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全套(二)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最新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全套(二)

ID:227398

大小:440.61 KB

页数:105页

时间:2019-09-3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最新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全套(二) 第一单元测试题 语 文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石遗先生曾谓:“论诗必须诗人,知此中甘苦者,方能不中不远,否则附庸风雅,开口便错。”确为不易 之论。从形式上审查,普里查特关于诗歌鉴赏的表述规范且近乎完美,将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审美体悟做 成可视化的数学模型,既易于理解又具有操作性。但这改变不了标准化时代“精致的平庸”的本质。 严格说,悟诗比解诗更重要。南宋严羽借禅喻诗:“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民国时期有 教授讲诗,一堂课下来,只一首一首朗诵,顶多在精妙之处停顿,连声感叹。行家眼中,这种做法或者更 贴近诗的本质:诗歌往往只表现情绪,传达情感,能触摸这种情感,感受语言的体温,也就够了。用分析、 归纳与综合的理性思维去规训感性、直觉的艺术思维会适得其反。民国时期,学术体制化与管理表格化尚 不发达,还能容忍如此行为。再往前看,释迦、孔子来教现代大学怕也难适应。释迦说法,多以色相示人, 游戏神通,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孔子亦多喜怒不测,言行每出其门人意料之外,有时极正经,有时却 只开开玩笑。如此新鲜活泼,春光烂漫,很难保证不被习惯于标准化的管理者说成调笑宴宴。 全世界的学术圈越来越迷恋于自我发明的一套言说方式,甚至将这种言说方式视作身份证明,尽管经 不起推敲与追问。对数字、公式、模型等理性语言的迷恋折射出论文价值的真实来源。工业革命后,人类 文明加速,划时代的科学发现差不多都是以论文为呈现形式。在众多文体中,论文的优先地位得以彰显并 逐渐巩固,科学研究范式获得众星捧月般的尊崇。一个明显的标志是,人文社会学往往被冠以人文社会科 学之名,因为,不加上“科学”两字,很难在学科分类日益细琐的现代知识体系里占据一席之地。“五四” 以来,科学与民主深入人心。崇尚科学放之四海而皆准,怕的是将崇尚科学偷换成崇尚论文。 更可怕的是将论文变成一种变相的控制技术。但很不幸,本来代表着人类探索未知世界勇气与热情的 论文正逐渐被资本主义精妙地胁迫与改造,变成大工业生产线上的流水产品。论文越来越八股,成为一套规训体系。因此,论文已经变成了一种标准化产品。从这个角度看,论文已经被普遍异化了,它本为寻求 真理驱逐黑暗,但现实中大多数论文写作者却不得不将它与生存、待遇挂钩,变成不折不扣的干禄文字。 对平庸论文泛滥及所谓“学术规范”的诟病不可谓不多,董桥的评说直击要害:“又长又深的学术著 作是半老的女人,非打点十二分精神不足以深解;有的当然还有点风韵,最要命的是后头还有一大串注文, 不肯罢休!”过度重视论文,造就了一个空前无趣的时代。只是,标准化造成才情与灵气流失,这样下去, 只怕人们最后会分不出“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与“樱桃红了芭蕉绿了”的区别。 (摘编自陈建华《标准化时代的文化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民国时代有教授讲诗,淡化妙语连珠的理性分析,更注重通过感悟语言去触摸情感。 B. 工业革命后论文更加得到重视,划时代的科学发现都以论文呈现,凸显了论文的科学性。 C. 符合科学研究范式的论文更易得到青睐,人们为了求取功名利禄,论文越来越被异化了。 D. 论文已变成标准化产品,就像大工业生产线上的流水产品,愈加偏离它追寻真理的本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 普里查特将审美体悟做成数字模型,易于理解又具有操作性,使诗歌鉴赏迈上新台阶。 B. 石遗先生认为:论诗必须是知此中甘苦的诗人,即使没有达到目的,也离目标不远了。 C. 南宋严羽借禅喻诗,认为论诗如论禅。把禅学融合于诗学之中,直接指出诗、禅相通。 D. 董桥认为平庸论文如“半老女人”,受所谓“学术规范”的影响,论文变得了然无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释迦强调用自身体悟去感召信徒,孔子寓教于乐。他们如果在当下教学很难不被调笑。 B. 标准化时代下的论文越来越痴迷数字、公式、模型等理性语言,使得论文越来越模式化。 C. 诗歌是生命的体验,需人们用感性、理性和直觉的艺术思维方式去感受她的美丽与哀愁。 D. 在这标准化时代,可能人们无法理解“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所传达的春光易逝的无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每年的 11 月 19 日是世界厕所日。联合国设立它的初衷是讨论一些由厕所引发的问题,希望通过全球 人民的努力,共同改善环境卫生问题。 但是,拥有干净、数量充足的厕所其实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世界厕所组织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全球仍 有高达 40%的居民(26 亿)从未使用过冲水厕所。每年,全世界由于卫生设施缺失致使 150 万名未满 5 岁 的儿童死于腹泻,比艾滋病和疟疾共同造成的死亡人数还高。 “全球没有厕所的人高达数十亿,这意味着,维持人类生命的水和土壤被大量未经收集或处理的人类 排泄物污染,我们将环境变成了一个开放的下水道。如此大规模的人体排泄物被直接排入环境之中,从而 传播致命的疾病,对全球公共健康产生了破坏性影响。卫生、干净的厕所可以拯救生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环境卫生的改善, 结合安全饮水和良好的卫生服务,每年可以防止 84.2 万尺死亡。其次,经过安全处理的废水很有可能成 为能源、营养和水的负担得起的可持续来源。因而,厕所的革命,应体现在技术引领下的可持续发展。以 技术革新为代表的厕所革命,将生活环境改造与生态环境发展相结合,将卫生清洁技术与自然的生态环保 理念融为一体,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厕所革命也将有力推动卫生厕所向生态厕所转型。 目前,我国的厕所革命取得明显成效,厕所覆盖率已经由 20 年前的不到 10%增加到今天的 80%左右, 但是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厕所设施和卫生条件还比较落后,问题比较突出,仍然有 24%的人口没有卫 生厕所。 (摘编自《中国周刊》,2018 年第 l2 期) 材料二: (摘自《2018-2024 年中国公共厕所市场评估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材料三: 建国以来,我国的公厕经历了由露天公厕到传统旱厕再到水冲公厕的转变,同时公厕的设计观念也发 生了改变,还兼顾到环保、城市的品位和人文关怀。现在进行的“厕所革命”需要进一步通过文化教化与 理论引导,倡导培养良好的文明如厕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需要加快科技创新, 我国农村地区厕所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水,这就需要综合运用科技手段,资源化处理厕所废物, 变废为宝,让“厕所革命”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重要一环。小厕所关系大民生。只要我们发扬 钉钉子精神,真抓实干,坚持不懈推进这项工作,就一定能够加长制约城乡文明提升的这块短板,更好地 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厕所革命:折射一个乡村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材料四: 眼下正如火如荼地在中国各地城乡开展的厕所革命,终将逐渐地改变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中那些最难以 为人们所自觉到的深层的观念,亦即涉及排泄的行为、观念和环境的全面改观。 但必须指出的是,无论中国的厕所文明已经和将要发展到怎样的高度,它也无法避免地具有脆弱性, 这是因为支撑着现代厕所文明的基础设施,亦即复杂的城市上下水道体系,原本就始终是脆弱的。如果我 们不把厕所问题局限于“卫生间”及其周边的那些有限的事项,而是把它和更为庞大的废水处理系统,和中国社会的水资源、水环境,和中国社会的公共性缺失等问题相互联系起来,那么,厕所问题其实就是中 国社会总问题的冰山一角。眼下的厕所革命之于中国社会而言,还有很漫长的路程要走。 (摘自《厕所革命在中国》,《新华月报》2019 年第 1 期)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拥有足够数量的卫生、干净的厕所,可以避免水和土壤被污染,减少致命疾病的传播,对于维护全球 的公共健康来说意义重大。 B.2017 年我国公共厕所投资市场规模与前一年相比增幅超过 30%;2012 一 2017 年,我国公共厕所投资年 增幅一直处于 20%以上。 C.在我国的部分地区,简陋的厕所设施使厕所问题成为制约着城乡文明提升的一块短板,影响经济的健 康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D.我国的厕所革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依然任重道远,厕所文明的脆弱性增大了支撑现代厕所文 明的基础设施瘫痪的风险。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厕所的演进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和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结果,厕所革命应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卫 生厕所向生态厕所转型。 B.由材料二的数据可知近几年我国旅游厕所新增及扩建投资规模增速要明显高于普通公厕,这可能与旅 游业的蓬勃发展有关。 C.厕所能反映个人和公众的生活气质,因而也能映照出文明的程度,可以说,探讨文明的差距,可以把 厕所的面貌作为切入点。 D.原本平常的生活设施,却被赋予“革命”之意,可见厕所革命绝不是盖个房了而已,而是直接关乎社 会稳定与否的制度革命。 6.如何有效推进我国的厕所革命?请结合全文,按照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顺序简要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郭沫若的“崛起” 邹士方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最优秀的新诗诗集之一,《女神》的诞生使郭沫若成为中国新诗界的巨人, 奠定了他在整个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女神》的诞生同一个人很有关系,他可以算是《女神》的“催产婆”, 这个人就是宗白华先生。1918 年 11 月,宗白华开始担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宗白华就 是在这期间发现和扶植了郭沫若。 《学灯》属于“学艺性副刊”,原来占据主要篇幅的是学术性讨论、报道、翻译、名人演讲录及编作 者之间的通信。宗白华到来后,把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特别是新诗和戏剧)的血液输入《学灯》,使《学 灯》大放异彩,成为五四时期闻名遐迩的四大副刊之一。在宗白华的建议下,1919 年 8 月 15 日《学灯》 开辟《新文艺》栏,开始刊载新诗。宗白华从大量来稿中发现了字体秀丽的日本来件,深为留学生的浪漫 热情所感动。他没有因为上面陌生的作者名字而看轻作品的实际价值,不久署名“沫若”的诗作《鹭鸶》 与《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在 9 月 11 日《学灯》刊出。当时郭沫若在日本福冈九州大学医学部学习,出于爱国热情,他集合几个同学组织了一个小团体“夏 社”,出油印小报。在编印小报过程中,他经常阅读上海的《时事新报》,《学灯》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 他在 8 月 29 日《新文艺》栏上读到康白情的白话诗《送慕韩往巴黎》,唤起了自己的胆量,遂将自己以前 的诗作投寄《学灯》,不想很快刊出,惊喜若狂。在此之前郭沫若虽有创作和翻译,但他知音难觅,寄回 国内,屡屡碰壁。这次作品第一次变成了铅字,给他的生活道路和创作历程带来了决定性的转折。 闸门已经打开,诗人的才华之泉终于迸发奔流了!宗白华以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出年轻诗人胸中蕴藏 着不可估量的创造力,看到一颗珍珠正在东洋岛国烁烁闪光,他以惊人的气魄将“无名小辈”的作品接二 连三地大量发表,9 月下旬至 11 月下旬就陆续发表了《死的诱惑》《新月白云》《某礼拜日》等十几首。宗 白华鼓励比自己年长五岁的郭沫若尽量写诗,为此,1920 年 1 月宗白华在《学灯》取消了《新文艺》栏而 代以《新诗》栏。郭沫若凡有诗寄去,宗白华毫无保留地发表,甚至有时用《学灯》整个篇幅。郭沫若像 一座作诗的工厂,产品有了销路,他的诗兴大发,于是郭沫若的诗像潮水一样接连不断地在《学灯》上涌 现出来。大量地编发一位无名作者的新诗,在《学灯》编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报刊史上也是罕见 的。 在现代文学史上,宗白华不仅是郭沫若新诗的最初编发者,而且是第一位评论者和鉴赏家。他在给郭 沫若的信中说:“我很希望《学灯》栏每天发表你一篇新诗,使《学灯》栏有一种清芬,有一种自然的清 芬。”对于《凤凰涅槃》和《天狗》二诗,他热烈地赞颂:“你的凤歌真雄丽,你的诗是以哲理做骨子, 所以意味浓深。不像现在有许多新诗读过后便索然无味了。所以白话诗尤其重在思想意境及真实的情绪, 因为没有辞藻来粉饰它。”“你《天狗》一首是从真感觉中发出来的,总有存在的价值,不过我觉得你的诗, 就是形式方面还要注意。你的诗形式的美同康白情的正相反,他有些诗,形式构造方面嫌过复杂,使人读 了有点麻烦,你的诗又嫌简单固定了点,还欠点流动曲折,所以我盼望你考察一下,研究一下。你的诗意 诗境偏于雄放直率方面,宜于作雄浑的大诗,所以我又盼望你多作像凤歌一类的大诗,这类新诗国内能者 甚少,你将以此见长。但你小诗的意境也都不坏,只是构造方面还要曲折优美一点,同作词中小令一样。 要意简而曲,词少而工。” 对于宗白华的扶植和帮助,郭沫若是永远不忘的,他认为由于宗白华给予了他很大的鼓励,才使他有 最初的一本《女神》的集成,他甚至感激地称宗白华为“我的钟子期”! (选自《艺术大师的流年碎影》,有删改) 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宗白华可以算是《女神》的“催产婆”,《女神》是中国最优秀的新诗诗集,是宗白华奠定了郭沫若在 新文学史上的地位。 B.这篇传记通过记述宗白华发现郭沫若并扶植他“崛起”的故事,既赞扬了宗白华的伯乐之功,也肯定 了郭沫若的新诗创作才华。 C.郭沫若对《学灯》有着浓厚的兴趣,就将自己以前的诗作投寄《学灯》,没想到被刊载,这唤起他的胆 量,他的生活和创作从此发生决定性的转折。 D.《学灯》之所以成为闻名遐迩的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之一,与宗白华引入哲学、美学和新文艺,并将其 与过去的学术讨论等内容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密切相关。 8.宗白华为郭沫若的“崛起”提供了哪些帮助?请简要概括。(6 分) 9.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郭沫若的“崛起”源自各种主客观条件,一个人的成功不也是如此吗?请结合 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赞善。从西洋人利马 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 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士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 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 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 丘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 政在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光启曰:“台官测 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古。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 召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测天约说》二卷、《大 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辩时差里 差之法,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 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 无余赀请忧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及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其家遗书。子骥入谢,进 《农政全书》六十卷。诏令有司刊布,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 (节选自《明史·列传》)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忧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及谥光启文定 B. 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忧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及谥光启文定 C. 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忧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及谥光启文定 D. 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忧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及谥光启文定 11.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B.在古代官职的任免术语中,“擢”“陟”“升”都是指提升官职,“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除” 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C.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 殿试三级。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D. “中国”在古代文献中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到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徐光启博学强识,曾跟从西洋人利马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等技术,完全掌握其方法。继而遍习兵机 等其他书籍。 B. 徐光启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他负责编写的《测天约说》二卷等著作中,有关论述时差里差的方法最为 详细周密。C. 徐光启胸怀大志,可是不被重用,几起几落,曾先后遭到兵部尚书崔景荣、御史丘光麟和魏忠贤的党羽 智铤弹劾。 D. 徐光启堪称治国经世之才,可遗憾的是,等到他掌握大权时,年纪已老,又赶上奸臣专权,其抱负无法 得以实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5 分) (2)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思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来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920 年 1、2 月间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本诗的主体形象是炉中煤,表达了诗人眷念祖国、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感情。 B.诗的第二节从煤的外形与内心的比较,进一步诉说自己的衷情,表白自己虽然卤莽直率,但胸中却有 “火一样的心肠”。 C.诗的第三节交代煤的出身,隐喻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 D.诗的第四节进一步说出自己的心愿。“自从重见天光”,隐喻革命将起的中国;“燃到了这般模样”,表 达了诗人渴望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15.“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将“燃”字换成“爱”或“思念”,好不好?为什么?