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解读
【2018年中考浙江义乌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20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夭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
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
6.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7.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请任选一句作答)
(1)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
(2)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结合加点词揣摩人物心理。)
20
8.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9.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
6.鹞爷是一个扎风筝技艺精湛、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渴望亲情、对农村前景深感忧虑的民间老艺人。
7.选(1):“蚕食”形象地写出了现代化进程中挖掘机一步步摧毁村庄院落的过程,传达出鹞爷对农村美好家园渐渐消逝的痛心与无奈。
选(2):写出鹞爷此刻复杂的内心:对儿孙的想念,对美好往事的眷恋,对儿孙不在身边的失落,对风筝技艺后继无人的痛心。
8.这一情节照应了“飘逝的风筝”这一题目;表现鹞爷复杂的内心,丰富人物形象;促人思考“根”是什么,深化小说主题。
9.示例一: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不愿学习如扎风筝一般费事的传统技艺,他们纷纷进城。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传统技艺面临消失。
示例二: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传统技艺面临消失,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小说旨在促使人们对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乡村文明的保护之间的矛盾进行思考,呼吁全社会都要关注优秀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美丽家园的守护和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
【解析】
6.试题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描写中确定
20
8.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的是插叙的作用。本文插叙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作用如下:男孩被绊倒,随之风筝飞走了,照应了文章的标题“飘逝的风筝”;鹞爷没有责备男孩,而是说“风筝早晚要飞走的”。当男孩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时,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这些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都表现了鹞爷复杂的内心,丰富了人物形象;鹞爷和男孩关于“根”的谈话,让人们思考“根”是什么,深化了小说主题。
点睛:插叙,是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的叙述方式。插叙有如下作用:照应题目;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性格;突出主题。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标题的含意。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标题的含意,注意从字面和深
【2018年中考海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晒书
贺宽叶
①那年回到乡下老家,院子里的情景让我很是吃惊:满地都是书,一本本,一排排,一列列,摆满整个院子,只留出了窄窄的过道。风吹过来,书页波浪般哗哗翻动,阳光打下来,“波浪”有点炫目。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母亲从书堆里站起来,挪开小马扎,摘下老花镜,慈爱地笑着说:“我给你晒晒书。”
②进城之后,两大橱子书我都搁在了老家,没往城里运。母亲主动担起了保管的重任。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催促他们按时归还。母亲上过“文化大革命”前的扫盲识字班,认识1000字左右,已经够用了。舅舅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由此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家里用度再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我钱。打小,农活再忙,只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给我。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母亲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是村里屈指可数的考上大学跃过“龙门”的农家子弟。
③午后,我和母亲把书一本一本翻过来,晒晒封底那一面。母亲笑道:“我看看我的宝贝儿子看什么宝贝书。”说着,她拿起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翻开扉页上我的淘书小记念起来:“在暮色苍茫里漫步辽宁师范大学校园,于樱花树影里邂逅小书摊,一腼腆女生处理旧书,遇此书,半价购之乃去。1994年4月16日
20
晚于大连。”母亲翻了一下内文,说看不懂,就放下了。她又拿起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的书《乡愁的理念》,是董桥的,照例还是先念扉页上的购书小记:“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之老学生,颔首微笑。路东段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这一代的事》及《乡愁的理念》,久慕董桥文名,今足愿矣。1992年6月2日。”母亲慨然叹道:“儿子啊,原来你跑了好些地方呀,我都不知道。”
④母亲捧着书,小心地翻阅着,轻声读着书上的小记,嘴角上扬,咯咯笑着喊我过去看她手中拿着的一本《酒徒》。多年前一帮书友聚饮后去庄君家小坐,趁庄君去沏茶的机会,我们几个书友纷纷去她的书橱前窃书。我一眼看见《酒徒》,抽出来藏到了包里。回家后打开,见扉页上有庄君龙飞凤舞之小记:“老贺赠王书一捆,王大醉,半夜醒来,探手入包,书尚在,安心睡去。”一本我送出去的小书,在辗转了近十年后,居然以“窃”的方式重回我的手上,真是奇妙。几乎每一本书都有来历,都有故事。整个下午,母亲一直笑个不停。
⑤那是在初夏,栀子花氤(yīn)氲(yūn)的香气里,我和母亲坐在书堆里,一本一本翻晒我喜欢的书。母亲用棉布仔细拂拭着,娘儿俩漫无目的地聊天,光阴在从书本上抬头、低头瞬间消失。栀子花开的时节,已经有点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冲我一笑,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
⑥多年以后,母亲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因为,每一本书上都留下了母亲的手印。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16.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回乡看到母亲晒书 ___ 我与母亲读“小记”,母亲去世,我睹物思人
17.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
(2)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
18.选文第②段中“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这句话写出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19.请简要赏析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20.文章题为“晒书”,却详写了我与母亲一起读“小记”的事,有什么作用?
