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米东区201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第二次模拟测试 语文问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 ‎2.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3.答题卷共4页,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善上无效。‎ ‎4.答题前,考生应先在答题卷密封区内认真填写准考证号、姓名、学校。‎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顷刻(qǐn) 迁徙(xǐ) 簇(cù)新 哄堂大笑(hōng)‎ B.焚烧(fén) 畸形(jī) 飞窜(cuàn) 诺诺连声( nuò)‎ C.虐待(nüè) 斡旋(wò) 憋(biē)闷 锲而不舍(qì)‎ D.修葺(qì) 矗立(zhù) 诘难(nàn) 接踵而来(zhǒng)‎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莅临 决取 旷远 自惭形秽 ‎ B.到气 山麓 瘦削 怏怏不乐 C.豢养 侏儒 拘泥 杞人忧天 ‎ D.怯懦 狡辩 睥睨 天崖海角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B.经过一个周末通宵达旦的工作,我们编写了一个操作更加简单方便的程序。‎ C.做一件事,忠于一件事,心无旁骛,便是对职业的尊敬。‎ D.屈原揭穿了郑袖的阴谋,哗众取宠,怒斥张仪,遭到了囚禁。‎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炎热的天气,在南龙古寨浓荫密布的树下乘凉,的确是一件乐事。‎ B.《范进中举》中有个市井人物,在文中有许多生动形象、个性鲜明的语言和行动。‎ C.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D.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保证,也是成败的关键。‎ ‎5. 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 ‎②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③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一圈的复杂图样 ‎④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 ‎⑤怪不得古时候的人采用贝壳来做钱币 A.①③⑤④② B. ④①③②⑤ C. ④①③⑤② D. ③⑤④①②‎ ‎6.根据要求,回答下列有关文化常识、文学知识及名著的问题(5分)‎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B.《故乡》《藤野先生》都出自鲁迅先生的《呐喊》。‎ C.《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孙权劝学》出自此书。‎ D.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体裁。‎ ‎(2)阅读语段,完成题目(2分)‎ ‎ 正当我和它这么相持不下的时候,又有一匹马走了过来。它很有礼貌地走到第一匹马的跟前,互相轻轻地碰了碰右前蹄,然后用各不相同的声音互相嘶叫了几声,简直像是在说话。‎ 它们走开去几步,像是要一起商讨什么事;又肩并肩地来回走着,就象人在考虑什么重大事件一样,可是眼睛又不时地转过来朝我这边看,好像要监视我,怕我会逃跑似的。‎ ‎ 看到没有理性的畜生这种行为举止,我万分惊奇,不由得自己在那儿推断,马都这么有灵性,要是这个国家的居民具有了相应的清醒的头脑,他们一定是世上最聪明的人了。‎ 文段选自小说《 》,文中的马叫做 。友谊和仁慈是它们的两大美德。‎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理解(29分)‎ ‎(一)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每空1分)。‎ ‎7、默写 ‎(1)何当共剪西窗烛, 。‎ ‎(2)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 ‎(3)凄神寒骨, 。‎ ‎(4) ,寂寞沙洲冷。‎ ‎(5)《山坡羊·骊山怀古》阐释无论是输还是赢,最终都将回归大地这一道理的诗句是 , 。‎ ‎(6)自古以来,人们望月抒怀,给予了明月很多深层次的含义,请写出包含有“月”字的关于思乡的诗句 , 。‎ ‎(二)古诗阅读理解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5分)‎ ‎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8.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所见所思。‎ B“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体现了家中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场景。‎ C“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两句体现老兵茫然而失落的悲痛心情。‎ D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E.