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专版
第
10
课时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PART TWO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
时空坐标
】
【
课时主题
】
中国的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
立志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
建立共和国。在孙中山等人的推动下
,
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
革命团体和组织纷纷建立
,
各地革命活动风起云涌
,
民主革命逐渐成为时代潮流。
1911
年的辛亥革命
,
终于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
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但是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袁世凯上台后
,
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他破坏民主共和
,
复辟帝制
,
遭到举国反对。袁世凯死后
,
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
考点知识回扣
【
课标要求
】
考点一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
八上
P38-41)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
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019
年是孙中山创建兴中会
,
提出“振兴中华”
125
周年。
主题
具体内容
革命先行
者孙中山
评价
孙中山
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
他一生以革命为己任
,
立志救国救民
,
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考点知识回扣
主题
具体内容
革命先行
者孙中山
早年的
革命活动
上书失败
1894
年
,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
,
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
,
遭到拒绝
;
失望之余
,
他开始认识到
,
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
才能拯救中国
成立兴中会
1894
年
11
月
,
孙中山在
美国檀香山
建立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兴中会
,
提出“
振兴中华
”的宗旨
广州起义
1895
年
,
孙中山回到香港
,
联络陆皓东等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
,
同时开展筹款、联络会党和军队等秘密工作
,
准备广州起义。
10
月
,
起义消息泄露
,
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
,
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海外
,
先后在日、美、英等国考察社会实际
,
发展革命组织
,
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考点知识回扣
主题
具体内容
同
盟
会
与
三
民
主
义
革命思想
的传播
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
,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主要著作
出现了章炳麟的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
猛回头
》和
《警世钟》
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革命团体
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
,
影响较大的有华兴会和光复会
中国同盟会
目的
为了集中革命力量
,
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时间
1905
年
8
月
地点
日本东京
组织者
孙中山
性质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
,
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考点知识回扣
主题
具体内容
同
盟
会
与
三
民
主
义
中国同盟会
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
,
恢复中华
,
创立民国
,
平均地权”
领导机构
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
,
建立领导机构
机关报
《民报》
影响
它的成立
,
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
,
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三民主义
内容
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提出
“民族”
(
驱除鞑虏
,
恢复中华
)
“
民权
”
(
创立民国
)
“民生”
(
平均地权
)
三大主义
,
合称“三民主义”
地位
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考点知识回扣
【
课标要求
】
考点二 辛亥革命
(
八上
P42-45)
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
,
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主题
具体内容
辛
亥
革
命
背景
(1)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社会基础
(2)
清政府完全成为
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反动卖国的本质日益促进人民的觉醒
(3)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
《辛丑条约》
签订后
,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5)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
对外侵略加剧
目的
推翻清朝统治
,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派
考点知识回扣
主题
具体内容
辛
亥
革
命
起义
萍浏醴起义
1906
年冬
,
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三万余人参加起义
,
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刘道一等在长沙遇害。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
,
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安庆起义
1907
年夏
,
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
,
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起义人员与清军激战四小时
,
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
徐锡麟死难。革命党人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
,
因歹徒告密
,
被捕遇难
广西起义
1907
年
,
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
,
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
,
袭取镇南关。起义军奋战七昼夜
,
因弹药缺乏
,
最终失败
考点知识回扣
主题
具体内容
辛
亥
革
命
起义
黄花岗
起义
1911
年
4
月
,
由于情况发生变化
,
黄兴在准备尚未就绪的情况下
,
临时决定提前举事。经过一昼夜的苦战
,
终因众寡悬殊
,
起义失败。后来
,
将收殓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葬于广州黄花岗
,
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
这次革命称为“黄花岗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
,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
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武昌起义
(
高潮
)
背景
1911
年
,
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
,
在
同盟会
的推动下
,
积极谋划起义。
10
月
9
日
,
共进会负责人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
,
不慎爆炸
,
起义计划泄露
,
清政府到处搜捕革命党人
,
形势非常紧迫
主要力量
湖北新军
影响
武昌起义胜利后
,
各省纷纷响应。到
1911
年
11
月下旬
,
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
,
支持革命
考点知识回扣
主题
具体内容
辛
亥
革
命
历史
意义
(1)
政治上
: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
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
君主专制制度
的终结
(2)
思想上
:
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
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
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3)
经济上
:
打击封建势力
,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
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4)
社会生活
:
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法令
,
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局限性
辛亥革命
的胜利果实最终被
袁世凯
窃取
,
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社会性质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没有发生改变
,
也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
纵横联系
】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事件
: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考点知识回扣
【
课标要求
】
考点三 中华民国的创建
(
八上
P46-49)
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
主题
具体内容
中华民国
的建立
背景
武昌起义胜利后
,
各省纷纷独立
,
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经过多方协商
,
决定在南京成立临时中央政府。
1911
年
12
月
,
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
,
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标志
1912
年
1
月
1
日
,
孙中山在
南京
宣誓就职
,
