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中考语文复习考点突破训练(共10套河南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考点跟踪突破8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A卷 名校模拟 一、(郑州一模)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匿名电话 周 蕖 ‎ 我刚上班就接到群众举报,反映山洼乡旮旯村教学点老师石仁经常躺着上课,电话反复打到县长办公室,还把他躺着上课的图片传得网上满天飞,影响恶劣。县长批示:立即查处!‎ ‎ 我们马上成立调查组,火速赶往山洼乡旮旯村。‎ ‎ 旮旯村教学点,窝在老山洼里,偏僻闭塞,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向山外。‎ ‎ 徒步攀爬了二个多小时,才到达旮旯村,我们浑身汗湿透了。‎ ‎ 在旮旯村的田地里,我看到一群人正在干活,便笑吟吟地走近一位正在锄草的老农,问:“您好!老人家,请问石仁老师经常躺着上课吗?”‎ ‎ 老农拄着锄头,上下打量我一下,疑惑地问:“你们是不是县里下来调查石仁的?”‎ ‎ 我点了点头。‎ ‎ 老农一下子来了精神,气呼呼地说:“嗯,嗯,是经常躺着上课,不信你自己去看……你们上面干嘛不管?哼!太不像话,还不赶紧把他调走!”‎ ‎ 这时干活的人都围了过来,一位中年妇女说:“……哎哟哟,这个石仁啦,躺着上课就躺着罢,还让我们送吃送喝,像个大爷!把他调走,调得越远越好,眼不见心不烦……”‎ ‎ “我们乡村都不愿要石大爷!马上滚走,最好滚到县城去!”一个青年人挤进来大声嚷嚷。‎ ‎ “对,对,最好滚到县城去!”一群人马上跟着附和。‎ ‎ 没想到石仁在村里人缘这么差,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教学点,趴在窗口朝里望,果然看见黑板边凉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脸色铁青的老教师,颤颤抖抖地举着教鞭,吃力地指着墙上的生字卡片,有气无力地读着。一条旧被子裹着下半身。‎ ‎ 教室不大,只有十几个小学生。‎ ‎ 我气呼呼地跨进门,随同的人员指着我对石仁说:“这是教育局纪委的张书记,快站起来!”‎ ‎ 石仁动了动,还是没起来。‎ 29‎ ‎ “你有病吗?!”我厉声质问石仁。‎ ‎ 石仁摇了摇头,嘴唇抖了抖,似乎想说话,但最终没有说出来。‎ ‎ “孩子们,你们老师是不是经常躺着上课?”我掏出纸和笔,转身面对小学生和蔼地问,准备记录。‎ ‎ 小学生齐声回答:“是的,一直躺着。”‎ ‎ 这时教学点门口,除了悄悄跟随的那群干活的,又涌来了不少村民围观。‎ ‎ “你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我瞥了一眼门窗外围观的村民,瞪着石仁严厉地问。‎ ‎ 石仁抓了抓头,没作声也没起来。‎ ‎ 真是山高皇帝远,无法无天!天底下竟有这样上课的,我气不打一处来。一把揭开盖住石仁下半身的旧被子,露出上了石膏,缠着厚厚绷带的双腿。‎ ‎ 我禁不住啊了一声:“这双腿?……”我盯着石仁问。‎ ‎ 石仁还是一言不发,泪悄然滑落。‎ ‎ “救学生时跌下山崖摔折的……”好几个村民抢着回答。‎ ‎ “啊,怎么会是这样!……现在好些吗?”我缓过神来,轻轻捏了捏石仁的腿柔声问。‎ ‎ “你们到现在还不知道?真是官老爷!……”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冷嘲热讽。‎ ‎ 我的脸上火辣辣的,我为我刚才的想法感到脸红。‎ ‎ “我们全体村民,强烈要求把石仁老师调走!”村民不约而同地说。‎ ‎ “为什么?是不是他教得不好?”‎ ‎ “哼!我们村出了那么多大学生,研究生。哪个不是石老师带出来的?!”‎ ‎ 我更加不明白了:“那你们为什么要撵他走呢?”‎ ‎ “石老师家住镇上,师范毕业主动要求分到这里,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是我们村的大恩人啦!……近几年身体不好,经常犯晕,现在救人又成这样,也没人理睬,我们实在不忍心他在这里受一辈子罪啊!”‎ ‎ “那你们为什么希望他调到县城呢?”‎ ‎ “因为他的女儿嫁到县城,我们希望苦了那么多年的恩人,晚年能得到更好的照顾,享受更好的生活!”‎ ‎ “可是,可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打举报电话呢?还打到县长办公室?”我好奇地问。‎ ‎ “哼,反映多少次,每次都是‘石沉大海’!不这样做,你们谁会把眼睛落在像石老师那样的老实人身上!”‎ 29‎ ‎1. 根据小说内容把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故事情节 初到旮旯村调查 ‎①‎ ‎②‎ ‎“我”的心情 ‎③‎ 气愤 ‎④‎ ‎2. 请你结合全文,谈谈文中画线句的作用。‎ ‎3. “哼!”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请你结合语境说说其有何不同含义。‎ ‎“哼!太不像话,还不赶紧把他调走!”‎ ‎“哼!我们村出了那么多大学生、研究生,哪个不是石老师带出来的?!”‎ ‎“哼!反映多少次,每次都是‘石沉大海’!不这样做,你们谁会把眼睛落在像石老师那样的老实人身上!”‎ ‎4. 这篇小说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4分)‎ 二、(郑州二模)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妈妈的水仙 毕淑敏 ‎ 朋友送我几个水仙头,说是最新的品种,球茎硕大,花芽繁茂,春节可开出金色的重瓣花盏。‎ ‎ 妈妈没养过水仙,很随意地找来一个浅盆,注满了水,把水仙头浸了进去。‎ ‎ 我说,妈,需找行家将水仙头雕刻了,才会长出优美的造型。‎ 29‎ ‎ 妈妈说,我看人家的水仙都是这样泡着的,并没有动刀动剪。你不要充内行,我知道你也没有养过水仙。‎ ‎ 我说,是啊,我没有养过水仙,可我看过养水仙的书啊,书上就是这样说的。‎ ‎ 妈妈说,你那是本本主义。‎ ‎ 我就不再说什么了。养水仙是为了让妈妈高兴,她高兴那样养,就那样养好了。‎ ‎ 水仙头得了丰足的水的滋润,渐渐膨胀起来,蜕去了葱样的旧衣,生出白嫩的须根。A有绿珠似的芽叶挤了出来,畅快地舒展腰身_。妈妈把水仙盆放在靠暖气的窗台上。我趁她不注意,把盆端到封闭的晒台上,让它见阳光。妈妈见了,赶快用手圈着盆,把水仙救回来。‎ ‎ 我说,水仙喜寒不喜热。‎ ‎ 妈妈说,又是你那本书上写的吧?我看,你把水仙加上两个点,改成“冰仙”得了。‎ ‎ 从此我再不敢让水仙经风雨见世面。‎ ‎ 妈妈为水仙换水的时候,拎一把水壶,从上灌下,把水仙盆灌得像个澡盆。‎ ‎ 我说,妈,节约用水。水仙可以游泳了。水太多,叶子易疯长,书上说……‎ ‎ 妈妈打断我的话说,水仙水仙,没有水,哪能成仙?‎ ‎ 水仙在妈妈的侍弄下,窜得很高,犹如一片茂密的竹林。妈妈得意地说,别看我没养过水仙,长得还真不错啊。接着又谦虚地补充一句,其实也没有什么,水仙好养。‎ ‎ 当水仙长到两尺高的时候,终于开花了。B叶片在嫩绿中透出鹅黄,好像长得太快的少女,清秀地临风而立。高耸的花茎像一柄长剑,颤巍巍地指向天花板。花真的是重瓣,只是那颜色为稀薄的米黄,实在算不得是金黄。若有若无的香气,像丝一样在空气中抖动着……‎ ‎ 妈妈很高兴,对邻居们说,我家的水仙开花了,你们来看呀。晚上我读书的时候,像水稻一样高的水仙,突然从窗台上倒伏下来,凌空落下,訇然一声好像被伐倒的空心木。叶脉像绿色的头发,柔软地纷披着,花也合上了眼睛,好像赤足走了长路的美人,睡眼惺忪。‎ ‎ 水仙盆里满满的一腔清水,将好大一块地毯的颜色,染得比平日要深。‎ ‎ 我竭力将水仙扶进盆里,希望它们重新挺立。无奈这骄傲的精灵倔强地匍匐着,不肯挺起胸膛。‎ ‎ 我只好将它们收成一拢,允许它们卧着,做一个好梦。第二天早晨,妈妈见了躺下的水仙,吃了一惊。‎ ‎ 我说,妈,是我不留意,把水仙碰到地上了,又没有及时发觉……‎ ‎ 妈妈就叹着气对邻人说,那是多么好的一盆水仙啊,都怪我女儿……不,是我自己想得不周到,要是把盆再往窗台里面挤挤就好了……不过,没什么,‎ 29‎ 欢迎你们明年再到我家看水仙……‎ ‎1. 请简要概括我和妈妈在养水仙的过程中经历的多次波折。‎ ‎2. 文中多次提到“书上说”有何作用?‎ ‎3. 