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附中2019届高三语文4月诊断试卷(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4月语文答案.docx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山西大学附中2019届高三语文4月诊断试卷(含答案)》

共有 2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山西大学附中2019届高三语文4月诊断试卷(含答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山西大学附中2018~2019年(下)高三语文4月月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D。D项,与之相应的原文是第三段末尾:“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按此理解,“新儒学”的大儒们的确批评了西方文化,对经典的诠释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但“批评”不等于“辩证地认识”,“受影响”不等于“充分借鉴吸收”。A项对应原文第一段“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且以《论语》《理想国》为例,二者一中一外又均为经典,题干转述正确。B项对应原文第一段“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从其论断与举例中可以看出,题干转述正确。C项对应原文第一段的“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第二段的“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普遍意义包括第一段的超时代价值和超地域的世界性意义)“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转述正确。‎ ‎2.【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D。D项对应原文中的第三段“‘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与之相比,王国维在20世纪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确实比较了二者的不同点,但二者对比论证的目的是论证本段的中心论点“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再反思就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A项对应原文第一段,阐述的是“普遍意义”与“超时代价值”合“世界性意义”之间的关系。B项对应原文第二段“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是对本段论点与论证的概括,正确。C项对应原文第一段和第三段,第一段从正面强调要认识经典的普遍意义,第三段批评了“以中释中”“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 ‎3.【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C。C项前半句对应原文第三段“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后半句是对此原理的反向运用,符合文章“经典的普遍性意义”的观点。A项是结合第二段观点进行的推断,对应原文“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以此可见,文章的确强调在理解经典内涵时,要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但并不能“摆脱经典的特殊性限制”,而是要以其特殊行为背景。第一段的“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等观点也可佐证。B项是对原文二三段信息的整合与推断,题干前半句对应原文第二段“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后半句对应原文第三段“‘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 ‎……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以此可见,“学无中西”主要是指开放,可简化为“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引进来”和“走出去”都应是开放的体现,都可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所以二者关系表述为“只有……才”这种必要关系不符合原文观点。