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民勤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三历史(文) 命题人:王芳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最佳答案(共60分)。
1.魏晋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中说:“……於是乎立其封疆之典,裁其亲疏之宜,使万国相维,以成磐石之固;宗庶杂居,以定维城之业。”该观点主张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汉代画像石(砖)上有大量妇女劳动的画面,如“一农妇在前播种,一农夫在后打土块”、“男子持权扬场,女子抱麦子”、“一农妇连枷打场”,以及妇女采集桑叶、纺织、酿酒、饲养家禽等。由此可知,汉朝的小农经济
A.提高了劳动妇女的地位 B.采用了家庭生产的形式
C.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 D.摒弃了自给自足的特点
3.汉武帝元封元年规定:把郡国应贡物连同运输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正常的市价,折合为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直接上缴给国家在该地设置的均输官,然后由均输官像过去商人那样,将这些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该项物资的其它地区去出售,这一措施
A.解决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 B.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C.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体现了政府的垄断政策
4.古代官署皆有印信,作为自己权力的象征。内阁专用印信是“文渊阁银印”。《大明会典.翰林院》中记载“(银印)自宣德中特赐,凡机密文字钤(qian)封进呈,至御前开拆。其余公务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而各衙门奏章文移,亦止曰行翰林院。”,这说明了
A.内阁掌握机密事务 B.内阁没有自己的对外专属印信
C.内阁地位不独立 D.内阁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
5.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年间的汴京,凡是闹市区和居民集中地方,茶坊(茶馆)鳞次栉比,不仅有专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还有商贩、劳动人民拂晓前进行交易的早市茶坊。宋代茶坊的兴盛主要是由于
A.茶叶的种植十分普遍 B.文人雅士的推动
C.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 D.市民阶层的兴起
6.美国学者弗兰克认为:1500~1800年间,“‘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
的‘纳贡’”。材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外贸的经济目的明显 B.交往带有一定的掠夺性
C.工场手工业极为发达 D.在贸易中居于有利地位
7.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造之器”的工厂;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办得最成功的“与洋人争利”的官督商办企业。他们的共同点是
A.使用“制造之器”的工厂 B.与洋商争利
C.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官督商办
8.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而1912年元旦的《申报》则以显著位置对民国成立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这一变化表明
A.《申报》开始转变对华立场 B.媒体报道追求客观公正
C.《申报》始终紧随政治风向 D.时局变动影响大众传媒
9.右图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中国经济的相关发展状况,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
A.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对外开放的程度较高
B.受近代中国社会环境影响,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C.外商在华投资较多,控制了清政府的经济命脉
D.因列强侵略,近代中国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10.民国初年,姚灵犀在《采菲录》中记载:“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虐待者,时有耳所闻。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这说明了
A.近代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异常缓慢 B.妇女缠足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C.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 D.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引发社会大变革
11.1927年11月《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的决议案》指出:中国革命是“无间断的性质”;民族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后,已经成了绝对的反革命势力,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因此中国革命的前程,要“急转直下的进入社会主义道路”;“现在全国的状况是直接革命的形势”,提出党的总策略是发动城市工人和农民举行总暴动。这种决议案
A.正确判断了大革命后的形势 B.表明右倾思想在党内有所抬头
C.是八七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 D.可能会给革命带来一定的危害
12.1938年月11月,日本首相近卫发表声明:“此次战争的目的在于建立东亚新秩序”;“国
民政府倘能抛弃从来错误政策,另由其它人员从事更生之建树,秩序之维持,则帝国亦不事拒绝。”12月为“建立东亚新秩序”,又提出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这主要表明
A.国民政府的亲英美路线引起中日冲突 B.为灭亡中国日本在策略发生了新变化
C.日本根本目的在于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 D.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开辟引起日本警惕
13.下表是“一五”计划时期主要轻工业产量指标。这表明一五计划时期
