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1-3单元古诗古文翻译及练习(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1-3单元古诗古文翻译及练习(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释义 ‎⑴东皋(gāo):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迫近。《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jué严不奉,帝何求?” ‎ ‎⑵徙倚(xǐyǐ):徘徊,彷徨。《楚辞·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依:归依。 ‎ ‎⑶秋色:一作“春色”。 ‎ ‎⑷落晖:落日的余光。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诗:“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 ‎ ‎⑸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 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 ‎⑺相顾:相视;互看。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知音》:“乃称史迁著书,咨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 ‎⑻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傍晚)望,徙倚(徘徊,彷徨。)欲何依(归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犊(小牛,这里指牛群。)返,猎马带禽(鸟兽,这里指猎物。)归。‎ 相顾(相视;互看)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二、翻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三、练习题 ‎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地点:_____,时间:_____。事情_____。‎ ‎(东皋 薄暮 望)‎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皆、惟 色、晖)‎ ‎4、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许多狩猎所得,回家了。)‎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B(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6、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1分)‎ ‎7、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答: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 ‎8、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景与人)动静结合,活现一幅浓浓的秋暮晚归图。‎ ‎9、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10、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11、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3分)‎ 答: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1分),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1分) 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1分)‎ ‎12、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4分)‎ 答:颔联和颈链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补充:野望 南宋 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 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 忽于水底见青山。 ‎ 一、 注释 ‎①一天:.指满天。 ② 晴湾:太阳照耀的水边。 ③ 野水:郊外的水。‎ 野望 南宋 翁卷 一天(满天)秋色冷晴湾(太阳照耀的水边), 无数峰峦远近间。‎ ‎ 闲上山来看野水(郊外的水), 忽于水底见青山。‎ 二翻译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无边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着的水湾;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 我闲来登上山顶想好好观赏一下山下的湖水,却没想到,低头一看,又在水底看见了青山 三、练习题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黄鹤楼 崔颢(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注释 ‎⑴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 ‎⑵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yī]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 ‎⑶悠悠:飘荡的样子。 ‎ ‎⑷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历历:清楚可数。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 ‎ ‎⑸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 ‎⑹乡关:故乡家园。 ‎ ‎⑺烟波:暮霭[ǎi]沉沉的江面。‎ 黄鹤楼 崔颢(hào)(唐)‎ 昔人(过去的仙人)已乘(驾)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离开)不复返(返回),白云千载空(只)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历历(清楚可数)汉阳(汉水北岸)树,‎ 芳草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 ‎ 日暮乡关(故乡家园)何处是?烟波(暮霭[ǎi]沉沉的江面)江上使人愁。‎ 二、翻译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三、练习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A.  诗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B.  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 C.  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D.  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A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 ‎3、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不重复。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4、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5、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              之感。(1分)‎ 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易逝等)‎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赏析中的炼字。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据此概括即可。