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江苏省扬州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应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礼记》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与 的人交往,经常是清且淡;如同作画 淡雅,才能耐看。但写文章,却要 ,一波三折;正如人们游览名山,多爱它的嵯峨多姿, 变化莫测。
A. 情投意合 清澈 跌宕起伏
B. 情投意合 清新 此起彼伏
C. 志趣相投 清新 跌宕起伏
D. 志趣相投 清澈 此起彼伏
【答案】C
2. 下列对偶佳句的内容与所属类别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挥毫列锦绣,落纸如云烟
A. 风流人物 风月情浓 君子之交 腹有诗书
B. 风月情浓 君子之交 腹有诗书 风流人物
C. 风流人物 君子之交 风月情浓 腹有诗书
D. 君子之交 腹有诗书 风月情浓 风流人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八阵图:在四川夔州奉节县西南七里。八阵图是在沙滩上聚石成堆,共有八个军阵图形,相传是诸葛亮推演兵阵的遗迹。功盖:意思是诸葛亮创立蜀汉,造成魏吴蜀三国鼎立的盖世功业。应该对应“风流人物”。表示亲友间的寄赠和慰藉。对应“君子之交”。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谁家”“何处”系泛指,包括天下所有有家不能归的游子与空栖玉楼的思妇。这里逐步接近主题,引出主题。既然月是团圆的象征、爱情的象征,那么在春、江、花、月、夜中,月成为思妇与游子相思的媒介和纽带就最自然和恰当的了。对应“风月情浓”。是绘画行当。对应“腹有诗书”。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八阵图:在四川夔州奉节县西南七里。八阵图是在沙滩上聚石成堆,共有八个军阵图形,相传是诸葛亮推演兵阵的遗迹。功盖:意思是诸葛亮创立蜀汉,造成魏吴蜀三国鼎立的盖世功业。应该对应“风流人物”。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鲁迅对我们民族来说,不是一个一般的文人,一个简单的作家。 , , , 。 , ,你看英国到现在有什么事,大家还是会读莎士比亚的著作,不断吸取一些新的东西。
放眼全世界来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他的思想不但具有原创性
比如说英国的莎士比亚
而且具有这个民族精神的源泉性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这样极少数的作家
莎士比亚是超越一般的戏剧家的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方式,如本题就是有语境的排序题,然后根据语境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并根据前后的语境来确定前后句,再根据句子中的关联词、代词等确定小句子之间的关系。这段文字出自《钱理群:鲁迅是具有民族精神源泉性的作家》,语段主要是说作家对于民族的意义,全语段分两层。是第一层是说鲁迅这样的作家不简单,是第二层说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至今仍受英国人的高度敬仰,这就可以把六个句子分为两个部分;从后面的语境来看,“你看英国到现在有什么事……”,可见前面应是说英国的莎士比亚,这就说明应放在最后,这就排除BC两项;再看前面的语境,前面说“鲁迅对我们民族来说,不是一个一般的文人,一个简单的作家”,这是说鲁迅对我们民族的价值,后面是推及其他的作家,“放眼全世界来看”引领后面的内容,这就确定了第一句,排除A项,故选D项。
【点睛】对于排序题,答题方法如下:首先要感知语意内容,把握文意的连贯性。1.整体把握,了解语段或句子的中心语意,或找中心句(文眼句),或归结各句语意,把握整体主题或主旨。2.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然后进行局部调整,最后整体排列,依据语意的连贯性,把握语句的衔接。语言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不仅要表达得清晰准确,更要连贯畅达、连贯,指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要求句子条理清晰,主次分明,文气流畅,音调和谐,紧凑严密,逻辑性强。一看话题是否统一;二看表述角度是否一致;三看语境是否和谐一致;四看语句顺序是否合理;五看语言是否衔接呼应。
4.下面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
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就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达至繁荣。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尤其是进入电影、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的数字化时代之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试想,当人们打开手里的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好莱坞电影、电视节目、网络视频、流行音乐,就可以跟天南地北的人们聊天交流的时候,谁还愿意走进剧院,去观赏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呢?
