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杭州市2019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可与西方大片媲(bì)美的震撼特效,契合民族感情、彰显国家精神的内容,使得《流浪地球》的票房能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dàng)期中独占鳌头。
B. 皎洁的月光爬上鎏(liú)金宝顶,绵延的灯彩映出角楼的瑰(guī)丽,绚烂的灯光秀把城楼照得璀璨——历经沧桑的故宫沉浸在一片喜庆祥和之中。
C. 把握中国思想文化的荦(luò)荦大端,从中汲取精髓(suí)并加以淬炼,一定能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提供丰厚底蕴和淋漓原气。
D. 没有甄别地乱用、滥用网络词语,将造成语言系统混(hūn)乱,妨碍交流;对网络词语嗤之以鼻,摒(bìng)弃不用,会削弱表达的时代性与鲜活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这里既考查了字音,也考查了字形,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A项,“媲美”的“媲”应读pì,意思是“匹敌,比得上”。C项,“精髓”的“髓”应读suǐ。“原气”的“原”应为“元”,“元气”指精神,精气。D项,“混乱”的“混”应读hùn。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落后是挨打,发展却挨骂。这是一种怎样的“逻辑”?(甲)多年来,外部对中国的发展,关注与猜疑并存,误读和误导皆有。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从未消歇。虽然中国一再声称没有侵略称霸的基因,可融入世界的过程并不轻松。比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本应顺理成章,实际上却一波三折,谈判一谈就是l5年。……(乙)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曾这样说,“我们应当从世界来看国家,不应当从国家来看世界。这样能够扩大我们的视界,扩大我们的视野。”这就是说,应当学会用世界语言来讲述好中国故事。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我们有能力取得这样的成就,难道还讲述不好成就背后的故事?(丙)况且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中国贡献,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好故事的元素千千万万,好故事的题材络绎不绝!
2. 文段中加点的语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消歇 B. 顺理成章 C. 况且 D. 络绎不绝
3.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三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D 3. B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结合词语的情感色彩、适用对象以及具体的语境进行排除。“消歇”,指休止,消失,句中是说“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一直没有消失,使用正确;“顺理成章”,形容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比喻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然产生某种结果,句中是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本是合乎情理的,应是能够成功,使用正确;“况且”,表示更进一层,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使用正确。“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句中形容好故事的题材,属于使用对象不当。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把握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然后结合句子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正误。B项,“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曾这样说,……”中“说”后逗号错误,此处应改为冒号;一般“某某说”插在直接引语中间时,其前后的话是一个人说的,“某某说”后须用逗号,而此处是直接引别人的话,且前面没有引语,应使用冒号。故选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旷日持久的“脱欧”行动使英国航空、餐饮、制造、运输等多行业受到冲击,加深了民众的焦虑感,多方压力让英国政府进退两难。
B. 于教授擅写人物,她用诗意的文字、散文的笔法,将记忆中的人物与历史事件、眼前景物结合,创造出一系列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
C. 房地产行业关涉社会政治、经济的方方面面,期望通过一个想法或意见的出台解决目前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是不现实的。
D. 智能手机在学生群体中迅速普及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是全面禁止还是合理引导,是刚性约束还是柔性管理,成为考验学校和教师的难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中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A项,“航空、餐饮、制造、运输”不合逻辑,“航空”属于“运输”,二者不能并列,可以删除“运输”;结构混乱,前一句的主语是“脱欧行动”,而“加深民众的焦虑感”的主语应是这些行业受到冲击,可以在“加深”前面添加“这冲击”。C项,“一个想法或意见的出台”搭配不当,“出台”一般是某种方案、办法、计划、规定等。D项,结构混乱,前面句子的主语是“问题”,句中没有谓语,而后面“全面禁止还是合理引导,是刚性约束还是柔性管理”的应是“智能手机”,属于中途易辙。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随着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肥猪拱门”“龙凤呈祥”等传统题材“遇冷”,①____。新兴的剪纸艺术,增加了生肖题材,龙蛇马羊,年年更换,这种剪纸,让人感到既亲切又应时。此外,②____,使其面貌一新。比如这几年兴起了国画、年画样式的剪纸,让人感觉熟悉又新颖。现代人追求变化,对一成不变的事物失去兴趣。任何实用的艺术,倘无需求便要消亡,③_____,自然获得新的生命。
【答案】 (1). ①传统剪纸渐渐不能适应现代需求 (2). ②新兴剪纸还借用其他艺术形式 (3). ③若能顺势应变,与时俱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再根据横线前后句的内容和句式进行拟写。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剪纸”,第一处,前面说“随着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肥猪拱门’‘龙凤呈祥’等传统题材‘遇冷’”,后面说“新兴的剪纸艺术……”,可见此处是说传统剪纸的“遭遇”,即传统剪纸不能适应现代的需求;第二处,由“此外”可知,此处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谈“新兴剪纸艺术的发展”,前面“新兴的剪纸艺术,增加了生肖题材……”,这是说“新兴剪纸艺术题材”方面的发展,后面说“比如这几年兴起了国画、年画样式的剪纸”,这是说“新兴剪纸艺术形式”方面的发展,而“比如”就暗示考生,这是针对前面横线的内容举出例子进行说明;第三处,后面说“自然获得新的生命”,结合前面“现代人追求变化,对一成不变的事物失去兴趣”可知,这些实用的艺术要想获得新的生命力,需要顺势应变,与时俱进,再结合横线前的句式来看,前面说“倘无……”,这是表假设关系,那么后面自然也应该是使用假设关联词。
6.阅读下面几位高三学生的对话,完成小题。
甲:我特别想读些经典著作,但现实是时间太紧,只能利用学习间隙翻翻杂志,一次还只能看几篇,一点都不过瘾。
乙:看看杂志也挺好的,不占用大块的时间,读一篇可以,读两篇也可以,想停就停,多方便啊!还可以积累作文素材呢!
