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ID:226129

大小:485.49 KB

页数:38页

时间:2019-08-1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第一单元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一、选择题 1.黄河和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们孕育了一代代辛勤聪颖的中国人。距今约五六千年前, 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居民是( ) A. 元谋人 B. 半坡聚落 C. 北京人 D. 河姆渡聚落 2.常熟历史悠久,早在 55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居住。下列遗址中与其同 位于长江流域的是(  ) A. 山顶洞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半坡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3.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这一发现,说明当时北京人 的生产生活状况是(  ) A. 会使用火 B. 种植水稻 C. 烧制彩陶 D. 铸造司母戊鼎 4.下图是坐落在浙江绍兴的大禹陵,为大禹建陵主要是纪念他( ) A. 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 治理水患,造福人类 C. 教人耕种与医药 D. 发明养蚕缫丝技术 5.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命脉。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 A. 标志着中国的远古人类已逐步进入定居生活 B. 表明个体家庭和私有财产的出现 C. 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D. 表明中国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6.黄帝时期,相传文字的发明者是( ) A. 黄帝 B. 嫘祖 C. 伶伦 D. 仓颉 7.河姆渡原始居民是位于我国___的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  ) A. 淮河流域 B. 黄河流域 C. 长江流域 D. 珠江流域 8.河姆渡人能过上定居生活的原因是( ) A. 能建造房屋 B. 从事农业生产 C. 处于新石器时期 D. 饲养家畜 9.小明特别爱看穿越剧,他想穿越到远古时代,回到原始社会去体验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 的生活。那么他应该到(  ) A. 一百七十万年前的云南元谋县 B. 七十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C. 三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D. 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 10.孙中山所述“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其中的“轩辕”指的是( ) A. 黄帝 B. 炎帝 C. 蚩尤 D. 伏羲 11.博物馆讲解员描绘某处遗址“古代这里气候炎热潮湿,处处湖泊沼泽,陆地林木丛生。 土壤土质虽不好,但这儿的人们却栽培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她介绍的这个遗址可能 是( ) A. 河姆渡文化 B. 大汶口文化 C. 周口店文化 D. 半坡文化 12.今天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华夏族形成的基础是( ) A. 炎帝、禹的部落联盟 B. 黄帝、舜的部落联盟 C. 黄帝、炎帝的部落联盟 D. 禹、启的部落联盟 13.“秦淮八绝”为八套秦淮风味名点小吃,其中桂花夹心小元宵的主要食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食(  ) A. 水稻 B. 小麦 C. 粟 D. 玉米 14.“禅让”是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下列与“禅让”制有关的三位部落联 盟首领是( ) ①黄帝 ②尧 ③舜 ④禹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5.假如你研究华夏族的起源历史,选择实地考察,你首选的地方应该是 A. 长江流域 B. 黄河流域 C. 青藏高原 D. 成都平原 16.“过着定居生活,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已广泛制作和使用陶器”,黄河流域最早体现 上述特征的原始人类是( ) A. 河姆渡人 B. 山顶洞人 C. 半坡人 D. 大汶口人 17.寒冷的冬天,能坐在热乎乎的灶炕上取暖,他们是哪种居民,房屋样式怎样( ) A. 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 B. 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 C. 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 D. 半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 18.2011 年 9 月 10 日上午 10 时,辛亥革命 100 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 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大会上讲话。他强调:“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 振兴中华的宏愿,应该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大 陆和台湾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这里“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的“节点”主要是 ( ) A. 孙中山是两岸同胞共同尊敬的民主革命领袖 B.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C. 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D. 我们都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二、非选择题 19.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 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 材料二: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 我先。 ——孙中山 材料三:清明节在黄帝陵公祭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盛事。2014 年(甲午年)清明公 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黄陵县桥山黄帝陵祭祀广场隆重举行……4 月 3 日电 据台湾“中央社” 报道,马英九今天主持 2014 年遥祭黄帝陵典礼,凸显慎终追远、饮水思源寓意。这是马 英九任内第 4 度主祭。 ——摘自人民网 (1)材料一中的华夏族是今天哪个民族的前身? (2)材料二“轩辕”指的是谁?依据材料二指出他的贡献有哪些? (3)材料二、三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黄帝怎样的情感? 20.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原文大意:上古时代,人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来圣人建造房屋,改变了居住环境,人们 进去躲避风雨。 (1)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房屋有哪些结构? (2)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周易》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例“穴居而野处”的远古人类。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例居于“宫室”的原始聚落。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能够居于“宫室,以待风雨”,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 是什么?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 6 米。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号之曰燧人氏。”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史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生活的一个什么重要变化?从什么时期开始有这种现象?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距今约五六千前的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粮 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故选 B。 2.【答案】D 【解析】河姆渡遗址出现时间约在公元前 7000 年前,所属地域为今浙江余姚市河姆渡村, 与江苏常熟同属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故 D 项正确。 