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单元训练卷
化 学(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 Cl∶35.5 Ba∶137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雾霾污染现象的产生与汽车尾气排放有关
B.玻璃和氮化硅陶瓷都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C.空气中的臭氧对人体健康有益无害
D.活性炭与二氧化硫都可用于漂白,其漂白原理相同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硫是一种淡黄色的能溶于CS2的晶体
B.硫的化合物常存在于火山喷出的气体中和矿泉水里
C.化石燃料直接燃烧会产生对大气有严重污染的SO2气体
D.硫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是SO2,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是SO3
3.下列由相关实验现象所推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Cl2、SO2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二者均有氧化性
B.向溶液中滴加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
C.Fe与稀HNO3、稀H2SO4反应均有气泡产生,说明Fe与两种酸均发生置换反应
D.分别充满HCl、NH3的烧瓶倒置于水中后液面均迅速上升,说明二者易溶于水
4.下列物质之间的反应没有明显反应现象的是( )
A.常温下,铁放入浓硝酸中
B.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盐酸和浓氨水并相互靠近
C.二氧化硫通入到品红溶液中
D.将氯化氢气体通入滴有酚酞的烧碱溶液中
5.氯气可用于消灭田鼠,可将氯气用软管通入田鼠洞中,这是利用了氯气下列性质中的( )
①黄绿色 ②密度比空气大 ③有毒 ④易液化 ⑤溶于水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③④⑤
6.下列反应中,能说明SO2是酸性氧化物的是( )
A.SO2+Na2O===Na2SO3
B.SO2+2H2S===3S↓+2H2O
C.2Fe3++SO2+2H2O===2Fe2++4H++SO
D.SO2+H2O2===H2SO4
7.物质的量之比为2∶5的锌与稀硝酸反应,若硝酸被还原的产物为N2O,反应结束后锌没有剩余,则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与未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1∶4 B.1∶5
C.2∶3 D.2∶5
8.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SiO2是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
B.Na2O、Na2O2组成元素相同,与CO2反应产物也相同
C.CO、NO、NO2都是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
D.新制氯水显酸性,向其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溶液,充分振荡后溶液呈红色
9.某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Cl2、O2、SO2、NO、NO2中的两种或多种气体。现将此无色透明的混合气体通过品红溶液后,品红溶液褪色,把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很快变为红棕色。对于原混合气体成分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肯定有SO2和NO
B.肯定没有O2和NO2,可能有Cl2
C.可能有Cl2和O2
D.肯定只有NO
10.关于浓H2SO4与Cu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反应中,浓H2SO4只表现出氧化性
B.此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在反应中,浓H2SO4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
D.每1 mol铜参加反应就有2 mol H2SO4被还原,同时生成2 mol SO2
11.将X气体通入BaCl2溶液,未见沉淀生成,然后通入Y气体,有沉淀生成,X、Y不可能是( )
选项
X
Y
A
SO2
H2S
B
Cl2
CO2
C
NH3
CO2
D
SO2
Cl2
12.将NH4HCO3在试管中加热,使放出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足量过氧化钠的干燥管、足量浓硫酸的洗气瓶,最后得到的气体是( )
A.NH3 B.O2
C.H2O D.CO2
13.下图中a、b、c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可用图中装置制取、净化、收集的气体是( )
编号
气体
a
b
c
A
NH3
浓氨水
生石灰
碱石灰
B
CO2
盐酸
碳酸钙
饱和NaHCO3溶液
C
NO
稀硝酸
铜屑
H2O
D
NO2
浓硝酸
铜屑
NaOH溶液
14.如右图所示,试管中盛装红棕色气体(可能是混合物),当倒扣在盛有水的水槽中时,试管内水面上升,但不能充满试管,当向试管内鼓入氧气后,可以观察到试管中水柱继续上升,经过多次重复后,试管内完全被水充满,原来试管中盛装的气体不可能是( )
A.N2与NO2的混合气体
B.O2与NO2的混合气体
C.NO与NO2的混合气体
D.NO2一种气体
