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葫芦岛市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葫芦岛市含答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辽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9分,每小题3分)‎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生;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时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 B.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 C.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 D.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 B.首段提出观点,中间三段以递进结构论述“生态伦理思想”,尾段论证“生态伦理实践”。‎ C.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验式思维。‎ D.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智慧结晶。‎ B.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C有子认为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D.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 ‎(二)文学类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听听那冷雨 ‎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英文,日文,俄文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下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沐浴之后特有的腥气,也许那尽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紧,那腥气。‎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偶在黄冈,破如橡的大竹为屋。据说住在竹楼里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是住在竹筒里,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噬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敲,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都是,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吧,那冷雨。‎ 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找。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注:(1)安东尼奥尼,意大利导演,曾于1972年拍摄过电影《中国》,真实记录70年代中国百姓现状。‎ ‎(2)余光中,(928-2017),祖籍福建,著名文学家,诗人,作品有《乡愁》等,先后任教于台湾各大学,2017年12月14日在台湾去世。‎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听听那冷雨”中的“冷”,一是为了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二是表现因“雨滴在伞上,脸上”的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 B.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由“雨”展开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C.“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一句,以典型的经过提炼了的细节传达出了作者的深情。‎ D.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使语言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5.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6.结合文章分析“冷雨”深刻的文化内涵意蕴。(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二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羨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 材料二 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一一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二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2017年4月7日)‎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来源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 B.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C.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D.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是(4分)‎ A.材料一提出不能“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材料三提出“坚守住本质的东西”,都是为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来迎合观众的口味。‎ B.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C.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才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 D.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底线,如需要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的昆曲古琴,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 E.材料二运用数字说明,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无论是观看人数还是经济收入,传统表演艺术家都可能得到体面的回报。