(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6 分) (1)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 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冲也有意境相近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友人 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 2 ) 毛 泽 东 面 对 壮 美 的 山 河 、 广 阔 的 宇 宙 , 触 景 生 情 , 思 考 深 远 : 怅 寥 廓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沁园春·长沙》 (3)李白的《行路难》一诗中,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____,___”,表现了他对前途感到茫然的感情。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时光不断地在流转,任谁也不能攀住它停留片刻。“( )”我们每天撕一张日历,日历越来越 薄,快要撕完的时候便不免矍然一惊,惊的是又临岁晚,假使我们把几十册日历装为合订本,那便象征我 们的全部的生命,我们一页一页的往下扯,那是什么样的滋味呢?“冬天一到,春天还会远吗?”可是你 一共能看见几次冬尽春来呢? 不可挽住的就让它去罢!问题在于我们所能掌握的尚未逝去的时间,如何去打发它。梁任公先生最恶 闻“消遣”二字,只有活得不耐烦的人才忍心地去“杀时间”。他认为一个人要做的事太多,时间根本不 够用,哪里还有时间可供消遣?不过打发时间的方法,亦人各不同,士各有志。乾隆皇帝下江南,看见运 河上舟楫往来, ,顾问左右:“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和坤侍卫在侧,脱口而出:“无非名利二 字。”这答案相当正确,我们不可 。不过三代以下唯恐其不好名,大概名利二字当中还是利的成分 大些。“ 。”时间即金钱之说仍属不诬。例如我翻译莎士比亚,本来计划于课余之暇每年翻译两部,二十年即可完成,工作计划虽然详细,但 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造成的。翻译完成之后,体力渐衰,有 之感。假使年轻的时候鞭 策自己,如今当有较好或较多的表现。然而悔之晚矣。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二十年即可完成,虽然工作计划详细,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造成的。 B.二十年即可完成,虽然工作计划虽然详细,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造成的。 C.二十年即可完成,工作计划虽然详细,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 D.二十年即可完成,虽然工作计划详细,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引用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B.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C.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不绝如缕 以人废言 有钱能使鬼推磨 力所不及 B.熙熙攘攘 以人废言 有钱能使鬼推磨 力不从心 C.不绝如缕 因噎废食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力所不及 D.熙熙攘攘 因噎废食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力不从心 20.下面是一位老师的某学生日常表现日记。请根据这些内容为该同学写一段评价性文字。要求:评价要 客观,语气要委婉,有利于该同学的发展,不超过 60 字。(5 分) (1)4 月 13 日:上午第一节课迟到,下午课外活动报名参加学校演讲比赛训练。 (2)5 月 21 日:下午第二节在教室睡觉,语文老师在课上宣读了他的一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的演讲作 品。 (3)6 月 15 日:在县运会上创造一百米和跳高两项县纪录。 (4)7 月 10 日:在高中期末统考中作弊。 21.下面的诗歌是《为世界化妆》的节选,请在横线处补上合适的诗句。(6 分) 画一个地方, 曲桥热情吻雾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冷无处安详。 阳光不锈,万物健康疯长, 鸡犬鸣于夜,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乡明月朗朗, 路虫鸣两旁。 画一个地方, 白云悠悠, 鸽子飞翔。 苛责非难消逝。 泪花凋零,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妇檐下语飞扬, 牧童山腰歌荡漾, 校园书声琅琅, 欢笑遍山庄。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腾讯发布的《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显示,52%的年轻人在朋友圈屏蔽了自己的父母。相当 一部分年轻人发朋友圈,其实就没有打算和父母分享,主要分享对象是同龄的好友们。据记者采访,他们 有的为了报喜不报忧,有的觉得自己的生活不能被父母理解……而对于被子女屏蔽一事,多位父母回答: 装着不知道,理解但很失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亮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2019-2020 学年第一单元测试题 语 文(二)答 案 1.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 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B 项,“划时代的科学发现都以论文呈现”表述错误,原文说的是“划时代的科学发 现差不多都是以论文为呈现形式”。且“凸显了论文的科学性”于文无据。2.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 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A 项,“使诗歌鉴赏迈上新台阶”分析错误,原文说的是“但这改变不了标准化时代 精致的平庸的本质”。 3.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 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C 项,“理性”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用分析、归纳与综合的理 性思维去规训感性、直觉的艺术思维会适得其反”。 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 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 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 项分析错误,“避免”说法过于绝对;C 项分析错误,“简陋 的厕所设施使厕所问题成为制约着城乡文明提升的一块短板”归因片面;D 项,“厕所文明的脆弱性增大了 支撑现代厕所文明的基础设施瘫疾的风险”因果倒置。故选 B。 5.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 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D 项分析错误,“直接关乎社会稳定与否 的制度革命”夸大问题,“制度革命”亦不准确。故选 D。 6. 【参考答案】①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卫生厕所覆盖率,切实改善厕所的设施和废水处理系统。②加快科技创 新,走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③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的卫生意识,提升文明素养。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 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我国的厕所革命取得明显成效,但是欠发达地区和农 村地区的厕所设施和卫生条件还比较落后,问题比较突出。有效推动厕所革命,需要从以下两个大方面入 手:①从物质层面: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卫生厕所覆盖率,切实改善厕所的设施和废水处理系统。加快科 技创新,资源化处理厕所废物,变废为宝,让“厕所革命”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重要一环,走 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②从精神层面: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的卫生意识,倡导培养良好的文明如 厕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7.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 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A 项,“宗白华奠定了郭沫若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错,根据文意,是《女神》奠定了郭的地位;C 项,“就将自己以前的诗作投寄《学灯》,没想到被刊载,这唤起他的胆量”错误,是 郭沫若在《学灯》上读到康白清的,唤起了自己的“胆量”;D 项,“同等重要”错误,文中无“同等重要” 的信息,无中生有。故选 B。 8. 【参考答案】①提供机会。宗白华看重新诗,在《学灯》上开辟《新文艺》专栏刊载新诗,后来又取消 《新文艺》栏而代之以《新诗》栏,为郭沫若的“崛起”提供了舞台,并以惊人的气魄接二连三地大量发 表郭沫若的诗作,给了郭沫若向世人展现才华的机会。②慧眼识珠。宗白华不重郭沫若的名气而看重作品 的实际价值,并且敏锐地判断出郭沫若具有不可估量的创造力。③欣赏指点。宗白华欣赏郭沫若的诗作, 并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创作意见,既鼓舞了郭沫若,也帮助了郭沫若提高创作水平。 【解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 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此题要求回答宗白华为郭沫若的“崛起” 提供了哪些帮助,注意根据文中的情节作答。此题可根据文中的情节“1919 年 8 月 15 日《学灯》开辟《新 文艺》栏,开始刊载新诗。宗白华从大量来稿中发现了字体秀丽的日本来件,深为留学生的浪漫热情所感 动。他没有因为上面陌生的作者名字而看轻作品的实际价值,不久署名‘沫若’的诗作《鹭鸶》与《抱和 儿浴博多湾中》在 9 月 11 日《学灯》刊出”“宗白华鼓励比自己年长五岁的郭沫若尽量写诗,为此,1920 年 1 月宗白华在《学灯》取消了《新文艺》栏而代以《新诗》栏”“郭沫若凡有诗寄去,宗白华毫无保留 地发表,甚至有时用《学灯》整个篇幅”“宗白华不仅是郭沫若新诗的最初编发者,而且是第一位评论者 和鉴赏家”等内容概括。 9. 【参考答案】①一个人的成功,需要自身具备相应的才华。郭沫若不仅具有爱国的热情,还有过人的胆量 和惊人的创作才华,这是他成功的基础和必要条件。②一个人的成功,需要慧眼识珠的伯乐。宗白华不重 名气只重才情的选诗标准,发现了郭沫若,给了他知音般的理解。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给他的生活和创 作带来决定性的转折。③一个人的成功,需要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宗白华为郭沫若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他开辟专栏刊载新诗,大量编发郭沫若的诗作,成为中国报刊史上罕见的现象。④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得 到帮助,并不断提升自我。宗白华不仅给郭沫若提供舞台,还品评鉴赏郭沫若的诗,赞扬其特点长处,也 指出其缺点不足,为郭沫若提升自我指明了方向。(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其中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即可, 要求有理有据。任答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此题考核探究能力,探究的内容是人“崛起”的主客观条件,注意现结合传主的经理分析,然后 再结合自己分析。如根据文章的内容“1918 年 11 月,宗白华开始担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 编,宗白华就是在这期间发现和扶植了郭沫若”“在宗白华的建议下,1919 年 8 月 15 日《学灯》开辟《新 文艺》栏,开始刊载新诗”“宗白华从大量来稿中发现了字体秀丽的日本来件,深为留学生的浪漫热情所 感动”“当时郭沫若在日本福冈九州大学医学部学习,出于爱国热情,他集合几个同学组织了一个小团体 ‘夏社’,出油印小报”“在编印小报过程中,他经常阅读上海的《时事新报》,《学灯》引起了他浓厚的兴 趣”“这次作品第一次变成了铅字,给他的生活道路和创作历程带来了决定性的转折”“宗白华以敏锐的洞 察力,判断出年轻诗人胸中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创造力,看到一颗珍珠正在东洋岛国烁烁闪光”“在现代文 学史上,宗白华不仅是郭沫若新诗的最初编发者,而且是第一位评论者和鉴赏家”概括答题要点。 10. 【答案】C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 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 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 不能断开或应定需要断开的地方先断开,用排除法。本题中:“御史言”要断开,因为光启已经去世,故 御史不可能跟光启说,排除 B 项,D 项;“囊无余赀”的意思是御史说光启去世时口袋中没有多余的钱财, 故请求皇上加以抚恤,排除 A 项。本题选 C 项。 11. 【答案】B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 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 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 项,“除”指拜官授职。与“谪”相近的应 该是“贬”,指降职并外放。 12. 【答案】C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 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 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 项,崔景荣和 徐光启只是“议不合”,未弹劾他。所以选 C 项。 13. 【参考答案】(1)当时辽东战事正吃紧,没有答应他的请求(不能依照他的要求(行事))。徐光启上书力 争,才批准给了他少量(或“稍微给了他一点”)民兵和武器军械。 (2)崇祯帝赞扬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升他为礼部尚书。当时,皇帝因为日食预报发生错误,想要处分(治 罪、责罚)钦天官(台官)。 【解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 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 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 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方”:“正”;“疏”:“上书”;“稍”:“稍微”;“乃”: “才”。第二句关键点:“之”:“他的意见”;“擢”:“升迁,提拔”;“以”:“因为”;“失验”: “发生错误”;“罪”:“处分,治罪,责罚”。 【参考译文】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省试考中第一名举人,七年后考中进士。由庶吉士做到赞善。 曾跟从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完全掌握其方法。继而全面学习军事、屯田、盐政、水利等 各种书籍。杨镐四路兵马丧失于辽东,京城大为震惊。徐光启几次上书要求让自己去练兵以报效国家,神 宗皇帝嘉许他的雄心壮志。越级提升为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在通州练兵时,他上奏陈列了十条建议。当 时辽东战事正吃紧,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徐光启上书力争,才批准给了他少量民兵和武器军械。没过多久, 明熹宗即位。徐光启因自己的抱负不得施展,请求辞职而去,没获得批准。接着因病请假回乡。辽阳被攻 破,熹宗下令起用他。回到朝中,他大力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以供守城用。熹宗同意他的看法。正考虑 采纳他的建议,而徐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的建议不一致,御史丘兆麟弹劾他。他又称病请假回家。天启 三年以原官起用,接着升为礼部右侍郎。天启五年,魏忠贤勾结智铤弹劾他,他丢掉了官职而闲居。崇祯元年被召回朝廷,又提出练兵建议。不久,以左待郎负责礼部事务。崇祯考虑国家财政困难,命 朝廷大臣提出整理屯田和盐政的好办法。徐光启说,屯政的关键在于垦荒,盐政在于严禁私盐的贩卖.崇 祯帝赞扬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升他为礼部尚书。当时,皇帝因为日食预报发生错误,想要处分钦天监台官。 徐光启说:“钦天监预测天象是本照着郭守敬的方法,元代已经出现了应当发生日、月食而没有发生的情 况。郭守敬尚且如此,所以不能责怪钦天监台官计算出差错。我听说,任何一种历法使用久了,就必定会 出现差错,宜于及时修正。”崇祯帝听从其言,下诏请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来推算,进行改 历的工作。徐光启任监督。四年春季正月,徐光启送上《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 卷、《黄赤距度表》一卷。当年冬季十月初一日,发生日食,又进上测候四说,其中以论述时差里差的方 法最为详细周密。 崇祯五年五月,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要事务。随即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徐光启 颇有治国经世的才干,而且立志用于当世。不过,到被信任而掌权时年纪已老,又恰逢周延儒、温体仁独 断专政,不能够有所倡议。第二年十月去世。赐诰封少保。御史说,徐光启盖棺下葬时,口袋中没有多余 的钱财,请朝廷加以优厚抚恤,以使贪赃枉法者感而羞愧。崇祯帝采纳御史意见,于是赐徐光启谥号为文 定。过了较长一段时候,皇帝想到徐光启博学强识,要他的家属把遗留下的著作送上。徐光启的儿子徐骥 入朝谢恩,进献上《农政全书》六十卷。崇祯帝下诏命令有关部门刊刻颁布,加赠太保,并录用他的孙子 为中书舍人。 14.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 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 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C 项,“诗的第三节……隐喻自 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错误,诗的第三节隐喻自己长久积蓄心中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无愤懑 之情。故选 C。 15. 【参考答案】不好。“燃”字既紧扣题目“炉中煤”,又表达对祖国的炽热之情,用“爱”或“思念”既不 能和题目照应,表达的感情也不如“燃”字表达得强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将‘燃’字换成‘爱’或‘思念’,好不好?为什么”,这是针 对炼字设题,然后理解该词的意思,再从表情达意以及诗歌结构上分析效果。答题的时候,先明确观点, 即“好”或“不好”,一般遵循作者的观点,即“不好”,然后分析该字或词的效果。“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结合语境可知,该句使用拟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又用拟人法把祖国 比作“我心爱的人儿”,以煤自况,寄寓着诗人以身许国、积极进取的爱国情怀,其中“燃”意思是“燃 烧”,该词能让人感觉到作者对祖国情感的炽热,同时诗歌标题是“炉中煤”,“燃”与标题的“炉中煤” 呼应。 16. 【答案】(1)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2)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3)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解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怅”“箸”,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 1 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17.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 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画 线句子:二十年即可完成,工作计划虽然详细,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造成的。