丙:我呢,更想读一些作文指导类的书籍,尤其是优秀作文选那种。花费时间不多,效果比看杂志要好。
(1)根据材料,概括高三学生课外阅读的两个特点。(每点不超过4字)
(2)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写一段评论性文字。不超过80字。
【答案】(1)碎片化、功利性
(2)示例l:碎片化和功利性,使得学生阅读范围十分狭窄,缺乏深度思考,不利于文化知识的积累,也无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影响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示例2:当下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着明显的碎片化、应试化倾向,主要原因是学习时间紧和考试压力大。要解决这个问题,单靠语文老师很难奏效,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改革措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以及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再根据要求答题。本题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要求“根据材料,概括高三学生课外阅读的两个特点”,这就需要考生根据材料中三个人的对话来概括,可以从阅读的方式和阅读的目的两个角度概括,如甲说“只能利用学习间隙翻翻杂志,一次还只能看几篇”,乙说“不占用大块的时间”“花费时间不多”,根据这些内容可知,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属于碎片化的,没有集中的时间,这是阅读方式方面的特点;再看阅读的目的,乙说“还可以积累作文素材呢”,丙说“更想读一些作文指导类的书籍,尤其是优秀作文选那种”“效果比看杂志要好”,根据这些内容可知,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功利性很强,主要是考虑它的使用价值。第二个问题是“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写一段评论性文字”,解答这个问题,需要考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即高三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然后对这个问题做出评价,态度要明确,如本题中要指出“碎片化”“功利性”阅读的弊端,如“阅读范围狭窄”“缺乏深度思考”“不利于文化知识的积累”等,最后给出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庙会的季节性特征,主要是指庙会的时间界限非常鲜明。庙会一般集中在春季,农历正、二、三月最多,尤其是正月庙会最为繁密。这是由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春耕季节在整个农业生产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北方农村的耕作以春天为始居多,庙会就自然成为耕作的准备。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因素使带有神秘色彩的庙会祭祀活动在春天繁盛,人们的愿望和担忧等心理因素,在庙会中化为具体的形式。庙会在初一和十五前后为最多,最长的如淮阳人祖庙会,从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期限长迭一个月。较短的只有一天,一般的庙会在三天左右。另外,庙会的期限还表现在以著名历史人物、传说人物的生日、忌日为庙会高潮。夏收、秋收季节一般来说没有庙会,即使有,也只是小型的一天就结束的“小满会”之类的庙会。这种季节性体现出庙会与农耕联系的特点。
(摘编自高有鹏《狂欢季节——庙会中的信仰与生活》)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张萍《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研究》)
【注】以上统计为清末民初澄城县一年中61个村镇举办的198天的定期庙会统计。
材料三:
庙会中使用的各种服装、道具等象征物品反映的对“官方符号系统”的嘲弄,是庙会狂欢精神的一大表现。这种借神灵之力以反传统的做法,在城隍庙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城隍出巡的队伍行列中,往往开始都是銮驾仪仗、三班六房的书吏衙役,然后才是各种杂耍舞队。前面有铜锣开道,扮演者高举“回避”“肃静”大牌,还有旌旗伞盖,完全模仿现实中地方官员的排场。在福建的神道出巡活动中,如果省城隍路遇瘟部尚书,城隍的神位要停在路边,尚书的神位则在路中央,代表城隍的香头要趋前三叩,表示接驾来迟,罪该万死,请求恕罪。代表尚书的香头则挺胸凸肚,抚慰告诫一番。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的等级限制,人们扮演着现实生活中距离极为遥远的角色;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他们不能超越或反抗这种“官方符号系统”,而只是在“应用”,并不是在摧毁。正如克劳克所说,这些东西“有时允许被用来对文化的既定秩序进行挑战,但通常其结果则是维护这一既定秩序”。
(摘自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材料四:
来自原始宗教的庙会的狂欢精神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经历了世俗化或从“娱神”到“娱人”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庙会狂欢的调节器作用十分明显:远古社会宰牲以谢神,变成庙会游神期间的大吃大喝,满足久违了的食欲需要;原始的歌舞仪式和群众狂欢,变成后代的各种集体娱乐形式,以满足压抑已久的声色本能;伦理道德对男女、服饰、举止、交往的诸多限制,也在宗教信仰的借口下被冲破……可以说,在文明社会的大背景下,理性活
动,特别是被扭曲了的理性活动,需要非理性的活动加以调节,非理性的形式中可以潜涵着一种理性的目的。如果辩证地看,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理性”约束其实很大程度上倒是非理性的,甚至是非“人性”的:而表现形式上的非理性行为倒有很大的理性意义。
(来源同材料三)
7. 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庙会狂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庙会的狂欢精神就是指在庙会中使用象征物品对“官方符号系统”进行嘲弄。
B. 城隍庙会的狂欢活动既应用了“官方符号系统”,又突破该系统的等级限制。
C. 经历了世俗化后,庙会狂欢开始发挥调节器的作用了,满足人们压抑已久的欲望。
D. 庙会狂欢精神经历了世俗化的转变,冲破文明社会的各种限制,足见其非理性。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庙会主要在初一和十五前后举办,期限长短不一,高潮通常发生在著名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的生日或忌日。
B. 清末民初澄城县2月至4月高频率地举办庙会,反映了农业社会人们一直以来的对于耕种的祈愿,或者说担忧。
C. 城隍出巡的队伍行列完全模仿现实中地方官员的排场,是庙会活动对现实“官方符号系统”讽刺的一种表现。