‎ ‎9.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并作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骧,字允升,世家蓟州。祖信,父唐,世以财雄边郡。后唐之季,唐知契丹将扰边,白其父曰:“今国政废弛,狄人必乘衅而动,则朔、易之地,民罹其灾。苟不即去,且为所虏矣。”信以资产富殖,不乐他徙,唐遂潜赍百金而南,未几,晋祖革命,果以燕、蓟赂契丹,唐归路遂绝,‎ 尝拥商觉于汴、洛间,见进士缓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商,卜居睢阳,娶李氏女,生骧,风骨秀异。唐曰:“成吾志矣!”‎ 骧十三,能属文,善词赋。骧太平兴国初诣贡部,与吕蒙正齐名,太宗尹京,颇知之。及廷试,擢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益州,赐钱二十万。迁右赞善大夫。会罢副使,徙知鄘州。召还,为比部员外郎。雍熙二年,改江南转运副使。洪、吉上供运船水损物,主吏惧罪,故覆舟,鞫狱者按以欺盗,当流死者数百人。骧驰往讯问,得其情实以闻,多获轻典,优诏褒之。又上言:“劫盗配流,遇赦得原,还本乡,雠告捕者,多所杀害,自今请以隶军。”诏可。迁正使。端拱初,拜主客郎中,俄徙知福州。累表求还,不俟报,入朝,召对便殿,延问良久。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命知审官院,迁御史中丞,以疾固让,不许。占谢日,命坐劳问,出良药赐之曰:“此朕所服得验者。”后骧以久病不能振职。真宗即位,改兵部侍郎:屡求小郡养疾,因入朝失仪,为御史所纠,特诏不问,命知单州。咸平二年卒,年五十七。赠工部尚书。‎ ‎(节选自《宋史·许骧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B.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C.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D.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狄人,古代汉族称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狄人即北狄。‎ B.廷试,指中国封建王朝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 C.配流,是古代自治犯人的一种刑罚,指把犯人发配、流放到偏远的地方.‎ D.赠,指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与“谥”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骧生于富家,自幼颇有才华。他的祖辈和父辈极为富足,以财力雄厚闻名;他自幼颇有风骨,异于常人,文章词赋皆极为精通。‎ B.许骧进土出身,仕途平衡顺利。他参加廷试,考中甲科;在各地为官时,都能够安于职守,尽心工作,最后官至兵部侍郎。‎ C.许骧用典宽仁,处事分寸得当。他处理供运船一案时,让很多被判重刑的人得到了从轻处罚;对流配犯人打击报复的现象提出中肯意见。‎ D.许骧忠诚可靠,备受皇帝器重。他时时以国家和百姓为重,虑事周全,颇有远见;他有病在身,皇帝亲自慰问,并赐以良药,恩宠有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信以资产富殖,不乐他徙,唐遂潜赍百金而南。‎ ‎(2)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州桥①‎ 王安石 州桥踏月想山椒②,回首哀湍未觉遥。‎ 今夜重闻旧鸣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注】①州桥:在汴京。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回想旧游汴京所作。②山椒:山顶。这里指离王安石在金陵的住宅不远的钟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起句扣题,承句进一步阐释。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当年在州桥赏月,想念自己在金陵的家。‎ B.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在金陵赏月,听着泉水呜咽,看着明月,又想起在州桥赏月的那晚。‎ C.前两句实写了州桥和溪流,后两句州桥是虚写,溪流是实写。时空不同,虚实也就不同。‎ D.本诗两次写到明丽动人的月色,以乐景写哀情,通过人事的变迁,表现诗人复杂的情感。‎ E.本诗通过时空的切换或剪辑,以跳跃幅度很大的意象联结,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难以言传的情怀。‎ ‎15.读这首诗,很容易使人想起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请从内容和感情基调方面,简要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讽刺秦朝统治者建造房子用的铁钉比谷仓中的谷粒还要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昼夜交替,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灾难过后,这里一片废墟,尤其是广场一带,满目疮痍,早已今非昔比,以前的繁华已经荡然无存。‎ ‎②面对前来观影的观众,导演表示很感谢大家,希望大家可以口耳相传,让越来越多的人去感受电影的魅力。‎ ‎③这篇散文很清新自然,不落言筌,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平常的事物创造出的意境是很有深意的。‎ ‎④曾经的你一文不名,但是现在经过努力取得这样大的成就,确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⑤时光如行云流水,静静流淌,曾经年幼的他们现在已经长成大小伙子了,不由让人感慨人生。‎ ‎⑥习   近   平   总   书   记   在厦门金砖会晤上的重要讲话,将更多的中国理念上升为国际共识,黄钟大吕,言犹在耳。‎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无人驾驶汽车拥有很高的安全性与实用性,它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少人为的操作失误,还能依靠智能决策系统来跟车、变道,从而确保道路通畅,并且避免发生意外。‎ B.取消医疗药品加成对广大医疗机构经营者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相关的辅助工作,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C.央视《朗读者》是一档以明星名人读文章为主要形式的文化类节目,他们用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带领观众感受那些无比动人的人物情态。‎ D.许多国家元首亲自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肯尼亚总统肯雅塔刚到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时,许多人还不认识。