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试卷(附解析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九年级化学上册《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试卷(附解析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8年人教九上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生活”的主题旨在倡导节约能源和利用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措施 ‎①少用煤作燃料;‎ ‎②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 ‎③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 ‎④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 ‎⑤焚烧废旧塑料可解决“白色污染”‎ 符合该主题的有效措施是(  )‎ A.①②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能用于制备CO2的发生装置,且符合启普发生器工作原理的是(省略了夹持仪器)(  )‎ A. ‎ B. ‎ C. ‎ 26‎ D.‎ ‎3.工业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宜的方法是(  )‎ A.煅烧石灰石 B.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 C.木炭燃烧 D.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4.如图所示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有关的实验是(  )‎ A. B. ‎ C. D.‎ ‎5.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来做家庭小实验,其乐无穷!小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a、d为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湿润棉花,b、c为用紫色石蕊试液浸过的干燥棉花。垂直固定装璃管的装置末画出)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下列关于该实验装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推压性注射器活塞,可以控制进入饮料瓶内液体的量 ‎ B.利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注射器内的液体可为稀硫酸 ‎ C.利用该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及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 ‎ 26‎ D.该装置的左半部也可用于制取氧气 ‎6.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做过下面的探究实验:现有四个广口瓶分别装满不同气体,并用带有温度计的胶塞密封.将它们放在相互不遮掩的强烈太阳光下照射约一小时,结果发现温度计的读数不相同,请你推断其中温度计读数最低的是(  )‎ A. B. C. D.‎ ‎7.航天科学技术测得,三氧化二碳(C2O3)是金星大气层的成分之一,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下列有关三氧化二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2O3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33.3% ‎ B.C2O3具有还原性,属于氧化物 ‎ C.充分燃烧的产物是CO2 ‎ D.C2O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8.‎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空中解体失事,经事故调查分析认为,航天飞机解体的原因是航天飞机表面的石墨瓦在空中脱落,击中机翼.航天飞机表面覆盖石墨瓦,主要是利用石墨(  )‎ A.具有导电、防辐射的性质 ‎ B.密度小的优点,有效减轻机身重量 ‎ C.熔点高、化学性质稳定的性质 ‎ D.硬度小的特点,对气流有润滑作用 ‎9.已知:2CuO+C2Cu+CO2↑.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CuO和C固体混合物在受热过程中各物质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26‎ A.t1时,开始发生反应 ‎ B.t1和t2时,固体中铜元素质量保持不变 ‎ C.c是固体混合物的质量 ‎ D.d是二氧化碳的质量 ‎10.在相同条件下,气体压强(p)与气体分子数目(n)成正比关系(p=Kn),若ag碳和bg氧气放入一密闭容器中,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为p,然后提供一定条件使容器内的物质发生充分反应,待温度复原时,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仍然为p,则a与b的关系可能为(  )‎ A. B. C. D.‎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下列CO2的制备装置中,不能起到“能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效果的是(  )‎ A. B. ‎ C. D.‎ ‎1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有关操作如下图,正确的是(  )‎ 26‎ A.检查气密性 ‎ B.制气 ‎ C.收集 ‎ D.检验二氧化碳 ‎13.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和水相似、能阻燃、溶解能力强的溶剂,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临界CO2流体性质特殊,因此,与干冰的化学组成不同 ‎ B.CO2是自然界中存在物质,它参与自然界的碳元素循环 ‎ C.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容易燃烧 ‎ D.超临界CO2流体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14.下列物质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 A.金刚石用于裁玻璃﹣﹣硬度大 ‎ B.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氧化性 ‎ C.二氧化碳用于灭火﹣﹣能与水反应 ‎ D.活性炭用于净水﹣﹣吸附性质 26‎ ‎15.有关2CuO+C2Cu+CO2↑的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 A.CuO具有氧化性 ‎ B.C发生了还原反应 ‎ C.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 D.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 三.