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2019届高三上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小说是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的艺术。戏剧与小说有着不同的艺术规定性和基本风貌。
小说故事的时间、地点的变更完全没有限制,于是情节可以有大的容量;而戏剧是将事件的发生直接呈现在舞台上,作家对故事情节的支配必须受到舞台演出的限制,追求情节单纯集中,不枝不蔓。西方经典戏剧理论“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只允许有一个故事线索,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天,必须只有一个地点。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小说的媒介是语言,以叙述为主,诉诸读者的智力和想象;而戏剧的媒介则是演员的肢体和言语,以直观展示为主,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演员不能像小说那样插入作者的叙述、描写、观感、议论。高尔基在《论剧本》中说:“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的提示。”叙述与展示的不同带来的另一个区别是:小说倾向于表现过去时,而戏剧则表现现在进行时。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说:“任何叙述形式都趋向过去已发生而现在结束了的事件,那么戏剧的具体性正是发生在永恒的现在时态中,不是彼时彼地,而是此时此地。”所以,戏剧中表现过去发生的事件往往比较棘手,以前多靠人物的叙述回顾。
小说的故事是提供给私人阅读的,阅读的方式可以完全自由,情也可以随意调节,但是
观众走进剧场看一出戏的情形则不同,它是一种集体欣赏。戏剧的故事必须一开始就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且要维持这个兴趣到戏剧的终结。如果观众感觉乏味,难免随时离场,这会影响戏剧演出的效果。情绪效果的限制要求戏剧故事必须加快情节发展的节奏,且保持情节的张力和变化,这就需要戏刷中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英国威廉?阿契尔在其《剧作法》中说:“我们可以称戏剧是一种激变的艺术,就像小说是一种渐变的艺术一样,正是这种发展进程的缓慢性,使一部典型的小说有别于一个典型的剧本。”
戏剧与小说各有其基本艺术特质与形态,但两者并非“老死不相往来”。契诃夫的剧本《海鸥》背离了当时普遍接受的“戏剧法则”,追求戏剧事件的生活化和剧本的内在抒情性。虽遭指责,但这种崭新艺术促发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舞台导表演体系的变革。众多小说家融入了戏剧的“动作”、“冲突”、“悬念”等技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创作出了众多的优秀作品。
(摘编自陈军《论戏剧与小说的文体区别及沟通》)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戏剧有舞台演出的时空限制,西方经典戏剧理论“三一律”对此作出严格规定。
B. 与戏剧借助演员肢体、言语的直观展示相比较,小说借助语言的叙述更加自由。
C. 戏剧为了持续引发观众的兴趣,在一开始时就必须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
D. 契诃夫的剧本《海鸥》遭到指责是因为作品挑战了当时根深蒂固的"戏剧法则”。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用以突出戏剧与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的基本差异。
B. 文章从时空限制、媒介形式、情节节奏三个维度分析了小说与戏剧的不同形态。
C. 文章运用了引证的论证手法,名人的这些精辟论述为作者的观点增加了权威性。
D. 文章以艺术总是交融发展为前提,举例论证了小说与戏剧互动学习的必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戏剧作家跟小说家相比,进行剧本创作时不能天马行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B. 小说表现的是已经发生了的历史事件,而戏剧则表现的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
C. 小说的私人阅读方式和阅读时情绪的可调性决定了小说的情节发展进程的缓慢性。
D. 戏剧的“小说化”,小说的“戏剧化”不失为推动戏剧与小说向前发展的好思路。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C
项,原文是“戏剧中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并没有说“在一开始时就必须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故选C项。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D项,结尾观点是“两者并非‘老死不相往来’”,而不是“互动学习的必要性”。故选D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原文说“小说倾向于表现过去时,而戏剧则表现现在进行时”,“时”是指时态,而非现实。故选B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那儿只有黄土,不见平坦的塬地。洪水年年吞噬,塬地总在塌方,顺着沟、渠、小河,流进了黄河。从洛川再往北,全是一座座黄的山峁。树很少,少到哪座山上有几棵什么树老乡们都清楚。我常想,要是那一座座黄土山都是谷堆、麦垛就好喽。破老汉总是笑笑说:“那可就一股劲儿吃白馍馍了。”
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破老汉只带着七、八岁的留小儿过活。破老汉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大伙都说:“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オ唱得好山歌。”赶着牛出村,破老汉憋细了嗓子唱《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到大门ロ……“赶着牛回村,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
清明节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陕北的清明前后爱刮风,天都是黄的,太阳白蒙蒙的,窑洞的窗纸被风沙打得“唰啦啦”响。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陕北的风俗,清明节家家都蒸白馍,再穷也要蒸几个。白馍被染得红红绿绿的,老乡管那叫“子推”,是为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他看着我吃,不言语。临走时他说:“唉!‘心儿’家不容易,离家远。”“心儿”就是孩子的意思。
队里再开会时,队长提议让破老汉带着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年轻后生家,不敢让腰腿作下病,好好价把咱的牛喂上!”在那个地方,唯一能够代替人力的牛简直是宝贝。老乡让我喂牛,我心里很感动。
每天晚上,破老汉和我都要在饲养场上呆到十一二点,一遍遍给牛添草。留小儿跟在破老汉身边,寸步不离。她的小手绢里总包一把玉米粒,破老汉用牛吃剩下的草疙节打起一堆火,火光照亮了饲养场。留小儿把玉米埋在烧尽的草灰里,用树枝拨来拨去,“啪”地一响,爆出了一个玉米花。那是山里娃最好的零嘴儿。
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
“真个是在窑里看电影?”
