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州市2019年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江苏泰州市2019年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分)‎ ‎1.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陶瓷烧制 B.火药使用 ‎ C.粮食酿酒 D.甲骨刻字 ‎2.下列洗涤方法主要利用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无水酒精洗手机屏幕 B.汽油洗涤衣服上的油迹 ‎ C.清水洗涤衣服上的食盐 D.食醋洗去水壶内的水垢 ‎3.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给液体加热 B. 倾倒液体 ‎ C. 蒸发食盐水 D. 稀释浓硫酸 ‎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铜绿”与稀盐酸混合,得到无色溶液 ‎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 C.无色酚酞试液遇稀盐酸变成红色 ‎ D.把银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一段时间后取出,银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 25‎ ‎5.“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2014“中国水周”的宣传口号质疑.下列关于水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生活中可以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 B.经过自来水厂处理的水是纯水 ‎ C.我国人均可利用淡水资源十分短缺 ‎ D.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6.根据图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硫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 B.硫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6 ‎ C.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7 ‎ D.硫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 ‎7.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物中有化合物 ‎ 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 C.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 ‎ D.参加反应的和的质量比为17:24‎ ‎8.下列物质中,不能提供人体活动所需能量的是(  )‎ A.葡萄糖 B.淀粉 C.油脂 D.食盐 ‎9.某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溶液呈碱性 ‎ B.用pH试纸测其溶液酸碱度,pH<7 ‎ C.该溶液可能是碱溶液 ‎ 25‎ D.向该溶液中滴加盐酸,溶液的pH变小 ‎10.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NaCl Na2CO3 H2SO4 B.FeCl3 Na2SO4 KOH ‎ C.BaCl2 AgNO3 Na2CO3 D.CuSO4 KNO3 Na2SO4‎ 二.选择题(共5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2分)‎ ‎11.(2分)下列说法或做法不正确的是(  )‎ A.使用活性炭净水时不仅可滤去其中不溶性杂质,还可以除去水中一些可溶性杂质 ‎ B.胃液中含有盐酸有助于消化,所以胃中盐酸越多越好 ‎ C.衣服上的油污除了可用洗涤剂去除外,还可以用汽油代替洗涤剂使油污溶解 ‎ D.被雨水淋湿的自行车先用抹布擦干,再用带油的抹布擦 ‎12.(2分)下列两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后,能发生反应,且溶液的总质量不会发生改变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 B.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 ‎ C.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 ‎ D.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 ‎13.(2分)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用带火星的木条区分氧气和空气 ‎ B.实验室用块状的大理石和稀硫酸制取大量的二氧化碳 ‎ C.用稀盐酸除去石灰水中的少量CaCO3 ‎ D.用碱石灰吸收氨气中的水分 ‎14.(2分)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必须借助其他试剂才能将它们鉴别出来的是(  )‎ A.紫色石蕊、HCl、MgSO4、NaOH ‎ B.H2SO4、FeCl3、NaOH、NaCl ‎ C.NaCl、Ba(OH)2、Na2CO3、Na2SO4 ‎ D.K2SO4、Na2CO3、BaCl2、HCl ‎15.(2分)在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滤渣中一定有Ag、Cu、Fe ‎ B.滤渣中可能有Cu、Fe ‎ C.滤液中一定有Fe(NO3)2 ‎ 25‎ D.滤液中可能有AgNO3、Cu(NO3)2‎ 三.填空题(共5小题,满分40分)‎ ‎16.(7分)从H、C、N、O、Na、S、K七种元素中,用适当化学用语填空:‎ ‎(1)人体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单质   ;‎ ‎(3)金刚石   ;‎ ‎(4)不含电子的离子   ;‎ ‎(5)纯碱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   ;‎ ‎(6)可作复合肥的盐   ;‎ ‎(7)生成物都是单质的分解反应   。‎ ‎17.(9分)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 ‎(1)小明同学在家里利用替代品进行相关实验。如:配制较多溶液时用玻璃杯代替如图1所示的仪器中的    (填仪器名称,下同);搅拌时用筷子代替   。‎ ‎(2)①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 ‎②小明同学选用片状的鸡蛋壳和   (填一种厨房调味品)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并利用矿泉水瓶、玻璃杯、橡皮塞、导管、止水夹等组装了如图2所示甲、乙气体发生装置。比较甲、乙装置,甲装置的优点是    (填序号)。‎ A.反应过程中可以添加固体药品 B.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③选用甲装置可以进行的实验是   (填序号)。‎ A.块状的胡萝卜与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B.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 C.粉末状的锌与稀硫酸制氢气 D.浓硫酸与甲酸共热制一氧化碳 ‎④收集二氧化碳常选用装置   (填编号,下同);若收集氨气应选用装置   (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25‎ ‎⑤下列哪些方法可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填序号)。