产品名称
1952年产量
1957年计划产量
增长百分比
棉纱
361.8万吨
500万吨
138
棉布
11163.4万匹
16372.1万匹
147
食用植物油
72.4万吨
155.2万吨
214
面粉
299万吨
467万吨
156
盐
346万吨
593.2万吨
171
A.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势头良好 B.经济建设侧重于改善民生
C.政府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左倾冒进思想已开始滋生
14.20世纪70年代末期,个体商被称为“二道販子”。到了80年代,个体商贩则被称为“倒爷”。上述称呼的演变反映了
A.人们对财富追求的渴望 B.国家经济法规日益健全
C.计划经济最终被废止 D.国家经济政策逐渐放宽
15.1984年,邓小平对港澳观礼团说:“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维护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么政治观点,包括骂共产党的人,都要大团结。”这一精神的贯彻
A.加强了中国政府对港澳的领导 B.有助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C.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D.有利于保持港澳的繁荣稳定
16.“他以地域结合的体系取代了人身结合的体系。作为一种政治方式,它奠基于必须永久固定的地域、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财产之上,这一体制通过地域来和它的公民打交道。公民已经定居在各个乡区中了。一个人要成为雅典公民,首先必须成为一个乡区的公民。……氏族或胞族的关系不再支配他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了。”这里的“他”指的是
A.梭伦 B.克里斯提尼 C.伯利克里 D.苏格拉底
17.罗马法的“取得时效”制度是指持续占有使用他人之物,经过法定期间而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根据《十二铜表法》的规定,“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外邦人不得适
用。这一规定表明
A.贵族掌握了财产特权 B.罗马帝国排斥外来民族
C.法律保护公民财产权 D.万民法具有较高实用性
18.1585年到1604年,在政府授权下,英国每年至少有一两百武装商船出海,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他国运输船队,每年的掳获平均可达20万英镑。这一现象
A.反映了英国社会矛盾的缓和 B.促成了欧洲商贸中心转移
C.推动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D.导致了英荷战争的爆发
19.《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就在定居新领土的人口来说,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就是从非洲向美洲运送黑奴。自中世纪以来,这种奴隶制就从未完全消失。自17世纪末以来,很多国家还为此颁发特许权。这说明
A.自由贸易遭到了逆转 B.殖民扩张引发了劳动力问题
C.非洲经济出现了转型 D.奴隶制迎合了社会发展趋势
20.德·阿宁在《克伦斯基等目睹的俄国1917年革命》中写道:“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然而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而是从“自由主义者、右派那里”显露出来的。这次革命
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C.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D.破坏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21.2018年5月,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许多西方著名学者纷纷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
C.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D.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22.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影响力,是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行为使另一个人或其他许多人的行为发生改变的一种关系,合理的使用权力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下近代几种权力的使用表述正确的是
A.英国贵族院可以制定和解释法律 B.美国总统有权提名和解职大法官
C.法国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 D.德意志国皇帝有权直接任命内阁官员
23.曾任美国陆军部部长的亨利·史汀生在1947年发表的《对美国人的挑战》一文中认为,“美国目前正面临着一个挑战性时机,承担着领导世界走出经济萧条的责任,而这种责任和机遇将最大限度地激发美国的领导能力,衰败动荡的西欧是美国实现国家使命和树立国家威
望的巨大场所”。这说明亨利·史汀生主张美国
A.遏制苏联,承担领导世界责任 B.复兴西欧,提升美国领导地位
C.开展援助,阻止经济萧条蔓延 D.输出民主,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24.史料记载: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娛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这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
A.改变了人们的政治地位 B.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C.加重了人们的工作强度 D.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5.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
A.注重维护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 B.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
C.突出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D.发展农业协调国民经济比例
26.20世纪30年代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一次演讲中,向公众提出了公民应该字有”“免于匮乏的自由”,因为真正自由的人,必须有基本的经济保障。罗斯福提出这一自由,意味着摆脱贫穷不再是个人的行为,这说明罗斯福
A.主张创新自由制度以活跃经济 B.意在鼓励民众摆脱贫穷
C.强调政府应承担社会保障责任 D.唤醒人们自信推进改革