“不是窑,是电影院。”
“前回你说窑里。”
“噢,那是电视。一个方匣匣,和电影一样。”
“她歪着头想,大约想象不出,又问起别的。
“啥时想吃肉,就吃?”
“嗯。”
“玄谎”
“真的。”
“成天价想吃呢?”
“那就成天价吃。
这些话她问过好多次了,也知道我怎么回答,但还是问。
“你说北京人都不爱吃白肉?”
她觉得北京人不爱吃肥肉,很奇怪。北京的神秘,对她来说,不亚于那道银河。
“山里的娃娃什么也解不开。”破老汉说。老汉是见过世面的,他三七年就入了党,跟队伍一直打到广州。他常常讲起广州:霓虹灯成宿地点着,广州人连蛇也吃,到处是高楼,楼里有电梯……留小儿听得觉也不睡。我说:“城里人也不懂得农村的事呢。”
喂牛,苦不重,就是熬人,夜里得起来好几趟。五更天给牛摔料,牛埋下头吃得香。我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迷迷糊糊进入了梦乡,不是看见全聚徳的烤鸭,就是掉进了什制海的冰窟窿。碰上下雨下雪,破老汉和我就躲进牛棚。牛棚里尽是粪尿,连打个盹的地方也没有。那时候我的腿和腰就总酸疼。
“倒运的天!”破老汉骂,然后对我说:“北京够咋美,偏来这山沟沟里作什么嘛。”
“您那时候怎么没留在广州?”
他瞪着眼睛愣半天。“唉,毬毛擀不成个毡,山里人当不成个官。”他说,“我那阵儿要是不回来,这阵儿也住上洋楼了,也把警卫员帯上了。山里人憨着咧,只要打罢了仗就回家,哪搭儿也不胜窑里好。毬!要不,我的留小儿这阵儿还愁穿不上个条绒袄儿?”他说他给刘志丹抬过棺材,守过灵。说完,老唱起来:“对面价沟里流河水,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
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乡亲们捎给我小米、绿豆、红枣儿、芝麻……我认出了一个小手绢包儿,我知道那里头准是玉米花。十年后,留小儿来了趟北京,她说这两年农村的生活好多了,一年还能吃好多回肉。
“你爷爷还爱唱吗?”我问。
“一天价瞎唱。”
“还唱《走西口》吗?”
“唱”
“不是愁了才唱吗?”
“咦?!谁说?“
哦,我的白老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根据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节编)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对“座座黄土山”的奇想与破老汉带笑的接话,是以幽默的笔法呈现沉重的内涵,读来并不轻松。
B. 适时地插入山歌也是这篇小说独特之处,作家借助山歌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生存状态与内心情感。
C. 破老汉对新中国的建立有贡献,但革命胜利后他因恋家而放弃城市生活返乡,这说明他有很重的小农意识。
D.