‎ A.将点燃的木条伸至集气瓶中部 B.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伸至集气瓶口 C.将点燃的木条伸至集气瓶口 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至集气瓶口。‎ ‎18.(4分)A、B、C、D、E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B、D、E均为氧化物,常温下B为固态,D为液态,E为气态;A、B、C中均含有同一种金属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生成物略去)。‎ ‎(1)写出D的化学式   ;‎ ‎(2)写出E的一种用途   ;‎ ‎(3)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B→C:   ,C→A:   。‎ ‎19.(13分)(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验证“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认真阅资料并做出以下准备。‎ 资料准备:‎ I.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 Ⅱ.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反应原理:2NH3+3CuO3Cu+N2+3H2O。‎ 实验准备:‎ 请回答:‎ ‎①为达成“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目的,装置A、B、D、E的正确连接顺序   ;(填序号)‎ ‎②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装置B观察到的现象   ,装置E的作用   ;‎ ‎④将装置A产生的气体通入装置C中,石蕊试液浸泡的纸花变蓝色,原因是   。‎ 25‎ ‎(2)金属镁可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所得溶液呈碱性,可使酚酞溶液显紅色。某同学将镁条放在水中煮沸,趁热取出部分溶液,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了。‎ ‎①镁与热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查阅资料: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是溶液碱性减弱。‎ ‎【提出问题】导致溶液碱性减弱的原因是什么?‎ ‎【假设与分析】‎ 假设1:可能是氢氧化镁与N2或O2发生了反应。‎ 假设2:可能是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   。‎ 假设3:可能是氢氧化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   。‎ 由碱的性质可知,假设1不成立。‎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1)取上述红色溶液,保持温度不变,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   ‎ 假设2成立 ‎(2)取上述红色溶液,   ,   ,观察现象。‎ 红色褪去 假设3成立 ‎【拓展延伸】‎ ‎③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时,产生蓝色沉淀。‎ 请解释其原因:   。‎ ‎④除上述金属外,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预测   也能跟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上述现象(举一例即可)。‎ ‎20.(7分)某公司生产的新型融雪剂的成分是无水CaCl2和少量的氯化钠,为测定融雪剂中氯化钙的含量,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称取该样品‎12g,加水充分溶解,得到溶液‎50g,然后取一定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100g平均分五次加入,充分振荡,实验数据见表。请你分析数据并进行有关计算。‎ 次  数 ‎1‎ ‎2‎ ‎3‎ ‎4‎ ‎5‎ 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生成沉淀的质量/g ‎2.5‎ x ‎7.5‎ ‎10‎ ‎10‎ 25‎ ‎(1)上表中x的数值为   。第   次加入的碳酸钠与氯化钙恰好完全反应。‎ ‎(2)样品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恰好完全反应时过滤,所得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25‎ ‎2019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分)‎ ‎1.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陶瓷烧制 B.火药使用 ‎ C.粮食酿酒 D.甲骨刻字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陶瓷烧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火药使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甲骨刻字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洗涤方法主要利用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无水酒精洗手机屏幕 B.汽油洗涤衣服上的油迹 ‎ C.清水洗涤衣服上的食盐 D.食醋洗去水壶内的水垢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 ‎【解答】‎ 25‎ 解:A、无水酒精可以溶解手机屏幕上的赃物,是根据溶解作用原理洗涤,故A不符合题意;‎ B、油脂不易溶解于水,不能用水洗净,可用汽油洗去,是根据溶解作用原理洗涤,故B不符合题意;‎ C、食盐易溶解于水,可以用水溶解后洗净,是根据溶解作用原理洗涤,故C不符合题意;‎ D、水垢不易溶解于水,但可以和酸反应生成可溶的盐,故食醋洗去水壶内的水垢是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区分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这个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3.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给液体加热 B. 倾倒液体 ‎ C. 蒸发食盐水 D. 稀释浓硫酸 ‎【分析】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D。‎ 25‎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铜绿”与稀盐酸混合,得到无色溶液 ‎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 C.无色酚酞试液遇稀盐酸变成红色 ‎ D.把银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一段时间后取出,银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 ‎【分析】A、根据氯化铜溶液是蓝色考虑;B、根据铁丝燃烧的实验现象考虑;C、根据酚酞试液遇到酸和中性溶液不变色考虑;D、根据金属和盐反应的条件考虑.