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舟传
朱东润(1896—1988),江苏泰兴人。中国古代文学及各体文学专家、书法家。1916年于英国伦敦西南学院肄业。建国后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全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等,是复旦大学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之一。
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开设了中国文学批评史、陆游研究、梅尧臣研究、中国文学等课程,并培养了数十名硕士、博士生。其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历史,尤其专长历史人物传记文学的创作。善于将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历史结合起来研究,注重史料的收集和史实的分析考辨,著有《张居正大传》《杜甫叙论》等传记文学作品,其《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是我国最早的文学批评著作之一。篆、隶、行、草无不精善。
本文节选自《李方舟传》的最后一章“在大跃进的年代及其后”,有改动。这部作品是朱东润在“文革”中为悼念亡妻而写的。在整部作品中,作者满怀悲愤之情,描述了一位为家庭、他人和社会无私奉献,却在不正常的岁月里遭受迫害含冤而死的普通女性的生命历程。因为写作时的特殊社会背景所限,《李方舟传》中的人名、地名多使用了化名、代称。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①胡椒(jiāo) ②过秤(chèng) ③烹调(pēng)
④沾光(zhān) ⑤荒疏(shū) ⑥无暇(xiá)
⑦小灶(zào) ⑧酬报(chóu) ⑨大跃进(yuè)
⑩被褥(rù) ⑪呻吟(shēn) ⑫吴淞口(sōng)
⑬神色怡然(yí) ⑭攥在手里(zuàn)
⑮接洽(qià) ⑯萧飒(xiāo sà)
(二)多音字
1.因词而异
①宿 ②解
③强 ④号
2.一言辨异
⑤他咽(yān)喉疼痛,吃饭咽(yàn)不下东西,说话也有些呜咽(yè)。
- 16 -
⑥即使有人离间(jiàn),也不能间(jiān)断我们的友谊。
二、写准字形
① ②
③ ④
三、近义辨析
(1)辅助 扶助
填一填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残疾人的扶助力度,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得到了免费配发的残疾人辅助器具。
辨一辨
两者都有“帮助”之意,但帮助方式有所不同。
“辅助”指从旁帮助,也可指帮助性的,非主要的;“扶助”指扶持帮助。
(2)清静 清净
填一填
这里很僻静,环境很清静,我的心也可以在此清净一下。
辨一辨
两者是同音词。
“清静”指环境安静,不嘈杂;“清净”指没有事物打扰。
(3)相得益彰 相辅相成
填一填
①金质纪念币的背面则是一卧一站的双熊猫图案,皇家气势和国宝相得益彰。
②日前,QQ同时在线账户突破2亿,创下新高。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表示,手机QQ后力仍强劲,未来将与微信相辅相成,有竞有合。
辨一辨
两者都可指两件事互相配合。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
四、成语释义
1.词语理解
(1)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2)秩序井然:秩序好,有条不紊。
(3)无可奈何: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4)名不虚传:传出的名声不是虚假的。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褒义词。
(5)错落有致: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
(6)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 16 -
(7)炉火纯青:纯,纯粹。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2.辨析正误
张珂是名不虚传的错别字大王,整篇文章错落有致,令人啼笑皆非。
辨析:“名不虚传”是褒义词,不能用于形容“错别字大王”。“错落有致”,_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不是“到处都有错误”的意思。
李方舟传
一、阅读P15从开头到P17“这都是方舟所得的优待”这一部分,回答问题。
1.开头一段中“在这个年头,各个岗位上的人都尽了自己的努力”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交代传主所生活的社会背景。
(2)引出下文作者对李方舟积极投身食堂义务工作事迹的描写。
2.指出下列句子对表现人物性格或表达作者思想倾向上的作用。
(1)可是孩子们究竟是讲道理的。
参考答案:这句话含有对不讲道理的成人的讥讽和批判,含有对后来将李方舟迫害致死的人的怨愤。
(2)方舟看了以后,只能淡淡地一笑。
参考答案:“只能”两字,流露出对世道不公的不快和无奈;“淡淡地一笑”也表现了她的大度和不计名利。
3.本部分中敦容和方舟关于“小锅小灶”“大锅大灶”的那几段对话有何特点?表现了什么?
