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文言文阅读精选试题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换 B.且秦灭韩亡魏 亡:灭亡
C.请广于君 广:扩充 D.而君逆寡人者 逆:背叛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躬耕于南阳 B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 徒以有先生也 D 皆布衣之士也
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天府之土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所说的“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弦外之音是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表明了秦王对安陵君尊重的态度。
C.唐雎用“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表明不愿意“易”的强硬态度。
D.选文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以秦王的前倨后恭与唐雎的前恭后倨相对比,突出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形象。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文:
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10分) .
元祐①初,山谷②与末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日:“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绍圣③中,谪居涪陵④,始见怀素⑤《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祜已⑥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⑦,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①元祜:宋哲宗赵煦年号。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下文的“钱穆父”、“石杨休”都是人名。③绍圣:宋哲宗赵煦年号。④涪陵:地名。⑤怀素:唐代大法家,以善“狂草”出名。存世书迹《自叙》对后世影响很大。⑥已:同“以”。⑦不诬:不假: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良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与 元 祐 已 前 所 书 大 异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2分)
(1)罢:( ) (2)从:( )
3.说说“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的意思。(2分)
4.文中哪两个词语鲜明地表达了山谷对穆父之言的看法?(2分)
5.山谷草法从“近于俗”到“下笔飞动”,是哪三个重要原因促成?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3分)
三.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题。(12分)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彳扁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 又何间焉( ) ② 小惠未徧( )
③ 神弗福也( ) ④ 望其旗靡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4分)
①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第③段通过“既克,公问其故”来印证文章第①段中的“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联系全文内容,概述鲁国取胜的原因。(2分)
四.
阅读《出师表》这篇文章中的两段文字,完成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0.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存亡之秋 秋:时候。
B.开张圣所 开张:开扩,扩张。
C.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发扬;扩大。
D.陟罚臧否 藏否:肯定与否定。
11.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妄自菲薄;不知自重,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
B.引喻失义:称引比喻而又不知其意思。
C.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律。
D.不宜偏私:不应该袒护私情,不公正。
12.下列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B.文章第二段提出了严明赏罚的建议。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C.这两段文字寓情于叙,即以叙述为主,兼用抒情。
D.《出师表》的“表”为文章的一种,臣下给皇帝的奏章。
五.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题。(15分)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间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1.解释下列各句中黑体字。(4分)
(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2) 乃丹书帛
(3)或说陈王
(4) 诸陈王故人
2.下面句子正确读法是( )(2分)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宫门令欲缚之。
4.结合《陈涉世家》阅读后,你认为陈涉是个怎样的人?(5分)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