15.课外学习小组为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常见的四种无机离子,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其中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由该实验能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A.溶液中一定含有SO
B.溶液中一定含有NH
C.溶液中一定含有Cl-
D.溶液中一定含有Fe3+
16.将0.1 mol铜与40 mL10 mol·L-1 HNO3充分反应后,溶液中含a mol H+。由此可知( )
A.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4.48 L
B.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49 L
C.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2-a)mol
D.反应后溶液中所含NO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17.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来探究铜跟浓硫酸的反应。
先关闭活塞a,加热至烧瓶中不再有气泡产生时,反应停止,此时烧瓶中铜片仍有剩余。再打开活塞a,将气球中的氧气缓缓挤入烧瓶,铜片慢慢消失。
(1)请写出上述过程A装置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老师认为实验中B装置设计有误,请你帮助小明在装置中进行修改。
(3)B中所收集到的气体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请写出一个体现其还原性的化学方程式: ;为了验证其漂白性,还可将其通入____________试液进行观察。
(4)装置C中应盛放的试剂为___________。
18.A、B是两种常温下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将A(g)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变为无色;将B(g)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也变为无色。将A(g)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红色;将B(g)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将A(g)和B(g)按1∶1的体积比充分混合,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不褪色,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只变红不褪色。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的化学式:A________,B________。
(2)写出A与NaOH(aq)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B与NaOH(aq)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加热通入A(g)后变为无色的品红溶液,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加热通入B(g)后变为无色的品红溶液,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9.某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探究氨的催化氧化。
(1)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热玻璃管2一段时间后,挤压1中打气球鼓入空气,观察到2中物质呈红热状态;停止加热后仍能保持红热,该反应是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3)为保证在装置4中仅观察到红棕色气体,装置3应装入________;若取消3,在4中仅观察到大量白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实现氨催化氧化,也可用装置5替换装置________(填装置代号);化合物X为________(只写一种),Na2O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实验室用金属铜和稀硝酸制取NO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甲
(2)NO是有毒气体。某学生为防止污染,用分液漏斗和烧杯装配了一套简易的、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NO气体发生装置,如图甲所示。
①实验室若没有铜丝,而只有小铜粒,在使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时,可用丝状材料包裹铜粒以代替铜丝进行实验,这种丝状材料的成分可以是__________(填选项编号)。
A.铁 B.铝
C.铂 D.玻璃
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反应进行,在分液漏斗中实际看到的气体是红棕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方程式)。
(3)为证明铜丝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确实是NO,某学生另设计了一套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制取NO。反应开始后,可以在U形管右端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
图乙
