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试卷3全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试卷3全

ID:211399

大小:663.22 KB

页数:44页

时间:2019-04-0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测试 3 全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 1.每个时代都有其历史发展特征。能够准确概括隋唐时期历史基本特征的是(  ) A.文明曙光的初现 B.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封建国家走向衰落 2.2015 年《中小学生守则》第 9 条勤俭节约护家园;古人也有“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名言,下列人物中倡 导节俭的有(  ) ①隋文帝 ②隋炀帝 ③唐太宗 ④唐玄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古往今来还没有比隋朝更富裕的朝代)。” 那么,隋朝富裕的主要原因是(  ) A.前朝的经济基础 B.科举制度的实行 C.大运河的开凿 D.隋文帝的励精图治 4.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隋炀帝的暴政 B.土地兼并严重 C.权臣当道 D.隋 末农民起义 5.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与如图①对应的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6.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采取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是(  ) A.合并州县 B.重用人才 C.亲自面试县令 D.建立行省制度 7.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治世和盛世,如唐朝就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这些治世或盛世 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统治者都轻徭薄赋,注重发展生产 ③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④统治者都重用人才,知人善任 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8.隋唐时期的一系列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下列创新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①三省六部制 ②科举制 ③曲辕犁 ④筒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9.小明同学在课外读史活动中阅读到下面一段小故事:骆宾王写得一手好文章,曾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 伍,撰写讨伐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这个小故事反映了武则天的为政理念是(  ) A.爱惜民力,减轻人民负担 B.重视教育,发展科举制度 C.重用武力,巩固开拓边疆 D.不拘一格,选拔真才实学10.杜甫在《忆昔》这首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 丰实。”他描写的是唐朝哪个皇帝在位时期的繁荣景象(  ) A.文景之治 B.开元盛世 C.贞观之治 D.光武中兴 二.填空题(共 5 小题) 11.隋统一后,发展经济,加强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 强盛的王朝。 12.隋文帝是   ;唐太宗是   。 13.公元 605 年,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它连接了黄河、长江和珠江等五大水系。   (判断对错) 14.隋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江都地区。 错误:    正确:   。 15.   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   。 三.辨析题(共 2 小题) 16.581 年,北周外戚杨广夺取政权,建立隋朝。为加强南北交通,隋文帝时期,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 大运河,大运河以长安为中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导致隋末农 民起义。618 年,隋炀帝在洛阳被杀,隋朝灭亡。 错误:    改正:    错误:   改正:    错误:   改正:    错误:   改正:   。 17.读上表判断。下列结论是从表中得出的划√,违背表中意思的划 ×,没有涉及到的划○。 盛世名称 出现朝代 当政皇帝 形成的重要原因 开皇之治 隋朝 隋文帝 实现统一,锐意改革,重视人才,发展农业。 贞观之治 唐朝 唐太宗 政治安定,选用良吏,轻徭薄赋,简法轻刑,重 视教育。开元盛世 唐朝 唐玄宗 政治稳定,贞观之治奠定基础,玄宗勤于政事, 励精图治,经济发展。 (1)隋朝出现了开皇之治的局面。    (2)开元盛世,表明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3)之所以出现贞观之治是由于武则天选用良吏,轻徭薄赋,简法轻刑,重视教育。    (4)隋唐时期出现三次盛世局面。    (5)封建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政治安定。   。 四.解答题(共 2 小题) 18.请运用历史学科素养,完成下面各题。 (1)宋朝的陈普在《历代传授歌》中写道:“北齐后周犹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北齐后周盘踞一 方,隋文帝名扬四海)。“结合所学,简述陈普在文中高度赞扬隋文帝的原因。 (2)对图二帝王,《旧唐书》赞曰:“高皇创图,势若摧枯。国运神武(译文:高皇帝创立了国家, 扩张势力如同摧枯拉朽,国家的运势昌盛)。“结合所学,以具体史实证明该评价。 (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图三人物的治国 理念,简述他是如何“以古为镜”以人为镜”的,并指出他还重用过哪些著名的贤相? (4)图四人物在其统治前期,推行过哪些改革措施?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材料二:如图 (1)材料一说明隋朝时的经济特点是怎样的?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显示的什么工程?此工程是什么时候开凿的?当时是那位皇帝在位?开通他的目的是什么? 开通后有什么作用?它的规模如何? (3)该工程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4)请写出大运河的三点:①   ②   ③    (5)写出大运河的四段: A、    B、   C、    D、   。2019 年人教部编版七下历史《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 的时代》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 1.每个时代都有其历史发展特征。能够准确概括隋唐时期历史基本特征的是(  ) A.文明曙光的初现 B.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封建国家走向衰落 【分析】本题以隋唐时期历史为背景,考查隋唐时期历史特征。 【解答】依据所学,公元 6 世纪到 10 世纪,隋唐时期的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政治清明,经 济繁荣,先后出现了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对外交往活跃。因此能够准确概括隋唐时期历史 特征的词语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故选:C。 【点评】本题以隋唐时期历史特征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2015 年《中小学生守则》第 9 条勤俭节约护家园;古人也有“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名言,下列人物中倡 导节俭的有(  ) ①隋文帝 ②隋炀帝 ③唐太宗 ④唐玄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皇帝。 【解答】①隋文帝,开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时开创,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 政治安定。隋文帝杨坚倡导节俭,节省政府内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为 创造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②隋炀帝统治时期,比较残暴,最后激起了隋末农民起义;③唐太宗 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提出民本思想,轻徭薄赋,社会和谐发展;④唐玄宗统治前 期政治比较清明,但在统治后期,重用奸臣,最终引发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社会动荡不,故①③④符 合题意,本题选 C。 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我国古代的盛世局面。 3.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古往今来还没有比隋朝更富裕的朝代)。” 那么,隋朝富裕的主要原因是(  ) A.前朝的经济基础 B.科举制度的实行 C.大运河的开凿 D.隋文帝的励精图治 【分析】本题以“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古往今来还没有比隋朝更 富裕的朝代)。”为切入点,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古往今来还没有比隋朝更富裕的朝代)。”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隋朝富裕的主要原因是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和国家统 一的巩固,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C 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4.