A. 信息化发展导致古老的地方剧种日渐式微
B. 信息化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威胁
C. 信息与交通间接影响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
D. 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承需重视保护剧院特色
【答案】B
【解析】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试题分析:由“核心观点”可知要找中心句。“信息、交通都不发达”讲述的是以前的情况,以前的情况不重要,属于背景引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开始讲述现在的情况,以前与现在对比,现在的情况更重要,即“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试想”即想一想,为举例子,故后文是假设论证,为了支撑前文观点,即传统文化因为信息化发展受到巨大冲击,B项是文段中心句的同义替换,当选。A项“古老的地方剧种”,文段尾句虽提及“地方剧种”,但为例子,例子内容不是重点,排除。C项“信息与交通”对应文段首句,是背景引入的部分,非重点,排除。D项“剧院特色”文段未提及,排除。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家贼事宜状
韩愈
臣去年贬岭外刺史,其州虽与黄家贼不相邻接,然见往来过客,并谙知岭外事,或人所说至精至熟。其贼并是夷獠,亦无城郭可居,依山傍险,自称洞主。衣服言语,都不似人。寻常亦各营生,急则屯聚相保。比缘邕管经略使多不得人,德既不能绥怀,威又不能临制,侵欺虏缚,以致怨恨。近者征讨,本起于裴行立、阳旻。此两人者,本无远虑深谋,意在邀功求赏。亦缘见贼未屯聚之时,将谓单弱,立可摧破,争献谋计,惟恐后时。朝廷信之,遂允其请。自用兵已来,已经二年,前后所奏杀获,计不下一二万人。倘皆非虚,贼已寻尽。至今贼犹依旧,足明欺罔朝廷。邕容两管,因此凋弊,十室九空,百姓怨嗟。阳旻、行立,相继身亡,实由自邀功赏,造作兵端,人神共嫉,以致殃咎。阳旻、行立,事既已往,今所用严公素者,亦非抚御之才,不能别立规模,依前还请攻讨。如此不已,臣恐岭南一道,未有宁息之时。
昨者并邕容两管为一道,深合事宜。然邕州与贼逼近,容州则甚悬隔。其经略使若置在邕州,与贼隔江对岸,兵镇所处,物力必全。一则不敢轻有侵犯,一则易为逐便控制。今置在容州,则邕州兵马必少,贼见势弱,易生奸心。伏请移经略使于邕州,其容州但置刺史,实为至便。
比者所发诸道南讨兵马,例皆不谙山川,不伏水土,远乡羁旅,疾疫杀伤。臣自南来,见说江西所发共四百人,曾未一年,其所存者,数不满百。岳鄂所发都三百人,其所存者,四分才一。续添续死,每发倍难。若令于邕容侧近召募添置千人,兵士皆便习。长有守备,不同客军,守则有威,攻则有利。
自南讨已来,贼徒亦甚伤损。察其情理,厌苦必深。大抵岭南人稀地广,贼之所处,又更荒僻。假如尽杀其人,尽得其地,在于国计,不为有益。容贷羁縻,比之禽兽,来则捍御,去则不追,亦未亏损朝廷事势。以臣之愚,若因改元大庆,赦其罪戾,遣一郎官御史,亲往宣谕,必望风降伏,欢呼听命。仍为择选有材用威信、谙岭南事者为经略使,处理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
(有删改)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德既不能绥怀 绥:安抚
B. 足明欺罔朝廷 罔:陷害
C. 一则易为逐便控制 逐便:乘便
D. 容贷羁縻,比之禽兽 容贷:宽恕
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愈能了解黄家贼事情和百姓情况是因被贬岭外做州刺史,亲涉其地。
B. 韩愈认为严公素其人不是能安抚控制局势的人物,也未另立章程办法。
C. 韩愈听说江南西道所征发的士兵共四百人,不到一年,所剩不足百人。
D. 韩愈认为体察他们的人情事理,黄家贼也必定深深厌烦以为苦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实由自邀功赏,造作兵端,人神共嫉,以致殃咎。
(2)仍为择选有材用威信、谙岭南事者为经略使,处理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
8. 韩愈对于黄家贼事宜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答案】5. B 6. A
7. (1)这实在是由于他们自己求取功劳赏赐,(从而)制造(导致)战争的事端,人神共同仇恨他们,以此招致祸患。
(2)接着替(他们)选择有才干(才能)、有威信(威望信誉)、又熟悉岭南情况的人做经略使,处理事情适当(得当适宜),当然永远不会再有侵扰背叛朝廷的事件(发生)。
8. 慎重择人;经略使府设在邕州;就近征调士兵;采用宽容怀柔政策(以防御为主,不主动出击);趁机招抚并设经略使。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黎六郎赴阳翟少府
韦应物
试吏向嵩阳,春山踯躅芳。
腰垂新绶色,衣满旧芸香。
乔树别时绿,客程关外长。
只应传善政,日夕慰高堂。
(注)踯躅: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红。芸香:书香。芸草香味能杀死书虫,读书人就把其夹在书中,时间久了书也有了这种味道。
9. 请简析首联的作用。
10.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9. (1)交代送别黎郎的原因。(2)点明黎郎赴任时的季节。(3)以漫山海野开放杜鹃花这乐翠村托黎郎赴任时的喜悦之情。
10. 对朋友的祝贺与赞美之情。“腰垂新绶色”写朋友新官赴任,字里行间透露出欣慰之意。对朋友的依依惜别和关杯之情。“客程关外长“对朋友路途遥远的牵桂之意。对朋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勉励之情,尾联写希望朋友有好的政绩,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四、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2)朝菌不知晦朔,________,此小年也。(庄子《蜀道难》)
(3)________,开国何茫然。(李白《蜀道难》)