参考答案:这几处夫妻对话,语言平实却蕴涵朴素的哲理,符合人物身份。表现了方舟以食堂为家,顾全大局的高风亮节。
二、阅读P21从“初冬的时节了”到P22结尾这一部分,回答问题。
4.本部分写南翔风景美好、饭菜细致、卫生的清洁等有何作用?
- 16 -
参考答案:作者极力赞扬南翔风景的清新、雅致和温馨,极力赞扬环境的清洁和幽静,极力赞扬饭菜质量高和餐具桌椅的整洁,极写自己心情的舒适沉醉,目的之一就是表达敦容对李方舟精心选择地点的感激,表现了他对这次生日情景的难以忘怀,从而也婉转地表达出他对李方舟的深爱和怀念。同时还与下文写南翔之行以悲婉告终形成对比。
5.请概述本部分三处唱词的主要意思,并说说作者引述女艺人的唱词有什么暗示意义?
参考答案:第一段唱词介绍夫妻二人婚后的恩爱和女方的早逝;中间两段描写对女方的辞世的怨愤;最后两段写死生契阔、阴阳难通的悲苦。作者引述女艺人的唱词,就是为了暗示李方舟日后的情形,暗示作者夫妇日后的结局。
6.文章最后一句用的是怎样的表达方式?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参考答案:白描。作者借赞美劳动人民来赞方舟;方舟心灵是美好的,正如雪白的菊花。以景作结收到了余味无穷的效果。
1.选文叙述了李方舟哪些经历(事迹)?你从中感受到人物怎样的个性品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经历
(事迹)
个性
品质
具体表现
参加食堂义务工作
对待工作方面:吃苦耐劳、一丝不苟、公而忘私的品格
工作时间长——从“天还没大明的时候”直到晚饭后,而且是“前后三年”“中间没有间断过”;而其中有三位则“一经尝试随即退出”。
工作任务烦琐辛苦——验收物品,过称,结算账目并报销,清点存货安排妥当;有时还参加切菜和烹调工作,开饭时维持秩序;帮助会计搞清账目。
工作态度热情——为做好工作,坚持学珠算;三年“没有错算一分钱、错领一分钱”;主动帮助做出纳以外的其他工作;三年如一日地坚持。
工作性质是义务劳动——不图报酬,反倒为了工作而出钱请保姆代管家务;坚决不“沾食堂的光”,却热情地把自家的食物送给吃食堂的老师。
工作时年龄已至花甲——为家庭操劳一生,为工作不图晚年安逸。
照料乡村产妇
对待他人方面:
善良热
情、乐
事件过程——邀请产妇进船舱避风,说服账房召集医护人员,产后照料母子,提出护送母子,临别嘱咐产妇,自始至终真诚关心他人,周到体贴,不顾劳累,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
- 16 -
于助人的品格
事件背景——自己也是出门在外,又与乡村产妇素昧平生,面临的问题又比较棘手(船员和账房拒绝,又非自己一人力所能及),她却毫不犹豫,全然不顾问题和困难,主动干脆,尽心竭力。
行为动机——不留姓名和地址,无私助人,不图回报;担心产妇“在外边要招风”“上岸没有照顾,反而要遭危险”,关照她“要多休息,要避风”,都是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而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体现出朴素的善良和真诚的关心。
捐献书籍和房产
对待社会方面:甘于奉献、乐于尽责的品格
行为——主动捐献,毫无保留。
动机——不要任何名义,只求尽心服务人民。行为干脆,动机纯洁,体现出“和公家已经是一家人”的朴素真诚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重视丈夫生日
对待亲人方面:关心体贴、情意深挚。
几十年间一向重视,带着子女与丈夫团聚,欢度生日;七十岁生日出游南翔。寻常的生活琐事,体现出对丈夫的深情牵挂、真心体贴。
2.综观选文,李方舟的经历体现了她怎样的人生态度?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迪?
