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临安於潜中学2018-2019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浙江临安於潜中学2018-2019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杭州地区七校联合复习卷 高一年级语文 命题 於潜中学高一备课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那日,我与邻(lín)居前往湖南张家界武陵源天子山风景区游玩,恰逢春雪降临,只见云雾在峰林间若隐若现,时而低空萦(yíng)绕,时而漫步峰颠,宛如童话般的春日冰雪世界。‎ B. 天池山“7.18”山洪爆发灾害事件发生以来,该县第一时间启动应(yìng)急预案,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现场坐阵指挥,不间(jiān)断开展人员搜救工作,尽全力做好灾情应对及善后处置各项工作。‎ C. 散文是倍受读者青睐的文体,古今中外的散文家凭借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文采斐(fěi)然、脍(kuài)炙人口的名篇。‎ D.身处西藏一隅(yú),仿佛置身于净心的祥和安静之地:阳光灿烂,经幡飞舞,身旁不时传来阵阵清晰而混(hùn)沌的远古呼唤,令人思绪万千,浮想联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论语》中,君子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君子内心的人格修养来自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拥有立身处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穿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乙〗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仁者,爱人;义者,宜也。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的选择。《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典范 B.立身处世 C.贯穿 D.正是 ‎3.文段中划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误用的一项是( )(2分) ‎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A. 喜剧小品风趣幽默、短小精悍,能生动鲜活地反映现实生活,是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 B. 机器人“阿尔法狗”在围棋比赛中打败韩国高手,这让很多人担心今后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C. 美国能源信息局最新数据显示,上周美国全国商业原油库存增加120万桶。上周美国日均原油产量至少增加3.7万桶至920万桶。‎ D. “返乡——离乡”模式构成了中国式大迁徙,其背后蕴含着“中国式孝心”的拼搏与无奈。离家的脚步越来越近,心里不由得一阵怅然。父母的衰老和孤独,让远行的脚步无法义无反顾。‎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7 分)‎ 渔民在夜间先用灯光诱集趋光性鱼类,然后围捕,称“光诱围网捕捞”。这种科学的捕鱼方法,渔获量高。有些渔民运用这种方法,拿网眼极小的密网围捕,连筷子粗细的、硬币大小的幼鱼,都统统捞了上来。 ‎ 用密网进行光诱围捕,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二、现代文阅读(共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 在先秦美学中,荀子美学不但和老庄美学很为不同,而且和孔孟美学也不同。与孔孟老庄美学相比,荀子美学有它的优越之处,但也有它的弱点。‎ 荀子美学的最大优越之处,在于它不像孔孟老庄那样讳言人的功利欲望的满足,它直截了当地宣称美的要求是人的各种欲望当中的一种,把人的审美要求放到了完全现实感性的自然生命基础之上。虽然荀子不认为自然欲望的满足就是美,但荀子所说的美决不排斥在符合礼义的前提之下的各种欲望的满足。如荀子所讲的诉之于耳目的种种美,就同统治阶级的“养目”、“养耳”、“养口”、“养体”等等的生活享受分不开。此外,荀子所说的美同后期奴隶主企图“富有天下”的种种积极的努力和实际活动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一部《荀子》用大量的篇幅具体地讲了富国强兵之道,讲了统治者如何才能“富有天下”的种种办法和措施,无异于为后期奴隶主提供了一个富国强兵、王天下的百科指南。而荀子所说的美,离不开这些富国强兵、王天下的实际活动。在中国美学史上,荀子第一次强调了美同人的努力,同人征服外部世界的活动的密切关系;强调了美的产生和占有与人的活动分不开。