‎ ‎6、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2分)‎ ‎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 ‎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7、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注释 ‎1、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 ‎2、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3、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4、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 ‎5、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6、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7、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8、长河:即黄河 ‎9、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 ‎10、侯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 ‎11、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 ‎12、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 ‎13、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使(出使)至(到)塞上 王维(唐)‎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欲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过居延。 ‎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出汉塞,‎ 归雁(这里是指大雁北飞)入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大漠孤烟直(直上),长河(黄河)落日圆。 萧关逢(遇到)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翻译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三、练习题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2、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2分)  ‎ 示例一:“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示例二: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 示例三: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评分标准:(2分)写出特点1分;语句通顺1分。‎ ‎3、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分)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诗人自己(或“负有朝廷使命的人”)(1分) 诗人孤独、思乡(2分)‎ ‎4、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 ‎①这幅图画具有怎样的美。(1分)   ‎ ‎②美的具体表现: (2分) (考生能选一个角度答题,赏析合理,即给3分,否则酌情扣分)   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1分)   ‎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2分)   ‎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1分)   ‎ ‎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2分)   ‎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1分)   ‎ ‎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2分)   ‎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1分)   ‎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2分)‎ ‎5、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 ‎“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 ‎“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 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6、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 ‎【答案】B (分析:B项中由“归雁入胡天”知道雁北飞,因此季节是春天。)‎ ‎7、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 ‎【答案】B(“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 ‎8、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 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答案】D(“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 ‎9、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 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1分);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1分);表现了孤寂的情感(1分)。‎ ‎10、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B ‎1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D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注释 ‎1、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 ‎2、远:远自。 ‎ ‎3、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 ‎5、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 ‎7、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8、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 ‎9、万里:喻行程之远 渡荆门送别 李白 ‎ 渡远(远自)荆门外,来从(来到)楚国游。 ‎ 山随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尽(消失),江入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流。 ‎ 月下(移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 仍(依然)怜(怜爱)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翻译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三、练习题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2分)思乡 ‎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尾联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2分) ‎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思乡 ‎4、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2分)  ‎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5、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 答题示例:‎ 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6、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3分) ‎ ‎“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评分:本题共3分,表现手法、景物特点、思想感情各1分。‎ ‎7、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 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 分) ‎ ‎8、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 分)‎ ‎9、下列对诗歌《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 ‎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 ‎【答案】C(C项第一幅画应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画应是“天边云霞图”。