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莲山课件提供 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 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
合题目要求的)
1.(2016 课标全国Ⅱ,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
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解析考查计划经济体制和“一五”计划的关系。题干反映了我国减少住宅建设投资比重,并抑
制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的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目的是节省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国
家的工业化建设,故 A 项正确。“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原有的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因此国民经
济结构处于不合理的状态,故 B 项错误。国家压缩的是基本建设中的住宅建设投资额,而不是
整个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故 C 项错误。“一五”计划时期我国的工业企业大多建立在市郊,从而
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2.1950 年和 1960 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50 年和 1960 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表
年份
总人口(万
人)
城 镇 人 口
(万人)
百 分 比
(%)
195055 196 6 169 11.2
196066 207 13 073 19.7
A.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B.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C.工业化进程的推动
D.民主政治的发展
解析 1953 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需要大量工人,因此吸引了
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镇人口大量增加,故选 C 项。A、B、D 三项与城镇人口增加无关。
答案 C
3.1958 年 7 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
出来。”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
B.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
C.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D.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
解析材料“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再结
合题干时间“1958年 7月”,可知当时中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
成的思想,故 A、B 两项错误,C 项正确;1952 年底,土地改革已经基本完成,故 D 项错误。
由莲山课件提供 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 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答案 C
4.1962 年 7 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农村生产资金座谈会纪要》中明确指示:“信用
社应当恢复 1957 年以前的管理体制,即信用社应当是一个独立的核算单位,资金独立,自负盈
亏,公社不得挪用或者支配信用社的资金。”这一措施( )
A.使“大跃进”运动的错误得到了有效纠正
B.加速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C.有利于国家权力与农民利益的协调
D.扩大了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
解析本题考查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有效纠正”的说法
错误,从 1958—1978 年,“左”倾错误一直伴随我国经济建设,故 A 项错误;人民公社一直存在到
20 世纪 80 年代,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信用社应当是一个独立的核算单位,资金独立,自负盈
亏”可知,这一规定有利于协调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利益,故 C 项正确;材料与信用社的资金来源
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5.阅读下表,表中的数据变化显示出( )
中国粮食的出口量和进口量
单位:1 000 公吨
年
份
出 口
量
进 口
量
净出口
量
1959
4
157.5
2.0 4 155.5
1960
2
720.4
66.3 2 654.1
1961
1
355.0
5
809.7
-4
454.7
1962
1
030.9
4
923.0
-3
892.1
1963
1
490.1
5
952.0
-4
461.9
A.中国外交事业陷入僵局
B.中国农业生产获得长足发展
C.中国外贸处于入超地位
D.党和政府采取措施应对饥荒
解析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1958 年中国开始出现严重的饥荒。当时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
体制,为了解决饥荒问题,党和政府开始采取措施控制粮食出口,增加粮食进口。因此,D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D
6.下列同一时期的四幅图表均体现了( )
由莲山课件提供 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 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A.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失误
B.工作重心实现转移
C.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D.人民公社化的危害
解析第一幅图反映了经济建设中的瞎指挥,第二个表格反映了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第三幅图
是人民公社时期吃大锅饭的情景,第四幅图反映了经济建设中的浮夸风,由此可见这四幅图体
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左”倾错误,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7.据统计 ,1949—1960 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26.4%迅速上升至
66.6%,1961—1966 年这一比值降至 51%。这一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八字”方针的实施
B.“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
D.自然灾害的发生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1949—1960 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迅速上升的原因是优
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和大炼钢铁的“大跃进”运动,但是“大跃进”运动造成工农业比例严重失
调,国家开始纠正“大跃进”运动等“左”倾错误,所以 1961—1966年这一比重下降的原因应该是
“八字”方针的实施,故 A项正确;B项发生于 1966—1976年,不符合题意;C项不是比重下降的原
因;D 项主要影响的是农业。
答案 A
8.20世纪 50年代至 1978年,我国物价水平总体稳定,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粮食由政
府统购统销,二十几年价格几乎没变。出现上述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农轻重比例失调
B.计划经济体制
C.人民消费水平低
D.人民公社体制
解析由“实行全省一价”和“政府统购统销”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故 B 项正
确;A、C 两项不会导致“二十几年价格几乎没变”,均错误;D 项是在农村实行的平均主义体制,
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9.“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安徽的农民偷
着把土地包干,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歌词中的“大会”是( )
由莲山课件提供 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 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A.中共七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九大