“我”是小说故事的见证者,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同时,“我”也是线索人物,使小说内容紧凑、集中。
5. 小说叙写了“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的情景,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6. 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人物塑造上,表现留小儿的天真、可爱与对北京的好奇、想往;表现手法上,与较为富足的城市生活形成对比,表现陕北人民生活的贫困;主题思想上,表现贫困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突出小说主旨。情节结构上,与文末我对留小儿的问话形成呼应。
6. 写环境有地域性。沟壑纵横,全是山峁,植被稀疏,是陕北地貌特征;清明风沙大,黄土蔽天,是陕北气候特点;人们住的窑洞,是陕北最具代表性的民居。人物语言多用方言。“白”发“破”的音,是陕北的口音;把孩子说成“心儿”,把撒谎说成“玄谎”等都是方言。嵌入了地方民歌。《走西口》等民歌是陕北特色的民歌,反映当地的历史与生活。反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风物。为纪念介子推,清明节家家都蒸白馍,而且称白馍为“子推”;人们吃的小米、绿豆、红枣儿等,是陕北的地方物产。
【解析】
【4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项,“很重的小农意识”分析有错,应为“参加革命的纯洁与对家乡的热爱”。故选C项。
【5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分析小说结构的能力。分析时,先概括小说情节所表现的内容,然原来再分析作用。小说情节的基本作用有: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也可能与前后文相关情节照应或形成对比或做了铺垫,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④表现小说的主旨。⑤情节本身的表达效果。本题要求分析小说叙写了“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的情景的作用。人物塑造上,留小儿只是个七、八岁的小孩,“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能表现留小儿的天真、可爱与对北京的好奇、想往。在情节上,与下文写较为富足的城市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与文章结尾我和留小儿的对话照应。在表达主旨上,表现陕北人民生活的贫穷和穷苦人渴望过上美好的生活。
【6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举出三处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的不同的例子,并分析。答题前,考生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了解主要的写作手法,领悟小说的主旨。抓住文中具有地域性描写环境,然后加以分析,分析其特色。举出三例即可,注意,三处特色不要相同。小说的故事背景就是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那儿到处是黄土,地域特色鲜明。如,环境气候特点,“陕北的清明前后爱刮风,天都是黄的,太阳白蒙蒙的,窑洞的窗纸被风沙打得“唰啦啦”响。”再比如,陕北人住的房子也有地域特色,他们住的是窑洞。陕北的语言也有特色,如“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说小孩是“心儿”,“玄谎”是说谎的意思。喜欢唱具有陕北特色的民歌,如《走西口》等。
【点睛】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以结合小说的三要素、主旨和情节自身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在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旨(揭示小说主题); 在形式上(主要指情节本身上的作用): 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 设置悬念,引人注意(引起读者关注),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在情节的发展上宕开一笔,使情节曲折起伏有波澜,耐人寻味,造成情节发展的变幻莫测,使情节发展波澜顿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1月25日,以“幻想无界,共享未来”为主题的2018中国科幻大会在深圳闭幕。与会专家表示,我国科幻行业近年来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前景乐观。
会上,南方科技大学发布了《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科幻产业产值超过140亿元人民币,2018年上半年,原创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前六个月产值已经接近100亿元。
中国科幻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呈现出出版、漫画、影视、衍生品、旅游等全产业链发展的局面。我国科幻小说发表平台继续增加,作品发表数量增加,质量也逐渐提高。2019年将上映的《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上海堡垒》等几部国产科幻电影,受到产业界的期待。科幻教育有望成为科幻行业的增长点。“去年,涌现了大量以科幻为内容的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教学课程。今年全国多地的高考试题出现跟科幻相关的作文或知识点,这些有望对科幻教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为科幻产业发展积蓄后备力量。”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吴岩说。
当前科幻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专家指出,我国科幻优质资源总体上比较稀缺,管理部门、行业组织以及相关企业等,有必要聚集整合有限的资源,营造良好的产业氛围和生态。
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郑凯说,无论是科幻电影还是其他衍生品,优质的内容是产业的源头,要有持续的优质内容产出,应给科幻作家营造更好的创作环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出版界和网络阅读平台应当在挖掘有潜力的科幻作家上给予支持。
(摘编自喻思南、张珊珊《中国科幻,前景乐观》)
材料二
“中国科幻产业的黄金时代可能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科幻文学,一部分是科幻影视。对科幻文学的前景我真的看不明朗,但是对中国科幻影视我是抱着坚定乐观信心的。”刘慈欣说。
刘慈欣坦言,中国的科幻文学还处于一种很初步、规模很小的状态,长期从事科幻写作的作家群体也很小,同时缺少有影响力的作品。“《三体》的爆红只是意外,这并不意味着科幻文学的成熟。”
对未来中国科幻影视的发展,刘慈欣称,现在很多科幻影视项目都在运作之中,2019年至少有三四部高成本的、工业化的、按照好菜坞的工业标准去生产的科幻电影会上映,与观众见面。