‎ ‎【解答】解:A、“铜绿”与稀盐酸混合生成氯化铜、水、二氧化碳,氯化铜溶液是蓝色,故A错;‎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故B正确;‎ C、酚酞试液遇到酸和中性溶液不变色,故C错;‎ D、金属与盐反应时,金属要排在盐中金属元素的前边,银排在了铜的后面,所以银和硫酸铜溶液不反应,故D错。‎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知道铜离子溶液是蓝色,铁丝燃烧的现象,酸碱指示剂遇到酸和碱的变色情况,金属与盐反应的条件.‎ ‎5.“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2014“中国水周”的宣传口号质疑.下列关于水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生活中可以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 B.经过自来水厂处理的水是纯水 ‎ C.我国人均可利用淡水资源十分短缺 ‎ D.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分析】A.根据生活中可以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B.根据自来水厂处理的水的流程结果解答;‎ C.根据我国淡水资源分布情况解答;‎ D.根据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解答.‎ ‎【解答】解:A.生活中可以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故A正确;‎ B.自来水厂处理后的水含有可溶性离子,如Cl﹣、Ca2+、Mg2+,不可能是纯水,故B错误;‎ 25‎ C.我国人均可利用淡水资源十分短缺,故C正确;‎ D..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自来水的净化处理、淡化资源缺乏、水的三态变化等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6.根据图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硫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 B.硫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6 ‎ C.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7 ‎ D.硫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 ‎【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 ),为稳定结构;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 A、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可推断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正确;‎ B、根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硫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核电荷数为16,故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7,故正确;‎ D、根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 ‎7.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25‎ A.反应物中有化合物 ‎ 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 C.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 ‎ D.参加反应的和的质量比为17:24‎ ‎【分析】根据反应过程图中的分子结构,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确定该反应中各分子个数比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而由反应特征确定反应类型,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由图示可知反应前后存在相同的分子,故该图示可转化为如图的反应图示:‎ 依据反应前后物质的分子结构可知反应物是氧气和硫化氢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硫,则反应方程式为3O2+2H2S2H2O+2SO2;‎ 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反应物中氧气属于单质硫化氢属于化合物;‎ B、置换反应要求反应物生成物均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而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所以不是置换反应;‎ C、由图示或化学方程式都可以看出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是1:1;‎ D、由图示或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和的质量比为(34×2):(32×3)=17:24。‎ 故选:B。‎ ‎【点评】该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考查了学生观察理解微观模型示意图的能力,从多方面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8.下列物质中,不能提供人体活动所需能量的是(  )‎ A.葡萄糖 B.淀粉 C.油脂 D.食盐 ‎【分析】一些营养素在人体内发生氧化反应能产生能量,如蛋白质、糖类、油脂等,而氯化钠大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于体液中,不能产生能量。‎ ‎【解答】‎ 25‎ 解:葡萄糖、油脂、淀粉在人体中均能产生能量;人体中的氯化钠大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于体液中,不能产生能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营养素的作用,解答此类题要求我们应熟知常见的营养素的作用。‎ ‎9.某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溶液呈碱性 ‎ B.用pH试纸测其溶液酸碱度,pH<7 ‎ C.该溶液可能是碱溶液 ‎ D.向该溶液中滴加盐酸,溶液的pH变小 ‎【分析】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结合pH试纸的使用方法,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某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说明该溶液呈碱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该溶液显碱性,测定出的pH>7,故选项说法错误。