如果说孔孟所说的美主要是个体人格在道德上的完善状态,老庄所说的美主要是超功利的精神自由境界,两者都基本上是内向的而非外向的,那么荀子却可以说是把美的追求引向了外部世界。虽然荀子也照样在讲个体人格在道德上的完善,并且也同样以此为美,但这并非荀子美学的主要特征。而且荀子讲人格修养处处重视实际的磨练,重视“行”、重视“积”,同孟子所倡导的“养吾浩然之气”是大异其趣的。对荀子来说,美主要存在于建功立业、富贵尊荣的外向的活动中,而不是存在于个体人格内存精神的崇高之中。即令是儒家最强调的“乐”,在荀子这里,也主要不是同个体人格的完善相联系,而更着重于它的广泛的“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完全可以说,荀子把美空前地世俗化了。连荀子所写的《成相》和《赋》也都显示了这种特点。这应该说是荀子美学的又一贡献。因为美本来不应脱离人在外部世界的多样的活动,不应脱离人同外部世界多方面的关系,不应脱离世俗的各种各样的生活。‎ 但是,正是在荀子美学表现其优越性的地方,又恰好存在着荀子美学不及孔孟老庄美学的特点。这弱点在于荀子美学忽视了美同个体人格精神的自由的关系,忽视了美的超功利的特征。在孔孟那里,个体人格的道德的完善,人的不可屈服的尊严,完全压倒了功利欲望的满足;在老庄那里,对精神的自由的追求更是把功利欲望的追求和得失的考虑看作是人的精神枷锁,而必须加以抛弃。虽然孔孟讳言利,老庄主张超功利,都有消极作用,但由于具有肯定个体人格精神不为功利压倒的崇高价值这一方面,便刚好开启了通向审美的大门。荀子则不然,他考虑的全部问题是如何把“欲”同“礼”统一起来,使欲望的满足不违背“礼”。所以,荀子所追求的美的境界同孔孟老庄相对要低一些,他对审美和艺术的特征的把握也比孔孟老庄要差一些。 ‎ ‎ (节选自李泽厚《荀子美学与孔孟老庄美学的比较》)‎ ‎6.下面对荀子美学思想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符合义的前提下追求各种欲望的满足,就是美。‎ B.统治阶级的“养目”、“养耳”、“养口”、“养体”等等的生活享受,与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C.美是在富国强兵、王天下这些实际活动中产生的,一旦不能建功立业,不能获得富贵尊荣,就无法获得美。 ‎ D.美不存在于个体人格内在精神的崇高之中,而是存在于建功立业、富贵尊荣的外向的活动中。‎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用大量的篇幅讲了富国强兵之道,讲了统治者“富有天下”的办法和措施,为后期的奴隶主提供了一个富国强兵、王天下的百科指南,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B.荀子认为人格修养要重视实际的磨练,重视“行”,重视“积”,这同孟子所倡导的“养吾浩然之气”的思想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C.孔孟主张超功利,老庄讳言利,虽然都有消极作用,却都肯定了个体人格精神不为功利所压倒的崇高价值这一方面,这恰好打开了通向审美的大门。 ‎ D.荀子所追求的美的境界比孔孟老庄要低一些,他对审美和艺术的特征把握也要比他们差一些,因此,他考虑的全部问题是如何把“欲”同“礼”统一起来,使欲望的满足不违背“礼”。‎ ‎8.概括相比于孔孟老庄美学,荀子美学的优越之处。(3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5分) 我看多了 张晓风 ①在苏格兰旅行,走来走去,磕头碰脑的,好像碰到的总是古堡。古堡有的临海,有的有护城河,有的花木扶疏,有的有美丽的陈列品……反正,一天里面,你总会走进五六栋古堡。 ②我对古堡不是太有兴趣,虽然黑羽的乌鸦昂首走在如茵的绿草地上也算赏心悦目,而古老厚重的石材建筑,其设计之高雅、施工之精巧绝伦,都颇令人发思古之幽情,然而古堡在我记忆中,好像只是专供故事中的幽灵出没的。 ③但其中有栋古堡却因为有其娓娓情节,令我难忘。 ④那天,隔着远远的草原,我们又看到一栋古堡,导游慢条斯理地说起一段因缘: ⑤“这古堡200多年前就倾圮了,然后就一直荒在那里,这样过了100多年,有个子孙发愿,要把古堡于原地原样重建起来。麻烦的是,找来的那位建筑师太年轻,(其实所有的建筑师都太年轻,有谁老过100岁呢?)没有人见过那栋100多年前就倒了的优美古堡长什么样子。那个时代又没有照相机,只听老祖父说过,他们曾听他们的老祖父说过,那是一栋富丽堂皇的古堡。当时主事的这位建筑师急得不知该如何是好,后来,很幸运的,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中居然有一栋古堡巍然矗立在那里,建筑师觉得这栋古堡是天造地设就该配这片岩岬和草原的。他乍然惊醒,立刻把草图画下来,并且着手照图施工。每天,他把老石材一块一块地重新堆砌上去,咦,这时忽然发生了一件怪事,堡主的子孙不知怎么又找到了原来的古堡设计图。看过之后,大吃一惊,原来建筑师梦见的古堡跟原来的古堡一模一样。” ⑥导游的话,我平常未必全信,但此刻,我宁愿选择相信。我认为建筑师梦见古堡,未必是古堡有灵,自己跑到大师的梦里来显灵显圣;而是因为大师既然生活在那片土地上,古堡这种“生物”——我称它们为生物并不荒唐——它们真的是天长地久、有情有思地长在那里的呢!