D. 人们在世俗化的庙会活动中大吃大喝、集体娱乐,借娱神的名义实现娱人的目的,使压抑已久的理性诉求得以满足。
9. 当今社会哪些活动具有庙会式狂欢精神?请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D
9. ①狂欢节、选秀节目、足球赛、“双十一”购物节等活动。
②示例1:“双十一”购物节,人们疯狂购物,甚至透支消
费,颠覆了传统“精打细算过日子”的消费理念。它又是调节器:较多的购物折扣,释放了平日被压抑的购物欲,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物质需求。
示例2:当下,不少人热衷于“抖音”等短视频社交软件,这就具有狂欢精神:各种人、各种视频、各种评价充斥其间,似乎充满了非理性的“狂欢”;背后却潜涵着追求个性、自由、平等的理性目的。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或“两项”,如本题“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庙会狂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有关“庙会狂欢”的内容,再与选项进行比较。A项,“庙会的狂欢精神就是……”错误,选项以偏概全,材料三中说的是“庙会中使用的各种服装、道具等象征物品反映的对‘官方符号系统’的嘲弄,是庙会狂欢精神的一大表现”,文中说的是“庙会狂欢精神的一大表现”。C项,“经历了世俗化后,庙会狂欢开始发挥调节器的作用”错误,材料四中说的是“经历了世俗化或从‘娱神’到‘娱人’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庙会狂欢的调节器作用十分明显”,由此可知,经历的变化包括“世俗化”和“从‘娱神’到‘娱人’的变化”,同时文中说的是“调节器作用十分明显”,并非是“开始”。D项,“冲破文明社会的各种限制,足见其非理性”错误,材料四中说的是“庙会狂欢的调节器作用十分明显”“非理性的形式中可以潜涵着一种理性的目的”,只是“调节”,并非“冲破”。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D项,“……借娱神的名义实现娱人的目的,使压抑已久的理性诉求得以满足”错误,从材料四来看,文中说的是“从‘娱神’到‘娱人’的变化”“在文明社会的大背景下,理性活动,特别是被扭曲了的理性活动,需要非理性的活动加以调节,非理性的形式中可以潜涵着一种理性的目的”,由此可知,“庙会活动中大吃大喝、集体娱乐”只是非理性的活动,而其中潜涵着的是理性的目的,并非是借助娱神的名义来实现娱人的目的。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的是“当今社会哪些活动具有庙会式狂欢精神?请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然后考生要根据文本的内容理解庙会式狂欢精神是什么,它具有什么特点,再看现代社会中有哪些活动与之一致。从文中来看,从材料四来看,“在这一变化中,庙会狂欢的调节器作用十分明显……可以说,在文明社会的大背景下,理性活动,特别是被扭曲了的理性活动,需要非理性的活动加以调节,非理性的形式中可以潜涵着一种理性的目的。如果辩证地看,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理性’约束其实很大程度上倒是非理性的,甚至是非“人性”的:而表现形式上的非理性行为倒有很大的理性意义”,由此可知,庙会式狂欢精神表现为纵欲的、粗放的、显示人的自然本性的行为方式,它颠覆了人们日常的生
活态度、理念等,同时它又具有调节器的作用;明确了“庙会式狂欢精神”之后,再联系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活动具有这些特点,如双十一、狂欢节、足球赛、篮球赛等,接着就要结合庙会式狂欢的特点分析这些活动,分析出这些活动中的“狂欢”和“调节”等。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灯和我们的街
【土耳其】阿古兹·涅辛
我们街上的邻居对于四年举行一次的参议员选举觉得很不理解,而且怨声载道。您别以为我们有自己的参议员,能替我们做主,哪有这样的好事?……也别以为我们能从自己街坊里选出一个参议员。那是白日做梦!参议员们根本不到我们这条街上来,要是真有一位信步走来了,那么他一定出不去。汽车从来不从我们这条街经过,电车不通,大车也不来,就连骡子也过不去。
您可别一高兴就路过我们的街——保管连您的怀表也会停住。一个文明人在这个大城市里见到这样的街道,他的大脑准会出现故障。
可是我们却整天在这条骡子也过不去的街上来来往往。大姑娘们拖着木屐吧嗒吧嗒地走着,光脚丫的孩子们在噼啪噼啪地瞎闹。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就住在这条街上,能不走这条路吗?
可是我们街上的居民不知天高地厚,居然要管起国家大事来了!他们居然不满意四年选举一次!
“哎,你们都是什么人哪?你们知道什么是选举吗?你们懂得参议员是怎样的人吗?”我这样劝解他们、可是白费劲。他们哪能懂得这些?他们自作聪明,而且根本不想明白一点道理。这也难怪:他们每天来往的这条街道是连骡子也过不去的呢。
“那好吧,既然不赞成四年选举一次,那么八年选举一次怎么样?”我对他们说。
“不,选举次数要多些!”他们回答说。
“两年选举一次吗?”
“不,老兄!要每天晚上天一黑就来一次选举。”
“哎——敢情是咱们的街坊都疯了。”我叹了一口气。
我们这条街也真怪,每个居民都欠着一身债。这里房东在撵房客,那里的债主把门捶得震天响。门板上横七竖八地刻满了道道儿,因此送牛奶的,卖水的和面包铺掌柜的都没法再用小刀或铅笔在上面做记号了,小商贩在主顾家的门上用刀或铅笔画道,作为欠账未付之记号。我们天还没亮就起身,然后一直到中午都在为生活而奋斗:又是还债啦,又是收账啦,闹得不亦乐乎.从中午到第三次祷告,是母亲揍孩子的时间,过了这段时间直到天黑,就是孩子你打我、我打你的时间了。在一片搬嘴弄舌、说长道短的气氛中,夹杂着煎大葱的气味。在这个时候,妇女们也不忘彼此相骂。而从晚上一直到天亮,她们就一直和自己的男人吵架。
据说咱们这个地球的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这和我们有什么相干?我们街上的战争并没有停止。
总之一句话:我们街上的居民被这些所有使人忧伤、悲伤、烦恼的事弄得疯疯癫癫了。
“我说各位街坊,像选举这样的大事能每夜来一次吗?”我想说服他们。
不料问题根本不在这里。
这里面另有文章。我们街角上有一座路灯。不瞒您说,这座路灯是有名无实的:它既没有玻璃,也没有灯罩,也没有灯头,一句话——凡是路灯所应该有的一切玩意儿它一概没有,有的只是一根铁柱,可是我们已习惯叫它路灯了。
我们街上的居民早就忘记了路灯应该照耀街道这样一条真理,这根铁柱子光秃秃地竖立在街角,就好像一种装饰品、可是它倒能使孩子们解闷开心。他们走在铁柱周围转来转去,一看见乌鸦落在铁柱顶上,就拿弹弓射它们、
这座路灯是谁装的呢?是一位什么大慈善家?慈善团体吗?国家吗?政府吗?市政府吗?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装的?为了什么?管这些干什么,我们只听年逾古稀、行将就木的老年人说过。
这座路灯只在当年雷莎德苏丹登位的时候亮过一次,后来公布宪法的时候,它还点过一两夜。至于它在共和国宣布成立的时候有没有点过,至今还是一份疑案。有的人说点过,有的人却说没点过,
现在言归正传,且听我们的街坊对路灯和选举的关系如何解释。一位老大爷心直口快地
说:“您记得不久以前的那次选举吗?在选举的那天,给咱们的路灯安上了灯罩、玻璃、灯头,当天晚上就点上了煤气。咱们这条街顿时热闹起来了!可是一过了那夜,直到如今,路灯都没有亮过。”
感谢上帝,这下子我总算明白过来了。我懂得了我们这条街上的居民为什么希望每天晚上天一黑就进行选举——因为一选举我们的路灯就亮。说实在的,我是同意他们的意见的。
10. 对每天选举参议员的提议,“我”的态度前后不一,为什么?
