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11月)试题(邳州市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11月)试题(邳州市有答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www.ks5u.com 高二年级第二次学情调研试卷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 ‎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谈美》渗透了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 。作者以一种对老友交谈的语气平淡道出,其瑰丽思想在清新质朴的文字中缓缓 ,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而其在全书最末喊出的“慢慢走,欣赏啊!”则更 ,无怪乎该书一直被视为“科学性,普及性的经典之作”。‎ A. 体悟 流淌 振聋发聩 B. 领悟 展现 振聋发聩 C. 体悟 展现 醍醐灌顶 D. 领悟 流淌 醍醐灌顶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成语)的能力。词语运用中的常见错误有前后重复、使用对象、适用范围和场合不恰当、望文生义、感情色彩不合语境、谦辞敬语误用、词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不协调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分类积累,理解其意义。做题时先要分析词语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根据语境判断,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①处,体悟:强调在实践中的感受、感悟,领悟侧重于理论性的体会。此处是强调《谈美》中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感受和感悟,选用词语“体悟”;②处,流淌:液体流动。展现:明显地表现出。此处是说思想在文字中像液体一样流动,应选“流淌”;③处,振聋发聩:‎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醍醐灌顶: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此处是说朱光潜在书中最后用“慢慢走,欣赏啊!” 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要慢慢走欣赏美,应选“振聋发聩”。故选A。‎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近义词语(包括)辨析的题目,首先明确近义词语(包括)的区别,然后分析句意找到所给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看哪个词语(包括)和它吻合,本题注意体悟:强调在实践中的感受、感悟,领悟侧重于理论性的体会的区别。‎ ‎2.下列诗句与“雪满山中高士卧”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 月临秋水雁空惊 B. 江弄琼花散绿纹 C. 月明林下美人来 D. 汶水云开孤帆远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要求:“对仗工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二是词性相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五是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五是平仄要求。对联要求“仄起平收”,也就是上一联的结尾的字为仄声,下联结尾的字为平声。AB两项的最后一个词“雁空惊”“散绿纹”和“高士卧”结构不相称。D项和例句的平仄不相称。‎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对“十三五”期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完善跨越提升做出总体部署。‎ B.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欲避世遁俗,又因不忘国运民生终未归隐山林,正是这两句诗的真实写照。‎ C.‎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 专家们认为,在世界经济依然存在不确定性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经济尽管增长有所放缓,并且面临下行压力,但依然对全球经济的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D. 互联网金融兴起的原因,从本质上讲,是由技术演进、金融体系改革以及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丰富这三股力量驱动的,其发展大势不可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能力。