸足迹一览无余!‎ 这一本本好书,让我更多地了解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正是这一本本催人奋进的好书,一把把美丽的金钥匙为我们打开了坚固的大锁。‎ 好书、名言,现在是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它们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是书,让我健康成长!是书,让我开心快乐!是书,让我聪明伶俐!书,它是一名老师,也是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 读书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先人漫长时间积累的智慧。同学们,与好书交朋友吧!它会带你走向成功的彼岸,这一份营养品全部充实到你身躯,引领你一步步走向神奇而美丽的殿堂!‎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