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望城县2019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湖南望城县2019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带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年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满分36分,每小题3分)‎ ‎1.表格归纳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如图是一个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商、春秋 B.商、东周 C.东周、春秋 D.东周、战国 ‎2.据《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现象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 ‎①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 ‎②“苏湖熟,天下足”‎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 ‎ ‎④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③④‎ ‎3.它在唐朝已经使用,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灵巧,回转省力。该耕作农具是 ‎(  )‎ A.骨耜 B.铁农具 ‎ C.曲辕犁 D.筒车 ‎4.自1840年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上三个条约对中国影响的共同点是(  )‎ A.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B.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 C.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木输出 ‎ D.巨额赔款,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17‎ ‎5.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而戊戌变法的参与者谭嗣同临终愤慨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两个不同的事件却有着相类似的结局,主要说明(  )‎ A.他们失败的相同根源在于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 B.他们都没有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 ‎ C.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 D.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自救运动和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 ‎6.右图是《清帝退位诏书》,这一实物资料充分佐证了辛亥革命推翻了(  )‎ A.资本主义 B.封建制度 C.封建帝制 D.帝国主义 ‎7.1952年,全国土地改革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归(  )‎ A.农民所有 B.合作社所有 C.集体所有 D.国家所有 ‎8.如图是“教皇为皇帝加冕”,取材于公元8世纪中期法兰克王国君主“丕平献土”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及图片最能说明(  )‎ A.基督教会权力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 ‎ B.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 C.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 D.法兰克王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9.人们盛赞法国人对世界法制的贡献,而法国人却真诚地坦言:“‎ 17‎ 我们毫不犹豫地宣称,就我们的立法完善性而言,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罗马人。他们的知识使我们富有,他们的法学格言使我们坚强。”对该材料的正确解读是(  )‎ A.罗马法首创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 B.罗马法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 ‎ C.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D.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立法的源泉 ‎10.“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19世纪60年代,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共同关注的民生问题是(  )‎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大力发展教育 ‎ C.提倡文明开化 D.解决农村土地问题 ‎11.下列国家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西罗马帝国 ‎②法兰克王国 ‎③查理曼帝国 ‎④德意志王国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①④②③ D.②③④①‎ ‎12.假如战国时期一个楚国的农民给远在齐国的朋友写信,最可能写在什么材料上?(  )‎ A.纸 B.青铜器 C.竹简 D.丝帛 二.填空题(共5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2分)‎ ‎13.战国时   在秦孝公支持下变法;北魏   (拓拔宏)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14.共产党员   是北伐名将。‎ ‎15.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判断   ;改正:   。‎ ‎16.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判断对错)‎ ‎17.   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有“青铜之王”的美誉。   造型奇特,花纹华丽,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三.材料题(共3小题,满分40分)‎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平均增长率的比较表 17‎ 国 家 联邦德国 意大利 法国 英国 日本 美国 增长率 ‎6.7%‎ ‎5.6%‎ ‎5.3%‎ ‎2.9%‎ ‎9.6%‎ ‎3.5%‎ 材料二:在国际水平分工中,自然资源作用下降,科技因素起决定作用,这种以科技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使世界各国均被纳入全球分工体系……例如美国波音公司制造的B﹣747巨型喷气客机共有450万个零部件,分别由美、英等六个国家的11000家大企业和15000家中小企业合作生产,其中外国企业提供的产品重量占飞机构件总重量的70%. ‎ ‎﹣﹣摘自《20世纪世界史》‎ ‎(1)上表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哪一个国家?‎ ‎(2)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走上联合,到90年代形成经济政治联盟,该联盟的名称叫什么?它的成立有哪些影响?‎ ‎(3)材料二反映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你认为中国该如何应对这种趋势?‎ ‎19.对外交往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各朝各代绵延有序 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路线图 汉武帝时,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逐渐形成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丝绸之路。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逐步形成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17‎ 唐朝陆上、海上交通发达,架起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与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交往。