11. 简要分析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12. 有人主张将小说标题改为“选举”,你是否同意?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13. 本文叙述特色鲜明,试从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叙述顺序等三方面加以分析。
【答案】10. 开始我认为居民完全不懂政治,提议“每天选举参议员”非常荒唐。后来明白了只有参议员选举时路灯才会点亮的事实,才真正理解居民。
11. ①描写环境:以时间为序,完整再现街坊们一天的生活,突出了他们生活的贫穷、混乱和悲惨。②照应情节:承接上文“这条街也真怪”“咱们的街坊都疯了”,为街坊们希望通过选举点亮路灯改善生活的内容作铺垫。③突显主题:街上居民生活如此困顿、混乱,与前文关心参议员选举形成对照,很好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12. 不同意。①“我们的街”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文章中心事件是围绕“路灯”展开的。②“路灯”象征底层民众的政治诉求。“街”揭示底层民众生活的现实环境:混乱、拥挤、贫穷。③题目新颖,有悬念,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同意。①“选举”是小说的主要情节.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②“每天选举参议员”的提议,反映了底层人民恶劣的生存环境,及对改变现状的迫切需求;③只有选举参议员才能点亮路灯,讽刺了选举制度的荒谬和社会的黑暗。
13. ①叙述视角:小说选用了有限视角,让故事逐步展开,引发读者的探究兴趣。②叙述人称:以大街居民的身份,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的方式来叙述,真实亲切,让读者有代入感。③叙述顺序:主体部分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流畅自然;有关街道居民生活和路灯的内容,则采用补充叙述的方式,对前文进行交待,方便读者理解,并体现主题。④叙述腔调:以幽默诙谐的拉家常式的腔调讲述,表面轻 松有趣,更能体现主题的沉重。通过“我”的讲述,使读者了解“路灯和我们的街”,流露了“我” 对街坊的情感变化。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
是“对每天选举参议员的提议,‘我’的态度前后不一,为什么”,然后到文中圈出能体现“我”态度的内容,结合前后的情节分析这种态度变化的原因。从文中来看,如一开始“可是我们街上的居民不知天高地厚,居然要管起国家大事来了!他们居然不满意四年选举一次”“他们哪能懂得这些?他们自作聪明,而且根本不想明白一点道理”“哎——敢情是咱们的街坊都疯了”,“我”认为居民提议每天选举参议员是非常荒唐的,因为“我”觉得这些居民不懂得政治,所以才会有这么荒唐的提议;到后来“感谢上帝,这下子我总算明白过来了。我懂得了我们这条街上的居民为什么希望每天晚上天一黑就进行选举——因为一选举我们的路灯就亮。说实在的,我是同意他们的意见的”,此时“我”明白了居民这种提议的原因,只有参议员选举时路灯才会点亮,所以“我”真正理解了居民这种“荒唐的提议”。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简要分析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然后找到画线句,看画线句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这些都属于内容上的作用,再看这一内容与前后文的关系,这属于结构上的作用。从文中来看,“我们天还没亮就起身,然后一直到中午都在为生活而奋斗:又是还债啦,又是收账啦,闹得不亦乐乎;从中午到第三次祷告,是母亲揍孩子的时间,过了这段时间直到天黑,就是孩子你打我、我打你的时间了。在一片搬嘴弄舌、说长道短的气氛中,夹杂着煎大葱的气味。在这个时候,妇女们也不忘彼此相骂。而从晚上一直到天亮,她们就一直和自己的男人吵架”,这段文字主要写了街坊们的生活环境和一天的生活状况,从早上天还没有亮就起身,为生活而奔波、吵闹,生活贫穷而混乱,在这样的状况下,人们希望“每天选举参议员”,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凸显了小说的主题;从结构上来看,这段文字处于文章的中间,上文写街坊希望“每天选举参议员”,“我”认为居民“都疯了”,而“我”之所以会有这种看法,就是认为街坊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却还那么“热衷政治”,所以画线处的内容紧承上文,再看与下文的关系,下文“我”才知道居民们之所以会有这种“荒唐的提议”,是因为想要点亮路灯改善生活,所以画线处对生活状况的描写就为下文做了铺垫。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主张将小说标题改为‘选举’,你是否同意?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然后明确态度,即“同意”或“不同意”,然后分析本文标题和题干中所给的标题的内容,有没有使用什么技巧,与文章的内容有何关系,对读者是否有吸引力。本文的标题是“路灯和我们的街”,“路灯”是物象,从文中来看,街
坊们之所以希望“每天选举参议员”,是因为只有在选举参议员的时候,路灯才会亮,文章的中心事件围绕“路灯”展开,“路灯”使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底层民众的政治诉求;“我们的街”是故事发生的地方,是小说人物生活的环境,从文章中对“街道”的描写来看,这个地方混乱拥挤贫穷,小说以“路灯和我们的街”为标题,会引发读者如下思考:小说要围绕“路灯”和“街”写什么事情,要表现什么主题,这些问题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这些方面来看,可以选择小说本来的标题。如以“选举”为标题来看,“选举”是以事件来命题,这就交代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从开头人们对“选取”的热衷到后文选举可以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来看,“选举”贯穿全文;小说中写街坊 “每天选举参议员”的这一诉求其实揭示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也反映了街坊们想要改变现实生活的愿望,同时小说中写到只有参议员选举的时候才点亮路灯具有讽刺性。从这些内容来看,可以以“选举”为标题。