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2018—2019学年宁德市部分达标学校第二学期期中联合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座号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填入答案卷中。
3.考试结束,考生只将答案卷交回,试卷自己保留。
第I卷(选择题,48分)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冯天瑜先生指出,周人原只是六七万人口的西鄙小族,去古未远,当时君主与自由民(主要是与贵族)共商的问题有三类 :“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周礼·秋官司寇第五·小司寇》)皆涉及国政根本。可见
A. 周制仍保有原始民主遗存 B. 周天子的权威被严重削弱
C. 强化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 D. 家国同构的局面已经确立
2.有学者认为“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这一创造的作用体现在
A.确保了宗法制的实施 B.容易造成君权的高度集中
C.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孔子自述身世时尝称:“而丘也,殷人也”。(《礼
记•檀弓上》)后人也以“殷汤之后”、“微子之
后”等称呼孔子。由此推断,西周时孔子先祖
可能受封于右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
4.西周的历史文献和青铜器铭文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说明分封制
A.强化了各地的风俗 B.有利于不同民族的融合
C.导致了西周的分裂 D.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等级
5.商周时期分封的行使主体是商王和周王,而战国时期封君(一种新的奖励军功和皇亲国戚的方式)的行使主体已经变成了诸侯国王(公)。这种分封主体的变化体现了战国
A.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 B.确立了贵族特权政治
C.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 D.建立了新的官僚制度
6.明代赵遂认为:“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以至于移诈,谓非封建之弊乎?”作者认为“周衰”的主要原因是
A.人心离散 天下大乱 B.封建集权 国家动荡
C.分封割据 上下失序 D.天子昏庸 欺诈渐起
7.先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按劳取酬。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
A. 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 B. 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
C. 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 D. 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
8.秦将岭南以南桂阳县(今连州)划归长沙郡,同时将岭南以北的镡城(位于今湖南怀化境内)划归岭南的象郡。这种行政区划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促进地区间相互交流的需要 B.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C.平定岭南,扩大领土的需要 D.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的需要
9.汉初,韩信要求做齐王时说:“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刘邦改立韩信为楚王时说:“信习楚风俗”,便于“存恤楚众”。这一现象表明西汉初年
A.中央集权逐步强化 B.王国的存在具有合理性
C.社会风俗有待提高 D.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10.以下是有关“司隶校尉”一职的史料记载,据此可以断定,司隶校尉
史料
出处
“司隶校尉,(汉)武帝初置”,“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郡国,无所不统。”
《北堂书钞·设官部》
汉宣帝时,盖宽饶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不避,大小辄举,所劾奏众多,……公卿贵戚及郡国吏繇使至长安者,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
《后汉书·百官志》
“司隶校尉,周官也。(汉武帝)征和中……乃依周置司隶。”“……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
荀绰《晋百官表注》
A.始设于汉武帝时期 B.负责监察各级官员
C.与刺史的地位相当 D.其职责在不断扩张
11.西汉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前不预知。光谓:“此内朝事也,无关外朝也。”这表明当时的丞相
A. 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削弱 B. 已完全失去位尊权重的地位
C. 开始接受内朝官员的监督 D. 已逐渐丧失皇帝对他的信任
12.西汉初年,萧何以《秦律》为基础,增《户》、《兴》、《厩》三篇,制成《汉律》9章。后又一再增补,至武帝时,增至359章,大辟(死刑)409条,1882事,死罪决事比(判例)13472事。这说明
A. 汉自武帝后以法家思想治国 B. 武帝强化法制加强中央集权
C. 汉代承秦制以暴政控制人民 D. 汉代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13.据《汉书》载,海昏侯刘贺不学无术、不尊礼仪、掠取女子,终被霍光所废;近年对刘贺墓考古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有人据此判断,刘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据此可知
A.出土文物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 B.文献记载具有主观性不足为信
C.史料实证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 D.历史叙述相互印证可还原真相
14.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下列反映的选官制度属于这一“回潮”时期的是
A.“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B.“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策良将怯如鸡”
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D.“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15.对比下列甲、乙两图,由甲到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废丞相加强君主专制 B. 以分权形式实现集权
C. 官僚机构职能的变更 D. 中央官吏数量的增加
16.唐朝前期,御史和谏官相互配合。御史侧重于对百官、士民的监督,以上临下;谏官侧重于对君主本人言行及其决策的监督,是以下察上。这说明当时的监察制度
A. 对君主权力起限制作用 B. 确保了开元盛世的善治
C. 职位有位卑权重的特点 D. 彰显了整体性秩序价值
17.宋代是文化昌盛的时代,路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且不设立长官,转运使是连接地方与中央财政的纽带,军阀割据失去经济基础。通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个开明时代特务政治的体现。这反映了
A. 文化昌盛与政治开明没有直接联系 B. 宋代中央对地方实行了有效的管理
C. 特务政治是宋代地方政治显著特征 D. 宋代地方权力结构有利于防御外敌