(4)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5)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旁宫赋》)
(6)________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7)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________。(《论语•雍也》)
(8)相知无远近,________。(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答案】 (1). (1)夙兴夜寐 (2). (2)蟪蛄不知春秋 (3). (3)蚕丛及鱼凫 (4). (4)无案牍之劳形 (5).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5)奈何取之尽锱铢 (6). (6)树林阴翳 (7). (7)己欲达而达人 (8). (8)万里尚为邻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死之间
雷抒雁
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
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存。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
我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
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间,看见妈妈躺在地上呻吟着。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我看着床上被撕扯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上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脆弱!
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失态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也许,只要她的手抚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了81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很长,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亲人、失去情感分割,生命最终变得短暂了。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医治心灵伤痛的唯一处方就是“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
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亲,她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希望能救活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钝了的女人马上去找,可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因为,世上根本没有没有失去过亲人的家庭。
(摘自《名家散文集》,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叙述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人称各尽其妙,形成了相互辉映之效。
B. 妻子和儿子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并且劝慰“我”,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无法切身感受为人子者的丧亲之痛。
C. 本文以抒情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作者失去母亲后备受煎熬、悲伤无法排遣的内心世界。
D. 本文在生存与死亡、疼痛与忘却、焦虑与平静的两极振荡之中,抒发了作者对亲情、死亡等命题深刻而又独特的探讨和领悟。
13. 文章的标题叫“生死之间”,意蕴丰富。请结合你对标题的理解和文章内容,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情感。
14. 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的“宗教故事”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必不可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2. B 13. 先写“死”,写母亲的去世在作者心中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表达了作者失去亲人后难以化解、疗愈的悲痛之情。再写“生”,追忆母亲病逝,进一步抒发丧母之痛。最后,作者于“生死之间”提出要以理性化解丧亲之痛,或许是“生者”对“死者”最好的怀念。
14. 示例一:不能删去。
从主旨看,用宗教故事作结,表明家家都曾有亲人去世,人人都有可能失去至亲,痛苦是人生常态,难以避免,深化了正视亲人离世的痛苦,用理性化解痛苦的主题。
从结构看,承接上段作者“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的观点,收束了全文。
从艺术效果看,用富含哲理的故事作结,寄寓深远,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回味。
示例二:可以删去。
上一段作者已经为自己找到了答案——用理性治愈丧亲之痛,宗教故事只是这一观点的一个例证而已。删去此段,从结构上会使文章结尾更加简洁,主题上文章主旨更加突出,情感更加鲜明。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的态度
朱良志
