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规范特训18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时间:45分钟 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城区的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该城市空间布局形态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资源
C.地形 D.交通
2.①②两城市建成区较其他建成区面积大的共同原因是( )
A.河流沿岸,水运条件优越
B.河流沉积岸,地形平坦开阔
C.水能丰富,发展水电
D.技术密集型工业迁入
1~2.解析:第1题,图示城市城区主要沿河呈条带状分布。河流沿岸地形较为平坦、水源充足,还兼有航运之便。第2题,①②两城市位于河流凸岸,河流以沉积作用为主,平原面积较其他河谷地带面积广阔,利于城市发展。
答案:1.A 2.B
[2013·海南卷,11~12]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3~4题。
3.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
A.紧临河岸以方便取水
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
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4.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
6
A.河流水量 B.土壤肥力
C.川地面积 D.林木蓄积量
3~4.解析:第3题,根据题目叙述: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所以紧临河岸容易遭受洪水的影响;黄土高原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坡地中部和上部不适合聚落的分布;聚落应分布在缓坡底部,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第4题,在农业文明阶段,人类以种植和养殖为主,人类主要依靠土地而生存,土地是人类最重要的财产和生产资料。所以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川地面积。川地地区土壤都较为肥沃,水源都较为充足。
答案:3.D 4.C
[2019·沈阳市高三质检]南疆地区沙漠广袤如海,散布片片绿洲。南疆铁路东起塞外火州吐鲁番,西到丝路重镇喀什。读图,回答5~6题。
5.南疆地区的村镇、农田主要分布在山麓冲积扇和绿洲地带,影响其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
A.地形与土壤 B.地形与水源
C.水源与土壤 D.气候与植被
6.从地形部位看,南疆铁路的大部分路段经过( )
A.河谷地带 B.塔克拉玛干沙漠
C.山麓冲积扇 D.吐鲁番盆地
5~6.解析:第5题,南疆地区气候干旱,山麓地带和绿洲地带地形平坦,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水源条件好,土壤肥沃,人口集中,地形和水源条件是影响村镇、农田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第6题,南疆铁路的大部分路段经过塔里木盆地的山麓冲积扇地区,是因为这里地形平坦、村镇集中。
答案:5.B 6.C
[创新题]唐朝诗人李白曾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012年10月开工,2017年12月6日
6
开通运营的西城高铁,让“蜀道难”彻底成为历史。西成高铁沿线工程以桥隧为主,其中陕西段的桥隧比高达92.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8题。
7.西成高铁2012年开工,2017年底才开通运营,修建时间长。其主要原因是( )
A.修筑高铁的资金紧张 B.沿线移民搬迁量大
C.沿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 D.气候条件影响施工
解析:由材料“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西成高铁沿线工程以桥隧为主”,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成高铁要穿越秦岭和大巴山,铁路沿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导致该线路建设周期较长。
答案:C
8.西成高铁桥隧比较高的原因是( )
A.少占用耕地 B.便于动物迁徙
C.沿线地下溶洞较多 D.沿线地形崎岖
解析:由文字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成高铁穿越秦岭,沿线地形较为崎岖,以桥代路或建设隧道,可以让线路变得平坦,从而保证列车运行速度及安全。东部平原地区高铁线路以桥代路是为了节约耕地;该线路并不经过喀斯特地貌较多的区域,因此不存在地下溶洞较多现象;秦岭沿线可能有动物迁徙,但这不是大量建设桥隧的主要原因。
答案:D
[2019·贵阳模拟]瑞士当地时间2016年6月1日,世界最长最深的铁路隧道——圣哥达隧道正式开通。位于中、南欧交通要道上的圣哥达隧道,全长57.1千米,工期历时17年,耗资160多亿美元。与圣哥达半山腰间的盘山铁路相比,开通的新隧道将会改变山区居民与货物的交通运输方式。读瑞士交通局部图(图1)和圣哥达隧道剖面图(图2),完成9~11题。
6
9.圣哥达隧道工期历时17年是由于当地( )
A.地质条件复杂 B.科学技术先进
C.社会经济发达 D.气象灾害频发
10.随着圣哥达隧道的开通,将会直接影响爱斯特尔德的( )
①城市等级 ②流动人口数量 ③城市形态 ④服务范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与盘山铁路相比,圣哥达隧道的开通会( )
A.增加公路等交通压力
B.对货物的载重限制较大
C.加强东、西欧的经济联系
D.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9~11.解析:第9题,圣哥达隧道工期长,主要是因为当地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难度大。第10题,随着圣哥达隧道的开通,爱斯特尔德的交通条件改善,服务范围扩大,人口流动增加。短时间内,城市等级和城市形态变化较小。第11题,与盘山铁路相比,圣哥达隧道的开通,减轻了公路等交通压力,减少了货运卡车的通行量,改善了当地的交通环境和生态环境,对货物的载重限制较以往小,加强了中、南欧经济联系。
答案:9.A 10.C 11.D
二、综合题(共46分)
12.下图为东南亚部分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2分)
6
(1)简要概括苏门答腊岛的地形地势特征、气候特征、植被类型。(8分)
(2)根据图中信息概括苏门答腊岛聚落的分布特点并简述其主要原因。(8分)
(3)若修建连接甲、乙两城的铁路,当地自然条件对施工有哪些影响?(6分)
解析:第(1)题,地形、地势特征应根据左图中的图例和河流流向确定;气候特征和植被类型可借助右图上赤道穿过的位置特征确定。第(2)题,对照图例分析苏门答腊岛聚落(城市、乡镇)的分布与河流、地形和海岸线之间的关系。第(3)题,主要分析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对铁路施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答案:(1)地形、地势:西(南)部为山地,东(北)部为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4分)
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多雨。(2分)
植被类型:热带雨林。(2分)
(2)分布特点:西部地区沿海分布,(中)东部地区沿河流分布。(4分)主要原因: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4分)
(3)有利影响:地形平坦。(3分)不利影响:沿途多沼泽,并需要跨越多条河流。(3分)
13.[2019·湖北黄冈市模拟]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下图分别为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及丹娘乡附近河道景观图。
6
(1)描述该地区地形地势特征,并推测其发展趋势。(6分)
(2)简述图中沙洲的形成原因,说出影响沙洲中心沙山高度的地质作用。(8分)
(3)以该地区聚落和交通为例,简述地形对其影响。(10分)
解析:第(1)问,地形地势特征可以根据等高线判断出来。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受板块挤压,整体地势抬升;河谷地带受河流侵蚀作用,会逐渐变深。第(2)问,沙洲属于
河流堆积地貌,成因可以从含沙量、搬运能力变化等角度考虑。因沙山位于沙洲中心,主要是受风力作用影响。第(3)问,地形对交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交通线路的位置、走向和交通运输方式上;地形对聚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聚落的选址、规模、形态等。
答案:(1)整体地势高,海拔多在4 000米以上;有较深河谷。发展趋势:整体海拔会逐渐升高,河谷会变深。(6分)
(2)上游地区河水流速较快,搬运能力强;河流含沙量较大;该河段地势高差小且河道弯曲,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泥沙堆积,形成沙洲。风力作用。(8分)
(3)以交通为例:受地表崎岖不平的影响,该地交通线路多分布在地势较为低平的河谷地带;其走向多与等高线延伸方向一致;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运输为主。以聚落为例:聚落整体规模较小,聚落较为分散,聚落形态受地形影响较大,多分布在河谷地带。(10分)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