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白银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甘肃白银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带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甘肃省白银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 考生注意:‎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所有试题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 ‎1.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书法发现了一切气韵结体的可能的姿态,而它的发现系从自然界摄取的艺术的灵感,特殊是从树木鸟兽方面——一枝梅花,一条附有几片残叶的葡萄藤,一只跳跃的斑豹,猛虎的巨瓜,慶鹿的捷足,骏马的劲力,熊罴的丛毛,白鹤的纤细, , ,松枝的纠棱盘结,没有一种自然界的气韵形态未经中国画家收入笔底,形成一种特殊的风格者。中国文人能从一枝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因为一枝枯籐具有自在不经修饰的雅逸的风致,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它的尖端蜷曲而上绕,还diǎn zhuì着疏落的几片残叶,毫无人工的diāo zhuó的痕迹,却是位置再适当没有,中国文人接触了这样的景物,他把这种神韵融会于自己的书法中。他又可以从一棵松树看出美的素质,它的躯干劲挺而枝权转折下弯,显出一种bù qū bù náo的气派,于是他把这种气派融会于他的书法风格中。‎ ‎(选自林语堂《人生的盛宴》)‎ ‎(1)根据拼音将汉字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 ‎ ‎ ‎(2)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纤细( ) 蜷曲( ) 劲挺( )‎ ‎(3)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 ‎【答案】(1)点缀 雕琢 不屈不挠 ‎(2)xiān quán jìng ‎(3)示例:山峰的连绵起伏 流云的舒卷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本题应注意的字是:缀、琢。‎ ‎(2)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 ‎(3)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注意下文“没有一种自然界的气韵形态未经中国画家收入笔底”分析。写出自然界的美好景色,注意句式。‎ 16‎ ‎2. 下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甘肃平凉的崆峒山,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峰峦雄崎,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渺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韵。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宇轩昂,底蕴丰厚。‎ A. 奇险灵秀 B. 水天一色 C. 凝重典雅 D. 气宇轩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气宇轩昂:多形容精神饱满,气概不凡,也可形容植物高大挺拔,朝气蓬勃,富有活力。不能形容“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故选D。‎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中国对洋垃圾实施进口禁令,使西方国家陷入集体焦虑。‎ B. 风靡一时的电影《解忧杂货店》改编自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 C. 中国慕课数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在线学习的人数也是全世界最多的国家。‎ D. 基层干部既要想干敢干,又要能干会干,切忌不可蛮干。‎ ‎【答案】B ‎【解析】A项:缺少主语,把“随着”或“使”去掉一个。B项正确。C项:重复,把“国家”去掉。D项:滥用否定词,把“不可”去掉。‎ ‎4. 名著阅读。‎ ‎“君主与公卿尽可造就教授与机要参赞,尽可赏赐他们头衔与勋章;但他们不可能造就伟大的人物,不能造成超临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两个人在一起时,这般君侯贵胄应当感到我们的伟大。昨天,我们在归路上遇见全体的皇族。我们远远里就已看见。歌德挣脱了我的手臂,站在大路一旁。我徒然对他说尽我所有的话,不能使他再走一步。于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钮子,背着手,望最密的人丛中撞去。亲王与近臣密密层层;太子鲁道尔夫对我脱帽,皇后先对我打招呼——那些大人先生是认得我的。为了好玩起见,我看着这队人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站在路边上,深深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事后我大大地教训了他一顿,毫不同他客气……”‎ ‎(1) 国(国籍)作家 (人名)痛感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欧洲是一个骚动不安、弥漫着腐败风气的社会,是一个需要伟人的社会。他为此写作了《名人传》。‎ ‎(2)这段话描写的是贝多芬与歌德一起散步遇到皇亲国威时的情景,由此来看贝多芬对待皇亲国戚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案】(1)法 罗曼•罗兰 16‎ ‎(2)贝多芬对权贵满不在乎(不谄媚、不奉承)。(意对即可)‎ ‎【解析】(1)本题学生对名著《名人传》的文学常识的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牢记。‎ ‎(2)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识记其相关的故事情节。‎ ‎ 5. 下图是一张火车票,请用简洁的语言向李明介绍与乘车有关的信息。‎ ‎【答案】李明,你乘坐的兰州到陇南的K9876次列车于2018年6月16日15:30由兰州站开出,座位是4车厢59号,限乘当日当次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称呼,把车次,起点、终点,时间,车厢、座号等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清楚即可。