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据考古发现,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处发现了大量用火的遗存和大量的 灰烬,故可以了解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故选 A 项。 4.【答案】B 【解析】大禹治水非常专心,据说他在外治水 13 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反映了大禹持 之以恒的优秀品质。 5.【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除了满足生产者本身所需 之外的剩余粮食,这时城市出现,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分工,特别是脑力劳动得以从体 力劳动中分化出来的物质基础,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为古代文明社会的 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故选 C。 6.【答案】D 【解析】相传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伶伦发明音乐,仓颉发明文字,黄帝的 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故选 D。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地区,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村,它生动展现了距今约 7000 年的河姆渡 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故应选 C 项。 8.【答案】B【解析】河姆渡人之所以能过上定居生活,主要是因为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水稻,故 选 B。 9.【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链接所学知识可知,发现于云南 省元谋县的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故答案选 A。 10.【答案】A 【解析】黄帝是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黄帝造出宫室、车船、衣裳,发明 指南车,被称为“轩辕氏”。故选 A。 11.【答案】A 【解析】题干中提到某处遗址“古代这里气候炎热潮湿,处处湖泊沼泽,陆地林木丛生”。 显然符合江南水乡地域特色,最重要的是: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题 中提出这处遗址栽培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由此可知,此遗址为河姆渡文化遗址。 12.【答案】C 【解析】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我 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他们联合起来打败了蚩尤。后来炎帝和黄帝的部 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13.【答案】A 【解析】桂花夹心小元宵的主要食材为糯米,糯米也是水稻一种,因此答案为 A。 14.【答案】D 【解析】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有 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的爱戴。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 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 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时,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 通过推举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禅让制”的实质是一种民 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15.【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研究华夏族的起源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 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炎帝、黄帝部落 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因此只有选项 B 符合题意,故选 B。 16.【答案】C 【解析】黄河流域的半坡人过着定居生活,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已广泛制作和使用陶器, 故选 C。 17.【答案】C 【解析】河姆渡居民居住在干栏式房子里,没有灶炕,是竹楼;半坡居民位于陕西西安半 坡村,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可以坐灶炕取暖。故本题选 C。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炎帝、黄帝。这里“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的“节点”主要是海 峡两岸都是炎黄子孙,故选 B。 19.【答案】(1)汉族 (2)黄帝;创造了指南车,平定蚩尤乱(或打败蚩尤部落,形成了华夏族) (3)表达了后世子孙对黄帝的无限崇拜敬仰(崇敬)之情。 【解析】(1)在阪泉之战中,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炎、黄二部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 区并不断繁衍,形成了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所以炎帝和黄帝被尊 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2)材料二“轩辕”指的是黄帝,依据材料二可知,黄帝的贡献有创造了指南车,“平 定蚩尤乱”是指,炎帝和黄帝曾经联合打败了以蚩尤为首的部落。后炎、黄二部走向联合, 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了后来华夏族的主体。 (3)两岸同胞在清明节在黄帝陵公祭轩辕黄帝,这说明了两岸同胞同根同源,都是炎黄 子孙,中华民族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表达了后世子孙对黄帝的无限崇拜敬仰(崇敬)之 情。 20.【答案】(1)干栏式房屋和半地穴式房屋 (2)①结束了长期迁移、颠簸流离的生活,安定下来使人类有更多时间进行生产劳动,为种族繁衍、农牧业生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②聚居数量的增多,促进了同氏族的联盟团 结,为集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③定居下来的种族容易受到异族的入侵掠夺,在战争过程 中俘虏奴隶,客观地促进了生产经验的交流,发展了生产力。④定居的人类改造了周边的 生态环境,同时驯化了一些牲畜,如马狗等,使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地位逐渐凸现出来。 【解析】(1)根据课本所学河姆渡居民的房屋为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的房屋为半地穴式 房屋。 (2)根据课本所学阐述人类定居式生活的意义即可,最少答出两点。 21.【答案】(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2)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 (3)农业生产的发展。 【解析】“穴居而野处”的远古人类有: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居于“宫室”的 原始聚落有: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人类能够居于“宫室,以待风雨”,过上定居生活 的最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的发展。 22.【答案】(1)群居生活。 (2)北京人已经知道用火,用火可以烧烤食物、照明、御寒驱赶野兽。火的使用,提高 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3)从使用天然火到使用人工取火。山顶洞人。 【解析】(1)由“人民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可知,当时人少禽兽多,人类要 存活下去必须群居,与禽兽斗争,所以答案是群居生活。 (2)由“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可知,当时北京人已经能够使用 火了。意义在教材上能够找到答案,使用火能够使人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 (3)“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可以得出结论,当 时已由使用天然火到使用人工取火。山顶洞人时期发生了这种变化。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选择题 1.《史记·商君列传》载:“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县。”