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二中高2021级高一上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命题人:谭雯审题人:盛文君
一、单选题(本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商代疆域由国王直辖区与区域外的方国构成,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这表明
A.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 B.西周国家结构相对稳定
C.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 D.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
2.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其评价的是
A.分封制 B. 皇帝制度 C.宗法制 D.郡县制
3.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B.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C.促成了统一民族的形成 D.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4.据史籍记载,秦王嬴政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在咸阳塬上仿建了六国的宫室,渭水北岸建成了各具特色的“六国宫殿”,各宫之间又以复道、甬道相连接。其修建的意图是
A. 君临天下,思想控制 B. 天下共主,尽享极乐
C. 彰显财富,发展商业 D. 天下归一,皇权至上
5.《史记·秦始皇本纪》:“(战国)庄襄王死,政化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暨三川郡。”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
A.春秋战国已出现 B.由秦王嬴政创立 C.全面取代分封制 D.加强了君主专制
6.“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 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 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 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7.汉武帝时,规定刺史常以八月出巡,岁终返京回报;武则天称帝后,规定左右肃政台“岁发使八人”,每年春秋两次出巡州县,春天以观风俗为主,秋天以行廉察为主。汉唐规定反映了
A.中央权力遭到了地方的威胁 B.统治者高度重视监察地方
C.吏治是王朝面临的主要问题 D.古代巡视制度愈来愈完善
8.有学者指出,唐诗对于唐代史事的反映,“比起后人修纂的史书来,还是更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对于这种把唐诗用于历史研究的新趋向,下列解读最合理的是
A. 唐诗最能反映唐朝的真实情况,引入有利于历史研究
B. 唐诗是原始的第一手资料,最适合用来研究唐代历史
C. 唐诗属于文学作品,多虚构之词,不能用来作历史研究
D. 唐诗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经考证后可使用
9.下表: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注:门荫,指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下表反映了
唐德宗公元779-804年
唐宪宗公元805-820年
唐文宗公元826-840年
唐宣宗公元846-859年
门荫入仕者
10人
4人
3人
1人
进士入仕者
13人
17人
19人
20人
A. 科举制度影响政治结构 B. 宰相执政能力显著提高
C. 分散相权适应统治需要 D. 官吏选拔渐趋公平透明
10.“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而威柄最为不分。”材料描述的是
A.秦朝统一后推行的郡县制 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现象
C.北宋解决地方割据的措施 D.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11.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A.使地方决策方式发生异变 B.有效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
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 D.体现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
12.元朝在设置行省辖区时,打破自然界限,不顾区域文化和经济的联系,将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由四川划分给陕西,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湖南、广西、湖北并为湖广行省。元朝的这一做法旨在
A.提高行政效率 B.创新政治体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民族融合
13.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14.“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端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C.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D.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15. 雅典公民大会发表演说者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富人、穷人、贵族或普通人。而台下听众可以通过叫嚷,欢呼表示赞同,也可以通过起哄,嘲笑表示不满,甚至将演说者直接赶下台。这说明,古代雅典
A.全体居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 B.公民享有平等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利
C.全体人民享有自由表达思想的权利 D.公民大会发言人缺乏相应资格限制
16.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
A.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D.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17.罗马皇帝曾有句名言:“朕诚为陆上之主,但海商法乃海上之王。”罗马皇帝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制定一部统率臣民的法律,但他却不能任意制定一部海商法,因为海商法体现的是各国人民的海商贸易惯例及客观法精神。这反映出古罗马
A.万民法仅适用于帝国陆地范围 B.力图革除习惯法的不合理因素
C.尊重公平和理性的自然法精神 D.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律规定
18.早期罗马法规定正式的买卖要有复杂的程序和仪式,且在涉及无体物(如继承权)的转让时“无法可依”。罗马人于是创造出一种“拟诉弃权”的办法,就是买卖双方伪装打官司,用假装诉讼的办法来使买方(原告)取得所有权。“拟诉弃权”的出现表明
A.早期的罗马法体系过于繁杂 B.罗马人的司法实践务实灵活
C.法律的发展领先于社会的发展 D.规避法律的司法活动时有发生
19.有观点认为,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国王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这一观点
A.否定了英国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 B.强调英国立宪传统以法律形式确立
C.认为英国革命后阶级矛盾已根除 D.旨在论证《权利法案》资产阶级属性
20.与法国革命相比,英国革命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保守色彩。革命的目的不是创建一个新社会,而是让君主遵守英格兰古老传统的议会权利——而议会权利的来源,不是来自近代的民权思想或者自由理念,是封建体系下君主与贵族之间的权利契约。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光荣革命后英国仍以贵族政治为主 B.英国的议会制度本质上是王权专制
C.英国议会政治不具备民主性质 D.英国议会已被工业资产阶级控制
21. 1874年美国选举之后,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总统格兰特的许多内阁成员因此被迫辞职。由此可知,当时美国
A. 总统享有的权力受到限制 B. 两党秉持不同阶级立场
C. 议会开始成为权力的中心 D. 两党制体现了制衡原则
22.世界各国的政体各异,都是本国国情产物,下列图示中,与近代德国政治体制运作机制的相符的是
A. B.
C. D.
23.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而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两国对《南京条约》的认识说明
A.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 B.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 D.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
24.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C.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D.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第25题22分,第26题18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材料二: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三: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
(1)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选官制度。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析中国古代选官方式的演变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度兴起的时间,并分析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认识。(4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机关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是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宋代也有三省,实际上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门下尚书两省都移在皇宫外面了,故亦只有中书省单独取旨,称政事堂。又和枢密院同称两府。枢密院是管军事的……宋代财政,掌握在三个司,司本是唐代尚书六部下面的官名。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古代希腊、罗马的分权与制衡思想,是整个西方分权学说逻辑进展链条上的第一个环节;近代洛克、孟德斯鸠的分权论逐步地使西方分权学说臻于完整。美利坚的缔造者们对欧洲的分权学说进行了改造和创新,提出了“立体分权”(包括横向分权和纵向分权)的理念思想。
——赵海月《论美国立体分权的理念与模式》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是如何分散相权的?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雅典)实施分权的举措。(10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孟德斯鸠是如何“使西方分权学说臻于完整”的?指出美国政治制度中“立体分权”的内涵。(8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度、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的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不能被任何人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律与政治制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的作用。(8分)
参考答案
1-5 BCADA 6-10 CBDAC 11-15 DCDAB
16-20 DCBBA 21-24 DADC
25.(1)选官制度:察举制,演变趋势:由世袭到推举(或推荐)再到考试。(8分)
(2)隋朝。影响: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③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④对其他国家官吏选拔产生重要影响。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10分)
(3)认识:人才选拔必须体现公平、公正原则;选拔标准不能过于单一,通过综合指标确定人才的取舍;选拔人才的方式应多样化。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任意2点4分)
26. (1)分散: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各司其职,相互制约(或答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以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分别分割宰相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举措:以四百人会议或五百人会议负责行政;以公民大会负责立法;以陪审法庭负责司法。(10分)
(2)说明: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强调三权之间互相独立又相互监督。
内涵:中央政府内部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并相互制约与平衡;中央与地方之间,实行联邦制,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各州享有一定的自治权。(8分)
27. (1)特点:法律是由君主制定的,是君主维护统治的工具;皇权大于法律。
(4分)
(2)作用:规范人们的行为,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巩固国家政权;保障公民权利,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两点6分,三点8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