D项是对原文第三段的理解与整合,对应原文“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一则“纯而又纯”在事实上不可能,也就没有排斥不排斥的问题,二则“反思‘以中释中’”实则是对“以中释中”的批判,而“以中释中”与“纯而又纯”正向关系紧密,所以“反思‘以中释中’”包括反思批判“纯而又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B (智慧教育并没有“减少了教师对设备的依赖性”,只是让教师不必“频繁操作设备”;而且,这一系列变化也不仅仅是“依靠数字技术的升级”而取得的)‎ ‎5.D (根据材料四,数字化教育在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就不一定比传统教育更好,而人文精神显然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所以“有着全面的优势”的判断并不恰当)‎ ‎6.参考答案:①视教学为“标准化生产”的陈旧观念。②在建设教学资源库片面追求“大而全”(或:不重视教学资源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③以数字技术代替教学。④把教师当作知识提供者而不是促进“深度学习”的教练。⑤在数字化教育忽略人文意蕴的培养。(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共6分。要点第①点概括自材料一,第②点概括自材料二,第③和第④点概括自材料三;第⑤点概括自材料四。)‎ ‎【或(1)视教学为“标准化生产”的观念。(源于材料一)(2)在建设教学资源库片面追求“大而全”的观念。(或:不重视教学资源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等观念)。(源于材料二“一”)(3)教学模式单一不注重应用场景的观念。(源于材料二“二”)(4)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的观念。(源于材料二“三”)(5)课程构建方式偏于传统的观念。(源于材料三)(6)试图以数字技术代替教学的极端观念。(源于材料三)(7)不注重深度学习的观念。(源于材料三)(8)不注重人文意蕴的观念。(源于材料四(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最多6分)】‎ ‎7.【分析鉴赏】(3 分)D(“文章明暗线交织”“‘我’的情感变化是暗线”,理解错误。文章并没有采用明暗线交织的结构形式,“我”的情感也没有发生变化)‎ ‎8.【鉴赏评价】(6 分)①照应标题,(形式方面,1 分)标题为“米缸山下播绿记”,内容上紧扣“播绿”二字(或: 详写育苗工作符合作品写作的内容;)(内容方面,1分)‎ ‎②突出护林工作的艰辛,(工作方面, 1 分)表现护林员默默付出和乐观(或认真、细心等)的品质;(品质方面,1 分,)‎ ‎③详写育苗工作,提醒人们要保护大自然,珍爱人类的大家园。(主旨方面,2 分)(每点 2 分,共 6 分)‎ ‎9【探究意蕴】(6 分)①(从生长的环境来看,)指的是对所生长的山谷和土地的记忆;‎ ‎②(从与人的关系来看,) 指的是护林员艰辛育苗、细心呵护的记忆;‎ ‎③(从情感的表达来看,)指的是与护林员彼此之间的真挚情感;‎ ‎④(从主旨的揭示来看,)指的是人与自然共筑家园的记忆。‎ ‎(每点 2 分,任意三点 6 分,意思答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10. A (原文“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此之谓也。”)‎ ‎11. C(从文中可知“监军”由宦官担任,即下文的“中人”。)‎ ‎12. B(“裴垍这一推荐获得当时人们的称赞”,原文是李吉甫受到人们称赞。)‎ ‎13.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我(穷困失意)被外放到偏远地区为官,经历十多年才能辅佐皇帝,后辈仕进的人,我很少结交认识。(落魄1分,更1分,相1分,后进1分,句意1分)‎ ‎(2)裴垍唯独指责严休复说:“你和这两个勤勉不懈地进献忠言以供采纳的人不同啊!”严休复非常羞惭。(让1分,异1分,孜孜1分,献纳1分,句意1分)‎ ‎【附参考译文】裴垍,字弘中,河东闻喜人。裴垍二十岁时考中进士科,贞元年间,应制举贤良极谏科,在对策中获得第一,被任命为美原县尉。调任考功员外郎。当时吏部侍郎郑珣瑜请裴垍主持考核词判,裴垍坚守正道不接受请托,主持考核时都专注于(考核)真才实学。宪宗元和初年,召入翰林院担任学士,又升任中书舍人。李吉甫从翰林承旨任上被授予宰相官职,感动得流泪。他对裴垍说:“我(穷困失意)被外放到偏远地区为官【落魄原意为“穷困潦倒”或“放荡不羁”,此处应取“穷困潦倒”意,但根据李吉甫年表及其家世,此处应侧重于不得志而非生活贫穷,结合语境,建议意译为“穷困失意外放为官”】,经历十多年才能辅佐皇帝【或担任宰相】,后辈仕进【或后辈被举荐为官,依据《论语·先进》邢昺疏:“后进,谓后辈仕进之人也。”】