①长玻璃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让反应停止的操作方法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收集NO气体的装置,合理的是________(填选项代号)。
21.为了验证木炭可被浓H2SO4氧化成CO2,选用如图所示仪器(内含物质)组装成实验装置:
甲 乙 丙 丁
(1)如按气流由左向右流向,连接上述装置的正确顺序是(填各接口字母):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
(2)仪器乙、丙应有怎样的实验现象才表明已检验出CO2?乙中
,丙中 。
(3)丁中酸性KMnO4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单元训练卷
化 学(一)答 案
1.【解析】 玻璃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臭氧能杀菌消毒,适量时对人体有益;活性炭的漂白原理是吸附作用,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是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无色物质。
【答案】 A
2.【解析】 硫与氧气反应的产物为SO2,与氧气的量及浓度大小无关。
【答案】 D
3.【解析】 A项,二者漂白的原理不同,前者属于氧化型,后者属于化合型,因此不能说明SO2具有氧化性,A错;B项,溶液中也可能含有SO,B错;C项,铁与硝酸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C错误。
【答案】 D
4.【解析】 A项,常温时,Fe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B项,挥发的HCl与NH3反应生成NH4Cl固体颗粒,有白烟;C项,SO2使品红溶液褪色;D项,含酚酞的NaOH溶液呈红色,通入HCl后,HCl与NaOH反应使溶液的红色褪去。
【答案】 A
5.【解析】 将氯气通入到田鼠洞中起灭鼠作用,一方面是利用其密度比空气大得多,可沉在洞里,另一方面氯气有毒。
【答案】 B
6.【解析】 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含氧酸盐等。Na2O是碱性氧化物,与SO2反应生成Na2SO3,说明SO2是酸性氧化物,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B项中SO2被还原,说明SO2具有氧化性,C、D两项中SO2被氧化,说明SO2具有还原性,与题意不符。
【答案】 A
7.【解析】 设2 mol Zn参与反应,因Zn无剩余,则最终生成了2 mol Zn(NO3)2,显然含有4 mol NO,这部分是没有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HNO3;HNO3→N2O过程中N元素的化合价+5价→+1价,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有:2×n(Zn)=n(HNO3)×4,则n(HNO3)=1 mol,即有1 mol HNO3被还原。
【答案】 A
8.【解析】 Na2O、Na2O2与CO2反应产物分别为Na2CO3,Na2CO3和O2;NO在空气中不能稳定存在;向新制氯水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答案】 A
9.【解析】 由于混合气体无色,所以没有Cl2、NO2;通入品红溶液后,品红褪色,则气体中有SO2;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变为红棕色,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NO,没有O2,因为NO、O2不共存。
【答案】 A
10.【解析】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CuSO4+SO2↑+2H2O,分析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可知:浓H2SO4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在该反应中,每2 mol H2SO4参加反应只有1 mol H2SO4被还原。
【答案】 C
11.【解析】 A项,会有沉淀(单质硫)生成;B项,Cl2通入BaCl2溶液中无现象,再通入CO2也不会有BaCO3沉淀生成;C项,会有BaCO3沉淀生成;D项,后通入的Cl2可将先通入的SO2氧化为H2SO4,因此有BaSO4沉淀生成。
【答案】 B
12.【解析】 NH4HCO3受热可以分解:NH4HCO3NH3↑+CO2↑+H2O↑。产生的H2O和CO2分别与Na2O2反应生成O2,而分解产生的NH3能被浓硫酸吸收,所以最终得到的气体是O2。
【答案】 B
13.【解析】 A项,NH3应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且固体干燥剂一般用干燥管或U形管盛装;B项,CaCO3+2HCl===CaCl2+CO2↑+H2O,CO2中的HCl可用饱和NaHCO3溶液除去,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C项,NO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D项,NO2能被NaOH溶液吸收。
【答案】 B
14.【解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4NO2+2H2O+O2===4HNO3和4NO+2H2O+3O2===4HNO3可以看出一氧化氮与氧气按体积比4∶3可以完全充满,二氧化氮与氧气按体积比4∶1可以完全充满。但若有氮气,则水一定不会充满试管。
【答案】 A