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实行分封制    B. 建立县制   C. 推行郡县制 D. 确立行省制 2.春秋时期的大舞台上,征战杀伐此起彼伏,争当霸主各不相让,下列三位诸侯王成为霸主的先后顺序 是( ) A. 晋文公 楚庄王 齐桓公 B. 楚庄王 齐桓公 晋文公 C.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D. 晋文公 齐桓公 楚庄王 3.“明君兴国,昏君误国。”下列有关夏、商、周君王的叙述对应正确的是(   ) A. 周文王—涿鹿之战,灭商建周 B. 商纣—任用贤臣,建立商朝 C. 周幽王—专断横行,国人暴动 D. 夏桀—荒淫无度,暴政亡夏 4.美国西点军校把中国一部古代兵书作为他们的教材,进行学习,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兵书,它是 ( ) A. 《道德法》 B. 《论语》 C. 《孙子兵法》 D. 《孙膑兵法》 5.夏启登上王位的方式是( ) A. 通过“禅让制”登上王位 B. 自己建立了夏朝 C. 凭借家庭特殊地位继承父位 D. 牧野之战取胜,推翻上一个朝代 6.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职位也不再世袭。这表明什么制度逐步瓦解(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奴隶制 D. 分封制7.战国七雄中位于最南面的是( ) A. 齐国 B. 楚国 C. 秦国 D. 燕国 8.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 ) A. 春秋时期 B. 战国时期 C. 秦朝 D. 汉朝 9.曾是春秋五霸的哪一个国家不存在了? 它被哪三个国家代替( ) A. 齐 赵魏韩 B. 楚 赵秦魏 C. 晋 赵魏韩 D. 晋 秦赵魏 10.孔子的言论被弟子整理在中( ) A. 《春秋》 B. 《论语》 C. 《诗经》 D. 《尚书》 1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 ) A. 国家机构的建立 B. 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C. 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 D. 统治范围的扩大 12.下列思想家属于同一时期的一组是( ) A. 老子和孔子 B. 孔子和孟子 C. 老子和墨子 D. 韩非和孙武 13.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工艺精湛,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_____朝的_______。 A. 夏 四羊方尊 B. 商 司母戊鼎 C. 西周 司母戊鼎 D. 商 大盂鼎 14.公元前 356 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下令“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而集小乡邑 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材料中没有涉及商鞅变法措施的是( ) A. 建立县制 B.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C. 奖励耕战 D.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15.王宁同学正在写一篇有关西周时期的小论文,其中在文章中会出现的内容是(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禅让制 ④世袭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6.春秋战国时期,使个体小农生产成为可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B. 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广泛提高 C. 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D. 诸侯国掀起了改革的风潮 1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B.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C. 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 D. 庄子提出“仁”的学说 18.春秋以来,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的原因是 ( ) A.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 分封制的瓦解 C. 战争频繁 D. 井田制瓦解 19.《国语·晋语》曰:“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材料中的现象体现的我国古代的 政治制度应该是( ) A. 井田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20.“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故事发生在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 A. 夏商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 三国时期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放水节是都江堰一年春耕的开始,也是都江堰一年黄金旅游季的开始。2006 年,放水节被列入 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悉,放水节距今已有 1 000 多年的历史。古时,每到冬季,人们便用杩 槎筑成临时围堰,使岷江水或入内江,或入外江,然后分别淘修河床,加固河堤,这就是岁修。到了清明时 节,岁修结束,便举行既隆重又热烈的仪式,然后拆除杩槎,滚滚岷江水直入内江。后来,放水仪式演化为 灌区人民广泛参与的祭祀李冰父子,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 材料二 材料三 二王庙是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郡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庙,位于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 垒山麓。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系清代重建。初名崇德祠,宋以后历代封李冰父子为王,清以后改用今 名。庙内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深淘滩、低作堰等,被称为治水三字经。庙内有 李冰和二郎的塑像。大殿东侧茶楼是一座临崖悬空的吊脚楼,游人可在此休息饮茶。 (1)如果我们要一睹材料一中说到的“都江堰放水节”的风采,应该去什么地方?为什么都江堰的修建使 成都成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的宝地呢? (2)你知道材料二中所示水利工程建于什么时期吗?从“都江堰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作为水利工程的它 发挥着两个方面的主要功能,你知道是什么吗? (3)古时人们修建二王庙的原因是什么? (4)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请你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怎样为人类社会做贡献。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徽,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1)材料中的“方伯”指一旁诸侯之长。想一想,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 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2)请你试着分析一下“诸侯强并弱”所产生的影响。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材料三: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 饥馑”,因此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民。 (1)材料一是我国哪一著名水利工程的示意图?该水利工程主要由哪两大系统工程组成? (2)材料二这句话所称赞的“李太守”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为什么能获得这样高的赞誉?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水利工程有哪些作用?它的修建有何重要意义? (4)上述材料中这个水利工程曾在 2000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综合上述材 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它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 24.阅读下列材料: 子(孔子)曰:“桓公九合(会盟)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日:“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材料中 “桓公九合诸侯”最重要的是哪一次? (2)“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 (3)为什么说“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孔子对“管仲相桓公”持何态度?