填空题(共5小题)‎ ‎16.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过程如图所示:‎ ‎(1)吸收大气中CO2的环节是   .‎ ‎(2)由于人类消耗化石燃料的增加和森林的乱砍滥伐,使空气中CO2的含量上升,从而导致   增强,全球气候变暖.请写出一条因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影响的情况:   (3)科学家研究得到:海洋是吸收大量CO2的地方.如果工业生产产生的CO2排放量继续以目前速度增加,海洋将成为“酸化的海洋”.请写出酸化原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4)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将空气中过量的CO2和H2在催化剂和适量条件下转化成液态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3H2甲醇+H2O.则甲醇的化学式是   .‎ ‎17.小军设计如图装置进行制取CO2的实验探究,经检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1)用胶头滴管滴入稀盐酸,此时装置A的试管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26‎ ‎(2)从装置B的右端可观察到管内红墨水液面最终升至M处。若用同一装置,只将块状碳酸钙改用成相同质量的粉末状碳酸钙,滴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体积的稀盐酸,重复上次实验,发现装置B右端的红墨水液面比上次上升得更快,最终也停留在M处。根据装置B的实验现象,你从中得到的结论是:(至少写两条)。‎ ‎①   ;‎ ‎②   。‎ ‎(3)将装置B的管内红墨水改为澄清石灰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①   ,②   ,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18.“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古人用燃烧竹节内气体膨胀而发生爆鸣声来庆贺新年到来.那么,竹节内存在气体的成分是什么呢?与空气中的成分是否相同呢?‎ 探究:竹节内气体与空气有什么不同?‎ 查阅资料:竹节内主要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实验计划:采集新鲜的竹节,并收集竹节内的气体2瓶,空气1瓶.‎ 步骤1:向1瓶竹节内加气体和1瓶空气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其现象:   ,结论   .‎ 化学方程式   .‎ 步骤2:将燃着的小木条插入竹节内气体,并与在空气中比较,其现象为   ,‎ 结论:   .综上所述,竹节内气体与空气相比含   .‎ ‎19.二氧化氮是一种红棕色的气体,将几粒木炭放入盛有二氧化氮的集气瓶中,如图所示,观察到的现象是   、   解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20.如图所示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 ‎(1)刚开始加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其原因是   .‎ 26‎ ‎(2)继续加热时,试管①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完毕后,操作顺序是   .‎ 四.解答题(共3小题)‎ ‎21.2015年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核心议题是碳排放及全球气候变暖.‎ ‎(1)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消耗主要有以下两个过程: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葡萄糖(C6H12O6)和氧气.②自然界中的水体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从物质转化的角度看,上述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而产物却完全不同,其原因是   .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是   .‎ ‎(2)二氧化碳可被压缩成液态,封存在地质结构中.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能够压缩成液态的原因是   .如果CO2被封存在含氢氧化钙的地下咸水层中,则可转化为固态碳酸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科学家利用太阳能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合成气”(H2和CO的混合气体).用“合成气”为原料生产甲醇(CH4O)时,按照“绿色化学”原则,应调节“合成气”中H2和CO的分子个数比为   .‎ ‎22.据古书记载,肠胃胀气时,吃些发黑的烧糊的米锅巴,有“消食化气”之功效,这是因为烧黑的米锅巴中主要含有   ,具有   性,可以吸收肠胃中的气体.‎ ‎23.对比、分析、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1)已知H2、CO、C是初中化学常见的还原剂,请分析下列反应:‎ H2+CuOCu+H2O 3CO+Fe2O32Fe+3CO‎2 C+O2CO2‎ 得出的结论是:物质(如H2、CO、C)作还原剂时,所含元素中,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后   (选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2)依据上述结论,则在反应SO2+2H2S=3S+2H2O中作为还原剂的物质是   ;该还原剂中所含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是   .‎ 26‎ ‎2018年人教九上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生活”的主题旨在倡导节约能源和利用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措施 ‎①少用煤作燃料;‎ ‎②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 ‎③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 ‎④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 ‎⑤焚烧废旧塑料可解决“白色污染”‎ 符合该主题的有效措施是(  )‎ A.①②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分析】根据低碳经济的概念分析即可.