的人物,我很少结交认识。而且宰相职责应当是举荐贤良任用能干的人才,您非常善于甄别人才,请您为我推荐人才。”裴垍拿起笔列出三十多人的姓名;李吉甫记录名单(或拿这份名单)向朝廷推荐,当时人们全都称赞李吉甫知人善任。元和三年秋,李吉甫出京镇守淮南,朝廷于是让裴垍代替李吉甫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职。裴垍虽然年少,却通晓时事,严格遵守法度,即使权贵大官也不敢拿私事求他。当初,裴垍在担任翰林承旨时,正是宪宗皇帝刚刚平定蜀地叛乱的时候,宪宗皇帝励精图治,专心理政,机密事务,全都把它们交给裴垍办理。裴垍主持朝政以后,他整顿法度,请求惩治不法行为,考核官员们的政绩,都得到皇上的注意和听从采纳。岭南节度使杨于陵被监军许遂振诬陷,皇帝下诏让他担任闲散官职。裴垍说:“因为一个宦官(的诬陷)而给朝廷重臣判罪,这样不可以!” 请求授予他吏部侍郎一职。严绶担任太原太守,那里的政务全部由监军李辅光裁决,裴垍弹劾他(严绶)懦弱无能,让李鄘代替他。建中初年,朝廷确定实施两税法,整理制定统一固定赋税的法律,但是实物更贵重,钱币反而轻贱;后来货币与实物的轻重相反,百姓交纳的赋税就比最初增加了一倍,所以赋税更重(或繁杂),平民百姓重新陷入困境。等到裴垍担任宰相,他上奏朝廷禁止这件事,从此百姓稍微休养生息。当初,拾遗独孤郁、李正辞、严休复都得到升迁,到他们来拜访裴垍时,裴垍唯独指责严休复说:“你和这两个勤勉不懈地进献忠言以供采纳的人不同啊!”严休复非常羞惭。【独:唯独,只。孜孜:勤勉不懈怠。献纳:进献忠言以供采纳。】裴垍担任学士的时候,引荐李绛、崔群与他同朝为官。等到担任宰相后,他又提拔韦贯之、裴度等人主管起草诏令(担任知制诰的官职),他们都相继担任宰相,都被称为名臣。元和五年,他突然中风,皇帝惆怅叹惜。过了三个月,裴垍去世,皇帝追赠他为太子少傅。‎ 史臣曰:裴垍善于甄别人才暗中记住,举荐贤才任用能人,辅佐皇帝践行王道。李吉甫仰仗裴垍选拔人才,让朝廷按照等次授予他们官职;李吉甫他知道裴垍是可以鉴别出优秀人才,裴垍也知道李吉甫能够很好地重用贤良人才。他们相互需要又相互成就,彼此不心存妒忌,又不凌驾于对方。所谓“经纬之臣”,恐怕说的就是他们这样的人吧?‎ ‎14.C“吾欣知损益”一句运用典故,意为可以以李少府为典范来辨明朋友的好坏。‎ ‎15.①慷慨大方。李少府经常将骏马借与别人,黄金也和他人分享,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慷慨之人。‎ ‎②射艺高超。“投壶华馆静”是说,李少府投壶之时,大家都凝神观赏,大厅内一片寂静,侧面表现其投壶技艺的高妙。‎ ‎③潇洒不羁。傍晚时分,凉风习习,李少府与宾客尽情畅饮,表现出其潇洒不羁的一面。(每点2分,共6分)‎ ‎16.(1)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3)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17.D(第一组:“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石破天惊”,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第二组:“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兢兢业业”,小心谨慎,认真负责。第三组:“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一提;“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第四组:“浓墨重彩”,绘画或描述着墨多;“灿烂辉煌”,形容光彩四射,鲜明耀眼,也比喻成绩卓越,十分引人注目。)‎ ‎18.A (B、D项“因为嫦娥四号”语序不当;B、C项“因为”与“因此”搭配不当;原句中“把寻……作为”搭配不当。)‎ ‎19.B(“大胆”重在构想,“攻关”为具体行为,应“大胆创新”在前,“攻关”在后;从与下文的衔接看,本句的后边应落在“转化为现实”上。)‎ ‎20.参考示例:马旭——毕生节俭,一朝奢侈,圆赤子乡梦;分毫积攒,数载清贫,守高贵心灵。‎ 张渠伟——立誓扎根,病痛缠身,脱贫战场硝烟滚滚;趟路开山,帮扶到户,落后穷乡硕果累累。‎ 王继才、王仕花——浪击礁生夫守妇随家未立;岛小任大心恒志坚国永安。‎ 评分标准:每副对联格式1分,句意、文采2分 ‎21【表达得体及仿写】(5 分)‎ (1) ‎①“惠存”改为“保存”或“收藏”。②“我的舍弟”重复了,改为“我的弟弟”或删掉“我的”。③“撰述”改为“写”(“撰述”一般用于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著作上,文艺创作不宜用)。(每点 1 分,共 3 分;找到并改对一处得 1 分,找到未改对不得分)‎ (2) 李太白清幽的“床前明月”(1 分) 陶渊明悠闲的“采菊东篱”(1 分) (形式上成排比,内容上扣故乡,诗人和名句要一致;否则不得分。)‎ ‎22.审题分析:‎ 本题为新材料作文,考查考生对发展观的认知。