请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任选一句作答)‎ A.有绿珠似的芽叶挤了出来,畅快地舒展腰身。‎ B.叶片在嫩绿中透出鹅黄,好像长得太快的少女,清秀地临风而立。‎ ‎4. 结合语境,探究作者在文章最后两段使用省略号的写作意图。‎ 三、(濮阳模拟)阅读下文,完成1~4题。 ‎ 花匠还在,老而且瘦 ‎ ①妈妈工作的作协机关里,有一个大花园。花园里有草坪,草坪上有一尊鲁迅石膏坐像;花园里有喷水池,池中间立着一个半裸女人的雕塑;花园里有葡萄架,还有花房——不知为什么,我把它叫作娃娃的房子。‎ ‎ ②我们常常到这里来玩。‎ ‎ ③在草地上打滚,顺便给鲁迅公公磕个头。摘枸杞子,摘葡萄——‎ 29‎ 那葡萄大都是青而硬的,可我们仍然毫无畏惧地吃了下去,连眉头都不曾皱一下。‎ ‎ ④玩到后来,不禁放肆,把整个机关花园误以为儿童乐园,大闹起来。当我们肆无忌惮地在花丛里跳来跳去时,就会受到花匠严厉的目光的阻止。他站在那里,看着我们。两脚稍稍往两边分开,两只胳膊再朝两边分开一些垂着,手里握着一把剪枝的大剪刀。他微微地驼着背,从不大声呵斥我们。但他从不和我们说话,只是那么冷淡、生气,对我们无兴趣、无希望地看着,叫我们自觉地对他敬而远之。远远看见他过来,我们便逃窜开去,也不知怕他什么。他是那么瘦弱而苍老,完全不值得害怕。而我们却那么怕他。‎ ‎ ⑤当人们纷纷向我妈妈告我的状时,他也站在旁边,看着我。一言不发,那目光分明是谴责的。他似乎不屑于把那谴责说出口,似乎已对我们失去了任何悔过自新的信心。在他的目光下,我是那般的不可救药。‎ ‎ ⑥ 一次,我们在大厅里打乒乓。打到高潮时,我把短裙子脱了,只穿短衣短裤。一个调皮的伙伴和我捣蛋、把我的短裙子藏了起来。而他自己则逃之夭夭,不知所向。毕竟已到了知道害羞的年龄,我晓得,只穿一条短裤是无论如何走不出去的。于是我只能绝望地在大厅里等着,等着他良心发现,把裙子给我送回来。可是他一直没来。眼看太阳快要落山,天色已近黄昏,我只得决定走出大厅去找他。当我穿着短裤横穿过花园时,看见了花匠。他默默无言地站在那里,看着我。稍稍分开两脚,又稍稍分开两手站着,手里握着一把大剪刀。我低下头从他骇人的目光下跑过去,自觉得自己已经彻底堕落。‎ ‎ ⑦花园里的欢乐,是以一场大祸为结束的。有一天,水池边上一只会喷水的青蛙忽然之间在我们脚前落下水去。捞起来时,青蛙的扁嘴已经磕去了一块。自始至终,我们都感到委屈,因为那青蛙落下水去的时候,恰恰是在我们静默的时候。我们抱着膝盖坐在池边上,对着水池正想默一会儿神。不料却惹出了这场大祸。我们是那样仓皇地告别了这座大花园。这场大祸以及后来引起的一切,像一团浓雾,遮隐了花园给予我们的所有的快乐。‎ ‎ ⑧好多好多年过去了,我以自己的身份,而不是妈妈的女儿的身份,又走进了这座大花园:有时听讲座,有时座谈,有时联欢,有时接待外宾……花园的草坪依然很绿,半裸女像依然立了起来,葡萄架上依然挂着青青的葡萄,青蛙的嘴角依然缺着一块,花草树木,依然凭着季节青青黄黄,开开败败。那一团浓雾在阳光下消散尽了,可浓雾后面出现的花园却不再是原来的花园了:娃娃的房子那里,竖起了一座新楼;鲁迅像漆成一种暗金色。而且,花园好像是小了许多,它不再是儿时所见的那样大而堂皇了。‎ ‎ ⑨花匠还在,老而且瘦。‎ ‎ ⑩一天,我在门厅里和人说话,他忽然走进来,站在门边的暗地里,看着我。‎ 29‎ 看了一会儿,又悄悄地走了。我奇怪地瞅瞅他,瞅见他驼着的瘦削的背脊。那疲惫的背脊流露出一股说不出来的、淡淡的温和。我忽然想到:他大概是喜欢我的。‎ ‎1. 文中多次写到花匠看着“我”,请将相关内容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我”和小伙伴肆无忌惮地在花丛里玩耍,花匠用严厉的目光看着“我”;‎ ‎(2)人们纷纷向妈妈告“我”的状,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因伙伴的捉弄只穿短裤穿过花园,__________________;‎ ‎ (4)“我”因工作再回机关花园,花匠站在门边看“我”。‎ ‎2.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⑨段的含义。‎ ‎3.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文中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4. 文章结尾写道:“我忽然想到:他大概是喜欢我的。”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B卷 仿真集训 一、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风吹白鸽拨琴弦 黄舒灿 ‎①英国街头,在伦敦的鸽子广场,感受的不只是异乡风情。‎ ‎②这天,云淡风轻,和煦的阳光透过稠密的树叶洒落下来,碎成点点的金色光斑。我在熙熙攘攘的广场上细细看,慢慢逛,在转眼的瞬间,一位老人映入眼帘。‎ ‎③我驻足,观察着他:他穿着米黄色风衣,戴着一顶黑帽子,鼻梁上,深色镜框下镶着一双深邃的蓝色眼睛;坐在藤木长椅上,手拿着原木色吉它。我好奇地打量着,发现他又不同于普通的老人,独特的气质,合适的穿着,在蔚蓝天空的映衬下,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④他布满皱纹的手,开始缓缓拨动琴弦,悠扬的琴声绵延流出。‎ 29‎ 我的目光停留在他的指尖,他的手法变化多端,节奏轻快,手指转换让我目不暇接。突然,他双眼微闭,身体有节奏地晃动。这不用琴谱的曲子,却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我心里不由地暗自赞叹。‎ ‎⑤在他正前方的琴袋里,装满了铜币。这些铜币,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如此和谐。一曲终了,我也缓缓走上前,俯身弯腰,几个铜币轻轻落下,声音清脆,这是我对他琴声的致谢。我望着他,笑了笑,本想夸赞他的琴技高超,却觉得此刻无言胜有言,他也回报一个慈祥的笑容。‎ ‎⑥我正准备转身而去时,又一曲响起。开始反复快奏回旋,似流水潺潺,清澈明丽。忽而节奏轻快,伴着拍打琴身,如二重奏般奇妙。一会儿琴风又突转,像悲伤的颂歌,叙述着忧愁。最后,高潮激昂,让人赞叹。他似乎在变着世间最高超的魔术,浮动的手影,颤动的琴弦,如此契合。‎ ‎⑦这寻常的一幕,原来可以这么美好。我感到自己的内心产生了共鸣与应和。‎ ‎⑧我不打算再去繁华的商店,便走向他对面的环石椅,背靠着花坛,静静地坐着,远远地望着。无关风月,无关忧愁,我也微闭双眼,陶醉在这无限的美好中,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⑨“小姑娘,你也在听他弹吉他吗?”一位东方中年妇女,在我面前停留,看着我,她身上有一种与异国风情极为协调的宁静之美。“对的。”我微笑回答。“其实你别以为他是卖艺的。我移居到剑桥五年了,常常在广场看到他。后来听人说他年轻时非常有才华,而且现在生活也很富足,但是他就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来这里弹吉它,本来只是为了传播快乐,后来竟有人把他当作卖艺的,给他钱。开始时他有些手足无措,但慢慢地,他认为这是别人对他音乐的肯定,心里也获得了坦然和更多的快乐,便欣然接受了。这么多年了,我虽然不懂音乐,但我可以肯定,他从来没有弹过相同的曲子。”听后,我对老人多了几分敬佩。长年累月,不弹相同的曲子,这得有多高的造诣?‎ ‎⑩我朝他的方向望去,此时,不知他又在弹奏一首什么曲子。我忽地发现,在他身旁,有一群白鸽。这些白鸽扇动着翅膀,似一片白色的海洋。那情形,似乎是在为老人伴舞,相互配合得那么默契,好似多年的挚友。‎ ‎ ⑪我呆若木鸡的驻足在这位老艺术家的面前,心潮涌动。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多的白鸽飞舞,也从来没有遇见过如此人物合一的震撼场面。‎ ‎⑫它们如此宁静,似乎是特意为这个老人铺设白色的舞台。‎ ‎⑬时间不早了,我准备起身。突然,最后的曲子结束了,清风拂过,所有的白鸽都朝着蓝天的同一方向起飞……此刻,我确乎是明白了老人每天来演奏的原因。我朝他的方向,‎ 29‎ 再次深深鞠了一个90度的躬。‎ ‎(本文有改动) ‎ ‎1. 在空格中填入恰当的文字,补全作者欣赏琴声时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 →→‎ →→‎ ‎2.