“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这个就是对科幻产业,尤其是科幻文学最有利的个肥沃的土壤。”刘慈欣说,即使目前对世界的影响力有限,但发展空间广阔,中国科幻产业仍有迎来黄金时代的可能。
(摘编自马佳欣《刘慈欣:中国科幻产业需要共同守望“黄金时代》)
材料三
我国目前大部分的科幻小说都是属于硬科幻系列,一般是由较高理工科背景的专业人士创作完成的,普通人很难去理解,刘慈欣的《三体》已经在故事情节上实现了突破,但是还是有很多读者表示读来吃力。科幻是科学与文学、科学与想象的边缘和交叉领城,技术细节的想象和运用确实是有理工背景的人的一种优势,但是理工背景的人比较强调思维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忽略了作品的人文性、叙事感,内部的冲突感不强,导致故事不是很好看。因此阅读范围仅限于小众范围内,无法延伸到大众范畴。
真正好的作品,仅靠技术细节是写不出来的,还需要更深刻的东西,需要对人类、对社会、对世界、对宇宙的理解。比如西方人关心的问题是文明冲突和人性的终极审判,而中国却更关注新技术带来的伦理冲突和国家的崛起。有广泛文化号召力的科幻作品应该对社会自身的现实问题进行观照、做出回应。
(摘编自吴苡婷《科幻产业的发展瓶颈问题剖析》)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8中国科幻大会上,与会专家们对中国科幻发展多年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同时也对科幻资源稀缺等现实问题提出了建议。
B. 《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原创科幻产业产值增长迅速,2018年超越2017年的势头已经十分明显。
C. 中国的科幻文学现状是起步晚、规模不大、作家群体小,《三体》水平不高,爆红有偶然性,不代表中国科幻文学已经成熟。
D. 我国目前大部分科幻小说是由较高理工科背景的作者创作完成的,由于比较强调科学性而忽略人文性,缩小了阅读的范围。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科幻优质资源总体稀缺的现状下,只有聚合有限资源,营造良好的产业氛围和生态,科幻产业才有可能向前发展。
B. 对于科幻文学的前景和中国科幻影视的发展,刘慈欣的态度不尽相同,说明他对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持审慎的态度。
C. 大量以科幻为内容的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教学课程的涌现,是科幻教育为当前科幻产业发展提供的有力的增长点。
D. 比起西方人关心文明冲突和人性的终极审判,中国科幻作品关注的问题显得狭隘,是其缺乏广泛号召力的一个原因。
9. 发展科幻文学,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简要概括并说明。
【答案】7. C 8. C
9. 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发展科幻教育,培育科幻文学后备力量。创作环境方面:应给科幻作家营造更好的创作环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科幻作家方面:作家出版界和网络阅读平台应当在挖掘有潜力的科幻作家上给予支持。科幻作品方面:增强科幻作品的文学性,关注社会自身的现实问题。
【解析】
【7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C项,“《三体》水平不高”曲解文意。文中说“刘慈欣的《三体》已经在故事情节上实现了突破”。不能说水平不高。故选C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项,“是科幻教育为当前科幻产业发展提供的有力的增长点”变未然为已然。文中是说“科幻教育有望成为科幻行业的增长点。”故选C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本题要求概括发展科幻文学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由材料一中“今年全国多地的高考试题出现跟科幻相关的作文或知识点,这些有望对科幻教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为科幻产业发展积蓄后备力量。”可总结出,要积极发展科幻教育,培育科幻文学后备力量。材料一中“有必要聚集整合有限的资源,营造良好的产业氛围和生态。”“应给科幻作家营造更好的创作环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能总结出第二点答案。材料一中“同时,出版界和网络阅读平台应当在挖掘有潜力的科幻作家上给予支持。”可总结出第三点答案。材料三中“真正好的作品,仅靠技术细节是写不出来的,还需要更深刻的东西,需要对人类、对社会、对世界、对宇宙的理解。”“有广泛文化号召力的科幻作品应该对社会自身的现实问题进行观照、做出回应。”可总结出,要增强科幻作品的文学性,关注社会自身的现实问题。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谟,征五世孙,字申之,擢进士第,同州刺史杨汝士辟为长春宫巡官。文宗读《贞观政要》,思征贤,诏访其后。谟姿宇魁秀,帝异之。经略使董昌龄诬杀参军衡方厚,贬溆州司户,俄徙峡州刺史。谟谏曰:“王者赦有罪,唯故无赦。今昌龄杀不辜,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又授刺史,复使治人,紊宪章,乖至治。”有诏改洪州别驾。先是,帝谓宰相曰太宗得征,参裨阙失,朕今得谟,又能极谏,朕不敢仰希贞观,庶几处无过之地。”教坊有工善为新声者,诏授扬州司马,议者颇言司马品高,不可以授贱工,帝意右之。宰相谕谏官勿复言,谟独固谏不可,工降润州司马。俄为起居舍人,帝敕谟曰:“事有不当,毋嫌论奏,”谟对:“臣顷为谏臣,故得有所陈;今则记言动,不敢侵官。”帝索起居注,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谟曰“向者取观,史氏为失职。陛下一见,则后来所书必必有诲屈,善恶不实,不可以为史,且后代何信哉?”乃止,擢谏议大夫,兼起居舍人,谟固让不见可,乃拜。始谟之进,李珏、杨嗣复推引之。武宗立,谟坐二人党,出为汾州刺史。宣宗嗣位,召授给事中,迁御史中丞,发驸马都尉杜中立奸赃,权戚缩气。顷之,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建言:“今东宫未立,不早以正人傅导之,则非得负副贰之重。”且泣下,帝为感动。时帝春秋高,嫡嗣未辨,众臣归重。大中十年,领剑南西川节度使。上疾求代,召拜吏部尚书,因久疾,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太子少保。卒,年六十六,贈司徒。
(节选《新唐书·魏谟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B. 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C. 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D. 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刺史,原是奉皇命检核地方官的职务,后成为掌一州军政大权的要职。
B. 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是编纂历史书籍的重要根据。
C. 嫡嗣,此处指皇位承继人,即太子。嫡,宗法制度下妻或妾生的长子。
D. 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其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和荣誉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谟心系朝纲,秉公劝谏。对于皇帝要赦免董昌龄一事,魏谟认为董昌龄杀害无辜的事实确凿,如果赦免他,会紊乱朝纲。
B.