有两处语病, 一是关联词语语序不当:把“虽然”放在“工作计划”前面;二是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故选 D。 18.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语句复位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特点把握,这 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 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 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是朱熹用切身体会告诫年轻人的经验 之谈。说明人生到老,学问难成,因而必须爱惜光阴。“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那时正是青春年少的 时候,不要辜负这大好时光。“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由时光的流逝,自然联想到人生易老,年华难 驻。这样,诗意自然而然地转到对光阴的珍惜。而 D 表达时间飞逝之感,符合文意。故选 D。 19.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 正误。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 热闹拥挤。语境说的是“运河上舟楫往来”,指人多,所以用“熙熙攘攘”;以人废言:因为说话人地位的 低下或犯有错误就不采纳他所说的正确的意见。因噎废食:比喻因小而废大或怕做错事而索性不干,贬义 词。语境中是指和珅说的话,所以用“以人废言”;有钱能使鬼推磨:俗语,形容有了钱,什么事情都能 办到,金钱万能。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旧时俗语,本义是“人为了追求金钱,连生命都可以不要,鸟 为了争夺食物,宁可失去生命”,引申义为“生物在难以保全自身生命的情况下会尽全力尝试”。语境中指 的是“时间即金钱之说”,所以用“有钱能使鬼推磨”;力所不及:凭自己的力量不能做到。力不从心:意 思是指心里想做某事,但是力量不够。语境中是指翻译的力不从心的感觉。故选 B。 20. 【参考答案】你的文采和口才令人倾倒,你在竞技场上的英姿让人佩服;守时、好学、诚信,更会让你如 虎添翼,老师相信这些都难不倒你。祝你成功!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语言的综合运用的能力,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所给语境的把握,对题干的把握:评 价要客观,语气要委婉,有利于该同学的发展,不超过 60 字。根据对学生平时表现的把握,该学生平时 的小的行为习惯较差,但是综合素质很强,所以在写评价语的时候首先要客观、其次要以发现优点多鼓励 为主,先提出表扬后指出问题。 21. 【参考答案】①翠柳羞涩含烟;②百花忙陌上;③心花已怒放。【解析】此题考查补写诗句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诗歌,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 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①处,所填内容除了要与 前一句“曲桥热情吻雾”内容相关外,还要与这个句子的格式一致,即“主体+情态+动态”的格式。②处要与 句“鸡犬鸣于夜”内容相连,句式相同,即“主体+动作+补语”。③处的关键在于理解内容,上句说的 “泪花凋零”,意思是因为“苛责非难消逝了,故不再哭泣,心情转好,所以下一句应该是表现好心情的 句子。形上要注意与上句押韵。 22. 【写作指导】本题考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选取一个角度,亮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 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 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本题作文材料以社会热点为话题,与考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考 生可以做到有话可说。对于在朋友圈屏蔽父母的做法,可结合材料中的信息或自身实际分析其是否合适, 无论是赞成或反对,只要言之有理有据即可。考生也可由该材料来探讨其反映出的家庭、社会等方面的问 题。作文时,参考立意:①友圈屏蔽父母,实际是关上了一扇与父母沟通的大门;②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过度关 心与说教问题不容忽视;③屏蔽父母是不理智的行为,反映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代沟”;④父母在孩子成长 过程中应学会放手,用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孩子;⑤屏蔽有其主客观因素,更多的是不想父母担心的善意行 为;⑥尊敬父母,感受父母之爱,从朋友圈不再屏蔽父母开始;⑦尊重和理解孩子的选择,沟通的方式有 很多种,少一个朋友圈又如何;等等。 第二单元测试题 语 文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新批评“反讽”理论的主要阐述者是布鲁克斯。用他的说法:“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我 们称之为反讽。”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反讽”概念的目的仍然是揭示语义在文学文本中的复杂变化。根据新批评“文学性”观念,文学文本的基本特征是语义朦胧和语义多重。“反讽”这一语言 现象正好符合这一文学定义。正因为这个原因,“反讽”就成为新批评最常用的概念之一。 从语义学立场来看,“反讽”本是指一种“正话反说”或“所言非所指”的语言现象。在“反讽”中, 字面上的意义与实际的意义有所不同甚至截然对立。根据语言学观念,任何一个符号都存在于一定的语境 当中,符号的意义会因语境而产生变化。“反讽”产生的原理同样如此。在“反讽”现象当中,语言符号 巧妙地使用某个特定的语境,从而让一个符号不再表达其本义,而是表达另一个相反的意义。这样,一个 “反讽”就产生了。 从符号学能指与所指构造角度看,“反讽”实际上是一个符号能指与所指的断裂情形。语言本是一种 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确定不移的、无可更改的。然而,“反讽”的出现却使一个符 号的能指不再指向其约定俗成的固定所指,而指向另一个能指。 科学文本对语言的使用就完全合乎语言的约定规则和编码原则,坚决避免出现能指与所指的断裂。文 学文本则有意采用各种手法来违反语言的约定规则,从而使文学文本成为语义朦胧和复杂的符号系统。 不难看出,“反讽”的实质仍然是语义的变形化和复杂化。在新批评看来,“反讽”是“文学性”的 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形成“文学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反讽”一向被认为是一种 偶然使用的语言技巧,或至多是一种修辞格。新批评则将“反讽”上升到“文学性”的高度,将它视为语 义变化的典型现象,从而使之成为文学文本的根本属性。维姆萨特与布鲁克斯在其合著的批评史中坚持将 新批评改名为“反讽诗学”(ironic poetics)。关于“反讽”,他们明确指出:“我们可以把‘反讽’看 成一种认知的原理,‘反讽’原理延伸而为矛盾的原理,进而扩张成为语象与语象结构的普遍原理。”既 然“反讽”是一种语义变化,尤其是字面义与真实义的矛盾状态,那么其语义结构一定会表现为多种不同 的构成形态。赵毅衡先生在《新批评》一书中曾把“反讽”分为“克制叙述”“夸大叙述”“正话反 说”“疑问式反讽”“复义反讽”“悖论反讽”“浪漫反讽”和人物主题与语言风格上的“宏观反讽”等 多种类型。无论何种“反讽”类型,都呈现出语义叠加和语义多重的特征。它大大增加了文本的语义层次, 有力地强化了语言的可感性。 (选自文宇《文本语义结构的朦胧之美》,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反讽能使语义变得复杂,因而新批评常常使用这一概念。 B.在反讽中,字面意义与要表达的意义还是不宜完全冲突。 C.语言是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文学文本却常常突破约定规则。 D.反讽不只是语言技巧,是“文学性”特点和手段的统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先从语义学和符号学两个角度论证了“反讽”的特征在于“正话反说”或能指非所指。 B.文章用科学文本与文学文本对比,是为了突出文学文本语言的“语义朦胧和复杂”。 C.文章推进一层,论述了新批评将“反讽”上升到“文学性”高度,提高了反讽的地位。 D.文章列举《新批评》中多种“反讽”类型,以论证“反讽”具有语义叠加和语义多重的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面鲁迅作品的四个例子中不是典型反讽的一项是(3 分)( ) A.《孔乙己》以幽默轻松的笔调写悲剧。B.《祝福》中“祝福”这一情境的设置。 C.《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对阿长讲述“长毛”故事的感受。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关于捕鸟的描写。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①记者肖英:在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中,您曾有过多次选择,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寻找生活方向的? 王洛宾: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因为从小爱唱歌,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毕 业后,我想去法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太抽象,是很难实现的。 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召唤着我。几经辗转,我终于来到了大西北,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走过青 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我终于发现,那里的民歌很美,我非常喜欢。渐渐地,这种喜欢不再是简单的爱 好,而成为一种嗜好。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 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②记者: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您想过拥有辉煌吗? 王洛宾:少林寺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想学武艺,可师傅让他先学用脑袋开门、关门,几年后,小 和尚对师傅说:“我该学武艺了吧?”师傅说:“你已经学成了。”小和尚不信,于是与师兄弟们比武, 用脑袋一撞,把他们撞出去几丈远…… 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 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 ③记者: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并不浪漫、是什么信 念支持您走过这几十年的岁月? 王洛宾:到大西北的时候,我已是中年。一天,走在新疆戈壁滩上,一块五六丈高的大石头突然出现 在我的眼前,石头上刻着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也是由一粒粒细沙结成的。”这是一句哈萨克谚语, 这句谚语极大地鼓舞了我。即使我一天只写一个音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我还能完成三百六十五个音 符。我就是一粒细沙,只要不倒下去,慢慢积攒总会变成岩石。 ④记者: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音乐带来更多的是坎坷与磨难,为什么您始终没 有放弃音乐创作? 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然而,也是音乐在最痛苦时救了我,所 以,我并不抱怨。 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这就好 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恰恰相反,那时候, 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些,况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 ⑤记者:作为一个“民歌大王”,您是怎样看待近年来我国通俗音乐的流行的? 王洛宾:无论任何音乐,都应该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美化。对于一个人来说,民族语言是最具体、最 生动,也是最庄严的。前些天,达坂城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塑成之后请我去剪彩、题字。我是这样写 的:“世界上的朋友都会唱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到新疆来看才知道,达坂城的姑娘不仅辫子长而且心地 最善良。”剪彩仪式上,达坂城“封”我为“荣誉市民”。4.对王洛宾引用小和尚故事的用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用脑袋开门、关门就是学武艺 B.辉煌存在于持续不断的努力中 C.二十年不可能堆起喜马拉雅山 D.广泛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助成功 5.从全文看,王洛宾将一生奉献给民歌创作的原因很多,下列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青年时代喜爱音乐艺术并接受了专业训练 B.西北民歌的强烈吸引与创作冲动 C.早年为去法国留学而开始关注西北民歌素材 D.挫折中感受到音乐是心灵的抚慰 E.从小就想在音乐创作中拥有辉煌 6.第③、④两节访谈中,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4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周小胖,跟上! 麦子 在一个春日的黄昏,爷爷将将周小胖带回了家。看到周小胖的第一眼,我和爸爸妈妈都吓了一跳:灰 黑色的皮毛,瘦骨嶙峋的身材,鼻上、身上长满发出恶臭味的癣,一条细长的尾巴则紧贴在左后腿。我们 没有办法拒绝周小胖。除了它瘦得可以数得清的一根又一根的肋骨外,还因为它怯怯而茫然的眼神。 经过大半年的调养,周小胖居然慢慢“胖”了起来,皮里有了肉,骨头隐进了肉里,身上的癣疤也渐 次褪去,长满光亮的毛,眼睛也变得清亮清亮。爷爷暗地里为此得意,常带着欣喜的目光,默不着声地看 着周小胖,就像他曾看着我那样。 在第三个年头,它的右眼突然蒙上了一层白翳。爷爷找来兽医,说是已经太迟,无法手术。就这样, 本来就有些难看的周小胖成了一只独眼狗。 独眼的周小胖除了像从前一样,常在房前屋后瞎转悠外,还常随在爷爷的后面,像保镖似地跟着他。 随着年龄的增长,爷爷的记忆越来越差。一开始是忘带家里的钥匙、忘关水龙头之类的小事,但慢慢 地连熟悉的路、熟悉的人也开始模糊。那时,爸爸妈妈忙着镇上新开的饭店,而我要上学,家里就常常只 剩爷爷和周小胖。 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我们回家后四处都没见着爷爷,而候在院前的周小胖看见是我们,似乎也很失 望。 “小胖,爷爷呢?”妈妈责问。周小胖茫然地看着妈妈。它还没有完全明白过来。后来,李婆婆告诉 我们,说看见爷爷在岭上将周小胖撵回了家。 我们开始找,可是没有找到。很晚的时候,我们才回到家里。“周小胖,爷爷不见啦!”回去后,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等候我 们很久的周小胖狠狠地踹了一脚。 “汪——汪。”这一次,周小胖好像听懂了,呜咽地叫了两声。过了一会儿,妈妈端食给周小胖时, 却发现它不见了。 “人不见了,连狗也跑了。”妈妈急得直掉泪。“是不是周小胖去找爹了?”爸爸猜测。于是,我们 又拿上电筒,沿着大道,重新开始寻找。 我们一路走,一路叫着爷爷和周小胖。大概过了三小时,我们借着月光、电筒光,突然发现对面的山 坡上行来一人一狗。正是爷爷和周小胖! 原来,爷爷早上准备去亲戚家,没想到遇上一熟人,唠叨了几句,就又给迷路了。因为,走的是人迹 罕至的山路,所以一直没有人发现,直到周小胖将他找到。自从发生这事后,爷爷走到那里,周小胖就跟 到那里,无论爷爷怎么吼它、赶它,都死乞白赖地跟着。 那年的暑假,在炎热的八月,妈妈和我带着爷爷,还有周小胖到爸爸开的饭店。因为客人多,我和妈 妈忙着招呼客人,爷爷和周小胖在门口坐着。过了一阵,突然有人叫我们,说爷爷上了一辆中巴车。“周 小胖呢?”我们问。“跟在车屁股后撵着。” 爸爸忙骑着摩托车朝报信人说的方向追去。 追上周小胖时,它已经累得不行了,嘴里甚至吐出了白沫,看到爷爷下车的瞬间,它居然一下趴在了 地上。过了几天,它又恢复过来,只是左后腿无缘无故就给瘸了。 以前它总是跟在爷爷的后面,“追车事件”后周小胖就绕到了爷爷的前面。它领着爷爷去菜地,领着 爷爷去看庄稼,带着爷爷去村尾的樟树下乘凉,或是岭上晒太阳。这个时候的爷爷就像一个小孩子,周小 胖走到那,他就跟到那,一如从前他走到那,周小胖跟到哪。 后来爷爷住了几次院后便卧床不起了。陪伴爷爷的除了电视、收音机,便是周小胖了。爷爷是在一个 栀子花开的清晨离去的。爷爷走的最后一刻,不是爸爸妈妈,也不是我陪在他身边,而是周小胖。爷爷去 世后,周小胖在他的房里整整待了三天三夜。它不吃不喝,只是呆呆地趴在地上。 周小胖没有了从前的生气,更加木讷,更加绵沓,走路也缓缓的,而无论多么软滑的食物都会在它的 嘴里停留很久。过了一段时间,周小胖不知怎么找到了山坡上爷爷的坟墓。从那以后,它就常常慢慢地踱 到那里,坐在那里,躺在那里,或是趴在那里,晒太阳,听鸟叫,或是就那么呆呆地看着远处。偶尔,它 会站起来,用那只独眼,凝望着爷爷放在墓碑上的相片;“汪”,偶尔,它也会叫一声,仿佛在和爷爷说 着什么。 爷爷是走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而周小胖是走在一年后的金秋。它在我们家一共待了整整 11 年, 我们一直不知道它真实的年龄,我们只是知道它寿终正寝。 (选自《意林》,有删节) 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故事情节并没有多少大起大落,而是娓娓讲述了人与狗相处的故事,主题十分温馨而美好。 B.作者采用了精彩的细节描写,将“周小胖”的忠诚展示得淋漓尽致,“周小胖”不愧为一只“义”犬。 C.“我”全家对“周小胖”有着深厚的感情,这可以从他们对“周小胖”的这一称呼上看得出来。 D.作者认为在动物权益日益得到尊重的社会背景下,“我”全家早已把“周小胖”看作家庭的成员之一了。 8.文章以“周小胖,跟上!”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 分) 9.文章开篇,详细描述了“周小胖”刚来时的囧样,有何用意?(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曾伯祖奭,高祖朝宰相。父镇,太常博士,终侍 御史。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伴。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 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 顺宗即位,王叔文、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 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 蛮瘴崎岖堰厄蕴骚之人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 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挚友,胡忍 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 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 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 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堰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 文 B.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堰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 文 C.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瘴崎岖堰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 以文 D.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堰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字,我国古代,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有某种关联的名字。 B.河东,即黄河以东,在文言文中“河”一般特指黄河。 C.元和,唐朝年号,同《琵琶行》中“元和十年”的“元和”。 D.京师,古代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也可指京城的军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柳宗元少有才华。他小时候就聪明出众,富有文采,下笔构思,可与古人相提并论,当时同窗都推崇 他。 