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扬州市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扬州市有答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江苏省扬州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应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礼记》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与     的人交往,经常是清且淡;如同作画   淡雅,才能耐看。但写文章,却要    ,一波三折;正如人们游览名山,多爱它的嵯峨多姿, 变化莫测。‎ A. 情投意合    清澈    跌宕起伏 B. 情投意合    清新    此起彼伏 C. 志趣相投    清新    跌宕起伏 D. 志趣相投    清澈    此起彼伏 ‎【答案】C ‎2. 下列对偶佳句的内容与所属类别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挥毫列锦绣,落纸如云烟 A. 风流人物 风月情浓 君子之交 腹有诗书 B. 风月情浓 君子之交 腹有诗书 风流人物 C. 风流人物 君子之交 风月情浓 腹有诗书 D. 君子之交 腹有诗书 风月情浓 风流人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八阵图:在四川夔州奉节县西南七里。八阵图是在沙滩上聚石成堆,共有八个军阵图形,相传是诸葛亮推演兵阵的遗迹。功盖:意思是诸葛亮创立蜀汉,造成魏吴蜀三国鼎立的盖世功业。应该对应“风流人物”。表示亲友间的寄赠和慰藉。对应“君子之交”。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谁家”“何处”系泛指,包括天下所有有家不能归的游子与空栖玉楼的思妇。这里逐步接近主题,引出主题。既然月是团圆的象征、爱情的象征,那么在春、江、花、月、夜中,月成为思妇与游子相思的媒介和纽带就最自然和恰当的了。对应“风月情浓”。是绘画行当。对应“腹有诗书”。‎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八阵图:在四川夔州奉节县西南七里。八阵图是在沙滩上聚石成堆,共有八个军阵图形,相传是诸葛亮推演兵阵的遗迹。功盖:意思是诸葛亮创立蜀汉,造成魏吴蜀三国鼎立的盖世功业。应该对应“风流人物”。‎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鲁迅对我们民族来说,不是一个一般的文人,一个简单的作家。      ,     ,     ,    。     ,    ,你看英国到现在有什么事,大家还是会读莎士比亚的著作,不断吸取一些新的东西。‎ 放眼全世界来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他的思想不但具有原创性 比如说英国的莎士比亚 而且具有这个民族精神的源泉性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这样极少数的作家 莎士比亚是超越一般的戏剧家的 A.     B.     C.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方式,如本题就是有语境的排序题,然后根据语境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并根据前后的语境来确定前后句,再根据句子中的关联词、代词等确定小句子之间的关系。这段文字出自《钱理群:鲁迅是具有民族精神源泉性的作家》,语段主要是说作家对于民族的意义,全语段分两层。是第一层是说鲁迅这样的作家不简单,是第二层说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至今仍受英国人的高度敬仰,这就可以把六个句子分为两个部分;从后面的语境来看,“你看英国到现在有什么事……”,可见前面应是说英国的莎士比亚,这就说明应放在最后,这就排除BC两项;再看前面的语境,前面说“鲁迅对我们民族来说,不是一个一般的文人,一个简单的作家”,这是说鲁迅对我们民族的价值,后面是推及其他的作家,“放眼全世界来看”引领后面的内容,这就确定了第一句,排除A项,故选D项。‎ ‎【点睛】对于排序题,答题方法如下:首先要感知语意内容,把握文意的连贯性。1.整体把握,了解语段或句子的中心语意,或找中心句(文眼句),或归结各句语意,把握整体主题或主旨。2.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然后进行局部调整,最后整体排列,依据语意的连贯性,把握语句的衔接。语言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不仅要表达得清晰准确,更要连贯畅达、连贯,指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要求句子条理清晰,主次分明,文气流畅,音调和谐,紧凑严密,逻辑性强。一看话题是否统一;二看表述角度是否一致;三看语境是否和谐一致;四看语句顺序是否合理;五看语言是否衔接呼应。‎ ‎4.