唐朝的发达文化远播域外,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唐朝对域外文化广泛吸收,也促进了社会发展。‎ 材料三 郑和航海路线图 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织品等物产和造纸、指南针为代表的科技以及四书五经等为代表的书籍,成为交流的重要产品。‎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对外交往路线或政策 外交交往史实 汉朝 ‎   ‎ 佛教传入等 唐朝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   ‎ 两宋至明朝前期 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 清朝前期 ‎   ‎ 在广州设十三行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中外交往的主要特点。‎ 17‎ ‎(3)依据材料三,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括号内划“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划“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括号内划“〇”。‎ ‎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多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   ‎ ‎②郑和下西洋清剿海盗、平息纷争,维护了沿线安定和平。   [w~ww.zzs%tep*&.co@m]‎ ‎③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宣扬国威,对经济贸易交流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 ‎(4)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历程中,你能够获得哪些认识?‎ ‎20.研读史料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知历史,揭开文字背后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曾说:“我们现在正用……来纠正我们的许多错误,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请回答:‎ ‎(1)列宁这段话中的“错误”主要是指什么?列宁“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误”而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二】1933年,罗斯福就职演说谈到“……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因此,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即我们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请回答:‎ ‎(2)罗斯福所说的“坚定信念”来源于什么举措?这一举措的核心和基础是什么?材料中的“新生和繁荣”如何理解?‎ ‎【材料三】二十世纪80年代,邓小平曾说“……1977年和1978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请回答:‎ ‎(3)导致中国处于“徘徊状态”的历史事件有哪些?(列举出一个事件即可,)为了摆脱“徘徊状态”,中国政府的经济发展策略有何调整?假如你是当时中国的一位普通农民,你感到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4)史料揭示史实,史实启迪史感。有人这样说:“罗斯福是‘自由后的束缚’,而列宁、邓小平则是‘束缚后的自由’,看似不同,实则相似。”针对这一说法,请你发表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5)当前世界性的金融风暴依然在威胁着全球经济的复苏。结合上述探究,以上的做法对今天的世界经济发展有何借鉴性意义?‎ 四.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4分,每小题14分)‎ ‎21.观察如图,请将下列地区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17‎ A.1871 年俄军侵占的地区B.左宗棠“抗俄司令部”所在地 17‎ ‎2019年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满分36分,每小题3分)‎ ‎1.【分析】本题以示意图切入考查了中国朝代顺序。‎ ‎【解答】中国王朝更迭顺序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空白处为商、东周。‎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相关朝代的先后顺序。‎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阅读材料可以知道此材料出自于南北朝时期的《宋书》,因此可以从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因素方面归纳当时推动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当时南方相对安定,一些统治者努力革除弊政,注意发展生产;再加上北方人南迁到南方,不仅补充了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从自然条件方面来看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也会推动经济的发展,所以①③④选项符合题意。而②“苏湖熟,天下足”,是这一现象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 ‎3.【分析】本题以“在唐朝已经使用,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灵巧,回转省力”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盛唐的社会气象。‎ ‎【解答】由题干中“在唐朝已经使用,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灵巧,回转省力”判断是曲辕犁。图片是唐朝出现的新型耕作工具曲辕犁。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便于耕作。C选项是曲辕犁。‎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盛唐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点。‎ ‎4.【分析】本题考查《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7‎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马关条约》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影响的共同点是巨额赔款,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相关知识。‎ ‎5.【分析】本题以历史人物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解答】由李鸿章“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可知指的是洋务运动。谭嗣同在就义前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可知指的是戊戌变法。洋务运动是一次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戊戌变法是在光绪帝的支持下,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改良运动,先后失败了。这说明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自救运动和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6.【分析】本题以《清帝退位诏书》为切入点,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迫使清帝退位。‎ ‎【解答】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迫使清帝退位,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清帝退位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它佐证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故选:C。‎ ‎【点评】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7.