B.柳宗元受到器重,唐顺宗即帝位后,特别看重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引入禁宫之中,一起商议 大事。 C.柳宗元重视友情。刘禹锡被调任播州刺史,柳宗元担心刘禹锡不方便去蛮地做官,请求与刘禹锡互换 任地。 D.柳宗元提携后辈。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一些学子慕名而来,拜他为师,在他门下学习的人,都会成为 名士。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2)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5 题。 南乡子·南北短长亭 刘秉忠①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注】①刘秉忠:元代前期政治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古诗词中“长短亭”的意象历来是与羁旅漂泊之意连在一起的,本词中作者又进而在前面加了“南北” 二字,使这长长的“行路”更显得漫漫不尽令人生愁了。 B.“灯”照明的不仅是羁旅中的孤舍,实际上更有主人公那颗孤寂的心。有了这“一檠灯”,整个凄寒的 词境也顿然增添了几分暖意。 C.本诗尾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 的情感是一致的。 D.羁旅之感是唐宋词中最常见的内容之一,不过这首小令不同于那类情事虚拟化的作品,词中所写实为作 者数十年鞍马劳顿、漂泊天涯的生活感受,自然也就显得格外亲切和感人。 15.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6 分) (1)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下雨前乌云密布、天 昏地暗的景象。(2)范仲淹《渔家傲》“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又包含功业未就、无法 归家的无奈。 (3)《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奖赏违法行为举报人,不妨引入“罚款分享”制度。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美国百强企业辉瑞 公司长期存在不当营销行为,2009 年________,被美国司法处以二十三亿元的高额罚金,其中的一亿两千 万美元由六名举报人分享,每人平均得到两千万美元的奖金,调查之初,由于辉瑞公司行事隐秘,美国司 法部________。幸有辉瑞公司和医院内部知情者举报,案子才________,真相最终大白于天下。这是美国 实行举报人分享罚金制度以来,颁发的奖金最高的一次。正是有巨额奖金的激励,才有人站出来提供线索, _________者才能受到相应的处罚。虽然我国和美国国情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但美国的“罚款分享”制 度值得我们借鉴。 ( )。证人、举报人的生存权利与人身安全如果都没有保障,百姓即使都有一颗善良、正义 的心,以后谁还愿意冒着生命危险于不顾检举犯罪线索?因此,有必要完善举报人人身、财产保护等制度, 细化权利保护程序,千方百计保护好举报人。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重奖举报人不难做到,但完善举报人保护机制并非易事 B.我们不仅要重金奖赏举报人,还要完善举报人保护机制 C.建立重金奖赏举报人的制度很有必要,建立举报人保护机制也很有必要 D.我们既要借鉴美国的“罚款分享”制度,还要借鉴其举报人保护制度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东窗事发 不知所措 否级泰来 以身试法 B.祸起萧墙 束手无策 否极泰来 铤而走险 C.东窗事发 束手无策 峰回路转 以身试法 D.祸起萧墙 不知所措 峰回路转 铤而走险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证人、举报人的生存权利与人身安全如果都没有保障,即使百姓都有一颗善良、正义的心,以后谁还 愿意不顾生命危险举报犯罪线索? B.如果证人、举报人的生存权利与人身安全都没有保障,百姓即使都有一颗善良、正义的心,以后谁还 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提供犯罪线索? C.证人、举报人的生存权利与人身安全如果都没有保障,百姓即使都有一颗善良、正义的心,以后谁还 愿意置生命危险于不顾举报犯罪线索?D.如果证人、举报人的生存权利与人身安全都没有保障,即使百姓都有一颗善良、正义的心,以后谁还 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提供犯罪线索? 20.根据下面文字,拟写新闻标题(不超过 16 字)(5 分) 据新华社北京 9 月 8 日电 8 日在京发布的首份《中国印刷业智能化发展报告》显示,改革开放 40 年 来,我国印刷业的生产能力、覆盖范围、市场运行和产业规模已居世界前列;2017 年我国印刷总产值达 1.2 万亿元,同比增长 4.6%。 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首次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 8 日在京开幕,大会的主题是“聚焦智能化”,探 寻印刷行业智能化升级发展新路径,引领我国印刷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印刷业“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了“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的发展方 向。智能化作为印刷业未来发展的四个重要方向之一,将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行业高质高效发展方面起 到重要作用。 2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6 分) 2019 年 8 月 9 日,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的 90 岁生日。这位“90 后”老 人,提起水稻良种培育等科研项目时,笑着表示自己还要继续奋斗,“健康快乐超百岁”。 请你为袁隆平院士设计一个蛋糕造型,既能表达对袁老的生日祝福,又能彰显袁老为世人所做的贡献。 不超过 60 字。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般的鱼有储气的鳔,便于上浮与下沉,在水中游动自如。鲨鱼无鳔,只有不停地游动才能避免下沉。 鲨鱼少一个生存条件,却成为“水中霸王”;相反,一般的鱼虽然多一个生存条件,命运却不见得怎样好, 有时还被鲨鱼吃掉。 根据理解,题目自拟,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 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4)字数在 800 字左右。 2019-2020 学年第二单元测试题 语 文(二)答 案 1.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 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 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 项,“在反讽中,字 面意义与要表达的意义还是不宜完全冲突”表述不当,应是:字面意义与要表达的意义可以完全相反、完 全冲突。根据原文“字面上的意义与实际的意义有所不同甚至截然对立”可以确定。故选 B。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 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 行比对。本题中,D 项,“以论证‘反讽’具有语义叠加和语义多重的特征”与原文不符,从文章结尾相 应论述可知,这些“列举”是用以论证反讽的语义结构“一定会表现为多种不同的构成形态”的。故选 D。 3.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掌握“反讽”这一表达方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在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 上,结合所给句子的语意进行判断。本题中,A 项,《孔乙己》幽默轻松的笔调与不幸的内容构成反讽。B 项,“祝福”的一般意义与祥林嫂的悲剧构成反讽。C 项,阿长所述故事的荒诞与作者的敬意构成反讽。D 项,语境对语义的扭曲不明显,语义错层的感觉不明显。故选 D。 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四个选项的对比分析 B 项最恰当,也符合王洛宾所要表达出的意 思。 5. 【答案】CE 【解析】C 项应是“早年没有去成法国留学而开始关注西北民歌素材”、E 应是“从小爱唱歌,报效祖国。 6.【参考答案】将王洛宾与一般人(常人)作比较,试图了解被访者不同于常人之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将王洛宾与一般人(常人)作比较,试图了解被访者不同于常人 之处。这是一般访谈的套路。 7.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 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 差别,做出判断。D 项,“作者认为在动物权益日益得到尊重的社会背景下”的说法属于牵强附会的过度 解读。于文无据。故选 D。 8. 【参考答案】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②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③揭示了 人狗之间的亲密关系,巧妙暗示了主题。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 展;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 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 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文章以“周小胖,跟上!” 为题,有如下作用: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周小胖”的称呼似乎是称呼一个人,当读者读了第一段后, 知道是一条狗,会感到惊奇,会增强阅读兴趣。②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文章对“周小胖”的描写非常细腻。有神态描写,如“它怯怯而茫然的眼神”。有外貌描写,如“灰黑色 的皮毛,瘦骨嶙峋的身材,鼻上、身上长满发出恶臭味的癣,一条细长的尾巴则紧贴在左后腿”“身上的 癣疤也渐次褪去,长满光亮的毛,眼睛也变得清亮清亮”。有动作描写,如“它已经累得不行了,嘴里甚 至吐出了白沫,看到爷爷下车的瞬间,它居然一下趴在了地上”。③揭示了人狗之间的亲密关系,巧妙暗 示了主题。如,“爷爷去世后,周小胖在他的房里整整待了三天三夜。它不吃不喝,只是呆呆地趴在地 上”“从那以后,它就常常慢慢地踱到那里,坐在那里,躺在那里,或是趴在那里,晒太阳,听鸟叫,或 是就那么呆呆地看着远处”“从那以后,它就常常慢慢地踱到那里,坐在那里,躺在那里,或是趴在那里, 晒太阳,听鸟叫,或是就那么呆呆地看着远处。偶尔,它会站起来,用那只独眼,凝望着爷爷放在墓碑上 的相片;‘汪’,偶尔,它也会叫一声,仿佛在和爷爷说着什么”。 9. 【参考答案】①欲扬先抑。与后文狗焕然一新的外观形成鲜明对比;②为下文叙写主人对这只狗的精心照 料的情节张本:②便于下文揭示狗对主人竭尽忠诚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内容、结构等 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内容上,看句段写了什么,有什么独特之处;结构上,根据句段在文中的位置确定, 或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或总结全文,或贯通全文等。文章重要句段的作用要结合文本从人物、情节、 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本题,文章开头,描述了“周小胖”刚来时的囧样,作用分析如下:①欲扬先抑。 与后文狗焕然一新的外观形成鲜明对比。开头这样描写:“灰黑色的皮毛,瘦骨嶙峋的身材,鼻上、身上 长满发出恶臭味的癣,一条细长的尾巴则紧贴在左后腿。”之后这样描写:“周小胖居然慢慢‘胖’了起 来,皮里有了肉,骨头隐进了肉里,身上的癣疤也渐次褪去,长满光亮的毛,眼睛也变得清亮清亮。”这 样可以形成鲜明对比。②为下文叙写主人对这只狗的精心照料的情节张本。在写了周小胖身体变化的同时, 也写了爷爷对它感情的变化。“爷爷暗地里为此得意,常带着欣喜的目光,默不着声地看着周小胖,就像 他曾看着我那样。”②便于下文揭示狗对主人竭尽忠诚的原因。如:“爷爷去世后,周小胖在他的房里整 整待了三天三夜。它不吃不喝,只是呆呆地趴在地上。”“偶尔,它会站起来,用那只独眼,凝望着爷爷 放在墓碑上的相片;‘汪’,偶尔,它也会叫一声,仿佛在和爷爷说着什么。” 10.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 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 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从语意来看,柳宗元先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被贬地的路上, 又再次被贬为“永州司马”。可见“永州司马”应与前面的“再贬”连接,而不能与后面文字连接。排除 CD 两项。“蛮瘴”指“南蛮瘴疠之地”,“蛮”与“瘴”形容被贬地的荒远与艰苦,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B 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湘南重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 陵)司马,柳宗元遭贬逐,经历南蛮瘴疠之地,身处崎岖险阻的环境,这更激起了失意文人的压抑愤恨。 他抒情叙事,把一切都寄寓在诗文中。分析可知,A 项断句正确。故选 A。 11.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 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D 项,“也可指京城 的军队”分析错误,京师,指京畿地区,也指京都。故选 D。 12.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 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 项, “唐顺宗即帝位后,特别看重柳宗元”张冠李戴,“看重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引入禁宫之中,一 起商议大事”的是王叔文和韦执宜,而不是唐顺宗。故选 B。 13. 【答案】(1)如果母子各在一方,就是永远的诀别,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怎么忍心看他落到这种地步呢? (2)柳州当地有种风俗,用男孩或女孩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债主没收为女婢, 柳宗元革除了这种风俗。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 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 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1)“异方”,各在一方; “胡”,怎么;“若是”,像这样。(2)“土俗”,民间风俗;“质”,拿……作抵押;“没”,没收。 【参考译文】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是后魏付中济阴会的遗世子孙。曾伯祖父,是唐高祖时的宰相。父亲柳镇。 是太常博士,终于御史一职。 柳宗元小时候就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下笔构思,可与古人相 提并论。(其文)精心消减、缜密细致,珍贵如同珍珠和贝壳。当时同辈都推崇他。考中进士科,又应试 宏辞科,被授任为校书郎、蓝田县尉。 唐顺宗继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看重礼遇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 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准备重用他,但恰逢在位时间不长,王叔文就失败了, 柳宗元他和七名同僚一起都被贬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湘南重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 (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遭贬逐,经历南蛮瘴疠之地,身处崎岖险阻的环境,这更激起了失意文人的 压抑愤恨。他抒情叙事,把一切都寄寓在诗文中。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伤感。 元和十年(公元 815 年),柳宗元按旧例被调任柳州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调任到播州刺史的 任命,诏书下达后,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的母亲健在但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地去做 刺史,那里是西南边陲,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子各在一方,就是永远的 诀别,我和刘禹锡是好友,怎么忍心看他落到这种地步呢”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 到播洲上任。恰巧裴度也上奏说这事,刘禹锡最终改任柳州刺史。 柳州当地有种风俗,用男孩或女孩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债主没收做奴婢,柳宗 元革除了这种风俗。那些已经被债主没收的,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父母。江岭之间 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凡是在柳宗元门下学习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柳宗元著 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光和十四年(公元 819 年)十月五日去 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灵柩和妻子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 扬他很有义气。 14.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 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 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C 项,“表达的情感是 一致的”解读有误,结合诗歌,情感不完全相同。李词表达的是国破家亡的愁苦之情,本词传达出的是词 人不惧孤寒不夺雅志的精神。故选 C。 15. 【参考答案】①长年漂泊羁旅无期之愁;②数十年的鞍马劳顿之苦;③年过半百的惆怅;④功业未就的哀 叹;⑤不惧孤寒不夺雅志的乐观。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 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 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 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题目明确要求分析全诗抒发了诗 人哪些情感。细读诗歌,“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长短亭”历来与羁旅漂泊之意连在一起, 加上“南北”二字,使这长长的“行路”更显得漫漫不尽令人生愁了,长路“无情”客“有情”,更显出 长年漂泊羁旅无期之愁;“年去年来鞍马上”,写出了数十年的鞍马劳顿之苦;“短鬓垂垂雪几茎”,是说 两鬓苍苍,突出年过半百的惆怅;“何成”更写出功业未就的哀叹;“窗外几竿君子竹”,在此直道“君 子竹”,其深意便在于表达对不为时困而凛然有节的古君子之风的仰慕与追求。煞尾处“时作西风散雨声” 又从听觉感受上来写竹:西风飒飒,竹叶簌簌,好似风吹雨散一般。显然,这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君子 竹”那潇洒无畏的风神,传达出的是词人不惧孤寒不夺雅志的乐观精神。 16. 【答案】(1)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2)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3)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解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俄顷”“勒”“彫”,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 1 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17.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 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 的照应。