D.中共十三届二中全会
解析提取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一九七八”“包干”,可以判断“大会”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 B
10.1982 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7 年党的十三大报告
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以上认识的变
化( )
A.表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B.科学阐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逐渐走向深入
D.扫除了中国入世体制上的障碍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20 世纪初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故 A 项错误;材料
反映出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入,故 B 项错误;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的不
断深入反映出经济体制改革逐渐走向深入,故 C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扫除了中国入世体制上
的障碍,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11.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下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
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
材 料
(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
(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3)1922 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
大会召开
(4)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摇篮
解析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洋务派企业的创办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再到浦东开发,上海成为中
国现代化历程的缩影,故 C项正确;(3)不属于工业化的内容,故 A项错误;(1)(2)(3)都不能反映改
革开放的内容,故 B 项错误;只有(3)反映了上海是中国的红色摇篮,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12. 1979 年 3 月 15 日,瑞士雷达表首次在中国电视上播放了一条长达 1 分钟的广告。同一天,
上海《文汇报》上也登载了瑞士雷达表手绘插图的通栏广告。这说明了( )
A.中国已经开始经济体制改革
B.中国企业开始面向国际市场
C.中国已经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中国开始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根据时间“1979年”和材料信息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因此在 1979 年出现了题干材料中的现象。A、B 两项与题意不符,D 项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开
始的。
由莲山课件提供 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 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答案 C
13.中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以 1992 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两个时期改革开放的主要不同
在于( )
A.前期以对内改革为主,后期以对外开放为主
B.前期改革重心在农村,后期改革重心在城市
C.前期开放主要在沿海,后期开放主要在内地
D.前期以计划经济为主,后期重市场经济建设
解析 1992 年之前的改革开放不够深入,经济体制仍以计划经济为主。1992 年邓小平发表南方
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党和政府开始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改革开放的重
点。
答案 D
14.20 世纪 90 年代,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
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地方是( )
A.海南岛
B.深圳
C.上海浦东
D.广州
解析注意时间限定“20 世纪 90 年代”,这一时期,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
标志。故答案为 C 项。
答案 C
15.“世界分享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世界分享了中国市场准入的红利”“世界分享了中国降
低壁垒的红利”。这是一篇文章的三部分的标题,由此判断,这篇文章的总标题最可能是( )
A.《“开埠”170 年,上海走向世界》
B.《“入联”40 年,中国在长大》
C.《“改革开放”30 年,世界跟着变》
D.《“入世”10 年,世界得到了什么?》
解析材料的三个标题可以概括成两句话“世界从中国分享了红利”“世界通过中国的经济增
长、市场准入、降低壁垒而分享了中国的红利”。综合分析,这与中国的“入世”关系紧密。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16.(2017 课标全国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
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 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
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
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
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
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
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 19 世纪 70 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
原因。(12 分)
由莲山课件提供 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 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
点,并简析其意义。(8 分)
参考答案(1)差异:
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 世纪 70 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
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 世纪 70 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
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
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邓小
平……在(1978 年)九月十三日至十八日到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东北三省考察。他自己说,我这
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
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
——金冲及《20 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1978—1992 年中国经济开放度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 1949—2005》
材料三 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
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请完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8 分)
(2)据材料二,指出 1978—1992 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8 分)
(3)如何理解材料三对邓小平的评价。(4 分)
参考答案(1)理解:鼓励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的召开作思想准备。
(2)趋势:上升。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设立经济开发区。
(3)理解: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