提示:①热爱生活。李方舟挚爱自己的亲人,关爱他人,热爱社会;是对生活的爱,使年近花甲的她,对生活有热情、有追求、有担当、有意义。她的经历提醒我们,对生活真诚的热爱,是善良的起点。②淡泊名利。李方舟做食堂义工不图报酬,帮助产妇不留姓名,捐献财物不要名义,把奉献当作幸福,当作应尽的义务。她的行为启示我们,淡泊名利,是超越平庸和狭隘的必由之路。③善始善终。三年的食堂义务工作从未间断,自始至终照顾乡村产妇,几十年如一日关爱丈夫。她的坚持告诉我们,始终如一的坚韧是从平凡走向伟大的关键。
1.选材讲究,真实感人
李方舟是寻常巷陌中的一位寻常妇女,作者选取她大公无私、任劳任怨地做好食堂的工作;关心他人,热情照顾素昧平生的产妇;依赖政府,无私向公家捐献自家房子和书籍;相夫教子,热爱丈夫和自己的家庭等事迹,多角度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位以个人的努力,以微薄的力量为新时代、新社会默默服务,甘为他人和社会作出真诚无私的帮助和奉献的平凡女性形象,真实感人。
2.曲折地表达,浓郁地抒情
作者为了生动、细致地表达自己与传主的深情,采用化名代替人名、地名,但是,生活的真相、人物的音容笑貌仍然清晰可辨。
- 16 -
[素材1]
李方舟的工作是出纳,她天不明就起来验收采购员买来的货品,她认为“公家的事嘛,一点马虎不得”。她做到了工作以来,没有错算一分钱、错领一分钱的地步。方舟在食堂工作,前后三年,从开办之日起,至停办之日止,中间没有间断过,但这都是义工。
应用角度:本则材料可用于与“奉献”“大公无私”“谈清廉”等相关的作文中。
[素材2]
在船上,方舟为一位快临产的妇女找了个二等舱,召集了乘客中一位内科医师和一位看护妇,来帮助生产;为素不相识的妇女安排被褥;生产后悉心照料,为这位妇女的身体及第二天的行动担心;临分别时不留名,不留姓。
应用角度:本则材料可用于与“雷锋精神”“平凡小事中见品质”“人生价值在平凡中闪光”等相关的作文中。
[素材3]
方舟求学
一九一八年秋季,方舟正在准备进修三年级的时候,济成(方舟的哥哥)自升州来信要她到升州去上学。那时学制比较散漫,当她把成绩单交给哥哥时,济成说:“论程度,妹妹可以进女子师范了,凭我和吕碧诚校长的交情,进预科也不难。可是杏伯(方舟的侄子)已到入学年龄,把他一个人送到小学,我也不放心。就这样吧,你且读预科,顺便照应一下杏伯。”这句话可把方舟愣住了。要坚持进师范吧,显然要和哥哥抬杠,而且能否进得去,还得依靠哥哥的面子,否则事情是办不通的。要陪着杏伯这孩子吧,自己赶到升州是为的什么?何况这个孩子是不好招架的。方舟看看哥哥,又看看王氏嫂嫂,经过一番察言观色的功夫,终于把这任务接下了。
- 16 -
秋季开学了,报名以后,方舟带着侄儿进校,好在那座女师附属小学是和师范预科并在一起的,可以好好地照应。当她把杏伯送到初小一年级的教室以后,自己刚刚踏进教室,杏伯已经哭着来了。教师吩咐她把这孩子送出,可是越是送他,他奔跑得越着急,哭得越厉害。经过两次以后,教师发脾气了,叫她把孩子送回去。时间已经很迟了,方舟只好雇辆人力车,抱着杏伯回去。一到家,王氏嫂嫂的脾气发作了,要方舟还把孩子带回小学。就这样一天、两天不断地反复,方舟的一点可怜的零用钱用光了,杏伯和她自己都没有读到书。王氏嫂嫂一边打着孩子,一边还揶揄地说着:“好一个不上进的孩子,耽误了人家女状元呢!”方舟本来不是很结实的,经过半个月的烦恼,人也瘦了,接连吐两口血。
应用角度:(1)读书与人生;(2)我们应珍惜学习的机会。
1.学人轶事
“大跃进”时期,有一次中文系召开了“跃进大会”,目的是要大家再一次“鼓足干劲”,力求“多快好省”地搞工作。在学生、教师纷纷登台,决心要这个“提前”那个“提前”之后,大家把朱东润先生“促”上了讲台,要他表态。他本坐在那里一言不发,这时却如箭在弦上,不“跃进”一下便下不了台。踌躇再三,他终于在敦促声中开了口。看他那神情,真像要他下地狱似的。他说,原定5年完成的《陆游传》《陆游研究》《陆游诗选》三部著作,已提前为4年。现在决心再提前一年,3年完成。不料,他这痛下决心的姿态依旧引起满堂哄笑。那时指出的指标,大家论月计天,一年尚嫌太长,何况3年!人们催逼着他再“鼓足劲”、再加快一点,他却再也不肯改口,只是无可奈何地叹道:“这已经非常紧张,再也不能提前了!”