【分析】本题以“土地改革是要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全国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农具等”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土地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土地归农民所有。‎ 故选:A。‎ 17‎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土地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土地改革的内容与影响。‎ ‎8.【分析】本题以图片切入考查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解答】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罗马教皇的权力凌驾一切。右图教皇为皇帝加冕,它反映的是基督教会权力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的相关史实。识读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题干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罗马人”可知,这反映了罗马法对法国等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立法的影响,故选项D正确,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罗马法的相关史实。‎ ‎10.【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在民生问题上的共同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用赎买的方式得到一块份地,日本的明治维新也允许土地买卖,两国都解决了农村的土地问题,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两次改革共同关注的民生问题都是解决农村土地问题。‎ 故选:D。‎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有关内容。‎ ‎11.【分析】本题考查了相关国家的建立时间,注意本题涉及政权较多,时间跨度较大。‎ ‎【解答】①西罗马帝国是在公元395年由罗马帝国分裂出现的;②法兰克王国是在公元481年建立的;③查理曼帝国是在8世纪建立的。④德意志王国是在843年出现的。查理死后,帝国陷于内战。843年,根据《凡尔登和约》,帝国分裂为三部分: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东法兰克王国;斯海尔德河、默兹河以西地区称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北起北海,循莱茵河而南,包括罗讷河,直到中部意大利,仍承袭罗马皇帝称号。大体奠定了德意志第一帝国、法兰西王国、意大利王国三国的雏形。‎ 故选:A。‎ ‎【点评】排序型题目需要准确识记相关事件的发生时间或逻辑关系。‎ 17‎ ‎12.【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书写载体的演变.‎ ‎【解答】A.纸张是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后才开始流行开来,战国时期的楚国农民不可能在纸上书写。故A项正确。‎ B.商周时期,人们在青铜器上刻铸文字,叫做“金文”或“铭文”,青铜器多用作礼器,用青铜器写信邮寄是不可能实现的。故B项错误。‎ C.竹简是战国至魏晋时代比较流行的书写材料,成本相对低廉,是造纸术发明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战国时期的楚国农民给远在齐国的朋友写信,最可能写在竹简上。故C项错误。‎ D.丝帛是战国时期出现的书写载体,与竹简相比,成本较高,一般平民不会用丝帛书写。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重点识记我国古代书写载体演变的历程表现与原因.‎ 二.填空题(共5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2分)‎ ‎13.【分析】本题以我国古代变法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实现富国强兵,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开始变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汉化措施,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因此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故答案为:‎ 商鞅;孝文帝。‎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 ‎14.【分析】本题以“北伐名将”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 ‎【解答】据“北伐名将”可知,这位名人是叶挺。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进行了北伐战争,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作为北伐的先锋,首先开赴湖南、湖北战场。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猛攻武昌城,为其所在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故答案为:‎ 叶挺。‎ 17‎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并掌握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 ‎15.【分析】本题考查了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是现今国际通用数字。‎ ‎【解答】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把阿拉伯人改为印度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印度人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 ‎16.【分析】本题考查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造成的。‎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两次大战都是由以德国为核心的军事集团发动的,发动者的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 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造成的。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故答案为:‎ ‎√。‎ ‎【点评】掌握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和危害。‎ ‎17.【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灿烂的青铜文明,注意识记商朝青铜器的主要代表。‎ ‎【解答】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到了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王权力的象征。四羊方尊造型奇特,花纹华丽,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故答案为:‎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我国夏商西周的青铜制造业。‎ 三.材料题(共3小题,满分40分)‎ ‎18.【分析】‎ 17‎ 本题主要考查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欧洲联盟的成立、中国应对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的措施。重点掌握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解答】(1)据材料一“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平均增长率的比较表”可知,表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有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等。图表中发展最快的是日本,平均增长率为9.6%。‎ ‎(2)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走上联合,到90年代形成经济政治联盟﹣﹣欧洲联盟。