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隋炀帝的暴政 B.土地兼并严重 C.权臣当道 D.隋 末农民起义 【分析】本题考查隋朝的灭亡,知道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 【解答】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 爆发,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王朝陷于瓦解。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的灭亡,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5.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与如图①对应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分析】本题以历史年代尺为切入点,考查唐朝的相关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618 年李渊灭掉隋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907 年朱温灭掉唐朝,建立后梁。故① 对应的朝代是唐朝。 故选:B。 【点评】注意识记唐朝建立和灭亡的时间。 6.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采取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是(  ) A.合并州县 B.重用人才 C.亲自面试县令 D.建立行省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知道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是重用 人才。 【解答】唐太宗任用房玄龄、杜如晦做宰相等,武则天继续唐太宗的措施,也重用人才。唐玄宗任用姚 崇、宋璟做宰相等。故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采取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是重用人才。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措施的共同点的掌握,注意准确识记唐太 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 7.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治世和盛世,如唐朝就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这些治世或盛世 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统治者都轻徭薄赋,注重发展生产 ③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④统治者都重用人才,知人善任 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分析】本题以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治世和盛世,如唐朝就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为切 入点,主要考查治世或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 【解答】唐朝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包括,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发 展经济的必要条件,统治者都轻徭薄赋,注重发展生产,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 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统治者都重用人才,知人善任,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五个选项都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治世或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的 相关史实 8.隋唐时期的一系列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下列创新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①三省六部制 ②科举制 ③曲辕犁 ④筒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创新,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创立科举制,唐朝完善;唐代农民发明了曲辕犁、筒车;隋唐时期实 行三省六部制。仔细审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创新,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9.小明同学在课外读史活动中阅读到下面一段小故事:骆宾王写得一手好文章,曾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 伍,撰写讨伐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这个小故事反映了武则天的为政理念是(  ) A.爱惜民力,减轻人民负担 B.重视教育,发展科举制度C.重用武力,巩固开拓边疆 D.不拘一格,选拔真才实学 【分析】本题以一个历史小故事为切入点,考查武则天的相关知识。 【解答】“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说明了武则天对骆宾王这样有才华人的没有 得到重用,感到惋惜。所以这个小故事反映了武则天的为政理念是不拘一格,选拔真才实学。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武则天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0.杜甫在《忆昔》这首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 丰实。”他描写的是唐朝哪个皇帝在位时期的繁荣景象(  ) A.文景之治 B.开元盛世 C.贞观之治 D.光武中兴 【分析】本题以杜甫《忆昔》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开元盛世的知识点,注意理解把握开元盛世的繁荣表 现。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开元”可知是开元盛世。唐玄宗的年号是“开元”,唐玄宗即位后,任用 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 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 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唐玄宗与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把握提干材料中“全盛日”所指的盛世局面。 二.填空题(共 5 小题) 11.隋统一后,发展经济,加强 中央集权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隋朝成为疆域辽阔, 国力强盛的王朝。 【分析】本题考查隋朝的相关知识。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 【解答】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确立了三省六 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的王朝。故答案为:中央集权。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隋朝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 12.隋文帝是 开皇之治 ;唐太宗是 贞观之治 。 【分析】本题考查开皇之治、贞观之治.解题关键是知道隋文帝的年号是开皇、唐太宗的年号是贞 观. 【解答】581 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 年,隋朝灭掉 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隋文帝统治时期形成了国家富庶、 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因为隋文帝的年号是开皇,史称开皇之治.唐太宗吸取隋朝兴亡的教训,虚心纳 谏,选贤用能.推行贞观新政,轻徭薄赋,完善三省六部制.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历 史上称唐太宗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故答案为:开皇之治;贞观之治. 【点评】本题掌开皇之治和贞观之治,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13.公元 605 年,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它连接了黄河、长江和珠江等五大水系。 × (判断对错)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隋朝大运河流经水系的掌握。 【解答】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朝的一位皇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 百万人,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这条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全长 2700 多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没有连接珠江水系,所以 本题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隋朝大运河流经水系的掌握情况和判断能力,学生需充分掌握。 14.