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本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A项,搭配不当,把“完善”改为“实现”;B项,主客颠倒,应是“这两句诗”是“苏东坡……没能归隐山林”的“写照”;D项,句式杂糅,“互联网金融兴起的原因,从本质上讲,是由技术演进、金融体系改革以及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丰富这三股力量驱动的”将“互联网金融兴起的原因,从本质上讲,是技术演进、金融体系改革以及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丰富这三股力量”和“互联网金融兴起,从本质上讲,是由技术演进、金融体系改革以及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丰富这三股力量驱动的”杂糅,可删去“的原因”。故选C。‎ ‎4.下列对于文学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里中的“趋庭”指来到父亲的面前,接受父亲的训导,后因以“趋庭”为承受父教的代称。‎ B. “时维九月,叙述三秋”里的“三秋”,古人将秋天分为仲秋、孟秋、季秋,分别指的是七、八、九三个月。‎ C.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里的“乌鸟私情”是说乌鸦衰老时幼鸦会捕食喂它,后来用“乌鸟私情”比喻对长辈的孝养之情。‎ D.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里的“流觞曲水”指古人的饮酒的游戏,“觞”指的是酒杯。‎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知识。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正确的应该是“孟秋,仲秋,季秋”。江南农民根据时令和收、种、管三项农事所定的名称。‎ ‎5.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3分)( )‎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A.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长年累月出门在外的游子,又怎能体会到母亲对他们的思念和牵挂呢?‎ B.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春节又将来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洒扫迎新,期待来年的好运。‎ C.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无法改变。‎ D.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中秋佳节,山塘街游人如织,怎奈天公不作美,突降的大雨让游客们扫兴而归。‎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写的是思妇的离愁别恨。B.“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批人热情地欢迎来访的朋友。此处写洒扫迎新,不合语境。C.“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表达的是惜春、伤春之感,而非“中秋佳节”。‎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左忠毅公逸事 方 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注:①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号浮丘。桐城人,明朝官员,是史可法的老师。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下狱,死。弘光时平反,谥为忠毅。②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字宪之,祥符人(今河南开封),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其师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追谥忠正。‎ ‎6.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指左公处 微:暗暗地 B. 及左公下厂狱 及:等到 C. 或劝以少休 少:稍微 D.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 造:建造 ‎7.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久之,闻左公被炮烙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①则席地倚墙而坐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C. ①乃奋臂以指拨眦 ②皆以美于徐公 D. ①皆铁石所铸造也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8. 翻译下面语句 ‎①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②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9. 本文围绕左光斗和史可法写了几件“逸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左光斗的形象。