而且就算跌倒了也还可以重新爬起来——他也见多了,就算没有1000栋,也会有500栋吧!积年累月,古堡跟周边的环境大概会怎样互生互动、筋勾肉连、气韵相融、眼神交电,必有一定脉络可循。建筑师只不过是“日有所归纳”,故“夜有所梦”,他不过是跟200多年前的另一位建筑师英雄所见略同罢了! ⑦有人以为人在年少时应多积累实际的生命体验,此话也对,却未必尽然。人生还有同样重要的事,例如看地图,不妨视作实际徒步旅行的前置作业。背《九九表》,比实际去排列土豆要有效率。更何况,有些事是想体验也体验不到的,例如男人永远不能亲自体会怀孕和生产之苦楚,毒品则一次也别去亲身体验才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还有死亡,虽人人有机会体验,但体验完了也就没了。这些事,应该都只从阅读经验里去“窃取”就好了。聪明人是能从别人的吉凶里学会趋避之道的。不单是自己个人的人生起落,整个民族的前路其实都要靠“看多了”或“听多了”的老练来应对。“我看多了!”以前是中老年人才有资格说的话,但如今资讯发达,要阅读,比以前方便千倍,这让这一代的年轻人可以毫不惭愧地说:“我看多了!” ⑧或者,传说中古老的华夏文明,一度也像苏格兰那栋荒圮的古堡,身在春去秋来的荒烟蔓草中,想要重建光荣,恐怕只有靠多读书、多阅世了。相信,总有一天,那美好强大的中华魂魄会因而翩然入我梦来,我们会在古旧的地基和蓝图上,重新垒起拔地而起、足以承继传统的优美云厦。‎ ‎ 9.文章开头写“我”到处碰到古堡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 ‎ ‎10.赏析文中划线句。(3分) 古堡这种“生物”——我称它们为生物并不荒唐——它们真的是天长地久、有情有思地长在那里的呢!‎ ‎ ‎ ‎11.第⑦段中对“有人以为”的话,作者认为“此话也对,却未必尽然”,其理由是什么?(4分)‎ ‎ ‎ ‎12.根据全文内容与主旨,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标题“我看多了”的理解。(6分) ‎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20分)‎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甲文)‎ ‎(选自苏洵 《六国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乙文)‎ ‎(选自贾谊《过秦论》)‎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C.李牧连却之 却:退却 D.非及向时之士也 向: 以前 ‎1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暴秦之欲无厌 杳不知其所之也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尊以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D.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甲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甲文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D.乙文认为诸侯六国的实力远胜于陈涉,而秦一统六国却败始于陈涉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6.翻译下列句子。(8分)‎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 ‎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 ‎17.用“/”给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8—19题(8分)‎ 寄洪与权①‎ 王令 剑气②寒高倚暮空,男儿日月锁心胸。‎ 莫藏牙爪同痴虎,好召风雷起卧龙。‎ 旧说王候无世种,古尝富贵及耕佣③。‎ 须将大道为奇遇,莫踏人间龌龊踪。‎ ‎[注]①洪与权:作者之友。王令:出身贫困,以教书为生,卒年仅28岁,其才华志向颇得王安石赞赏。 ②剑气,出自《晋书·张华传》:“宝剑之气,上彻于天耳!” ③耕佣,出自《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18.本诗主要运用了 和 的抒情方式,全诗意气高昂,感情强烈。(2分)‎ ‎19.这首诗歌蕴含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概括分析。(6分)‎ ‎ ‎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0—21题(4分)‎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①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苏辙《六国论》)‎ ‎[注]①埸:边境 ‎20.