【答案】
16.回忆母亲重视读书
17.(1)“钻进”是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飘落在书页上的情态,细腻而富有情趣。(2)“抚摩”即抚摸、用手轻轻地摸,通过动作描写,突出人物的心理,表现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18.写出了母亲因儿子热爱读书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心理。
19.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晒书时虽辛苦但内心充满愉悦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我发现母亲长出白发时吃惊和担忧的心情。
20
20.详写这些事,回忆了书的来历,描述了我和母亲晒书时其乐融融的场景,突出文章主题。
【解析】
16.试题分析: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
19.试题分析:赏析文句。“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是动作描写;“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
【2018年中考湖北襄阳卷】记叙文阅读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的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沭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问,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20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④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摘自《中国电视报》2018年04月19日(有删改)
17.文章以“开在心里的橘了花”为标题,有何作用?
18.从记叙顺序角度看,上掉第①②段将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请说明理由。
19.结合语境,品味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
20.怎样理解第⑧段画线句“于我,它们一定开丁,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的含义?
2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语言形象生动,情真意切,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B.第③段中“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一句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写出了父亲对橘子丰收的憧憬。
C.阅读第③④段,可以感受到作者故乡民风的淳朴和家庭的温馨和睦。
D.第⑤段中“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是景物描写,生动写出了橘子熟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看到满树红橘子的喜悦心情。
【答案】17.暗示文章主旨,饱含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橘子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并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8.前两段运用倒叙手法;交待发现橘林的过程,自然引出下文;有悬念效果。
19.都是叠词,语言亲切、灵动,富有音韵美;形象写出了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0.对于我来说,橘子花的香味使我想起了父亲的教导,它一直留在我的心中影响着我;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20
21.B
【解析】
17.试题分析:考查标题的作用。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理解内容后再作答。标题“开在心里的橘了花”从结构上说,橘子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并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从内容上讲,暗示文章主旨,饱含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从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为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18.试题分析:考查记叙顺序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可分析标志性的句子“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2017届中考湖北荆门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年礼物
侯发山
①进入腊月,年的味道便越来越浓了。一街两行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大的,小的,圆的,长的,各种形状的都有。超市、商场门口的大海报,你方唱罢我登场,打折、降价的信息扑面而来。街口巷角的空地也全被小商小贩们占领了。过年了,城管也睁一眼闭一眼的,他们也知道弱势群体的不容易。卖衣服的,卖年货的,还有现杀活羊的……都来了。有商家门口的音响放着“新年好啊新年好”,不时炸响的鞭炮,更是把年味送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②李娟走进商场,打算给母亲买件礼物。迎宾小姐穿着大红的旗袍,脸似乎比平时笑得还灿烂:“欢迎光临!”