隋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江都地区。 错误: 江都地区  正确: 山东地区 。 【分析】本题以“隋末农民起义”考查的是隋末农民起义的地区. 【解答】隋末农民起义是爆发在隋末推翻隋统治者的农民起义.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有名的骄奢淫逸 的皇帝.611 年,隋炀帝为了发动攻打高丽的战争,大批征兵、调粮、造战船.山东、河北一带,历来 是隋统治者搜刮财赋的中心,又是进攻高丽的战争中征调最多、受害最深的地方,再加上这年夏天发大水,山东地区灾情特别严重.故隋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 故答案为: 错误:江都地区;正确:山东地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地区. 15. 618 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 长安 。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建立,知道 618 年李渊建立唐朝. 【解答】618 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故答案为: 618;长安.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三.辨析题(共 2 小题) 16.581 年,北周外戚杨广夺取政权,建立隋朝。为加强南北交通,隋文帝时期,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 大运河,大运河以长安为中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导致隋末农 民起义。618 年,隋炀帝在洛阳被杀,隋朝灭亡。 错误: 杨广  改正: 杨坚  错误: 隋文帝 改正: 隋炀帝  错误: 长安 改正: 洛阳  错误: 洛阳 改正: 江都 。 【分析】本题考查隋朝的建立、灭亡和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隋朝历史的认识。 【解答】581 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定都长安,589 年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 实现了全国的统一,隋炀帝时开凿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 无道,终于导致隋末农民起义。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故答案为: 错误:杨广,改正:杨坚。错误:隋文帝,改正:隋炀帝。 错误:长安,改正:洛阳。 错误:洛阳,改正:江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隋朝的知识点。 17.读上表判断。下列结论是从表中得出的划√,违背表中意思的划 ×,没有涉及到的划○。 盛世名称 出现朝代 当政皇帝 形成的重要原因 开皇之治 隋朝 隋文帝 实现统一,锐意改革,重视人才,发展农业。 贞观之治 唐朝 唐太宗 政治安定,选用良吏,轻徭薄赋,简法轻刑,重 视教育。 开元盛世 唐朝 唐玄宗 政治稳定,贞观之治奠定基础,玄宗勤于政事, 励精图治,经济发展。 (1)隋朝出现了开皇之治的局面。 √  (2)开元盛世,表明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  (3)之所以出现贞观之治是由于武则天选用良吏,轻徭薄赋,简法轻刑,重视教育。 ×  (4)隋唐时期出现三次盛世局面。 √  (5)封建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政治安定。 ○ 。 【分析】本题考查隋唐盛世. 【解答】(1)由图表可以看出,隋朝隋文帝的统治被称为开皇之治,故题干的说法从表中得出. (2)图表说明了开元盛世出现的朝代、当政皇帝形成的重要原因,没有涉及到开元盛世的影响,开元 盛世,表明唐朝进入鼎盛时期是对开元盛世影响的表述,故题干的说法图表没有涉及. (3)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的统治,与武则天没有关系,故题干的说法违背图表意 思. (4)从图中可以看出,隋唐出现了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三次盛世局面,故题干的说法从表 中得出.(5)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政治安定,但开皇之治形成 重要原因没有政治安定原因,故题干的说法图表没有涉及. 故答案为: (1)√. (2)○. (3)×. (4)√. (5)○. 【点评】本题以隋唐盛世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四.解答题(共 2 小题) 18.请运用历史学科素养,完成下面各题。 (1)宋朝的陈普在《历代传授歌》中写道:“北齐后周犹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北齐后周盘踞一 方,隋文帝名扬四海)。“结合所学,简述陈普在文中高度赞扬隋文帝的原因。 (2)对图二帝王,《旧唐书》赞曰:“高皇创图,势若摧枯。国运神武(译文:高皇帝创立了国家, 扩张势力如同摧枯拉朽,国家的运势昌盛)。“结合所学,以具体史实证明该评价。 (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图三人物的治国 理念,简述他是如何“以古为镜”以人为镜”的,并指出他还重用过哪些著名的贤相? (4)图四人物在其统治前期,推行过哪些改革措施? 【分析】本题以四副隋朝和唐朝皇帝的图片为背景依托,考查了隋朝和唐朝帝王们的统治措施等知识点。 【解答】(1)宋朝的陈普在《历代传授歌》中写道:“北齐后周犹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北齐后 周盘踞一方,隋文帝名扬四海)。“结合所学,陈普在文中高度赞扬隋文帝的原因为建立隋朝,定都长安,统一全国,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 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重视考 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对图二帝王,《旧唐书》赞曰:“高皇创图,势若摧枯。国运神武(译文:高皇帝创立了国家, 扩张势力如同摧枯拉朽,国家的运势昌盛)。“结合所学可知,李渊是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在隋末农 民大起义大起义中趁机起兵反隋。618 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勢 力,平定了全国。 (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图三人物的治国 理念,他是唐太宗,他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 后进谏 200 多次,他常劝谏唐太宗要居安思危要戒骄戒奢。魏征死后,太宗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 他还重用过著名的贤相房玄龄、杜如晦。 (4)图四人物为唐玄宗在其统治前期,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 经籍等。 故答案为: (1)建立隋朝,定都长安,统一全国,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发展经济。编订户籍, 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废除 前朝的选官制度,重视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 一点即可。) (2)李渊是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在隋末农民大起义大起义中趁机起兵反隋。618 年称帝,建立唐朝, 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勢力,平定了全国。 (3)以古为镜:他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以人为镜:大臣魏征敢于 直言,前后进谏 200 多次,他常劝谏唐太宗要居安思危要戒骄戒奢。魏征死后,太宗失去一面可以知得 失的镜子。贤相:房玄龄、杜如晦。 (4)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等。 【点评】考查了隋朝和唐朝帝王们的统治措施等知识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材料二:如图 (1)材料一说明隋朝时的经济特点是怎样的?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显示的什么工程?此工程是什么时候开凿的?当时是那位皇帝在位?开通他的目的是什么? 开通后有什么作用?它的规模如何? (3)该工程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4)请写出大运河的三点:① 洛阳 ② 涿郡 ③ 余杭  (5)写出大运河的四段: A、 永济渠  B、 通济渠 C、 邗沟  D、 江南河 。 【分析】本题以隋朝经济发展的材料和隋朝大运河图为依托,考查的是隋朝经济发展和大运河的有关知 识。 【解答】(1)由材料一“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可知隋朝经济发展的历史特点是:经济繁荣, 国家储备的粮食很多。隋朝时期,政治稳定,国家统一,隋文帝统治时期,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 生产。这些原因导致了隋朝经济繁荣局面的出现。 (2)由材料二图示可知反映的是隋朝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时 期开始开凿大运河。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 化的交流。 (3)隋朝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运输。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5)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于 605 年派人开始开凿大运河。 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 大水系,全长两千多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故答案为: (1)特点:经济繁荣,国家储备的粮食很多。