本文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分)‎ ‎ ‎ ‎21.作者提出的主张是什么?(2分)‎ ‎ ‎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1)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驾一叶之扁舟, 。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3)元嘉草草, ,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杜牧《阿房宫赋》)‎ ‎(5)有如此之势, ,日削月割, 。(苏洵《六国论》)‎ 四、作文(4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有位书法家对一位用废报纸练字的人说:“如果你用最好的纸来写,你可能会写得更好。”‎ 那人很奇怪地问其原因,书法家笑而不答。‎ 又有这样一则谚语:“如果你想翻墙,请先把帽子扔过去。”‎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杭州地区七校联合复习卷 高一年级语文 命题 於潜中学高一备课组 参考答案 ‎1.C 2.C 3.C 4.D ‎5.答案最好包括三个部分(1.概述事实,亮出观点2.阐述理由3.提出建议)‎ ‎6.B (A“荀子所说的美决不排斥在符合礼义的前提之下的各种欲望的满足”,“不排斥”不等于“追求欲 望”就是“美”; C“美的产生和占有与人的活动分不开”,并没有提到“在实际活动中产生”; D“不存在”错误,“存在”应为“主要存在”)‎ ‎7.A (B“异曲同工”错; C孔孟讳言利,老庄主张超功利; D因果倒置)‎ ‎8.(1)它把人的审美要求放到了完全现实感性的自然生命基础之上。‎ ‎(2)第一次强调美同人的努力,同人征服外部世界的活动的密切关系。‎ ‎(3)强调了美的产生和占有与人的活动分不开。‎ ‎9.写苏格兰古堡之多,引起下文;因为古堡多,为建筑师“看多了”做铺垫。 (总分2分,写出一点1分,两点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 ‎10.将古堡比作“生物”,生动地表现了古堡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融合、相得益彰,表现了作者对古堡“天 长地久、有情有思”特性的喜爱与肯定。 (总分3分,比喻或比拟手法1分,赏析1分,情感1分,意思对即可)‎ ‎11.①多积累实际的生活经验是重要的,有意义的。‎ ‎②还有一些事是想体验也体验不到的,有些事情以不去体验为好。 (总分4分,每个理由各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12.①建筑师因梦中灵感而重建坍圮古堡的神奇故事,引发读者对体验与阅读的思考,并由此引发联想。 ②将古老的华夏文明比作古堡,相信依靠多读书、多阅世能重筑继承传统的优美云厦,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③结合现实,呼吁年轻人多读书、多阅世,对复兴中华文明的热切期望等等。 (总分6分,每点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3.C(却:使……退却)‎ ‎14.C(连词,表转折。A结构助词,的/动词,去,往;B介词,用/连词,表目的;D介词,与,同/介词,从)‎ ‎15.B(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16.(1)况且,燕国与赵国处在秦国逐渐征伐(天下)将近结束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单了,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 ‎(2)(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 ‎17.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 ‎18.用典抒情 直抒胸臆 ‎19.①青年应当豪气冲天,胸襟磊落。首联写男儿的气概要像龙剑那样腾光于高寒的暮空,心胸要像日月一样光明无尘。‎ ②青年要力求振奋,渴求用世。颔联写青年不要像痴虎那样自藏牙爪,要做乘风雷而起的卧龙。‎ ③青年身处穷困仍要胸怀大志。由颈联可见王侯将相并非世代相传,力耕的农夫也能求取富贵。‎ ④‎ 青年遇到时机就要积极争取为世所用,但不能丧失道义,行事龌龊。从尾联可见诗人虽然有积极用世的心志,但对于不义而取得富贵的龌龊行径是不齿的。‎ ‎(每点2分,任答对3点给6分)‎ ‎20.六国之士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致使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 ‎21.齐、楚、燕、赵四国应不惜代价支援韩、魏,通力合作,共同对抗秦国,那秦国必将无所作为。‎ ‎22.略 ‎23.略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