魏谟坚持原则,敢于直谏。皇帝偏袒一位乐工并授官扬州司马,宰相也授意谏官不要再言,虽劝谏失败,魏谟仍进言不已。
C. 魏谟忠于职守,从不越职。他从谏官转任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舍人时,皇帝仍要求他评价自己言行,他直言拒绝了该请求。
D. 魏漠正气凛然,不畏权势。宣宗即位,他任御史中丞,揭发驸马都尉杜中立的贪赃行为,使皇亲国戚的骄横气焰得以收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昌龄杀不辜,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
(2)今东宫未立,不早以正人傅导之,则非得负副贰之重。
【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现在董昌龄杀戮无罪之人,(董昌龄)却特意被怜恤宽恕,朝廷内外都认为这是枉法。
(2)现在太子还没有确立,不早点任用品行正直的人辅助、教导被确立的太子,(被确立的太子)就不能担负太子的重任。
【解析】
【10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奏”后面必须要断开;“书”是动词,记录的意思,前面省略的主语是左史、右史官,该词前面要断开;“陛下”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无畏”和“不善”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陛下,这两个词前面分别要断开;“天下之人”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曰”后面必须断开;“我”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故选D项。
【1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C项,“宗法制度下妻或妾生的长子”解释错误,应为“正妻所生的儿子”。故选C项。
【12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虽劝谏失败”分析有错,据原文“工降润州司马”,说明魏谟的劝谏应是有效的。故选B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不辜,无罪之人;特,特意;被,就是被动词;矜,怜恤;贷,宽恕;中外,古今异义词,指朝廷内外。第二句中,东宫,指太子;以,任用;正人,正直的人;傅导,辅助、教导;副贰,专有名词,特指太子;负……之重,担负……的重任。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参考译文:
魏谟,是魏征的第五代孙,字申之,考中进士科,同州刺史杨汝士(向朝廷)举荐(魏谟)担任长春宫巡官。唐文宗(李昂)读《贞观政要》,想到魏征的贤良,下诏寻访他的后代。魏谟身材魁梧,容貌清秀,皇帝认为他不寻常。经略使董昌龄诬陷并杀害了参军衡方厚,被贬为溆州司户,不久改任峡州刺史。魏谟上奏章进谏说:“帝王赦免有罪的人,只有故意犯罪的人不能赦免。现在董昌龄杀戮无罪之人,(董昌龄)却特意被怜恤宽恕,朝廷内外都认为这是枉法。(朝廷)又授予董昌龄刺史的职务,让(他)又去治理百姓,这会使典章制度混乱,背离至善至美的政治。”(最终)皇帝下诏(让董昌龄)改任洪州别驾。在此之前,皇帝对宰相说:“太宗皇帝得到魏征,弥补缺失。我如今得到魏谟,(他)必定能极力劝谏,我不敢希求达到贞观之治的境地,或许也可以处于没有过失的地步了。”教坊有位擅长创制新曲的乐工,皇帝下诏授予(他)扬州司马的职务,议论的人极力进谏说扬府司马官品很高,不适合授予地位低贱的乐工,皇帝有意偏袒乐工。宰相授意谏官不要再进谏了,唯独魏谟坚持劝谏说不能这样做,(最终)乐工被降格任润州司马。不久,(魏谟)转任起居舍人,文宗给魏谟下诏令说:“我行事有不正确的,(你)不要犹豫只管上奏,论述自己意见。”魏谟说:“臣以前担任谏官,所以能够正言规劝;现在(我的职责)是记录皇帝的言行,不敢超越职分。”皇帝索要起居注,魏谟上奏说:“古时设置左史、右史官,记录得失以便保存下来作为借鉴。陛下只要是行事正确,就不要担心我不记录;如果陛下所做的事有错误,(即使我不记录)天下的人也会记录下来的。”皇帝又说:“不是这样的,我曾经看过起居注。”魏谟说:“从前您索取观看,是史官失职。陛下一看,那么后来所记录的内容必然会有避忌,好坏失真,不可以作为历史,况且后代怎么能相信呢?”皇帝于是停止索看起居注。(皇帝)破格提拔(魏谟)担任谏议大夫,兼起居舍人,魏谟坚决辞让,皇帝没有同意,于是(朝廷)授予(魏谟)这两个官职。当初魏谟的提拔,是李珏、杨嗣复推荐的。唐武宗(李炎)继位,魏谟因被指为两人的党羽而获罪,被贬出京城任汾州刺史。唐宣宗(李忱)继位,召(魏谟)入京城授予给事中的官职,升任御史中丞,(魏谟)揭发驸马都尉杜中立的贪赃行为,致使有权势的皇亲国戚收敛骄横气焰。不久,(魏谟)晋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魏谟)建议说:“现在太子还没有确立,不早点任用品行正直的人辅助、教导被确立的太子,(被确立的太子)就不能担负太子的重任。”并且留下眼泪,皇帝被(魏谟这番话)感动。当时皇帝年岁已高,太子尚未确立,(这番话)被大臣们推重。唐宣宗(李忱)大中十年,(魏谟)以平章事的身份兼任剑南西川节度使。(魏谟)患病,上奏章请求(朝廷)选择别人替代自己,被召入京城授予吏部尚书的官职,因长期患病,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太子少保。(魏谟)去世,时年六十六岁,被追赠司徒的职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好事近?席上和王道夫赋元夕立春
辛弃疾
彩胜斗华灯,平地东风吹却。唤取雪中明月,伴使君行乐。
红旗铁马响春冰,老去此情薄。惟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著。
【注】彩胜:又称幡胜。《续汉礼仪志》有:“立春之日,立青幡于门外。”“红旗句:苏轼《上元夜》有“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的诗句。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门前青幡与华灯交相辉映,大地春风送来暖意。这两句描写出节日的盛景。
B. 天空的明月本是自然现象,词人用“唤取”两字赋予月人的情感,饶有情趣。