根据材料说明他为何持这 一态度。25.历史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总会留下一些文物。这些文物就成为我们探究历史的重要依据,请结合 下列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1)图 A 中的文物在出土之初叫“龙骨”,清朝王懿荣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符号,其叫什么? 有何历史地位? (2)图 B 中的文物于 1938 年在湖南宁乡出土,如此精美的艺术品是哪个朝代的工匠制作的?青铜铸造在 这个朝代有何重大发展? (3)图 C 中的文物是什么? (4)上述图片中的文物都是在同一个朝代出现的,我们的先民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对此你有何感想? 除上述内容外,对这个朝代你还知道哪些内容?(最少写出两项)答案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D 7.【答案】B 8.【答案】B 9.【答案】C 10.【答案】B 11.【答案】B 12.【答案】A 13.【答案】B 14.【答案】D 15.【答案】B 16.【答案】A 17.【答案】D 18.【答案】A 19.【答案】B 20.【答案】B 21.【答案】(1)四川成都。因为岷江上游地势陡峻,而成都平原地势平缓,江水流到成都平原时突然减速, 夹带的大量泥沙因沉积而淤塞河道;每到雨季,江水泛滥成灾,而雨季过后,又缺水干旱;都江堰的修建解 决了成都平原洪灾和旱灾的问题,使之成为“天府之国”。(2)战国。防洪和灌溉。 (3)李冰修建了都江堰,造福于成都人民,因而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4)努力学习,学好本领,为建设祖国、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只要结合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22.【答案】(1)处于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分裂割据状态; (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出现了 走向统一的趋势。 23.【答案】(1)都江堰;渠首和灌溉网。 (2)李冰;他主持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至今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防洪、灌溉、水运等。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 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 作用,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4)规模大、效益好、历时久;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水利工程水平, 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等。 24.【答案】(1)春秋时期。葵丘会盟。 (2)齐国富国强兵,增强了国力,齐桓公首先称霸。 (3)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开展对外活动,壮大齐国 势力,首先称霸。持肯定态度。原因:管仲改革使齐桓公做了霸主,并且没有大规模的战争,使人民免 受战争之苦。 25.【答案】(1)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 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朝。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制作工艺十分精湛,工匠已经能够根据对各种器物硬度的不同 要求,调配铜、锡、铅的比例。 (3)司母戊鼎。 (4)感想:我们为先民用伟大的智慧创造出如此瑰宝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要好好学习,将先民的智慧 继续发扬光大,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选择题 1.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 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 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西汉武帝( ) A. 改革币制,盐铁官营 B. 颁布推恩令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强化监察制度 2.我国最早将货币统一成圆形方孔样式的朝代是(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3.李白诗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反应了秦灭六国 统一中国的英雄壮举。但秦王朝很快就走向灭亡,其根本原因是( ) A. 陈胜吴广起义 B. 秦朝的残暴统治 C. 秦二世无能 D. 匈奴进攻 4.“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 姓罢敝……”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 A. 秦朝统治腐朽 B. 秦朝百姓罢工 C. 秦朝的暴政 D. 修长城费时十年 5.汉朝时,派使臣出使大秦,他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先后要经过的地点是( ) ①今新疆境内②河西走廊 ③西亚④大秦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②④③ D. ②①④③ 6.近年来,东突厥恐怖分子活动猖獗,他们鼓吹新疆独立,妄图把新疆从我国分裂出去。 下列哪一史实最能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A. 设置西域都护 B. 设置驻藏大臣C. 丝绸之路开通 D. 设置澎湖巡检司 7.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后,西方的商人纷纷而来,他们将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输入到欧洲, 也把西方的货物带到中国,这条商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它的路线大致是( ) A.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亚—欧洲 B. 长安—新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C. 长安—新疆—河西走廊—欧洲—西亚 D.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欧洲—西亚 8.西汉初期“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轻徭薄赋 ②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安定 A. 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9.小说《西游记》中涉及到一些神仙,下列中属于佛教神仙的有( ) ①如来佛祖 ②观音菩萨 ③太上老君 ④弥勒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0.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 ) A. 陈胜吴广起义 B. 绿林农民起义 C. 赤眉农民起义 D. 黄巾军起义 11.汉武帝时,地方上的诸侯国被越分越小,该项措施是谁采取的建议( ) A. 董仲舒 B. 主父偃 C. 管仲 D. 王猛 12.下列哪一历史事件可以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 A. 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B. 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C. 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D. 166 年,一批大秦人来到东汉赠送礼物 13.“蔡侯纸”的改进者生活于( )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三国时期 14.历代开国名君大都能够休养生息,崇尚节俭,励精图治,其实质是:( ) A. 维护封建统治 B. 发展社会经济的策略 C. 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 D. “仁政”思想的实践 15.奠定我国中医治疗学基础的医著是( ) A. 《伤寒杂病论》 B. 《神农本草经》 C. 《黄帝内经》 D. 《本草纲目》 16.日本有蔡伦宫,法国有蔡伦博物馆……,蔡伦受到世界如此尊敬,是因为他( ) A. 发明了印刷术 B. 改进了造纸术 C. 发明了火药 D. 制成了罗盘针 17.曾有人形容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 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种现象说明秦朝时期( ) A. 刑法残酷 B. 国民素质不高 C. 人民法制观念淡薄 D. 社会治安混乱 18.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于 2015 年 3 月 28 日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 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要求新疆地区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打造丝绸 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该地区隶属于中央政府开始于( ) A. 