朱光潜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
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总喜欢站在世界的对岸看世界,世界在我的对面,是被我感知的存在物、消费的客体、被我欣赏的对象。用这样的态度看世界时,人好像不在这世界中,成了世界的控制者、决定者。而“生命的态度”,则是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与我的生命相关。
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幽深的山林中,泉水淙淙流淌,溪涧边芙蓉花自在地开放,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落,这是一片寂静幽深的世界。又如王维《栾家濑》诗写道:“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在飒飒的秋雨之中,白鹭自在上下,诗人写的是自己的生命感觉。在这里,没有外在的“物”,没有被观的“景”,没有观照的主体,没有被观的对象。在诗人当下的体验中,人与世界共成一“天”,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这个世界,中国美学称之为“境”。
中国艺术创造的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有一些基本特点。它是艺术家在当下的体验中发现的,“境”是体验的真实。像王维《辛夷坞》《过香积寺》等小诗,几乎纯粹是山水花木的描写,没有人,甚至看不出有人的感情。其实,人隐在它的后边,这个生机世界是人在瞬间体验中“发现”的。“境”由心起,没有心灵的体验则没有境界,境界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它是浑全的,人与山水草木等外在世界共同形成一个无分别的圆满世界。像吴历“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淡无人”诗中所呈现的那样,无人即有人,落日山影,草亭空阔,与我心浑然一体,没有分别,更无别虑,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最后出现在“境”中的人与山水草木是彼此相关的存在。“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凡常的小院,紧闭的院门,阴沉沉的天气里,寂寞的主人就坐在窗前,眼前是密密的小雨,满目的苍苔。在这里,苍苔、小雨、庭草,都成了诗人的对话者,是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存在者,由这样的存在者共同构成一个意义世界。
15. 下列各项中,其性质属于原文所论“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
A. 陈设于展览馆内的屏风,通常用红木制作,起到点缀环境和分隔空间的作用。
B.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句,以马的萧萧长鸣表现自己与友人的依依不舍。
C. 《爱莲说》通过歌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D.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人创造了一个与自己彼此往来、密切相关的境界。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16.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不能以生命的态度观照世界,就不会创造出“境”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
B. 境界是艺术家在当下体验中发现的,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没有体验就没有境界。
C. 人与外在世界共同构成意义世界,其中的存在者彼此间体现了相互关联的特征。
D. 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将深奥的美学观点阐述得通俗易懂。
17. 根据文意,阐述中国美学中“境”的含义与特点。
【答案】15. D 16. D
17. “境”是人与物(景)共同形成的世界。特点:体验性(或:“是体验的真实”/“在体验中发现”);浑全性(或“是圆满的世界”);关联性(或“是彼此相关的存在”)。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学家吕思勉先生
陈吉龙
六岁,他就开始读经书、学八股;八岁起开始接触史学,启蒙者是他的母亲。后来在父亲的指导下,他从头至尾点读完了《纲鉴易知录》,后来又花了半年时间,点读了《通鉴辑览》,对中国历史有了一个概略的了解。与此同时,他还跟母亲学习了《说文解字》。
他就是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先生十岁,已开始读报,关心时事。1898年戊戌变法,风云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成了他心目中的楷模。他读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文章,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
他十五岁开始阅读正史,或抄录或点读,极其认真,且阅读速度惊人,能日读十四卷,每读书必从头至尾看完。十六七岁间,其父按苏常一带读书人家教子弟读书的常用方法,要他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通读一遍,以便在做学问之初,可知整个学问的概况及分类,知道天下学问有哪几种,每种源流派别如何,对学术史做一鸟瞰。他读得很认真,花了两年多时间,将经、史、子三部全部读完,只是集部读了一半。
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又阅读了《日知录》《廿二史札记》等书,着重学习怎样阅读史书及写作札记的方法。后来在经学名家丁桂征先生的指引下,他又花了三四年工夫,将有关小学的书及《十三经注疏》精读一遍,使经学、文字学成为治史的得力工具。1904年,他在邑人创设的“读书阅报社”听了元史专家屠寄先生的一次讲座,深受影响,开始研读辽金元史,从此爱好民族问题的研究。他二十多岁,便读遍了“二十四史”。