低碳经济就是指通过开发新能源,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解答】解:低碳经济就是指通过开发新能源,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①少用煤作燃料,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故正确;‎ ‎②少用汽车、多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可以减少石油、天然气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故正确;‎ ‎③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是为了防止土壤和水体污染与低碳生活无关;故错 ‎④开发新能源可以有效降低人类对煤、石油、天然气的依赖,减少高碳能源消耗,故正确;‎ ‎⑤焚烧废旧塑料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有毒物质与低碳经济的理念相反;故错 故选:A。‎ ‎【点评】此题属于社会热点题,同学们要了解低碳经济,会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相关题目.‎ ‎2.能用于制备CO2的发生装置,且符合启普发生器工作原理的是(省略了夹持仪器)(  )‎ 26‎ A. ‎ B. ‎ C. ‎ D.‎ ‎【分析】启普发生器具有随时可使反应发生或停止的特点,启普发生器之所以能控制反应的进行与停止,就是因为它当将装置中的导气管关闭后,生成的气体使装置中的气压增大,从而使固体和液体分离,使反应停止.‎ ‎【解答】解:A、弹簧夹关闭后,气体将液体压回长颈漏斗,使固体和液体分离,符合启普发生器工作原理,并且可以制取二氧化碳,故A正确;‎ B、装置达不到启普发生器的效果,改进方法是:将铜网包裹的固体移到U形管的右侧或右侧导管上的活塞移到左侧导管上。故B错误;‎ C、其中的固体在容器的最底部,所以不能使固液分离,故C错误;‎ D、其中的有孔铁片会和制取二氧化碳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使制取的二氧化碳不纯,故此装置不能用于制取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A。‎ 26‎ ‎【点评】启普发生器的原理就是:将生成的气体密封后,能使密封空间内的压强增大,从而将液体压离固体,从而实现固液分离的目的.‎ ‎3.工业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宜的方法是(  )‎ A.煅烧石灰石 B.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 C.木炭燃烧 D.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分析】根据工业制取气体需考虑的因素判断.‎ A、根据煅烧石灰石的原理解答.‎ B、根据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成本高解答.‎ C、根据燃烧木炭的方法收集困难,不利于大量生产解答.‎ D、根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成本高解答.‎ ‎【解答】解:‎ 工业生产需要考虑原料是否易得,价格是否便宜,成本是否低廉,是否能大量生产及对环境的影响等。‎ A、煅烧石灰石符合上述各项要求,所以正确。‎ B、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成本高,所以错误。‎ C、燃烧木炭的方法收集困难,不利于大量生产,所以错误。‎ D、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成本高,所以错误。‎ 故选:A。‎ ‎【点评】气体的制法是化学考查的热点,本题就是考查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掌握实验室制法与工业制法需考虑的不同因素,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4.如图所示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有关的实验是(  )‎ A. B. ‎ C. D.‎ ‎【分析】‎ 26‎ 利用二氧化碳相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解决,主要的物理性质为:密度比空气大,固体二氧化碳干冰易升华;化学性质主要有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及与碱反应 ‎【解答】解:A图中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使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既证明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也证明了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 B图中的塑料瓶将变扁,证明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还能与石灰水反应。‎ C图中石蕊试液变红,证明二氧化碳与石蕊试液中的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石蕊变红。‎ D图中的实验只能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只与物理性质有关;‎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是对二氧化碳性质进行的考查,明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并会灵活应用.‎ ‎5.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来做家庭小实验,其乐无穷!小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a、d为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湿润棉花,b、c为用紫色石蕊试液浸过的干燥棉花。垂直固定装璃管的装置末画出)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下列关于该实验装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推压性注射器活塞,可以控制进入饮料瓶内液体的量 ‎ B.利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注射器内的液体可为稀硫酸 ‎ C.利用该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及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 ‎ D.该装置的左半部也可用于制取氧气 ‎【分析】A、根据注射器的特点分析;‎ B、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分析;‎ C、根据实验的现象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 D、根据制取装置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解:A、通过推压性注射器活塞,根据推压的速率可以控制进入饮料瓶内液体的量,故A叙述正确;‎ 26‎ B、由于稀硫酸与碳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是微溶性的,利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注射器内的液体不可为稀硫酸,故B叙述不正确;‎ C、利用该装置实验时,由d处的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湿润棉花先变成红色,可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及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故C叙述正确;‎ D、该装置的左半部属于固液常温下反应制取气体,也可以利用该装置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故D叙述正确。