本题中,括号中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上下文内容可知,选填 B 恰当。A 项,第二段主 要阐述的是完善举报人保护机制的重要性、必要性,而非完善举报人保护机制难易度的问题,故不恰当。C 项,由第二段中“有必要完善举报人人身,财产保护等制度”等信息可知,选项中“建立举报人保护机制 也很有必要”与后文内容不呼应。D 项,第二段没有涉及美国在保护举报人方面的举措,故不恰当。故选 B。 18.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 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东窗事发:指罪行,阴谋败露。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泛指内部发生祸乱。由“幸有辉瑞公司和医院内部知情者举报”等信息可知,选填“东窗事发”恰当。束手无策: 形容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根据对象和语境,选填“束手 无策”恰当。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有时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否极泰来:坏的到 了尽头,好的就来了。考虑到与“案子”搭配,选填“峰回路转”恰当。以身试法:以自己的行为来试法 律的威力,指明知法律的规定而还要去做触犯法律的事。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根据 语境,选填“以身试法”恰当。故答案选 C。 19.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 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原句中“如果”“即使”语 序不当。“冒着生命危险于不顾”结构混乱,“检举”与“犯罪线索”搭配不当。A 项,“如果”语序不 当,“举报”与“犯罪线索”搭配不当。B 项,“即使”语序不当。C 项,“即使”语序不当,“举报” 与“犯罪线索”搭配不当。故选 D。 20. 【参考答案】我国首次举办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或我国首次印刷业创新大会聚焦智能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提炼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审清楚材料的类型以及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提供的材料是新闻,要求是“拟写新闻标题”,然后要回顾新闻标题的构成部分,拟写标题一般是 主体+事件特征(全文侧重点),接着要分析新闻由几部分组成,这几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从材料来看, 这条新闻一共三段,第一段《中国印刷业智能化发展报告》的内容是为了引出第二段大会的召开,因为这 报告是大会中提出发布的,由此可以抓住第二段进行概括,“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首次中国印刷业创 新大会 8 日在京开幕,大会的主题是‘聚焦智能化’,探寻印刷行业智能化升级发展新路径,引领我国印 刷业高质量发展”,新闻的主体是“我国”或“我国首次印刷业创新大会”,如从“我国”的角度概括,应 是“我国首次举办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如从“我国首次印刷业创新大会”进行概括,应是“我国首次 印刷业创新大会聚焦智能化”。 21. 【参考答案】蛋糕为九层,整体造型以田园风光为主,上面点缀以寿桃,最顶上是一把金黄的稻穗。“袁 隆平院士生日快乐”的九字祝福分放在每一层。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为袁 隆平院士设计一个蛋糕造型,既能表达对袁老的生日祝福,又能彰显袁老为世人所做的贡献”,然后考生 要结合材料了解袁隆平所做的贡献是什么,最后结合题干要求进行拟写。从题干可知,所设计的蛋糕是针 对袁隆平 90 岁生日,故蛋糕要能体现年龄;同时袁隆平是研究水稻的,蛋糕的造型上应该与袁隆平的研 究以及贡献相关;最后还要注意生日祝福这一要求,能体现健康长寿之意。 22. 【写作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 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 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单,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 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文章与同 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思考,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 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材料比较简单,主要讲“有鳔”的鱼和“无鳔”的鲨鱼。结合材料内容“一般的鱼有储气的鳔,便于上浮与下沉,在水中游动自如”“命运却不见得怎样好,有时还被鲨鱼吃掉”分 析,“有鳔”的鱼,但是有时还被吃掉。有的人,拥有条件,不积极进取,将会被时代淘汰。结合“鲨鱼 无鳔,只有不停地游动才能避免下沉。鲨鱼少一个生存条件,却成为‘水中霸王’”分析,不停游动避免 下沉,却成为“水中霸王”。有的人,欠缺条件,奋力拼搏,成为强者。可以分别从一般鱼和鲨鱼的角度 分析立意,或综合分析立意。 参考立意:从一般的鱼角度分析立意:一个人拥有一定的条件,要居安思危,积极进取,才不会遭受 失败或被时代淘汰;一个人有优势,更要把握和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时俱进,否则优势也会转化为劣势。 从鲨鱼的角度分析立意:一个人可能条件欠缺,但奋力拼搏,创造生存条件,可以变劣势为优势,出奇制 胜,成为强者;从劣势出发,克服劣势,也会成功的;正视自己,珍惜生命,具有鲨鱼的拼劲才游刃有余, 脱颖而出。综合对以上两个角度把握,还可以从优势和劣势的关系方面立意。 第三单元测试题 语 文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上古神话如何“重生” 林炜圣 日前,酝酿了十余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上映,首日票房冲破 7000 万元人民币。影片《大 鱼海棠》的角色设计主要参考了《山海经》《庄子》等上古神话典籍。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 作国产影视作品,这不是第一次:此前有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也有最近票房大卖的 电影《捉妖记》。 上古神话是指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这些先民口耳相传的故事经过了先秦两汉作 家的记录和再创作,主要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上古神话如何在今天的电影改编中重生?首先,主创者需找到上古神话与当代相呼应的精神内核,创造出既符合神话精神又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形象。神话起源于先民对世界创造性的想象与认识,这种 认识对今天的价值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创作者做好充足的功课,深入地了解上古神话的文化 内涵,借鉴当前神话研究的最新成果,为自己的二度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避免由于自身知识的缺陷而导 致创作时一叶障目、捡了芝麻丢西瓜。《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镌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纹章:鲲鹏、大椿、 凤皇、祝融、貔貅、嫘祖等神话形象汇聚一堂,衣袂飘扬,其姿态动作抓住了中国道家文化的气质,其法 术神力抓住了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影片的人物矛盾设置意在凸显家族伦理、敬畏生死、天道有常等传 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并最终在人(片中的神即人)与大自然的博弈中 获得新的价值平衡。遗憾的是,创作者想塑造的形象过多,每一个都没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 化内涵,模糊和弱化了角色的艺术力量。电影《捉妖记》对上古神话的化用则较为浅层次,其人物塑造虽 取法《山海经》中的异人异兽,但角色的行动则带着好莱坞电影的喜剧色彩,没有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 气质。 其次,上古神话往往并不具备完整的叙事结构,而讲好一个故事并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则是 影视改编的核心。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比如《捉妖记》对妖与人类、妖族内部之间的矛 盾冲突表现得不够充分,《大鱼海棠》对主角椿、湫和鲲之间的情感线索铺展不足,人物动机不合理,故 事主题也不够凝练,比如灵魂交易的情节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主角为理想不断反抗乃至自我牺牲的崇 高感。魔幻电影《指环王》情节虽有拖沓之处,但做到了叙事上的合情合理,并始终紧扣人性对抗恶欲, 最终实现自我救赎的主题,这种创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改编自上古神话的大银幕作品,离不开一个具有代入感的奇观世界。如何善用高科技,并平衡好技术 使用与文化内涵的关系是关键。伴随电影特效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实现虚构形象的写实转化已不 是问题,然而容易被忽视的,是从细节着手,凸显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价值,确保影片整体风格的统一。 上古神话承载了华夏祖先对世界最初的认识和奇谲瑰丽的想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故地。让上古 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当代大众文化的丰富与提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上古神话是指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中的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 B. 在《大鱼海棠》之前,国产影视作品已经多次尝试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如电视剧《远 古的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电影《捉妖记》。 C. 《大鱼海棠》塑造的多个形象均未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捉妖记》也未能传递出 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D. 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可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也可以丰富与提升当代大 众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 只有当代电影充分展示上古神话中体现的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才能让上古神话重生。 B. 要让上古神话在今天的电影改编中重生,主创者不仅要创造出富有上古神话文化内涵的形象,还要让 这些形象和时代审美相契合。 C. 上古神话往往并不具备完整的叙事结构,这导致影视改编往往出现叙事不合理、矛盾冲突表现不够充 分、故事主题不够凝练等问题。 D. 改编自上古神话的大银幕作品要获得成功,关键是要利用电影特效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虚构形象 的写实转化,创造出一个具有代入感的奇观世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只要主创者找到上古神话与当代相呼应的精神内核,创造出既符合神话精神又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 术形象,就能让上古神话在今天的电影改编中重生。 B. 《大鱼海棠》的塑造的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影片的人物矛盾设置凸显了传统伦理价 值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 C. 与《捉妖记》相比,《大鱼海棠》在角色的动作设计上,更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D. 作为一部融合了传统文化的电影,《大鱼海棠》唯一的遗憾是故事没讲好,在故事创作上,《指环王》 值得我们学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丹尼索瓦人,这个已经灭绝的神秘人种正改写我们对人类演化的理解。2010 年,科学家在西伯利亚南 部的一处考古遗址——丹尼索瓦洞发现了一个当时未知的远古人类群。根据保存在一节指骨内的 DNA,研 究人员将他们鉴定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并命名为丹尼索瓦人。这项发现使得那片偏远之地成为了世界上最 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那块骨头属于一名生活在大约十万年前的女性,她的母亲是尼安德特人,而父亲则 是丹尼索瓦人。他们给这位举世瞩目的年轻女性起了个名字:丹妮(Denny)。 继丹妮被发现之后,科学家又在丹尼索瓦洞找到了其他古人类的骨骼残片。很多科学家梦想能找到更 完整的遗骸以及人工制品,这样他们就可以弄清楚丹尼索瓦人的长相、可能的行为模式,种群的分布区域 以及他们与其他人族成员(包括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相遇。 丹尼索瓦人在被发现近十年以后终于成为了研究的焦点,科学家们相信自己很快就能在丹尼索瓦洞以 外的考古遗址挖掘到更多属于这个古人类的遗骸,研究者提出的一种可能性是来自中国的一些不同寻常的 化石也许是丹尼索瓦人的。 (摘编自 Ewen Callaway《丹尼索瓦:古人类的“打卡胜地”,考古学家的宝藏洞穴》) 材料二: 北京时间 5 月 2 日凌晨,最新一期的 Nature 杂志刊发了一项重磅发现,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陈 发成院士领衔的团队,通过古蛋白组学的分析,确认中国甘肃夏河地区出土的一块下颌骨化石属于丹尼索 瓦人。对化石粘附的碳酸盐进行铀系法测年后,确定该个体生活的年代距今至少 16 万年,属于中更新世 晚期。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丹尼索瓦人和青藏高原的史前人类活动这两个国际热点问题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 此次发现,是考古学界首次在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以外确认丹尼索瓦人化石。鉴于目前的丹尼索瓦人 化石属指可数,该下颌骨化石为丰富丹尼索瓦人的形态提供了新证据,也为深入了解东亚直立人、古老型 智人与现代智人的演化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块 16 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也更新了古人类最早踏上青藏高原的时间,表明古老型人类早在中更 新世就踏上了青藏高原。在现代人到来之前,他们已经成功地适应了高海拔的缺氧环境。 (摘编自郭林(丹尼索瓦洞之外的丹尼索瓦人,在中国的青藏高原现身了》) 材料三:关于东亚人群的起源,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均支持非洲起源说。但是也有学者通过对比研究中国和世 界其他地区出土的古人类化石,认为中国人本土起源学说更加合理。 不过,自非洲发掘的古人类化石具有更好的传承体系,从南方古猿到能人、匠人(直立人)再到早期 智人、智人,这个发展体系是完备而详尽的。发展脉络也更加清晰。而中国乃至亚洲目前还没有发现比直 立人更早的化石样本。并且从 DNA 研究来看,我们和北人等直立人也并没有任何直接的血缘关系。 因此许多学者都主张如下观点:起源于非洲的直立人大约在 200 多万年前,辗转来到东亚大陆,在我 国发现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这些直立人一直在东亚生活了一百万年。约在 30 万年前,丹尼索瓦人来到了东亚,在长久的竞争中逐步淘汰了元谋人等直立人。随后,大约在 5 万年前, 更为先进的智人终于开始征服亚洲,以更加迅猛的速度淘汰了丹尼索瓦人,最终进化出了我们的祖先。在 征服丹尼索瓦人的过程中,智人和丹尼索瓦人有过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因此,亚太地区的许多人群依然 携带有丹尼索瓦人的基因,其中又尤以大洋洲、南亚等地区人类基因组内的丹尼索瓦人基因含量最高。 所以不难想象,丹尼索瓦人化石资料的进一步发现,将会给史前人类的进化迁徙研究带来令人鼓舞的 推进,也会让我们更加了解祖先的历史起源。 (摘编自(青藏高原首次发现丹尼索瓦人下颚骨化石》)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科学家通过在丹尼索瓦洞内所发现的一节指骨内测定的 DNA 信息,把这个已经灭绝的神秘人种鉴定为 一个独立的物种,并命名为丹尼索瓦人。 B.根据考古学家研究所测定的数据,丹妮(Denny)是一名生活在大约十万年前的年轻女性,她的母亲是 尼安德特人,而父亲则是丹尼索瓦人。 C.在丹尼索瓦洞找到的古人类的骨骼残片可以帮助科学家弄清楚丹尼索瓦人的长相、可能的行为模式, 分布区域以及他们与其他人族成员的相遇。 D.丹尼索瓦人在被发现近十年以后终于成为了研究的焦点,研究者提出的一种可能性是来自中国的一些 不同寻常的化石也许是丹尼索瓦人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科学家对甘肃夏河地区出土的下颌骨化石的研究,确定了该化石属于丹尼索瓦人,其个体生活年 代属中更新世晚期。 B.甘肃夏河下额骨化石的出土为丰富丹尼索瓦人的形态提供了新证据,也为深人了解东亚人群的起源, 演化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C.尽管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都是在我国发现的直立人群,但从 DNA 研究来看,我们和北京人等直立 人并没有任何直接的血缘关系。 D.丹尼索人约在 30 万年前来到东亚,在长久的竞争中逐步淘汰元谋人等直立人,最终进化出了我们的祖 先,所以我们属于丹尼索人。 6.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拟一个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 25 个字。(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路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 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 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 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 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外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 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 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 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逢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 393 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 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 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 400 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 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 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 束。 