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 度,发展生产。 (2)隋朝大运河。隋朝。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 经济、文化的交流。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运输。 (4)①洛阳,②涿郡,③余杭。 (5)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点评】本题以隋朝经济发展、隋朝大运河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学生对隋朝大运河的有关知识的记 忆、理解能力。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 1.下列各项按政权建立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北宋、辽、西夏 B.北宋、西夏、辽 C.辽、北宋、西夏 D.辽、西夏、北宋 2.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 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C.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 D.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3.对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评价(  ) A.弊大于利 B.利大于弊 C.利弊相当 D.有利无弊 4.人物是历史舞台上鲜活的元素。下列人物与澶渊之盟关系最密切的有(  ) ①宋太宗②宋真宗③岳飞④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标志着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是(  ) A.靖康之耻 B.澶渊之战 C.靖难之役 D.清兵入关 6.下列不属于民族英雄的是(  ) A.岳飞 B.戚继光 C.郑成功 D.康熙帝 7.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诗中的“大散关”至淮水为一线划 定分界线,是以下哪个历史事件后出现的情况(  ) A.宋夏和议 B.澶渊之盟 C.宋金和议 D.靖难之役 8.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是在(  ) A.西汉 B.东汉 C.唐朝 D.宋朝 9.“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坻,语曰:‘苏湖熟,天下足’”从中能够得出 南宋时期(  ) A.北方的人口数量迅速增加 B.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南方的人口数量速增加 D.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10.有学者认为:“北宋时期,中国仿佛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 是(  )A.交子的出现 B.热闹的瓦子 C.景德镇的兴起 D.京剧的形成 二.填空题(共 5 小题) 11.10 世纪初,契丹族首领元昊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仿效唐宋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判断对错) 12.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出现的先后顺序为后唐、后梁、后晋、后汉、后周。   (判断对错) 13.五代十国中的“五代”相继统治者我国的黄河流域,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 立北宋。   (判断对错) 14.两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这期间主要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金和蒙古。    (判断正误) 15.1127 年,金军攻破开封,抓获宋徽宗和宋钦宗,南宋灭亡。 判断:   ,改正:   。 三.辨析题(共 2 小题) 16.契丹首领阿骨打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发展生产,国力逐渐强大。    错误:    改正:    17.唐朝灭亡后,南方地区出现了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后周,合称十国。 判断:   ;改正   。 四.解答题(共 2 小题) 18.根据题意,写出正确的答案。 (1)列举我国辽、西夏、金的建立者及其民族。 (2)两宋时期出现的三个少数民族政权(名称、民族、建立者)。 19.读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 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请回答: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2019 年人教部编版七下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 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 1.下列各项按政权建立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北宋、辽、西夏 B.北宋、西夏、辽 C.辽、北宋、西夏 D.辽、西夏、北宋 【分析】本题考查北宋、辽、西夏建立的先后顺序,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据所学知,辽建立于 916 年,北宋建立于 960 年,西夏建立于 1038 年。 故选:C。 【点评】识记北宋、辽、西夏建立时间及建立者。 2.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 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 D.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分析】本题考查五代十国,知道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 【解答】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 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 一定的发展。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五代十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3.对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评价(  )A.弊大于利 B.利大于弊 C.利弊相当 D.有利无弊 【分析】本题考查对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评价,知道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利大于弊。 【解答】北宋初年,宋太祖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他吸取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 总体来看,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利大于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故选:B。 【点评】识记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作用。 4.人物是历史舞台上鲜活的元素。下列人物与澶渊之盟关系最密切的有(  ) ①宋太宗②宋真宗③岳飞④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以澶渊之盟为切入点,考查与之有关的历史人物。 【解答】宋真宗时(1004 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 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 和平局面。 故选:C。 【点评】注意识记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5.标志着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是(  ) A.靖康之耻 B.澶渊之战 C.靖难之役 D.清兵入关 【分析】本题考查北宋灭亡的相关史实,1127 年北宋灭亡。 【解答】1126 年,金军乘大雪攻破北宋都城汴京,第二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 三千多人北去,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耻”。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北宋的灭亡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我国古代重大事件的不同 称谓。 6.下列不属于民族英雄的是(  )A.岳飞 B.戚继光 C.郑成功 D.康熙帝 【分析】本题考查岳飞抗金,熟记岳飞抗金的有关历史史实和郾城大战的概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答】岳飞抗金抵抗的我国少数民族女真族对南宋的进攻,不是反抗外国侵略。所以岳飞不是民族英 雄。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掌握历代民族英雄的历史功绩及影响。 7.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诗中的“大散关”至淮水为一线划 定分界线,是以下哪个历史事件后出现的情况(  ) A.宋夏和议 B.澶渊之盟 C.宋金和议 D.靖难之役 【分析】本题以陆游《书愤》的一句诗为切入点,考查宋金和议的相关知识。 【解答】诗中的“大散关”至淮水为一线划定分界线,是宋金和议后出现的情况。南宋初年,金军几次 南下,双方战争不断,岳飞坚持抗金,岳飞班师后,南宋与金最终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 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史料的解析理解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8.