3年很快就过去了。“跃进”热潮消退之后,人们也早已忘却当年的豪情。但朱东润先生却如期完成并出版了他的三部著作。
2.人物评价
朱东润先生的崇高品格使曾经与之有过接触、受到其教诲的人们永远难以忘怀。早在1913年,他就曾参与国民党机关报《公论报》(由吴稚晖、蔡元培等主持)的工作;1916年,他放弃了在英国的学业,回国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朱先生毅然抛下家庭,冒着遍地烽火远走万里,绕道香港、越南,奔赴大后方。在“文化大革命”中,朱先生受到严重打击,但他始终不肯屈服,不肯“低头认罪”,甚至敢于同按他头的人扭打起来。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中,他的铮铮铁骨闻名于全复旦。朱先生的一生经历了无数波澜,他始终把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漫长的教育与学术生涯中,他的意愿始终是尽力于中国新文化的建设,张扬努力奋发的民族精神。而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面临怎样的艰难,他从不灰心丧志,从不放弃自己的努力,相信只要人们坚持奋斗,这个民族总会获得光明的前途。
风,穿越平凡的伟大
风从湖边走过,湖面荡起美丽的涟漪;风在田野飘过,染青了沉睡刚醒的禾苗;风在果园徜徉,把花粉播在了希望的田野上。轻轻地,悄悄地,一种温柔的过往,竟使得这万物萌发出生机勃勃的幽香。风,便是这平凡的奉献者,它成就了一种可以穿越平凡的伟大。
- 16 -
风是母爱。“游子身上衣”使得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种无言的爱,像一缕轻风拂过游子的心,于是便有了一位深受感动的诗人记下了这份情怀,让后人继续着这份对平凡的感动。这种感动像穿越时空的永不疲倦的风,给我们诠释着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种爱,温柔而永恒,平凡而伟大。
风是一种胸怀。我们在前人栽的树下乘凉,不要忘了给后人凿一口井,让这种温暖和清凉像风一样长远地流下去。当树荫为别人带来了清凉时,那穿梭于树叶间的风,不是在诉说着这样一个伟大的故事吗?“有一个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那片芦苇坡……”歌中的女孩,是个平凡的人,她为了保护一群丹顶鹤而在芦苇丛中身陷沼泽,美丽的生命如芦苇般脆弱,瘦小的身影却走在人们赞美的视线里。“风儿轻轻诉说”,诉说着这个平凡而伟大的生命,诉说着一种舍生取义的坚贞。
风是一种坚守。坚守在平凡的岗位,默默奉献一生的心血和智慧,就像我们的老师,就像每一位任劳任怨的平凡工作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位停止呼吸前把乘客送到安全门口的司机,那些在“非典”期间坚守岗位的白衣天使们,正是那一股沉默的风,平凡的风,但就是这阵风,给了社会以平安,给了人们以安宁,给了大地以希望,给了河山以新绿。谁又能说那只是一种平凡的事罢了?
我们常常赞美太阳的光辉,我们常常慨叹海洋的澎湃,我们常常仰视高山的巍峨,我们常常欣赏美景的瑰丽。可是,有谁愿意坐下来,静静地聆听风的耳语?有谁能够停下来,细数着风的无私与美丽?没有风,大地是“一潭死水”,自然也不再是“美的所在”。风是信使,为人们带来了灵动。正是那些像风一样平凡的感情、胸怀和坚守,给生活带来了生命的源泉和人生的美丽。
愿为一缕风,让爱和仁慈悄无声息地降临。这,该是一种穿越平凡的伟大吧!