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①他似乎在变着世间最高超的魔术,浮动的手影,颤动的琴弦,如此契合。‎ ‎②我呆若木鸡的驻足在这位老艺术家面前,心潮涌动。‎ ‎3. 第⑨段写“我”和东方中年妇女的对话有何作用?‎ ‎4. 有人说以“琴技高超的老人”为题更好,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二、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 机场的拥抱 ‎ ①在南京机场候机回北京,来得很早,时间充裕,坐在候机大厅无所事事,看人来人往。到底是南京,比北京要暖,离立夏还有多日,姑娘们都已经迫不及待地穿上短裙和凉鞋了。坐在我对面的女人,看年纪有三十多了,也像个小姑娘一样,穿着一条齐膝短裙,在和节气,也和年龄赛跑。‎ ‎ ②来了一对年老的夫妇,坐在我身边的空座位上。听他们一口纯正的北京话,就知道是老北京人。他们说话的声音有些大,显然是丈夫的耳朵有些背了,年龄不饶人。但看他们的年龄,其实也就七十上下,并不太大。听他们讲话,是在苏州无锡镇江转了一圈,‎ 29‎ 从南京乘飞机回北京。‎ ‎ ③忽然,我发现他们的声音变得小了下来。这样小的声音,妻子听得见,丈夫却听不清楚了。但是,妻子依然压低了嗓音在说话,只不过嘴巴尽量贴在了丈夫的耳边。我隐隐约约地听到的话,是“真像!”“太像了!”他们反复说了几遍,不尽的感叹都在里面了。‎ ‎ ④声音可以压低,像把皮球压进水底,目光却把心思泄露出来。顺着这对老夫妇的目光,我发现他们的目光如鸟一样,双双都落在对面坐的这个女人的身上。‎ ‎ ⑤我才仔细地看了看这个女人,发现她的黑色短裙和天蓝色长袖体恤,还有脚上的一双白色耐克运动鞋,很搭。还有她的清汤挂面的齐耳短发,也很搭。当然,和她清秀的身材更搭。很像一位运动员。刚才只看到她的短裙,其实,短裙并不适合所有的女人。在她的身上,短裙却画龙点睛,让一双长腿格外秀美。‎ ‎ ⑥很像,这个女人很像谁呢?心里便猜,大概是像这对老夫妇的女儿了吧?天底下,能够遇到很相像的一对人的概率,并不高。刚看完电视剧《酷爸俏妈》,都说里面的演员高露长得极像高圆圆。这个女人,一定让这对老夫妇想起了自己的什么亲人。否则,他们不会这样悄悄地议论,声音很低,却有些动情。能够让人动情的,不是自己的亲人,又会是谁呢?‎ ‎ ⑦我看见,妻子忽然掩嘴“扑哧”一笑,丈夫跟着也笑了起来。我猜想,笑肯定和对面这个女人有关,只是并没有惊动这个女人,她依然翘着秀美的腿,在看手机,嘴角弯弯的也在笑,但她的笑和这对老夫妇无关,大概是手机上的微信或朋友圈有了什么好玩的段子或信息。‎ ‎ ⑧“要不你去跟她说一下?”“你去说吧,我一个老头子,怪不好意思的……”我听见老夫妇的对话,看着妻子站起身来,回过头冲着丈夫说了句:“什么事都是让我冲锋在前头!”便走到对面的女人的身前,说了句:“姑娘,打搅你一下!”那女人放下手机,很礼貌地立刻站起来,问道:“阿姨,您有什么事吗?”“是这样的,你长得特别像我们的女儿。”说着,妻子打开自己的手机给这个女人看,大概是找到自己的女儿的照片,这个女人禁不住叫了起来:“实在是太像了!怎么能这样像呢!”我忍不住看了一眼身边的这位丈夫,他一直笑吟吟地望着这女人。‎ ‎ ⑨“我们想和你一起照张相,不知道可以不可以?”妻子客气地说。“太可以了!待会儿我还得请您把您女儿的照片发我手机上呢!”‎ ‎ ⑩丈夫站了起来,走到这个女人的身边,妻子冲我说道:麻烦你帮我们照张相!把手机递在我的手中。我没有看到手机上的照片,不知道他们的女儿和他们身边的这个女人到底有多像,但从他们的交谈中知道女儿十多年前去美国留学,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工作忙,‎ 29‎ 孩子又刚读小学离不开人,已经有五年没有回家了。思念,让身边的这个女人像女儿的指数平添了分值。‎ ‎⑪照完了相,我把手机递给了妻子的时候,听见丈夫对这个女人说了句:孩子,我能抱你一下吗?女人伸出双臂紧紧地拥抱住了他。我看见,他的眼角淌出了泪花。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刻,这个女人也流出了眼泪。‎ ‎(作者:肖复兴。)‎ ‎1. 请按开端、发展、高潮的顺序概括“我”看到的这个故事。‎ ‎2. 请结合加点词语,揣摩下面句中人物的心理。‎ ‎①我隐隐约约地听到的话,是“真像!”“太像了!”‎ ‎②我忍不住看了一眼身边的这位丈夫,他一直笑吟吟地望着这女人。‎ ‎3. 作者在结尾写到,“我看见,他的眼角淌出了泪花。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刻,这个女人也流出了眼泪。”请你谈谈对本段中“泪”的内涵的理解。‎ ‎4. 文中作者多次对这个女人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下文,完成1~4题。 ‎ 人生是一场场目送 ‎ ①还记得人生的第一场有记忆的目送,那年六岁,是暖意融融的春日。母亲坐在从邻居那里借来的小毛驴车上,围着家里那床大红花的被子,毛驴车驶过院外的桃花树,‎ 29‎ 一阵风来,粉红的桃花瓣纷纷落,落在她灰白头顶和新穿的淡青色碎花衬衫上,她只是挥着手,脸因为瘦削而越发显得笑得夸张,可她就那样笑着离开我们视线,再也没有回来。目送者站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看着母亲渐行渐远,无奈地抽泣。一个六岁的孩子无法主宰自己,更无法主宰别人的命运。‎ ‎ ②第二次的目送,是作为被送者,十七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离开小镇,离开县城,到省城求学。清晨赶火车,夏末秋初的凉风,乌瓦红砖的小站在晨曦中朦胧,长长的铁轨从远方来,延伸到远方去。我拖着行李挤上车,站在过道上向窗外看去时,看见父亲寻找的目光,孤单的身影。垂下头时眼泪已滴在行李箱上,列车启动,哐当哐当声中,越来越远的是故乡和父亲,还有曾十二万分盼着离开的家,如今都因离别而蒙上了暖色调,就像渐起的朝阳,暖橘。‎ ‎ ③人生最大意义的那次目送,发生在六年后。我要嫁到远方去,独自一人出发。行李已先行托运,只随身携带一个小包。早春二月,天还蒙蒙亮,我赶早车,父亲早起送我,他站在简陋的门楼下,黑漆的大门半掩在他身后,启明星在遥远的天际寂寞闪烁。我摇摇手,“爸爸,回去吧。”爸爸嗯了一声,我回头看不清他的表情。于是我转过头来一直走去。A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无限地拉长。心里稍稍有了酸涩,又觉无聊。多年的独立让我知道,我从来不是那个有点事儿就可以哭哭啼啼耍情绪的孩子,我的情绪给谁看呢?那天早晨,我坐上车,车在晨曦微明中驶出小城,我不知父亲站在门口目送了我多久。那是意义重大却简约的目送。‎ ‎ ④生命里最无法忘怀的目送,发生在去年。父亲走了。幼年时目送母亲,她笑着在桃花纷落的春日。这一次目送父亲在深冷的浓秋。父亲躺在玻璃棺里,似乎在一个梦境中微皱着眉,慢慢沉落下去。只剩下无声不知所措的白色百合。B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只有沉默,似乎才能表达一切。我目送了生我养我的两个人的离开。目送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孑然一身的到来。‎ ‎ ⑤目送便是离别,即使有时它也意味着出发,可对另一方仍是离别。‎ ‎ ⑥人生自古伤离别。‎ ‎ ⑦但真正理解目送,却因为龙应台人生三书里的《目送》,关于华安和“我”的故事。小学,16岁,21岁。一个孩子在母亲的目送中长大了,每一段目送似乎也引领着各种酸甜苦辣。龙应台也在目送中永别了自己最亲爱的父亲,沉痛在理智中熨平。‎ ‎ ⑧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 29‎ 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 ⑨人生不过是一场场目送,成长或衰败。你是目送者,或者被目送。‎ ‎(作者:陈柏清。有删改)‎ ‎1. 根据选文内容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语段 事 情 我的心理 ‎①‎ 六岁那年春日里,我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目送母亲。