材料中“工程商人”“科学家”“思想家”在企业中的角色定位不一样,所担负的功能和责任也不尽相同,形成多元互补关系。在企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工程商人”开发技术,负责营销,为华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华为已经成为行业先锋,企业发展的技术方向与实现途径极其重要,华为需要“科学家”级的人才,要在技术、商业模式上努力创新。同时,还需要寻找思想与方向上卓越的“思想家”,仰望星空,在思想、理论层面为企业发展积极探索,引领华为甚至民族工业发展的方向。从当年的脚踏实地,到今天的“我们要长远一点看未来”,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有了变化,而不变的是对企业卓越发展的追求,因为企业的发展定位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初始阶段,惋惜之中有无奈却又是坚定的选择,而现在的华为立足长远、高瞻远瞩、勇立潮头,求变求新求发展。‎ ‎1.内容的限制性。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来自2018年华为CEO任正非与华为Fellow(院士)及部分欧研所座谈会上的讲话,主题是《励精图治,十年振兴》。《南方都市报》针对2002年华为创业初始阶段所提出的“华为不需要科学家,华为需要工程商人”这一说法发问,任正非正面回应,体现了华为未来的战略规划及管理走向。材料的时效性、针对性、思想性鲜明,考生应“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围绕这个策略纵向联系、理性思考。结合具体材料,考生如果只谈工程商人长期以来的杰出贡献,或者只突出目前科学家、思想家对于华为发展的意义,就都属于偏离题意。应该注意时间维度,要对材料进行整体关照,用发展的眼光解读华为的人才战略规划,并合理联系引申。‎ ‎2.立意的限制性。“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综合”一词强调立意要树立整体意识,正确、全面理解材料主旨,切忌片面,只抓枝干。抓住关键词“长远目标”,关键句“长远一点看未来”,从而理清立意的重点在于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3.情感态度的限制性。从“当年”到“今天”,不否认“工程商人”的功绩;“也需要……还需要”,对人才流露出更多的思慕和渴盼。‎ ‎4.开放性(1).立意角度的开放性。立意角度相对灵活,考生可以从民族工业人才布局战略出发,谈相时而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策略;或调动生活积累,谈立足现实,长远一点看未来;或者谈新时期创新对于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企业不同角色分工,谈尖端人才要面向未来、仰望星空、勇立潮头,主导企业的发展方向。也可以联系社会发展的形势谈青年一代自身实际,谈生涯规划,比如如何科学定位,确定专业方向,做“工程商人”还是“科学家”或者“思想家”等。还可以将企业前景和个体发展结合起来,谈与时俱进,“工程商人”中的精英通过自我努力能够成为“科学家”“思想家”。‎ ‎(2).写作内容的开放性。材料中还有一个类比推理:改造完的沙漠土壤,可以种植郁金香,库布齐、塞军坝、以色列遍地绿茵,材料由此类比华为的发展,这在写作内容上给了考生写作暗示;考生还可以由华为的发展延伸到国家的长远发展等,写作时要体现开阔的视野与深度的思考。‎ ‎(3).文体的开放性。“明确文体”,在文体选择上提供了一定的开放性,写规范的记叙文或者议论文均符合文体要求。‎ 正确立意:‎ ‎1.因时而变,与时俱进。‎ ‎2.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指导思想。‎ ‎3.长远看未来,发展中求变化。‎ ‎4.智者因时而变。‎ ‎5.与时俱进,发展自我。‎ ‎6.仰望星空,追求卓越。‎ ‎……‎ 错误立意:‎ ‎1.学会经营。‎ ‎2.团结就是力量。‎ ‎3.居安思危。‎ ‎4.沙漠需要绿茵。‎ ‎5.改革发展四十年。‎ ‎6.科学与思想决定高度。‎ ‎……‎ 脚踏实地,长远一点看未来 ‎“我们不仅需要工程商人、职员、操作类员工……,也需要科学家,而且还需要思想家。”华为CEO任正非在谈及人才培养策略时立足现实,高瞻远瞩。岁月长河,发展是永远的主题。时移世变,我们应该脚踏实地,长远一点看未来。‎ 创业初始,华为实力弱小、举步维艰,处于发展的“饥荒时期”,国内市场被爱立信、诺基亚、松下等国外几大巨头占领。数十年后,华为脱颖而出,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通信设备公司。 “工程商人”在技术和营销领域为华为开疆拓土,一直是华为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从“工程商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华为“以奋斗者为本”的核心价值观。