‎ ‎【答案】6. D 7. B ‎ ‎8. (1)我的几个儿子都庸碌无能,将来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书生。‎ ‎(2)有一天,风雪交加,严寒彻骨,他带着几个卫兵骑马扮成平民外出,来到一座古庙里。 ‎ ‎9. 第一问:①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经过;②左光斗在狱中怒逐史可法。第二问:左光斗形象:识才爱才,爱国,忠心耿耿,深明大义,视死如归。‎ ‎【解析】‎ ‎【6题详解】‎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D项,“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意思是“史公领兵,往来于桐城,必定亲临左公的府第”,所以“造”的意思是“前往;到”。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A项,①之:音节助词,舒缓语气,无实义。②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①而:连词,表修饰。②而:连词,表修饰。C项,①以:用。②以:认为。D项,①所:所字结构,与后面动词“铸造”组成名词性结构,铸造的。②所:处所,地方。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诸儿”,指几个儿子;“碌碌”,平庸,没有特殊能力;“他日”,将来,以后;“志事”,志向和事业;“惟”,只有;“此生”,这个书生。(2)中的“风雪严寒”,风雪交加,严寒彻骨;“从”,使……跟从,带领;“微行”,指便服私访;“入”,进入。‎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人物形象能力。本题题目是“本文围绕左光斗和史可法写了几件‘逸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左光斗的形象”,本题有两个问,第一问:本文围绕左光斗和史可法写了几件“逸事”,是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时先通读文章,在文章圈画出写左光斗和史可法的内容,然后仔细阅读,概括其内容。本文写左光斗和史可法的内容只要在文章的一二两段,仔细阅读这两段,第一段写左光斗在在京城担任主考官,有一次带骑兵微服私访,风雪严寒中来到一座古寺,看到一书生趴在案上睡着了,庞彪有他刚写好的文章,左光斗看了之后,“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向僧人打听,得知书圣是史可法。后来史可法参加考试,是左光斗主考,史可法考了第一。左光斗带史可法是见左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夫人,还说以后只有史可法可以继承自己的志向和事业。这是写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经过。第二段写左光斗被关进东厂监狱,史可法想尽办法才见到左光斗,左光斗以国家大义怒逐史可法。这写左光斗在狱中怒逐史可法。第二问: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左光斗的形象。这是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能力。概括人物形象,要抓住文中对人物的叙述描写文字,特别是人物言行,及文章或者文章借他人之口对人物的评价。本题概括左光斗的人物形象,抓住左光斗的言行进行分析即可得出。不如文章第一段写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经过,表现左光斗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远见卓识。第二段中左光斗在狱中怒逐史可法的情景,突出他轻于个人生死,唯念国家,为国爱惜人才的高风亮节的精神。‎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先父曾经说,同乡前辈左忠毅公在京城担任主考官时,有一天,风雪交加,严寒彻骨,他带着几个卫兵骑马扮成平民外出,来到一座古庙里。见廊下的小屋中,有个书生伏在书桌上睡着了,桌上有他刚写成草稿的文章。左公拿来看完后,就脱下貂裘盖在书生的身上,又为他关上了门;向和尚一打听,才知道他叫史可法。到考试时,小吏叫到史公的名字,左公用惊喜的目光注视着他。等考卷交上来,就当面批为第一名。又把他召入家中拜见左夫人,说:“我的几个儿子都庸碌无能,将来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书生。”‎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等到左公关进了东厂监狱,史可法早晚候在监狱门外.篡权祸国的魏忠贤防守非常严密,就是左家仆人也不得接近。过了一段时期,听说左公惨遭炮烙酷刑,快要死了。史拿着五十两银子,流着泪请求狱卒帮忙让他进去,狱卒被感动了。一天,叫史换上破衣,穿上草鞋,背着篓筐,手拿长柄铲子,装做打扫垃圾的人,领他进了监狱,轻声地指点一下左公的位置。史见有个人着地靠墙而坐,脸额焦黑腐烂,无法辨认,左腿膝盖以下,筋骨都脱落了。史向前跪下,抱着左公的膝盖低声哭泣。左公听到声音知道了是谁,而眼睛却睁不开,于是使劲抬起手臂用手指拨开眼眶,目光如火一般,怒不可遏地说:“没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却前来!国家大事已腐败到如此地步,我是完了,你再不顾生命危险来到狱中而不明救国的责任更重,天下事靠谁来支撑呢!还不快走,那就不必等奸人来陷害,我今天就打死你!”随即摸起地上的刑具,作出投掷的姿势。史公闭口不敢作声,赶快跑了出去。后来常常流着泪对人讲起这件事,说:“我的老师的肺肝,都是铁石所铸造的啊!”