下面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 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就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达至繁荣。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尤其是进入电影、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的数字化时代之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试想,当人们打开手里的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好莱坞电影、电视节目、网络视频、流行音乐,就可以跟天南地北的人们聊天交流的时候,谁还愿意走进剧院,去观赏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呢?‎ A. 信息化发展导致古老的地方剧种日渐式微 B. 信息化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威胁 C. 信息与交通间接影响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 D. 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承需重视保护剧院特色 ‎【答案】B ‎【解析】‎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试题分析:由“核心观点”可知要找中心句。“信息、交通都不发达”讲述的是以前的情况,以前的情况不重要,属于背景引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开始讲述现在的情况,以前与现在对比,现在的情况更重要,即“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试想”即想一想,为举例子,故后文是假设论证,为了支撑前文观点,即传统文化因为信息化发展受到巨大冲击,B项是文段中心句的同义替换,当选。A项“古老的地方剧种”,文段尾句虽提及“地方剧种”,但为例子,例子内容不是重点,排除。C项“信息与交通”对应文段首句,是背景引入的部分,非重点,排除。D项“剧院特色”文段未提及,排除。‎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家贼事宜状 韩愈 臣去年贬岭外刺史,其州虽与黄家贼不相邻接,然见往来过客,并谙知岭外事,或人所说至精至熟。其贼并是夷獠,亦无城郭可居,依山傍险,自称洞主。衣服言语,都不似人。寻常亦各营生,急则屯聚相保。比缘邕管经略使多不得人,德既不能绥怀,威又不能临制,侵欺虏缚,以致怨恨。近者征讨,本起于裴行立、阳旻。此两人者,本无远虑深谋,意在邀功求赏。亦缘见贼未屯聚之时,将谓单弱,立可摧破,争献谋计,惟恐后时。朝廷信之,遂允其请。自用兵已来,已经二年,前后所奏杀获,计不下一二万人。倘皆非虚,贼已寻尽。至今贼犹依旧,足明欺罔朝廷。邕容两管,因此凋弊,十室九空,百姓怨嗟。阳旻、行立,相继身亡,实由自邀功赏,造作兵端,人神共嫉,以致殃咎。阳旻、行立,事既已往,今所用严公素者,亦非抚御之才,不能别立规模,依前还请攻讨。如此不已,臣恐岭南一道,未有宁息之时。‎ 昨者并邕容两管为一道,深合事宜。然邕州与贼逼近,容州则甚悬隔。其经略使若置在邕州,与贼隔江对岸,兵镇所处,物力必全。一则不敢轻有侵犯,一则易为逐便控制。今置在容州,则邕州兵马必少,贼见势弱,易生奸心。伏请移经略使于邕州,其容州但置刺史,实为至便。‎ 比者所发诸道南讨兵马,例皆不谙山川,不伏水土,远乡羁旅,疾疫杀伤。臣自南来,见说江西所发共四百人,曾未一年,其所存者,数不满百。岳鄂所发都三百人,其所存者,四分才一。续添续死,每发倍难。若令于邕容侧近召募添置千人,兵士皆便习。长有守备,不同客军,守则有威,攻则有利。‎ 自南讨已来,贼徒亦甚伤损。察其情理,厌苦必深。大抵岭南人稀地广,贼之所处,又更荒僻。假如尽杀其人,尽得其地,在于国计,不为有益。容贷羁縻,比之禽兽,来则捍御,去则不追,亦未亏损朝廷事势。以臣之愚,若因改元大庆,赦其罪戾,遣一郎官御史,亲往宣谕,必望风降伏,欢呼听命。仍为择选有材用威信、谙岭南事者为经略使,处理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 ‎(有删改)‎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德既不能绥怀          绥:安抚 B. 足明欺罔朝廷          罔:陷害 C. 一则易为逐便控制      逐便:乘便 D. 容贷羁縻,比之禽兽    容贷:宽恕 ‎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愈能了解黄家贼事情和百姓情况是因被贬岭外做州刺史,亲涉其地。‎ B. 韩愈认为严公素其人不是能安抚控制局势的人物,也未另立章程办法。‎ C. 韩愈听说江南西道所征发的士兵共四百人,不到一年,所剩不足百人。‎ D. 韩愈认为体察他们的人情事理,黄家贼也必定深深厌烦以为苦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实由自邀功赏,造作兵端,人神共嫉,以致殃咎。‎ ‎(2)仍为择选有材用威信、谙岭南事者为经略使,处理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 ‎8. 