先生每读书必用朱笔圈识,或眉批,或将材料抄录,加题识或按语,分类保存,在此基础上写成读书笔记。待有心得,意见成熟,即写成札记、论文或专著。如此五十年如一日,形成了先生扎实的治学功力及精切严谨的学风和文风。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1925年“五卅”惨案之后,上海圣约翰大学爱国师生为悼念被杀害工人举行罢课,并在校内下半旗志哀,以示对帝国主义的抗议。美籍校长卜芳济竟蛮横地将当时的国旗拉下,踩在地上。于是全校师生愤而离校,并谋创光华大学。张寿镛先生任校长,知名学者如钱基博、胡适等激于爱国热忱,纷纷执教光华。当时已应沪江大学之聘的先生,看到光华初创,便决定赴光华任教,为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出一把力,争一口气。从此,几与光华终身相伴。
他进光华后,每周上课十多节,先后开过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文字学等十余门课程。他常穿深色长衫或袍子,戴一副深色近视眼镜,谦逊、质朴、睿智而又自信,具有东方学者的风度和气质。他的课极富魅力,很多受业学生认为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他上课时带几本古籍上堂,先以刚劲挺拔的书法板书一两段提纲,然后边踱方步边缓缓讲授,言辞清晰,语气平和,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先生虽自称是个专门读书的人,但他历来反对死读书。他认为读书不能脱离实际,学问在空间,不在纸上。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1月29日常州沦陷。当时他对女儿说:“我已年过半百,决不向日本人低头!”他虽然生活清苦,但是立身持正,志节凛然。那时候常州,城门口有日本兵的岗哨,行人经过时要脱帽,他“遂不帽,誓言吾必光复后戴帽”。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后,光华大学复校,翌年他特地在上海买了一顶六合帽戴上,扬眉吐气,昂然归故乡。
(有删改)
相关链接:
(1)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他学识渊博,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同时又极富获取新知的热情。治学领域广泛,在中国通史与多项专史的研究上都有建树,并撰写了大量教学用书和通俗读物,同时关注国事,心系民生。
(摘编自李波《吕思勉与二十世纪前半期的新史学》)
(2)先生不喜走访知名人士,自述见名人辄自远,不涉无谓的社会交际。没有学历学位,无党无派,遵从父训,一生唯好教书授业,小学、中学、大专、大学都教过。1926年进入光华大学,不久即受聘为新办的史学系系主任,遂自托为终身归宿,重要的学术创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前后凡30余年。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8.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吕思勉父亲依照苏常一带读书人家教子弟读书的常用方法,指导吕思勉通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便他在做学问之初对整个学问概况及分类有了解。
B. 吕思勉六岁开始读经书,八岁接触史学,十六七岁开始阅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十岁开始研读辽金元史,这些都是在父母的启蒙和指导下进行的。
C. 吕思勉治学领域广泛,对中国通史和多项专史以及文字学都颇有研究,他在光华大学曾开设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文字学等十余门课程。
D. 吕思勉关注国事,爱国忧民,光华大学初创之际,已应沪江大学之聘的他毅然决定赴光华任教,为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出一把力,争一口气。
19.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吕思勉十几岁时就结识戊戌变法风云人物康有为、梁启超,阅读他们的文章、著作,受他们的思想影响,把他们奉为心目中的楷模。
B. 吕思勉读书认真且速度惊人,每读一书,必从头至尾看完,到二十三岁时已将“二十四史”读了几遍,奠定了他成为史学家的坚实基础。
C. 吕思勉学识渊博,国学根底深厚,具有东方学者的风度和气质,在光华大学先后开设十余门课程,他讲课引经据典,深受学生喜爱。
D.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身居沦陷区常州的吕思勉,不齿于行人向城门口的日本岗哨脱帽行礼的行为,发誓光复后才戴帽子。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20. 作为一位优秀的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治学成功的要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8. B 19. C
20. (1)父母启蒙指导,名家引领:吕先生读书受母亲启蒙,经父亲指导学会许多读书方法;治学中得到经学家丁桂征先生、史学家屠寄先生的指引影响。
(2)治学态度勤奋执着:吕先生治学中阅读了大量书籍,积累大量史学知识;潜心科研,五十年如一日。
(3)治学方法科学严谨:吕先生为了治史,还学习了经学、文字学,学习了阅读史书以及写札记的方法。
(4)治学领域广泛:他在光华大学先后开过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文字学等十余门课程。
(5)甘于平凡:不喜欢走访名士,不涉无谓的社会交际。
六、作文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难忘的相遇:求学路上,遇见了给你人生启迪的良师;在生活中,遇到了相知的朋友;在事业上,遇见了赏识自己的伯乐……一个“遇”,千百年来,形成了多少迥异的人生,也派生了多少传诵的故事!