公元 402 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公元 405 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 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 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 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 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 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日倦山川异,心念山泽 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 405 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 久喝不上了……” 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属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 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 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 幸甚啊,幸甚!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 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 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 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 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我要 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 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 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 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 《归园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柳先生传》里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 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 的文化符号。 7.下列对传记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少年时,影响陶渊明成长的因素有:祖上曾经的辉煌、良好的家教、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 B. 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前,就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真正有了酣畅淋漓的自由,享受了天人合一的境 界。 C. 陶渊明所构建的桃花源,风景如诗如画,但人文环境不好,实在是无奈寄居之地,后来它成了中国历 代失意文人心灵的寄所和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D. 桃花源是一个心灵的大美所在,想要体验桃花源的境界需要人放下名利。本文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人 生选择的同情和指责。 8.下列对传记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较为合理的两项是(6 分)( )( ) A. “学而优则仕”是陶渊明几次出仕的原因。他是正统文人,有正统的忠君思想,加上少有大志,希望 在仕途大展宏图就不难理解了。 B. 陶渊明仕途经历坎坷。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之后又投奔刘裕,却都不得志,最终在彭泽 令任上辞官归隐。 C. 本文基本按时间顺序展开,结构完整。“幸甚啊,幸甚!归去来!”一段承上启下,表达了作者对陶 渊明最终归隐的肯定和欣喜。 D. 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文章评叙结合,多次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多次使用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等手法,使人物丰满可信。 E. 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所以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 心中也感慨悲苦。 9.请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万历二十年擢进士第一,授修撰,累迁少詹事。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 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曰:清君心,遵祖制,振国纪,信臣僚,宝贤才, 谨财用,恤民命,重边防。帝不省。王贵妃薨,久不卜葬,正春以为言。命偕中官往择地,得吉。中官难 以烦费,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奈何以天下俭乎?”奏上,报可。 琉球中山王遣使入贡,正春言:“中山已入于倭,今使臣多倭人,贡物多倭器,绝之便;否亦宜诏福 建抚臣量留土物,毋俾入朝。”帝是之。四十年,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 所发。正春议黜学贤,谪之麟,而不及主考官。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因劾正春徇私。正春求去,不许。 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诗教复劾正春,正春疏辩,益求去。帝虽慰留,然 自是不安其位。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以侍养归。天启元年,起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抗论忤魏忠贤, 被旨谯责。明年,御史赵胤昌希指劾之,正春再疏乞归。帝以正春尝为皇祖讲官特加太子少保赐敕驰传异 数也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 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节选自《明史·翁正春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帝以正春尝为皇祖讲官/特加太子少保/赐敕驰传/异数也/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 闾/艳之 B.帝以正春尝为皇祖讲官/特加太子少保/赐敕驰传/异数也/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 闾艳之 C.帝以正春尝为皇祖讲官/特加太子少保/赐敕驰/传异数也/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 闾/艳之 D.帝以正春尝为皇祖讲官/特加太子少保/赐敕驰/传异数也/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 闾艳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卜葬,古代埋葬死者,先占卜以择吉祥之葬日与葬地。 B.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C.疏,也称奏疏,是古代臣子就某一件事情向皇帝疏通意见、表达看法或有所匡谏的上奏文体。 D.吏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文武百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翁正春忠于职守,敢于进谏。出现日食,翁正春力陈朝廷过失;万寿节,提出八点劝告;王贵妃去世, 因卜葬事宜拖延,翁正春谏言。 B.翁正春不惧权贵,屡遭弹劾。他建议废黜童学贤,贬斥邹之麟,被弹劾;他任职礼部时触怒魏忠贤, 再遭弹劾。 C.翁正春为官耿介,颇受信任。他勇于向皇帝提意见,表达自己对朝政的看法;他多次恳求辞官,皇帝 都不同意,辞官回乡时享受特别恩赐。 D.翁正春作风正派,令人崇敬。他气质风度峻肃,整天不讲轻慢的话,即使疲倦也不东歪西靠,眼睛不 四处乱看,看见他的人无不肃然起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奈何以天下俭乎?”(5 分) (2)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题。 庭中有奇树①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②。 攀条折其荣③,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①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②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滋,当“繁”解释。③荣:犹“花” 14.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 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 B. 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 给远游的丈夫。 C. 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 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 D. 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有对所思念的人 离家太久的自我安慰。 15.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6 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 ”。 (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描述了屋前屋 后绿树成荫、桃李芬芳的美好景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令人惊讶的是,在科技高速推进、发展速度____的当下,《道德经》和《孙子兵法》这两本来自 2000 多年前的中国古代经典图书,却得到了更多海外读者的阅读和评价。根据 Goodreads 和亚马逊的读者评价 数据显示,这两本书的阅读量和评价数量分别占据了第一和第二名。 《道德经》这本诞生于 2500 多年前的中国思想经典,在今天西方世界的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堪比福音 书。读者热议排在首位,也是____。有读者认为自己能够从《道德经》中获得自身的平静;有的则从中感 受到了中国哲学思想之美;( )。 《孙子兵法》这部 2500 年前的中国军事经典,在欧美社会 200 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变成了一部被广 泛应用到企业管理、商业谈判、法庭辩论、政治选举以及人际关系等诸多领域的励志书。有的读者____, 后悔自己没有早一点读到这本书,以致没能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生活。 以《道德经》《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中国智慧,不仅在 2000 多年里哺育和滋养了中华民族 的心灵,而且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被翻译、传播到世界各地,____,在 21 世纪的今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 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17.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日新月异 名副其实 言传身教 推陈出新 B.一日千里 名副其实 现身说法 历久弥新 C.日新月异 实至名归 现身说法 推陈出新 D.一日千里 实至名归 言传身教 历久弥新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一项是(3 分)( ) A.根据 Goodreads 和亚马逊的读者评价数据显示,这两本书的阅读和评价占据了第一和第二名。 B.根据 Goodreads 和亚马逊的读者评价数据,这两本书的阅读和评价占据了第一和第二名。 C.根据 Coodreads 和亚马逊的读者评价数据显示,这两本书的阅读和评价占据了第一和第二名。 D.根据 Goodreads 和亚马逊的读者评价数据,这两本书的阅读和评价数量占据了第一和第二名。 D.有的读者认为《道德经》改变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蕴含着世界的普遍真理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道德经》蕴含着世界的普遍真理,有的读者认为让自己改变了对世界的看法 B.有的读者认为《道德经》蕴含着世界的普遍真理,改变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C.有的读者认为《道德经》改变了自己对生命价值的看法,蕴含着人生的普遍真理 D.有的读者认为《道德经》改变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蕴含着世界的普遍真理 20.阅读下面这幅名为“屈原是谁?”的漫画,请描述其内容,并谈谈你对漫画反映的内容的看法。(5 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5 个字。(6 分) 关于蝴蝶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 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 系统发生变化,①________,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②________, 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当然,“蝴蝶效应”主要还是一个比喻,即③________却能引起一连串的 巨大反应。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材料一:美国爱默生:与世隔绝是不切实际的做法,与人交往是在所难免的。 材料二:周国平: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 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 材料三:俄国列夫·托尔斯泰: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 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 对于以上的说法,你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2019-2020 学年第三单元测试题 语 文(二)答 案 1.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题中 A 从第二段“主要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 籍中”可以看出,A 选项的表述缩小了范围。 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种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 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题中 A 项中“只有…… 才……”是必要条件的表述,但“上古神话重生”的必要条件并非是“当代电影充分展示上古神话中体现 的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C 项中的“导致”一词使用不当,强加因果。D 项中“关键是”后面的表述不正 确,从第五段原文“如何善用高科技,并平衡好技术使用与文化内涵的关系是关键”可知。 3.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 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 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 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中 A 项中“只要……就……” 是充分条件的表述,但是“让上古神话在今天的电影改编中重生”的充分条件不只有“主创者需找到上古 神话与当代相呼应的精神内核,创造出既符合神话精神又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形象”,还有讲好一个 故事等条件。B 项中的“充分”一词使用不正确,从第三段原文“遗憾的是,创作者想塑造的形象过多, 每一个都没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可知。D 项中的“唯一的遗憾”表述不准确,从第 三段原文“遗憾的是,创作者想塑造的形象过多,每一个都没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 模糊和弱化了角色的艺术力量”可知。 4.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 C 项,“在丹尼索瓦洞找到的古人类的骨 骼残片可以帮助科学家弄清楚丹尼索瓦人的长相、可能的行为模式”错误,选项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 1 段“很多科学家梦想能找到更完整的遗骸以及人工制品,这样他们就可以弄清楚丹尼索瓦人的长相、可能 的行为模式”可知,是“更完整的遗骸以及人工制品”,不是“骨骼残片”。故选 C。 5.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 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 文一致。本题 D 项,“所以我们属于丹尼索人”错误,选项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 4 段“约在 30 万年前, 丹尼索瓦人来到了东亚,在长久的竞争中逐步淘汰了元谋人等直立人。随后,大约在 5 万年前,更为先进 的智人终于开始征服亚洲,以更加迅猛的速度淘汰了丹尼索瓦人,最终进化出了我们的祖先”可知,丹尼 索瓦人逐步淘汰了元谋人等直立人,更为先进的智人淘汰了丹尼索瓦人,最终进化出了我们的祖先。文本 并未说我们属于哪种人,选项还犯了于文无据的错误。故选 D。 6. 【参考答案】材料一:西伯利亚南部丹尼索瓦人的发现及后续研究;材料二:中国甘肃夏河丹尼索瓦人化 石的发现及其考古学意义;材料三:丹尼索瓦人化石的发现对东亚人群起源研究的作用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 来。第三,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将其合并概括,得出文本中心。材料一第 1 段说科 学家在西伯利亚南部的一处考古遗址发现了丹尼索瓦人;第 2、3 段分析对丹尼索瓦人的研究情况,因此, 材料一主要讲解了“西伯利亚南部丹尼索瓦人的发现及后续研究”。材料二第 1 段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 原所陈发成院士领衔的团队,通过古蛋白组学的分析,确认中国甘肃夏河地区出土的一块下颌骨化石属于 丹尼索瓦人”,下面分析了这项发现“对于丹尼索瓦人和青藏高原的史前人类活动这两个国际热点问题研 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下颌骨化石为丰富丹尼索瓦人的形态提供了新证据,也为深入了解东亚直 立人、古老型智人与现代智人的演化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材料二主要讲解中国甘肃夏 河丹尼索瓦人化石的发现及其考古学意义。材料三第 1 段首先阐述对于“东亚人群的起源”的不同看法, 2-4 段说“丹尼索瓦人化石资料的进一步发现,将会给史前人类的进化迁徙研究带来令人鼓舞的推进,也 会让我们更加了解祖先的历史起源”,因此,材料三讲述的是“丹尼索瓦人化石的发现对东亚人群起源研 究的作用意义”。根据上述分析概括即可。 7.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 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B 项,“与官场决裂前”错,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抛弃功名利禄之后, 才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C 项,“但人文环境不好,实在是无奈寄居之地”错,人文环境也很好,人们 天性真纯,社会自由和平,是让人向往的美的所在。D 项,“同情和指责”错,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人生 选择的认可和对桃花源的喜爱。 8.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 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A 项,陶渊明出仕还有解决家境窘迫的现实原因;D 项,“多次使用”“细 节描写”错;E 项,生活是“时有艰难”,不是一直拮据;“所以”强加因果;也无悲苦意。 9. 【参考答案】①政治上不得志,最终对仕途彻底绝望。对不被重用,无法施展兼济天下的抱负的不满;对 龌龊的官场的厌弃,面对屈辱时多年郁结和文人傲骨的爆发,使陶渊明最终决定归隐田园。