‎ C ‎②‎ A 热切盼望离开,又略带伤感 ‎③‎ B D ‎④‎ 去年深秋,我目送父亲的离世。‎ 痛苦深重 ‎2. 选文以“人生是一场场目送”为题有何妙处,请谈谈你的理解。‎ ‎3. 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问题。‎ ‎(1) 有人认为第③段A句中“无限地拉长”用得精妙,请说说理由。‎ ‎(2)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第④段中的B句。‎ ‎4. 请谈谈你对第⑧段龙应台这番话的理解。‎ 四、阅读下文,完成1~4题。 ‎ 小巷里的路灯 小巷不小,巷道很窄但却很长,里面住着几十户人家。‎ ‎ 小巷却很直,假如有一盏路灯的话,从巷口就可以照到巷尾。‎ 29‎ ‎ 小巷白天虽然日照时间短,但却明亮着。一到晚上,黑灯瞎火的,人们出进就得摸黑走。大人还差不多,可就苦了晚上下晚自习回家的孩子。家里的大人们只好每天晚上看着钟表,到时候了提前出去拿着手电筒去接孩子。‎ ‎ 有一天,就有人拿着工具,试图在巷道的中间位置的墙壁上安装一盏电灯。可是谁家都不愿意接电源,没有办法,这一截电线和电灯就成了墙上的摆设。‎ ‎ 一天晚上,老住户老李拿着手电筒接儿子放学。突然下起了大雨,雨水淋湿了手电筒,怎么摆弄手电筒都不亮。老李就在雨水里滑了一跤,他起身站在巷道口上就破口大骂:“看你们这些自私鬼,人家有人把电灯都装上了,却没有人家同意接电源。小气死了,一群没有素质的乡巴佬!”‎ ‎ 老李说里面的住户是乡巴佬,其实是有根据的。这条小巷是城郊的一个破旧的棚户区,房东们大都搬迁上楼了,房子租给进城人员临时住着,等候拆迁哩。‎ ‎ 老李骂骂咧咧了半天,没有人搭理,拉着儿子跌跌绊绊就回家了。回家后就说与妻子,为接儿子方便,要在自家的院墙上接个电灯。妻子说,你傻呀,你接了电灯,人家的孩子跟上都沾光了,谁出电费?再说,谁知道啥时候拆迁,到时候咱又得搬迁,买电灯电线不花钱吗?咱挣几个钱容易吗……老李一听妻子说得头头是道,气得干着急,没有办法。‎ ‎ 第二天,老李出门的时候,却看见隔壁的王三站在门口和一个电工模样的人好像在墙上比划着什么。老李急着出门,就急匆匆地走了。晚上回家的时候,走进巷口没几步,却看见王三家的院墙上,一个电灯忽然亮了。他很好奇,边走边看。等走进自家后,刚一关大门,那盏灯又灭了。‎ ‎ 咦,这老家伙安装的还是声控灯。老李就诧异了,王三无儿无女的,接灯干啥啊?‎ ‎ 自从王三家的这盏灯安装上以后,大家方便多了。只要有人晚上在巷道里出入,这盏灯就呼啦一下亮了,灵敏得很。‎ ‎ 有一晚,老李的儿子回家后,哭哭啼啼的,说是在巷道里跌倒了。老李问,不是你王爷爷家的墙壁上有灯吗,你怎么会跌倒?孩子说,今晚不知道咋回事,任凭跺脚,吹口哨,甚至大声吆喝了几声,灯都不亮。王爷爷听见了,出来看了一下,问咋了,我说灯不亮。他说那就是灯泡坏了,明天一定会修好……‎ ‎ 第二天早上,老李一大早就打王三家的大门,叮嘱他今天一定要换掉灯泡。王三对老李一脸的歉意,连声说对不起,答应一定赶晚饭时间换好灯泡。‎ ‎ 晚上,老李故意出门在巷道里走了一遭。刚走几步,电灯就亮了。老李欣慰地笑笑,放心的回家睡大觉了。‎ 29‎ ‎ 就这样,直到半年后的一天晚上,任凭巷道里出入的人如何的喊叫,这灯都不亮。这下,人人都不高兴了,人人都在骂王三,说王三恁般小气,不就是几毛钱的电费吗,何至于离放寒假剩几天了却这般坑人……可是,任凭你如何的骂,王三却好像失踪了一样,好几天大门紧闭,不见人影。这灯,也就一直黑着。‎ ‎ 直到过了好几天,老李忽然觉得有些不对劲。往日王三在院子里做饭洗衣的,住在隔壁的他听得一清二楚的。这都好几天了,王三的院子里毫无动静,莫不是出啥事情了?‎ ‎ 老李一惊,叫了几个邻居破门而入,却见王三直挺挺地躺在床上,一只手拉着一个开关绳。‎ ‎ 原来,王三已经死去多日了。‎ ‎ 后来警察在调查王三死因的时候,顺着王三手里的开关绳寻去,相连的却是王三家院墙上的路灯。‎ ‎ 人们这才明白,这灯根本就不是什么声控开关的,而是王三手控的。这下人们就搞不明白了,他手控的开关,怎么会比声控的开关还灵敏呢?‎ ‎ 法医说,盲人往往有超常的听觉……‎ ‎ 他这一说,人们这才想起,王三是个瞎子。既然王三是个瞎子,那他为啥要在自家的院墙上安装路灯呢?‎ ‎ 人们沉默了……‎ ‎(作者:于忠明)‎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 文中有一处已经暗示了王三是个瞎子并且是他在手控开关,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3.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4. 结合全文,说说题目“小巷里的路灯”的作用。‎ 29‎ 五、阅读下文,完成1~4题。 ‎ 时光倒转了我们的角色 ‎①晚上,我妈给我打电话,例行一问之后,她突然抽噎起来,语不能成句。‎ ‎②心忽地一紧。病了?谁病了?什么病?……无数个不好的念头飘过,强迫自己定了定神,故作镇定地安慰她,别哭别哭,慢慢说。‎ ‎ ③每个人的心里,母亲都可以写一本书。但要形容母亲,谁都会有条件反射似的几个词几句话,寥寥数语,却足以勾勒出心目中母亲的素描。我妈是个大夫,或许是职业使然,她生活中敏感、自律、坚韧,偶尔情绪激动也不过是声调拔高几度,总的来说,偏高冷范儿吧。‎ ‎④此刻,她压低了声音,竭力控制着语调,试图挂断电话,“妈妈一会儿再给你打”。‎ ‎⑤情绪启动放下都有节点。而现在,挂断电话就是那个节点,我相信,她重拨过来说的话一定不是现在要说的。我克制着紧张,放慢了语速:“不要挂,现在说,好不好”?然后,就听到哭声越来越大,贴在耳边,却震得心慌。‎ ‎⑥这个反常的电话,诱因却简单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她和我弟因为琐事拌了嘴,一个精心准备了午饭想着言归于好,一个却赌气不肯吃饭,摆出了冷战的架势,两天没说话。‎ ‎⑦哦,就这样么?我试着想象电话那边的样子,家里客厅的棕色沙发上,我妈举着电话,捏着纸巾,啜泣低语,很生气,更多的可能是委屈。‎ ‎⑧但这真不像她。‎ ‎⑨记得是在大三的时候,我妈腰椎间盘突出,在床上躺了一个月。我每次打电话,响一声两声就被接起来,虽然觉得奇怪,但完全听不出异样,以为她只是不忙。直到她能下床走动,病情好转,才轻描淡写地说她停诊一个多月,当然可以随时接电话。‎ ‎⑩在我妈看来,她就是医生,没必要让一个千里之外的孩子牵肠挂肚。等我寒假回家,我妈看上去一如往常,上班,坐诊,忙着给我做好吃的,我跟以前一样晚睡晚起玩得不亦乐乎,这事连同这病轻得好像没有来过。‎ ‎⑪有时候,一个不算坏的结果会让人不想回忆过程的艰辛。但现在想来,久不归家的女儿,面对病愈的母亲,却不知道关心安慰。我妈除了难过,应该也有委屈吧?从上大学起,聚少离多就成了常态,和父母的交流都淹没在了电话里,进行时中的喜怒哀乐被生生地沉淀下来,直到嘘寒问暖都成了惯例。‎ 29‎ ‎⑫现在,我妈正努力打破这个惯例。她把这场冲突的每个细节都讲给我听,前因后果,时间、地点,甚至我弟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所有这些都是证据,都是要让我得出一个结论:错的是那个浑小子!‎ ‎⑬然而,还原现场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之前讲的故事太少,信息通报式交流的后果就是严肃有余生动不足。‎ ‎⑭现在,为了证明她本认为不需要证明的A结论,她不得不给我讲A1,A2,A3……‎ ‎⑮听着听着,我心里突然一阵发酸。小时候,我和弟弟为一个苹果吵到我妈那里,说一堆理由,列一堆证据,只为让我妈把大个儿苹果分给自己……‎ ‎⑯在我妈看来,苹果的归属当然不是大事,正如在我眼里,这场争执也是小事一桩。但我妈就像那时的我们,离题万里却不自觉,越说越多,只等我表态说,是啊,是他做得不对。‎ ‎⑰猝不及防,时光就倒转了我们的角色,已经到了我担心她的时候。‎ ‎(作者:李丽)‎ ‎1. 本文写了“我和母亲”之间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2. 第③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3. 文中的“母亲”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4. 