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1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西方专家和技工的数量超过2万人,其中美国人约翰•考尔德担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总工程师,因贡献突出被授予列宁勋章,甚至还有外籍技术人员获得了党员称号。这种现象发生在苏俄(联)( )
A.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
D.二战后经济改革时期
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3、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年﹣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
项目年份
1913
1921
1923
1925
1926
工业产量比重
生产资料资料
40.7%
43.7%
48.1%
43.4%
43.9%
消费资料资料
59.3%
56.3%
51.9%
56.6%
56.1%
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 )
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
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
C.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
D.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
4、列宁在1921年4月21日发表的《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中,反复论证了俄国小农经济大量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列宁的这一论述( )
A.成为苏俄改变农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B.加速了苏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C.明确了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
D.指出了苏俄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
5、1922—1923年,苏俄私商控制了整个零售贸易的30%多。在莫斯科,1922年零售贸易的83%掌握在私商手中,7%由国营商业控制, 合作社商业控制10%。这主要是由于 ( )
A.国家消费品生产增加 B.农产品的商品化提高
C.工业经济已全面恢复 D.自由贸易获得合法化
6、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中,在鼓励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又限制市场作用。这同样是一种矛盾的态度,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 )
A.实质上是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为斯大林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C.目的是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与当时苏俄基本国情不相符
7、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西方各国工商界纷纷扩大对苏联的出口,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却严格限制进口苏联商品。这一现产生的背景是(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经济危机 B.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推动了经济发展
C.罗斯福新政开启西方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D.苏联工业产值跃居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8、“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苏俄的下列措施中,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建立集体农庄
C.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D.允许自由贸易
9、目前俄罗斯教科书修订专家组一致认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所经历的是苏联现代化道路的一种选择。这一评价( )
A.积极肯定了斯大林模式
B.认为苏联20世纪30年代已实现现代化
C.满足了俄罗斯政治需求
D.意在说明苏联现代化道路具有时代特征
10、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11、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这从根本上说明( )
A.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 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 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
12、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但1990年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由俄罗斯教育部审查认定、国家历史学会编写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对此评述为:“苏联民众对此的反映却是敌对的、冷淡的。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却在庆祝戈尔巴乔夫对‘冷战’和平演变的巨大贡献。”对此评述理解正确的是( )
A.苏联解体主要由于西方和平演变
B.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
C.俄罗斯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
D.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通过多年的工作来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1921年l0月14日)
材料二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找工作……部分地可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要把救济工作统一掌管起来以避免目前的分散、浪费和不均的现象。要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用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
——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初)
材料三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原本计划以怎样的方式向共产主义过渡?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我国经济“濒于崩溃”及新时期“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14、材料 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不久,斯大林就预测到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在对内政策方面将从进一步法西斯化中寻找摆脱现状的出路”,“在对外政策方面将从新的帝国主义战争中寻找出路”。以后,苏联领导人在各种场合不断指出,法西斯侵略势力是世界人民的主要危险,要求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制止这股势力的蔓延和扩散。1933年12月,连供中央通过了关于发展为争取集体安全而斗争的决议,包含以下四个要点:(1)苏联同意在一定条件下参加国际联盟(2)苏联不反对在国家联盟范围内缔结抵御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共同防御协定;(3)苏联同意比利时、法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或其中某些国家参加上述协定,但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4)一旦遭到侵略国的军事进攻,各参加国相互提供外交、道义和可能的物质援助。
——摘编自王思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苏联的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答案
1.B
解析:苏俄三年战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会允许外籍工程师在工厂任职,故A项错误;B时期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可知是在斯大林推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故C项正确;二战后美苏实行冷战,不会出现西方专家大量在苏联任职并受到奖励的现象,故D项错误。
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题干有效信息的解读。本段话是列宁针对余粮征(收)集制的弊端进行的评论。材料中强调投机倒把活动和正当贸易区分不开来,可知是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A项正确。B项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C项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D项与该观点相反。
3.C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该时期俄国(苏联)消费资料的生产比重较大,可见此时俄国(苏联)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D项错误:无论消费资料生产还是生产资料生产,比重从1913年到1926年基本持平,无法体现出稳定增长,故A项错误;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4.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是立足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社会生产力的实际,利用资本主义的商品和市场关系恢复生产,从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由此可知,列宁的这一论述这成为苏俄改变农业政策的理论依据,故A项正确;苏俄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发生在斯大林执政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加快而是迂回向社会主义过渡,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苏俄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故D项错误。
5.D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根据材料时间和描述的苏俄私商的发展,可知在苏俄新经济政策下,一定程度上允许商品贸易的发展,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未涉及,故排除;材料中是强调商业贸易的发展,不是农产品商品化提高,故B项错误;C项错在“全面”, 排除。
6.A
解析:根据“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发展商品经济,但国家干预商业活动,又限制了市场作用,反映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特点,故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新经济政策为斯大林模式奠定理论基础,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出国家干预商业活动,不能反映出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史实证明,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当时苏俄的基本国情,促进了经济的回复发展,D错误。
7.A
8.C
解析:结合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收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可知,此政策是为了缓和工农之间的对立情绪,巩固工农联盟,与此直接对应的是新经济政策,农民交完税后,可将多余的粮食拿到城市中出售,这有利于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融合,故正确答案为C。
9.D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10.D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素养。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年代版本的《赫鲁晓夫回忆录》内容均有所不同,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译者受时代影响, 对此书内容翻译时有所取舍与侧重,故D项符合题意;“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说明此回忆录不能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A项错误;材料没有与其他相关研究著作比较,故B项错误;版本的新旧与接近历史真相没有必然联系,C项错误。
11.B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长期滞后,人民生活消费品得不到满足。分析各选项,D项说法材料中未体现;A、C两项是表面现象;“根本上”应指B项“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12.C
13.(1) 方式:用国家命令的办法调整产品生产和分配的方式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变化:放弃直接过渡的设想和实践,采取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方式。
(2)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影响:直接影响:使美国从危机的阴影下走出来,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间接影响: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制;
深远影响: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3)“濒于崩溃”的主要原因: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决策;“文革”动乱的破坏;左倾错误的影响;“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坚持改革开放。
14.(1)背景:经济大危机爆发,国际关系恶化;德日法西斯加紧侵略扩张;苏联面临两面受敌,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防止战争爆发;欧洲各国存在着相互结盟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动机。
(2)评价:有利于缓和苏联的困局,符合欧洲各国人民的愿望,有助于维护与保障欧洲的和平;但是,由于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欧洲大国在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上矛盾冲突,致使构苏联筑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愿望破产,从而也加速了法西斯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