‎ 崇祯末年,流寇张献忠率兵出没于蕲春、黄冈、潜山、桐城一带,史公以凤阳、庐州二府道员身份奉命去防守。每次得到警报,经常几个月不睡觉,夜里让士兵轮流休息,而自己坐在帐篷外面。挑选十个身强力壮的士兵,让两人蹲着,自己靠在他们背上,过了一更,就替换两人。在寒冷的深夜每次站起来,抖动衣裳,战袍铁片上的冰霜掉下来,声音清脆响亮。有人劝他稍作休息,史公说:“我唯恐对上有负朝廷,对下有愧于老师。”‎ 史公领兵,往来于桐城,必定亲临左公的府第,向左公的父母请安,在堂上拜见左夫人。我的同族前辈方涂山,是左公的外甥。他和先父友好,所说的狱中的话,是他亲自听史公说的。‎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伤春五首(其二)‎ 杜甫 莺入新年语,花开满故枝。天青风卷幔,草碧水通池。‎ 牢落官军远,萧条万事危。鬓毛元自白,泪点向来垂。‎ 不是无兄弟,其如有别离。巴山春色静,北望转逶迤。‎ ‎[自注]巴阆僻远,伤春罢,始知春前已收宫阙。‎ ‎10. 前四句写景角度多样,请加以概括。‎ ‎11. 诗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 ‎12. 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的妙处。‎ ‎【答案】10. 11. 12. ‎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写景角度。常见的写景角度有正面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音颜色等,点面结合,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等。“莺入新年语,花开满故枝”,从视觉、听觉角度写;“天青风卷幔,草碧水通池”,一俯一仰;“语”“花开”“青天”“碧草”等,动静结合。‎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点睛: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词内容。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诗人垂泪的原因,结合注释内容“巴阆僻远”及“北望转逶迤”分析可知,淹留巴蜀;由“牢落官军远,萧条万事危”分析可知,国事艰危;由“鬓毛元自白”分析可知,年华老去;由“不是无兄弟,其如有别离”分析可知,兄弟离散。‎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抓住诗句的关键词语,概括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巴山春色静”,照应开篇景色描写,结合“静”分析,反衬诗人内心的不安宁;“北望转逶迤”,刻画了诗人翘首北望的形象。结合杜甫的创作特点等内容分析,暗示诗人心系朝廷。‎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情表》)‎ ‎(2)桂影斑驳,风移影动,_________________。(《项脊轩志》)‎ ‎(3)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6)举世皆浊我独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父》)‎ ‎(7)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记念刘和珍君》)‎ ‎(8)朝菌不知晦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逍遥游》)‎ ‎【答案】 (1).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 珊珊可爱 (3).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 晓来谁染霜林醉 (5). 落霞与孤鹜齐飞 (6). 众人皆醉我独醒 (7).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8). 蟪蛄不知春秋 ‎【解析】‎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僮、珊、抟、晓、鹜、惨淡、蟪蛄。‎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哦,老木风箱 马宝平 ‎①木风箱,不过是丑笨的木箱子。然而,在过去,它可是普通农家必不可少的灶具,它那膛子里装满了奥秘和学问。 ‎ ‎②它的外壳是用半寸厚的木板做成,密封严实。前后两面的侧板上,各留有二寸见方的一个“吸气口”。“吸气口”内壁悬吊着活动的小木板,叫“舌头”。风箱中间竖置一活动木板,周围密密地缚扎着一圈鸡毛,叫“毛头”。毛头像活塞一样和风箱内壁保持密封,它的面板上竖开两个直径约一寸的小圆孔,用来固定推拉杆,推拉杆的另一端通过小圆孔伸出风箱外,头部竖直安装一圆木柄,即拉风箱的把柄。拉风箱时,手握把柄,一推一拉,“舌头”也跟着有规律地一张一翕——“舌头”一张,外面的空气被抽进木箱里;“舌头”一翕,把吸气口挡严,木箱里的风就通过出风口呼呼地吹入了灶膛。‎ ‎③冬天,尤其是数九隆冬时节,风箱就成了一家温暖的心脏。我们兄弟姊妹围坐在炕头上,父亲把柴火抱回屋子,不时地往灶膛里添柴,母亲不紧不慢地拉风箱,“呱嗒——呱嗒——”,给寒冷的生活注入了无限的暖意,给寡淡的日子增添了特别的情韵。‎ ‎④临近年节,家家户户都忙着储备各种吃食,蒸花馍,炸麻花,做年糕、漏粉条等。每逢这种情形,婶子大娘们都来帮忙,拉风箱就成了我们兄弟姊妹的营生。‎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⑤蒸馍馍拉风箱可是有许多讲究的。