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
以
1912
年为民国元年
,
改用公历
影响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
孙中山
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考点知识回扣
主题
具体内容
袁世凯窃取革
命果实
清帝退位
背景
武昌起义成功后
,
湖北军政府与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交涉
,
力图通过和平的方式早日实现共和。
南京临时政府
成立后
,
孙中山也曾表示
,
如果清帝退位
,
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
,
他即行辞职
,
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时间
1912
年
2
月
12
日
,
清朝
260
多年的统治结束
袁世凯
夺权
经过
(1)1912
年
2
月
13
日
,
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
并推荐
袁世凯
继任临时大总统
(2)
袁世凯以北方秩序不易维持等借口
,
不肯南下
,
迫使南京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
1912
年
3
月
,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结果
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考点知识回扣
主题
具体内容
《中华民
国临时
约法》
时间
1912
年
3
月
11
日
颁布者
孙中山
(
临时大总统
)
制定机构
参议院
内容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
,
一律平等
;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
,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
,
司法独立等
评价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的原则
,
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
它所反映的资产阶级的愿望和意志
,
在当时
,
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的
,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
考点知识回扣
【
易混易错
】
(1)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而非封建制度
,
也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我国封建制度到
1952
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后才结束。
(2)
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
:
民国纪年
=
公元纪年
—
1911(
如
:
民国
33
年
=
公元
1944
年
—
1911)
。
考点知识回扣
【
课标要求
】
考点四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
新增
)
(
八上
P50-54)
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
;
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主题
具体内容
二次革命
宋教仁遇刺
背景
1912
年
,
以
宋教仁
为首的国民党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优势
,
使袁世凯大为惊恐
过程
1913
年春
,
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经查
,
刺杀宋教仁的幕后黑手竟然是袁世凯的亲信
,
并直接牵涉到袁世凯本人
考点知识回扣
主题
具体内容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
背景
“宋案”发生后
,
袁世凯遭到国内舆论的谴责
过程
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
,
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
,
并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
,
发动“
二次革命
”
结果
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
,
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
考点知识回扣
主题
具体内容
袁世凯
复辟帝制
独裁统治
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
随即又下令解散国民党。
1914
年初
,
袁世凯解散国会。不久
,
他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颁布
《中华民国约法》
,
改责任内阁制为
总统制
。接着
,
修改总统选举法
,
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
,
可指定继承人
签订“二
十一条”
背景
为实现皇帝梦
,
袁世凯甚至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
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
二十一条
”的大部分内容
,
以换取日本的支持
内容
(1)
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
(2)
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
(3)
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
(4)
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称帝
1915
年末
,
袁世凯下令以
1916
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
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考点知识回扣
主题
具体内容
护国战争
背景
孙中山发表《
讨袁檄文
》
;
梁启超、蔡锷离京
,
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
经过
1915
年底
,
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
,
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
,
护国战争
爆发。北洋军队人心涣散
,
节节败退
,
不少省份宣布独立
,
脱离袁世凯政府
结果
1916
年
3
月
,
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
,1916
年
6
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军阀割据
背景
袁世凯死后
,
北洋军阀分裂
主要
派系
以
冯国璋和曹锟
为首的直系军阀
,
控制着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
以
段祺瑞
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着北京政府
,
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
;
以
张作霖
为首的奉系军阀
,
控制着东北地区
;
以
唐继尧
为首的滇系军阀控制着云南、贵州
;
桂系军阀
陆荣廷
控制着广东、广西
影响
军阀们争夺地盘、巩固政权
,
连年混战。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重难
拓展
【
异同对比
】
1.
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异同
项目
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相同点
向西方学习
,
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不同点
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
,
维护清朝统治
主张通过变法
,
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
,
发展资本主义
主张以暴力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
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比较
项目
二次革命
护国战争
不同点
原因
宋教仁遇刺身亡
,
国民党被镇压
反对袁世凯卖国和复辟帝制
参与者
资产阶级革命派
全国各地人民、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其他各派政治力量
结果
失败
胜利
相同点
背景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
帝国主义进一步侵略中国
方式
武装斗争
启示
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
单纯依靠一派军阀打倒另一派军阀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
革命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成功
;
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
设问分析
】
1.
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化之间的关系
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
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
在民族危机面前辛亥革命担负起了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
,
探索出一条通过资产阶级革命
,
建立共和国
,
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
辛亥革命最直接的结果同时也是对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贡献是铲除了中国封建势力的堡垒
,
宣告了封建帝制的结束
,
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变的重要一步。
2.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必然会遭到失败的原因
(1)
根本原因
: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
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
,
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
(2)
思想因素
:
辛亥革命后
,
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
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觉悟程度提高
,
使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
(3)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
,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由拥袁到反袁
,
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
(4)
内部因素
:
北洋军阀内部发生变化
,
袁世凯众叛亲离
,
帝国主义也改变了对袁世凯支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