‎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李华在给编辑老师的信中说:拙作已草就,定有许多瑕疵,现奉寄给您,敬请斧正指教。‎ B.你出身贫寒,家慈好不容易把你养育成人,她辛苦了一辈子,你现在应该好好孝敬她。‎ C.老师,明天下午3点,我们班在教室里开读书主题班会,请您到现场候教。‎ D.在座的不是董事长,就是总经理,现在请大家出钱出物,为国家尽匹夫之责。‎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霜,大多在晴天形成。深秋的夜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掀开了被,散热颇多,①         ,水气就会凝结形成细细的冰针,或是六瓣的霜花。霜非霜冻,见霜时的温度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②         ,危害庄稼。霜降时节,百花凋零,③         ,争奇斗艳,“撑住残秋是此花”。漫步于菊花丛中,虽寒意盈怀,仍似融入一片春光烂漫里。‎ ‎21.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给“海囤族”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0个字。(5分)‎ 所谓“海囤族”就是囤货一族,而且什么都,囤的标准只有一个:便宜。从表面上看,“海囤族”反映的是百姓应对日益高涨的物价的盲目和慌乱,而背后却凸显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失范。海族的行为固然失去理智,但面对日益高涨的物价,这实在也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与其说他们“囤”的是生活必需品,倒不如说囤的是“安全感”。从“菜奴”“特搜族”“团购族”到“省钱攻略”“买莱秘笈”,可以说,民众的智慧已经发挥到了极致。‎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放眼今日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二号完美对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纯正中国基因“非洲天路”通车,“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万米,……在发展的路上,我们绝不害怕,以非凡的勇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奇迹。在这些奇迹面前,我们也越来越变得不害怕自然,不害怕正义,不害头怕良知……‎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三调研考试 语文参考答 案及评分标准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C(A项,“缺少理性”的表述原文没有。B项,“都认为……加以合理利用”错。原文是“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此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这只是荀子的观点。D项,“消极”原文无此意。)  ‎ ‎2.D(并不是各自完备。本文的结构较为简单,围绕一个概念展开,所以考核结构难度不会太大,这样为命题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考核时把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核,有时是思路出现错误,有时是文章的内容出现错误,但以文章的思路出现错误为主,主要是各段之间的关系和一段内各句之间的关系。答题时首先明确文章的基本结构。一般情况论述类文章的结构都是总分总的结构,行文主要是并列式或层进式,这样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基本都要明确观点。段内各句的关系一般为递进、转折、因果、释说、并列等,注意找到文章的关键的关联词语进行辨析。)   ‎ ‎3.D(孟子是赞成“适度消费”的。根据后文对“过度消费”的阐释逆向推理,“适度消费”是指消费不得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也不可“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所以,选项中的“连续消费”有可能是适度的,也有可能是过度的,不能全部用“减少”来表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4.A (3分) 原因错误(“冷”的另一含义是表达作者因远离祖国亲人而产生的凄冷之情)  ‎ ‎5.(5分)运用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手法和长短句式,从听觉和视觉方面写出了雨声的音乐特色。表现了作者对江南雨的喜爱之情和在雨中回忆江南,思念家乡的感受。(手法3分写出三个,情感2分)‎ ‎6.(6分,每点2分)‎ ‎ (1)表层含义:自然天气因下雨而冷。“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2)深层含义一:从作者处境看:“冷”字代表的是一种台湾游子思念家乡的情怀,这种情怀使作者觉得“冷情”;从反面也可以说,正因为冷才显得人情的暖。  (3)深层含义二:从历史的主题角度:历史与岁月的老去,囊括整个中国世界,因中国在那时落后的状况而心忧心冷。(请注意作者多次提到的“安东尼奥尼的镜头”)‎ ‎(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7.D ‎ (3分)(A项的“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的说法不准确,材料二主要论述如何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传统艺术更为人所知的问题,材料三则是探讨传统艺术要坚守底线的问题。。B项的“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的说法不准确,原文是“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可见他不是反对改变,而是反对为迎合而改变。C项的“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的说法无中生有) ‎ ‎8.AE (4分)(B项的“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的说法错误,“梵文”不是德国的。 C项,原文说的是 “传统文化找到新的落点,才有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D项,“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的说法不准确。原文是“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答对一点给2分)‎ ‎9.(5分)①加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现代的表达形式。如利用直播平台、综艺节目、发展文创产品等让传统文化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②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从深邃和厚 重的传统文化中挖掘内涵,获得智慧的启迪。