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文叙述特色鲜明,试从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叙述顺序等三方面加以分析”,然后回顾“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叙述顺序”包含哪些种类,再结合文本分析本文使用哪一种,并分析其效果。“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主要包括“有限视角”和“全知全觉”,“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全知式视角”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觉的视角,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描述事件中每一个人物的经历和感受。从文中来看,小说选用有限视角,借助“我”的叙述逐步展开故事情节。“叙述人称”,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从文中来看,小说使用第一人称“我”,文中的“我”是街道的居民的,这就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叙述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从文中来看,小说的主体部分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展开,而对于街坊们的生活状况以及有关路灯的内容则是采用补叙的方式,这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本的内容,让读者明确知道街坊们为何会有“每天选举参议员”这一看似荒唐的希望。同时小说在语言的使用上非常诙谐幽默,在看似有趣的叙述中展示出沉重的主题。
【点睛】解答句段作用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
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中间段一般是承上启下,或者是照应上文,为下文做铺垫。结尾段一般是照应开头,点题,卒章显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送周御史序
归有光
士之居官,非以享爵禄、操利势、使人奔走承奉之为荣;惟其所至有惠泽及于人,使其民爱戴之如父母,令名垂于无穷,此其所以为荣也。诗曰:“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言君子能以道得民,民爱慕其德,咏歌其衣服容貌言语之美;其还归于周矣,而万民犹望之也。
嘉靖乙卯,侍御余姚周公,被简命来按吴中。故事,御史巡行天下郡国,率一岁还报。公满岁且去,而吏民伏阙上书愿留者数千人。诏听复留。于是岁及三载,始改命提学于南畿①。盖巡按御史无再岁者,其奉特旨,自国初以来,如公等比,三四人而已。公在吴,每行县还,百姓扶老携幼,填溢街巷,使车不得行。嗟乎!仕而得民之爱慕如此,可以为荣矣。
国家贡赋,仰给东南,异时承平无事,不幸遇水旱,有司犹不肯议蠲贷;而自顷岁岛夷为寇,兵兴,赋调滋繁矣。然盗瑜度大海,轻行内地,数千里间,剽掠一空。岁复大旱,民嗷嗷无经宿之储。当时议者犹以国计为辞,而海上用兵,所急者财贿,闻蠲赋之语,往往相顾而笑。公独慨然上奏,尽停苏、松②岁入数百万,以死伤垂尽之民,而措之衽席之上。自寇之入人皆忧将之不选兵之不练赋调之不给而已若如议者拘挛之见非惟税无所出将尽驱东南之民以从贼。朝廷岂徒失数百万石之赋而已哉?
昔人有言,古之大过人者,能于扰攘急迫之中,行宽大闲暇长久之政。此天下所以不测而大服也。使世之君子能持此说,夷狄之患,庶乎可免矣。公为政宽大不扰,受命分阃③,皆先进老臣,辄裁之以法;所调天下兵聚海上,狼、广、粤、荧之人,绎络城下,无不敛戢,民不知兵行之害。此皆卓然可称者
公去吴之明年,士大夫多纪述之。而河南布政使雍里顾公因民之志,作颂一首,以谓古诗三百篇作者皆不自为序,而有待于卜氏之徒,故属其序于鄙野之人云。
(选自《震川先生集》)
【注】①南畿:今南京。②苏、松:今苏州市区和吴江区。③分阃:出任将帅或封疆大吏。④狼、广、粤、焚:指古代不蒙礼乐教化的蛮族。
14.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令名乖于无穷 令:让,使,
B. 被简命来按吴中 按:巡视,巡查。
C. 以死伤垂尽之民 垂:接近。
D. 受命分阃,皆先进老臣 先进:前辈,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其还归于周矣 吾其还也
B. 民嗷嗷无经宿之储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C. 此天下所以不测而大服也 侣鱼虾而友麋鹿
D. 而有待于卜氏之徒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御史为政宽大,任人唯贤,深得百姓爱戴:他每次巡行地方回来,都有百姓成群结队地围着向他请愿,以致街道拥堵,公车难行。
B. 面对遭受海盗、天灾的形势,议者犹墨守成规,唯独周御史敢于谏言,请求暂免赋税以安抚苏、松两地百姓,足见其为民担当的品格。
C. 文章开篇明确提出士大大做官应惠泽百姓,为下文叙述周御史的事迹张本;这种叙议结合的写法体现了古文“序”的文体特点。
D. 作者两次提到《诗经》:开头借《诗经》语句赞赏周御史“以道得民”,有君子之风;结尾引《诗经》体例,自然而巧妙地交待作序缘由。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自寇之入人皆忧将之不选兵之不练赋调之不给而已若如议者拘挛之见非惟税无所出将尽驱东南之民以从贼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公满岁且去,而吏民伏阙上书愿留者数千人。
(2)当时议者犹以国计为辞,而海上用兵,所急者财贿,闻蠲赋之语,往往相顾而笑。
【答案】14. A 15. B 16. A
17. 自寇之入/人皆忧将之不选/兵之不练/赋调之不给而已/若如议者拘挛之见/非惟税无所出/将尽驱东南之民以从贼
18. (1)您时间到了即将离去,可是几千个官吏和百姓跪在台阶上向天子上书希望您留任。
(2)那时候议事的人还拿国家大计作为说辞,可是海上作战急需的就是财物,(他们)一听到