韩愈对于黄家贼事宜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答案】5. B    6. A   ‎ ‎7. (1)这实在是由于他们自己求取功劳赏赐,(从而)制造(导致)战争的事端,人神共同仇恨他们,以此招致祸患。‎ ‎(2)接着替(他们)选择有才干(才能)、有威信(威望信誉)、又熟悉岭南情况的人做经略使,处理事情适当(得当适宜),当然永远不会再有侵扰背叛朝廷的事件(发生)。   ‎ ‎8. 慎重择人;经略使府设在邕州;就近征调士兵;采用宽容怀柔政策(以防御为主,不主动出击);趁机招抚并设经略使。‎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黎六郎赴阳翟少府 韦应物 试吏向嵩阳,春山踯躅芳。‎ 腰垂新绶色,衣满旧芸香。‎ 乔树别时绿,客程关外长。‎ 只应传善政,日夕慰高堂。‎ ‎(注)踯躅: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红。芸香:书香。芸草香味能杀死书虫,读书人就把其夹在书中,时间久了书也有了这种味道。‎ ‎9. 请简析首联的作用。‎ ‎10.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9. (1)交代送别黎郎的原因。(2)点明黎郎赴任时的季节。(3)以漫山海野开放杜鹃花这乐翠村托黎郎赴任时的喜悦之情。   ‎ ‎10. 对朋友的祝贺与赞美之情。“腰垂新绶色”写朋友新官赴任,字里行间透露出欣慰之意。对朋友的依依惜别和关杯之情。“客程关外长“对朋友路途遥远的牵桂之意。对朋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勉励之情,尾联写希望朋友有好的政绩,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 ‎ 四、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2)朝菌不知晦朔,________,此小年也。(庄子《蜀道难》)‎ ‎(3)________,开国何茫然。(李白《蜀道难》)‎ ‎(4)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5)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旁宫赋》)‎ ‎(6)________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7)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________。(《论语•雍也》)‎ ‎(8)相知无远近,________。(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答案】    (1). (1)夙兴夜寐    (2). (2)蟪蛄不知春秋    (3). (3)蚕丛及鱼凫    (4). (4)无案牍之劳形    (5).‎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 (5)奈何取之尽锱铢    (6). (6)树林阴翳    (7). (7)己欲达而达人    (8). (8)万里尚为邻 ‎ ‎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死之间 雷抒雁 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 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存。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 我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 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间,看见妈妈躺在地上呻吟着。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我看着床上被撕扯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上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脆弱!‎ 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失态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也许,只要她的手抚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了81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很长,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亲人、失去情感分割,生命最终变得短暂了。