‎ ‎6. 古诗文默写。‎ ‎(1)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2)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4)_________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菊花,也叫“黄花”,常见于古诗文中。陶渊明吟咏“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周敦颐则感慨“菊之爱,_______________,”菊花清雅的香气亦隐隐弥漫在李清照的袖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答案】 (1). (1)蜡炬成灰泪始干 (2). (2)化作春泥更护花 (3). (3)无可奈何花落去 (4). 似曾相识燕归来 (5). (4)山回路转不见君 (6). (5)断肠人在天涯 (7). (6)采菊东篱下 (8). 陶后鲜有闻 16‎ ‎【解析】试题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蜡炬”“篱”“陶”等字词的书写。‎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细读的妙处 肖复兴 ‎①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 ‎②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读几遍就叫细吗?这么说,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不如举例说明。‎ ‎③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④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卖水果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大画家交往的故事。这个大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画,画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画家对叶三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画家问:“怎么个好法呢?”‎ ‎⑤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开得真是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开得真是如此灿烂,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这叫形容词,或者叫做陈词滥调。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砌,认为用的词儿越多,形容得才能够越生动。恰恰错了。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叶三说:“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叶三跟画家说:“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 ‎⑥这就叫细。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之处,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累。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细,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写作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中自然的转换。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16‎ ‎⑦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画家说:“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叶三看完以后,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叶三就说:“您看您这耗子上灯台,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能够爬到灯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了。”‎ ‎⑧什么叫细?这就叫细。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你看见灯台,我也看见灯台了,但是,人家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就有了粗细之分。‎ ‎⑨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这是画家最拿手的。他在墨荷旁又画了几个莲蓬。叶三又送水果过来,画家问他画得怎么样。画家也跟小孩一样,等着表扬呢,因为叶三是他的知音呀,但是这次叶三没表扬,他对画家说:“您呀,这次画错了。”画家说:“我画了一辈子墨荷都是这么画的,还没有人说我错。你说我错,我错在哪儿?”叶三说:“我们农村有一句谚语: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的这个是白荷,白莲花,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画家心下佩服,他想,叶三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与农作物打交道,人家的农业生活知识比自己来得真切!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⑩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亮的词语是写不好文章的。叶三告诉了画家,缺乏生活知识,即使画得再细致入微,却可能是错误的,是南辕北辙的。知识是文章写作时的底气和依托。“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字表面的细的背后,是知识的积累。这种知识,靠书本的学习,也靠生活的实践。‎ ‎⑪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10月28日,有删改)‎ ‎7.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三个片段。‎ ‎8. 从本文看,“细读的妙处”是什么?‎ ‎9. 本文第②段连用四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10. 