减赋的话,总是相互看着,暗自嘲笑。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令名乖于无穷”中“令”如解释为“让,使”,则与语境不合,从文章第一段来看,“使其民爱戴之如父母,令名垂于无穷,此其所以为荣也”,这里是说美好的名声永远流传,“令名”指“美好的声誉”“好的名称”,“令”是形容词,意思是“美好的”“好的”。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B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A项,第一个“其”是代词,代“君子”;第二个“其”是语气副词,意思是“还是”。C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却;第二个“而”是连词,表并列。D项,第一个“于”,介词,引出动作对象;第二个“于”是介词,表被动,被。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围着向他请愿”中“请愿”一说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公在吴,每行县还,百姓扶老携幼,填溢街巷,使车不得行”,此处百姓是欢迎,表现的是百姓对周御史的爱戴,而不是“请愿”。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自寇之入/人皆忧将之不选/兵之不练/赋调之不给而已/若如议者拘挛之见/非惟税无所出/将尽驱东南之民以从贼”,这段话是说“自从海盗入侵,人们都担心不能选出大将,没有训练士兵,不能供给赋税罢了,如果拘泥于议论之人的看法,不仅税收无所出,而且将会把东南之地的百姓驱逐到海盗的行列中去”,圈出句子中的名词、代词,如“寇”“人”等,然后根据句式可以断开
“将之不选”“兵之不练”“赋调之不给”等,而这三者都是“人皆忧”的内容,故“人皆忧”应与“将之不选”放在一起,而“而已”意思是“罢了”,一般放在句末,故应在“而已”后断开;“非惟”意思是“不仅”,一般放在句首,这又可以断开一处;最后根据句意可以断开“非惟税无所出”“将尽驱东南之民以从贼”,这都是“如议者拘挛之见”的后果。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中,“岁”,年;“且”,将要;“去”,古今异义,离开;“而”,连词,表转折,却;“伏”,跪;“阙”,台阶,“阙”前省略介词“于”;“愿”,希望;“者”,……的人;“数”,几。第二句中,“议者”,议事的人;“犹”,还,仍然;“以……为”,把……作为;“辞”,说辞;“用兵”,作战;“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急需;“财贿”,财物;“蠲”,免除;“之”,结构助词,的;“语”,话;“顾”,看。
【点睛】文言文断句,可以提供以下参考:(1)借助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2)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断句,抓住这个特点,常能断开一处,接着可以断开几处。(3)根据前后内容的关系,尤其是总领句或分承句。(4)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把握一定的用韵规律。(5)借助一些标志性词语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句首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6)借助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何异于……”等。
文言文没有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早秋①
【明】袁凯
靡靡菰蒲已满陂,菱花菱叶更参差
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
得食野凫争去远,避风江鹳独归迟
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犹多宋玉悲②。
【注】①此诗作于丙申年(公元1356年),袁凯时年四十岁。②宋玉,战国时诗人,曾因悲秋而作《九辩》,有“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等语。
19. 概括诗中抒情主人公“悲”的具体内容。
20. 全诗是怎样一步步表达“悲”的情感的?试作赏析。
【答案】19. 身世之悲、失职之悲、战乱之悲
20. ①先写植物之景,触景生情,直接抒发身世之悲。②再借写鸟类,暗示自己不与谋利小人同流合污,以至像江鹳一样耿介坎坷、孤苦无依之悲。③最后总括秋色、战乱,又借用宋玉的典故,写出自己对于时局、仕途、岁月的无奈之悲,收束全诗。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概括诗中抒情主人公‘悲’的具体内容”,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以及诗歌的内容来分析为何而“悲”。诗歌标题“江上早秋”交代处境——飘零在外,交代季节——早秋,这里已经有了“悲”,即飘零之悲;从诗歌内容来看,首联写景,颔联由景到人,“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流露出身世飘零穷途落魄之苦,尾联“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犹多宋玉悲”,由“干戈”而想到战乱,流露出战祸连年社会动荡之忧,由“头白”和注释“‘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可知,还有功业无成光阴蹉跎之叹。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诗歌内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全诗是怎样一步步表达‘悲’的情感的”,然后到诗中找到“悲”一字眼,再分析“悲”之前的内容,看这些内容与“悲”之间的关联。从诗中来看,尾句中说“头白犹多宋玉悲”,由此可知,考生要分析前面几联的内容,看这些内容如何体现“悲”。如首联“靡靡菰蒲已满陂,菱花菱叶更参差”,这是写景,江边铺满东倒西歪的菰蒲,长着参差不齐的菱花和菱叶,萧条而凌乱,让人触景生情,由此而引出颔联“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由景及人,抒发身世之悲;颈联“得食野凫争去远,避风江鹳独归迟”是写鸟类,写了“野凫”“江鹳”,以“独归迟”的“江鹳”来暗喻自己,体现出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悲;尾联“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犹多宋玉悲”由眼前的
萧萧秋景想到战祸连年,流露出对个人生活不安定的叹惋,同时使用宋玉的典故,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21.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说“耻”的原因
22. 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孔子的言行观?