‎ 故选:B。‎ ‎【点评】利用该装置较为全面地考查了二氧化碳的制取、验证等知识,加强实验知识的学习有利于解答本类题。‎ ‎6.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做过下面的探究实验:现有四个广口瓶分别装满不同气体,并用带有温度计的胶塞密封.将它们放在相互不遮掩的强烈太阳光下照射约一小时,结果发现温度计的读数不相同,请你推断其中温度计读数最低的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常见温室气体的种类判断,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另外还有甲烷、臭氧、氟利昂等.‎ ‎【解答】解:温室气体最常见的主要是二氧化碳,另外还有甲烷、臭氧、氟利昂等,甲烷的温室效应更强于二氧化碳,在各选项中,BCD均能造成温室效应,故瓶内温度均比A中空气高。‎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利用课本知识解决新问题能力,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了解温室气体的种类和影响大小是解题的关键.‎ ‎7.航天科学技术测得,三氧化二碳(C2O3)是金星大气层的成分之一,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下列有关三氧化二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2O3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33.3% ‎ B.C2O3具有还原性,属于氧化物 ‎ 26‎ C.充分燃烧的产物是CO2 ‎ D.C2O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而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利用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的提示信息,对选项中的判断进行评价.‎ ‎【解答】解:A、C2O3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00%≈33.3%;故A正确;‎ B、根据CO具有还原性,而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可判断C2O3具有还原性,属于氧化物;故B正确;‎ C、根据CO具有可燃性,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可判断C2O3充分燃烧的产物是CO2;故C正确;‎ D、根据CO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可判断C2O3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D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提取典型信息,迁移已有知识对新的物质性质进行推断,是解决本题的基本方法.‎ ‎8.‎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空中解体失事,经事故调查分析认为,航天飞机解体的原因是航天飞机表面的石墨瓦在空中脱落,击中机翼.航天飞机表面覆盖石墨瓦,主要是利用石墨(  )‎ A.具有导电、防辐射的性质 ‎ B.密度小的优点,有效减轻机身重量 ‎ C.熔点高、化学性质稳定的性质 ‎ D.硬度小的特点,对气流有润滑作用 ‎【分析】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解答】解:航天飞机与空气的磨擦过程中会产生高温,覆盖的物质应该具有的性质是:熔点高、耐高温,化学性质稳定,这样才能对航天飞机起到保护作用。‎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充分理解物质的性质,只有理解了物质的性质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9.已知:2CuO+C2Cu+CO2↑.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CuO和C固体混合物在受热过程中各物质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26‎ A.t1时,开始发生反应 ‎ B.t1和t2时,固体中铜元素质量保持不变 ‎ C.c是固体混合物的质量 ‎ D.d是二氧化碳的质量 ‎【分析】根据图象可知,纵坐标表示的物质或元素的质量,开始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逐渐减少,反应停止后不变,根据发生的反应结合各物质及元素在反应中的质量变化情况来分析.‎ ‎【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t1时各物质的质量开始发生变化,说明了反应开始发生,故A正确。‎ B.反应前后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不变,故B正确。‎ C.根据在方程式中的质量比可知,生成铜的质量要比二氧化碳的质量多,所以c为生成铜的质量,d应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故C错误;‎ D.由上述分析可知,d应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应用质量守恒的方法确定解答,解题关键明确图象含义和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运用.‎ ‎10.在相同条件下,气体压强(p)与气体分子数目(n)成正比关系(p=Kn),若ag碳和bg氧气放入一密闭容器中,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为p,然后提供一定条件使容器内的物质发生充分反应,待温度复原时,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仍然为p,则a与b的关系可能为(  )‎ A. B. C. D.‎ ‎【分析】首先根据题意知容器内气体压强只与气体分子数有关,与固体没关系,因为碳和氧气的量不确定,所以碳和氧气反应有可能发生两个反应C+O2=CO2;C+O2=2CO;分析两个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的变化,可以看出第一个气体分子数没变,第二个反应气体分子数增加,所以要使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只能发生第一个反应.‎ ‎【解答】解:根据题意知反应后容器内气体压强仍为P,说明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总数不变。‎ 碳与氧气可能发生的反应是:(1)C+O2CO2 (2)C+O22CO 26‎ 分析两个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的变化可知:(1)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没有变化,(2)反应后气体分子数增加。