【赏析】 作者以大自然中的“风”这一物象作载体,贯串全文,记事写物,寓情于“风”,使文章立意鲜明,而又富有感情;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或深情款款,或细流涓涓,或激情澎湃地抒发对“平凡的伟大”的赞美之情,内容丰富,而又层次井然。文章命题富有诗意,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如风,极富文采;抒情自然真挚,令人回味。
一、语基落实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民间要求医疗改革的呼声不绝如缕,可是国家的医改方案总是“难产”,专家称这主要归因于权力和财力之争,各方利益难以均衡。
B.这里装修考究,会议室、病房、客房、书房、会客厅一应俱全,里面配备了真皮沙发、彩电、微波炉、冰箱、淋浴房等,房内一丝不苟。
- 16 -
C.今天正值周末,遂宁著名的国家4A级景区广德寺、灵泉寺景区与往常一样,游客秩序井然。
D.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只要顺水推舟,及时调整,应对得当,就能化不利为有利。
解析:选C A项,“不绝如缕”,指像用一根细线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应用“不绝于耳”。B项,“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此处应用“一尘不染”。C项,“秩序井然”,秩序好,有条不紊。使用正确。D项,“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事。此处应用“因势利导”。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提高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有关部门制定了详细方案。
B.在2017年结束的时候,支付宝推出年度账单,人们纷纷开始在网上晒过去一年的花销,但马上就被媒体指出涉嫌泄露用户隐私。
C.东方航空发布公告称,不久东航旅客将可在飞行过程中使用具有飞行模式的手机,以及符合规定的电脑等设备。
D.“天宫二号”升空,歼20战机亮相航展,“天眼”正式启用……中国科技快速发展,中国人民获得这样的成就来之不易。
解析:选C A项,搭配不当,“提高”与“改革”不搭配,可将“提高”改为“推进”。B项,偷换主语,“被媒体指出涉嫌泄露用户隐私”的主语应该是支付宝,而不是人们。D项,句式杂糅,应该去掉“获得”或者“来之”。
3.下列句子与“心静波平,冷月无声湘水碧”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情深地广,红梅有色傲霜雪
B.花好风轻,碧荷有态潇江红
C.志远天高,修竹有形楚山青
D.气壮山雄,苍鹰有意伴云飞
解析:选C “湘水碧”为主谓结构,而A项的“傲霜雪”为动宾结构,D项的“伴云飞”为偏正结构,据此排除A、D 两项。“心静波平”可理解为“心静如波平”,B项的“花好风轻”为一般的并列结构,据此可排除B项。C项的“志远天高”可以理解为“志远如天高”,且“心静”和“志远”都属于人的心理范畴,对仗工整。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城市不是乡愁的产地,城市只是埋葬乡愁的坟场。我们周游在后现代的工业城市,难觅经典永恒的乡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乡愁生发在辽阔的原野
②那它一定是逃离了都市
- 16 -
③因为乡愁萌芽在朴素的地方
④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令人一见倾心的乡愁
⑤偷偷生长在被现代人遗忘的高山之巅的乡舍与内陆深处的村庄
A.①③⑤④② B.③①④②⑤
C.④②⑤③① D.①⑤③④②
解析:选C 五句话分为两层:④②⑤为一个组合,承接上文的“难觅”,表示一种假设的情况,应在前;③①为一个组合,解释其原因,应在后。在④②⑤这个组合中,根据关联词“如果……那……”,可以推知④在前,②在后;再根据从“逃离了都市”到“偷偷生长在……乡舍与……村庄”的事理逻辑顺序,可以推知②在前,⑤在后。在③①这个组合中,根据从“萌芽”到“生发”的事理逻辑顺序,可以推知③在前,①在后。故选C。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冯兰瑞:一生心系祖国的女经济学家
沈黎明
冯兰瑞1920年9月出生在贵阳一个书香之家,自幼天资聪慧,学习成绩名列前茅。1936年夏,冯兰瑞随家人来到重庆,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她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毅然选择了跟随共产党干革命的人生道路。
1940年,冯兰瑞经过长途跋涉抵达延安。由于年轻,政治面貌是党员,又有较高文化,冯兰瑞被分配到“青年工作委员会”。参与中国青年运动史的编写,一年多后,她不仅圆满完成了青运史十年内战部分的编撰,还经过亲自采访,写出了《徐特立传》一书。
1945年,组织鉴于冯兰瑞不俗的写作能力,将其调到张家口的晋察冀日报社工作。在那残酷的战争年代,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冯兰瑞很快成为我党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1953年,冯兰瑞担任《哈尔滨日报》总编。当时新中国刚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百废待兴,正在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冯兰瑞敏锐地感到,要把新中国建设好,必须尽快培养出一大批懂经济的人才,便萌生了从事经济学教学的念头。她毅然向哈尔滨市委提出申请,放弃总编职务,去当一名教员。
1954年,冯兰瑞正式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并重入校园深造。34岁的她将年幼的女儿托付给母亲照顾,将全部心思都用到了学习上。每天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成了她生活的常态,深夜挑灯夜读更是家常便饭。
- 16 -
1956年,冯兰瑞以科科满分的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回到哈工大开始了教书育人生涯。为了将干巴巴的经济学理论讲好,她经常牺牲休息时间,深入大兴安岭的深山茂林和三江平原的生产一线搞调查研究,搜集与经济理论紧密相关的事例,将其运用到讲课中。正因为有了这样充分的准备,冯兰瑞讲起课来总能把深奥的理论知识寓于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既生动又易懂,非常受学生欢迎。
“文革”结束后,在河南干校劳动的冯兰瑞恢复了工作,来到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工作。她结合我国当时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成为国内中国经济学分配理论专家。
当时年近花甲的冯兰瑞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子女们见她没日没夜伏案疾书,担心她吃不消,纷纷劝她工作悠着点,做事慢慢来。冯兰瑞说:“实践需要理论指导。时不我待,我必须努力工作啊!”
