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笔落惊风雨专题质量检测三(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高中语文笔落惊风雨专题质量检测三(含答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专题质量检测(三)笔落惊风雨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 解析:选C A项,将息,休息,调养。B项,耽,沉溺。D项,快,畅快地。‎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分)(  )‎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开国何茫然 解析:选B A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C项,百年,古义,年暮垂老;今义,指很多年,终身。D项,茫然,古义,渺茫遥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或失意的样子。‎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寒蝉凄切 B.梦啼妆泪红阑干 C.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D.其黄而陨 解析:选B B项,“梦”名词作状语,在梦里。A、C、D三项都是形容词的活用。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凄切地叫;C项,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好的品质;D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黄。‎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恐年岁之不吾与 B.转徙于江湖间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D.肇锡余以嘉名 解析:选A A项,宾语前置句。B、C、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5.将下列诗句按顺序排列成一首完整的诗歌,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门前树已秋 ②窗里人将老 ③寒山独过雁 ‎ ‎④结茅临古渡 ⑤日夕逢归客 ⑥暮雨远来舟 ‎ ‎⑦卧见长淮流 ⑧那能忘旧游 A.⑤①③⑦②⑧④⑥      B.⑤⑦③⑥①②④⑧‎ C.④①⑦②③⑤⑧⑥ D.④⑦②①③⑥⑤⑧‎ 解析:选D 以上诗句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淮上遇洛阳李主簿》。按照律诗写作规则,偶数句需押韵,本诗韵脚为“秋”“舟”“流”“游”,故二四六八句必须在①⑥⑦⑧中选择,故排除B、C;又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故中间两联必然是②①、③⑥的组合,排除A。‎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不思其反。(《氓》)‎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2)日月忽其不淹兮,         。(《离骚》)‎ ‎(3)飞湍瀑流争喧豗,         。(《蜀道难》)‎ ‎(4)艰难苦恨繁霜鬓,         。(《登高》)‎ ‎(5)庄生晓梦迷蝴蝶,         。(《锦瑟》)‎ ‎(6)东船西舫悄无言,       。(《琵琶行并序》)‎ ‎(7)问君能有几多愁?         。(《虞美人》)‎ ‎(8)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蝶恋花》)‎ ‎(9)今宵酒醒何处?         。(《雨霖铃》)‎ ‎(10)梧桐更兼细雨,         。(《声声慢》)‎ ‎(11)       ,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 ‎(12)风急天高猿啸哀,         。(《登高》)‎ 答案:(1)信誓旦旦 (2)春与秋其代序 (3)砯崖转石万壑雷 (4)潦倒新停浊酒杯 (5)望帝春心托杜鹃 (6)唯见江心秋月白 (7)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8)望尽天涯路 (9)杨柳岸、晓风残月 (10)到黄昏、点点滴滴 (11)别有幽愁暗恨生 (12)渚清沙白鸟飞回 二、阅读能力训练(58分)‎ ‎(一)课内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7~8题。(8分)‎ 声 声 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这首词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用语上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4分)‎ 答: ‎ 参考答案:①选用叠字,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为全词的抒情定下基调。②叠字较普通用法(如“寻寻觅觅”较之“寻觅”)更显感情之强烈。③平中见奇,字字传神。‎ ‎8.“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一句是怎样融情于景的?结合词人生活背景,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 参考答案: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词的情调十分低沉;自己的晚境,孤苦飘零,看到菊花枯萎凋落,堆积一地,就像看到了自己。花枯萎,人憔悴,物我两化,情景交融,满地黄花寄托了词人无尽的孤寂哀怨之情。‎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7分)‎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9.“别时茫茫江浸月”是写景的句子,它在诗中起什么作用?(3分)‎ 答: ‎ 参考答案:此句景中含情,溶溶月色中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渲染了气氛。‎ ‎10.选文第二段音乐描写历来被誉为古代音乐描写的典范,作者在描写时使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 参考答案: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音乐化为形象可感的实物,写出了音乐节奏和旋律的变化,显示了琵琶女内心情感的起伏,表现了她高超的弹奏技艺。‎ ‎(二)拓展阅读(4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7分)‎ 风 雨①‎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②,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③,销愁斗几千?‎ ‎[注] ①本诗大约作于诗人晚年漂泊异乡期间。