③
20
每到年关,李娟必给老母亲买一件礼物。她自小没了父亲,是母亲屎一把尿一把,既当娘又当爹地把她和弟弟拉扯大的,不容易。记得进城的头一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洗脚盆。还是李娟在雇主家看到洗脚盆后,才决定给母亲买的。李娟是一个家政服务员,说白了,就是保姆。李娟在电话里给母亲说,睡前泡泡脚,胜似吃补药。这话也是雇主给李娟说的。李娟又问了雇主一次,才记住。先前在老家,晚上睡觉前谁洗过脚?即使偶尔洗一次,也是用的洗脸盆,谁用过那种木制的、带按摩的洗脚盆?第二年,给母亲买了一个袖珍音响,里面装了个卡,录满了家乡戏,豫剧、曲剧,还有大鼓戏。弟弟和弟媳在外打工,不常在家,母亲一个人在家孤独,听听戏也不寂寞。这玩意也是李娟在公园里见到的,不少城里老人都有,腰里挎着,手里拿着,口袋里装着,想听谁的就听谁的,比收音机方便多了。
④第三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按摩椅,母亲经常腰疼,都是干农活给累的。这也是李娟看到雇主家里有这个,才想起给母亲买的……
⑤李娟东瞅瞅,西看看,给母亲买什么合适呢?衣服?平时没少给她寄,弟媳也给她买,到老也穿不完。用的?电视机,家里有,冰箱,家里也有,除了过年派上用场外,其他时间都罢着工。洗衣机,在弟弟的屋里锁着。李娟想再给母亲买一个,母亲不要,说村里不少人家都有,使用的却很少,都当成柜子塞满衣服了,说洗衣机老费电。即便是给母亲买了,会不会用还得一说。吃的?母亲饭量不大,也不吃肉,说老了,吃啥都不香甜了。开心果、核桃之类的坚果,她的牙也退化了,咬不动。
⑥李娟在商场转悠了半天,也没想好给老母亲买什么礼物好。她打通家里的电话,问问母亲还缺少什么。
⑦听到是她的声音,母亲在电话那端显得挺激动:“娟,是你吗?你五天都没打电话了。家里啥都不缺……你啥时间回来?”家里装的是座机,母亲却不会拨号,不能主动打电话,只能接电话。
⑧又是这句话。每次打电话,母亲都问李娟啥时间回去。李娟耐心解释道:“娘,我最近工作忙,回不去。”前不久,李娟刚换了雇主,这一家有一个老太太,她的儿子媳妇都在国外,忙,没时间回来陪老人家,老太太晚上睡不着,想找个人说说话,晚上陪她睡觉。老太太的儿子给的价钱也诱人,李娟就答应了。
⑨母亲在电话那端不说话。
⑩母亲似乎不高兴,李娟忙换了欢快的语气:“娘,我弟弟他们回去了吧?我们几天前通过电话。我有时间就回去。”弟弟他们回去了,这个年也就热闹一点,家里也不至于太冷清。
⑪“娟,给你寄的礼物你收到了吗?”母亲在电话那端怯怯地说道。
⑫给我寄礼物?李娟感到新奇:“娘,您老人家给我寄啥子礼物,真是的。”母亲又说:“我让你弟弟寄的,他说丢不了,你会收到的。你弟弟他们今个儿去镇上赶集了……”
⑬电话挂断后,李娟就给弟弟拨通了手机,闲聊了一会儿,就问到正题:“
20
娘说给我寄的礼物,啥礼物?”