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是在(  ) A.西汉 B.东汉 C.唐朝 D.宋朝 【分析】本题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提高粮食产量,宋朝时从越南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水稻居宋朝粮食 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中国历史上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的是在宋朝。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坻,语曰:‘苏湖熟,天下足’”从中能够得出 南宋时期(  ) A.北方的人口数量迅速增加B.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南方的人口数量速增加 D.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分析】本题以苏湖熟,天下足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 里的劳动人手;再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当时太湖流域的苏 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 江流域,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谚语。 10.有学者认为:“北宋时期,中国仿佛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 是(  ) A.交子的出现 B.热闹的瓦子 C.景德镇的兴起 D.京剧的形成 【分析】本题以有学者认为:“北宋时期,中国仿佛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为切入点,考查 宋代的社会生活。 【解答】据所学知,交子的出现、热闹的瓦子、景德镇的兴起都能体现“北宋时期,中国仿佛进入现代, 物质文化蓬勃发展。”京剧的形成是在清朝,与北宋无关。 故选:D。 【点评】注意识记宋朝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二.填空题(共 5 小题) 11.10 世纪初,契丹族首领元昊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仿效唐宋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  (判断对错) 【分析】本题以判断题的形式,考查契丹政权的建立。 【解答】据所学知,916 年,契丹族首领阿保机而不是元昊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仿效唐宋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元昊建立的是西夏。 故答案为:×。 【点评】注意识记两宋时期主要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者及建立时间。 12.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出现的先后顺序为后唐、后梁、后晋、后汉、后周。 × (判断对错) 【分析】本题考查五代十国的相关知识,掌握五代出现的先后顺序。 【解答】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 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 代十国”。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代十国涉及的政权。 13.五代十国中的“五代”相继统治者我国的黄河流域,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 立北宋。 √ (判断对错) 【分析】本题以判断题的形式,考查北宋建立的相关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五代十国中的“五代”指的是梁、唐、晋、汉、周,它们相继统治着我国的黄河流 域,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汉族)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 都城,史称北宋。 故答案为:√。 【点评】注意识记北宋的建立者及建立时间。 14.两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这期间主要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金和蒙古。 ×  (判断正误) 【分析】本题考查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两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这期间主要的少数民族政权辽、金、西夏和蒙古 等,题目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注意识记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15.1127 年,金军攻破开封,抓获宋徽宗和宋钦宗,南宋灭亡。 判断: × ,改正: 将“南宋”改为“北宋” 。 【分析】本题考查北宋灭亡,知道 1127 年金灭北宋。 【解答】1127 年,金军攻破开封,抓获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同年赵构建立南宋。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将“南宋”改为“北宋”。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灭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三.辨析题(共 2 小题) 16.契丹首领阿骨打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发展生产,国力逐渐强大。 ×  错误: 阿骨打  改正: 阿保机  【分析】本题考查契丹国的建立,知道 10 世纪初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 【解答】10 世纪初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发展生产,国力逐渐强大;阿骨打是女真族首领, 建立了金政权。 故答案为: 判断:×;错误:阿骨打;改正:阿保机。 【点评】本题考查契丹国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7.唐朝灭亡后,南方地区出现了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后周,合称十国。 判断: × ;改正 后周改为北汉 。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五代十国的知识。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解答】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 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 代十国”。 故答案为:判断:×;改正:后周改为北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代十国涉及的政权。 四.解答题(共 2 小题) 18.根据题意,写出正确的答案。 (1)列举我国辽、西夏、金的建立者及其民族。 (2)两宋时期出现的三个少数民族政权(名称、民族、建立者)。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辽、西夏、金的建立者及其民族,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10 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 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 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 北宋初期,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党项族。1038 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 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 10 世纪时,女真受到辽的控制和压迫,后来完颜部统一了女真各部。完颜阿骨打继任女真首领后,继 续领导抗辽斗争,势力不断壮大。1115 年,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后定都会宁。 故答案为: (1)辽:创立者:耶律阿保机;民族:契丹。西夏:元昊;民族:党项。金:创立者:完颜阿骨打: 民族:女真。 (2) 契丹国 阿保机 契丹族 西夏 元昊 党项族 金 阿骨打 女真族 【点评】注意识记两宋时期主要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者及建立民族,识记这一时期民族并立与融合的相 关史实。 19.读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 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请回答: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了宋朝政治体制的相关知识,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 【解答】由材料“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安矣”结合所学可知,“权”“钱” “兵”,分别指的是相权,财权,兵权.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如:在 中央,削弱和分割相权.在兵权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在财权方面: 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和转运使. 故答案为: 相权,财权,兵权;措施:相权:在中央,削弱和分割相权.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 将领,定期换防.