‎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医治心灵伤痛的唯一处方就是“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 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亲,她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希望能救活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钝了的女人马上去找,可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因为,世上根本没有没有失去过亲人的家庭。‎ ‎(摘自《名家散文集》,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叙述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人称各尽其妙,形成了相互辉映之效。‎ B. 妻子和儿子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并且劝慰“我”,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无法切身感受为人子者的丧亲之痛。‎ C. 本文以抒情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作者失去母亲后备受煎熬、悲伤无法排遣的内心世界。‎ D. 本文在生存与死亡、疼痛与忘却、焦虑与平静的两极振荡之中,抒发了作者对亲情、死亡等命题深刻而又独特的探讨和领悟。‎ ‎13. 文章的标题叫“生死之间”,意蕴丰富。请结合你对标题的理解和文章内容,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情感。‎ ‎14. 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的“宗教故事”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必不可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2. B    13. 先写“死”,写母亲的去世在作者心中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表达了作者失去亲人后难以化解、疗愈的悲痛之情。再写“生”,追忆母亲病逝,进一步抒发丧母之痛。最后,作者于“生死之间”提出要以理性化解丧亲之痛,或许是“生者”对“死者”最好的怀念。   ‎ ‎14. 示例一:不能删去。‎ 从主旨看,用宗教故事作结,表明家家都曾有亲人去世,人人都有可能失去至亲,痛苦是人生常态,难以避免,深化了正视亲人离世的痛苦,用理性化解痛苦的主题。‎ 从结构看,承接上段作者“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的观点,收束了全文。‎ 从艺术效果看,用富含哲理的故事作结,寄寓深远,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回味。‎ 示例二:可以删去。‎ 上一段作者已经为自己找到了答案——用理性治愈丧亲之痛,宗教故事只是这一观点的一个例证而已。删去此段,从结构上会使文章结尾更加简洁,主题上文章主旨更加突出,情感更加鲜明。‎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的态度 朱良志 朱光潜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 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总喜欢站在世界的对岸看世界,世界在我的对面,是被我感知的存在物、消费的客体、被我欣赏的对象。用这样的态度看世界时,人好像不在这世界中,成了世界的控制者、决定者。而“生命的态度”,则是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与我的生命相关。‎ 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幽深的山林中,泉水淙淙流淌,溪涧边芙蓉花自在地开放,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落,这是一片寂静幽深的世界。又如王维《栾家濑》诗写道:“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在飒飒的秋雨之中,白鹭自在上下,诗人写的是自己的生命感觉。在这里,没有外在的“物”,没有被观的“景”,没有观照的主体,没有被观的对象。在诗人当下的体验中,人与世界共成一“天”,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这个世界,中国美学称之为“境”。‎ 中国艺术创造的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有一些基本特点。它是艺术家在当下的体验中发现的,“境”是体验的真实。像王维《辛夷坞》《过香积寺》等小诗,几乎纯粹是山水花木的描写,没有人,甚至看不出有人的感情。其实,人隐在它的后边,这个生机世界是人在瞬间体验中“发现”的。“境”由心起,没有心灵的体验则没有境界,境界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它是浑全的,人与山水草木等外在世界共同形成一个无分别的圆满世界。