‎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注释 ‎⑴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⑶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⑷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⑸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⑹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⑺浅草:浅浅的青草。才能:刚够上。没(mò):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⑻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⑼阴:同“荫”,指树荫。‎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代)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湖水初涨才同堤岸齐平)云脚(低垂的云)低。 ‎ 几处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争暖树(向阳的树),‎ 谁家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春泥。 ‎ 乱花(纷繁的花)渐(渐渐地)欲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浅浅的青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满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翻译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三练习题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贾亭西”终,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最爱”是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西湖早春图,如春水初涨、莺争暖树、    、      、草没马蹄,抒发了作者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2分) ‎ 燕啄春泥,花迷人眼 ‎3、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颈联中“乱”“浅”的妙处。(2分) ‎ ‎“乱”字形象的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1分)“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1分)‎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 ‎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丽景色的迷恋(喜爱)之情。‎ ‎5、请赏析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分) ‎ 这两句诗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1分)“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了天气乍暖还寒,有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1分)‎ ‎6、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诗人春游钱塘湖的感情?最爱 ‎7、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A.本诗精选了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 ‎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的意境一致。 ‎ 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 ‎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 ‎【答案】C 【解析】C.”隐含的惋惜之情”理解错误,因为《钱塘湖春行》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毫无“惋惜之情”。所以选C ‎8、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 ‎9、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        ”。绿杨阴里白沙堤 ‎ ‎10、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 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  ‎ ‎11、本诗第二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__________,燕啄春泥,乱花迷眼,__________。 ‎ 早莺争春(莺争暧树)  草没马蹄 ‎ ‎12、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                   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喜爱钱塘湖春天的美景    爱(最爱)】 ‎ ‎ ‎ ‎13、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 ‎1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把初春时的小精灵描绘的机灵可爱。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 ‎ ‎ ‎15、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 ‎ 1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乱”字贬词褒用,写出了花开繁盛、色彩缤纷;“浅”字写春草低矮柔嫩,“渐欲”“才能”写出花草向荣的趋势, 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不仅描绘了景物之美,而且还包含了游西湖者众之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 ‎17、 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起,到“              ”终。以“           ”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         ”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孤山寺;白沙堤;春;最爱。】  ‎ ‎18、在前六句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阳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或: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常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19、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20、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2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2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  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23、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 A.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 B.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 ‎ C. 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 D. 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一、注释 ‎1、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 2、发华(huā)滋:花开繁盛。华,同“花”。滋,繁盛。 3、荣:犹“花”。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 ‎ ‎4、遗(wèi):赠送,赠与。 5、馨(xīn)香:香气。盈:充盈,充积。 6、致:送到。 ‎ ‎7、贵:珍贵。一作“贡”。 8、感:感受,感动。 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 庭中有奇(不一般、珍贵)树,绿叶发华(同“花”)滋(繁盛)。  ‎ 攀条折其荣(木本植物的花为“荣”),将以遗(wèi:赠送,赠与)所思。  ‎ 馨香(香气)盈(充盈,充积)怀袖,路远莫致(送到)之。  ‎ 此物何足贵?