⑭“姐,你别生气啊。娘给我二百块钱,让我买张火车票给你寄去……我今天早上才在网上订购的,让他们直接送票去你那里,估计今天就会给你打电话,是腊月二十六的票。姐,你几年没回来了,你就回来一趟吧。你知道吗?你给娘买的洗脚盆,她一直没拆封,按摩椅一次也没用……姐,你真的很忙吗?娘想让你回来陪她睡一晚上……”
⑮弟弟的话音没落,李娟眼里的泪已悄然滑落下来。
1.小说第一段用大量笔墨来写越来越浓的年味,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气氛,为故事的发生、发展提供背景,引出下文写“礼物”;②烘托人物的情感,在这样的氛围中,李娟自然想为母亲买新年礼物,母亲自然也盼望女儿回家团聚。
2.小说第六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
【答案】结构上:这一段是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这一段是全文叙事的转折点。从上文李娟想给母亲买新年礼物,转到母亲给自己送了新年礼物,从而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解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作用。首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开篇点题,点明中心等;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文章第六段,在内容上,承接上文买礼物的情节,引出下文母亲反而为自己买礼物,从而表达出母亲对自己的思念;在结构上,很明显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买礼物的情节过渡到收礼物。
3.小说第十一段中写“母亲在电话那端怯怯地说道”,请分析“怯怯”这个词语的内涵。
【答案】①母亲从来没出过远门,她担心李娟没有收到火车票;②没有跟女儿商量就擅自做主给女儿订了回家的火车票,母亲心里不安;③女儿工作忙,几年都没有回家过年了,母亲担心这次自己的要求会被拒绝。
【解析】“怯怯”本义指害怕,在这里指母亲担心李娟没有收到火车票,同时又怕女儿得知自己给她寄火车票,催她回家而不高兴;当然从结尾弟弟的话也可以知道,这里的“怯”还表现为怕女儿当面拒绝她的请求。
20
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李娟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答案】①吃苦耐劳,勤奋苦干。她常年在外打工当保姆,连过年都不愿意放下工作。②孝敬长辈,疼爱母亲。她总是给母亲买各种生活用品,希望母亲能够享福。③心思细密,耐心体贴。当她意识到母亲对于自己不能回家过年的决定似乎有些不高兴了,就马上换了欢快的语气又安慰母亲。
5.一边已经答应了雇主帮助照顾老太太,一边是母亲寄来的回家的火车票。你认为李娟该怎么办呢?为
什么?
【答案】示例:我认为李娟应该回家陪母亲过年。因为文中说了,李娟过年是陪一个老人,她的儿子在国外,一个人独居很寂寞,这个老人的境况和母亲很相似,能陪别的老人却不陪自己的母亲,这怎么说得过去呢?再则,她如果将回家过年的原因和这个老人的儿子说,他也会同意的,并能触发老人儿子对母亲的孝心,儿子回家过年,让老人也感受到儿子的关爱,反而是一举两得的事。
【解析】本题是阅读的开放题,没有明确的答案,回答只要文从字顺且理由充足即可。
小说“六步阅读法”
1.把握故事情节
分析故事情节,尤其是那些关键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有积极作用。人物不是静止存在的,总是要活动的,而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构成了情节。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程,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斗争为依据,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在情节高潮中的所言所行和情感态度,就能把握住人物不同的性格。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借钱资助金氏父女,表现了他扶危救贫的豪爽性格,其中丢还李忠银子的细节更显出他的粗鲁爽直;在鲁家客店掇条板凳拦住店小二,表现了他的粗中有细;三拳打死镇关西,又集中表现了他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品质和粗鲁暴躁的性格。
2.分析人物形象
20
(1)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因为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如分析《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形象,小弗郎士原来是贪玩幼稚的小学生,因为怕老师责备他没有背分词的用法,就想逃学。然而,他想不到这竟是最后一堂法语课。这最后一课,使他深受教了,懂事了。只有了解了《最后一课》》所写故事的背景——普法战争中法国国土沦丧,阿尔萨斯和洛林沦为殖民地,这里的法国人民失去了自由,才能把课文的思想内容分析得准确、深刻,才能体会出小弗郎士感情变化的原因。
(2)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
①着重分析人物的肖像变化和那些富有代表意义的细节。如《故乡》中写闰土的肖像变化:“我”与闰土第一次见面时,他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当“我”二十多年后回到故乡又见到闰土时,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闰土外貌的变化说明了旧中国在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农村破败,广大农民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通过分析闰土的外貌变化,可以分析出他的思想性格的变化,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