‎ C、某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说明该溶液呈碱性,该溶液可能是碱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D、向该溶液中滴加盐酸,碱性逐渐变弱,酸性逐渐增强,溶液的pH变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紫石酸红遇碱蓝、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NaCl Na2CO3 H2SO4 B.FeCl3 Na2SO4 KOH ‎ C.BaCl2 AgNO3 Na2CO3 D.CuSO4 KNO3 Na2SO4‎ ‎【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碳酸钠和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在水中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氯化铁和氢氧化钾反应产生氢氧化铁沉淀,在水中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氯化钡和硝酸银、碳酸钠都能产生沉淀,在水中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因三种物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气体、水,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5‎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共存问题,熟悉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物质的状态、溶解性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选择题(共5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2分)‎ ‎11.(2分)下列说法或做法不正确的是(  )‎ A.使用活性炭净水时不仅可滤去其中不溶性杂质,还可以除去水中一些可溶性杂质 ‎ B.胃液中含有盐酸有助于消化,所以胃中盐酸越多越好 ‎ C.衣服上的油污除了可用洗涤剂去除外,还可以用汽油代替洗涤剂使油污溶解 ‎ D.被雨水淋湿的自行车先用抹布擦干,再用带油的抹布擦 ‎【分析】A、根据净水的方法分析解答;‎ B、根据胃酸的量分析解答;‎ C、根据油污的洗涤方法分析解答;‎ D、根据防锈的措施解答.‎ ‎【解答】解:A、活性炭是固体颗粒,能起到过滤的作用除去部分不溶性固体杂质,具有的是吸附性,能吸附溶解在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正确;‎ B、胃液中的盐酸过多会引起病痛,错误;‎ C、洗涤剂对油污有乳化作用,汽油对油污具有溶解作用,故可以使用汽油代替洗涤剂使油污溶解,正确;‎ D、被雨水淋湿的自行车先用抹布擦干,再用带油的抹布擦,可以防止铁生锈,正确;‎ 故选:B。‎ ‎【点评】掌握常见的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2分)下列两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后,能发生反应,且溶液的总质量不会发生改变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 B.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 ‎ C.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 ‎ D.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 ‎【分析】本题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来判断物质能否共存的问题,若物质在水中解离成的离子重新结合生成水或气体或沉淀时,物质就不能共存,生成沉淀或气体则溶液质量发生改变。‎ ‎【解答】解:A、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质量不变,故正确;‎ B、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质量减小,故错误;‎ C、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不发生反应,故错误;‎ 25‎ D、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质量减小,故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来判断物质能否共存的问题以及反应后质量是否改变,完成此题,需要明确物质间反应的实验现象。‎ ‎13.(2分)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用带火星的木条区分氧气和空气 ‎ B.实验室用块状的大理石和稀硫酸制取大量的二氧化碳 ‎ C.用稀盐酸除去石灰水中的少量CaCO3 ‎ D.用碱石灰吸收氨气中的水分 ‎【分析】A、要根据两种气体性质的不同,设计的方案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才能达到一次鉴别出两种气体的目的。‎ B、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C、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D、根据干燥剂不能与被干燥的气体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空气不能,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B、稀硫酸与块状大理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不能用于制取CO2,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CaCO3、石灰水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碱石灰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不能与氨气反应,可用碱石灰吸收氨气中的水分,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4.(2分)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必须借助其他试剂才能将它们鉴别出来的是(  )‎ A.紫色石蕊、HCl、MgSO4、NaOH ‎ B.H2SO4、FeCl3、NaOH、NaCl ‎ 25‎ C.NaCl、Ba(OH)2、Na2CO3、Na2SO4 ‎ D.K2SO4、Na2CO3、BaCl2、HCl ‎【分析】在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的题目中,首先观察有无有特殊颜色的物质,若有,将有颜色的溶液鉴别出来,然后再借用这种溶液鉴别其它溶液;若都没有颜色就将溶液两两混合,根据混合后的现象进行分析鉴别。‎ ‎【解答】解:A、紫色石蕊溶液是紫色的,首先鉴别出紫色的石蕊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蓝色的是氢氧化钠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的是盐酸,不变色的是硫酸镁溶液,故不加其它试剂可以鉴别。‎ B、FeCl3溶液是黄色的,能与FeCl3溶液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NaOH溶液,再将剩余的两种溶液分别滴加至红褐色沉淀中,能使沉淀消失的是稀硫酸,无明显变化的是氯化钠溶液,故不加其它试剂可以鉴别。‎ C、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Ba(OH)2溶液与Na2CO3、Na2SO4溶液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它试剂无法鉴别。‎ D、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碳酸钠溶液;与碳酸钠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盐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氯化钡;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K2SO4溶液;故不加其它试剂可以鉴别。