‎ 所以反应只有第一个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出恰好反应时a与b的关系 ‎ C+O2CO2 ‎ ‎ 12 32‎ ‎ a b 可求出∴‎ 当氧气过量时反应仍按(1)进行,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不变,则此时。‎ 综合上面的两种情况:,应选C项。‎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涉及了过量性反应的计算及分类讨论法.‎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下列CO2的制备装置中,不能起到“能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效果的是(  )‎ A. B. ‎ C. D.‎ ‎【分析】根据实际操作分析装置是否具有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的效果。‎ ‎【解答】解:A、用弹簧夹夹住橡胶管时气体排不出去,球形瓶中的气体压强变大从而迫使稀盐酸排出干燥管并与大理石分离,反应停止。放开弹簧夹时,稀盐酸进入干燥管,并和烧杯中的液面相平同时与大理石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所以该装置可以通过控制弹簧夹来达到使盐酸和大理石分离,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A不符合题意;‎ B、固体放在大试管中酸放在小试管中,酸和固体不能分离,故无法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故B符合题意;‎ 26‎ C、该装置将固体放于铜网上,铜网放入液体,反应生成气体,将铜网拉出,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故C不符合题意;‎ D、大理石反放于隔板上,通过长颈漏斗添加液体,长颈漏斗下端在液面以上,即使夹上弹簧夹液体也无法压入长颈漏斗,故无法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D符合题意。‎ 故选:BD。‎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掌握了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的实验装置的设计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有关操作如下图,正确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 B.制气 ‎ C.收集 ‎ D.检验二氧化碳 ‎【分析】A、根据检查气密性的方法解答;‎ B、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进行解答;‎ C、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进行解答;‎ D、根据二氧化碳气体检验方法解答。‎ ‎【解答】‎ 26‎ 解:A、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是先夹住止水夹,然后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若水流下后液面不再下降,则证明气密性好,故正确;‎ B、实验室应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稀硫酸,故错误;‎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气体应从长管通入,故正确;‎ D、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应用澄清的石灰水,故错误。‎ 故选:AC。‎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3.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和水相似、能阻燃、溶解能力强的溶剂,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临界CO2流体性质特殊,因此,与干冰的化学组成不同 ‎ B.CO2是自然界中存在物质,它参与自然界的碳元素循环 ‎ C.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容易燃烧 ‎ D.超临界CO2流体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分析】因超临界二氧化碳与水相似,所以在考虑超临界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时,应结合着水的相关性质来考虑.‎ ‎【解答】解:A、超临界二氧化碳只是二氧化碳的一种形态,所以它和干冰的化学性质一样,故A错误。‎ B、CO2是自然界中存在物质,它参与自然界的碳元素循环,故B正确。‎ C、因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具有和水相似、能阻燃、溶解能力强的溶剂,所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不燃烧,故C错误。‎ D、因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具有和水相似、能阻燃、溶解能力强的溶剂,超临界CO2流体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我们在做信息给予题时,应充分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所给信息,来完成题目.同时,在做题是不能想当然,应和我们所学知识紧密结合.‎ ‎14.下列物质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 A.金刚石用于裁玻璃﹣﹣硬度大 ‎ B.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氧化性 ‎ C.二氧化碳用于灭火﹣﹣能与水反应 ‎ D.活性炭用于净水﹣﹣吸附性质 ‎【分析】A.根据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进行分析判断.‎ 26‎ B.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 ‎【解答】解: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用于裁玻璃,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是利用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利用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D.活性炭用于净水,是利用了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的性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碳单质和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5.有关2CuO+C2Cu+CO2↑的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 A.CuO具有氧化性 ‎ B.C发生了还原反应 ‎ C.