文章第⑰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29‎ 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那个搭车的青年 毕淑敏 ‎ 那一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上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突然在无边的沉寂当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 “你找死吗?你!你个兔崽子!”司机破口大骂。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棕绳的袋子。‎ ‎ “我不是找死,我要搭车,我得回家。”“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司机楼里已经有人了,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 “我没想坐司机楼子,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搭!这样的天,你蹲大厢板会生生冻死!”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 “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鸣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是个很棒的师傅。一天,他的车突然消失了,很长时间没有踪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有个青年化装成一个可怜的人,拦了他的车,上车以后把他杀死,甩在沙漠上,自己把车开跑了。”‎ ‎ 我心里一沉,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 “他好像有点冷,别的就看不出什么了。”我说。‎ ‎ “再仔细瞅瞅。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的东西呢!”‎ ‎ 司机很冷静地说:“怎么样?我说得不错吧。” “然后会怎么样呢?”我带着哭音说。‎ 29‎ ‎ “你也别难过。我有个法子试一试。”‎ ‎ 只见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石像般凝立着,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 我把所见跟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是要跳车了,现在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身剧烈倾斜,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 ‎ 我想到贼娃子一举伤了元气,一时半会儿可能不会再打我提包的主意了,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往轮胎缝里爬,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师傅,他……他还在偷,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 ‎“是吗?”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到了。”司机突然干巴巴地说。我们到一个兵站了,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司机打亮了驾驶室里的大灯,说:“现在不会出什么事了。”‎ ‎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 ‎ 我们微笑地看着他,不停地点头。‎ ‎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他抹了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他点点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爬上大厢板,动作是从未有过的敏捷。我看到了我的提包,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黝黑的轮胎之中。我不放心地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 突然触到棕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棕绳。‎ 29‎ 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1.本文多处运用了照应和伏笔,请各举例子说说它是如何做的。‎ ‎2.“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3.文中的青年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 七、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山中少年 ‎ ①从南宁到环江,有四个小时的车程。出南宁上高速,没过一会,就钻进隧道里。只好静静地候着,等眼前现出光亮。这个时候,一个经历过一些人世风霜的中年人,很可能流转成一个满是激情直奔天涯的小伙。这位毛头小伙,眼看就要还原成对这个世界满怀新奇和憧憬的少年。现在,一群有着少年般心情的人,来到了环江。‎ ‎②少年原本就在环江,如同这个世界早已降临。少年从小就和身边的一切在一起,他和那些花草、林木、深涧、乱石天生是一体的,它们就是他,他就是它们。少年在环江的荒野上奔跑、嬉戏、忙碌。‎ ‎③直到有一天,少年对他平日里做的这些事厌了,倦了,他直起腰,有些茫然地打量起四周。四周全都是山,层层叠叠,影影绰绰。少年低头向东边猛走了一阵,抬头看到的却是奇峭突兀的山势。这些山,一尊一尊,不即不离,像一群在闲庭信步的山神。他往南走,‎ 29‎ 前面是一片开阔地,他索性跑了起来。等他停下喘气的时候,远远的还是这一座接着一座的山影。他在原地转了一圈,这些山跟着他转,他甩不掉它们。少年很有些无奈。眼前的山,像一道道的隐语,充满着暗示,但少年就是久思不得其解。他隐隐地觉着,他和这些山,就像人和这个世界,人走到哪里,世界就跟到哪里,好像有一种宿命。‎ ‎④有没有一条通往这个世界之外的路呢?‎ ‎⑤一定有的! 少年信心满满地捡拾起身边的石块,在荒野上尽情铺排,他要把它们摆成一条路的样子。他这么些天就在做这样一件事。他要做成一条路。但是,没多久他遇上了一道深险的溪流,路中断了。索性拐个弯吧。少年这样安慰自己。就在这时,他仿佛得到山神的启示,豁然开朗:溪流是一条水路,为什么不沿着它筑一条石路呢? 水会流到外面的世界,那么石路也一定能通向外面的世界的!少年被自己的发现激动着,他没日没夜地把所有能搬得起、撬得动的石块都汇聚在他心目中的石路上。倦怠了的时候,他就在自己铺就的石路上走上一会。那些参差不齐的石块,只是码在地上,少年走在上面,感觉有些跌跌撞撞。只能靠时间了。少年相信这些石块总有一天会长到地里去,那时候走上去一定十分安稳。‎ ‎⑥过了好长好长的时间,这些石块历经风吹土掩,稳稳地嵌入地里,和那些裸露在外的嶙峋大石看不出有什么不同,都像是天造地设的,只不过有的地方石块密集些、细碎些,细细看去还能找到人工的痕迹。但从来没有人会去计较,就像后人们的坐享其成。路也似乎不像路,直到走上去了,脚踩踏实了,这才发现,这分明就是一条路。‎ ‎⑦这条路会通向哪里,会有什么样的风景,这似乎都超出了少年的想象。那里会有辽阔的天空,有广袤的平野,有人间烟火,有歌舞升平,有喧哗和躁动,有雾霾和拥堵。少年想不到这许多。他只是在想,这一定是条有诗和远方的路。‎ ‎⑧少年就要出门远行了。他踌躇满志,以为世界就在脚下。他不知道从此以后能看到多大的世界,要饱经如何的悲喜。他更不知道,他会从此在我们的视线里消失:我们真不知道这位少年究竟去了哪里。以至我们自己现在也不清楚,我们谁能是他的后人。反正我们眼前的这位少年正急不可待,跃跃欲试。‎ ‎⑨这个时候,应该有一阵歌声飘过来。这歌声,起初期期艾艾,断断续续。不一会,就像一阵风雨冲刷过来,急促而又恳切。紧接着,像在絮叨,又似在叮咛。它们一句赶着一句,像祖母当年穿针引线纳着鞋底,又像母亲灯下一针一线缝补衣物。