财权: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和转运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措施.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 1.《三字经》中有“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其中“太祖”指的是(  ) A.赵匡胤 B.朱元璋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2.朱元璋独揽大权后,每天要处理很多政务,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这一现象促成了后来明朝政府 (  ) A.从中央到地方进行官职改革 B.设立锦衣卫 C.实行文化专制D.设置内阁 3.在某次论坛上某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和平友好,彼此尊重”的和谐理念,“互联互通、互利互惠”的 合作理念,“重视海洋,经略海洋”的海洋理念。这一历史事件是(  ) A.哥伦布到达美洲 B.张骞通西域 C.麦哲伦环球航行 D.郑和下西洋 4.意大利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声称:“佛者,天主所生之人,天主视之,与蚁正等。”这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出明朝后期天主教传播的特色是(  ) A.借助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B.借助了西方先进的科技 C.贬低佛教的地位和影响 D.以儒 家思想形式为载体 5.“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迈诗句与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  ) A.郑和下西洋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戚继光抗倭 D.雅克萨之战 6.清朝的开国皇帝是谁(  )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康熙帝 D.乾隆帝 7.历史上被称为“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康乾盛世指的是下列哪几位皇帝在位时期(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8.清朝专制统治加强的表现是(  ) A.废除丞相制度 B.设锦衣卫C.设东厂 D.设军机处 9.七年级 3 班小红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她搜集了“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 第者不得美官”“八股之害,等于焚书”等资料,由此推断她研究的课题是(  ) A.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君主集权的极度膨胀 C.中国近代化因素产生 D.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10.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下列事件能够体现这一愿望的是(  )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④鉴真东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填空题(共 5 小题) 11.推翻明朝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与建立明朝的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的人生经历极为相似。   。 (判断对错) 12.明朝为了加强专制统治,废除了自秦国以来行之一千余年的丞相制度。    13.阅读下表内容判断: 以下表述是从上表信息中得出的,请选择“A”;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述的意思的,请选择“B”;是 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选择“C” 事件 时间 目的 规模 到达地区 特点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 年 (7 次) 为加强与海外 的联系,宣扬 国威 船只约 200 多艘,人数 约 2.7﹣2.8 万人 到达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约 30 多个国家和 地区 时间早,次数 多,规模大, 和平友好交 流 (1)郑和下西洋是一场掠夺财富的殖民扩张。    (2)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出发地是刘家港。    (3)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条件。    (4)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5)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的壮举。   。 14.明朝时期,   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维护了国家统一。 15.阅读下面清朝疆域图 请回答: 1、清朝的建立人是   ,民族是   。 2、为什么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至少举 3 个史实 3 分) 三国时期:    元朝时期:    清朝时期:    3、清朝与哪国签订《尼布楚条约》? 4、清朝是怎样对西藏地区实现有效管辖的??(至少举 3 个史实) 三.辨析题(共 2 小题) 16.将下列事件和人物进行正确连接17.锦衣卫与臣民一样受到法律的约束。   (判断对错) 四.解答题(共 2 小题) 18.明朝是我国君主专治高度发展时期,朱元璋和继承者在位期间是怎样加强君权、发展封建专制的? 19.观察如图,并在图中填出: A:郑和下西洋第一次抵达的地方 B:郑和下西洋第四次到达的地方2019 年人教部编版七下历史《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 1.《三字经》中有“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其中“太祖”指的是(  ) A.赵匡胤 B.朱元璋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分析】本题以“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为切入点,考查明朝的建立。 【解答】由材料“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可知,“太祖”指的是朱元璋,明朝由明太祖朱 元璋建立,年号洪武。 故选:B。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明朝的建立者及建立时间。 2.朱元璋独揽大权后,每天要处理很多政务,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这一现象促成了后来明朝政府 (  ) A.从中央到地方进行官职改革 B.设立锦衣卫 C.实行文化专制 D.设置内阁 【分析】本题考查明朝强化君权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朱元璋独揽大权后,每天要处理很多政务,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这一现象促成了后来明 朝政府设立了内阁,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强化君权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3.在某次论坛上某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和平友好,彼此尊重”的和谐理念,“互联互通、互利互惠”的 合作理念,“重视海洋,经略海洋”的海洋理念。这一历史事件是(  )A.哥伦布到达美洲 B.张骞通西域 C.麦哲伦环球航行 D.郑和下西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 往来和经济交流,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解答】明朝初年,社会安定,国力雄厚,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 派遣郑和下西洋。1405﹣1433 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郑和船队拥有当时世界 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 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 行早半个多世纪。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 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郑和下西洋体现了“和平友好,彼此尊重”的和谐理念,“互联互通、互 利互惠”的合作理念,“重视海洋,经略海洋”的海洋理念。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4.意大利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声称:“佛者,天主所生之人,天主视之,与蚁正等。”这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出明朝后期天主教传播的特色是(  ) A.借助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B.借助了西方先进的科技 C.贬低佛教的地位和影响 D.以儒 家思想形式为载体 【分析】本题以意大利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的声称为依托,考查明朝后期天主教传播的特色。注意掌 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佛者,天主所生之人,……与蚁正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明朝后期天主教传播的特色 是贬低佛教的地位和影响,C 项符合题意;利玛窦声称佛教“与蚁正等”,这与借助中国的传统文化无 关,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利玛窦借助了西方先进的科技,故 B 项错误;这一观点与以儒家思 想形式为载体无关,故 D 项错误。 