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 D.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 ‎【分析】该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中提供氧的物质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到氧的物质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是还原剂.‎ 根据氧在氧化铜和二氧化碳的化合价进行研究分析.‎ 反应物氧化铜和碳是固体,而生成物铜是固体,二氧化碳是气体.‎ ‎【解答】解: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提供氧的物质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氧化铜在反应中提供氧,氧化铜具有氧化性,故A正确;‎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氧的物质是还原剂,发生的是氧化反应,具有还原性,碳在反应中得到氧,碳发生了氧化反应,故B错误;‎ C、在氧化铜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在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所以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故C正确;‎ D、反应前固体物质是碳和氧化铜,而反应后碳得到氧元素形成了二氧化碳气体,逸到空气中,固体成了铜,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固体质量减小了,故D错误。‎ 故选:AC。‎ 26‎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一系列知识,难度较大,要结合初中所学的知识理解掌握.‎ 三.填空题(共5小题)‎ ‎16.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过程如图所示:‎ ‎(1)吸收大气中CO2的环节是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 ‎(2)由于人类消耗化石燃料的增加和森林的乱砍滥伐,使空气中CO2的含量上升,从而导致 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 增强,全球气候变暖.请写出一条因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影响的情况: 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以及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3)科学家研究得到:海洋是吸收大量CO2的地方.如果工业生产产生的CO2排放量继续以目前速度增加,海洋将成为“酸化的海洋”.请写出酸化原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O2+H2O=H2CO3 .‎ ‎(4)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将空气中过量的CO2和H2在催化剂和适量条件下转化成液态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3H2甲醇+H2O.则甲醇的化学式是 CH3OH .‎ ‎【分析】(1)根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进行解答;‎ ‎(2)根据二氧化碳气体能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那样,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变暖,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进行解答;‎ ‎(3)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进行解答;‎ ‎(4)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进行解答.‎ ‎【解答】解:(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26‎ ‎(2)二氧化碳气体能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那样,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变暖,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可能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以及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3)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反应方程式:CO2+H2O=H2CO3;‎ ‎(4)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由CO2+3H2甲醇+H2O可知,甲醇的化学式是CH3OH.‎ 故答案为:(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以及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3)CO2+H2O=H2CO3;(4)CH3OH.‎ ‎【点评】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造成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增多的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我们现在大力倡导开发利用新的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17.小军设计如图装置进行制取CO2的实验探究,经检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1)用胶头滴管滴入稀盐酸,此时装置A的试管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CO2↑+H2O ,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块状固体溶解,并有气泡产生 ;‎ ‎(2)从装置B的右端可观察到管内红墨水液面最终升至M处。若用同一装置,只将块状碳酸钙改用成相同质量的粉末状碳酸钙,滴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体积的稀盐酸,重复上次实验,发现装置B右端的红墨水液面比上次上升得更快,最终也停留在M处。根据装置B的实验现象,你从中得到的结论是:(至少写两条)。‎ ‎① 粉末状碳酸钙比块状碳酸钙反应速度快 ;‎ ‎② 块状碳酸钙与相同质量的粉末状碳酸钙,滴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体积的稀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相同 。