歌声弥漫在村落,回荡在山谷。从此这歌声穿云破雾,不绝如缕,如同少年出门时的执着坚定,义无反顾。‎ ‎⑩多少年后的某一天,生活在山外都市里的一些人,身体里的某根神经被同时触动,他们相约着,一起来到了少年的家乡。他们像当年的那位少年一样,行走在环江的原野上、‎ 29‎ 山谷间,他们感受这里的山林气息、水流声响,在被今天人们称为黔桂古道的石路上磨磨蹭蹭,流连忘返。疑惑中,他们总觉得似曾来过,但是在什么时候,却怎么也想不清楚。临到从毛南族村寨走出时,他们听到了当年少年出门时听过的歌声。一群说说笑笑的人陡然安静了下来。他们听不懂一句歌词,但他们认定唱到了他们的心底,仿佛这歌声当初不是为了送别少年,而是要等到今天专门唱给他们听似的。他们长久驻足,不忍离去。‎ ‎⑪当年的那位少年,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笑而未语。‎ ‎(作者:李师东。有删改)‎ ‎1. 文章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子为什么说“它们就是他,他就是它们”?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 文章第④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上下文回答。‎ ‎3. 赏析文中第⑨段画线句子。‎ ‎4.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少年这一人物形象。‎ 29‎ 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 掌 声 在教室门外,我听到,像往日一样,上课铃一响,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 走进教室,就感到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日不同的气氛。但我还是平静地走上讲台,师生相互问好后,我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五十多个学生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的讲课中,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我一边说一边转身准备往黑板上板书。‎ 班上的女学生王娜娜边站边喊道:“报告老师,你看黑板上——”‎ 我一下子惊呆了,原来黑板上有一行清晰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还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这是我教学近十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过去我每次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这几个字,显然是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公开向我挑战。‎ 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我昨天批评过的李晓写的。‎ 我心里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感到头皮都“啪啪”炸响。但是瞬间我就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我面带微笑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了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 尽管我的话语里透着真诚,很多同学还是一脸的不安。‎ 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重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 许多学生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课堂气氛已转入正常。‎ 我立即一口气说了下去:“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接着,我详细地介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一些弱点和缺点。‎ 由于是说自己,我说得非常流畅,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口才比平常显得更好。‎ 我说完了,教室里一片沉静。我感到,同学们都被我的真诚感动了。果然,一阵热烈的掌声响了起来,全班同学都在热烈地鼓掌。连李晓眼中也有点晶莹,他的手拍得非常起劲。‎ 上课是从来不兴鼓掌的,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 我心中为自己即兴设计的教学方案陶醉了。‎ 我潇洒地将“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了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 29‎ 将题目改成“________是个________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李晓第一个举起了手,我让他站了起来。‎ 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前单引号高老师是个坏后单引号这几个字的学生吗?”‎ 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尽管我自认为表现得很潇洒,但还是被学生一眼看穿了。‎ 李晓讲得也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掌声一落,女学生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前单引号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后单引号。”‎ 王娜娜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是个坏学生,高老师也不是一个坏老师。今天,她感到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我非常惊喜,为她的大胆活泼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学生的掌声又一次热烈地响了起来。‎ 此事过去又快十年了。如今,李晓已成为一个著名作家;王娜娜在法国留学,已获得博士学位,正在读博士后。这个班的学生见到我或者来信时,说最佩服的是我处理这节课的方式,这节课是他们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堂语文课。‎ 其实,近十年来,这三次掌声也仍然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1.这是一篇小说,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的情节。‎ ‎2. 这节课上的三次“掌声”有什么不同?‎ ‎3. 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9‎ ‎4.这节课上的好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考点跟踪突破8参考答案 A卷 名校模拟 一、1. ①看到石仁躺着上课 ②村民告知详情 ③沉重 ④惭愧(羞愧)‎ ‎2. 写出了石仁老师所在的教学点偏僻、难走;间接写出了旮旯村的教育不受上级重视的客观原因(旮旯村群众反映情况不受重视的客观原因);侧面表现了石仁老师扎根山区二十多年的不易;为群众采用非常手段反映情况做铺垫(为下文石仁救学生跌下山崖摔折腿做铺垫)。‎ ‎3. 第一次“哼!”表面上表达对石仁的不满,实际上是想引起政府对石仁的关注;第二次“哼!”