‎ ‎③创新发展的同时要有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保持传统文化的底色。传统文化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的基因不变,不能因为听众文化积累和修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就去迎合。‎ ‎(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4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解析】根据“材料一”中“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等可归纳出答案第①点;根据“材料一”中“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和材料二的事例总结可归纳出答案第②点;根据“材料一”中“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和“材料三”中“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可归纳出答案第③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B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这句话的含义是“改任为兵部郎中,进言:‘蜀地百姓轻浮容易动摇,应该选择忠厚的人安抚他们,作为防备。’不久李顺叛乱,大家非常佩服他的预见”,“上言”指向上报告,报告的对象是朝廷,不可能是“蜀民”,可排除A.C两项。“众”作“颇服其先见”的主语,而不是作“李顺”的宾语,可排除A.D两项。故选B。)  ‎ ‎11.D (D项,“赠”与“谥”不同,“谥”指古代帝王或官员等死后朝廷给予的评价性称号,不是爵位官职。) ‎ ‎12.B (“都能够安于职守”错。从文中来看,他调任福州知州时,并不安于工作,而是多次上表,请求回京。)  ‎ ‎13.(10分)(1)许信因为资产富足,不乐意迁移到其他地方,许唐于是悄悄地携带一百金到南方。(“富殖”,富足;“潜”,悄悄;“赍”,携带;“南”,方位名词做动词,向南去。每点1分,句式1分)‎ ‎(2)(许唐)曾在汴、洛一带屯集商品财物,看到进士连接成行(结队)而出,私下叹息说:“生儿子应当让他像这样!” (句首补主语;“商赀”,商品财物;“缀行”,结对成行;“窃”,私下。每点1分,句式1分)‎ 参考译文 许骧,字允升,世代居住在蓟州。祖父叫许信,父亲叫许唐,世代以财富在边郡称雄。后唐末年,许唐知道契丹将扰乱边境,告诉他的父亲说:“如今国家的政治败坏松弛,狄人必定乘着这一机会而侵扰中原,那么朔州、易州地区,百姓会遭受狄人侵扰的兵灾。假如不立即离开,将要被俘虏了。”许信因为资产富足,不乐意迁移到其他地方,许唐于是悄悄地携带一百金到南方。不久,后晋太祖受天命改朝换代,果然用燕蓟之地贿赂契丹,许唐回去的路于是断绝。许唐曾在汴、洛一带屯集商品财物,看到进士连接成行(结队)而出,私下叹息说:“生儿子应当让他像这样!”因而不再经商,定居睢阳,娶李姓人家的女儿,生许骧,长得非常清秀。许唐说:“成全我的志愿了!”‎ 许骧十三岁,能写文章,擅长作词赋。许骧于太平兴国初年到贡部,与吕蒙正齐名,太宗为京兆尹,很了解他。等到廷试,考中甲科,初入仕将作监丞、益州通判,被赏赐钱二十万。升右赞善大夫。恰值取消副使,调任鄜州知州。召回,任比部员外郎。雍熙二年,许骧改任江南转运副使。洪州、吉州上交朝廷供品的运输船遣水损坏货物,主管官吏害怕犯罪,故意弄翻了船,审理案件的官员按欺骗、盗取国家财物的罪名查办他们,判处流放处死的有几百人。许骧立刻前去审讯,得到这件事的真实情况来上报朝廷,许多人获得从轻处罚,皇帝下诏对他褒奖。许骧又进言:“抢劫的盗贼发配流放,遇到大赦被免罪的,回到本乡,仇视那些告发逮捕他们的人,许多人被杀害,从现在起请把他们安置在军队。”下诏许可。许骧升为正使。端拱初年,被任命为主客郎中,不久许骧调任福州知州。多次上表请求回京,不等答复,进京上朝,皇帝召见他,让他在便殿回答问话,询问许久。改任为兵部郎中,进言:“蜀地百姓轻浮容易动摇,应该选择忠厚的人安抚他们,作为防备。”不久李顺叛乱,大家非常佩服他的预见。朝廷命令他管理审官院,升为御史中丞,因为生病坚决辞让,皇上没有答应。上朝道谢时,皇帝让他坐下,慰劳问候,拿出良药赐给他说:“这是我服食有效验的。”后来许骧因为长期生病不能正常任职。真宗即位,改为兵部侍郎。多次求小州养病,因为入朝有失礼仪,被御史检举,朝廷特地下诏不追问,任命为单州知州。咸平二年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赠官工部尚书。‎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4.CD (5分)‎ ‎15.(6分)在内容上,李诗是由现在的巴山想到将来会面的长安,王诗是由现在的金陵想到过去的汴京;(3分)在感情基调上,李诗是展望,王诗是回忆,因此,李诗格调轻快婉转,王诗格调显得沉重压抑。(3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5分)‎ ‎(1)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海日生残夜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D(3分)‎ ‎18.C (3分)(A项  改为“从而避免发生意外,并且确保道路通畅”。B项改为 “取消医疗药品 加成对广大医疗机构经营者来说”或“广大医疗机构经营者对取消医疗药品加成”D项  “许多人还不认识”表意不明。)   ‎ ‎19.A (3分)‎ ‎20.(6分)①如果温度骤然下降/如果气温骤降至零度以下  ‎ ‎     ②便很容易导致霜冻  ‎ ‎     ③唯独菊花盛开 ‎(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21.(5分)“海囤族”是指为应对日益高涨的 物价,以便宜为标准大量囤积生活必需品的群体。‎ ‎(第一,与“海”对应的是“大量”,与“囤”对应的是“囤积”,与“族”对应的是“群体”。当然“群体”这个词原文没有,但应该能总结出一个表示人的群体的词语。回顾“年画”题中,“年”对应的是“春节时”,画对应的是“图画”。而且,最后一个词对应的词语就是属概念,就是全句的最后一个词语。‎ 第二,事物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主要信息,但深层原因和背景则不是主要信息。“海囤族”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日益高涨的物价,但“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失范”和“安全感”则不是主要信息。‎ 第三,具体表现不是主要信息。“海囤族”如何“海囤”的表现,从“菜奴”“特搜族”“团购族”到“省钱攻略”“买菜秘笈”,都不是主要信息。)‎ 四、作文(60分)(参照2017年辽宁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22.参考提示:‎ 本题考生可用提取关键词的方法来审题立意,通过阅读材料,考生可轻易地提取出关键词“不害怕”。对“不害怕”这个话题,试题材料蕴含了两个观点,一个肯定,一个否定,属典型的二元矛盾型思辨类新材料作文,所以考生就着这两个观点便可展开立意:(1)肯定“不害怕”;(2)否定“不害怕”;(3)综合以上两点,辩证地看待“不害怕”。‎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