27.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先后与苏联、波兰和民主德国签订条约以改善关系,还与东欧一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进一步加强经济联系.这反映
A.欧洲实现政治经济一体化 B.北约东扩局面开始出现
C.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增强 D.冷战对峙局势有所缓和
28.1975年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通过的《利马纲领》指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仍然紧紧地束缚在以初级产品同来自发达国家的资本和制成品的“垂直的”交换关系中。这一认识促使不结盟运动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B.加强内部合作和交流发展经济
C.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D.解决内部矛盾和冲突一致对外
29.当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企业家、政治家意识到,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这不仅是社会公平问题,而且还是经济问题。当消费者无钱消费时,商业企业也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为此,这些国家
A.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B.开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D.发展知识经济增加社会财富
30.有学者研究发现,2008年10月以来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短短几个月,世界贸易减少了约20%。但相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对于世界贸易的冲击,2008年到2009年的世界贸易衰退持续的时间要短得多,世界贸易的恢复也快得多。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
A.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B.全球范围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C.贸易保护退出历史舞台 D.世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 40分)
31.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世界,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
(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
215(南方)
1167.7
3.85
90%
隋唐
124(北方)
328(南方)
1450.92
6.42
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为什么材料说商业革命“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4分)
(3)指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对社会变革的影响。(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中国明朝的封建专制政权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封建地主阶级基础之上的,它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的统治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它一方面,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以保证对农民的赋役剥削;另一方画,对私营工商业严加控制,对有损于封建专制政权统治的任何新的因素都无情扼杀……明王朝的对外贸易政策改变了自宋代以来海上贸易的发展方向,打击了中国人民向海外发展的活力和进取精神……尽管明朝有的商贾已家财万贯,但整个明代商人仍是官府敲诈、勒索、鱼肉的对象。因此,工商业者在政治上的无权状态和在经济上对财富的占有显得极不相称。
材料二 西欧专制王权是在市民(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相互斗争中
充当“表面上的调停人”角色。为取得市民阶层的支持,一般都采取削弱和打击贵族,扶植市民阶层的措范。如英国的都铎政府制定了许多保护和鼓励制呢业、采矿冶炼业的政策法令;法国政府用分赐补助金和特权的办法扶植私营手工工场。在对外贸易方面,美国政府通过航海法案,限制外国航海事业在英国的发展,大力促进英国造船业和海军的发展;还组织各种海外贸易公司,直接拓展航海贸易活动。这一时期,西欧国家的工商业者获得了一定政治地位。据统计,1509年至1558年间的英国16届议会中,伦敦共派出议员36人,其中26人为商人;法国资产阶级还通过出钱买得官职参加政府机构,掌握部分行政权。这些在客观上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长。而当西欧专制君主们幡然醒悟时,资产阶级已有足够力量把封建专制制度送进历史的坟墓。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姚文仪:《14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中西方社会发展之比较》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时期中西方封建政权推行的经济政策有何不同,并简析其历史原因(忌抄袭原材料)。(10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时期中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不同发展趋势,并说明其产生的历史影响。(10分)
33.(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罗纳德·威尔逊・里根,第40任(第49-50届)美国总统(1981-1989年),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演说家。下面是他的演说内容:
(一)1981年首任总统就职说:
美国正面临着一师严峻的经济危机,我们遭受着我国历史上历时最久、最严重的通货膨胀之一……停滞的工业使工人失业、蒙受痛苦并失去了个人尊严。几十年来,我们的赤字不断上涨,为了图一时便利,我们抵押了我们自己和我们孩子的来来……在我国,是人民控制政府,而不是相反。今天,我们的政府超出需要而过度膨胀,导致了对我们生活的干预和侵扰,现在是时制止、遏制政府的扩张……至于自由的敌人、那些潜在的对手,我们提醒他们……我们愿意为和平而谈判……但不要误解我们的忍耐。我们不愿发生冲突并不意味着我们丧失了意志。当国家安全需要我们采取行动时,我们不会犹豫。
(二)1987年在柏林墙前的演说:
在我后面有一个包围着本市自由的墙,它是一个将全欧洲分割的巨大邪恶系统的一部分……确切地讲40年前的这个月,乔治·马歇尔说:“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者任何学说,而是反对全人类共同的敌人——饥饿,贫困,绝望和混乱。”今天,我深深的被德国人民的重建景象打动了……我们可以把这一景象简单的理解为:美国在这里帮助和加强了自由世界……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实际上每个在西欧的国家都看见了政治和经济的再生,而欧洲共同体也建立了。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演说辞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或事件,并对其进行概述和评价。(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或事件,对其概述和评价应准确全面。
高三历史答案
1-5 BBBDC 6-10 DADBC 11-15 DBCDD
16-20 BCCBA 21-25 ADBDB 26-30 CDCAD
31.(12分)
(1)发展趋势: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2分,任答2点即可)
(2)表现:中国(宋朝):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城市商业繁荣,经济功能更加突出;草市进一步发展,成为具备餐饮娱乐功能的地方商业中心;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3分,任答3点即可)
(1) 原因: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孕育出新的经济因素。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封建社会;(2分)
(3) 结构:自然经济(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商业不占主导)(1分)。
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2分,任答2点)
影响: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为封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也推迟了社会深度变革;工商业的发展则加强了社会的流动,促进了社会的开明与进步。(2分,言之成理即可)
32.(20分)
(1)不同:(6分)
中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内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对外厉行“海禁”,严格限制私人对外贸易;西欧则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对内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对外积极推行“拓海”政策,大力扶持海外贸易。
历史原因: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明朝政府试图通过抑商以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2分)
中世纪的西欧工商业比较发达,专制王权通过鼓励、支持工商业的发展,既可以获取市民阶层的支持以削弱封建贵族,又可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从而巩固自身统治。(2分)
(2)不同发展趋势:(8分)
①政治方面,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衰落;西欧资产阶级日益形成,并逐渐参与政权,获得部分权利,封建统治日趋瓦解;
②经济方面,中国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西欧工商业蓬勃发展,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不断发展壮大。
历史影响:(2分)
中国日益落后于西欧,落后于世界潮流,最终成为近代欧美列强殖民侵略的对象。
33.(12分)
示例一
信息:美国正遭受着严重的通货膨胀与工业发展停滞的经济危机。(2分)
历史现象:这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经济“滞胀”现象。(2分)
概述及评价: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因而出现了近二十年的经济发展“黄金时期”。但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也逐渐导致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这促使各国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大力发展“混合经济”等。(8分)
示例二
信息:柏林墙是一个将全欧洲分割的巨大邪恶系统的一部分。(2分)
历史现象:这反映的是“冷战”导致了世界局部地区的分裂和动荡。(2分)
概述及评价:二战结束后,美苏从战时的盟友变成了对手,它们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手段,展开激烈的角逐,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峙的“两极格局。在“冷战”过程中,尽管美苏两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但世界局势并不太平。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1949年,德国在美苏主导下被一分为二,这也加剧了欧洲的分裂。(8分)
示例三
信息: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帮助和加强了自由世界。(2分)
历史事件:这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及产生的影响。(4分)
概述及评价:在“冷战”过程中,美国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实施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作为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政策之一,马歇尔计划一方面在经济上增加了美国的商品和资本输出,为美国运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增强了美国的抗苏力量,为北约建立奠定了基础,加剧了欧洲的分裂,致使此后的欧洲长期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集团。另一方面,它又促进了西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为以后建立共同市场奠定了基础,推动了西欧的一体化进程。(8分)
(说明:里根总统1981年首任就职演说还能反映: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等历史事件或现象;里根总统1987年在柏林墙前的演说还能反映:二战后西欧的恢复发展与崛起、欧洲一体化趋势等历史事件或现象。考生若结合以上信息作答,符合要求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