表达对官员误解石仁老师的强烈不满,强调石仁老师对山村教育的贡献之大;第三次“哼!”表达对官僚作风(官员做法)的强烈不满。‎ ‎4. 设置悬念。本文在开头设置“举报老师”的悬念,然后层层铺垫,引出读者的好奇心,结尾道出实情,解开悬念,让人恍然大悟。‎ ‎ 欲扬先抑(对比)。前文用大量的篇幅展现石仁老师的人缘差、不称职,与后文“我”发现石老师其实是个关爱学生、默默奉献的好老师形成对比,使情节起伏多变。‎ ‎ 以对话为主展开故事情节(讽刺)。村民故意在“我”面前说石老师的不是,激发“我”要彻查的决心,最后村民才道出举报的真正原因,是希望上级能够关心像石老师这样默默奉献的好老师(暗含对官僚作风的讽刺)。‎ 二、1. 我建议雕刻水仙头,妈妈认为我是本本主义;我把妈妈放在暖气旁的水仙端到晒台上,妈妈把水仙救回来;我劝妈妈不要给水仙浇太多的水,妈妈认为水仙就是需要水;我把水仙倒伏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妈妈叹息自责。‎ ‎2. ①多次提到“书上说”,是我想提醒妈妈科学养水仙;②妈妈认为我是本本主义;表现了妈妈的固执;③“书上说”引发了妈妈和我的多次冲突,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④暗示了后文妈妈养花终告失败。‎ ‎3. A.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水仙的芽叶比作绿珠,形象地突出了芽叶碧绿温润的特点,“挤”“畅快地舒展腰身”等赋予芽叶以 29‎ 人的动作和神态,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芽叶旺盛的生命力和舒展的姿态。‎ B.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水仙比作长得太快的少女,并将它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水仙在妈妈的养护下秀美动人的姿态,含蓄地道出水仙因母亲浇水过多而长速反常(暗示下文水仙的倒伏)。‎ ‎4. 我话语中的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暗含我对水仙倒伏真相的掩饰,不让妈妈养花的信心受挫,表现我的孝顺体贴。妈妈话语中的省略号,有的表示说话的转折,想埋怨女儿又转为自责,由叹息转为开朗;有的表示语意未尽,表现妈妈的自信乐观。‎ 三、1.(2)花匠站在旁边,一言不发地看着“我”;‎ ‎(3)花匠默默无言地站在那里看着“我”。‎ ‎2. 说明花匠一直在机关花园工作着;这使“我”心里有一丝安慰,也表现了“我”再次见到花匠时内心的亲切感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3. 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花匠常有的动作,表现了花匠对“我”和小伙伴的关注以及他的严厉、沉默和勤劳。‎ ‎4. 不管是“我”闯祸的时候,还是所有人都在向妈妈告“我”的状的时候,还是“我”被伙伴捉弄的时候,他都只是一言不发地看着“我”,时隔多年,“我”重回机关花园,他居然还记得“我”,并默默地看着“我”,可见他一直以来对“我”很关注。因此,“我”想到“他大概是喜欢我的”。‎ B卷 仿真集训 一、1. A.心生好奇,驻足欣赏 C.产生共鸣,陶醉其中 E.心潮澎湃,震撼折服 ‎2. ①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变魔术来比喻老人弹吉他,表现老人技艺之高。‎ ‎②句“呆若木鸡”用来形容人因为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在句中是形容作者被老人的琴艺震撼而折服驻足的样子。‎ ‎3. 内容上:交代了老人的身份和来历,表明了老人来此弹吉他是为了传播快乐,体现了老人淡泊名利、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敬佩之情。结构上,为前文老人的身份做交代,并且引出下文作者对老人的思考。‎ ‎4. 我认为不合适。因为“琴艺高超的老人”只是交代了这个老人的身份和他的技能,没有体现出老人身上淡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态度。“风吹白鸽拨琴弦”则是巧妙地借用了白鸽,象征了老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进一步体现了老人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点明了文章中心,升华了主旨。也赋予了文章艺术气息,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1. 在南京机场,一对老夫妻看到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长得特别像自己的女儿,他们鼓足勇气跟这个女人合了影,最后丈夫拥抱了这个女人,老先生和这个女人都因为这个拥抱流下了眼泪。‎ ‎2. ①这对夫妻因这个女人长得像自己思念的女儿而生出的惊喜(意外而又快乐)之情。‎ 29‎ ‎②这位丈夫或许已经把这个女人当成自己的女儿了,因此才一直慈爱、喜悦地笑着。‎ ‎3. 泪,既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女儿深深的思念,也体现了这个女人对这个父亲的理解,以及内心因这种美好感情所生出的感动。‎ ‎4. 外貌描写,一是交代年龄,为后面写像老夫妇的女儿做铺垫,二是渲染这个女人的清纯的美,也呼应了她配合夫妇拍照、拥抱并流泪这些细节。‎ 三、1. A.十七岁时的夏末秋初的清晨,父亲在小站目送我离家到省城求学。 B.六年后的早春二月天蒙蒙亮时,父亲在简陋的门楼下目送我远嫁他方。 C.无奈  D.稍稍有了酸涩,又觉无聊 ‎2. 示例: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主旨;点明叙事线索,表明“我”由目送经历中生发的人生感悟;把人生比作一场场目送,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3. (1)示例:“无限地拉长”用词精妙,描绘父亲深情凝望女儿远嫁他方的背影,突出父亲目送“我”时内心的不舍与难以释怀的落寞。‎ ‎(2)示例: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痛苦”比喻成“又重又黑、深不见底的铅海”,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目送父亲离世的悲痛之情。‎ ‎4. 示例: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在生命成长、独立、逝去的过程中,从不舍、落寞、痛楚转为正视、坦然、勇敢放手,体现作者对生命与亲情的理性思考。‎ 四、1. 小巷很窄很长却没有路灯,大家也不愿意在自己家接电源,只有王三在自己家接了电源,并默默手动控制,让大家在夜路中有一丝光明,但人们并不知道是王三手控,当王三去世了之后,人们才知道其中的原因。‎ ‎2. 王三不能够看到灯不亮了。当老李说灯不亮了,王三断定“那就是灯泡坏了”,因为开关绳是他控制的,既然开了,而灯不亮,所以王三才断定是灯泡坏了。‎ ‎3. 文章结尾令人回味无穷,王三的行为引发了人们的深思,既写出了人们的愧疚之情,也写出了人们对王三的敬佩之情。‎ ‎4. 小巷里的路灯一是指王三所装的路灯;二是指王三像路灯一样,默默为他人奉献,三是这路灯也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其他人的自私。‎ 五、1. 写了“我”和母亲之间的三件事。①母亲打电话向我诉苦,说弟弟不听话和她冷战;②母亲得了腰椎间盘突出却没有告诉“我”,“我”寒假回家后也没在意过她的健康状况,她依然上班照顾“我”;③小时候“我”和弟弟为了拿到大苹果吵架,请母亲当裁判。‎ ‎2. 第③段画线句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通过从侧面写母亲敏感、自律、坚韧的性格突出表现母亲这次打电话的反常。她打电话时抽噎、语不成句,但她压低声音、控制语调,在我的坚持下把前因后果说了出来,说明母亲这次非常生气、非常委屈,也希望“我”能站在她这一边,支持她。