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画家怎样的心理?‎ 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 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 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11. 细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第⑥或⑩段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骆宾王七岁时作《咏鹅》:“鹅,鹤,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材料二】某学生作文片段:又到了中秋节,一轮皓月又大又圆,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样,满天的繁星也调皮地眨着眼睛。‎ 16‎ ‎【答案】7. 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风;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的耗子是小耗子;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 ‎ ‎8. 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细腻而温柔。(意对即可) ‎ ‎9. 连用四个问句,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也表明“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的故事。 ‎ ‎10. “一愣”,说明画家很诧异,他一个水果贩子懂画吗?画家说“奇怪”表明画家将信将疑(惊奇),他怎么分出来的?画家“当即”修改画作,表明画家对叶三的佩服。 ‎ ‎11. 示例:材料一《咏鹅》的作者观察仔细,从生活实践中捕捉到“曲项”“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等,转换成了好诗。材料二的描写,看似生动,实与生活不符,月明星稀是常识,皓月和繁星不能同时出现。‎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结合叶三对画家所做之画的三次评价即可。第一次,指出画中有风。第二次指出是小老鼠。第三次,指出荷花画错了。‎ ‎8. 本题考查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通读文本,结合“第11段”阐述即可。‎ ‎9. 本题考查学生对疑问句作用的理解和把握。用疑问句构成悬念,其优点在于:引起读者注意,引出话题。同时也表明“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的故事。‎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揣摩。结合上下文语境揣摩即可。如: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他“一愣”的原因是在想,一个卖水果的竟然懂得观赏画。“奇怪”表明画家将信将疑(惊奇),他怎么分出来的,我怎么没想到呢?“当即”一词,表明画家没有任何怀疑,对叶三的评价表示十分的认同。‎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赏析,结合文本中“细读”的妙处分析,联系生活实际赏析两段材料即可。如:材料二的描写,看似生动,实与生活不符,月明星稀是常识,皓月和繁星不能同时出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的私塾教育 16‎ ‎①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他用平板电脑向习近平夫妇展示了他的外孙女阿拉贝拉演唱中文歌曲、背《三字经》和中国古诗的视频。看到这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用美式中文有板有眼地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由得感慨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三宇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是学龄儿童的重要启蒙读物,他们在私塾通过吟诵这些经典文本掌握了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之后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仕途奠定了基础。‎ ‎②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与私塾相对应的“官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而私塾则相应承担了下层社会的教育功能。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小众化授课模式,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③在私塾里,学龄儿童们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据《宋会要·崇儒》记载,宋代小学的要求是:“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当然,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如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可“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看来就算穿越回古代,也别想乐得清闲。到了明代,理学家沈鲤记载:“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考试,还要排名次挨鞭子,想想也真是怕怕的。‎ ‎④现代的中小学经常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其实这种区分古已有之。如宋徽宗政和四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皆分在外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看来从古至今,学校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 ‎⑤古代私塾盛行体罚。东汉王充在《论街·自纪篇》中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到明代,学生逃学,连家长都要跟着受罚。