C. 面对着元夕立春这样热闹的节日,年老的词人淡薄了红旗铁马的征战生活。
D. 词人对元宵夜华美的盛景不感兴趣,却独自一人来到前村欣赏早开的梅花。
15. 词的最后两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词的最后两句写了词人独自前村赏梅的情景。与元夕场景的热闹形成对比,突出了词人的孤独寂寞。以赏梅象征词人的高雅情怀与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解析】
【14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C项,“年老的词人淡薄了红旗铁马的征战生活”赏析有误。“红旗铁马响春冰,老去此情薄”两句,根据注释,意思应为带着仪仗,骑着马,在马蹄声中赏灯的兴趣因为年老而变淡。故选C项。
【15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分析诗句作用。本题要求分析词的最后两句作用。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诗句的作用,可以从理解诗句内容,分析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对表达情感的作用等角度进行。词的最后两句“惟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著”,内容上,写了词人独自前村赏梅的情景。结构上,与元夕场景的热闹形成对比。表达情感上,突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整体上,以赏梅象征词人的高雅情怀与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看看诗中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考生对这些概念性的东西要理解,并能结合句子分析判断出来。然后结合题干中的内容具体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一句表明了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原因,“________”一句表明了一个人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原因。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一句形容楼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________”一句形容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
(3)在《离骚》中,面对世俗的污浊不堪,屈原失意彷徨,走投无路,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所欲有甚于生者 (2). 所恶有甚于死者 (3). 春光融融 (4). 风雨凄凄 (5). 宁溘死以流亡兮 (6). 余不忍为此态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恶、融、凄、溘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第II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人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 。《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 。
俗话说,“三口为品”,这正是中国人对茶的品饮艺术极为朴素的认识,对于中国人来说品茶就是品味人生。茶里面既有大千世界的班驳色彩,又有生活的酸甜苦辣。在这里,茶就像人们自身气象万千的人生经验。茶之“绿”,不仅是茶的本色,也是人类生命的本色。而茶之“苦”,不但是茶之真味,也是人生的真味。如此,茶才 ,回味不尽,中国人对品茶,强调的是切身的感悟与体验。前人于此常有 的描绘。近现代文学家林语堂有茶的“三泡”之境说,认为茶在二泡时最妙。第一次冲泡时宛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而“二泡”时则如十六岁之妙龄女郎,至“三泡”时已是少妇了。( )。此外,中国人在品饮时,注重体味茶汤中完整的世界,即融茶之色、香、味、神、境于一体,融诸多复杂的心理过程为一体,于无形之中完成从生理享受到精神享受的过程。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莫衷一是 不足为据 意味深长 出神入化
B. 众口纷纭 无案可稽 耐人寻味 炉火纯青
C. 莫衷一是 无案可稽 意味深长 炉火纯青
D. 众口纷纭 不足为据 耐人寻味 出神入化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正是对苏轼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极为传神的演绎
B. 苏轼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正是对这极为传神的演绎
C. 这正是极为传神地演绎了苏轼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
D. “从来佳茗似佳人”苏轼名句正是对这极为传神的演绎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B. 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
C. 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 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
【答案】17. A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众口纷纭,人多嘴杂,议论纷纷。根据原文“人人言殊”可知,对于“中国人何时开始饮茶”,人们各有各的看法,没有统一的意见,因而应当选择“莫衷一是”,排除B、D两项。不足为据,不能作为依据。无案可稽,没有证据可查。此处意思是说人人都知道《食经》是伪书,因而《茶经》就不能作为“中国人饮茶饮茶起于神农氏”的依据,应选择“不足为据”,排除C项。意味深长,含蓄深远,耐人寻味。耐人寻味,形容值得让人仔细体会,琢磨。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语境说的是前人描绘品茶的切身感悟与体验,很绝妙。因此选用“出神入化”。故选A项。