2018年,华为把数字技术带入每个家庭,发布智能计算战略,5G专利技术打破西方垄断,并让他们深深忌惮。今天的华为,作为行业先锋勇立潮头,脚踏实地的同时在技术持续创新上走向尖端,科学家的作用不言而喻。与此同时,华为还需要寻找思想与方向上卓越的“思想家”,仰望星空,面向未来,在思想、理论层面为企业发展积极探索。‎ 时易世变,在竞争环境日益残酷的当下,脚踏实地、求新求变才能赢得发展,从而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没有长远一点看未来的眼光,落后、被吞并甚至消失都有可能。面对滚滚而来的新商业时代,百年尼康数码对现有消费群体缺乏敏锐的观察力与洞察力,没有抓住未来市场需求,自动更新产品性能,最终被遍地开花的智能相机替代,跌落行业巅峰。‎ ‎“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张瑞敏率领海尔从国内走向国际,为海尔赢得更为广阔和长远的发展空间。“我们离破产只有十八个月”,比尔·盖茨的告诫始终对未来充满忧患意识,使微软一直处于时代和行业的前列。‎ 企业竞争是如此,国家发展亦然。回顾改革开放、砥砺奋进的四十年,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陆,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从“打开国门”到“全方位开放”,从加入世贸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从实际出发,在不同的阶段制定了不同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在筚路蓝缕的漫漫征途中,前瞻性的眼光、国际化的视野始终引领着开放的步伐一往无前。今天,曾经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的国家,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更为我们勾画出属于未来的美好蓝图。‎ 在个人发展的规划中,青年一代也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科学分析,精准定位,确定未来人生发展方向,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中做生命的强者!‎ 多年前的华为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华为不需要科学家,华为需要工程商人。”但时移世易,改造完的沙漠土壤,可以使美丽的郁金香绽放。不得不说,正是工程商人、科学家共同缔造了今天强大的华为帝国,而思想家却引领着华为甚至民族工业未来发展的高度和方向。‎ 时序轮替中,我们始终立足当下,脚踏实地;历史坐标上,我们一直面向未来,砥砺前行!‎ 立足当下,把握未来 当一个人处于饥寒交迫之时,首先追求的必然是物质充实;一个企业刚刚起步时,重点考虑的是就业情况;当一个国家还是很落后时,一定强调的是经济发展。的确,无论何时,都应将现实状况作为首要目标,立足当下。可是,在那之后呢?是选择安于现状,还是把握未来?‎ 我想:无论是个人、企业、国家都应有现实考量与未来展望,立足于当下,把握好未来。‎ 的确,现实状况十分重要。人民只有不愁吃穿住行,才会发展精神生活;国家只有稳定富足,才能致力于造福全人类。忽视现实状况显然不现实,企图一步登天更是“天方夜谭”。只有把握好当下,夯实根本,才能将视野投向远方。华为首先考虑解决饭碗问题,是对自身处境的充分认识,是细心考量之后做出的争取抉择,切忌好高骛远,妄想一步登天。‎ 但是,当实现了当前的目标、满足了现实需要后,就应当对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与追求。施一公说:知足常乐是创新的大敌。同样,安于现状亦是个人前进的阻碍,我们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所以,我们不应当让现实遮蔽未来的星光,而应拨开云雾,向理想之晨星不断探索前行。我们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我们的未来是一片光明!‎ 时代已然改变,人民的生活从过去的追求吃好喝好变为对美好生活的展望。在当今时代,个人与企业的竞争都愈发激烈,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共享这个伟大的时代,共同追求美好的未来。我们的“社会矛盾”已经发生了改变,中国已经从落后之中走了出来。这恰恰说明,中国已经完成了初级目标,立足当下的发展之后,便是要对未来有准确把握。‎ 无论是华为发展观念的转变,在芯片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还是塞罕坝从环境保护的考量,使荒原变为百万亩人工临海,这都是对未来的远见卓识,是真正实现了对理想的追求。