18.枢密使一职在五代被武臣所掌握,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已之手以便宜从事,职掌范围达到极限;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武将渐转为文官,职权范围逐步缩小。材料反映了宋代君主
A.防止武将专权 B.重视分割宰相之权
C.强调监察地方 D.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19.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A. 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B. 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C. 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D. 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20.有学者认为,元代欠缺一种合理的政治理想,他们并不知宋朝所谓政治的责任,因此亦无所谓政治的事业,他们的政治,举要言之,只有两项:一是防制反动,二是征敛赋税。以下可作为其论据的选项是
A. 罢除丞相职位,六部直接隶属皇帝 B. 设立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各地邢狱
C. 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省官互迁 D. 设立理藩院专门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21.《大明律》规定:禁止朝官与近侍官交结,禁止地方官员与朝官交结,禁止京官与京城家资富厚之人交结,否则即构成奸党罪。这一规定旨在
A. 防治宦官专权和权臣乱政 B. 消除官员结党对皇权的威胁
C. 用法律形式加强中央集权 D. 澄清吏治以杜绝制度的腐败
22.明朝在北京南京两城设置五城兵马司,其“职专防察奸宄,禁捕贼盜,疏通沟渠,巡视风火”,规定一旦发现街道损坏,沟渠堵塞等就要立即通知有关部门修缮;如遇火灾,还要立刻领兵救灾。据此推断,明代重视京城的
A. 民生建设 B. 市政管理 C. 危机管控 D. 社区自治
23.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矣”。这一观点认为
A. 军机处与内阁相互制约 B. 新机构的出现造成了专制皇权的分裂
C. 分权才有利于加强皇权 D. 皇权不断强化易导致权力中枢的变化
24.清朝乾隆皇帝在《御制十全记》中曾说:“守中国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不已,必致弃其故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耳。”该言论的主要意图在于
A. 为自己的穷兵黩武政策开脱 B. 告诫后人强大的军事后盾对维护统一的重要性
C. 指出和平时期应当偃武修文 D. 强调武力是维护多民族国家和谐发展唯一手段
第II卷(非选择题,共3小题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 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三 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始终没有脱离氏族—部族—宗族—家族的发展脉络,“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家为孝,在朝为忠”已经成为几千年社会关系的真实写照,形成了“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治于法者,民也”的社会现象。
——摘编自曾小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类型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10分)
(2)依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7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之统一,实为中古前期转入后期之枢纽。其情势颇为似于秦,为期皆甚短促。秦承先代之遗产以垂诸汉,隋则承北朝之遗产以垂诸唐。李唐大一统之局,实大有资于隋也。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信息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金初推行女真本族的法,到金熙宗时制定金朝第一部成文法典《皇统制》,这是金朝立法之始。金章宗时完成的《泰和律》,标志着金朝立法的完备,此律约有414条,有70%以上不同程度与唐律有关。《大金国志》谓熙宗“新律之行,大抵依效大宋”,而《金史·刑志》则谓“以本朝旧制,兼采隋、唐之制,参辽、宋之法,类以成书”。金律规定子孙犯死罪,而父母和祖父母无人赡养,一般可上请从轻处罚,即使是必须处死的,也由官府承担对犯人的父母或祖父母的赡养。金代帝王也常为祈福免灾而清理讼狱,进行大赦。金代立法阶段与金政权发展的阶段是相适应的。金代法律的内容体现了以女真为统治民族,以汉族为多数的主体民族,包括契丹等族在内的多族的法制,形成具有金朝特点的法制,体现了阶级统治的本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金朝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朝法律改革的影响。(7分)
2018—2019学年宁德市部分达标学校第二学期期中联合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D
D
B
D
C
A
D
B
B
A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C
B
D
B
A
D
C
B
B
D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共52分)
25.(1)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4分)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6分,答出2点即可)
(2)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经济上盐铁官营。(4分)
意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分)
(3)特征:血缘关系浓厚;家国同构;君权、父权至上(或君主专制);人治。(4分,答出2点即可)
评价: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积极作用;推动了民族融合与经济文化交流;但也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3分,须答出2点)
26. 评分说明:
(1)信息:信息源自材料,符合材料主旨,表述明确,以论题的形式呈现。如:秦隋都是短命的朝代,但都对后代产生了很大影响;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前后的分界线等。(3分)
(2)阐述:运用知识全面准确,史论结合。(7分)
(3)逻辑:信息提取与阐述的逻辑关系一致。(2分)
解析:
从材料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有两层意思:其一,隋朝的历史地位比较重要,其二,隋朝与秦朝的情势相似,第一,都是短命的王朝,第二,都为后代有开创之功。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来论述:其一,秦隋都是短命的朝代,但都对后代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二,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前后的分界线。在论述的时候,我们要选择隋朝哪些措施为后代有开创之功,如科举制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创立等。当然在论述的时候要史论结合,把二者要很好的进行融合。
27.(1)特点:以女真族法律为基础;兼采隋、庸、辽、宋的法律;形成成文法典;立法逐渐完备;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8分,答出4点即可)
(2)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各民族融合;促进文化交流;促进金朝政权汉化;巩固金朝朝统治。(7分,须答出4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