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时期基督教传入中国的相关史 实。 5.“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迈诗句与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  ) A.郑和下西洋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戚继光抗倭 D.雅克萨之战 【分析】通过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便可知道作者戚继光;于是联系所学知识戚继光抗倭。 【解答】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 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 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 建和广东,到 1565 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民族英雄戚继 光抗倭的决心。“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迈诗句与历史上的戚继光抗倭有关。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史实。 6.清朝的开国皇帝是谁(  )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康熙帝 D.乾隆帝 【分析】本题以“朝的开国皇帝”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统一封建王朝清朝的建立。 【解答】清朝(后金)1616﹣1912,又称大清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王朝。1616 年建州 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9 年统一女真各部。1636 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 年,清摄政 王多尔衮指挥八旗劲旅击败明末农民军,进占北京。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开始了对中国的统治。故 清朝的开国皇帝是皇太极。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前期的几个统治者,需要掌握皇太极、顺治帝、康熙帝等。 7.历史上被称为“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康乾盛世指的是下列哪几位皇帝在位时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康乾盛世。 【解答】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经济迅速发展,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康乾盛世,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康乾盛世包括康熙、雍正、 乾隆统治时期。 8.清朝专制统治加强的表现是(  ) A.废除丞相制度 B.设锦衣卫 C.设东厂 D.设军机处 【分析】本题以清朝专制统治加强的表现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 【解答】本题考查了清朝专制统治加强的表现,分析选项可知,A 项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 故 A 与题意不符;B 项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故 B 与题意不符;C 项东厂是明成祖成立的,故 C 与题意不符;D 项清朝雍正皇帝时期,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与题意相符。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清朝君主集权强化措施的相关知识 点。 9.七年级 3 班小红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她搜集了“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 第者不得美官”“八股之害,等于焚书”等资料,由此推断她研究的课题是(  ) A.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君主集权的极度膨胀 C.中国近代化因素产生 D.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解答】“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是指通过科举考试,把知识分子牢牢的束缚住,通过这一制度,扩大 了统治基础,巩固了封建统治。“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国家用人的方法是,不是进 士及第不能授予官职,反映了宋朝的通过科举考试的为官制度,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八股之害,等 于焚书”反映了科举制和八股取士,题干中的事件体现了科举制的发展和演变。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10.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下列事件能够体现这一愿望的是(  )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④鉴真东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答】①项,1683 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第二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 建省,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故①项正确。 ②项,1727 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后来,清朝颁布法令,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 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 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故②项正确。 ③项,乾隆帝时,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乾隆帝下令调兵讨伐,最后平定了叛乱,巩固了 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故③项正确。 ④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体现的是鉴真东渡日本传播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鉴真东渡是对外交往的史实。故④项不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A。 故选:A。 【点评】本题掌握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相关知识,重点区分中外交往。 二.填空题(共 5 小题) 11.推翻明朝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与建立明朝的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的人生经历极为相似。 √ 。(判断对错) 【分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建立,知道李自成与朱元璋的人生经历极为相似,都出身贫寒,饥寒交迫走投 无路发动起义,后建立政权。 【解答】推翻明朝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与建立明朝的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的人生经历极为相似,李自 成与朱元璋都出身贫寒,饥寒交迫走投无路发动起义,后建立政权。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明朝为了加强专制统治,废除了自秦国以来行之一千余年的丞相制度。 ×  【分析】本题考查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 上的地位。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 负责监察百官,他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因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对皇权威胁最大,到明 朝时被朱元璋废除。明朝为了加强专制统治,废除了自秦朝,不是秦国以来行之一千余年的丞相制度。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3.阅读下表内容判断: 以下表述是从上表信息中得出的,请选择“A”;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述的意思的,请选择“B”;是 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选择“C” 事件 时间 目的 规模 到达地区 特点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 年 (7 次) 为加强与海外 的联系,宣扬 国威 船只约 200 多艘,人数 约 2.7﹣2.8 万人 到达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约 30 多个国家和 地区 时间早,次数 多,规模大, 和平友好交 流 (1)郑和下西洋是一场掠夺财富的殖民扩张。 B (2)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出发地是刘家港。 C  (3)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条件。 C  (4)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A  (5)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的壮举。 