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条路无法走完,没有一座山难以跨越。只要我们立足于当下,努力坚持,就会取得长足的进步。正如塞罕坝三代人以坚忍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终造就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我们最大的悲哀,是迷茫地走在路上,看不到前面的希望;我们最坏的习惯,是苟安于当下生活,不知道明天的方向。所以,请让我们立足当下,更把握好未来。‎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 风狂雨急时,立得安,方见脚跟。‎ 本文思路清晰,论证严谨,表达充满理性的光芒。标题直击材料核心,揭示中心论点。以排比开篇,从个人、企业、国家层面展开思考,提出问题,顺势提出中心论点,立意精准高远。紧接着从现实出发,剖析材料,肯定华为的正确抉择。然后否认“安于现状”,从个人与时代发展的角度将议论引入纵深。最后回归材料,抓住“塞罕坝”这个典型事例,强化了“立足当下,把握未来”的主旨。结尾处颇具匠心,对称性的表达既有文艺色彩,又有警戒作用。‎ 相时度势,与时代奋进 有多少次梦想就在前方,奈何困难当道,无法触及;有多少次望着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自己奋力追赶,却只得到满地残渣与灰尘。无数追梦人在时代的翻滚时不愿放下过去,最终只能在望洋兴叹中慢慢颓败,而又有多少曾经如星辰般闪耀的企业,因固守过去的模式,而渐渐陨落于历史的大洋。当时代的洪流渐渐向前,不再固守过去的模式,相时度势,才能与时代共同达到璀璨的明天。‎ 不同时期有不同时间的理想。确实,历史的洪流正滚滚向前,过去伟大的政策放于今天,可能只是无力的牢笼。曾经一度宣称“只需要工程商人,不需要科学家”的华为在今天也开始寻求科学家、思想家的联盟。这个转变并不意味着华为过去的失策,反而更能体现华为“相时度势”之能力。‎ 过去的他们,在一穷二白的事业起步阶段能抓住最为重要的一环“经济建设”,把重要的部分用在刀刃上,此不失为一种智慧。而此时的华为,已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有余力去寻求伟大的科学与思想来支撑伟大的事业,此时他们果断地开始改变态度,而正是这种“相时度势”的能力,才让华为一直保持着活力,在竞争残酷的商业战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趋于保守则有可能落入陈旧的范畴,即使是已获得无上成就的伟大学者,也有可能被保守的迷宫困于其中。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牛顿,曾误入歧途。晚年的他在对真理的追求中陷入了亚里士多德的柏拉图学说无法自拔。他无法排解心中的苦闷,最后竟花了十年的光阴探求上帝的存在,结果自然一无所得。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不知变通则有可能成为这“一失”的根本来由。‎ 风起云涌的时代确实让无数人不知所措,然而此时却又是创新登场的最佳时机。如果把时代比作滚滚向前的河流,创新就是一叶扁舟,虽然有风险,但亦可以获得别人可能遇不上的机遇。在一众传统文化渐渐消散的今日,京剧却用“逆水行舟”的狠劲从消逝的泥淖中爬出,并在一众年轻人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热度,从与流行歌曲结合到进入校园获得大量粉丝,这其中的巧妙无不是利用创新的结果。正如《吕氏春秋》所言,“世易时移,变法宜也”。敢于在险流中做别人不敢做的事,踏别人不敢踏的峰,才有可能不被时代淘汰,从而获得更为珍贵的机会。‎ 然而相时度势的改变并非一味的空想空行,更需要以现实为基础。一味的空想只是空中楼阁,没有现实的支持,最终都只会坍塌。真正有效的引领潮流的改变是以现实为基础的追随,在保留过去精华、借鉴成功事例的基础上,实现颠覆性的创造,从而获得成功。只会空想的人是莽夫,而以时为基、审时度势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审时度势”“无为而为”。认识到固守的局限性,在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中,打破常规的牢笼,携上创新的风帆,与时代共奋进,成为未来的弄潮儿!‎ 考生思路开阔,论证纵横捭阖,标题、内容、表达均具有大格局。理性思辨色彩鲜明,表达的逻辑性严密。金句频出,处处显示出深厚的议论功底。如开头“有多少次……有多少次……”,思考深刻,表达诗意;主体部分“在一众传统文化渐渐消散的今日,京剧却用‘逆水行舟’的狠劲从消逝的泥淖中爬出”,灵动鲜活,发人深省;收尾“只会空想的人是莽夫,而以时为基、审时度势的人才是英雄”,哲理闪现,体现了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彰显正能量。‎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