【18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
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从来佳茗似佳人”强调的是林语堂关于茶的“三泡”之境说,所以“这”为主语,排除BD两项。C项,“这正是极为传神地演绎了……”的表述不顺畅,排除C项。故选A项。
【19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由前文“体味茶汤中完整的世界”可以判断出,画横线的句子可简化为“一杯茶是艺术世界”,而AB两项是说“中国人是艺术世界”,主客颠倒,不合逻辑,排除A、B两项;数量词一般放在形容词前面,应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而不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成语使用要注意几个方面。1.不要望文生义。成语误用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成语一知半解,以今律古。如“文不加点、明日黄花、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五风十雨、狗尾续貂”等。
2.注意感情色彩的区别。如“有口皆碑、方兴未艾、无所不至、过江之鲫、粉墨登场”等。
3.注意适用对象。许多成语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不能乱用。如“大言不惭、天花乱坠、豆蔻年华、美轮美奂、汗牛充栋”等。
4.注意谦敬成语。如“抛砖引玉、鼎立相助、敬谢不敏、蓬荜生辉”等。
5.注意两用成语。如“想入非非、异想天开、灯红酒绿、一针见血”等。
6.注意有的成语不能跟宾语。如“出奇制胜、漠不关心、求全责备”等。
7.还有一类成语,其本身已经含有的意思在文中再加以阐述而导致重复或者出现矛盾。如“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妄自菲薄自己、三令五申地强调、一天天地日臻完善、一个莘莘学子”等。考生要注意普通成语与熟语的合并考查,重视含有近义、双义、多义的成语与熟语,注意准确区分其或本义、或喻义、或引申义、或感情色彩的使用特征。
20.下面是某杂志社一则征文启事的初稿部分,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今年的6月15号是《人民日报》社成立7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人民日报》开办70周年,本社特决定举办以“我与人民日报的故事”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此次征稿面对海内外的作者、读者。务请广大作者、读者提供自己与《人民日报》之间发生的真实、生动、难忘的故事,我们期待您的大作,以便共襄《人民日报》70年的成长历程。
【答案】“15号”改为“15日”;“开办”改为“创刊”;“面对”改成“面向”;“务请”改为“诚邀”;“共襄”改为“分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本段材料是某杂志社一则征文启事的初稿部分。“6月15号”中,“15号”是口语,改为书面语“15日”。“为纪念《人民日报》开办70周年”中,“开办”,指建立、举办。《人民日报》的报刊,该词不搭配,改为“创刊”。“此次征稿面对海内外的作者、读者”中,“面对”表达范围太小,应用表示范围较广的“面向”。“务请广大作者、读者”中,“务请”是务必请求,语气太生硬,改为能表达诚意的“诚邀”。“以便共襄《人民日报》70年的成长历程”中,“共襄”,襄者,助也。辅助的意思,就是共同干一番大事的意思。不合语境,应改为表达共同分享的词,“分享”。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内容(词语、句子、段落和整体和谐)、场合(时间、地点、氛围),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
21.下面是某电商企业的“产品质检流程图”,请根据图示,写一段文字介绍产品品质把控情况,要求表述准确,语言简洁、连贯,不超过90字。
【答案】原材料入厂后,前端质检人员检验原材料,合格之后,入库等待生产;生产过程中,中端质检人员监督整个生产过程;产出货物进仓后,后端质检人员再次检测,以确保货物质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重点考查流程图。答题时,注意题目要求,看清楚流程图陈述的对象;看清箭头指向或事物的发展方向;然后把握各步骤之间的关系,条件、因果或转折等。根据大箭头的方向,此过程主要有几大步,然后分别又有几个环节,表述时要信息完整,语言通顺。本题是某电商企业的“产品质检流程图”。表述时,先看清流程结构示意图,明确有多少个程序,搞清先后顺序,留意中间复杂的部分流程,要表述清晰,流畅,完整,先整体,后局部。特别强调下,第二步中,要前端质检人员检验原材料这步要交代清楚。另外,生产过程中,中端质检人员监督整个生产过程这一程序也要说清楚。整合后,表述如下:原材料入厂后,前端质检人员检验原材料,合格之后,入库等待生产;生产过程中,中端质检人员监督整个生产过程;产出货物进仓后,后端质检人员再次检测,以确保货物质量。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但有位大科学家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表示:“我尊敬这种人,但我却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拿出一块木板来,寻找最薄的地方,然后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许多孔说:“像这样搞科学研究行吗?“
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必要的坚持,灵活的变通