②宝剑篇:唐郭元振落拓未遇时作《宝剑篇》,后因此篇得武后赏识,终实现匡国之志。③新丰酒:马周落拓未遇时宿新丰旅舍,受到店主人的冷遇,于是取酒独酌,后得皇帝赏识,拔居高位。‎ ‎1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答: ‎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时因目接凄风苦雨而引起的悲酸凄苦和愤郁不平的身世之感。‎ ‎12.第三、四句中“仍”“自”两个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答: ‎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参考答案:“仍”字有“更、兼”之意,不仅写出了风雨之无情和不幸之加倍,而且有力地表达出诗人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自”字含有“自顾”的意思,写出了青楼豪贵得意纵恣、自顾享乐的情状,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冷酷的社会现实和世态炎凉的愤激不平之情。‎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3~14题。(8分)‎ 浣 溪 沙①‎ 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②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 ①此词是李清照早期作品。②宝鸭:古代时候两颊所贴的纹饰图案,也有人认为是鸭形的宝钗。‎ ‎13.“绣面芙蓉一笑开”中的“开”字用得极妙,试简要分析。(4分)‎ 答: ‎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词语言表现力的鉴赏能力。“开”字在这里有双层含义:一是指“绣面芙蓉”,二是指词中女子情窦初开。符合这两个意思即可。‎ 参考答案:“绣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宛如出水荷花,光艳明丽。“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是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花蕾正在绽放。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出的奇效。‎ ‎14.词人在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4分)‎ 答: ‎ 解析: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要抓住重要的描述性语言来分析,这首词的上片重点写其容貌,下片重点写其心情。‎ 参考答案:这首词刻画了一个秀外慧中的少女形象。她外貌美丽动人,性格天真可爱,对幸福、自由的追求炽烈、大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5~16题。(11分)‎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15.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5分)‎ 答: ‎ 参考答案: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两宋交替时期,山河沦陷,生灵涂炭,朝廷腐败,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地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 ‎16.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6分)‎ 答: ‎ 参考答案:(示例一)喜欢辛词的写法。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 ‎(示例二)喜欢陆词的写法。陆词将“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作了巧妙的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7~18题。(8分)‎ 阮 郎 归 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④还?‎ ‎[注] 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②向子: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④鸾辂:帝王所乘的车驾。‎ ‎17.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现“断肠”的?(4分)‎ 答: ‎ 参考答案:①起笔设境,渲染氛围:江南江北,大雪漫天,阴冷苍凉。②展开联想,吐露悲意:易水清寒,国家蒙难,其悲不堪。③即景述怀,强化情感:彤云密布,关山重重,肝肠寸断。‎ ‎18.“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 参考答案:反衬。以“天可老”“海能翻”反衬“此恨”难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9分)‎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诗歌写作“无中生有”,化不在场语言为在场语言;诗歌阅读“有中生无”,化在场语言为不在场语言。“无”不是“没有”,而是潜藏的“有”。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可见,“有”“无”同出而异名,并非对立。在场语言呈现于文字,不在场语言隐匿于字里行间或文字之外。站在作者的立场,不在场语言是经验的一部分,他所面对的言欲尽却言不尽的困难通过不在场语言得以解决;同时,作者依赖在场语言的创设来伸展不在场语言。站在读者的立场,读者面对在场语言,必须试图打破它的在场,站在其边缘地带倾听那意犹未尽的余音。在场语言好比琴弦,不在场语言就是在恰当的指法下弹奏出来飘浮于琴弦周遭的余音,它们互相衬托,互相生成,描绘出动人的情调。‎ 诗歌中的在场语言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字词,只要有不在场语言,它就和世界有了联系,它就不可能单独地被释义。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的互动,生成了汉语诗歌的空白结构。‎ 空白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的对话,它以“至言无言”的方式为诗歌命名。海德格尔对器皿的特征有非常精彩的描述:“虚空乃是器皿的具有容纳作用的东西。壶的虚空,壶的这种虚无,乃是壶作为有所容纳的器皿之所是。”空,构成器皿之为器皿的本质;空,容纳和保持着万物一切皆流的本性。它接受着人们倾进去的东西,又为它的倾听者无私地奉献它的倾出。如同容器一样,诗歌的空白收留着诗歌的真义,空白结构是诗的深层结构。‎ 诗歌在场语言占有的总是有限的时空,诗歌唯一能同时空抗衡的是空白,它是通过无言言说,展示了生命在时空中不受限制的恒久的运动。空白拒绝对诗歌作静止的解说。诗在有文字处,诗之妙在无文字处。中国人深深懂得世界变动不居的道理,认为世界的深处是虚空,而虚空乃万物之源。