在国内经济领域发生重大变革时,冯兰瑞总是走在前面,从理论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冯兰瑞离休前本有机会凭资历和贡献再上一个台阶,但她主动退居二线,将岗位让给了年轻人。冯兰瑞离休后也不闲着。1993年,她73岁时,发现社会保障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有可能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之后,又向这一新领域进军。
80岁时,冯兰瑞曾作诗:“八十沧桑百战身,习文习武未穷经。转求致用孜孜学,但问耕耘日日新。幸喜老来仍锐气,岂忧夕照叹黄昏。”这些诗句可以说是对她几十年奋斗生涯的生动概括。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入党后,冯兰瑞努力工作,每每出色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结果不到两年名字就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面临被抓捕的危险。1940年,地下党组织得到情报后,迅速安排她撤离重庆奔赴延安。
②冯兰瑞的研究始终站在改革的前列,勇于打破理论成规,对一些经济理论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冯兰瑞在学术上的成就引起国外的重视,她被国外媒体称为“成功的中国女士”。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冯兰瑞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在民族危亡之时她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她的这种认识与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B.冯兰瑞到重庆参加革命工作后,表现出出色的工作能力,因此深受国民党痛恨,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于是她在组织的安排下转移到了延安。
C.冯兰瑞认为年轻人更需要一定的岗位锻炼,所以离休前她放弃凭借资历和贡献再上一个台阶的机会,主动退居二线,将岗位让给年轻人。
D.冯兰瑞80岁时写的一首诗是对她几十年奋斗生涯的生动概括,文末引用她的诗句,不仅可以有韵味地收束全文,而且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解析:选A “她的这种认识与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年轻的冯兰瑞经历就很丰富,她先是在重庆做革命工作,后经过长途跋涉到延安参与了青运史的编写工作,再后来又到报社工作等。
- 16 -
B.冯兰瑞因为有优秀的写作能力被调入报社工作,后来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她放弃《哈尔滨日报》总编职务,进入哈工大任教并在这个学校进行深造。
C.经济学理论本身是枯燥和深奥的,但冯兰瑞在哈工大教书时能够把这些理论知识用鲜活的事例呈现出来,让学生感到生动易懂。
D.“文革”结束后,冯兰瑞已经年近花甲,但因她的经济学理论扎实,曾经又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就被安排到了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工作。
E.冯兰瑞是一位蜚声中外的著名经济学家,她在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曾经被国外媒体称为“成功的中国女士”。
解析:选BD B项,“在这个学校进行深造”错误,原文有“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并重入校园深造”“冯兰瑞以科科满分的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回到哈工大开始了教书育人生涯”,从中可以看出冯兰瑞进行深造的地方不是哈工大。D项,“因她的经济学理论扎实,曾经又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就被安排到了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工作”错误,属于强加因果。
7.作为我国著名的女经济学家,冯兰瑞取得成功的内在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此题时,应注意把握题干的要求和文中对应的具体内容。题干要求探究冯兰瑞成功的内在因素,换句话说就是找到文中冯兰瑞在经济学研究方面的具体做法,分析这些做法体现出的人物品质或精神等。比如从报社总编到哈工大教员的取舍,深造期间经常挑灯夜读等,这些都是冯兰瑞成为著名经济学家的重要内因。
答案:①一切从国家建设的需要出发。在报社工作期间,冯兰瑞感到国家经济建设需要懂经济的人才,就申请放弃总编职务,去担任经济学教员。②天资聪颖,学习刻苦。在重入校园深造时,她将全部心思用在了学习上,经常挑灯夜读,最终以科科满分的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③工作努力,不怕艰辛。担任经济学教师期间,她深入到一线调查研究;身体状况不好还坚持工作,伏案疾书。④敢于创新。冯兰瑞的研究始终站在改革的前列,勇于打破理论成规。
三、语言表达
8.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个单句。
朱东润先生先后创作了近10部传记。他的作品推动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发展。他成为我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开创者之一。
- 16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先后创作近10部传记作品并推动我国传记文学发展的朱东润先生成为我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开创者之一。
9.自助旅游者曾在网上发起过一个“多背一公斤”的活动,希望多背点书籍、文具等捐给沿途贫困的学校和孩子。请以组织者的身份,拟写两句宣传词。要求句式整齐,能体现活动的宗旨,有感召力。