【答案】生命的遇见
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那场遇见是那么的壮烈,人生又是另一个高度.生命的遇见,是千年的叩拜也换不来的,唯有我们的心灵、思想、灵魂才能遇见这一场壮烈。
生命的遇见是心灵的交流。《高山流水》这一曲惊世之作难道不是见证了那一场伟大的相遇吗?唯有他可以听懂他的音乐,唯有他可以让他奏出如此绝世之音,他们的遇见便是心灵那一场交流,彼此听懂,了解和认识。《琵琶行》这一流传至今的佳作难道不是见证了那一样伟大的遇见吗?一位江州司马,一位琵琶女,一曲琵琶曲,他们遇见了.他的不尽人意的官场,她的不尽人意的生活,他们的内心那一份抑郁只有他们才懂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道出了这场生命的遇见的壮烈。他们的遇见便是那心灵的交流,因为生命的遇见,心灵不再孤寂,因为遇见,心灵又多了一份安慰。
生命的遇见是思想的撞击。马克思遇见了恩格斯,他们的遇见撞击出了光照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如果没有这场生命的遇见,如果没有这场思想的撞击,世界何时才会见到共产主义的曙光呢?施莱登遇见了施旺,他们的遇见撞击出了在生物学上的一个重要学说--细胞学说,打开了生物界的大门,成就了一个世界性的辉煌。他们的遇见,让他们在思想上更进了一个高度。生命的遇见是思想的撞击,在这场遇见之后,无论是他还是他,在思想都更进了一步,促进了共同的发展。
生命的遇见是灵魂的融合.那一束淡雅的菊花见证着那位使人的灵魂与大自然灵魂的融合。陶潜,面对世俗是多么的无奈,他遇见了,遇见了大自然的灵魂.他弃权贵而去,“守拙归园田”。品一口淡茶,于自然之中采菊,这场伟大的遇见便是灵魂的融合,他的灵魂多了一份高雅。还有那一位诗人--刘禹锡,生命的遇见让他与陋室的灵魂紧密结合,那一种傲岸的情操是世人所不能及的,一句“何陋之有”道出了无穷无尽的韵味。一场场生命的遇见,是那一个个灵魂的融合,他们的境界便更高了一层。灵魂的融合,见证了生命的遇见。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无论是心灵的交流,还是思想的撞击,还是灵魂的融合,都见证了生命的遇见,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场壮烈的遇见。唯有它们,聆听生命的声音。
文科附加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 其 籍 哉 放 而 绝 之 莫 善 于 是 是 以 孟 子 之 书 有 为 神 农 之 言 者 有 为 墨 子 之 言 者 皆 著而 非 之。”
(北宋·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22. 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岂 必 灭 其 籍 哉 放 而 绝 之 莫 善 于 是 是 以 孟 子 之 书 有 为 神 农之言 者 有 为 墨 子 之 言者 皆 著 而 非 之
23. 《战国策》的体例是什么?它在《四库全书》中属于哪一部?