②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言。如旧《孔乙己》文写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时说的话:“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种只有孔乙己才有的个性化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迂腐而善良的性格特征。
③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动作。如《范进中举》中当范进送给胡屠户六两多银子时,胡屠户的表现:“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攥”“舒”“缩纵‘揣”四个动词写尽了胡屠户爱财如命的市侩性格。
④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心理描写是作家展示人物精神境界、品德、素质及理想的重要手段。如《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土在听说了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内心独自:“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留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以及下文韩麦尔先生让他背书时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小弗郎土对自己以前幼稚、贪玩、不爱学习的懊悔和自责,展示了他对祖国语言“失去了才觉得珍惜”的心理.以及他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使得他这个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3)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如《孔乙己》中丁举人和孔乙己都是读书人,但地位、命运截然相反。在科举制度下,丁举人爬了上去,成了有权有势可以设私刑毒打孔乙己的“举人老爷”,孔乙己则因屡试不中而成了贫困潦倒、任人欺辱的可怜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20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苦水玫瑰
赵文辉
①大学毕业后,雪儿作为青年志愿者去了大西北一个叫苦水的小镇支教。一听苦水这个名字,便可以想象那里的生活。苦水虽贫,却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它盛产玫瑰,一到花季,空气中到处飘溢着浓郁的香味,从早到晚,梦里也拒绝不掉。由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红粘土质,苦水玫瑰香型独特、纯正,含油量特高。
②当地提炼玫瑰油的高手,也就数柳云了。
③柳云是民办教师,和雪儿教碰头班。雪儿亲眼见过她用土法提炼玫瑰油,竟是用木笼蒸炼而出,要三蒸三晒。玫瑰油能当香水,柳云送一瓶给雪儿,雪儿用后,便把随身带的香水全扔了,说是假货。夏天的时候,玫瑰油还能驱蚊除痒。雪儿缠着柳云教她蒸炼,说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柳云笑着答应了。
④其实柳云的日子很难,丈夫几年前出意外瘫了,还有一个女儿和婆婆。上完课,就得忙家务,收种庄稼也是她的事。雪儿在苦水呆了两年,没见柳云添过一件新衣裳。雪儿就把自己几身衣裳给柳云,柳云不收。雪儿说:“都是旧衣裳,我真的穿不着了。”柳云最后收下,笑着说:“我成讨饭的了。”雪儿说:“你家改善生活,回回叫我,我才是讨饭的呢。”
⑤柳云家里欠着债,一分钱总想掰成两半花。可她也有不心疼钱的时候。一回,一个叫魏娟的学生因交不起学费,家长让她退学。柳云去做了几回工作,眼见魏娟的家长借不来学费。魏娟又泪水涟涟,扑通一下跪在柳云跟前:“老师,俺知道您的好心啦……”柳云转过脸,泪水也下来了。回去后柳云就找校长,给学校打了个欠条,让魏娟又回到了学校。那张欠条,冲了她半个月工资。
⑥
20
柳云的丈夫爱喝酒,瘫了以后,就喝得少了。逢年过节,家里才买瓶酒,解解馋。平时呢,闻见酒味,他就一副馋猫的样子。有一回,邻居家的啤酒放得时间长了,要扔,他见了立马要过来,说多可惜。中午时候,他找来螺丝刀撬开一瓶,咕咚咚几口就见了底,接着又要开第二瓶。柳云看见啤酒颜色都变了,还闻到一股不正常的酸味。知道酒已经变质了。她不让丈夫喝,丈夫却执意要撬开。两人争来夺去,螺丝刀扑一下把丈夫的手划了一个口子。柳云心里说不出的难受,捧住丈夫的手,泪水扑嗒扑嗒地掉。这一幕,恰被进屋的雪儿见到了。
⑦两年很快过去了,这批志愿者要返回了。离开苦水的那天,雪儿跑供销社买了一箱“苦水大曲”,送给柳云丈夫。柳云送了雪儿两瓶纯度很高的玫瑰油,说带给你那一位吧,玫瑰象征爱情。说爱情二字的时候,雪儿发现柳云眼睛里有什么东西一闪,她猛然想起柳云其实比自己大不了几岁,可生活的担子,早把她压出了一副老相。
⑧雪儿回到内地。一下火车,那个等了她两年的“傻小子”正张着双臂冲她微笑,她燕子一样扑了过去。恋人端详她的脸,问:“是不是成天啃咸菜萝卜,舍不得吃舍不得喝?”接着又责怪她,“结婚费用我已经准备好了,还用你操心?”恋人的话使雪儿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她问:“怎么回事呀?”恋人告诉她:“苦水那边打来一个电话,说你的一万块钱几天内就汇过来了,我猜肯定是你省吃俭用攒下的。”雪儿更是纳闷。
⑨几天后,果真一张汇款单从苦水飞来,还有柳云一封信。柳云在信里写道:谢谢你送给我们的“苦水大曲”,真幸运,第一瓶就喝出了大奖,真是好心有好报。我去兑奖后,按你留下的你恋人的地址汇了过去,注意查收。柳云还写道:雪儿,来年花开时,我再给你蒸两瓶玫瑰油,我知道你喜欢。
⑩雪儿手捧书信,望着苦水的方向,分明闻到了千里之外的玫瑰花香,喃喃道:“柳云,你是一株苦水玫瑰……”
1.从全文来看,以“苦水玫瑰”为题有什么含义?