明代《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家长委员会。明代官员叶春及在息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坐左右塾,以序出入。”‎ ‎⑥古代私塾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较为严格。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改过薄”“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这种“功过薄”并非由老师填写,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事就是填“记过格”,上列数百种日常行为,有“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成过”等六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敦促学生“三省吾身”。‎ ‎⑦看来在古代私塾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也没那么简单。要背经史子集,还要懂得仁义礼智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确是豆古不变的道理。‎ ‎(选自《青年文携》,有删改)‎ ‎12. 文章③-⑥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私塾教育?‎ ‎13.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14.‎ 16‎ ‎ 下面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片段,也描述了私塾教育,它印证了本文哪一段的内容?请简要分析。‎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15.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可以培养孩子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B. 私塾有民办的,也有官办的。私塾教育崇尚德育之治、大众化授课模式,为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C. 宋代的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相当于现代的“普通班”“重点班”“特优班”。‎ D. 古代私塾不仅注重读书、写字、习经史、学六艺,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比较严格。‎ ‎【答案】12. 从学习内容及考试、分班、体罚及家长参与班级管理、注重德育等方面进行介绍。 ‎ ‎13. 本文主要运用举例子和引资料(引用)的说明方法。示例:第④段举宋代“三舍升补法”的例子,具体说明古代私塾教育也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第⑤段引用《论衡•自纪篇》《泰泉乡礼•乡校》中的话,有力地说明了古代私塾盛行体罚。 ‎ ‎14. 它印证了本文第⑤段的内容。第⑤段讲古代私塾盛行体罚,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片段说到戒尺和罚跪,说明也有体罚。 15. B ‎【解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结合相关段落概括即可。注意每一段的第一句话(中心句)。第三段讲述私塾的学习内容和考试。第四段讲述的如何分班。第五段讲述私塾的体罚制度。第六段讲述的是私塾注重德育教育。‎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作用的把握。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本文主要运用举例子和引资料(引用)的说明方法。示例:第④段举宋代“三舍升补法”的例子,具体说明古代私塾教育也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第⑤段引用《论衡•自纪篇》《泰泉乡礼•乡校》中的话,有力地说明了古代私塾盛行体罚。‎ 16‎ ‎【点睛】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更真切,以便读者理解,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具体介绍知识的作用。(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加以说明,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条理清晰。(3)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具体。(4)作比较:把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5)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精练、更严密。(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围绕私塾的考试,分班,体罚,注重德育教育等方面分析材料。材料中出现了戒尺和罚跪的规则。故可以印证第五段内容,古代私塾盛行体罚。‎ ‎15. 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分析选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段落,找出不同之处即可。B项:私塾有民办的,也有官办的。与“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与私塾相对应的‘官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不相符。故选B。‎ 三、古诗文阅读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列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6. 本文有“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的现象。请依照示例,任选一种现象,从文中举例并解释。‎ 示例:‎ 16‎ 意同字不同:“缘溪行”的“缘”和“便扶向路”的“扶”,都有“沿、顺着”的意思。‎ 字同意不同:“忘路之远近”“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发现桃花源一事”。‎ ‎17.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8. 出自本文的成语较多请选择两个写在田字格中。‎ ‎19. 