欧盟的成立,促进西欧的经济发展,也提高了欧洲共同体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3)据材料二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同时,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 故答案为:‎ ‎(1)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答出两点即可,若答出其他方面且符合题意也可同样给分)日本。‎ ‎(2)欧洲联盟(欧盟).影响:促进西欧的经济发展,也提高了欧洲共同体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3)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同时,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欧洲联盟的成立、中国应对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的措施。‎ ‎19.【分析】本题以“对外交往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各朝各代绵延有序”为切入点,以三幅图片为依托,考查了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 ‎【解答】(1)据三则材料分析可知,汉朝时期,对外交往的路线是丝绸之路。中国的商品沿着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运到中原,佛教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唐朝时期,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中外交往更加频繁,如玄奘西行或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之间的交流和发展。但在清朝前期,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17‎ ‎(2)据三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出中国古代中外交往的主要特点有:交往方式以和平交往为主;交往路线由陆路逐渐转为海路;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锁国;交往领域或内容包括贸易、文化、政治等多方面;明清出现反侵略斗争。‎ ‎(3)①据材料三“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织品等物产和造纸、指南针为代表的科技以及四书五经等为代表的书籍,成为交流的重要产品”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多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因此该表述直接可从材料得出,所以是正确。②郑和下西洋清剿海盗、平息纷争,维护了沿线安定和平。该表述在材料中没涉及,所以是〇.③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宣扬国威,对经济贸易交流没有起到促进作用。该表述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所以是错误。‎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围绕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如:对外开放促进国家发展或丰富了中华文明;闭关锁国阻碍社会发展。‎ 故答案为:‎ ‎(1)‎ ‎(2)特点:交往方式以和平交往为主;交往路线由陆路逐渐转为海路;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锁国;交往领域或内容包括贸易、文化、政治等多方面;明清出现反侵略斗争。‎ ‎(3)①正确;②〇;③错误。‎ ‎(4)认识:对外开放促进国家发展或丰富了中华文明;闭关锁国阻碍社会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汉朝、唐朝、明朝、清朝对外交往的相关史实。‎ 17‎ ‎2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解答】(1)列宁这段话中的“错误”主要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实行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苏俄农民此政策感到气愤和不满,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2)罗斯福所说的“坚定信念”来源于罗斯福新政。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了新政,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国家工业复兴法》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和基础。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渡过了危机。‎ ‎(3)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中国处于“徘徊状态”的历史事件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为了摆脱“徘徊状态”,中国政府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调整,实行改革开放。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大失误与挫折。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上来的战略决策,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假如我是当时中国的一位普通农民,我感到最大的变化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率先进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行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后来这一制度逐渐被完善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在全国推行。‎ ‎(4)有人说:“罗斯福是‘自由后的束缚’,而列宁、邓小平则是‘束缚后的自由’,看似不同,实则相似。”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美、苏、中改革方式的共同点是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17‎ ‎(5)当前世界性的金融风暴依然在威胁着全球经济的复苏。结合上述探究可知,以上的做法对今天的世界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性意义,如: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空力度、遵循市场的客观规律等。‎ 故答案为:‎ ‎(1)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2)举措:罗斯福新政;核心:《全国工业复兴法》;理解: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渡过了危机。‎ ‎(3)事件: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调整:改革开放;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观点、理由:正确;美、苏、中改革方式共同点是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5)借鉴性意义: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空力度、遵循市场的客观规律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史实。‎ 四.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4分,每小题14分)‎ ‎21.【分析】本题以图片“左宗棠收复新疆”为切入点,考查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6年,左宗棠率军进入新疆。清军采取“先北后南”和“缓进急战”的方针,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节节胜利。不久,阿古柏兵败自杀。清军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广大地区。左宗棠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但曾纪泽利用谈判收回伊犁地区。故左上为A1871年俄军占领的地区。右上为B左宗棠“抗俄司令部”所在地。‎ 故答案为:‎ 17‎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的相关史实。‎ 17‎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