15.【解析】 在酸性条件下,NO能将SO氧化为SO,A错误;由于加入NaOH后产生的气体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该气体为NH3,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H,B正确;在开始时加入了盐酸,故不能确定Cl-是否存在,C错误;在加入KSCN之前已加入Ba(NO3)2、盐酸、AgNO3,若原溶液中含有Fe2+也会被氧化成Fe3+,出现题述现象,D错误。
【答案】 B
16.【解析】 溶液中含有H+,则HNO3过量,在反应过程中变稀,实际上发生了两个反应,反应消耗的HNO3
包括起酸的作用和氧化剂作用两部分,前者反应后以Cu(NO3)2形成存在,后者被还原后生成NO2、NO气体,Cu+2HNO3(浓)~Cu(NO3)2,HNO3(氧化剂)~NO2(或NO),作酸用的硝酸为0.2 mol,生成的气体为NO、NO2的混合气体,溶液中有a mol的HNO3过量,则被还原的HNO3为(0.4-a-0.2)mol,即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4-a-0.2)mol,溶液中的NO由过量的HNO3和Cu(NO3)2中NO组成,为(a+0.2)mol。
【答案】 C
17.【解析】 (1)加热烧瓶时,发生反应Cu+2H2SO4(浓)CuSO4+SO2↑+2H2O;打开活塞a,向烧瓶中鼓入O2后,发生反应2Cu+2H2SO4+O22CuSO4+2H2O。
(2)装置B用于收集SO2,因此B中导气管应为长进短出。
(3)SO2具有还原性,可被O2催化氧化,化学方程式为2SO2+O22SO3
(4)可用NaOH溶液(碱液)吸收剩余SO2。
【答案】 (1)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2Cu+2H2SO4+O22CuSO4+2H2O(或2Cu+O22CuO,CuO+H2SO4===CuSO4+H2O)
(2)
(3)2SO2+O22SO3(或其他合理答案) 品红
(4)NaOH溶液(合理即可)
18.【解析】 具有漂白作用,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有Cl2、SO2、O3等。A气体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褪色,但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所以A为SO2;B气体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为Cl2;如果将Cl2与SO2等体积混合,通入溶液中,则发生下列反应:Cl2+SO2+2H2O===H2SO4+2HCl,生成的盐酸和硫酸都没有漂白作用,但它们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答案】 (1)SO2 Cl2
(2)2NaOH+SO2===Na2SO3+H2O NaOH+SO2===NaHSO3
(3)2OH-+Cl2===Cl-+ClO-+H2O
(4)变为红色 无明显变化
19.【解析】 (1)氨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与O2反应生成NO和H2O。(2)玻璃管2中发生的是氨的催化氧化反应。停止加热仍保持红热,说明该反应不需要加热也能进行,故为放热反应。(3)氨气的催化氧化有水生成,氨气从氨水中逸出时也可以带出水,故装置3需要对NO气体进行干燥,防止NO与氧气反应生成的NO2溶解在其中生成硝酸,硝酸与逸出的氨气反应会生成硝酸铵(白烟)。(4)装置5为制备混合反应气体(氨气和氧气)的装置。
【答案】 (1)4NH3+5O24NO+6H2O
(2)放热
(3)浓H2SO4 生成的NO与O2反应生成NO2,NO2与水反应生成HNO3,NH3与HNO3反应生成了NH4NO3
(4)1 NH4Cl 与HCl反应生成氧气(合理答案均给分)
20.【解析】 本题考查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的实验。(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注意配平。(2)①这种丝状材料的成分必须不能与稀硝酸反应,所以A、B项不行;②红棕色的气体是NO2,原因是生成的NO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3)该实验装置是防止产生的气体与空气接触,长玻璃管的作用是排稀硝酸,防止稀硝酸溢出;关闭活塞,产生的气体使稀硝酸液面下降,从而铜丝与稀硝酸分开,反应停止。(4)不能用排空气法来收集NO,因为NO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只能用排水法,C和D装置符合题意。
【答案】 (1)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2)①C、D ②2NO+O2===2NO2
(3)①接收被气体压出U形管的液体,防止稀硝酸溢出
②关闭U形管右端导气管上的活塞;反应产生的气体将U形管右端管内的稀硝酸向下压,使铜丝与稀硝酸分开,反应就会停止
(4)C、D
21.【解析】 木炭与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CO2、SO2和H2O。其中CO2、SO2在化学性质上的相同点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跟澄清石灰水中的Ca(OH)2反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会干扰CO2的鉴别。SO2和CO2在化学性质上的明显不同点是SO2有漂白性和强的还原性,而CO2都没有。所以,在鉴别CO2时,首先用酸性KMnO4溶液将SO2氧化除去,再用品红溶液检验是否被完全除去,最后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的存在,是一种确认CO2存在的好方案。
【答案】 (1)A F E C D B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品红溶液未褪色
(3)吸收SO2
(4)C+2H2SO4(浓)CO2↑+2SO2↑+2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