西周 B. 秦朝 C. 西汉 D. 战国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封 国的统治者叫国君,国君享有一定的权力和义务。不承担义务者,将受到惩罚。春秋时期, 王权衰落,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出现了春秋五霸,割据称雄的局面。 材料二:秦始皇召集群臣朝议。丞相王绾等建议实行分封建国,管理地方。廷尉李斯建议 建立郡县制管理地方。秦始皇说:“朕看廷尉的意见很好,地方就实行郡县制吧!”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个朝代?实行的什么制度? (2­)实施上述制度的目的是什么?从材料一分析实行这种制度的结果是什么? (3)你认为当时的国君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4)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比实行材料一的制度好,为什么? 20.1986 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 14 座古墓葬,其中秦墓葬 13 座,汉墓 1 座。这座汉墓是 汉景帝时期的,在棺内的死者胸部发现一幅纸质地图。 请回答: (1)我国最早的纸出现在何时?在没有纸张之前人们用过什么作书写材料? (2)什么事件后,纸才得到普遍的使用?请你试着分析一下原因? (3)中国造纸术的传播对世界文化产生什么影响? (4)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提倡用“再生纸”,这有何重要意义? 21.某校七年级(1)班在学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时,同学们对汉初的经济、政 治、思想等进行了探讨,请你参与进来,共同完成。 [汉初国策] (1)汉初采取了什么政策?到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史称“_____” [捍卫皇权] 针对地方封国势力膨胀,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削弱地方封国的策略。(2)上图中人物为皇帝提出了怎样的策略削弱地方诸侯王势力?效果怎样? [实现一统]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汉武帝在位时期,在政治、思想、经济方面是如何推进大 一统格局的? 22.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有过分裂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 流。秦朝开创了大一统的基业,汉朝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维护祖国统一是 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扫六合”是什么意思?秦朝在政治上 创立了一套什么制度来巩固这一成果? (2)秦始皇、汉武帝在政治上分别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维护统一? (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想基础,对待儒学方面,秦始皇和汉武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根本目的是什么?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题文显示的是西汉时期,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的统治。根据所学知识,汉 初分封的诸侯国,到汉武帝时还有相当的势力,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 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由此可知,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B。 2.【答案】A 【解析】秦朝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秦国时期的货币-圆形方孔铜钱。 3.【答案】B 【解析】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秦王朝很快就走向灭亡”、“根本原因”,结合课本所学分 析,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这次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朝 的残暴统治,秦朝最终在公元前 207 年被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故答案为 B。 4.【答案】C 【解析】秦始皇北击匈奴,南伐百越,拓展了疆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形 成,这是应该肯定的,但同时也役使了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灾难。本题考查学生对 秦的暴政的理解。答案选 C。 5.【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张骞通西域开创了陆上丝绸之路,其路线为长安往西,经河西走 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大秦),所以选 B。 6.【答案】A 【解析】公元前 60 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 辖的开始。故选 A 项。 7.【答案】A 【解析】丝绸之路的路线从长安出发由东至西大致为:长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亚—欧 洲。故答案选 A。8.【答案】D 【解析】西汉初期“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吸取秦亡的教训,轻徭 薄赋;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重视“以德化民”,社会安定。所以答案选 D。 9.【答案】C 【解析】如来佛祖、观世音菩萨、弥勒佛等都是佛教神仙。而太上老君则是道教的神仙。 故排除③,答案为 C。 10.【答案】A 【解析】秦朝统一后,实行严刑峻法,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任用赵高,统治更加残暴,激 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据题意可知,B、C、D 不符合题意, 排除,选 A。 11.【答案】B 【解析】汉武帝时,诸侯国势力强大,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央的统治。汉武帝采纳大臣主父 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不费一兵一卒,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故选 B 项。 12.【答案】A 【解析】公元前 60 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 辖的开始。所以答案选 A。 13.【答案】C 【解析】蔡侯纸的改进者是蔡伦,生活在东汉时期。 14.【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作为封建的统治者采取任何举措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 固和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故选 A。 15.【答案】A 【解析】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 基础。16.【答案】B 【解析】中国的纸的推广,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 历程。 17.【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 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说明犯罪的人多,侧面说明秦朝刑法的残酷。故此题选 A。 18.【答案】C 【解析】公元前 60 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这是今新疆地区 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故选 C。 19.【答案】(1)西周,分封制。 (2)控制全国,出现了春秋五霸,割据称雄的局面。 (3)有统治管理辖区土地和人民的权力;拥戴周王,服从差遣,交纳贡物。 (4) 实行郡县制,不会导致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或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 一)。 【解析】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西周实施分封制的目的是控制全国,巩 固周王的统治。分封制的实行导致的结果是出现了春秋五霸,割据称雄的局面。封国的统 治者国君享有的权利有:有统治管理辖区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国君的义务包括:拥戴周王, 服从差遣,交纳贡物。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比分封制好的原因是实行郡县制,不会导致地 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或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 20.