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单元过关检测(一)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它是( )
A.耦犁 B.曲柄锄
C.曲辕犁 D.翻车
解析:选C 耦犁出现在东汉;曲柄锄出现在汉代;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故C项正确;翻车是灌溉工具。
2.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 355 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 750 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 095 796
3.56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解析:选B A项出现在鸦片战争后;材料体现出了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精耕细作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出现在手工业领域,强调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铁犁牛耕在江南地区推广在西汉时期,故D项错误。
3.生产工具与技术的革新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显著标志,下列工具(技术)与两汉时期农业生产相匹配的是( )
解析:选C 石锄、骨耜都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工具;二牛一人的耦耕法出现在西汉;曲辕犁是唐朝出现的牛耕工具。综合判断C项正确。
4.《管子·大匡》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B.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C.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
解析:选C “案田而税”说明按田亩的多少收税,实际上等于国家承认个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故C项正确。
5.史载:明政府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登记每块土地的面积、地形、四至及田主姓名,并编制图册,史称“鱼鳞图册”。这反映了( )
A.明朝土地兼并严重
B.明朝限制土地兼并,重视田赋收入
C.皇帝带头兼并土地
D.政府不断清查土地,便于土地分配
解析:选B 中国古代封建政府关注土地兼并问题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其财政收入。
6.读下表,影响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年代地域
西汉元始二年
晋太康元年
唐天宝
元年
宋元丰
三年
北方
965
149
4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A.朝代时间长短 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 D.经济格局变化
解析:选D 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南方的户数逐渐增加,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故选D项。
7.“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分工过细 B.利益内耗
C.管理僵化 D.外部竞争
解析:选B 官营手工业不以市场为主,其内部分工过细,导致代理链拉长,管理成本增加,最终会导致利益内耗增加,成为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故B项正确。
8.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
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解析:选C 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对生产技术人员注重技能培训,旨在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故C项正确。
9.“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解析:选D 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并不禁止商业活动和商人追求利润;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增强了秦国的国力;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重农抑商观念,但其影响仍然根深蒂固,故选D项。
10.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解析:选C 据“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墟市间日开市,不是每天开市,且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但并不能说明乡村市场繁荣;“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说明官员主张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因此市场监管相对宽松,故C项正确;宋代坊市制在时间和空间上被打破,故D项错误。
11.明朝成化年间,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13岁时与其兄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地。此举反映了( )
A.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B.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C.徽人独具商业传统 D.农产品商品化增强
解析:选A 依据材料中“贩运商品,牟取厚利。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地”可以看出商人发家后依然将财富用来购买田宅,而不是积累资本投资扩大生产,突出反映了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故A项正确。
12.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解析:选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同时还体现了雇佣关系,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6分,第14题14分,共40分)
13.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代中国取得了农耕文明的辉煌。随着时代的进步,固守本源,造成中国经济落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国的“停滞性”问题:“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劳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处于停滞状态了。”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中国文明终于成型”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体现。(8分)
(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10分)
(3)试以明清时期的史实论证材料三中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经济“停滞性”这一观点的合理性。(8分)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中的“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分别从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并结合教材中关于宋朝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的相关内容分析;第二小问,结合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作答即可。第(3)问,结合明清时期经济上出现了新的因素即资本主义萌芽,政治上君主专制加强,对内经济上、对外政策上回答消极影响。
答案:(1)方面:实现了从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完成了从分封制向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转变,郡县制成为我国古代的基本地方行政制度。
(2)经济:指商品经济。
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经济繁荣、“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城郊和乡村间允许置市贸易;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港口走向繁荣。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3)论证:明清时期虽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这种新的经济因素只在局部发达的一些生产部门存在;明清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对外闭关锁国,实行“海禁”,轻视技术等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经济没有突破原有经济模式陷于停滞状态。
1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解析:第(1)问,根据教材知识从内外因素两个方面概括明代海禁政策的原因。第(2)问,从政治形势的变化与政策的危害来分析,政策的调整是顺应时代变化的,带来积极影响,依据“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等信息分析归纳。
答案:(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海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