‎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解此类题的思路是:先用物理性质,一般先看颜色、闻气味;再用化学性质,用已鉴定出的药品依次去鉴别其他物质,有不同现象时方可鉴别。‎ ‎15.(2分)在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滤渣中一定有Ag、Cu、Fe ‎ B.滤渣中可能有Cu、Fe ‎ C.滤液中一定有Fe(NO3)2 ‎ D.滤液中可能有AgNO3、Cu(NO3)2‎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利用此知识分析即可。‎ ‎【解答】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氢>铜>银,在AgNO3、Cu(NO3)2‎ 25‎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铁先置换出硝酸银中的银,当硝酸银完全反应后再与硝酸铜反应,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加入的铁是过量的,所以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银、铜、铁,溶液中一定有Fe(NO3)2。‎ A、由上述分析可知,滤渣中一定有Ag、Cu、Fe,故A正确;‎ B、滤渣中一定有Ag、Cu、Fe,故B错误;‎ C、由上述分析可知,滤液中一定有Fe(NO3)2,故C正确;‎ D、犹豫铁有剩余,滤液中不可能可能有AgNO3、Cu(NO3)2,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此题考查了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锌、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及其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填空题(共5小题,满分40分)‎ ‎16.(7分)从H、C、N、O、Na、S、K七种元素中,用适当化学用语填空:‎ ‎(1)人体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O ;‎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单质 N2 ;‎ ‎(3)金刚石 C ;‎ ‎(4)不含电子的离子 H+ ;‎ ‎(5)纯碱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 2CO3 ;‎ ‎(6)可作复合肥的盐 KNO3 ;‎ ‎(7)生成物都是单质的分解反应 2H2O2H2↑+O2↑ 。‎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人体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其符号为 O;‎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单质是氮气,其化学式为N2;‎ ‎(3)金刚石的化学式为C;‎ ‎(4)不含电子的离子是氢离子,其符号为H+;‎ ‎(5)纯碱中金属元素是钠元素,其化合价为+1,表示为2CO3;‎ ‎(6)可作复合肥的盐是硝酸钾,其化学式为KNO3;‎ ‎(7)生成物都是单质的分解反应是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 2H2↑+O2↑。‎ 25‎ 故答案为:(1)O;‎ ‎(2)N2;‎ ‎(3)C;‎ ‎(4)H+;‎ ‎(5)2CO3;‎ ‎(6)KNO3;‎ ‎ (7)2H2O 2H2↑+O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7.(9分)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 ‎(1)小明同学在家里利用替代品进行相关实验。如:配制较多溶液时用玻璃杯代替如图1所示的仪器中的 烧杯  (填仪器名称,下同);搅拌时用筷子代替 玻璃棒 。‎ ‎(2)①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 ‎②小明同学选用片状的鸡蛋壳和 食醋 (填一种厨房调味品)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并利用矿泉水瓶、玻璃杯、橡皮塞、导管、止水夹等组装了如图2所示甲、乙气体发生装置。比较甲、乙装置,甲装置的优点是 B  (填序号)。‎ A.反应过程中可以添加固体药品 B.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③选用甲装置可以进行的实验是 A (填序号)。‎ A.块状的胡萝卜与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B.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 C.粉末状的锌与稀硫酸制氢气 D.浓硫酸与甲酸共热制一氧化碳 ‎④收集二氧化碳常选用装置 丙 (填编号,下同);若收集氨气应选用装置 丁 (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25‎ ‎⑤下列哪些方法可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BC (填序号)。‎ A.将点燃的木条伸至集气瓶中部 B.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伸至集气瓶口 C.将点燃的木条伸至集气瓶口 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至集气瓶口。‎ ‎【分析】(1)据仪器的用途分析解答;‎ ‎(2)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据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 ‎②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可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并结合装置特点分析其优越性;‎ ‎③甲装置适用于块状固体和液体常温反应制取气体,据此判断;‎ ‎④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故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⑤根据验满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1)小明同学在家里利用替代品进行相关实验。如:配制较多溶液时用玻璃杯代替如图1所示的仪器中的 烧杯,搅拌时用筷子代替 玻璃棒,加速溶解;‎ ‎(2)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 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 ‎②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可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可用片状的鸡蛋壳和食醋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比较甲、乙装置,甲装置,可知二者的区别在于甲中矿泉水瓶底部有孔,乙没有,将矿泉水瓶放入液体,固液接触产生气体,不需要气体时,将矿泉水瓶移出,反应停止,所以装置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③甲装置适用于块状固体和液体常温反应制取气体,BD需要加热,所以不可行,C粉末装的锌放入矿泉水瓶会漏出,不可行,故选用甲装置可以进行的实验是:块状的胡萝卜与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 ‎④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故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⑤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点燃的木条伸至集气瓶口,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伸至集气瓶口,若试纸变红,则集满。