A 。 【分析】本题以判断题的形式,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 【解答】(1)由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宣扬国威”可知,郑和下西洋是一场掠夺 财富的殖民扩张表述错误。 (2)表格中没有涉及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出发地,所以(2)的表述与材料无关。 (3)表格中没有涉及指南针,所以(3)的表述与材料无关。 (4)由郑和下西洋到达的地区“到达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约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可知,郑和下西洋 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5)由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和平友好交流”可知,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 史的壮举。 故答案为: (1)B。 (2)C。 (3)C。 (4)A。 (5)A。 【点评】注意从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识记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 14.明朝时期, 戚继光 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维护了国家统一。 【分析】本题以“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维护了国家统一”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戚继光抗倭。 【解答】明朝中期,中国沿海倭患日益严重,危害极大,1561 年,戚继光领导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抗击 倭寇,荡平了东南沿海倭寇。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成为著名的抗倭英雄。故明朝时期,戚继光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维护了国家统一。 故答案为:戚继光。 【点评】本题重点掌握戚继光等荡平东南沿海倭寇。 15.阅读下面清朝疆域图 请回答: 1、清朝的建立人是 皇太极 ,民族是 女真族 。 2、为什么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至少举 3 个史实 3 分) 三国时期: 230 年孙权派卫温等,曾到达夷洲(台湾)  元朝时期: 元世祖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清朝时期: 1684 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清朝与哪国签订《尼布楚条约》? 4、清朝是怎样对西藏地区实现有效管辖的??(至少举 3 个史实) 【分析】(1)本题考查清朝的建立人和民族。主要掌握清朝的建立的知识。 (2)本题考查史实论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考查与台湾有关的历史知识。 (3)本题考查中俄关系。识记与《尼布楚条约》有关的知识。(4)本题考查清朝对西藏地区实行的有效管辖措施。需熟知相关内容。 【解答】(1)清朝是由女真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1616 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 年,皇太极改 国号为清。1644 年,清朝定都北京。清廷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南明抗清武装,逐步统一全国。 (2)三国时,230 年孙权派卫温等,曾到达夷洲(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元朝时,1281 年元世祖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府。清朝时,1684 年 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立,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 (3)1689 年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 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4)清初继承了明朝对西藏的管辖权,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班禅为班禅额尔 德尼,代表中央政府常驻西藏,协助达赖、班禅处理政务。1727 年,雍正帝又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管辖西藏地区事务。 故答案为: 1、皇太极;女真族。 2、三国时期:230 年孙权派卫温等,曾到达夷洲(台湾)。元朝时期:元世祖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 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清朝时期:1684 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沙俄。 4、清初继承了明朝对西藏的管辖权,册封了达赖、班禅;1727 年又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 府常驻西藏,协助达赖、班禅处理政务。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措施的掌握。需熟知相关的知识。 三.辨析题(共 2 小题) 16.将下列事件和人物进行正确连接【分析】本题以连线题的形式,考查朱元璋、戚继光、郑成功、康熙帝的相关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1368 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 太祖.明朝中期,倭寇为患,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朝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 海抗倭.戚继光带领戚家军九战九捷,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1624 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 台湾.1661 年 3 月,郑成功从金门出发,进攻台湾.盘踞台湾城的荷兰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 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 8 个月之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1662 年,荷兰总督被迫在投降 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 38 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17 世纪中期,沙 皇俄国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康熙帝命令清军围攻雅克萨的侵略军,最终 迫使沙皇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 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 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维护了我国的领土完整. 故答案为: 【点评】注意识记朱元璋、戚继光、郑成功、康熙帝的相关知识. 17.锦衣卫与臣民一样受到法律的约束。 × (判断对错)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锦衣卫。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锦衣卫原是明太祖的侍卫亲军,后来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由 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是明朝加强君权的重要特务机构。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 四.解答题(共 2 小题) 18.明朝是我国君主专治高度发展时期,朱元璋和继承者在位期间是怎样加强君权、发展封建专制的? 【分析】本题以明朝是我国君主专治高度发展时期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解答】本题考查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朱元璋主要围绕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 由六部分理朝政,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设立特务机构等角度作答。明成祖从迁都北京,执行削藩政 策;实行“八股取士”等方面组织答案。 故答案为: 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朝政;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对臣民 进行监视;明成祖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执行削藩政策;实行“八股取士”。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明朝加强君权措施的相关知识点。 19.观察如图,并在图中填出: A:郑和下西洋第一次抵达的地方 B:郑和下西洋第四次到达的地方 【分析】本题以郑和下西洋航海路线图为切入点,考查郑和下西洋。 【解答】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郑和第四次下西洋首次绕过阿拉伯半岛,航行至东非麻林迪(肯尼亚)。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以郑和下西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