②对田园生活 的喜爱。在田园生活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明白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③晋时文人洒脱飘逸的世 风对他的影响。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及佛道隐士也对他产生了影响。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 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注意结合文中的句子“论功 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 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魏晋文 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 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进行概括。 10.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 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赐敕驰传”,赐与敕令乘驿车驰归,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时正春 年逾七十”,“正春”做主语,和“年逾七十”构成主谓句,独立成句;排除 D。“母百岁”,主谓句,前 后断开;“乡闾艳之”,乡里人都赞美他,主谓宾结构,独立成句,前后断开。排除 A。故选 B。 11.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 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 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 项,“掌管文武百官……”有误,吏部只负责文官的升迁贬黜。故选 D。 1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 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B 项,“任职礼部时触怒魏忠贤,再 遭弹劾”错,原文为“抗论……劾之”, 言论拂逆了魏忠贤,被皇帝下旨责备。第二年,御史赵胤昌迎合 魏忠贤而弹劾他。故选 B。 13. 【参考答案】(1)宦官却以此事烦杂费事而责难翁正春,翁正春非常愤怒地说:“贵妃生育了太子,为什 么让天下人俭慢对待她?” (2)不久,言官告发韩敬在科举考场上的罪行。翁正春治韩敬不恭谨的罪名,韩敬的党羽很恼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 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1)“难”,责难;“勃然”,愤怒的样子;“难以烦费”,状语后置。(2)“顷之”,不久;“发”,告发、 检举、揭发;“坐”,定罪。 【参考译文】 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万历二十年考中进士第一名,授职为修撰,升任少詹事。万历三十八年十 一月出现日食,翁正春极力陈述朝廷的过失,皇帝没有答复。第二年秋天,万寿节,翁正春提出八点劝告, 说:清净君王的心绪,遵循祖制,振奋国家纲纪,信赖臣僚,珍重贤才,节俭开支,体恤百姓,重视边防。 皇帝并不省悟。王贵妃去世,许久不占卜葬地事宜,翁正春因此谏言。皇帝命令宦官去选择墓地,选取到 了好风水的墓地。宦官却以此事烦杂费事而责难翁正春,翁正春非常愤怒地说:“贵妃生育了太子,为什 么让天下人俭慢对待她?”启奏皇帝,回复可以。 琉球中山王派遣使者朝贡,翁正春称:“中山王已归附倭寇,现在的使者多是倭人,贡物大都是倭国 的器物,断绝与其往来比较好;要不然,也可以下诏让福建的地方官约略留下一些土物,不要让他们到京 都朝贡。”皇帝对此表示赞同。万历四十年,进士邹之麟分管乡试,对举人童学贤徇私,被御史马孟祯等 人告发。翁正春提议废黜童学贤,贬斥邹之麟,却不涉及主考官。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于是弹劾翁正春 徇私。翁正春请求辞官,皇帝不同意。不久,言官告发韩敬在科举考场上的罪行。翁正春治韩敬不恭谨的 罪名,韩敬的党羽很恼恨。亓诗教再次弹劾翁正春,翁正春上奏争辩,更加恳求辞官。皇帝虽然安慰挽留 了他,他却从此不安心自己的职位。不久,改派到吏部,负责詹事府,以侍养的名义回乡。天启元年,出 任礼部尚书,协助掌管詹事府的事务。言论拂逆了魏忠贤,被皇帝下旨责备。第二年,御史赵胤昌迎合魏忠贤而弹劾他,翁正春再度上奏请求辞官回乡。皇帝因为翁正春曾担任皇祖的讲官,特意加封他为太子少 保,赐与敕令乘驿车驰归,在这当时可算例外。当时翁正春已经年过七十,母亲百岁,他率领子孙孝敬老 母,乡里人都赞美他。翁正春的风度峻肃,整天没有轻慢的话,疲倦了从不东斜西靠,暑天不裸露身体, 眼睛不四处张望,看见他的人无不肃然起敬。 14.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 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 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AB 考核内容,CD 项考核手法,其中 B 项,“不经意间”有误。既然是庭中奇树,女主人公应是有意观看。 15. 【参考答案】“奇树”象征主人公的形象及其美好的情感。“奇树”独立庭中而无人观赏,象征主人公的 孤独、寂莫;“奇树”绿叶繁茂,花朵馨香,象征主人公情感的美好浓烈。 【解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 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 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注意结合句子“绿叶发华滋”“路远莫致之”“此 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分析其象征主人公的形象及其美好的情感、孤独、寂寞、情感的美好浓烈。 16. 【答案】(1)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2)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3)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解析】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 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衿”“荫”“檐” 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17.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成语使用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失当、谦敬错位等。近年 近义成语的考查成为热门,关键是要仔细分别它们的细微差别。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1.使用范围、使用 对象不同;2.意义侧重点不同;3.语义轻重不同;4.色彩不同;5.适用语境不同。“日新月异”:形容发 展变化快,新事物、新气象不断涌现。“一日千里”: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步或发展极快。这里 指科技发展速度极快,用“一日千里”。“名副其实”:名义和名声符合实际。“实至名归”:有了实际 的成绩或水平,就会得到应有的声誉。与“读者热议排在首位”搭配更符合的是“名副其实”。“言传身 教”:通过自己的言行教育影响别人。“现身说法”:比喻以亲身经历和体会说明道理或劝导别人。与后 文“后悔自己没有早一点读到这本书,以致没能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生活。”搭配的显然是“现身说 法”。“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历 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 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这里指中华文化、中国智慧因时间推移而更加有活力, 所以用“历久弥新”。A 项,“日新月异”使用错误,应为“一日千里”;“言传身教”使用错误,应为“现身说法”;“推陈出新”使用错误,应为“历久弥新”,故 A 错误;C 项,“日新月异”使用错误,应为“一 日千里”;“实至名归”使用错误,应为“名副其实”;“推陈出新”使用错误,应为“历久弥新”,故 C 错误;D 项,“实至名归”使用错误,应为“名副其实”;“言传身教”使用错误,应为“现身说法”,故 D 错误。故选 B。 18.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解答此题考生需明确高考病句六大题型,即:搭配不当、语序不当、 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做这类题的方法有:1.语感审读法,看有没有明显不 顺畅的、值得怀疑推敲的地方。2.标志判断法,巧抓特征词,快速辨析病句。特征词有并列短语、数量短 语、介词短语、否定词、关联词、两面词、代词、长宾语等。3.紧缩主干法,划分句子成分,先看主谓宾 是否搭配,再看定状补是否与中心词搭配。原句中“根据……显示”句式杂糅,二者删去其一;“这两本 书的阅读量和评价数量分别占据了第一和第二名。”中“阅读量”中的“量”和句中的“分别”赘余,删 去。A 项,“根据……显示”句式杂糅,二者删去其一;“阅读和评价”占据了“第一和第二名”搭配不 当,应是“阅读和评价数量”,故 A 错误;B 项,“阅读和评价”占据了“第一和第二名”搭配不当,应是 “阅读和评价数量”,故 B 错误;C 项,“根据……显示”句式杂糅,二者删去其一,故 C 错误;故选 D。 19.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生做题时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连 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本题是选择题,注意找准题目的切入点。本 题结构上,应与前文句式保持一致,;内容上,应是递进关系。A 项,结构错误,应与前文句式保持一致, 故 A 错误;C 项,顺序错误,“蕴含着人生的普遍真理”和“改变了自己对生命价值的看法”应是递进关 系,故 C 错误;D 项,顺序错误,“蕴含着世界的普遍真理”和“改变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应是递进关 系,故 D 错误。故选 B。 20. 【参考答案】①对于“屈原是谁”这个问题,画面中的四个人各持己见。左起第一个人手指指向上方,胸 有成竹地说:“是歌手,他唱过《离骚》!”第二个人大张着嘴,口水外流地说:“是厨师,他发明了粽 子!”第三个人侧脸看着前面两人说:“是医生,大家都叫他大夫!”第四个人指着地上说:“是运动员, 他跳过江!”②透过画面中四个人物的语言和自信满满的神态,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社会上很多人对传统文 化一点都不熟悉,但都不以为意,反而信口开河。这真是一种文化的悲哀。 【解析】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所给漫画,包括漫画中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做到正确理解漫 画的寓意。然后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画面内容并谈谈对漫画内容的看法。注意看法必须切合漫画内容,不能 随意乱写。 21. 【参考答案】①并产生微弱的气流;②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③不起眼的一个小动作(小事)。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 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后文“微弱的气流”,第②空注意后面的“一连串的巨大反应”,第③空注意前文“偶 尔扇动几下翅膀”。 22.【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名言式的材料作文,共有三则材料,材料一“与人交往是在所难免的”强调“交往” 的重要性;第二则材料“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强调“独 处”;第三则材料“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 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强调二者都很重要,立意时可以以其中的一则立意,可以综合立意。如强调 “交往”,可以立意为“交往中提升自己”,强调“独处”可以立意为“静思沉淀自己的灵魂”,辩证的分 析可以立意为“交往中学习,独处中升华”。行文时注意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展开论述,论述时注意 层次清晰,论述深入。 第四单元测试题 语 文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守什么, 如何守?变什么,如何变? “守”,是要守住文化传统、精神传统。继承传统一方面要深刻体悟中国画的文化特质和内在精神, 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并遵循中国画自身发展逻辑。任何一项民族艺术,都是在这两个维度中连接文化传承, 成就不同的表现个性,传达审美精神的差异。 中国画的文化特质,在于其独特的审美诉求和精神意蕴。如“一花一世界”所包含的博大。建立在中 国哲学和中华美学基础上的中国画,不注重感官刺激,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宋代郭熙在《山水训》 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营造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作者的 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并辉映时代气象。正如北宋国力富强,收复燕云十六州一直是国家方略, 故北宋山水画也多宏幅巨制;而南宋偏安一隅,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 所以,中国画创作者应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 山河立传”。 中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境,二 者相辅相成。因此,中国画创新既要守住精神,也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核心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 新。现在一些画家为了求变,偷换概念,虽用的是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实际上画出来的是 水彩、素描的样子。这种创新,实则是在玩形式游戏,充其量是一种艺术实验,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 力,更不可能成为中国画主流。 真正意义上的求“变”,是创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要面向时代、面向生活。这又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要让“笔墨当随时代”,表现时代审美和时代精神;一是要以高蹈的视野看世界,取各国艺术精髓并 将其化为己有。这都要求创作者要有广博的学识、独立的艺术观而不随波逐流。林风眠的中西融合之道, 张大千的“泼彩”山水,都为中国画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径。在他们的绘画中,既有借鉴外来艺术形式和 观念所呈现出的现代性审美,又有立足中国画传统的核心要义进行的创新转化,最终于笔墨法度中成就新 的精神气象。这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融会创新,恰恰建立在极其深厚的传统功底之上。从整体来看, 中国画要想达到这个境界,还有一段路要走。 (摘编自洪湖《中国画的“守”与“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画的“守”指要守住文化传统、精神传统,“变”也应以继承传统为基础。 B.中国画的“笔墨法度”皆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彰显出了其特定的审美意蕴。 C.“写意”是中国画最高成就,因此它展现了中国画的真正魅力,是中国画的主流。 D.中国画的“变”,需创作者传统功底深厚,学识广博、艺术观独立且能融会创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指出理解“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并对二者分别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证。 B.文章通过引用和举例来证明中国山水画的精神要义是追求大道,辉映时代气象。 C.文章指出“变”的两层含义,以老艺术家为例,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变是融会创新。 D.文章以中国画现存问题为背景,论述“守”与“变”的辩证关系并指出具体措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一些画家为了创新而创新,导致一些创作样式变得“不伦不类”,精神苍白无力。 B.任何一项民族艺术,只要体悟其文化特质,遵循其自身发展逻辑,就能继承传统。 C.“为祖国山河立传”最重要的是创作者要有家国情怀,对绘画技法的要求并不高。 D.在对“守”与“变”的不断探索中,中国画创作实现了形式的更新、审美的衍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李清照新传(节选) 陈祖美 尽管李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又恰恰处在朝政腐败、社会动乱、四郊多垒、民不聊生的时代, 但是作为一位上层妇女,她不可能为国为民建立其他功业,而凡是在当时条件下能够做到的,她都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奉献。她的睿智和赤诚,在毫无功利目的的情况下,全部倾注于各种形式的文学创作和著述。 令人遗憾的是,她原来卷帙富赡的文集多已散佚,留存至今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真实可靠和较可靠的作 品只有词五十来首,诗歌十五六首和少量的断句,文六七篇。 然而,作家贡献和影响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品数量的多寡。李清照正是以她虽少却好的作品奠定 了词坛大家的地位。人们将其列入“词家三李”之一,并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的说法,仿佛除 了李白和李煜没有第三个人能与她相提并论。“清照的《漱玉词》,每一首都是冰莹玉润,令人把玩不忍释 手。有人说她的词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个比喻是很确切的。”“李清照是北宋末年最伟大的词人;她 是乐府词坛最有力的健将,乐府词的发展,至她始达于最高的造诣与成功。她的词把她抬到文学史上最金 贵的一个地位,她的词不仅具有谐协的声律、美妙的字句,完成了词的形体美;而且能不露痕迹,自然地 把她的意境情感在词里尽量表现出来。乐府词至李清照,其技巧与运用,可谓尽善尽美了。清照的词是最 能够表现女性的优美的情调的。以前一切男性词人所代写的‘闺情’,所代写的‘妇人语’,放在清照面前, 都要黯然失色。她没有一首词不是精金粹玉之作,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 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公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 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李清照词,其独到处,在既经音律锤炼之后,犹能出之以自然。此为前辈 作家所未历之境。故李氏尝品题北宋词家及其制作,无一完善之评。”“她的词虽存四五十阕,然其天才之 卓异,亦足震烁词坛,使人惊赏不止。她对于前辈作家,多致其不满之意,可见她当年眼界之高,几乎无 一理想的作家,足供她的模型了。她的词最能表现出女性的美来,其幽媚婉柔流畅,机杼天成,非时辈所 能企及。”“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晏殊之和婉,欧阳修之深美,张先之幽隽,柳永之 绵博,苏轼之超旷,秦观之凄迷,晏几道之高秀,贺铸之瑰丽,举不足以限之。大抵于芬馨之中,有神骏 之致,适以表现其胸怀襟韵,而早期灵秀,晚岁沉健,则又因年因境而异。而其善于铸寻常言语,善用成 语,善用叠字至十四字之多,皆足以见其开辟之才也。” 以上是对李清照词的部分较有代表性的评语,对其诗文成就及社会价值和地位的评价,则可以下述诸 家评语为代表:“(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 当推文采第一。”“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称首,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李易安)有才思, 文章落纸,人争传之。”“(文叔之女)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也。” “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与伟大的骚人屈原,诗人陶潜、杜甫并垂不朽了。