24. 文中认为“禁邪说”的最好方法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22. 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23. 国别(体);史部
24. 揭露其具体内容,让世人知道不能信从邪说;再加以禁止。
参考译文:
有人说:“邪伪之说对正确的原则是有害的,应当废弃并禁绝它。那么《战国策》这部书不销毁,行吗?”我回答说:“君子要禁止邪说的话,本来要向天下的人说明那些邪说,使当时的人都知道邪说不能信从,然后加以禁止才能统一认识;使后代的人都懂得邪说不能照着办,然后加以告诫才能使人明白。难道一定要毁灭这本书吗?要废弃禁绝邪说,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因此《孟子》这部书里,有农家的学说,墨家的言论,都被记载下来并加以驳斥。”
二、名著阅读题
25.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哈姆雷特》有三条线索:一是哈姆雷特的复仇,二是雷欧提斯的复仇,三是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其他两条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
B. 《边城》寄寓了沈从文“美”与“爱”的文学理想:翠翠是美与爱、自然与神性的最高结晶;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既反映出湘西淳朴善良人们的人性之美,又反映出他们在“自然”“人事”的偶然变故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C. 《红楼梦》中,王夫人为丫鬟金钏投井一事而自悔,独自在屋中垂泪,黛玉见状连忙劝慰她,并拿出自己新做的两套衣服给金钏做装裹用。
D. 《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之间并非单纯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与鲨鱼争夺马林鱼的搏斗中,圣地亚哥对鲨鱼的赞叹,便是明证。
E.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它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初期法国的外省生活,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尤其是刻画了一个冷酷、狡诈、贪婪、吝啬的暴发户典型形象,深刻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答案】C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然后浏览选项,把握选项考查的方向,如人物、情节、主旨等,再与文本进行比对。本题中,C项,“黛玉见状连忙劝慰她,并拿出自己新做的两套衣服给金钏做装裹用”错误,应该是宝钗安慰并拿衣服给金钏。D项,“圣地亚哥对鲨鱼的赞叹”错误,圣地亚哥赞美的是大马林鱼,不是鲨鱼。故选CD两项。
26.简答题
(1)“河北醉归,怒斩曹瞒六将;江南赴宴,笑倾鲁肃三杯。”请说出这副对联所称赞的人物,并简述对联中所写的事情。
(2)夏瑜被群众认为是“疯了”,而陈士成则真的“疯了”。请说出两个人物分别出自哪两篇小说,并简要概括这两个“疯了”的不同内涵。
【答案】(1)对联所写人物为关羽。上联说的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护送两位嫂子千里投奔刘备的故事。下联说的是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关羽借与鲁子敬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互相敬酒,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的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因此安全脱身。
(2)夏瑜出自《药》,陈士成出自《白光》。。夏瑜因为其行为不被理解而被人称为“疯了”,这表现了底层百姓的麻木不觉醒,以及革命者奋斗而不能被理解的苦闷。陈世成是在科举制度下人格扭曲、精神畸变最后走向毁灭的的底层读书人形象。其发疯,揭示了旧式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巨大摧残。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莫言:中国文化隐秘的书写者
莫言没有走孙犁那样的路,虽然写了乡土里迷人的存在,却把视野放在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与同代人的文学有别了。这里,有鲁迅的一丝影子,西洋现代主义的因素也内化其间,由此得以摆脱了旧影的纠缠。他对历史的记忆的梳理,有杂色的因素,从故土经验里升腾出另类的意象。不再仅仅是乡土的静静的裸露,而是将那奇气汇入上苍,有了天地之气的缭绕。先前的乡下生活的作品是单一的调子居多,除了田园气便是寂寞的苦气,多声部的大地的作品尚未出现。自莫言走来,才有了轰鸣与绚烂的画面感和交响的流动。这些在民国的文学也有,但还是零星点点的存在。莫言的规模和气象,已超过了民国许多作家,可以说是自成一路的摸索者。
莫言以布衣之躯,写天下众生,不是布道,不是为百姓写作,而是作为百姓的写作,于是就沉浸在泥土的深处,大地的精魂与地狱的苦难,都在其作品里以雄放的姿色出现了。
有时候,仿佛醉心于去描述那些灰暗和丑陋的遗存,但在混杂之中,在精神的多种因子的碰撞中,伟岸的力量和不屈的生命激情依在,在翻滚摇曳的咏叹里,人间的爱意汩汩地流动着。
莫言早期的小说就显示了一种从单一性进入复杂性的特点。《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等作品于混浊、零乱里依然有素朴的美。他最初的语言很质朴,是带着七彩的光泽的。后来发生变化,节奏也快了,意象的密度也越来越大,雄浑的场景和无边的幽怨,在文字间荡来荡去。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27. 第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8. 莫言作品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
29. 请具体解释“大地的精魂与地狱的苦难”在文中的意思。
【答案】27. 对比。将莫言的乡土作品与同代人及先前人的乡土作品进行对比,突出了莫言作品中的特征:有西洋现代主义的因素,有鲁迅的影子,具有画面感和流动感。高度评价了莫言作品的规模和气象,是自成一路的。
28. 视野广阔,有鲁迅和西洋现代主义的风格;画面感很强,内容丰富灵动;从单一性到复杂性,从朴素的美到意象密度越来越大。
29. 大地的精魂指伟岸的力量、不屈的生命激情和崇高的精神品质。地狱的苦难指灰暗和丑陋的遗存,即人间底层黑暗、丑陋的苦难生活。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