(1)多背一公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背一公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就多一片关爱的绿荫 就多一盏希望的明灯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社会风气是人思想、品格的社会反映,伦理生态是人与环境之间形成的和谐与否的状态。社会风气与伦理生态关系密切:社会风气既是伦理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风气一旦遭到破坏,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必须积极净化社会风气,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的基础工程。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把握整段话的意思和横线前后的内容。这段话主要讨论的是社会风气与伦理生态之间的关系问题,文段首先介绍了社会风气和伦理生态的内涵,然后分析社会风气与伦理生态的关系,接着写社会风气遭到破坏对伦理生态的影响等。①处,从前文的“社会风气……重要组成部分”和后文的“社会风气一旦遭到破坏”分析,此处应填“社会风气对伦理生态有重要影响”之类的内容;②处,从前文社会风气与伦理生态之间的关系及“社会风气一旦遭到破坏”分析,此处应填社会风气遭到破坏“会给伦理生态造成损害”之类的内容;③处,从前文的“因此”和后文的“就必须积极净化社会风气”分析,此处应填“要构建良好的伦理生态”之类的内容。
答案:①又对伦理生态有着重要影响 ②就会给伦理生态造成极大损害 ③要构建良好的伦理生态
把握传记文章的结构
- 16 -
文章的结构,是指对文章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有两种情况:一是作者根据不同的文体的谋篇布局;二是指语段内部的层次。传记一般不要求详尽地写出人物的一生,但也要让读者了解他生平的大致经历,要比较充分地展示他的精神风貌及主要的思想性格特征。这就决定了传记的结构一般是按人物的成长经历来安排,但也可以写一个或几个侧面来表现人物的魅力。
[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
②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
③在英国期间,侯仁之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④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刻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
⑤1958年,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多次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
⑥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中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⑦在这次考察中,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
- 16 -
⑧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⑨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
⑩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
(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该类试题,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本文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侯仁之学习历史的原因,为后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和成就做了铺垫;侯仁之学习历史,体现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强烈关注;这样写还体现了传记的重要特征,即真实性,使得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
[我的答案] ①交代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②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③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④为下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做铺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题通法
- 16 -
通过做以上题目,回答“传记结构类”题目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句段作用题——结合语段所在的位置,分析其作用。
对于分析某一段文字的作用类题,应该先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本段文字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不同,就有不同的作用。
如果在文章的开头一般具有照应文题、引出下文的作用,而在中间一般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结尾一般具有照应前文、收束全文、深化主题的作用。
同理,分析某一句话的作用也是如此,但一句话可能还有领起或收束所在段落的作用。要注意的是,在回答结构上的作用时,也要分析其在内容上的作用。
2.整体思路题——结合文体特点,分析整体结构。
传记多采用依据人物活动的时间先后组织材料的结构方式。因此我们可以按照时间段对文章进行归类切割,然后考察这些相对独立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它们的结构特点选择一个术语把它概括出来,什么并列式、对比式、递进式、螺旋式、封闭式、双线错出式等。除此之外,我们往往还要分析这种结构对实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突显文本中心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