【答案】21. 言过其行,言行不一。
22. ①孔子强调言行一致,反对言过其实,是正确的。②对于“讷于言而敏于行”,有轻视语言表达的倾向。在今天“敏于行”固然重要,但“敏于言”也不可忽视。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说‘耻’的原因”,然后分析孔子的三则言论,找到写“耻”的那则,理解意思,概括“耻”的原因。“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君子把说得多做得少视为可耻”,由此可知,孔子说“耻”的原因是“言过其行,言行不一”。以言行一致为美德,以言过其行为可耻,这是孔子一贯提倡的做人准则。要么不说,要么说出就一定要做到。如果言之凿凿,却不能付诸实践,徒有华丽的言辞,那也只是假道学罢了。君子是行动胜过言语的。考生只要能根据孔子的话来分析“言”和“行”就可以了。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今
天,我们如何看待孔子的言行观”,然后要根据材料概括孔子的“言行观”,对此做出评价,评价的时候要能够立足现实。第一则材料是说“君子把说得多做得少视为可耻”,可见孔子认为人应该言行一致,不能言过其实,第二则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这是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两则主要是强调人要言行一致,不能言过其实,这是正确的;第三则是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讷”是忍而少言,“敏”是机敏、积极,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强调“行”,而在今天,“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把说得多做得少视为可耻。”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孔子说:“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仰之弥高,____。瞻之在前____。(《论语》)
(2)且臣少仕伪朝,____;本图宦达,____。(李密《陈情表》)
(3)_______,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人人尽说江南好____。春水碧于天____。(韦庄《菩萨蛮》)
【答案】 (1). (1)钻之弥坚 (2). 忽焉在后 (3). (2)历职郎署 (4). 不矜名节 (5). (3)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 (6).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7). 羽化而登仙 (8). (5)游人只合江南老 (9). 画船听雨眠
【解析】
【详解】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弥、焉、署、矜、峥嵘、崔嵬、冯、御、眠。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成功的成是成就自己,功是功德天下。
——马云
不要追求去做一个成功者,而应追求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爱因斯坦
读了上述两句话,作为即将开启人生新旅程的高三学生,你有着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其实它和成功没有必然或直接的对等关系。
匈牙利伟大的诗人裴多菲给了我们准确答案。“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正如此话所讲,寿命长不过代表了人在这世上存在的时间多少罢了,若这个人对这个世界没有做出贡献,那么他的存在只是浪费空气而已。或许我们不能名留青史,改变世界,但我们奉献的越多,我们的人生就越有价值,越发的光彩照人,也就越发成功。
可见,成功的人生在于奉献了多少,那为什么要奉献或者说怎样才能乐于奉献呢?只是为了名留青史吗?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有价值吗?不,奉献是为了自己所热爱所在乎的东西,只有热爱,只有在乎,我们才会贡献自己的一切,才能获得成功。
白芳礼,感动中国的病弱老翁,一辆破烂不堪的旧三轮车,一个老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一个二十年助学的惊人神话。这句话足以概括他的一生。1987年,已经74岁的他决定做一件大事,那就是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这一蹬就是十多年,直到他去世。白芳礼同志蹬车56年,支教18年,将挣来的钱都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和公益事业,共计金额达35万元,其中包括300多名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
他坚守着自己心中的追求,就像战士坚守着战斗的高地。
是什么力量使他坚持下来的?想一想如果白芳礼老人拥有爱和奉献之心,会在倾其所有帮助这些学生后对友人说出:“我过得是苦,挣来的每一块钱都不容易。可我心里是舒畅的。看到大学生们能从我做的这一点点小事上唤起一份报国心,我高兴啊!”如果白芳礼老人不在乎学生,他会几十年如一日的蹬车支教,把安享天年的时光奉献给那些学子吗?
雷锋,在他二十二年的生命路途中,沿途经历了多少人和事,而他做出的事,有有几件事与他自己相关的。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帮不上的就找人来帮一把,这就是雷锋为人处事的特点。他的拼搏他的奋斗,无一不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因为他热爱他们,胜过自己的生命。
正如高尔基所写:人生易逝,唯其事业有时得以垂诸永久。
人生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该怎样度过短暂的一生?该给永恒的人生留下什么?为你的热爱奉献吧。
即使生活潦倒,也不要忘了你心中的追求,也不要忘了这个世上时时刻刻有着比你更为悲惨的人,请热爱他们,奉献自己,成就人生价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中的两句话来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这是考查考生体悟人生,思考人生价值的能力。行文时可以先借助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谈自己对“成功”“人生价值”的认识,行文的过程中要展示出自己的思辨能力。
【审题】材料由两则名言组成,一则是马云的话,另一则是爱因斯坦的话,这两句话的中心都是关于人生的真正价值。马云的话是对“成功”这一概念的阐释,“成功的成是成就自己,功是功德天下”,这说明衡量“成功”的重要标志是为社会做奉献,启示我们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爱因斯坦的话阐释了“成功”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不要追求去做一个成功者,而应追求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在爱因斯坦看来,与其追求人的成功,不如做个有价值的人,这个价值,可以是为社会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可以是对他人有重要的影响,也或者做出了什么贡献。这两则名言都是引导考生思考人生的真正价值,而对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考生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立意,思考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由此可以联系历史上以及现今的名人,如近代的仁人志士康有为、梁启超,乃至民主革命的前驱孙中山、黄兴,老一代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以及无数的革命先烈,他们的人生追求是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他们在为此目标的奋斗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如两弹一星的元勋们,守卫边防的子弟兵,维护社会安定的公安干警,在各行各业无私奉献的千万大众,都在为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如科技领域的精英们,大批商海的弄潮儿,为推动经济的发展,为民族振兴,贡献着自己的才智,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还可以联系我们自己,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学子,也应该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将自己融入发展经济、富民强国的社会洪流,为民族复兴贡献我们的才智和青春,最终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考生还可以从实现价值的途径这一角度思考,从所给的两句话来看,我们应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那么怎样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的能量,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如要胸有大志,目光高远,相对于目光短浅,无所追求而言;如要强化创新意识,要