2.赏析语言。
(1)体会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猛然”的含义及作用。
(2)赏析第⑩段中的画线句子。
3.从第④段画线句子中可以看出雪儿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0
4.文中与第⑨段画线句子相照应的一句是哪一句?
5.柳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坍塌的山门殿宇间,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云团似的墨绿,气象苍古如古老的诗歌。寺院西南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20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20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6.小说以寺院的环境描写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按要求简要分析。
①交代 ,引起下文;
②渲染环境的 ,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
③衬托 ,暗示出莲池老人的独特个性。
7.看钟楼的老人先给自己“立坟头”,后又“平坟头”,小说写这两个情节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①立坟头:
②平坟头:
8.从全文看,看钟楼老人的“功夫”应该怎样理解?请从两个层面简要回答。
9.小说中看钟楼的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下列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专注工作,尽职尽责 B.生活勤俭,知足常乐
C.不问世事,随遇而安 D.幽默达观,淡泊悠闲
10.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那里有一座寺院,坍塌的山门殿宇间,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云团似的墨绿,气象苍古如古老的诗歌。
仿句: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以纯净自然之笔,叙述了一个老人看护寺院钟楼的事情。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因而故事的重点不在于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而是诗意的叙事。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使读者产生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在叙述的同时穿插着议论、抒情,从而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20
C.看钟楼老人在“立坟头”后又“平坟头”,是因为“立坟头”一事影响得他不能正常地工作,只有“平坟头”才能心无挂碍,让自己正常工作。
D.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贯穿全篇,其中我和看钟楼老人交谈时真诚的态度,表达出我对老人的喜爱和敬佩之情。
E.平凡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心无挂碍”“有‘功夫’”,看钟楼的老人身上折射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
1.小说以苦水玫瑰引出所要描述的两个主人公:柳云和雪儿。她们都具有苦水玫瑰的品性:坚韧纯正,持久恒香,特立独行,她们就是散发独特香味的“苦水玫瑰”。
【解析】关键是分析标题中的中心语和修饰语的含义。“苦水玫瑰”这个标题,首先要找出中心词“玫瑰”,明确玫瑰的主要特点:香、美,然后对应到文章主人公柳云和雪儿身上,分析她们身上像玫瑰一样的特质;再分析修饰词“苦水”,既要分析自然环境,更要延伸人物身上折射的坚韧、持久等精神。
2.(1)猛然是忽然、突然的意思。两年来,雪儿忽略了柳云的年龄,离别时才猛然想起。这里用雪儿的“猛然”想起,反衬出柳云在生活的重压下过早地显出老相。
(2)这是文章结尾点题的句子,通过对雪儿的动作、语言的描写,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柳云的赞美,柳云就是散发独特香味的“苦水玫瑰”。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理解、重点句子的鉴赏。对词语的理解要注意把握本义,弄清引申义,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并依据具体语境分析特殊含义。这一词语,需先解释其本义——忽然、突然。再结合语境延伸内涵——“两年来,雪儿忽略了柳云的年龄,离别时才猛然想起。”反衬出柳云在生活的重压下过早地显出老相。这个句子描写方法——动作、语言的描写;修辞手法——夸张和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柳云的赞美,柳云就是散发独特香味的“苦水玫瑰”。对句子的理解大同小异。补充上修辞的作用,表达的效果即可。
