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卷(带答案河北曲阳县一中)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2019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卷(带答案河北曲阳县一中)》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曲阳一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3月月考 历史 试题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张倩 第Ⅰ卷 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史的日期只在公元前841年之后才能确定无误。因为自此以后,古书里提及天候星象的变化,可以和外界的记录对照。公元前841年前的日期带有推算性质,不能视作绝对的可靠。该学者意在说明( ) A.远古史料需要佐证 B.古史具有推算性质 C.古代史实不可全信 D.远古史实虚构较多 ‎2.公元前892年周懿王死后,其叔姬辟方趁内忧外患、形势混乱之际即位,是为周孝王。但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即位,是为周夷王。这反映出当时(  )‎ A.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B.嫡庶观念仍较为牢固 C.诸侯可操纵王室事务 D.宗法意识已日趋淡漠 ‎3.王夫之认为:周大封同姓而益展其疆域,割天下之半而归之姬氏之子孙,则渐有合一之势。而后世郡县一王,亦缘此以渐统一于大同,然后风教渐趋于画一。西周分封制的推行( )‎ A.不利于西周的君主集权 B.为后世统一奠定了基础 C.实现了周天子对国家的直接控制 D.建立了上下级严格的隶属关系 ‎4.有学者提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该观点(  )‎ A. 认为分封制不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播 B.肯定了分封制的扩张属性 C.揭示了分封制与宗法制服务于西周政治的本质 D.肯定了分封制在西周政治文明史的进步作用 ‎5.西周初年,天命先王的“威仪”是国家与社会的行为准则,而春秋后期,贵族社会从人伦之外寻找社会的合理法则,“礼”被特别强调,并作为维护社会制度的有效手段。这一变化( )‎ A.成因是家国一体局面的形成 B.体现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 C.说明文化革新早于社会变迁 D.与宗法体系面临冲击有关 ‎6.秦国君主的继承方式在春秋初年以前以(兄死)弟及为主,自秦穆公后,秦国 也采取了子继代替弟及的承继制度,但它的子继不分嫡庶,“择勇猛者而立”。秦国继承制度的变化( )‎ A.确保了君主血统的纯正 B.利于秦国贵族内部的稳定 C.有利于树立国君的威信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7.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封建的元素,本有两个,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一为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下列有关其表述最准确的是(  )。 ‎ A.封建社会存在世官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威胁国家的统一 C.后者有害于统一,前者则不然 D.封建社会中,分封制长期存在 ‎8.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 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化国为家,皇权至上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 9.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集中反映了当时秦朝官吏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由此看出秦朝官吏职业规范强调( )‎ A.儒家的治国理念 B.官吏的道德品行 C.严格按法律办事 D.官员的实际业绩 ‎10.图1为汉武帝在位时丞相离职情况示意图 由此可知当时( ) A.决策权与行政权合一 B.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C.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D.实现了家仆权力化 ‎ ‎11.据史籍载,刘邦分封诸王时,中央管辖的十五郡主要在关中地区,而九个同姓王和长沙王辖封的四十二个郡,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封国自行制定度量衡,发行适合本国特点的铸币,推行适合各地传统的文化教育。由此得出汉初分封() A.利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B.是吸取秦朝灭亡教训的产物 C.使中央集权受到了巨大挑战 D.对各地的文化传统比较尊重 ‎ ‎12.汉武帝初置刺史时赋予其“六条问事”的权力,包括政、刑、民、选署等诸多方面,都是郡国事务的重要事项,并且主要针对地方郡国二千石官员。但同时规定“非条所问,即不省(察)”。据此可知,刺史( )‎ A. 以轻御重、以小监大 B. 成为地方最高长官 C. 为了削弱相权而设立 D. 职权受到明确限制 ‎ 13.观察下面两幅图之间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利于( )‎ A. 提高行政效率 B. 加强中央集权 C. 防止宰相专权 D. 选拔优秀人才 ‎14.唐高宗时,召刘韦之、元万顷等入禁中,“密与参决时政,以分宰相之权,时谓北门学士”。武则天时,更是多用北门学士参决朝政,制敕不经中书门下。这反映唐代( ) A.皇帝高度重视国家宰相人选 B.宰相行政级别不断下降 C.三省六部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D.宰相权力不断遭到削弱 ‎15.在科举制下,无缘及第的落榜者退居乡村,栖身教馆,从事私整教育,成为“渗透于基层的非官僚社会化组织力量,形成了国家官僚机构枝干下的广泛而稳固的根基,从而把一个巨大的农业社会不可思议地有效组织起来了”。可见,科举制( )‎ A.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B.选拔出为社会服务的人才 C.起了推动农业发展的作用 D.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 16.学者李碧妍在《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中说:“我并不认为由此引发的藩镇涌现的局面,仅仅是帝国君主盲目草创的一种产物……相反,我更愿意将它视为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而采取的相当理性的举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安史之乱导致了唐帝国严重的统治危机 B.唐帝国大肆分封诸侯严重违背了历史潮流 C.藩镇裂土称雄最终瓦解了唐帝国的统治 D.藩镇的涌现是唐帝国应对危机的理性选择 ‎17.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唐朝设立政事堂的主要功能是(  )‎ A. 杜绝三省专权,加强皇权 B.促进决策的准确性 C. 政务公开,相互监督 D.发挥民主制的作用 ‎18.宋代行政区划最另类表现,是“路”的发明。路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府、州、军、监的一级监察区。至道三年,共分十五路,后析为十八路,又析为二十三路。这一建制( )‎ A.扩大了统治范围 B.便利了政务的精简高效 C.密切了经济交流 D.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9.宋代的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官”是确定待遇的标准;“职”指职位,如“大学士”等;而“差遣”则掌握实际事务权力。这样承担内外事可以不受官品和资历的限制,这一做法有助于(  )‎ A. 防止官员权力膨胀 B.明确官员的职责 C. 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D.减少吏治腐败发生 ‎20.明朝张居正所创“考成法”规定,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注销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处罚: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这一方法( )‎ A.有效防范了官员贪腐 B.有利于工作效率提高 C.使监察制度日益完善 D.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21.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22.下表为明朝对部分官员的考核情况,由此表可知,明朝  明永乐九年考满赏罚补充规定( ) ‎ 初考 再考 三考 最终等第 称职 未予考核 称职 称职 未予考核 未予考核 称职 称职 未予考核 称职 平常 平常 平常 未予考核 称职 平常 未予考核 平常 不称职 不称职 A. 对官员考核结果是官员黜陟的唯一依据  B. 建立了完善成熟的官员考核体系  C. 对官员管理实行奖惩一体  D. 力图掌握官吏的真实情况 ‎23.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四位皇帝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坐在一起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了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篡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咱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言论(  )‎ A.