万象皆从空中来又向空中去,所以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也是中国诗歌真正的诗底。西方油画连画底都要打上底色,不留空白,画面上动荡的光、色彩和线条仍是视觉目睹的实;而中国画家用心之所在,正在空白,空白使得画面上的一花一鸟、一树一木、一山一石都被缥缈的灵气环绕。即使是主张文以载道的儒家诗学,也讲微言大义。‎ 空白作为中国诗歌的深层结构,具有接纳和倾出两种美学的功能。“空故纳万境”,如果诗歌的世界密不透风,就不可能“纳万境”。正是空白,留存了诗歌的气韵。诗歌的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并存,并且互相转化,同时空白倾出万境,以无言的诉说把倾听者带到一个陌生而鲜活的世界中去。从某种意义上说,空白是安顿人类心愿之乡的精神空间。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那空白处仿佛便是诗歌远望的故乡。‎ 诗歌空白结构的存在表明了诗歌文“意”的不可穷尽,任何一次释义,都只是诗歌文本可能的一次解读。‎ ‎(摘编自何志《汉语古典诗歌的在场语言 与不在场语言》,有删改)‎ ‎1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诗歌的写作和阅读,均涉及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在场语言为“有”,不在场语言为“无”,“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是潜伏着的,是隐藏在在场语言字里行间或之外的内容。‎ B.就诗人来说,不在场语言就是他想要表达而写下的诗句不能表达出的、通过在场语言的构建来延展的那一部分。‎ C.就读者来说,他必须努力突破在场语言的限制,站在不在场语言的边缘地带倾听那些飘浮于琴弦周围的余音。‎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D.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构成动态关系,它们相互依靠,相互衬托,相互生成,描绘出动人的情调。‎ 解析:选C C项,偷换概念。“站在不在场语言的边缘地带倾听那些飘浮于琴弦周围的余音”错误,原文有“站在读者的立场,读者面对在场语言,必须试图打破它的在场,站在其边缘地带倾听那意犹未尽的余音”,“其”指“在场语言”。‎ ‎2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汉语诗歌的空白结构,是由诗歌的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的相互运动形成的。不在场语言的存在使在场语言的被单独释义成为不可能,并使之和世界有了联系。‎ B.空,容纳和保持着万物一切皆流的本性,所以器皿之为器皿的本质在于空;就像器皿一样,诗歌的真义在于空白,所以,诗的深层结构是空白结构。‎ C.诗之妙在于不在场语言,在于空白,它突破了在场语言的时空限制,以无言的方式展示了不受时空限制的生命的恒久运动。对诗歌作静止的解读,永远不能领略其精妙。‎ D.世界的深处是虚空,而虚空乃万物之源,这是中国人探索世界得到的观点,这种观点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艺术创作,诗歌、绘画皆是如此。‎ 解析:选B B项,强加因果。“就像器皿一样,诗歌的真义在于空白,所以,诗的深层结构是空白结构”错误,原文有“如同容器一样,诗歌的空白收留着诗歌的真义,空白结构是诗的深层结构”,二者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2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方油画是写实的,它不留空白,连画底都要打上底色,而油画画面上动荡的光、色彩和线条都是实实在在的,就跟我们现实生活中见到的一样。‎ B.主张文以载道的儒家诗学,也讲微言大义,足见中国人对空白理解之深刻。中国画家的用心之处在空白,空白让画面上的万物被缥缈的灵气环绕,中国诗亦然。‎ C.具有接纳和倾出两种美学功能的诗歌之空白,倾出了万境,以无言的诉说把倾听者带到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超于现实之外的精神空间,那里安顿着人类的心愿。‎ D.汉语诗歌的文“意”是不可穷尽的,对诗歌的每一次释义,都只是对诗歌文本的一次解读,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于同一首诗,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解析:选D D项,说法绝对。“对诗歌的每一次释义,都只是对诗歌文本的一次解读”错误,原文有“都只是诗歌文本可能的一次解读”,说明这是一种推断,而选项去掉了“可能”,就变成了一种肯定的结论。‎ 三、表达能力训练(11分)‎ ‎22.下面两副对联描写了两位名人,如果请你将其中一位推荐给其他读者,你会选谁?为什么?请写明推荐理由。要求:①符合人物的特征;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不超过80字。(5分)‎ 人物一: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人物二: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答: ‎ 参考答案:(人物一)白居易。(理由)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一生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达则兼济天下,穷亦不改其志。他的精神引导着我们向上。‎ ‎(人物二)陶渊明。(理由)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拳拳事乡里小儿。陶渊明坚守节操,淡泊宁静,洁身自好,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23.下面是某高中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6分)‎ 答: ‎ 参考答案:高三语文复习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专题复习,依次复习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鉴赏、语言知识语言表达、写作等四个专题;第二阶段进行综合复习,主要做综合试题,同时进行各专题的二次强化。‎ 四、写作能力训练(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对美国老夫妇很喜欢孩子,就邀请一群孩子每天到其院中玩耍。后来孩子们由玩耍变成踢球,夫妇俩忍受不了这种喧闹,可又不想将孩子们直接赶走,于是他们就想出一个办法,希望孩子们主动离开到别处踢球。他们开始每天给每个孩子发1美元,后来变成了0.5美元,再后来变成0.2美元。孩子们生气了:这两个老人真小气,不在这儿踢了。于是,孩子们就离开了。‎ 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体特征鲜明。‎ ‎[写作指导]‎ ‎(1)老夫妇的角度:①有时处理问题不要太直接,要运用智慧的思维方式;②要真诚待人,老夫妇的方法值得商榷。‎ ‎(2)孩子的角度:①不要被利诱,要不忘初心;②不要太贪婪,要知感恩;③不要因名利而改变自己的目标。‎ ‎(3)还可以从两者的角度综合考虑。‎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