【答案】(1)出现于西汉早期,龟甲、兽骨、竹简; (2)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因为蔡伦造纸的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成本大大降低,纸 的质量和产量都大大的提高了; (3)从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为文化交流和保存提供重要条件等方面进行回答,不必求全; (4)有利于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节省森林资源,符合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思想。【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最早的纸在西汉早期就出现了。在没有纸张之前人 们用龟甲、兽骨、竹简、布帛等作书写材料;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创造了“蔡侯纸”,这种纸用树皮、 破布、麻头和旧渔网等做造纸原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纸的质量也提高了,从而 逐渐普遍使用;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 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现在造纸原料以木材为主,目前我国自然资源有限,特别是森 林资源不足,因此使用“再生纸”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也有利于生态资源保护,符合可 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 21.【答案】(1)休养生息的政策;文景之治。 (2)主父偃建议汉武帝实行“推恩”计策,下诏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 侯国。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无力与中央抗衡。 (3)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加强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经济上, 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专营、专卖,牢牢掌握经济命脉。 【解析】(1)依据题干信息“汉初采取的政策,到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经济恢复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高祖时期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到到 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继续实行这一政策,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史称 “文景之治”。 (2)依据上图《主父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父偃建议汉武帝实行“推恩”计策,下诏 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 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逐渐消除诸侯王对皇权的威胁, 加强了中央集权。 (3)归纳总结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方面推进大一统格局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➀ 政治上,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在全国 13 个州部 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➁思想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➂在经济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设立盐铁官,实行盐铁专营、专卖,牢牢掌握经济命脉。 22.【答案】(1)统一六国;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2)秦:郡县制; 汉:颁布“推恩令”, 建立刺史制度 (3)措施:秦:“焚书坑儒”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 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统一思想,维护统治) 【解析】(1)扫六合的本意是指扫平了天下,这里指秦王嬴政统一六国。联系已学知识可 知,秦始皇最大的历史功绩是公元前 221 年,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治,秦朝在政治上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 (2)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秦始皇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汉高祖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诸侯的 目的是维护统一,即汉初推行了郡国并行制,引发了王国问题,为了削弱诸侯王封国的势 力,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 (3)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力,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 议,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 学教育。秦始皇、汉武帝思想方面措施的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 家统一。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共同原因是( ) A. 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 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 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D. 促进了中国的封建化 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 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水稻用绿肥③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稻麦间种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3.《爱我中华》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 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 ) A. 实行“三长制” B. 严惩贪污受贿 C. 实行“均田制” D. 迁都洛阳、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 4.《赤壁》(见下图)再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除赤壁之战外,历史上还有许多以弱 胜强的战例。以下中国古代史上的战役中,属于发生在公元 3、4 世纪之间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 ①巨鹿之战 ②官渡之战 ③淝水之战 ④长平之战 A. 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④ 5.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 A. 学汉语 B. 与汉人通婚 C. 迁都洛阳 D. 改穿胡服 6.小明在查资料时发现有一个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皇帝把自己的姓名改为元宏,你认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 于( ) A. 三国时期 B. 两晋时期 C. 南北朝时期 D. 元朝时期 7.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 A. 兵精粮足 B. 战术得当 C. 政治优势 D. 取得民心 8.北朝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该文献主要介绍了( ) A. 江南的手工业技术 B. 全国江河水道系统 C. 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D. 北方农业生产经验 9.下列各族中,曾经统一过北方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 ) A. 匈奴 B. 氐族 C. 羯族 D. 羌族 10.“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这是说的哪一事件的严重后果( )A. 官渡之战 B. “八王之乱” C. 赤壁之战 D. “五胡”内迁 11.在举行说故事的比赛中,李明犯了一个历史知识方面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 ) A. 官渡之战后,曹操又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 B.