这时候,婶子就耐心地指导我们:“拉风箱要长拉慢推,吃匀力,均匀有度。拉得太慢,吸不进风,风力小,不起火;拉得太快,风虽有力,但吹风时间短,火力也顶不起来;用力太猛,还会别住推拉杆‘憋住气’。还有,用力方向要吃准;偏上偏下,忽左忽右,推拉杆就会罢住。”随着婶子的一推一拉,风箱吹出了匀称适度的呼呼风声,炭块吐着红红的火舌舔着锅底,锅里的水开了,满屋子热气腾腾,笼罩着暖烘烘乐融融的氛围。‎ ‎⑥不多时,馍馍的香味就在屋子里弥散开来。母亲一揭蒸笼,我们来不及等到冷却,捡一个轻轻一咬,齿颊生香,余味绕舌。‎ ‎⑦这种农家乐,在谁家帮忙,谁家就是年。母亲用准备好的肉、土菜做一顿丰盛的大餐,硬把亲邻留下。母亲忙着炒菜炖肉,我们帮着取碗递盘。炒菜最关键的是火候,我们小孩子把握不好。这时候,轮到父亲拉风箱了。那风箱也似乎更加热心,炭火轻吻锅底,屋子里香飘四溢。炖肉和各种土菜一样样地端上来……人们边吃边夸母亲的厨艺,母亲招呼这个应答那个:“往前坐,家常饭,要吃好,都是自家人,拿啥心哩!”她们那一张张笑脸,辉映着晾满屋子的花馍,乐成了花海。这时,室内屋外似乎弥漫着融融的春意,飘散着浓浓的年味。‎ ‎⑧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我们的日子却过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风箱陪伴在我们的生活中,她似一位慈祥的祖母,一天天,一年年唱着一首单纯而又执著的歌,为我们的生活鼓足了气,加满了劲。‎ ‎⑨如今,木风箱,连同那些耧、连枷、车轱辘等旧式物件,都完成了它的使命,被闲置了。然而,它们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存在人们心灵的底片上,仿佛镌刻在山岩上的天书箴语。‎ ‎14. 第①段写“它那膛子里装满了学问”,请概括“木风箱”都有哪些“学问”?‎ ‎15. 文章第②段详细地介绍了风箱的制作和工作原理,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16. 请赏析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现特色。‎ ‎17. 请探究文章标题的意蕴。‎ ‎【答案】14. 15. 16. 17. ‎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可以主要从“木风箱”的制作及使用两方面分析。文章第二段讲了“木风箱”的制作、结构。第五段讲了“木风箱”的使用。从以上信息即可概括出来“木风箱”的“学问”所在。其制作巧妙、科学;使用方面介绍了速度、力量、方向等情况。‎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题详解】‎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试题分析:分析段落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在内容上,因许多人已不熟悉风箱,需要介绍;表达了作者对风箱的深厚感情。在结构上,第二段属于中间段落,可以从照应前文、引出下文等角度分析,该题解答时可以答出照应了上文的“奥秘”、“学问”;引出拉风箱的“讲究”等内容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要答出句意及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风箱吹出了匀称适度的呼呼风声,炭块吐着红红的火舌舔着锅底”一句,这是运用了拟人修辞,而且还从视觉、听觉、触觉方面写出了婶子拉风箱的高超技巧,营造了和乐的氛围。‎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题,要结合本文的内容、主旨等方面分析。本文的标题是在感叹老木风箱,那我们就要考虑为什么感叹,或感叹老木风箱的哪些方面,这些都要从原文中进行提炼,通过分析可知:风箱陪伴人们生活,是过去农村中不可或缺的做饭工具;它见证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它给人们鼓气、加劲;作者通过对老木风箱及人们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生活的感恩、赞叹和怀念之情。由此答案即可总结出来,分条列举即可。‎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 文艺作品要超越“戾气”‎ 张颐武 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情况,这样的文艺作品一旦流行,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戾气之作的出现往往来源于对某种社会情绪的“迎合”,也来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这种片面化的认知,一方面是对急剧发展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缺少理性和客观的理解,看不到问题正是由于发展的阶段性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中等收入群体和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诸多新的现实困扰。现在人们温饱有余,生活条件相对过去有相当大的改善,但也会碰到新的困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是过往生活中不曾具有的,往往让人觉得更难以化解。如剧烈竞争产生的巨大压力,住房、子女教育和消费主义诱导下出现的攀比和诱惑,都造成了严重的问题。