‎ ‎3. 母亲是个敏感、自律、坚韧的人。母亲受职业使然,让她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保持冷静,她生病了为了不让“我”担心也不告诉“我”,‎ 29‎ 病好后还是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们”。但“母亲”现在也变得有点固执、脆弱,她也需要安慰、需要支持,她向“我”控诉种种细节,为的就是让“我”觉得她没有错;母亲是个十分爱孩子的人,她的种种表现都说明了她对子女无所保留的爱。‎ ‎4. 第⑰段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深化主题,说明“母亲”在陪伴“我们”成长的同时也在慢慢衰老,小时候是她照顾“我”,解决“我”的难题,当她变老后,她也需要“我”来帮助她处理一些事情。这也体现了所有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会随着时间慢慢转变,父母会开始由承担照顾、保护子女的角色转变为受照顾、保护的角色,子女会由开始的被照顾、保护的角色转变成照顾、保护父母的角色。‎ 六、1.①照应:如,“‘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 照应了前文“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 ‎②伏笔:如,青年上车以后“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行车途中“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都为到了兵站以后我的提包“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黝黑的轮胎之中。”埋下伏笔。‎ ‎2. ①情节:“我”是整个事件的经历者和参与者,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表现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②主题:听了司机讲的事情以后对那个青年充满了怀疑,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和“我”的谨慎小心。“我”最后心灵的愧怍,表现了“我”的反思,使主题更丰厚。‎ ‎3. ①善良,有爱心:不顾汽车剧烈的颠簸,害怕“我”的提包甩出车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②朴实,懂得感恩:在车厢里冻得说不成话了也没忘记表示感谢;为了别人的提包不被甩出车外,宁可磕破了头。‎ ‎4. ①点明那个青年人不顾颠簸的做法原来是为了提包的安全,更突出他的善良和爱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②突出“我”的愧怍之情,表现了人性之美的主题。③故事这样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④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七、1. 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这里,他在这里长大,它们指这里的花草、林木、深涧、乱石,他是指少年。这里的土地和山泉养育了他,也养育了那些花草、林木,那些花草、林木不仅给他带来了可以欣赏的美景,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深涧、乱石给他提供了玩耍、嬉戏的活动场所。他和它们融为一体,有了它们他才会更快乐、无拘无束的成长;有了他,才使它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得到了充分印证,他和它们彼此依托,互相成就。‎ ‎2. 第④段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文写少年对这里厌倦了,他向东、向南走都走不出去,山连着山,他走了一圈还在原地打转,他迫切地想要出去,想要改变这种宿命。下文“一定有的”是对第④段的回答,写他走在用石头铺的路上、沿着水路走,他锲而不舍,想走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去。‎ ‎3. 画线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先是把歌声旋律的起伏比喻成骤然而起的雨声,‎ 29‎ 又把歌声的起承转合比喻成祖母纳鞋底、母亲缝补衣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歌声百转千回、高低起伏的特点,也表明了作者对这歌声的喜爱和对山里人民朴素生活的赞美。‎ ‎4. ①勤于思考,少年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不满,感到迷茫,他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②踏实肯干,能坚持,他用石块铺路,想铺一条通往外面的路;③他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信心,不管面对他的外面的世界怎么样的,不管他要经历什么,他都满怀信心的前行。‎ 八、1.上课后,“我”发现黑板上写着“高老师是个——”后边还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我”在后面添上了“老师吗”,一番谈话还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李晓认真地否定,赢得了大家更热烈的掌声。王娜娜承认她写那行字,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的雅量到底有多大,全班的掌声又一次热烈地响起来,使情节达到高潮。近十年来,这三次掌声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2.第一次鼓掌是同学们都被我的真诚感动了;第二次鼓掌是对李晓勇敢的否定表示赞许而鼓掌;第三次是为王娜娜的大胆活泼和她的说话水平而热烈鼓掌。‎ ‎3. (1)真诚对待学生:详细地介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一些弱点和缺点。‎ ‎(2)能随机应变,很好地把控教学:“我”一下子惊呆了黑板上写的字。但“我”瞬间就控制住自己,并改变了教学内容,将学生写的改成“________是个________吗”,要求同学们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这节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3)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李晓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 ‎(4)有雅量:当看到黑板上有一行清晰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还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我”心里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但是瞬间“我”就控制住了自己,并改变了教学内容,把一个真诚的老师呈现在全班同学面前,最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4. 这节课上得很好。首先,老师能随机应变,很好地把控了教学内容,上了一节很好的作文课。其次,师生关系融洽,大家都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次,课堂氛围很好,使学习变得不再枯燥。‎ 29‎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