但(只)感(感受,感动)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 二、翻译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三、练习题 ‎1、“馨香盈怀袖”是值得赞赏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请赏析。‎ ‎“盈”字用得好。“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一个“盈”字,暗示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主人公深深的思念 ‎2、这首诗涉及了主人公的动作细节,请指出本诗这一细节,并简要分析这一动作内涵。(2分)     ‎ ‎“攀条折其荣”一句,主人公情不自禁的折下一枝花,想把它赠送给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思念。‎ ‎3、前人在评价此诗时说有一诗句非常有“新意”,表现了诗人的创造性,你能断定是哪一句吗?简单说明一下理由。   ‎ ‎“馨香盈怀袖”。香气本来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但作者却能把它写得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很生动形象。‎ ‎4、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进”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2分)    ‎ 答案:卒章显志,点明诗旨;(1分)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1分)    ‎ ‎ ‎ ‎5、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6分)‎ 答案: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2分)‎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2分)‎ ‎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2分)‎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C)   ‎ 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开头两句是以树起兴。 ‎ B.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   ‎ C.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这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   ‎ D.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已流露出了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些许责备。   ‎ E.整首诗围绕着折花“将以遗所思”这一主题展开,把那相思之苦藏在那似乎毫不相干的奇树的花叶枝条里,收到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7、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 ‎ B. 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 ‎ C. 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这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 ‎ D. 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有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自我安慰。 ‎ E. 整首诗围绕着折花这一主题展开,把那相思之苦藏在那似乎毫不相干的奇树的花叶枝条里,收到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 BE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BE考核内容,CD项考核手法,其中B项,“不经意间”有误。既然是庭中奇树,女主人公应是有意观看。E项,折花并非主题,只是主人公思念夫君的行为表现,主题应为“但感别经时”,即因为夫妻离别的时间相当长了,因而有感而发。‎ ‎8、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 ‎“奇树”象征主人公的形象及其美好的情感。“奇树”独立庭中而无人观赏,象征主人公的孤独、寂莫;“奇树”绿叶繁茂,花朵馨香,象征主人公情感的美好浓烈。 ‎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注意结合句子“绿叶发华滋”“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分析其象征主人公的形象及其美好的情感、孤独、寂寞、情感的美好浓烈。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注释 ‎1.该作于建安十二年(207),这时曹操五十三岁。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神龟”二句:神龟虽能长寿,但还有死亡的时候。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寿,长寿。   ‎ ‎3.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 ‎4.“螣蛇”二句:螣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变成灰土。螣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腾云驾雾。螣音同“腾”   ‎ ‎5.骥(jì):良马,千里马。枥(lì):马槽。   ‎ ‎6.已:停止。   ‎ ‎7.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暮年:晚年。   ‎ ‎8.盈缩:原指人的寿星的长短变化,现指人寿命的长短。盈,满,引申为长。缩,亏,引申为短。   ‎ ‎9.但:仅,只。   ‎ ‎10.养怡:保养身心健康。   ‎ ‎11.永:长久。永年:长寿,活得长。   ‎ ‎12.幸甚至哉:两句是合乐时加的,跟正文没关系,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 龟虽寿 曹操 ‎ 神龟虽(虽然)寿(长寿),犹()有竟(终结,这里指死亡)时。‎ 腾蛇乘雾,终(最终)为(成为)土灰。 ‎ 老骥(良马,千里马)伏(卧、躺)枥(马槽),志(雄心壮志)在千里。‎ 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暮年(晚年),壮心(雄心壮志)不已()。 ‎ 盈(满,引申为长)缩(亏,引申为短)之期,不但(仅,只)在天。‎ 养怡(保养身心健康)之福,可得永年(长寿,活得长)。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翻译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   ‎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 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 我非常高兴,要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三、练习题 ‎1、《龟虽寿》中强调了人的主观作用,表现出自己积极进取的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龟虽寿》中揭示主旨的句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下列对《龟虽寿》鉴赏不正确的是(B )‎ 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心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c、“志在千里”中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作者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的需要,决心为此奋斗终生“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励志之语 d、“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答: 这句诗用比喻修辞写出曹操虽然到了晚年,但有志干一番事业,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的豪情壮志 。‎ ‎5、人们常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是如何看待暮年的?‎ 答: 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6、《龟虽寿》表达了诗人何种思想感情?‎ 答:体观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7、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是曹操所作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一首,这是曹操赤壁兵败、理想受挫之后的诗作。 ‎ B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采用了诗歌常见的起兴手法。 ‎ C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说明诗人深受封建宿命思想的影响,思想消极。 ‎ D .《龟虽寿》《观沧海》从整体看,都直抒胸臆,故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结。 ‎ ‎【答案】B 【解析】A“曹操赤壁兵败、理想受挫之后”错,应为“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踌躇满志而作。”;C“说明深受封建宿命思想的影响,思想消极”错,应为“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D“直抒胸臆”错误,应为“借景抒情”。 ‎ ‎8、请赏析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答案】参考示例一:曹操以“老骥”自比(1分),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分,共2分)。 ‎ 参考示例二:用比兴的手法,引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1分),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分,共2分)。‎ 赠从弟(其二) 刘  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一、注释 ‎①亭亭:高耸的样子。 ②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③一何:多么。 ④惨凄:凛冽、严酷。 ⑤罹( lí )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赠从弟(其二) 刘  桢 ‎ 亭亭(高耸的样子)山上松,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谷中风。‎ 风声一何(多么)盛(大、猛烈),松枝一何(多么)劲(刚劲)! ‎ 冰霜正惨凄(凛冽、严酷),终岁(终年)常端正。‎ 岂(难道)不罹(遭受)凝寒(严寒),松柏有本性!‎ 二、翻译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直立。 ‎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三、练习题 ‎1、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2、诗中“一何盛”“一何劲”分别写出了“风”和“松”的什么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一何盛”突出了风之大,“一何劲”突出了松柏的雄健挺拔(坚韧)。 ‎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一何”,“多么”的意思,分别修饰“盛”和“劲”,突出的是风“大”和松“劲”。  ‎ ‎3、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分) 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和作者情怀。诗歌的内容是吟松,但写作目的是赠堂弟,借赞松树的精神达到劝勉堂弟的目的,很自然会想到象征手法。作者情怀是劝勉堂弟要做松树一样品格的人。解题的基本思路:手法十结合句意分析手法十情感或效果。‎ ‎4、对下列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 B.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C.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 D.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参考答案:C ‎ ‎5、本诗是一首咏物诗,作者歌咏了松柏(不畏狂风严寒)刚劲顽强的“本性”,表达了自己对松柏一样坚贞自守高风亮节的追求和对弟弟的勉励的情怀。 ‎ ‎6、诗是怎样表现松树不畏“凝寒”而“有本性”的品质的?  ‎ 答: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又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诗人采用反衬的手法,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通过描画它与狂风、冰雹的搏斗,突出了松树的经寒不衰、凛然正气的品质、形象。  ‎ ‎7、诗人如此描绘松树的形象,结合诗题,说说作者写作的用意。  ‎ 答:诗人以松柏托物言志,勉励他的堂弟要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即使处于乱世也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 ‎8、.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标题是《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请你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何在。答:本诗以松柏为喻(使用象征手法),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作者自己坚守的品格及对从弟的劝勉之意。 ‎ ‎9、.三、四两句诗用了什么手法?“风声”“松枝”各有什么含义?  ‎ 答:三四句用了衬托手法(或者是对比),用谷中风的迅疾凶猛衬托出青松的雄健挺拔。“风声”象征险恶的环境,“松枝”象征正直的君子。 ‎ ‎10、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松柏形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塑造了一个雄健挺拔、挺立风中而不倒,端正、历经严寒而不凋,本性高洁、内心坚劲的松柏形象。作者借松树的高洁来自勉,并借以勉励从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 ‎1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旨趣?请简要分析。  ‎ 答:作品歌颂松树不畏严寒、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诗人以此自勉并勉励从弟要不畏险恶环境,保持坚定、端正的高贵品格。起首四句,写松树在猛烈的寒风中坚强挺立的生命状态,反映其不畏严寒、傲然挺立的精神品格;五、六句,写环境恶劣,但松树“常端正”;最后两句以问答作结,揭示了松树不畏严寒的原因。‎ 泰山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干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一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一、注释 ‎[1]异气:气候不同。 [2]剧:艰苦。 [3]草墅:用草搭盖而成的简陋房屋。 [4]行止:行动的踪迹。 [5]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6]柴门: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 [7]翔:绕行。‎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八方”二句:以各地气候不同起兴,引出下文边海人民生活特别贫困的感慨。八方:东、南、西、北四方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合称八方,这里泛指各地。气:气候。千里:喻各地相距遥远。殊风雨:风雨甚不相同。‎ 剧哉:艰难啊。‎ 寄身:居住,生活。草野:野外、原野。‎ 妻子:妻子和儿女。象禽兽:形容极其贫困落后的非人生活。‎ 行止:行动和休息,泛指生活。林阻,山林险阻的地方。‎ 柴门:以柴木为门,喻居处穷困。这句感叹边海民居处荒凉,很少有人来往。‎ 翔:这里是形容孤兔之类在边海民住处窜来窜去,极其自在,竟像鸟儿在空中任意飞翔一样 泰山梁甫行 曹植 ‎ 八方(泛指各地)各异(不同)气(气候),干里殊(不同)风雨。 ‎ 剧(艰难)哉(啊)边海民,寄身(居住,生活)于草野(野外、原野)。 ‎ 妻子(妻子和儿女)象禽一兽,行止(泛指生活)依林阻(山林险阻的地方)。 ‎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二、翻译 四面八方气候不同,风霜雪雨千里有异。 ‎ 边海的人民生活艰辛,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 ‎ 老婆孩子像野兽一样没有衣服穿,每天就在这艰险的山林里生活。 ‎ 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由穿梭毫无顾忌。‎ 三、练习题 ‎1、“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 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摇荡,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这些环境描写衬托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 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阙 通:缺;重岩 一作:重峦)   ‎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 同:泝;暮到 一作:暮至)   ‎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 一作:山献)   ‎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 一、朗读节奏 ‎ ①自 / 三 峡 /七 百 里 中 , 两 岸 / 连 山 , 略 无 / 阙(quē) 处 。 