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利用火攻大败曹军 C. 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D. 作为三国鼎立时期的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比较大 12.兴趣小组搜集了几幅连环画以及影视剧的剧照,其中反映曹操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图片是( ) A. 答案 A B. 答案 B C. 答案 C D. 答案 D 13.东晋后期,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迅速发展起来的手工业是( ) A. 冶铁业 B. 制瓷业 C. 造船业 D. 织锦业 14.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点。经过研究,他们把这一 时期的历史特征概括为( ) A. 统一国家的建立 B.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 中华文明的起源 15.下图是中国历史朝代顺序示意图的一部分,其中,①处的政权名称是(  ) A. 陈 B. 东晋 C. 宋 D. 前秦16.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是( ) A. 光武帝 B. 汉武帝 C. 汉明帝 D. 汉献帝 17.以下选项符合三国鼎立局面形势示意图的是( ) A. 答案 A B. 答案 B C. 答案 C D. 答案 D 18.下图是著名的云冈石窟大佛(第二十窟),它是我国古代工匠在继承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基础上,又吸 收外来的佛教艺术,创造出的具有新的风格和特色的石雕艺术,云冈石窟位于( ) A. 陕西西安 B. 山西大同 C. 河南洛阳 D. 江苏南京 19.南朝时,如果北方的商人要去江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去采购丝绸和瓷器,他们最应该去的城市是( ) A. 广州 B. 建康 C. 扬州 D. 荆州 20.祖国大陆很早就与台湾有密切联系了。三国时期吴国卫温率船队到达台湾,台湾在当时称为( ) A. 流求 B. 澎湖 C. 琉球 D. 夷洲 二、非选择题 21.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材料一 三国实力比较表(1)结合材料一分析,三国中哪一国有条件完成统一。最终谁完成统一? 材料二 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分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 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邑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 材料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晋武帝为何实行分封。结合材料三分析,晋惠帝在位时期出现了什 么局面。 材料四 (3)从什么时候起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举出迁入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22.阅读下面的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主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拔氏。夫土者,黄中之 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地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⑴魏主是谁?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⑵“魏主”还有哪些汉化的措施? ⑶“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1)导致图 1 所示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词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3)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 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1)请写三国的名称。 (2)材料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发生在________年的________(战役) (3)面对曹操“拥百万之众”之势,诸葛亮在材料中提出了什么策略?这个策略在此后有何成功的实 践?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顺应了当时历 史发展的趋势,采取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的措施,所以取得了成功。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潮流,因为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前,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CD 是孝 文帝改革的作用,B 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BCD 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是 A。 2.【答案】D 【解析】江南经济的开发,为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了条件,以后的统治者国家的财政大都依赖于江 南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都是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史实,本题选 D。 3.【答案】D 【解析】孝文帝改革的一系列措施是为了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巩固自己的统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 合。 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巨鹿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但它发生在公元前 208 年,不符合题干时间;长平之战不是以少胜多的战役,符合题意的只有官渡之战和淝水之战。 5.【答案】D 【解析】孝文帝倡导鲜卑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改穿汉服。 6.【答案】C 【解析】北魏孝文帝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孝文帝又积极推进汉化政策。 7.【答案】B 【解析】曹操运用正确的战术,偷袭袁绍的粮草,致使袁绍军心大乱。8.【答案】D 【解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 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 6 世纪以 前我国北方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 有重大影响,故选 D。 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 350 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376 年,灭前凉;同年,进 兵灭代;建立前秦政权,4 世纪后期统一了黄河流域,选项 B 符合题意。而选项 A 匈奴在公元前 215 年 被逐出黄河流域,不符合题意;选项 C 北方游牧民族,在河北一带,不符合题意;选项 D 居住在我国西 部地区,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 B 符合题意,故选 B 。 1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题干中 “魏晋以来”“扫地无遗”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句话反映了“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的巨大灾害,所以答案选 B。 11.【答案】D 【解析】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军阀。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由小变大。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袁 绍,后又陆续消灭了北方其他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随后他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军阀,但在 赤壁之战中,被周瑜利用火攻打败,没能实现统一南北的愿望。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 东汉结束,才进入三国鼎立时期,故曹操不是生活在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由此 D 错误。 1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的要求,分析可知必是一次战役。根据所学可知公元 200 年,官渡之战,曹操率军北 渡黄河,消灭了袁绍残余势力,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故选 C。 