像吴历“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淡无人”诗中所呈现的那样,无人即有人,落日山影,草亭空阔,与我心浑然一体,没有分别,更无别虑,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最后出现在“境”中的人与山水草木是彼此相关的存在。“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凡常的小院,紧闭的院门,阴沉沉的天气里,寂寞的主人就坐在窗前,眼前是密密的小雨,满目的苍苔。在这里,苍苔、小雨、庭草,都成了诗人的对话者,是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存在者,由这样的存在者共同构成一个意义世界。‎ ‎15. 下列各项中,其性质属于原文所论“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 A. 陈设于展览馆内的屏风,通常用红木制作,起到点缀环境和分隔空间的作用。‎ B.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句,以马的萧萧长鸣表现自己与友人的依依不舍。‎ C. 《爱莲说》通过歌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D.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人创造了一个与自己彼此往来、密切相关的境界。‎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16.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不能以生命的态度观照世界,就不会创造出“境”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 B. 境界是艺术家在当下体验中发现的,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没有体验就没有境界。‎ C. 人与外在世界共同构成意义世界,其中的存在者彼此间体现了相互关联的特征。‎ D. 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将深奥的美学观点阐述得通俗易懂。‎ ‎17. 根据文意,阐述中国美学中“境”的含义与特点。‎ ‎【答案】15. D    16. D   ‎ ‎17. “境”是人与物(景)共同形成的世界。特点:体验性(或:“是体验的真实”/“在体验中发现”);浑全性(或“是圆满的世界”);关联性(或“是彼此相关的存在”)。‎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学家吕思勉先生 陈吉龙 六岁,他就开始读经书、学八股;八岁起开始接触史学,启蒙者是他的母亲。后来在父亲的指导下,他从头至尾点读完了《纲鉴易知录》,后来又花了半年时间,点读了《通鉴辑览》,对中国历史有了一个概略的了解。与此同时,他还跟母亲学习了《说文解字》。‎ 他就是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先生十岁,已开始读报,关心时事。1898年戊戌变法,风云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成了他心目中的楷模。他读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文章,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 他十五岁开始阅读正史,或抄录或点读,极其认真,且阅读速度惊人,能日读十四卷,每读书必从头至尾看完。十六七岁间,其父按苏常一带读书人家教子弟读书的常用方法,要他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通读一遍,以便在做学问之初,可知整个学问的概况及分类,知道天下学问有哪几种,每种源流派别如何,对学术史做一鸟瞰。他读得很认真,花了两年多时间,将经、史、子三部全部读完,只是集部读了一半。‎ 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又阅读了《日知录》《廿二史札记》等书,着重学习怎样阅读史书及写作札记的方法。后来在经学名家丁桂征先生的指引下,他又花了三四年工夫,将有关小学的书及《十三经注疏》精读一遍,使经学、文字学成为治史的得力工具。1904年,他在邑人创设的“读书阅报社”听了元史专家屠寄先生的一次讲座,深受影响,开始研读辽金元史,从此爱好民族问题的研究。他二十多岁,便读遍了“二十四史”。‎ 先生每读书必用朱笔圈识,或眉批,或将材料抄录,加题识或按语,分类保存,在此基础上写成读书笔记。待有心得,意见成熟,即写成札记、论文或专著。如此五十年如一日,形成了先生扎实的治学功力及精切严谨的学风和文风。‎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1925年“五卅”惨案之后,上海圣约翰大学爱国师生为悼念被杀害工人举行罢课,并在校内下半旗志哀,以示对帝国主义的抗议。美籍校长卜芳济竟蛮横地将当时的国旗拉下,踩在地上。于是全校师生愤而离校,并谋创光华大学。张寿镛先生任校长,知名学者如钱基博、胡适等激于爱国热忱,纷纷执教光华。当时已应沪江大学之聘的先生,看到光华初创,便决定赴光华任教,为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出一把力,争一口气。