3.她不仅乐于助人,还懂得在帮助人时维护对方的尊严。
【解析】
20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根据所给句子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的能力。这种题型通常要先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针对具体内容、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画线句子是雪儿的语言描写,从中可以看出她不仅乐于助人,还懂得在帮助人时维护对方的尊严。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的能力对考生要求较高。
4.玫瑰油能当香水,柳云送一瓶给雪儿,雪儿用后,便把随身带着的香水全扔了,说是假货。
【解析】本题考查对题意及行文呼应的辨识理解能力。这是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的考查。这种题一般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就这道题而言缩小到对照应这种手法的考查,具体方法是找相同或相关的句子或者词语。“我再给你蒸两瓶玫瑰油,我知道你喜欢”——相同词语“玫瑰油”,相关句子“我知道你喜欢”与“雪儿用后,便把随身带着的香水全扔了,说是假货”。
5.①“当地提炼玫瑰油的高手,也就数柳云了。”可见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②她除了上课,还要操持家务,照顾一家人,种地,足见她的勤劳朴实,仁劳任怨。③两年了不为自己添一件新衣,可见她的勤俭。④她家庭贫困,却为学生交学费,足见她爱学生,心地善良,乐于助人。⑤当柳云看到“丈夫的手划了一个口子,”她“心里说不出的难受,捧住丈夫的手,泪水扑嗒扑嗒地掉。”足见她关心体贴丈夫。⑥她把中奖的一万元寄给了雪儿,足见她不贪财,有骨气,活得有尊严。
【解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综合分析能力。柳云是一个怎样的人?首先找特定背景:大西北、家庭贫困、丈夫瘫痪、当地能提炼玫瑰油等都是分析柳云形象应注意的点——她家庭贫困,却为学生交学费,足见她爱学生,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当柳云看到“丈夫的手划了一个口子,”她“心里说不出的难受,捧住丈夫的手,泪水扑嗒扑嗒地掉。”足见她关心体贴丈夫。她把中奖的一万元寄给了雪儿,足见她不贪财,有骨气,活得有尊严等。概括体现人物形象的事例、段落、句子。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是把握住人物形象的难点。
6.①故事发生的地点;②清静美丽;③人物形象。
【解析】本题题中已经概括了环境内容的几个作用,要求填答具体的内容,根据根据几个小题表述的意义明确答点的指向。“交代”指内容,“渲染”指环境的气氛和特点,“衬托”指人物形象。阅读文段内容,从这几个方面分析概括填答。
7.①立坟头:看淡生死,但尚有一丝牵挂。
②平坟头:超脱生死,毫无挂碍,更加专注地工作。
【解析】在文中找到“立坟头”“平坟头”两个情节,结合具体内容了解老人“立坟头”“平坟头”的原因,从老人对待生死的态度方面来体会其心理。
20
8.①老人不同于一般人的视力与听觉。②老人对工作的执着专注,尽职尽责。
【解析】 根据“功夫”一词梳理小说内容,找到“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和“‘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两句即可概括。
9.C
【解析】分析概括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言行描写具体举例,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分析概括。本题是选择题,首先根据文中老人的言行表现来理解其形象特点,再比较各项内容,判断正误。C错,老人对他人的关心,对工作的负责,显然不是“不问世事”。
10.例句:那里有一所中学,宽阔的校园操场里,矗立着几处石雕,几株黄角树,树头上顶着青云似的墨绿绿,色彩浓烈如精美的油画。
【解析】首先要分析例句的内容和写法,此句内容是写景物的,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根据这些特点,拟写一描写景物的句子,按例句的表述形式,使用排比和比喻修辞手法。
11.DE
【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抓住各选项表述的要点,在小说中找到与其有关的情节点或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比较判断。可用反选排除法,排除错误的项。本小说故事性还是比较强的,刻画了一个老人的形象,所以A错;“立坟头”与“平坟头”与影不影响老人工作没关系,与老人对生死的态度变化有关系,所以B错;“我”和看钟楼老人交谈,表达的是对老人的由不解到喜爱,并无敬佩之情,所以D错。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