13.【答案】D 【解析】东晋后期,由于官府的推动,织锦业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迅速发展起来。 14.【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于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的时期,这个时期 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所以 C 项符合这个时期的特征。故选 C。 15.【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晋灭亡后,公元 317 年,镇守建康的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定 都健康;而北方和西南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成汉、前赵、等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被统 称为十六国。B 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 B。 16.【答案】D 【解析】汉献帝时,群雄并起,东汉已经名存实亡。曹丕废汉献帝,自立皇帝,东汉灭亡。 17.【答案】D 【解析】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夺得汉中,孙权进一步巩固在长江中下游的地 位,结合以上方位。故选 D 项。 18.【答案】B 【解析】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答案选 B。 19.【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南朝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的都城都在建康,建康是当时江南地 区最繁华的城市,故选 B。 20.【答案】D 【解析】三国时期吴国卫温率船队到达台湾,台湾在当时称为夷洲。答案选 D。 21.【答案】(1)魏国;西晋司马炎于 280 年灭吴,统一全国。 (2)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局面:出现了西晋 皇室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八王之乱。 (3)东汉、魏晋时期。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五个中任意三个即可) 【解析】(1)结合材料一“三国实力比较表”可知,三国中的魏国无论在“户数”、“人口”、“兵力” 方面都远远超过其他两国,因此三国中魏国有条件完成统一;266 年司马炎建立西晋,于 280 年灭吴, 统一全国。(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 是大封同姓诸王。根据材料三可知,晋惠帝在位时期出现了西晋皇室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八王之乱。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主要的内迁 民族有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五个中任意三个即可) 22.【答案】⑴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 ⑵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和礼法。 ⑶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为材料型简答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此题分设 3 个问来进行考查。 (1)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点。题文信息:《资治通鉴》节选内容,“魏主先出于 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拔氏。”可以断定魏主是孝文帝;依据“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 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地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分析是改革之意。根据要求即可回答: 孝文帝,孝文帝改革。 (2)此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汉化的措施的相关知识点。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一,禁用鲜卑语。30 岁 以上的鲜卑官吏要逐步改说汉语。第二,禁穿胡服。经过六年的研究设计,制定了官员的冠服,同时模 仿南朝的样式,规定了妇女的服饰。第三,禁用鲜卑姓氏。将鲜卑族原来的复音姓氏改为近似的单音汉 姓,总共改变了 118 个复姓。第四,鼓励鲜卑贵族和汉族贵族的联姻。第五,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根据要求即可回答:改用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人通婚。 (3)此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由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 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 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 少数名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根据要求即可回答:巩固了统治,促进 了民族融合。 23.【答案】(1)北方战乱。 【解析】(1)根据材料一图 1“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自西晋以来,由于八 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西晋从此衰落。中 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数以 10 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 的人口迁徙高潮。由此可知,导致图 1 所示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社会原因是北方战乱。24.【答案】(1)魏、蜀、吴。 (2)赤壁之战。 (3)官渡之战。 【解析】(1)公元 208 年,赤壁之战后,曹操回到北方,再也不敢轻易南下。220 年,曹操的儿子曹丕 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 年 孙权在建 业称吴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题干苏轼词中的关键信息“三国周郎赤壁”是解题的关键,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指的是三 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 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 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 的形成。 (3)东汉末年曹操去洛阳迎接汉献帝到许,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唯 才是举善于用人,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屯田实力不断加强。公元 200 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决 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取得胜利。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25.【答案】(1)魏、蜀、吴。 (2)200 年,官渡之战。 (3)策略:联吴抗曹。实践:赤壁之战孙刘联合,成功地打败曹操。影响: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 巩固有重要影响。 【解析】(1)材料提供了关键信息“三国”,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公元 220 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 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 年, 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材料提供了关键信息“操遂能克绍”,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可知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 年),曹操 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即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 胜强的战役之一。 (3)据材料分析可知诸葛亮的建议是联合孙权,共同抗曹,第二小问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孙权、刘备联 军于建安十三年(208 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 基础。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