从此,几与光华终身相伴。‎ 他进光华后,每周上课十多节,先后开过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文字学等十余门课程。他常穿深色长衫或袍子,戴一副深色近视眼镜,谦逊、质朴、睿智而又自信,具有东方学者的风度和气质。他的课极富魅力,很多受业学生认为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他上课时带几本古籍上堂,先以刚劲挺拔的书法板书一两段提纲,然后边踱方步边缓缓讲授,言辞清晰,语气平和,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先生虽自称是个专门读书的人,但他历来反对死读书。他认为读书不能脱离实际,学问在空间,不在纸上。‎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1月29日常州沦陷。当时他对女儿说:“我已年过半百,决不向日本人低头!”他虽然生活清苦,但是立身持正,志节凛然。那时候常州,城门口有日本兵的岗哨,行人经过时要脱帽,他“遂不帽,誓言吾必光复后戴帽”。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后,光华大学复校,翌年他特地在上海买了一顶六合帽戴上,扬眉吐气,昂然归故乡。‎ ‎(有删改)‎ 相关链接:‎ ‎(1)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他学识渊博,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同时又极富获取新知的热情。治学领域广泛,在中国通史与多项专史的研究上都有建树,并撰写了大量教学用书和通俗读物,同时关注国事,心系民生。‎ ‎(摘编自李波《吕思勉与二十世纪前半期的新史学》)‎ ‎(2)先生不喜走访知名人士,自述见名人辄自远,不涉无谓的社会交际。没有学历学位,无党无派,遵从父训,一生唯好教书授业,小学、中学、大专、大学都教过。1926年进入光华大学,不久即受聘为新办的史学系系主任,遂自托为终身归宿,重要的学术创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前后凡30余年。‎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8.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吕思勉父亲依照苏常一带读书人家教子弟读书的常用方法,指导吕思勉通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便他在做学问之初对整个学问概况及分类有了解。‎ B. 吕思勉六岁开始读经书,八岁接触史学,十六七岁开始阅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十岁开始研读辽金元史,这些都是在父母的启蒙和指导下进行的。‎ C. 吕思勉治学领域广泛,对中国通史和多项专史以及文字学都颇有研究,他在光华大学曾开设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文字学等十余门课程。‎ D. 吕思勉关注国事,爱国忧民,光华大学初创之际,已应沪江大学之聘的他毅然决定赴光华任教,为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出一把力,争一口气。‎ ‎19.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吕思勉十几岁时就结识戊戌变法风云人物康有为、梁启超,阅读他们的文章、著作,受他们的思想影响,把他们奉为心目中的楷模。‎ B. 吕思勉读书认真且速度惊人,每读一书,必从头至尾看完,到二十三岁时已将“二十四史”读了几遍,奠定了他成为史学家的坚实基础。‎ C. 吕思勉学识渊博,国学根底深厚,具有东方学者的风度和气质,在光华大学先后开设十余门课程,他讲课引经据典,深受学生喜爱。‎ D.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身居沦陷区常州的吕思勉,不齿于行人向城门口的日本岗哨脱帽行礼的行为,发誓光复后才戴帽子。‎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20. 作为一位优秀的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治学成功的要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8. B    19. C   ‎ ‎20. (1)父母启蒙指导,名家引领:吕先生读书受母亲启蒙,经父亲指导学会许多读书方法;治学中得到经学家丁桂征先生、史学家屠寄先生的指引影响。‎ ‎(2)治学态度勤奋执着:吕先生治学中阅读了大量书籍,积累大量史学知识;潜心科研,五十年如一日。‎ ‎(3)治学方法科学严谨:吕先生为了治史,还学习了经学、文字学,学习了阅读史书以及写札记的方法。‎ ‎(4)治学领域广泛:他在光华大学先后开过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文字学等十余门课程。‎ ‎(5)甘于平凡:不喜欢走访名士,不涉无谓的社会交际。