‎ ‎(3)将装置B的管内红墨水改为澄清石灰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①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② 液面先上升,然后恢复到原位置 ,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 ‎【分析】(1)根据反应物与生成物,根据化学式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写配注等,写出反应方程式;依据实验现象进行解答;‎ 26‎ ‎(2)根据用粉末状碳酸钙,红墨水液面比上次上升得更快;最终也停留在M处,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解答,写出反应方程式。‎ ‎【解答】解:‎ ‎(1)根据反应物与生成物,依据化学式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写配注等,反应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实验现象:块状固体溶解,并有气泡产生;‎ 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CO2↑+H2O;块状固体溶解,并有气泡产生;‎ ‎(2)根据用粉末状碳酸钙,红墨水液面比上次上升得更快;最终也停留在M处,可知:‎ ‎①粉末状碳酸钙比块状碳酸钙反应速度快;‎ ‎②块状碳酸钙与相同质量的粉末状碳酸钙,滴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体积的稀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相同;‎ ‎(3)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知:‎ 将装置B的管内红墨水改为澄清石灰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①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②液面先上升,然后恢复到原位置;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故答案为: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液面先上升,然后恢复到原位置;Ca(OH)2+CO2═CaCO3↓+H2O。‎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氧化碳制取的原理的理解与掌握,及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此性质常被用于二氧化碳的检验。‎ ‎18.“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古人用燃烧竹节内气体膨胀而发生爆鸣声来庆贺新年到来.那么,竹节内存在气体的成分是什么呢?与空气中的成分是否相同呢?‎ 探究:竹节内气体与空气有什么不同?‎ 查阅资料:竹节内主要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实验计划:采集新鲜的竹节,并收集竹节内的气体2瓶,空气1瓶.‎ 步骤1:向1瓶竹节内加气体和1瓶空气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其现象: 竹节内澄清石灰水比装有空气的更浑浊 ,结论 竹节内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多 .‎ 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 步骤2:将燃着的小木条插入竹节内气体,并与在空气中比较,其现象为 燃着的木条放入竹节中立即熄灭,在空气中继续燃烧 ,‎ 结论: 竹节内含有的氧气比空气中少 .综上所述,竹节内气体与空气相比含 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较少的氧气 .‎ ‎【分析】‎ 26‎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实验的现象和结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水;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解答】解:步骤1、竹节中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水,故现象为:竹节内澄清石灰水比装有空气的更浑浊.结论:竹节内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多;反应的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步骤2、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现象为:燃着的木条放入竹节中立即熄灭,在空气中继续燃烧.结论:竹节内含有的氧气比空气中少.‎ 综上所述:竹节内气体与空气相比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较少的氧气 故答为:步骤1:竹节内的澄清石灰水比装有空气的更浑浊;竹节内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多;CO2+Ca(OH)2=CaCO3↓+H2O.‎ 步骤2:燃着的木条放入竹节中立即熄灭,在空气中继续燃烧;竹节内含有的氧气比空气中少;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较少的氧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氧化碳的性质,本题能以化学知识为依托,密切联系生产、生活,突出了化学的应用价值.‎ ‎19.二氧化氮是一种红棕色的气体,将几粒木炭放入盛有二氧化氮的集气瓶中,如图所示,观察到的现象是 红棕色消失 、 漏斗内液面上升 解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木炭把二氧化氮气体吸附,使从而使得红棕色消失,集气瓶内压强降低,故漏斗内液面上升 .‎ ‎【分析】根据木炭具有吸附作用,能够吸附色素和异味,二氧化氮是一种红棕色的气体,能被木炭吸附来分析.‎ ‎【解答】解:木炭疏松多孔,表面积大,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二氧化氮气体,也能够吸附色素和异味.向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里投入几小块烘烤过的木炭时,木炭把二氧化氮气体吸附,使从而使得红棕色消失,集气瓶内压强降低,故漏斗内液面上升.‎ 故答案为:红棕色消失、漏斗内液面上升、木炭把二氧化氮气体吸附,使从而使得红棕色消失,集气瓶内压强降低,故漏斗内液面上升.‎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木炭的性质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如图所示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 26‎ ‎(1)刚开始加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其原因是 开始排出的是试管内的空气 .‎ ‎(2)继续加热时,试管①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黑色粉末变红 .