西方社会当下的条件毕竟比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要完备,更增添了这些群体的问题感,由此产生了许多焦虑和困扰。“戾气”之作应运而生,变成了社会困扰的表征。‎ 有“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好处是看到了一些社会问题,但通过宣泄“戾气”将其简单化、表面化和极端化,让社会问题变成了文艺作品唯一的表现。这样的表现既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又极端化了社会情绪。‎ 实际上,仅仅宣泄情绪、渲染“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品格历来是不高的。晚清的谴责小说,就是类似这种“戾气”的文化,被鲁迅先生评为“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过甚其词,以合时人嗜好”。这样的作品并不折射现实,而是扭曲现实,不是让人看到出路,而是让人或情绪躁动或消极犬儒,并不能促进现实的改革,也无助于社会的转型,只能加剧社会的焦虑与矛盾,把人生的问题变成消费品。“戾气”不是创作的正道,也无法给文艺带来真实的生机。‎ 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大众文化或高雅作品,都需要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促进人们“守望相助,互相扶持”。有人性表现的力度和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超越“戾气”,让文艺更多地与真实的社会对话,才是我们需要的。‎ ‎(选自人民网,有删节)‎ ‎18. 有“戾气”的文艺作品会对社会产生哪些负面的影响?‎ ‎19. 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20. 结合文本,谈谈文艺作品应该如何超越“戾气”。‎ ‎【答案】18. 19. 20. ‎ ‎【解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本中找到能体现“戾气”的文艺作品会对社会产生哪些负面的影响的相关答题区域,然后筛选出关键词句分条概括作答。答案集中在3.4两节。原文为“这样的表现既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又极端化了社会情绪。这样的作品并不折射现实,而是扭曲现实,不是让人看到出路,而是让人或情绪躁动或消极犬儒,并不能促进现实的改革,也无助于社会的转型,只能加剧社会的焦虑与矛盾,把人生的问题变成消费品。“戾气”不是创作的正道,也无法给文艺带来真实的生机。”根据这些关键句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题详解】‎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分析文章思路、结构的能力,同时也考查考生的整合、概括的能力。首先要求写出文章的行文思路,即概括地说明本段先写了什么、其次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说本段从哪些方面(正面与反面、客观与主观、古今中外、理论与事例、举例与引用等)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或说明或补叙什么。第一层为第一节指出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问题;第二层为2.3.4节阐述有“戾气”的文艺作品的原因和危害;第三层第五节提出文艺作品超越“戾气”的正确做法。‎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探究性阅读讲求个性化认识,但认识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础,切不可对文本只作粗略肤浅的浏览,就乱作分析,乱下判断,而犯误解文意的方向性错误。读后可知,答案应该是正对文章中所说的问题来的。例如,对时代的把握,理性的思考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七、作文。(7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风雅,源自《诗经》,似乎只属于文人雅士。一般人求一点风雅,往往被视为“附庸风雅”。‎ ‎【答案】谈风雅 从词源上说,风雅本是一个“美词儿”。但“附庸风雅”一词的出现,改变了它的形象。一时间,人们变得耻谈和讳言风雅起来。事实上,附庸风雅固不可取,但风雅本身是不应否认的。倒不如说,在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今天,多些风雅又何妨?‎ 从一定意义上说,风雅是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风雅一词源自《诗经》,意思是对文明的萃聚、传播和践行。《诗经》集中反映了以周礼为导向和底色的和谐、文明、有序的社会生活。我国在西周至春秋中前期,分封的诸侯国达70余个。大诸侯国可按礼乐规约朝拜周王,小诸侯国则遵照周礼之约就近朝拜大诸侯国,并希请大诸侯国代为朝拜周王。这实际上是一个遵周礼、施仁义的过程,即“演习”和传播文化的过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这样来看,古时的风雅是一种拥戴礼仪和遵奉文明的积极行动。今天,很多人都认识到文化和文明对于修身、益智、尚德、励志的价值,并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有所追求、有所行动,这其实也是一种风雅之举。