‎ 故答案为:(1)烧杯;玻璃棒;‎ ‎(2)①CaCO3+2HCl═CaCl2+H2O+CO2↑;②食醋;B;③A;④丙;丁;⑤B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性质、收集等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难度不大,但要结合题意细心分析。‎ 25‎ ‎18.(4分)A、B、C、D、E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B、D、E均为氧化物,常温下B为固态,D为液态,E为气态;A、B、C中均含有同一种金属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生成物略去)。‎ ‎(1)写出D的化学式 H2O ;‎ ‎(2)写出E的一种用途 灭火 ;‎ ‎(3)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B→C: CaO+H2O=Ca(OH)2 ,C→A: Ca(OH)2+CO2=CaCO3↓+H2O 。‎ ‎【分析】根据A、B、C、D、E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B、C中均含有同一种金属元素,B、D、E均为氧化物,猜想A是碳酸钙,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常温下B为固态,所以B是氧化钙,D为液态,所以D是水,水和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C是氢氧化钙,E为气态,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E是碳酸钙,然后将猜想的各种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1)A、B、C、D、E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B、C中均含有同一种金属元素,B、D、E均为氧化物,猜想A是碳酸钙,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常温下B为固态,所以B是氧化钙,D为液态,所以D是水,水和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C是氢氧化钙,E为气态,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E是碳酸钙,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猜想的各种物质均满足题中的转化关系,猜想正确,所以D的化学式是:H2O;‎ ‎(2)通过推导可知E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不可燃,所以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 ‎(3)B→C的反应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C→A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故答案为:(1)H2O;‎ ‎(2)灭火;‎ ‎(3)CaO+H2O=Ca(OH)2;Ca(OH)2+CO2=CaCO3↓+H2O。‎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5‎ ‎19.(13分)(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验证“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认真阅资料并做出以下准备。‎ 资料准备:‎ I.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 Ⅱ.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反应原理:2NH3+3CuO3Cu+N2+3H2O。‎ 实验准备:‎ 请回答:‎ ‎①为达成“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目的,装置A、B、D、E的正确连接顺序 A、D、B、E ;(填序号)‎ ‎②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2NH4ClCaCl2+2H2O+2NH3↑ ;‎ ‎③装置B观察到的现象 黑色氧化铜逐渐变成红色 ,装置E的作用 吸收氨气,防止污染环境 ;‎ ‎④将装置A产生的气体通入装置C中,石蕊试液浸泡的纸花变蓝色,原因是 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使紫色石蕊显蓝色 。‎ ‎(2)金属镁可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所得溶液呈碱性,可使酚酞溶液显紅色。某同学将镁条放在水中煮沸,趁热取出部分溶液,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了。‎ ‎①镁与热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Mg+H2OMg(OH)2+H2↑ 。‎ ‎②查阅资料: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是溶液碱性减弱。‎ ‎【提出问题】导致溶液碱性减弱的原因是什么?‎ ‎【假设与分析】‎ 假设1:可能是氢氧化镁与N2或O2发生了反应。‎ 假设2:可能是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 CO2 。‎ 假设3:可能是氢氧化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 减小 。‎ 25‎ 由碱的性质可知,假设1不成立。‎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1)取上述红色溶液,保持温度不变,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 红色褪去 ‎ 假设2成立 ‎(2)取上述红色溶液, 隔绝空气 , 冷却至室温(或放置一段时间至室温) ,观察现象。‎ 红色褪去 假设3成立 ‎【拓展延伸】‎ ‎③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时,产生蓝色沉淀。‎ 请解释其原因: 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 。‎ ‎④除上述金属外,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预测 钾 也能跟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上述现象(举一例即可)。‎ ‎【分析】(1)根据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钙、水和氨气,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碱石灰具有吸水性,氨气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水和氮气,需要尾气处理进行分析;‎ ‎(2)由题目的信息可知,①镁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氢气,配平即可;‎ ‎②假设与分析中,假设1:可能是氢氧化镁与N2或O2发生了反应;假设2:可能是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假设3:可能是氢氧化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实验探究中,1.