该化学方程式为: C+2CuO2Cu+CO2↑ .‎ ‎(3)实验完毕后,操作顺序是 先移导管,后熄灭酒精灯 .‎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据此解答.‎ ‎【解答】解:(1)刚开始加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此时排出的是装置内的空气,故石灰水不变浑浊;‎ ‎(2)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试管①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 ‎(3)实验结束后先把导管从试管②中撤出,然后撤酒精灯,防止水倒流进试管引起试管炸裂,‎ 故答案为:(1)开始排出的是试管内的空气 ‎(2)黑色粉末变红  C+2CuO2Cu+CO2↑‎ ‎(3)先移导管,后熄灭酒精灯 ‎【点评】本题考查了碳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四.解答题(共3小题)‎ ‎21.2015年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核心议题是碳排放及全球气候变暖.‎ ‎(1)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消耗主要有以下两个过程: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葡萄糖(C6H12O6)和氧气.②自然界中的水体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从物质转化的角度看,上述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而产物却完全不同,其原因是 反应条件不同 .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是 6CO2+6H2OC6H12O6+6O2 .‎ 26‎ ‎(2)二氧化碳可被压缩成液态,封存在地质结构中.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能够压缩成液态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分子之间有间隔 .如果CO2被封存在含氢氧化钙的地下咸水层中,则可转化为固态碳酸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Ca(OH)2=CaCO3↓+H2O .‎ ‎(3)科学家利用太阳能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合成气”(H2和CO的混合气体).用“合成气”为原料生产甲醇(CH4O)时,按照“绿色化学”原则,应调节“合成气”中H2和CO的分子个数比为 2:1 .‎ ‎【分析】(1)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即可;‎ ‎(2)根据微粒之间有间隔;根据CO2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解答;‎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其数目必保持不变分析判断.‎ ‎【解答】解:‎ ‎(1)上述反应中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原因是反应条件不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O C6H12O6+6O2;‎ ‎(2)二氧化碳能够压缩成液态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分子之间有间隔,CO2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填:CO2+Ca(OH)2=CaCO3↓+H2O;‎ ‎(3)CO和H2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不同的比例反应,可假定反应时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m:n,则只要化学式能化为形式(CO)m(H2)n,是正确的.甲醇(CH4O)可变为(CO)1(H2)2,应调节“合成气”中H2和CO的分子个数比为2:1.‎ 答案:‎ ‎(1)反应条件不同;6CO2+6H2O C6H12O6+6O2;‎ ‎(2)二氧化碳分子之间有间隔;CO2+Ca(OH)2=CaCO3↓+H2O;‎ ‎(3)2:1‎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22.据古书记载,肠胃胀气时,吃些发黑的烧糊的米锅巴,有“消食化气”之功效,这是因为烧黑的米锅巴中主要含有 炭黑 ,具有 吸附 性,可以吸收肠胃中的气体.‎ ‎【分析】根据碳的吸附性分析解答.炭黑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与异味.‎ ‎【解答】解:发黑的烧糊的米锅巴是因为淀粉在烧的过程中变成了炭黑,炭黑具有吸附性,能吸收气体.‎ 26‎ 故答案为:炭黑;吸附 ‎【点评】记住炭黑、活性炭的吸附性是解答本题关健.‎ ‎23.对比、分析、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1)已知H2、CO、C是初中化学常见的还原剂,请分析下列反应:‎ H2+CuOCu+H2O 3CO+Fe2O32Fe+3CO‎2 C+O2CO2‎ 得出的结论是:物质(如H2、CO、C)作还原剂时,所含元素中,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后 升高 (选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2)依据上述结论,则在反应SO2+2H2S=3S+2H2O中作为还原剂的物质是 H2S ;该还原剂中所含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是 ﹣2→0 .‎ ‎【分析】氧化剂提供氧,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发生还原反应;还原剂得到氧,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发生氧化反应.‎ ‎【解答】解:(1)在反应:H2+CuOCu+H2O,3CO+Fe2O32Fe+3CO2,C+O2CO2中物质H2、CO、C做还原剂,其中氢元素和碳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了,所以三个反应还原剂中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规律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即可得出结论:物质作还原剂时,所含元素中,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后升高;‎ ‎(2)依据上述结论,则在反应SO2+2H2S═3S+2H2O中,H2S中硫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升高到0价,所以H2S是还原剂.‎ 故答案为:(1)升高;(2)H2S,﹣2→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对于化学方程式的考查是中考的一个重点.‎ 26‎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