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生动,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三)文言文阅读理解(16分)‎ 阅读下面【甲文】【乙文】两段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文】北冥有鱼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9、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怒而飞( )‎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3)亦若是则已矣( )‎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11、对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浓墨重彩的描绘出一幅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B.文中的大鹏是一个伟岸强大的形象,这样的形体中蕴含着无比强大的力量。‎ C.世间万物都是生物气息的吹动的结果,所以即使如同鹏鸟一般的强大,依然要借助风力才可以扶摇直上九万里。‎ D. 本文前三句以排比的形式联结成一个整体,结构严密,读来语气连绵,音律流畅。‎ ‎【乙文】‎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12.对文中划线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 )(3分)‎ A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B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C 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D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13.选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自身经历说一说。(3分)‎ 三、现代文阅读理解(共41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9分)‎ 发现昆虫的秘密 吴孔明 在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动物标本展厅里,有一幅精心绘制的科普画。在它的右上部分,一只硕大的凤蝶占据了大约1/4的画面,散发着排山倒海的气场。作品说明道出了这幅画的奥妙:画中各个动物形象的大小,是由它们所属的类群在整个动物界中所占的比例决定的。目前,地球上已知的动物约有150万种,其中100万种以上是昆虫。昆虫这个“超级大纲”所包含的物种,在动物界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昆虫学家对昆虫做出了简单的定义,即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且有三对足和两 对翅膀的节肢动物。若按此标准来筛选日常生活中的动物,你会发现,昆虫确实占了大多数:家中常有蟑螂、蚊子和苍蝇出没,书柜里或许还会有衣鱼;花园里,会遇见忙碌采蜜的蜜蜂和引吭高歌的蝉,还有憨厚可爱的瓢虫;河流或是湖泊边,飞舞的蜻蜓和豆娘很可能会成为你的美好记忆。 事实上,昆虫是非常值得我们尊重的生物,它们对自然界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从炎热的赤道到寒冷的两极,从珠穆朗玛峰到开阔的海面,都有昆虫的存在。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昆虫进化出很多习性:有些能通过远距离迁飞,到达数百千米以外的地方,还可以通过滞育来度过寒冷的冬季;白蚁、蜜蜂有着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和分工,它们的化学通讯语言是一部科学的天书……为了取食不同的食物,昆虫进化出了不同的口器,这让昆虫的食谱极为广阔,既有植食性,也有肉食性、杂食性和腐生性,使它们拥有在地球生态系统里“见缝插针”的生存技能。它们既可以生活在空中,也可以生活在地下和水中。不仅如此,昆虫还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它们既可以有性生殖也可以无性生殖,只要环境适宜,它们的种群数量就会在短期内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人类在文明的黎明时期,就已经和昆虫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千年来,人类不断地享受着昆虫给予的恩惠。古代,黄帝的妻子嫘(léi)祖发明了养蚕和缫丝的方法。除此之外,蚕所在的鳞翅目作为昆虫纲第二大家族,也因其成员蝴蝶的美貌在人类文化里留下了丰富的印记。蜜蜂为我们人类提供了蜂蜜等多种营养品,很多昆虫本身也是人类的食品。更重要的是,昆虫是很多植物的传粉媒介,它们是植物进化的重要推手。可以说,没有昆虫就没有植物,没有植物也就没有人类。伟大的昆虫,为人类文明的诞生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另一方面,吸食人畜血液并传播疾病的昆虫,曾是人类社会的噩梦。时至今日,在一些医疗体系薄弱的地区,像寨卡病毒等通过昆虫传播的传染病仍在剥夺着体弱之人的生命。 ‎ ‎ 人类与昆虫的关系,是一部充满爱恨情仇的史书。在这一期《知识就是力量》杂志里,我们展示了昆虫独特的生存技能,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种种事实。昆虫既能使人类丰衣足食,也能使人类遭受病痛与饥寒的折磨。因此,尽管今天人类的科技水平与古代社会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更为深入地了解和研究昆虫,仍然是一项值得长期奋斗的任务。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告诉我们,人类要学会和昆虫和平共处,只有彼此尊重才能有共同的未来。‎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7.8)‎ ‎1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动物展厅里,一只凤蝶标本占据了大约四分之一的版面,是因凤蝶在动物界所占比例决定的。‎ B.判断一种动物是否属于昆虫,首先可以从外形上看它的身体是否分为头、胸、腹三部分,看它是否有三对足和两对翅膀。‎ C.昆虫面对自然界常表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例如它们的部分器官进化了,生活习性改变了,繁殖能力也增强了。‎ D.昆虫是自然界植物进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不仅为人类提供衣食之需,而且为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昆虫这个“超级大纲”占据地球已知的150万种动物的三分之二,它们的捕食范围已经扩大到地球的各个角落。‎ B.蜜蜂这种昆虫有着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和分工,它们为人类提供了蜂蜜、蜂王浆等多种营养品,它自身也是人类的食品。‎ C.人类与昆虫的关系密不可分,昆虫是植物进化的首要因素,没有昆虫就没有植物,也就没有人类社会。‎ D.时至今日,我们还是要学会与昆虫和平共处。虽然由昆虫传播的疾病仍然威胁着人类健康,但我们依然要与昆虫和睦相处。‎ ‎16.根据文意,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是一篇介绍有关昆虫知识的说明文,文章由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一幅科普画引出昆虫这一话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选文为了向读者普及自然界中众多昆虫的进化、捕食以及与人类的不解之缘,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C.选文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作者列举许多事例,既有助于作者对昆虫进行介绍,同时又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D.选文采用逻辑顺序,依次介绍了昆虫的定义、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昆虫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8 分)‎ 黑眸子 ①  在临近九寨沟的山路上,我们的汽车被一群山羊挡住了。放羊的是一个七八岁的藏族小姑娘,她站在公路中间,不慌不忙地挥动着鞭子,把羊群赶到了路边,然后双手叉在腰间,看着我们的汽车慢慢从她身边开过去。这小姑娘穿一身黑红相间的衣裳,一根长长的辫子盘在头上。和她的目光相遇时,我不禁一愣。‎ ②  她的眼睛并不大,却又黑又亮,目光也不像是七八岁的孩子。从那一对黑眸子里流露出来的,不是好奇,也不是惊惧,不是欢悦,也不是忧愁,是一种我说不清楚的情绪。她默默地盯着我,黑黝黝的眼睛很清澈,很深,也很平静,却一点不呆滞。‎ ③  羊群和小姑娘消失后,我的眼前老是闪动着那双黑而亮的眼睛。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目光?‎ ④  傍晚,在一个藏寨附近,看到一个摆在路边卖小工艺品的地摊。地摊上的藏族工艺品很吸引人,有各种形状的骨珠项链,有镶着绿松石和玛瑙的手镯、戒指……我只顾看着地上的工艺品,竟没有注意地摊的主人是何等模样。等抬头问价时,才发现地摊前坐着一个二十来岁的藏族小伙子,他安安静静地注视着我,绝无一般小贩的那种急切和殷勤,我从他的地摊上挑选了一大堆工艺品,他只是微微一笑,接过我的钱,一点也没有因为做成了一笔不错的生意而激动。‎ ⑤  他的眼睛也特别黑,那种平静的目光使我感到熟悉。是的,他使我想起了那个放羊的小姑娘,想起了她那对黑而明亮的眼睛。‎ ⑥  晚上,一群游客在一片坡地上开篝火晚会,一个藏族汉子站在火堆边烤一只羊,藏族汉子一边转动铁架子,一边用一把小刀在烤羊身上划拉,并且不停地往上抹作料。游客要玩“击鼓传花”的游戏,一时找不到花,那藏族汉子便从腰带上解下一把镶着宝石的刀鞘扔给游客。‎ ⑦  鼓声中,刀鞘在游客们手中传来传去,鼓声停下来时,接到刀鞘的那一位便要站起来唱歌。有人扭捏不肯唱,有人喊:“嗨,请藏族同胞给大家唱一个吧!”这一来,站在火堆边的藏族汉子突然就成了大家注目的中心。只见他依然不慌不忙地烤着羊,面对火光的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微笑。‎ ⑧  闹哄哄的人群安静下来,只听见四周风吹树林的哗哗声,还有远处瀑布和山涧奔泻的流水声。没想到,那藏族汉子真的唱起来,他似乎是随口哼着,声音也不洪亮,然而在场的人都听得见。