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时间:15分钟 满分:24分)
一、(2018昆明模拟)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9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必先苦其心志( )
(2)行拂乱其所为( )
答案:(1)使……痛苦 (2)违背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B )
A.管夷吾举于士/皆以美于徐公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C.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辍耕之垄上
导析:A项,介词,从,在/介词,比;B项,连词,所以;C项,代词,他/语气助词;D项,用在主谓之间,不译/动词,往,到。
3.翻译“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2分)
答案: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4.本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 ,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 的中心论点。(2分)
答案:列举事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11分)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百里奚举于市( )
(2)必先苦其心志( )
(3)曾益其所不能( )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答案:(1)被选拔,被任用 (2)他的 (3)同“增”,增加 (4)了解、明白 (5)指在国外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译文:
答案: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答案:这样以后人们才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7.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答案: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三、名句默写。(4分)
8.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
。
9.人要有忧患意识,就像孟子所说的“ ,
2
”。
答案:8.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
9.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