敢想敢为,相对于因循守旧、畏首畏尾而言;如好男儿志在四方,要倡导闯荡江湖,大胆创业意识,相对于安于现状、温饱自足、安土重迁而言;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相对于浅尝辄止,小富即安,小成则足而言,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这两个方面都是从主观性的角度探讨人生的价值问题: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应该怎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考生可以围绕其中一个方面立意,也可以综合二者进行立意。
参考立意:成就自己,功德天下;为社会做奉献是衡量“成功”的重要标志;必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醒目标题——《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其次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引题,即以“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引出问题,再以匈牙利伟大的诗人裴多菲的话做出回答,既引发读者思考,又增加文化底蕴。正文主体部分以白芳礼和雷锋为例阐述观点,同时引用高尔基的话对这二人做出评价。结尾再一次借助自问自答的形式指出用奉献给人生留下痕迹,既呼应开头,又强化观点。
素材:
我们的人生随我们花费多少努力而具有多少价值。——莫利亚克
生命的价值在于使用生命。——泰国谚语
世界上荣誉的桂冠,都是用荆棘编制而成。——卡莱尔
1、史铁生:笑看生死
作家史铁生 2010 年 12 月 31 日凌晨因病去世。青年时期因病瘫痪的史铁生坚强乐观,曾以《我与地坛》等作品,打动千千万万读者。他曾表示:“对待生死我选择一种乐观的态度,让我如此幽默地看待生死还得感谢卓别林。史铁生1972年不幸瘫痪,后来身患尿毒症,需要靠透析来维持生命。命运对史铁生不能不用“残酷”来形容。每周3次的透析,1000次针刺,让他的血管变成了蚯蚓状。史铁生却用笔来超越生命的困境,写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其诗性的语言和深邃的哲思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对于他来说,生命的意义更加特别,他在作品里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展现了他自己如何在生活中活出了意义,这些或许都是他过往经历留给他的精神财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史铁生的文字有一种苍凉的况味,是那种从炼狱中发出的不屈呐喊,是穿越苦难在风雨中翱翔的黑色海燕。
2、把“负担”变成“财富”
她曾经是大红大紫的歌星,为了心上人一掷千金。但是被惯坏了的丈夫渐渐对她施以家庭暴力,不堪忍受虐待的她只好与丈夫离婚。那男人却搞出她的绯闻,把她的财产洗劫一空。为了女儿的前途,2009年3月,她带着仅有的8万元钱从台北来到厦门,开了一家“中华面馆”。一心一意想做好生意的她不断地被骚扰,无聊的人当着她的面拿她的“绯闻”说事、羞辱她……过去的一切成了她的负担,她总怕别人认出她,为此夜夜难眠。2009年11月,在她的生日那天,店员们凑钱买了蛋糕为她庆祝,蛋糕呈现在她面前的那一刻,她泪流满面……经过一夜的思考,她的心里豁然开朗。第二天,她一扫往日的忧愁,诚恳地对大家说:“以前,我把名声当做负担,从今天起,我要把名声当成财富,带领大家把生意做好。”她请人把自己的名字制作成海报贴在门口和店内,并重新印制了名片,大大方方、规规矩矩地写上自己的名字,还打上了诱人的广告:“你想享受歌星为你服务的酷感吗?请到我们店里来!”这一招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她不但生意好了起来,许多人更为她直面厄运、自尊自强的精神所折服,纷纷向她索要名片、签名。这件事给了她勇气,重新出道后她受到了广大歌迷的热爱。她就是台湾歌星潘越云。当她直面自己的过去,把负担当成自己的财富后,她得到了尊重,取得了成功。
3、拒绝诱惑
一位年轻人问老者:“我怎样才能成功地攀登到梦想的山巅?”老者微微一笑,从地上捡起一张纸,叠只小船放在身边的小河,小船不喧哗,不急躁,借着水流,一声不响地驶向前方。途中,蝴蝶、鲜花向它搔首弄姿,它不为所动,默默前行……老者说:“人的一生,金钱、美色、地位、名誉、诱惑太多。选定了奋斗目标,途中因思谋金钱而驻足,因贪恋美色而沉沦,因渴求名誉而浮躁,因攫取地位而难眠,故难以像小船一样,不为诱惑所动,向着既定目标默然前行。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做事往往半途而废,不能成功的原因。”年轻人恍然大悟,打点起行囊,迎着风向山顶爬去。
4、不赚奶粉钱
央视少儿节目主持人董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自己从1977年入行到现在,虽然也曾面对各种金钱诱惑,却都捍卫了自己对职业的使命感。董浩谈到自己入行以来的感慨:“从1990年到现在,我至少推掉了9个亿的广告代言收入,什么奶粉广告呀,一年至少有几千万元的广告代言找到我。因为我喜欢孩子纯粹的世界,这也是种职业使命感,有钱难买我乐意。”董浩还开玩笑地说:“我都54岁了,总不能现在为了钱违背自己的原则,那不是等于告诉看我的节目长大的孩子们‘钱是老大’吗?这可不行!”
5、比金钱更重要
“股神”巴菲特与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敦促美国亿万富翁们慷慨解囊,在“捐赠誓言”上签字,承诺生前或死后将至少一半财产捐献出来,目前已经有至少40人加入。在美国亿万富翁纷纷承诺捐赠善款帮助本国努力走出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做慈善”正逐渐成为富人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慈善纪事报》编辑斯泰西•帕尔默说道:“能够说‘我捐的善款完全不逊于我花在其他有意思的地方的钱’,对富人们而言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印第安纳大学慈善中心执行主任帕特里克•鲁尼称:“与开什么样的车、住在何处、豪宅有多大以及房产有多少相比,如果做慈善能成为一种更重要的地位标志,这将不会是件坏事。”
6、归还
有“中国首善”之称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2010年9月5日发表了写给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公开信。他说:“2009年11月3日晚,我接受比尔•盖茨先生的邀请在北京进行私人会晤,就慈善事业进行了亲切交流。这次又应你们共同邀请再商慈善事业,感到非常愉快和高兴。今天,当你们来到以‘勤劳、智慧、善良’闻名于世的中国时,我在此郑重宣布:将做第一个响应并支持你们行动的中国企业家。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不是捐出一半财富,而是‘裸捐’——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陈光标想借此告诉世界,中国富人绝不做财富的守财奴,而是有博大的胸怀,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把全部财富归还世界,让更多遭遇不幸和贫困的兄弟姐妹共享,自己清清白白地离开这个世界。
7、贫富之间
有这样一位老太太,她住的房子是由5个子女凑钱买的,面积不大,卧室只有10平方米,卧室里的柜子还是她21岁结婚时从旧货市场购买的,至今已有60年,桌子也有40多岁的“高龄”了。她就是当代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杰出的豫剧大师常香玉。建国后,她用自己演出的收入为农业社捐献了1台拖拉机;抗美援朝时,她与丈夫带着“香玉剧社”的演员赴全国各地义演,为志愿军捐献过1架飞机;十年动乱后,她把补发的所有工资作为党费全部上交;1998年,一些演员向她拜师学艺,准备搞个大型拜师会,常香玉说咱不搞那些花花形式,要为下岗职工干点实事,于是拜师会变成了义演募捐会,她自己又捐了2万,又动员她的5个孩子捐资1万,加上义演的6.7万元以及常派弟子、社会各界的捐助10多万元,全交给有关部门资助下岗职工;2001年,她在河南洛阳儿童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时,捐资2000元;2003年,她为抗击非典又捐献了1万元……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常香玉没有机会走穴,也不做商业演出,她的不少捐款都是从每个月1600元的退休金中节省下来的。
。【点睛】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
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