‎ ①  他唱得那么自然,那么投入,好像并不是在唱歌,而是在应和山林的天籁,歌声仿佛就是这深沉博大的天籁的一部分。刚才疯狂了一阵的人们此刻都安安静静地坐在地上,凝视着唱歌的藏族汉子,听着他的歌声。他的歌唱完了,人们还是静静地坐着,直到有人带头喊了一声“好”,大家才鼓起掌来。在喝彩声和掌声中,藏族汉子抬起头来,还是淡淡地一笑,然后埋头继续烤羊。在他抬头的一瞬间,他的目光和我相遇,这目光,似曾相识,亮而黑的瞳仁,清澈而平静的眼神……‎ ②  在九寨沟后来又见到不少藏民,我总觉得他们的黑眼睛很像,他们的目光也很像。面对这样的目光,你也会平静下来,就像面对着一片澄澈而幽深的湖水。在九寨沟,有很多这样的湖。我想,也许是这些藏民从生下来开始,便置身在宁静如画的山水中,他们的视野里,从来没有污浊,从来没有喧嚣,有的只是世界上最纯净的水,最青翠的山,还有深蓝的静海一般的天空,所以才会有这样明亮的黑眸子,有这样清澈的目光。离开九寨沟很久了,我还常常想起他们的眼睛。我甚至可以想象他们的视野中每时每刻都可能出现的景象:绿色水晶似的湖水,湖面上倒映着蓝天白云,湖底下躺着已经变成化石的千年古树,晶莹的小鱼在古树枝丫间穿梭……‎ ③  目光浑浊的人啊,你难道不向往这样的境界……‎ ‎1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 ‎18、试分析第段划线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4分)‎ ‎19、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简要分析。(4分)‎ ‎20、文章标题“黑眸子”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用馥郁书香涵养城市气质 薛世君 ①因搬家暂停营业而牵动人心的“书是生活”书店,终于有了新着落。据了解,该书店兜兜转转,近日有了东风路店和农科路店两家店面,两处新址分别与两家企业共享,算得上是“店中店”。“书是生活”书店的际遇,可以说是郑州书店行业的一个缩影,其跌宕和新生,也多少预示着郑州这座城市,定然会随着一家家书店的坚守和转型,更加书香四溢。 ②如果说阅读是生活的必需品,那么书店就是城市的必需品。书店不仅是一个城市的文明符号,也是一个城市书墨飘香的发散器、孩子阅读兴趣的播种机,更是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但是,随着数字阅读的兴起和电商渠道的低价便捷,不少实体书店面临经营困境,如何生存下去,还能活得漂亮,是每一家有追求的实体书店都在思考的难题,而如何拯救传统书店,让广大市民更亲近文化空间,则成为每一座有品位的城市都在进行的探索。 ③当前,读者的社群化,阅读需求的小众化、垂直化是大势所趋,书店适应未来的最好办法似乎就是转型,通过改变自己赢回读者“芳心”。至于转型的方式,目前来看可谓不一而足:有跨业经营的,日本东京的茑屋书店和星巴克合作探索出的“书店+咖啡”模式如今已然蔚为大观,郑州很多家独立书店,卖咖啡、做简餐样样拿手;有挖潜文艺的,比如郑大东门的城市之光书店,几乎把话剧、乐队演出、电影放映等文艺范儿十足的活动集纳了一遍,成为闻名的文艺地标;也有跨界共享的,“书是生活”书店东风路店与好想你旗舰店共享二、三层的休息区、饮品区,农科路店则与“云上美”学馆共享空间,三联书店嵩山书局也与蔡记蒸饺合作,两者之间打通空间,共享客户;大河书局在文化路一小、纬五路二小等学校建立校园阅读中心,还在省人民医院设立福音书吧,通过场景的丰富和服务的延伸,与读者建立亲密联系……通过千姿百态的探索,书店赢得的是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读者收获的则是更丰富的“悦读”体验。 ④在移动阅读时代,书本身已经没有太强的稀缺性,真正珍贵的,是人与书的互动和人与人的互动,而书店拥有固定的客流、固定的活动,对实体客流的带动效果非常好,具有巨大的引流和赋能价值。目前郑州很多商业综合体,都喜欢“内嵌”一家书店来提升文化品位、提供文化休闲空间,如大摩西元国际广场的纸的时代书店、大卫城的我在书店、万象城的西西弗书店……无疑,消费者知识结构的优化,以及社交方式的重塑、消费习惯的升级,给文化空间带来了无限可能,也为书店经营留下了巨大空间。 ⑤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书店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比如上海发布了《关于上海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实体书店发展纳入城市规划和发展并更好承担社会责任。不管是文化积淀的厚重,还是千万人口的集聚,或者是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从哪个方面来说,郑州的书香都不会也不该寡淡。目前的数据显示,郑州已经拥有1100多家书店,亚马逊发布过的一项阅读指数显示,郑州在全国最爱阅读城市排行榜中名列第二。要让郑州的书香更加芬芳四溢,需要有关部门出台更多指导性和扶持性的政策,助力国有书店和独立书店转型创新,让“郑中心”的书香氛围越来越浓厚。(资料来源:河南学习平台)‎ ‎21.请简要概括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观点。(4分)‎ ‎22.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其作用。(4分)‎ ‎23.请简要陈述本文的论证思路(6分)‎ 四、作文(60分)‎ ‎24、请以“那一缕清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 ‎ 不少于600字。‎ (3) 字迹工整,不写错别字,不得抄袭。‎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