取上述紅色溶液,保持温度不变,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溶液红色褪去,假设2成立;2.取上述红色溶液,降低温度,冷却至室温(或放置一段时间至室温),观察现象,红色褪去,假设3成立;‎ ‎③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时,产生蓝色沉淀,因为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 ‎④除上述金属外,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预测钾也能跟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上述现象。‎ ‎【解答】解:(1)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钙、水和氨气,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碱石灰具有吸水性,氨气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水和氮气,需要尾气处理,所以:‎ 25‎ ‎①为达成“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目的装置A、B、D、E的正确连接顺序:A、D、B、E;故填:A、D、B、E;‎ ‎②装置A中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氨气,化学方程式为:Ca(OH)2+2NH4ClCaCl2+2H2O+2NH3↑;故填:Ca(OH)2+2NH4ClCaCl2+2H2O+2NH3↑;‎ ‎③装置B观察到的现象为:黑色氧化铜逐渐变成红色,装置E的作用是:吸收氨气,防止污染环境;故填:黑色氧化铜逐渐变成红色;吸收氨气,防止污染环境;‎ ‎④将装置A产生的气体通入装置C中,石蕊试液浸泡的纸花变蓝色,原因是: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使紫色石蕊显蓝色;故填: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使紫色石蕊显蓝色;‎ ‎(2)①镁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氢气;故填:Mg+H2O Mg(OH)2+H2↑;‎ ‎②【假设与分析】假设1:可能是氢氧化镁与N2或O2发生了反应;假设2:可能是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假设3:可能是氢氧化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故填:CO2;减小;‎ ‎【实验探究】(1)取上述红色溶液,保持温度不变,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溶液红色褪去,假设2成立;‎ ‎(2)取上述红色溶液,隔绝空气,冷却至室温(或放置一段时间至室温),观察现象,红色褪去,假设③成立;故填:‎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1)取上述红色溶液,保持温度不变,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红色褪去 ‎ 假设2成立 ‎(2)取上述红色溶液,隔绝空气,冷却至室温(或放置一段时间至室温),观察现象。‎ 红色褪去 假设3成立 ‎【拓展延伸】③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时,产生蓝色沉淀,因为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故填: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 ‎②除上述金属外,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预测钾也能跟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上述现象,因为钾比钠活泼;故填:钾。‎ ‎【点评】‎ 25‎ 本考点既考查了实验步骤的设计,又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还对实验进行了评价,综合性比较强。实验探究题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它包括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实验结论和实验规律的探究等。本题通过实验资料和实验分析,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属于结论性探究。同学们要具体分析,综合掌握。‎ ‎20.(7分)某公司生产的新型融雪剂的成分是无水CaCl2和少量的氯化钠,为测定融雪剂中氯化钙的含量,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称取该样品‎12g,加水充分溶解,得到溶液‎50g,然后取一定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100g平均分五次加入,充分振荡,实验数据见表。请你分析数据并进行有关计算。‎ 次  数 ‎1‎ ‎2‎ ‎3‎ ‎4‎ ‎5‎ 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生成沉淀的质量/g ‎2.5‎ x ‎7.5‎ ‎10‎ ‎10‎ ‎(1)上表中x的数值为 5 。第 4 次加入的碳酸钠与氯化钙恰好完全反应。‎ ‎(2)样品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恰好完全反应时过滤,所得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分析】第一次和第三次以及第四次都是增加了‎2.5g,所以第二次也是增加‎2.5g,可知x为5,且第四次为恰好完全反应。据此结合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对应的物质的质量,进而求算对应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 第一次和第三次以及第四次都是增加了‎2.5g,所以第二次也是增加‎2.5g,可知x为5,且第四次为恰好完全反应 设样品中氯化钙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CaCl2═CaCO3↓+2NaCl ‎ 111  100   117‎ ‎ x   ‎10 g   y ‎==‎ x=‎‎11.1g y=‎‎11.7 g 样品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为×100%=92.5%‎ 所得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0.5%‎ 答:(1)上表中x的数值为 5.第 4次加入的碳酸钠与氯化钙恰好完全反应。‎ ‎(2)样品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是92.5%。‎ 25‎ ‎(3)所得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0.5%。‎ ‎【点评】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25‎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