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案】16. 示例:意同字不同:“具答之”的“具”和“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相同,均为“全、都”。(答“悉”“皆”亦可)“便要还家”中的“要”,同“邀”,邀请;“各复延至其家”中的“延”,邀请。‎ 字同意不同:“寻向所志”中的“寻”意思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是“随即、不久”。“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中的“志”,前者是动词“做标记”,后者是名词“标记”。 ‎ ‎17. (他们的祖先)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 ‎ ‎18. 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 ‎19. 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意对即可)‎ ‎【解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的把握,针对这种类型,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平时考生也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能够灵活运用。如:字同意不同(一词多义),“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中的“志”,前者是动词“做标记”,后者是名词“标记”。意同字不同:“具答之”的“具”和“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相同,均为“全、都”。‎ ‎17.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率领、妻子、绝境。‎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16‎ ‎18. 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结合本文的学习,把出自本文的成语按要求写出两个即可。‎ ‎19. 本题考查学生对主旨的理解和把握,结合作者对桃花源人生活的描绘,没有战争,没有压迫,人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等,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追求。‎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 ‎(出自冯梦龙《智囊全集·察智部》)‎ ‎20. 解释加点词语。‎ ‎(1)欧阳晔治鄂州(______) (2)狱久不决(______)‎ ‎21.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独留一人于庭/负者歌于途 B. 出其桎梏而饮食/出激泥而不染 C. 自临其狱/其如土石何 D. 皆以右手持匕/不以物喜 ‎22. 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公 曰 杀 人 者 汝 也!‎ ‎【答案】20. (1). (1)治理,管理 (2). (2)案件 21. A ‎ ‎22. 公曰 / 杀人者 / 汝也!‎ ‎【解析】‎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案件,案件。教材中《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的“狱”,也指案件。注意知识点的迁移。‎ ‎21. A项中的“于”解释为:在;B.项中的“而”分别解释为:表顺承/表转折;C项中的“其”分别解释为:代词/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D项中的“其”分别解释为:用/因为。故选A。‎ ‎22.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杀人的是你!故:公曰 / 杀人者 / 汝也!‎ 16‎ 参考译文: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公子行 孟宾于 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聽踏烂麦青青。‎ ‎23. 填空。‎ 本诗描述的是:富家公子身穿“_______”,骑着“骄聽”,天渐明时就到野外“________”,结果“________”。‎ ‎24.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3. (1). 锦(红)衣 (2). 春游 (3). 踏烂麦青青(骄骢踏烂麦青青) ‎ ‎24. 作者对贵公子春游损坏庄稼的不满,抨击了贵族子弟的恶行。(意对即可)‎ ‎【解析】‎ ‎2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大意的理解和把握。仔细阅读诗歌,理清所写人物,事件及结果等。诗歌可以大致翻译为:富贵人家的公子们穿着锦缎做的比彩霞还要鲜艳的衣服,一大清早就骑着马去野外游春。他们尽兴玩耍,根本不管农民辛辛苦苦种出的庄稼,纵马奔驰,踏烂了无数的麦苗。中表达了诗人对富家子弟任意糟蹋庄稼的恶劣行径的气愤。结合翻译,很容易得出答案。‎ ‎24. 本题考查学生对是个感情的理解和把握。品味语言,从“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一句中可以得出作者对贵公子春游损坏庄稼的不满,抨击了贵族子弟的恶行。‎ 四、综合性学习。‎ ‎25. 随着社会的发展,“锐词”层出不穷。班级开展“走近·锐词”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以下是同学们搜集的有关“锐词”的材料。根据材料,说说什么是“锐词”。‎ ‎【材料一】锐词: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意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做出全面部署。‎ 16‎ ‎【材料二】锐词:四海八荒体 随着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播出而出现的网络流行文体,句式特点为:句中要带有“四海八荒”几个字。如“四海八荒中最美的上神”“四海八荒谁敢惹帝君”“四海八荒中谁比得了太子夜华”等等。比如你想称赞一个姑娘美,只会说倾国倾城就落伍了,要说“四海八荒第一绝色”。‎ ‎【材料三】近年来的一些锐词:一带一路 人工智能 共享单车 无人超市 两免一补 厕所革命 二次元 电竞 ‎(2)根据下面材料,提炼出一个“锐词”。‎ ‎【材料四】在2017年底结来的利比里亚总统大选中,51岁的前AC米兰传奇球星乔治·维阿,威为利比里亚新总统。维阿出生于贫民腐,从小就展露出足球天赋,逐渐成长为世界级球星。他曾囊括世界足球先生、欧洲足球先生以及非洲足球先生的称号,如今则以首位“球星总统”的荣誉再次创造历史。