都符合史实 B.都与史实不符 C.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 D.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24.元末孙作在谈到行省及掾史时说:“昔之号令出于州司,今之庶务决于政府(实指行省)。掾非其人,则百司无以仰承。”这反映出( )‎ A.元代地方分权色彩浓厚    B.行省只是地方机构代表 C.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元代政令传达渠道不畅 ‎25.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26.明朝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明宣时期,大改严禁太监读书识字的规矩,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从中能够得出( ) A.明朝政务混乱,无权力界限 B.内阁与宦官共同把持明朝朝政 C.君主欲不断加强专制皇权 D.内阁的设置在明朝形同虚设 ‎ ‎27.密折制度在清朝不断发展。雍正时期,只有皇帝允许的官员才能上密折;后又特许下级官员可直接向皇帝弹劾上级长官。清朝的密折奏事( )‎ A.降低了行政决策的效率 B.反映君权与相权矛盾突出 C.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助于政令体现皇帝意志 ‎28.清代军机处设有“存记簿”,相当于机要档案,“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应密存事件,则密封存记”。据此可知,军机处的这一做法( )‎ A.确保政治决策的密闭性 B.强化了君主专制的体制 C.有利于清朝史料的保存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29.下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30.明清时期,凡被弹劾的官员,有时可以奉诏于廷对质,有时也另派他官对监察官弹劾的情节进行复查核实,原弹劾人一般不参加审讯。这种规定(  )。‎ A. 降低了行政部门工作效率 B.实现了各机构间的互相监督 C.有利于监察作用的有效 D.确保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 综合题(共三道大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武帝统治的50余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为了加强专制皇权,汉武帝在继承汉初以来专制制度的基础上,对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某些重要的改革。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待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将全国地区分为13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 ——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洪武初年,官僚机构基本上沿袭元代旧制。洪或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首先宣布,在地方上废除元旧制一一行中书省的制度,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行中书省之职责,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从诛丞相胡惟庸入手,对朝廷机构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并提高六部的品秩,各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把负责警卫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 ——摘编自白寿蠡《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汉武帝与明太祖改革政治体制的主要举措。(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与明太祖时政治体制的共同特征。(8分) ‎ ‎32.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1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 汉唐时期绩效考评有比较配套的机制……汉代有“上计”制度……上计吏由郡守的僚佐担任,每三年上计一次,即“汉法,三载上计,以会课最。”唐代基本与汉代相同。……汉代将全国分为十三州(唐设十五道),也即十三个监察区……中央设十三名刺史(唐设采访使)为监察官,各负责一州的监察事务。……汉唐时期还有一种临时性突击考评地方官吏的辅助手段,其主要形式是巡查。对地方的巡查也分两级进行,即中央对郡国和郡对属县的分级巡视。……汉唐时期重视对考评结果的应用,在俸禄增减、品阶升降、职位变动、荣辱与夺等方面都体现了不同考绩的结果。 ——高小平等《我国汉唐时期绩效考评的特色与启示》 材料二: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唐时期政府对官吏监察考评的措施。除上述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我国古代监察的例子。(6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8分)‎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 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太祖决定在殿上举行复试,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升考拔录,比较严格。逐渐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宋太宗定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内。‎ ‎——《宋代科举》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任用方式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唯才是举。比起贵族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科举考试制度标榜和体现的“公平竞争、平等择优”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特征。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 考试制度。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同时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并受到誉。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料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向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改革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于政治文明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 ‎ 曲阳一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3月月考 历史答案 ‎ 1. A(原创题)2.B3.B4.C5.D ‎6.C7.C8.C9.B10.B(改编题,改编自课本13页)‎ ‎11.D12.D13.A14.D15.A ‎16.D17.B18.D19.A20.B ‎ ‎21.B22.D23.C(改编题,改编自课本21页)24.C25.C ‎26.C27.D28.C29.D30.C(原创题)‎ ‎31.(1)汉武帝的举措:建立“中朝”制度;实行刺史制度;推行察举制。(3分)明太祖的举措:度行省制,实行三司体制;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厂卫特务机构。(3分) (2)共同特征:继承前代制度;防范大臣权重;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强化皇权:制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8分,答出四点即可) 32.(1)措施:实行上计考察;设立刺史、采访使作为检查官监察地方;开展临时性突击考评;依据不同的考评结果对官员予以赏罚。(4分) 秦朝: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作为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百官。宋朝:通判。(2分) (2)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4分) 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2分) 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2分)‎ 32. ‎(1)特点:减少对考生考试资格的限制;使殿试成为定制:注意对科举考试的规范管理,确保考试公平;丰富考试内容,比较注重实用。(任意1点2分,4点7分)‎ (2) 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的交流方式: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相互借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融。(每点2分,任意三点5分)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