重(chóng) 岩 / 叠 嶂(zhàng) , 隐 天 / 蔽 日 。 自 非 / 亭 午 夜 分 , 不 见 / 曦(xī )月 。 ‎ ‎ ②至 于 /夏 水/ 襄 陵 , 沿 / 溯(sù) / 阻 绝 。 或 / 王 命 急 宣 , 有 时 / 朝(zhāo )发 白 帝 , 暮 到 / 江 陵 , 其 间(jiān )/ 千 二 百 里 , 虽 / 乘 奔(bēn )御 风 , 不 以 / 疾 也 。 ‎ ‎③春 冬/ 之 时 , 则 / 素 湍(tuān) / 绿 潭 , 回 清 / 倒 影 。 绝 谳(yǎn) / 多 生 怪 柏(bǎi) , 悬 泉 / 瀑 布 , 飞 漱(shù) / 其 间 。 清 / 荣 / 峻 / 茂 , 良 多 / 趣 味 。‎ ‎ ④每 至 / 晴 初 霜 旦 , 林 寒 / 涧 肃 , 常 有 / 高 猿 长 啸 , 属(zhǔ ) 引/ 凄 异 , 空 谷 / 传 响 , 哀 转 / 久 绝 。 故 / 渔 者 歌 曰 :“ 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cháng), 猿 鸣 /三 声 /泪/ 沾 裳。 ” ‎ 二、字义句译 ‎《三峡》郦道元 自(在,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相连的高山),略无(完全没有)阙(通“缺”, 空隙、缺口、中断)处(地方)。‎ 重岩叠嶂(形势高险像屏障一样的山峰。),隐(遮蔽)天蔽()日。‎ 自(如果)非(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不见曦(日光,这里指太阳)月。 ‎ 翻译: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 层层叠叠的山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 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水()襄(淹上,漫上)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阻隔)绝(断绝)。‎ 或(有时)王命(皇帝的命令)急(紧急)宣(宣布,传播,传达),有时朝(早晨)发(出发)白帝,暮(傍晚)到江陵,‎ 其(这)间(中间)千二百里(一千二百里),虽(即使)乘()奔(飞奔的马)御(驾驭)风,不以(这样)疾(快)也。‎ 翻译: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 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春冬之()时(季节),则()素(白色)湍(急流的水)绿(碧绿)潭(深水),回清(回旋的清波)倒影(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绝(极)巘(极高的山峰)多生怪(形状奇特)柏,悬(悬挂,挂着)泉瀑布,飞(飞速)漱(冲荡)其间,‎ 清(水清)荣(树荣)峻(山高)茂(茂盛),良(甚,很)多趣味。‎ 翻译: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的确是趣味无穷。‎ 每至()晴初(天刚晴)霜旦(下霜的早晨,指秋季),林寒(山林中气候寒冷)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肃(肃杀,凄寒),‎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常有高猿长啸,属(连接)引(延长)凄异(凄惨悲凉),空谷传响(回声),哀(声音悲哀)转(同“啭”婉转)久绝(消失)。‎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几声)泪沾(打湿)裳(衣服)。”‎ 翻译: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练习题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 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5)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声音)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 ‎2、(1)第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2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答出“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即可) 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2)填空: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3)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描写水势盛大,又用“□□□□,□□□□”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2分)‎ ‎【答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1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文中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泪沾裳”与前文中写猿声的□和□形成照应。(每格限填一字)(2分)‎ ‎3、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三峡的自然景观?  ‎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 ‎4、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写山的特点是为写水做铺垫  ‎ ‎5、作者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水? ‎ 峡是两山夹水形成的,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因为水在夏季是最湍急的,才能写出三峡水的特点 ‎6、作者突出了山的哪些特点,又如何从不同的季节影像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 山:山高、峡长、岭连 夏水:湍急 春冬之时:清丽奇秀 秋季:清冷寂静,凄凉萧瑟 ‎7、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8、从全文看,第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2分)‎ ‎(1)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山高、峡长、岭连)的特点,‎ ‎(2)渲染三峡秋天萧瑟的气氛,突出景物凄凉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 ‎(3).从侧面写出渔夫生活的悲惨,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字义句译 答(回复)谢中书(谢中书:即谢微)书(书信)‎ 山川(山河)之(的)美,古来共谈(共同谈赏的)。‎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四时(四季)俱(都)备。‎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晓雾将歇(消),猿鸟乱(此起彼伏)鸣;夕日欲(快要)颓(坠落、落山),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实(确实,的确)是欲界(人间)之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康乐以来,未复(又)有能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其奇(山水之奇异)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二、练习题 ‎1.“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 信   给谢中书的信 ‎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4、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说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 ‎。‎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字义句译 记承天寺夜游 写作背景: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门),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起行(起床散步)。