‎ 六、作文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难忘的相遇:求学路上,遇见了给你人生启迪的良师;在生活中,遇到了相知的朋友;在事业上,遇见了赏识自己的伯乐……一个“遇”,千百年来,形成了多少迥异的人生,也派生了多少传诵的故事!‎ ‎【答案】生命的遇见 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那场遇见是那么的壮烈,人生又是另一个高度.生命的遇见,是千年的叩拜也换不来的,唯有我们的心灵、思想、灵魂才能遇见这一场壮烈。‎ 生命的遇见是心灵的交流。《高山流水》这一曲惊世之作难道不是见证了那一场伟大的相遇吗?唯有他可以听懂他的音乐,唯有他可以让他奏出如此绝世之音,他们的遇见便是心灵那一场交流,彼此听懂,了解和认识。《琵琶行》这一流传至今的佳作难道不是见证了那一样伟大的遇见吗?一位江州司马,一位琵琶女,一曲琵琶曲,他们遇见了.他的不尽人意的官场,她的不尽人意的生活,他们的内心那一份抑郁只有他们才懂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道出了这场生命的遇见的壮烈。他们的遇见便是那心灵的交流,因为生命的遇见,心灵不再孤寂,因为遇见,心灵又多了一份安慰。‎ 生命的遇见是思想的撞击。马克思遇见了恩格斯,他们的遇见撞击出了光照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如果没有这场生命的遇见,如果没有这场思想的撞击,世界何时才会见到共产主义的曙光呢?施莱登遇见了施旺,他们的遇见撞击出了在生物学上的一个重要学说--细胞学说,打开了生物界的大门,成就了一个世界性的辉煌。他们的遇见,让他们在思想上更进了一个高度。生命的遇见是思想的撞击,在这场遇见之后,无论是他还是他,在思想都更进了一步,促进了共同的发展。‎ 生命的遇见是灵魂的融合.那一束淡雅的菊花见证着那位使人的灵魂与大自然灵魂的融合。陶潜,面对世俗是多么的无奈,他遇见了,遇见了大自然的灵魂.他弃权贵而去,“守拙归园田”。品一口淡茶,于自然之中采菊,这场伟大的遇见便是灵魂的融合,他的灵魂多了一份高雅。还有那一位诗人--刘禹锡,生命的遇见让他与陋室的灵魂紧密结合,那一种傲岸的情操是世人所不能及的,一句“何陋之有”道出了无穷无尽的韵味。一场场生命的遇见,是那一个个灵魂的融合,他们的境界便更高了一层。灵魂的融合,见证了生命的遇见。‎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无论是心灵的交流,还是思想的撞击,还是灵魂的融合,都见证了生命的遇见,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场壮烈的遇见。唯有它们,聆听生命的声音。‎ ‎ ‎ 文科附加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 其 籍 哉 放 而 绝 之 莫 善 于 是 是 以 孟 子 之 书 有 为 神 农 之 言 者 有 为 墨 子 之 言 者 皆 著而 非 之。”‎ ‎(北宋·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22. 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岂 必 灭 其 籍 哉 放 而 绝 之 莫 善 于 是 是 以 孟 子 之 书 有 为 神 农之言 者 有 为 墨 子 之 言者 皆 著 而 非 之 ‎23. 《战国策》的体例是什么?它在《四库全书》中属于哪一部?‎ ‎24. 文中认为“禁邪说”的最好方法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22. 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 ‎23. 国别(体);史部   ‎ ‎24. 揭露其具体内容,让世人知道不能信从邪说;再加以禁止。‎ ‎ ‎ 参考译文:‎ 有人说:“邪伪之说对正确的原则是有害的,应当废弃并禁绝它。那么《战国策》这部书不销毁,行吗?”我回答说:“君子要禁止邪说的话,本来要向天下的人说明那些邪说,使当时的人都知道邪说不能信从,然后加以禁止才能统一认识;使后代的人都懂得邪说不能照着办,然后加以告诫才能使人明白。难道一定要毁灭这本书吗?要废弃禁绝邪说,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因此《孟子》这部书里,有农家的学说,墨家的言论,都被记载下来并加以驳斥。”‎ 二、名著阅读题 ‎25.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哈姆雷特》有三条线索:一是哈姆雷特的复仇,二是雷欧提斯的复仇,三是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其他两条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 B. 《边城》寄寓了沈从文“美”与“爱”的文学理想:翠翠是美与爱、自然与神性的最高结晶;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既反映出湘西淳朴善良人们的人性之美,又反映出他们在“自然”“人事”的偶然变故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C. 《红楼梦》中,王夫人为丫鬟金钏投井一事而自悔,独自在屋中垂泪,黛玉见状连忙劝慰她,并拿出自己新做的两套衣服给金钏做装裹用。