海尼格是一个有智慧的人。石英表的积压让企业陷入困境,而海尼格的变通——按月份留下12块石英表,剩余的全部销毁,结果石英表作为限量版被拍出了高价。
海尼格的变通是一种智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恰恰是刘翔的写照。“飞人刘翔”这个多么熟悉的称号啊!刘翔在110米跨栏这项比赛中的卓越成绩,震惊了全世界的人。人们可能都认为他是天生的跨栏运动员,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刘翔最初作为运动员时,他训练的项目是跳高,但他在这一领域却默默无闻,没有出色的成绩。后来在一次训练中,刘翔被一个教练看中,邀请他加入自己的训练队伍中,从事110米跨栏的练习。在思考再三后,他转向了110米跨栏。最后,才成就了“飞人刘翔”。
刘翔的变通同样是一种智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境界。陶渊明,一位著名的田园派诗人。他的清雅惬意令人羡慕。这样一位与世无争的诗人,之前,也拥有满腔热血,想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但现实是不允许进入官场后的陶渊明屡次受挫,他见证了官场的腐败和黑暗,他却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他在纠结和惆怅中,作出了选择——放弃官场的一切,隐居山林,过田园生活。这样以后,才有了那些千古名句,才有了那样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的变通也是一种智慧。
有时候,人之所以失败,只是因为坚持了错误的东西,却不知变通。如果周瑜懂得变通,又怎会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呢?如果项羽懂得变通,又怎会投江自刎呢?如果商鞅懂得变通,又怎会车裂于市呢?
但不是全部变通,都可有成功作为落脚点。有一种所谓变通,实则投机取巧的转身,就滑出歪歪斜斜的曲线。警察审讯“变通”为滥用私刑,致嫌疑人伤残;酸奶制造商“变通”为把皮鞋当作原料,致群众遭殃;城市规划创造业绩“变通”为反复拆建,致劳民伤财……这不是正常的变通,是扭曲的取巧,是国人的隐痛。
坚持是无边的沙漠,而变通则是沙漠中的绿洲;坚持是压顶的愁云,而变通则是吹散阴霾的春风;坚持是无边的沼泽,而变通则是沼泽旁鸣唱的鸟儿……
学会变通,变通也是一种智慧。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本次作文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材料探讨的是科学家如何搞科研的问题。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获得同行称赞 “审时度势”,但有位大科学家却不以为然,他以钻木板钻最薄的地方为喻,说明认为搞科研不能如此态度。该材料里,可以认可那个物理学家的做法,此路不通,就另开一条路。换个方向研究,认可他的灵活和变通。也可以认可大科学家的看法,搞科研要能潜下心来,能啃硬骨头,有钻劲和韧劲,能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立意参考:1.“成绩不佳”意味着困难多、风险大,人生总有绕不开、躲不过的“成绩不佳的地方”。于个人而言,“钻最薄的地方”就是缺乏韧劲,拈轻怕重,遇到难题瞻前顾后;敢于“钻最厚的地方”就是不怕困难,攻坚克难,终将磨砺真本领、收获真才干,拥抱不一样的风景。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2.于国家而言,核心技术突破不了,就会永远受制于人;腐败这个“最大威胁”拔除不掉,就会失去民心;深化改革中的“拦路虎”清除不尽,就会影响前进步伐。这些,都是绕不开、躲不过的“成绩不佳的地方”。直面考验,迎难而上,钻得进去,研究透彻,才有利于开创事业发展、民族振兴的新局面。3.“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与其跨界发展,不如专一执着,持之以恒,一生做好一件事,必有大成。4.大发展的时代给予每个人更多的选择机会,审时度势者胜,创新求变者强,找到最有利于自己的地方,就是找到了人生木板上”最薄的地方“。用巧劲替代蛮劲,大胆跨界,可以在有限的人生获得更多的成就。5.成长无法抄近道,成功没有短平快。如写议论文,要做到观点鲜明准确,论据典型,论证要有力,要有层次性,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进行论证。论证方法不能单一。如写记叙文,则要写清人和事,注重细节描写,以情动人。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全称是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实质也就是有些地方所说“时评类”作文,其本质还依然是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明确的指向性任务,意在增强写作的目的性、防止套作。这种作文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一事物或社会现象的态度与看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表达的清晰与晓畅。因此,在写作这类作文时,有些基本的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要素,才能达到要求;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框架,才能在考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哪些构件组成呢?笔者认为,有如下五部分。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
这个步骤一般的同学很难发挥。到底要怎样才能深入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多了。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一篇习作具备了上述五个部件构建而成,已是有模有样、中规中矩,若能加上一些必备的调味品,如菜肴之于姜葱蒜,而后定然可取得高分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