这种举动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有人说,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正在腐蚀中国。其根据之一是:5年前,我国的奢侈品消费仅占全球份额的10%;现在我国公民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买家,其购货量的全球占比高达1/3。与此同时,国人的读书量却在逐年下滑。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如此巨大的反差,不能不引人深思,不能不激起有识之士对风雅的呼吁和倡导。‎ 涸池倍显游鲋贵,岁寒更见松柏青。在此情此景下,我们更没有理由鄙薄风雅。因为风雅乃文化之要、文明之举,绝不可有须臾断档,更不能任其阙如。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是一个义礼相约、秩序井然的时代,到战国时则信义尽失、杀戮成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春秋时期有礼乐维护世序、涵养人心:以礼维序,以诗明志,以乐致和。而进入战国时代后,正像孔子所说的那样,由于礼崩乐坏、风雅不存,人们只讲功利不讲道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将弃仁义而重权谋、废礼让而兴战争当成为人、治世、驭权的公理与通则,所以道德沦丧、社会无序。当纵横家张仪运用骗术而致秦灭楚后,有人问孟子,张仪算不算大丈夫?孟子道:只有居于仁、立于礼、行于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能算大丈夫。显然,孟子对张仪之行是持否定态度的,而否定的理由便是张仪不遵礼制、有失风雅。而开统一中国之先河的秦帝国为何“二世而斩”呢?就因为秦辍风雅而弃文明,全然用打天下的方式来治理天下,陷入了“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 纵览古今,风雅非小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今天增强文化自信,就包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风雅精神。当然,在追求风雅的同时,也应尽量避免附庸风雅。当前,一些老板、官员的书柜里虽然摆满了书,但从不去读,也不是为了读,而只是以之装点门面、佯装风雅罢了。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则要进一步使风雅从形式走向内涵、从表层进入精髓、从感性升为理性、从观念跨向实践,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实学实用,不断加大认知强度、提升精神高度。‎ ‎【解析】‎ ‎【详解】本题学生材料作文写作能力。本题材料,由两个部分构成。两部分材料,触及两个问题:前一句触及的问题是:风雅是不是只属于文人雅士;后一句触及的问题是:一般人能不能追求一点风雅。前一句,陈述的是基于“风雅”的传统认知,是因;后一句是基于传统认知产生的一般结论,是果。总之,材料的核心词是“风雅”与“附庸风雅”,核心议题是“对人们(包括文人雅士和一般人)的风雅的行为作出自己的认知与价值判断”。审题立意的关键有三点:一是关键词的理解;二是角度的选择,三是行文的方向(分析聚焦)。一、关键词的理解。(1‎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关于“风雅”的理解、把握。《现代汉语词典》,风雅,有两个义项:①泛指诗文方面的事;②文雅,如,举止文雅。按①的解释,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把“风雅”理解为诗文方面的事固然不错,但不能仅仅局限于诗文方面,凡是琴棋书画、花鸟虫鱼等与诗文一样的高雅的文化方面的事都可以是风雅。按②的解释,需要说明的是,风雅是形容词,它是形容人们的言谈、举止文雅,即温和有礼貌,不粗俗;因此,要把“风雅”从适用的范围上与“优雅”“优美”“美好”“高尚”“高档”等区别开来;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风雅”的反义词,庸俗、粗俗等着手,加深认识。总之,阅卷时要特别注意辨别考生的理解。(2)关于“附庸风雅”的理解、把握。《现代汉语词典》: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从动机看,是贬义。从行为看,有两点,一是结交名士,一是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关于“文化活动”,拓宽了“风雅”的内涵。总之,对“附庸风雅”的基本色彩不能理解失当,具体内涵要准确把握,阅卷时要特别注意。二、角度的选择。角度很开放,可以多角度立意:(1)扣住材料第一句立意:风雅只属于文人雅士;风雅不专属于文人雅士;(2)扣住材料第二句立意:一般人追求风雅就是附庸风雅;一般人也可以追求风雅;附庸风雅无可厚非;(3)从材料整体立意:不管是谁,提倡、鼓励追求真正风雅的行为、风尚。三、关于行文的方向(分析聚焦)。本次材料的核心议题,决定了最佳的行文方向,是“为什么”。无论你选择哪个角度立意,都应该在“为什么”上下功夫,通过不同层面的剖析,讲清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阅读的意义。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 ‎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 ‎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