‎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遂(于是,就)至(到)承天寺寻(寻找)张怀民。‎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补充: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翻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睡,卧),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翻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水中藻、荇(水草)交横(),盖(原来是)竹柏影也。‎ 翻译: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只是)少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如吾两人者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二、练习题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 ‎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 ‎3、文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 ”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闲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 ‎ 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 “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 ‎7、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 旷达 ‎8、“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 解析:考查“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解答此题一是要结合语境,把握题干活所给信息“沧桑凝重”,二是要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9、“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10、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11、本文写了“月景”,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2分)‎ 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一、字义、句译 与()朱元思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风烟(烟雾)俱(全,都)净(消散尽净),天山共(一样)色(颜色)。‎ 翻译:‎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净尽,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 从(随着、跟随、顺、随))流(江流)飘荡,任意(任凭,听凭;)东西(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翻译:(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景物。‎ 自(从)富阳至(到)桐庐一百许(上下,左右)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绝:独一无二。独,只。 绝,绝妙。)。 ‎ 翻译:从富阳县到桐庐县,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地美景。‎ 水皆(全,都)缥碧(青白色),千丈见底。‎ 翻译: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 游鱼(游动的鱼)细石(细小的石头),直视(一直看下去)无碍(毫无障碍)。‎ 翻译: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急(迅速,又快又猛)湍(水势急速)甚(胜过,超过)箭,猛()浪若(好像)奔(飞奔的骏马)。 ‎ 翻译: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猛的波浪就象奔腾的骏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负(凭借)势(地势)竞(争着)上(向上),互相轩(比高)邈(比远、向远处延伸),争高直(笔直)指(向上),千百成(形成)峰。‎ 翻译: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长绿的树木,(高山)凭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在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泉水激(冲击,拍打)石,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作(发出)响;好(美丽的)鸟相(互相)鸣(和鸣),嘤嘤(鸟鸣声)成韵(和谐的声音)。‎ 翻译: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越的冷冷之声;百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蝉则(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千转(通“啭”鸟鸣声)不穷(穷尽),猿则百叫无绝(停止)。‎ 翻译: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久地啼个不断。‎ 鸢(俗称老鹰)飞戾(至)天者,望峰息(使……平息)心;经纶(筹划、治理)世务(政务)者,窥(看)谷忘反(通“返”,返回)。‎ 翻译:象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地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了;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横斜)柯(树木的枝干)上(在上面)蔽(遮蔽),在昼(白天)犹(好像)昏(黄昏);疏条(稀疏的枝条)交映(互相遮掩),有时见(看见)日。‎ 翻译: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二、练习题 ‎1、翻译下列语句。(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那些山)凭依(高峻的)地势竞相向上,(好像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延伸( “轩邈”-“高处,远处”1分;句意1分)‎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经纶”-“治理”1分;句意1分)‎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接连不断(不停)地呜叫(叫着、长鸣),猿(猿猴)不停(长久)地啼着(鸣叫)。‎ ‎2、请从文中找出两个体现览物之情的四字短语。(2分)‎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3、从文中,选出你喜欢的一个写景的句子,试加以赏析。(3分)‎ 示例: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写游览在江水之上,眼看水石相激,溅起朵朵浪花。耳闻冷冷水声,悦耳动听,给人以视觉听觉的美感。‎ ‎4、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富春江山“奇”水“异”的特点。( 2分)‎ 山“奇”‎ 水“异”‎ 高、险(峻);清、急 ‎5、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B.通过写景,作者表达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厌恶的情感。‎ C.本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鲜明、强烈。‎ ‎ D.该文与《答谢中书书》,可谓一去一往,一唱一和,都是书札中的精品,亦是写景文的佳作,共同表达出与知音共赏美景,传情达意的高雅志趣。 D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6、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作者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 ‎7、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3分)‎ 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 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 ‎8、《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凄凉或悲哀或凄清,《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