‎ D. 《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之间并非单纯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与鲨鱼争夺马林鱼的搏斗中,圣地亚哥对鲨鱼的赞叹,便是明证。‎ E.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它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初期法国的外省生活,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尤其是刻画了一个冷酷、狡诈、贪婪、吝啬的暴发户典型形象,深刻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答案】C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然后浏览选项,把握选项考查的方向,如人物、情节、主旨等,再与文本进行比对。本题中,C项,“黛玉见状连忙劝慰她,并拿出自己新做的两套衣服给金钏做装裹用”错误,应该是宝钗安慰并拿衣服给金钏。D项,“圣地亚哥对鲨鱼的赞叹”错误,圣地亚哥赞美的是大马林鱼,不是鲨鱼。故选CD两项。‎ ‎26.简答题 ‎(1)“河北醉归,怒斩曹瞒六将;江南赴宴,笑倾鲁肃三杯。”请说出这副对联所称赞的人物,并简述对联中所写的事情。‎ ‎(2)夏瑜被群众认为是“疯了”,而陈士成则真的“疯了”。请说出两个人物分别出自哪两篇小说,并简要概括这两个“疯了”的不同内涵。‎ ‎【答案】(1)对联所写人物为关羽。上联说的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护送两位嫂子千里投奔刘备的故事。下联说的是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关羽借与鲁子敬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互相敬酒,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的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因此安全脱身。‎ ‎(2)夏瑜出自《药》,陈士成出自《白光》。。夏瑜因为其行为不被理解而被人称为“疯了”,这表现了底层百姓的麻木不觉醒,以及革命者奋斗而不能被理解的苦闷。陈世成是在科举制度下人格扭曲、精神畸变最后走向毁灭的的底层读书人形象。其发疯,揭示了旧式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巨大摧残。‎ ‎ ‎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莫言:中国文化隐秘的书写者 莫言没有走孙犁那样的路,虽然写了乡土里迷人的存在,却把视野放在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与同代人的文学有别了。这里,有鲁迅的一丝影子,西洋现代主义的因素也内化其间,由此得以摆脱了旧影的纠缠。他对历史的记忆的梳理,有杂色的因素,从故土经验里升腾出另类的意象。不再仅仅是乡土的静静的裸露,而是将那奇气汇入上苍,有了天地之气的缭绕。先前的乡下生活的作品是单一的调子居多,除了田园气便是寂寞的苦气,多声部的大地的作品尚未出现。自莫言走来,才有了轰鸣与绚烂的画面感和交响的流动。这些在民国的文学也有,但还是零星点点的存在。莫言的规模和气象,已超过了民国许多作家,可以说是自成一路的摸索者。‎ 莫言以布衣之躯,写天下众生,不是布道,不是为百姓写作,而是作为百姓的写作,于是就沉浸在泥土的深处,大地的精魂与地狱的苦难,都在其作品里以雄放的姿色出现了。‎ 有时候,仿佛醉心于去描述那些灰暗和丑陋的遗存,但在混杂之中,在精神的多种因子的碰撞中,伟岸的力量和不屈的生命激情依在,在翻滚摇曳的咏叹里,人间的爱意汩汩地流动着。‎ 莫言早期的小说就显示了一种从单一性进入复杂性的特点。《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等作品于混浊、零乱里依然有素朴的美。他最初的语言很质朴,是带着七彩的光泽的。后来发生变化,节奏也快了,意象的密度也越来越大,雄浑的场景和无边的幽怨,在文字间荡来荡去。‎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27. 第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8. 莫言作品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 ‎29. 请具体解释“大地的精魂与地狱的苦难”在文中的意思。‎ ‎【答案】27. 对比。将莫言的乡土作品与同代人及先前人的乡土作品进行对比,突出了莫言作品中的特征:有西洋现代主义的因素,有鲁迅的影子,具有画面感和流动感。高度评价了莫言作品的规模和气象,是自成一路的。   ‎ ‎28. 视野广阔,有鲁迅和西洋现代主义的风格;画面感很强,内容丰富灵动;从单一性到复杂性,从朴素的美到意象密度越来越大。   ‎ ‎29. 大地的精魂指伟岸的力量、不屈的生命激情和崇高的精神品质。地狱的苦难指灰暗和丑陋的遗存,即人间底层黑暗、丑陋的苦难生活。‎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