‎ ‎(3)就“‘锐词’要不要收人《现代汉语词典》”,班上展开辩论。反方同学认为:不必收入,因为社会发展很快,“锐词”很快就会过时。如果你是正方同学,你将怎样反驳?‎ ‎【答案】(1)“锐词”是当下比较流行的对热点事件或重大事件浓缩概括的关键词。(“锐词”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的浓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网络文化现象。)‎ ‎(2)球星总统 ‎(3)示例:应该收入。因为“锐词”反映了新时代涌现的新事物、新概念,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人们的新观念。(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给“锐词”下定义,首先要了解什么事下定义。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根据材料对“锐词”的解读,“锐词”的基本属性是流行,本质特征是热点事件或重大事件浓缩概括的关键词。(2)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根据“锐词”的定义分析材料二,足球球星当选了总统。可以总结出“锐词”:球星总统。(3)要明白自己的身份。正方,支持“锐词”收入《现代汉语词典》。首先,亮明观点,支持,然后根据材料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五、作文 ‎26.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作文。‎ ‎(1)以“唱给 的赞歌”为题目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④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16‎ 锲而舍之,朽木不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萄子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胡居仁 要求:①依据材料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③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答案】(1)范文:‎ 唱给母亲的赞歌 唱给母亲的歌,不需要华丽乐章,因为——真心似金。‎ 唱给母亲的歌,不需要加以诠释,因为——自己读懂。‎ 唱给母亲的歌,不需要慢慢加热,因为——早已温存。‎ 世间赞美母亲的歌很多,但有没有人唱过就不知道了。‎ 没有人唱过的歌是死的,赞美的歌也是。当乐声响起,歌声飘荡,每一个音符都活了起来,它们向上,拉起了妈妈的嘴角;它们向下,染黑了妈妈的银线。他们填平了母亲的皱纹;他们擦亮了母亲的瞳孔;它们缩小了母亲的年龄;它们粉饰了母亲的脸庞;它们,放大了母亲的笑呀!‎ 请你唱出来吧……‎ 孩子生下来时母亲笑了,开心地笑了。从此她认为她可以管理好下一代的未来。然而“你高兴的太早了”妈妈的妈妈说,母亲对他母亲的话并不理解,也许她并不在乎吧。‎ 16‎ 孩子会跑了,会跳了,会走到她跟前用稚气的声音叫妈妈了,她再一次的笑了。孩子六岁了,该上小学了,她站在校门口远望孩子的背影,一天两送两接,她苦笑,但心里好受。儿子一次一次的将试卷、奖状捧给她看,她笑了,转而又哭了,那是喜极而泣?应该吧!儿子一天天长大,她也日渐苍脆。五年纪,儿子上了五年级,学校办了一次演讲比赛,儿子做为替补,但终于还是上去读了,她来看比赛,儿子诵的作文是儿子写的,她很清楚,儿子不会抄袭,儿子刚上台,她对身边的人说那是他儿子、那是他儿子,她又重复了一遍,儿子演讲完时,朝台下偷窥了一眼,儿子看到了她眼眶中闪烁的泪花,也许掌声淹没了她的低泣声。虽然儿子演讲的题目是《我的父亲》但她还是激动不已。六年级,儿子要转去另一所较远的学校,儿子要骑车去,她不让,骑车不安全。儿子与她吵了起来,儿子推门跑了,她哭了,认识到她母亲所说的话得意思。儿子好像变了,六年级,儿子变了。她一次又一次的哭泣,一次又一次的吵,家中战火不断。渐渐的儿子听惯了,麻木不仁,她也好像疲了、累了,话语少了。儿子上了初中,学会了应付她,不直接冲撞她,这使她更伤心、更难过。她是脆弱的,慢慢的她的脾气没了,她的话、她的笑更少了。忽然有一天儿子发现她多了许多的白发,她眼睛灰暗,满脸的倦容,那个在儿子心目中年轻漂亮、精神、能干的妈妈不见了……儿子的心颤了。‎ 神啊,请您宽恕她的孩子吧,也请您让她原谅她的儿子的无知和愚钝吧!‎ 母亲的心儿子懂了,都懂了。母亲的希望,儿子会实现的。‎ 唱给母亲的歌一直飘……‎ 看!母亲笑了、笑了!‎ ‎(2)范文:‎ 成功在于坚持不懈 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就必须付出比别人多的代价,就必须坚持不懈!‎ ‎——题记 俗语有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说:“九十九步是一半,一步是一半。”‎ 刚开始接触这几句话时,一脸疑惑,心想:九十九步怎能与一步相提并论,他们怎么能都是一半呢?但当我真正融入到生活中时,才发现这句话的真理,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记得小学与朋友举行的跑步比赛,那时是跑500米,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是多大的概念啊!许多朋友都吵着要减少分量,或者退出比赛。可都已经定局了,再吵、再闹。都不可能改变规则。于是,比赛便在闷闷不乐的神情下进行了。一圈,一圈半,两圈,两圈半……许多人已经累的气喘吁吁,到大树下乘凉了。三圈,只见操场上还有三个人在奔跑,比赛仍在继续着……只剩下半圈了,大家都在拭目以待,看看谁是最后的胜利者,此时操场上只有两个身影。最后十步左右,只剩下一个人。他成功了,仿佛整个天空顿时晴空万里似的,他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神情。‎ 最后一个退出的人后悔了,他后悔为什么没坚持下十步来;倒数第二个退出的也后悔了,他后悔为什么连半圈都没能坚持;剩下的人也后悔了,后悔为什么没坚持跑到终点……但后悔又能怎样?‎ 生活中很多时候正是如此,你只需努力向前跨出一步,只一步,就会离成功迈一步。正如电话发明家贝多尔只不过在物理实验中把一个旋钮多旋转了几圈,一个改变世界文明的发明就这样诞生了。跑步比赛的胜利者,只是比别人多坚持了半圈,十步,他就成功了。由此类推,我们如果比别人多用功一点,是不是成绩也会好许多呢?值得深思了。‎ 或许,成功源自于坚持不懈!‎ ‎【解析】本题题目(一)是半命题作文。“唱给 的赞歌”。“赞歌”一般指赞美人或事物的歌曲或诗文。注意唱给的对象是谁,可以是亲人,可以是朋友,可以是老师,可以是给自己影响的陌生人。还可以是一种精神等。题目(二)是篇材料作文。找关键词、关键句,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勤劳,坚持不懈等”。然后围绕“勤劳,坚持不懈”立意行文。‎ 16‎ 16‎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