她不仅在女性里面是第一 大作家,她的文名与作品,已经与世界永存了。”“李易安固不仅为妇女中之能文杰出者,即在各时代的诗 人中,她所占的地位也不能在陶潜、李、杜及欧阳修、苏轼之下。”“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 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今所传的诗词不过寥寥数十首而已。”“在我国古代的文学史上, 李清照可以说是女诗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个。长期的封建社会埋没了无数有才能的妇女。因此,我们应该特 别重视李清照这样的作家。她的杰出的成就是我国封建社会妇女的才能不可磨灭的标志。”“历史上有名的 女性,便单就中国而论,如像卓文君,如像蔡文姬,如像武则天,如像李清照,她们的才力也并不亚于男 人,而她们之所以能够成人,乃至成为男性以上的人,就因为她们是不肯服从男性中心道德的叛逆的女 性。” (选自陈祖美《李清照新传》,有删节) 4.下列不属于李清照在词创作上做出的贡献的一项是(3 分)( ) A.她的词形式上具有声律谐协、字句美妙的特点,体现了词的形体美。 B.能够运用娴熟的技巧,不露痕迹,自然地表达意境情感。 C.作为一个女词人,她的词最能代表女性的优美情调,超越了其他男性词人所代写的“闺情”“妇人语” 等离情闺怨的作品。 D.尽管李清照今所传的诗词不过寥寥数十首而已,但她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李清照处在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时代,这使她不可能建立为国为民的大功业,只能把精力倾注于文 学创作和著述上。 B.后人给李清照的词以很高的评价,把她列入“词家三李”,说明只有李白和李煜能够达到她的高度,其 他人则难以并列。 C.李清照以前的一些男性词人创作的词,在写“闺情”“妇人语”上,都是代女主人公立言,难以表达出 离情闺怨。 D.本文中作者主要是从前人对李清照评价的角度来写李清照的,主要是对李词的成就、其诗文成就及社 会价值和地位的评价。 6.评价认为,“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你怎样看待这一评价?请联系全文,从某一 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黑脸艄公 欧湘林 明朝洪武年间的一个春天。洞庭湖南边的龙阳城里来了个姓焦的巡抚大人,他是从长沙坐马车一路颠 簸来到湘北视察民情的。 从省府里来了大人物,龙阳县县令青文胜不敢怠慢,赶忙把焦巡抚迎到了县府里。 一阵寒暄后,焦巡抚说了此次下来视察的目的,打算在龙阳住下,第二天视察龙阳,第三天去常德、 桃源一带,并要青文胜給他安排一艘船,说是去常德不坐马车了,想乘船逆流而上,看一看沅江两岸美丽 的风光。青文胜笑了笑,说:“大人请放心,下官一定照办。” 第二天,天气晴朗。青文胜领着焦巡抚一行走在防洪大堤上,北边是烟波浩渺的洞庭溯,船帆点点, 一望无际。此时,只见焦巡抚感叹地说:“青县令,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写得多传神啊!眼下,我虽没有置身于岳阳楼上,可在龙阳的大堤上也有同样的 感受啊!”青文胜连连说是,这才明白焦巡抚此行是下来春游的,不然怎么就没提到范公的“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呢? 一路走,一路观赏着沿途美景,焦巡抚高兴极了。这时,南边大堤下的秧田里响起了一个姑娘的歌声: “插秧田里水深深,抓条泥鳅有半斤;郎吃头来妹吃腰,留条尾巴到明朝。呜嗬嗬----” “哈哈!”焦巡抚听了之后,说,“有趣,太有趣了……” 这时,一个小伙也唱了起来:“月亮粑粑难充饥,梦里妹妹不是妻;若要田里收成好,莫怕汗水湿透 衣。呜嗬嗬-----” “想不到,真想不到呀!”焦巡抚说,“原来种田人是如此风趣快活。”青文胜一笑:“大人,这可不 是种田人寻欢作乐呀!他们实在是太累了,这才唱着自编的歌儿解解乏,目的只是想缓解疲劳继续插秧, 也好让一同插秧的人们放松放松,就跟船工喊号子、筑堤的唱打夯歌鼓劲儿一样,”“是这样吗?”一见焦巡抚的脸上有了不快之色,青文胜再也不敢多嘴。 第三天,青文胜陪着焦巡抚来到江边码头上了船。当他看到艄公位置上还没人,船头右橹边坐了一个 年轻人,靠下一点儿的左橹边坐了个妇人,就大声地问她:“王二嫂,你男人老黑呢?”妇人说, 老黑 马上就来。可等了好一会儿,老黑还是没来,青文胜一恼,就吼道:“王二嫂,你男人怎么回事,太误时 了,怎么不给本官面子呢?”然后,他赔着笑脸对焦巡抚说:“大人,请稍歇息,下官这就去叫艄公老 黑。”说罢,转身走了。果然,不多一会儿,焦巡抚就看到一个黑脸汉子戴着顶破草帽急匆匆地跑上了船, 然后从外边的船舷上走过去站在艄公的位置上大喊一声“开船喽!”只见黑脸汉子一手掌舵一手摇橹,船 儿就朝上游驶去。 “哎!”焦巡抚问黑脸汉子,“你们的青老爷呢?” “青老爷被几个打官司的人缠住来不成了。”黑脸汉子说。 “好你个青文胜,你怎么能不把本官放在眼里呢?此去常德没有多远,因为一个小小的官司你就让本 官坐冷板凳吗?”焦巡抚气得满脸发紫,按照官场礼节,如果是上峰出巡,下属是应该陪上峰同行的,实 在抽不开身,至少也要派一个“师爷”陪同。如今可倒好,他青文胜竟然为一个小小的官司不与他同行! 从龙阳到常德五十多里水路,好在春天里水流缓慢,焦巡抚坐的这条船也不是很大,虽然是逆水行船, 有艄公掌舵,一个年轻人和艄公老婆奋力摇橹,船儿还是行得很快的,但要想摇到常德城去非得出一身大 汗不可。 一路上,焦巡抚观赏了野鸭洲的苍茫、古镇苏家渡的繁华、德山孤峰岭宝塔的巍峨、阳关石矶的险 要……慢慢地心中怄的气也消了许多。 船儿在常德下南门码头靠岸时,两天前就得知巡抚大人要来视察的熊知府早已恭候多时了。一见巡抚 大人的船到了,马上就笑着迎了上去。 “哎!你不是青五儿吗?”见了跳上岸系好缆索、搭好跳板的年轻人,熊知府大吃一惊。暗想,他怎 么当起船夫来了,莫不是犯了衙规被他家青老爷罚了当船夫?因为以前从龙阳县送到常德府的公文多半是 青五儿送来的,熊知府哪儿会不认识他?熊知府好奇怪,忙问青五儿:“怎么没见到你家青老爷?”青五 儿不知说什么才好,嘟着嘴抬起下巴朝艄公点了点头示意,此时黑脸汉子正背对江岸面朝大江休息呢。熊 知府会意,就命黑脸汉子上岸来,黑脸汉子犹豫了一下不敢不从。当黑脸汉子来到面前时,熊知府细看之 后愣住了:“青文胜,怎么是你?” “嘿,"青文胜笑了笑说,"为巡抚大人摇橹掌舵是下官义不容辞的责任呀!”原来黑脸艄公是青文胜, 焦巡抚也大吃一惊。仔细一打量,果然是青文胜。焦巡抚不禁问道:“青文胜,你捣什么鬼!这究竟是怎 么回事呀?” 见两位上峰非要他说出原因不可,青文胜也只得实话实说了。 原来,现在正是插秧的农忙时节,为了抢插秧苗,各家各户连老人和孩子都下田了。为了帮助那些缺 少劳力的家庭,青文胜把县里所有的衙役都派下去帮着插秧了。所以,巡抚大人要坐船时,他就决定由他 和夫人,再加上仆人青五儿来充当一次船夫。为了不让巡抚大人生疑,他让夫人扮“王二嫂”和青五儿先 到船上等他,然后假借艄公“老黑”没来,假装生气地去催人时脱身了。回到县府,他脱下官服用锅灰抹 黑了脸,赶去当艄公,还真的蒙过了巡抚大人…… 说到这里,青文胜马上摘下破草帽,用江水洗掉脸上的锅灰,跪下给焦巡抚赔罪说:“焦大人,下官 失礼了,请多多包涵!” 焦巡抚恍然大悟,连连叹道:“来龙阳之前就听说青县令与民同心,极受百姓拥戴,没想到,你竟还有驾船的本事……”他哪里知道,家境贫寒的青文胜打小就生活在河边,打鱼摸虾、摇橹驾船是寻常事; 即使做官以后也经常带着衙役帮孤儿寡母插秧、割稻。因此,青文胜被龙阳百姓誉为“青天大老爷”。 (选自《绝妙小小说》,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以“黑脸艄公”为题,设置悬念,青县令不忍打扰农忙的百姓而化装成船夫,情节设计既巧妙又 合情理。 B.文章结尾写青县令“有驾船的本事”,补叙出青县令的出身经历和为官后的普行,使青县令的形象更加 丰满。 C.焦巡抚在农忙季节以视察为名游山玩水,劳民伤财,当青县令因官司没来陪他时大为生气,是个昏庸 官吏。 D.文章运用对比手法,通过青县令与焦巡抚二人言行和心理的描写,表现青县令一心为公、一心公为民 的形象。 8.文章结尾说“青文胜被龙阳百姓誉为‘青天大老爷’”,联系全文,请说说文章是如何表现他是“青天 大老爷”的。(6 分) 9.文中用较大篇幅写“第二天”青文胜领着焦巡抚视察的情况,有何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 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阏与下。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 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 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 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 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 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共理也有何怨乎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廉颇居梁 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 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B.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C.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D.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赵惠文王是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武灵王次子,在位时政治清明,武力强大。 B.瑟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状似琴,有 25 根弦,每弦有一柱,按五声音阶定弦。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君五等。 D.相国是汉朝廷臣最高职务战国时称为“相邦”,汉高祖即位,为避讳改为相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廉颇战功卓著军事才能非凡。他在对齐魏等国的作战中,攻城拔寨,战无不克。长平之战后,燕国大 举进攻赵国廉颇领兵还击,大破燕军。 B.廉颇仕途不顺,多次遭遇免职。赵王曾中秦军离间计,用赵括代替他,导致赵军在长平大败。赵悼襄 王时又使乐乘代替他,他只好出奔到魏国。 C.廉颇忠贞爱国盼为赵国效力。他在魏期间就一心想被赵任用,见到赵使者,充分展示实力盼被重用。 在为楚将时念念不忘的也是“思用赵人”。 D.廉颇气量狭小,难容门客背叛。在他长平被免职失势的时候,门客都离去了;等到又被起用的时候门 客又回来了,廉颇斥责他们,不再接纳他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5 分) (2)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南海 文天祥① 朅来②南海上,人死乱如麻。 腥浪拍心碎,飙③风吹鬓华。 一山还一水,无国又无家。 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注】①文天祥(1236~1283),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此诗写于文天祥兵败被执, 被押解南去又回返的途中。②朅来:指离开。③飙:暴风。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离开南海,看到死人多得像乱麻一般,侧面交代了这里曾发生过激烈的战争。 B.最后一联借景抒情,并卒章显志,写出了作为抗元名臣的文天祥凛然的民族气节。 C.颈联中“还”和“又”二字很有分量,加强了句中语气,增强了作者情感的表达。 D.暴风吹来,波涛涌起,浪花里散发出浸泡尸体的腥味,作者鬓发已白,心情难抑。 15.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6 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面对千古常新的江山,想起在这个历史舞台上曾经叱咤风云的许多历 史人物,不禁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辛 弃 疾 在 《 永 遇 乐 · 京 口 北 固 亭 怀 古 》 中 写 孙 权 时 期 的 旧 迹 已 被 岁 月 洗 涤 净 尽 的 两 句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 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编剧汪海林分享长文《吴亦凡刷榜造假:一个面子工程的崛起与崩塌》,再次将“假数据”一词推上 舆论的风口浪尖。 所谓“假数据”,就像互联网经济的泡沫。由于注册账号成本极低,粉丝们自发组织起小号刷好评, 一门心思为偶像吹起虚拟的泡沫;而公关公司和营销账号的眼中,假数据明证了营销能力。这些链条集结 起来,便构成了假数据的泡沫网。 然而,普通人都能察觉出来的猫腻儿,拥有专业数据分析团队的投资方岂会_______。近年来,一些 口碑不佳的“粉丝电影”屡屡斩获票房佳绩。各种粉丝特供的“××定制款”商品的成交量也颇为亮眼, 顺利地让商家薅上不少羊毛。( )。明知是虚假数据也_______,透漏出投资人的心虚。要想破除虚假 数据营造的_______,还需打好制作质量的基础,创作出观众_______的作品。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而公关和营销公司的眼中,假数据是展示其营销“能力”的明证。 B.而在公关和营销公司的眼中,展示其营销“能力”的明证是假数据。 C.而公关和营销公司的眼中,展示其营销“能力”的明证是假数据。 D.而在公关和营销公司的眼中,假数据是展示其营销“能力”的明证。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一物不知 来者不拒 海市蜃楼 脍炙人口 B.一物不知 照单全收 空中楼阁 喜闻乐见 C.一无所知 照单全收 空中楼阁 喜闻乐见 D.一无所知 来者不拒 海市蜃楼 脍炙人口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一方面是经济效益,粉丝晒单晒票根刷好评的热情又能替投资方赚上一批吃喝,现实已经反复印证了 好用的流量经济。 B.经济效益是一方面,晒单晒票根刷好评的热情粉丝又能替投资方赚上一批吆喝,现实已经反复印证了 好用的流量经济。 C.一方面是经济效益,粉丝热情地晒单晒票根刷好评又能替投资方赚上一批吃喝,流量经济的好用已经 被现实反复印证。 D.经济效益是一方面,粉丝晒单晒票根刷好评的热情又能替投资方赚上一批吃喝,流量经济的好用已经 被现实反复印证。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5 个字。(6 分) 竹笋,在我国自古被当作“菜中珍品”,过去有不少人认为,竹笋味道虽然鲜美,但是没什么营养,① ________________。其实,竹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及多种 维生素,为优良的保健蔬菜。除食用价值以外,②____________。中医认为竹笋味甘、微寒,无毒,为有 效之利尿药竹笋含脂防、淀粉很少,是肥胖者减肥的佳品。养生学家认为,竹林丛生之地的人们多长寿, 且极少患高血压,③_________________。 21.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 分) 作为敏锐的学习者和伟大的创新者的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代表人物——莎士比亚,乐于在吸取已有成 果的基础上采用许多旧情节并依照当时流行的历史剧、喜剧、悲剧和传奇剧的套路编写剧本。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直地一直地往前走,疯狂的世界,迎着痛把眼中所有梦,都交给时间。想飞就用心地去飞,谁不经 历狼狈。我想我会忽略失望的灰,拥抱遗憾的美。 (《我的梦》) 面迎海上风,在世界之外,在时间之中。无问西东,就奋身做个英雄,不枉那青春勇。愿心之自由, 共天地俊秀,有情有梦。 (《无问西东》) 每次奋斗,拼来了荣耀;我们乘风破浪,举目高眺。心中力量,不怕万里路遥,再高远的梦也追得到。 我们都是追梦人!千山万水,奔向天地跑道;你追我赶,风起云涌春潮;海阔天空,敞开温暖怀抱。 (《我们都是追梦人》)歌为心声,歌如人生;歌曲吟唱时代心声,歌词跳动历史脉搏。以上三段歌词都写到了“梦”,触发 了你对青春和时代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演讲稿,在班会上向你的同学们表达你的认识和观点。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19-2020 学年第四单元测试题 语 文(二)答 案 1.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 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 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 项,结合文本内容“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这 种创新,实则是在玩形式游戏,充其量是一种艺术实验,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力,更不可能成为中国 画主流”分析可知,选项内容强加因果。故选 C。 2.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 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 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 项,“并 指出具体措施”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 发扬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守什么,如何守?变什么,如何变?”“‘守’,是要守住文化传统、精神传统” “真正意义上的求‘变’,是创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要面向时代、面向生活”等内容分析,论述“守” 与“变”的辩证关系,但没有指出具体措施。故选 D。 3.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 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 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 项,结合文本内容“继承传统一方面要深刻体悟中国画的文化特 质和内在精神,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并遵循中国画自身发展逻辑。任何一项民族艺术,都是在这两个维度中 连接文化传承,成就不同的表现个性,传达审美精神的差异”分析可知,“只要体悟其文化特质,遵循其 自身发展逻辑,就能继承传统”过于绝对化。C 项,结合文本内容“中国画创作者应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 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分析可知,“对于绘画技法的要 求并不高”无中生有。D 项,“实现了形式的更新、审美的衍变”错。原文最后一句“从整体来看,中国画 要想达到这个境界,还有一段路要走”,说明中国画还没有完全实现形式的更新、审美的衍变。故选 A。 4.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不属于李清照在词创作上做出的贡献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李清照在词创作上做出贡献的内 容,再浏览选项,找出不是说明“李清照在词创作上做出的贡献”的选项。本题的设题区域在第二段,四 个选项都出自第二段。A 项,该项是对第二段“她的词把她抬到文学史上最金贵的一个地位,她的词不仅 具有谐协的声律、美妙的字句,完成了词的形体美”的概括,正确;B 项,该项是对“而且能不露痕迹, 自然地把她的意境情感在词里尽量表现出来。乐府词至李清照,其技巧与运用,可谓尽善尽美了”的概括, 正确;C 项,该项是对“清照的词是最能够表现女性的优美的情调的。以前一切男性词人所代写的‘闺情’, 所代写的‘妇人语’,放在清照面前,都要黯然失色”的概括,正确;D 项,“尽管李清照今所传的诗词不 过寥寥数十首而已,但她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错误,选 项的内容与题干“李清照在词创作上做出的贡献”不一致,选项这句话是对李清照的地位的评价,不是她 在词创作上的贡献,故错误。故选 D。 5.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 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 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A 项,“李清照处在社会 动乱、民不聊生的时代,这使她不可能建立为国为民的大功业”错误,第一段说的是“又恰恰处在朝政腐 败、社会动乱、四郊多垒、民不聊生的时代,但是作为一位上层妇女,她不可能为国为民建立其他功业, 而凡是在当时条件下能够做到的,她都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奉献”,由此可知,不是那样的时代使李清照“不 可能建立为国为民的大功业”,而是在那个社会中,作为一个上层妇女而不能做,故 A 项错误。B 项,“把 她列入‘词家三李’,说明只有李白和李煜能够达到她的高度,其他人则难以并列”错误,从文中来看, 一是三人成就突出,所以后人这样评价,但不能说“只有李白和李煜能够达到她的高度”;二是原文说“仿 佛除了……”,就说明作者对前人的评论并非十分肯定,即使是肯定“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也只能 是就某一方面而论,故 B 项错误。C 项,“李清照以前的一些男性词人创作的词,在写‘闺情’‘妇人语’ 上,都……难以表达出离情闺怨”错误,原文是从“清照的词是最能够表现女性的优美的情调”上来赞赏 李词,认为其他男性词人不及她,而没有说男性词人“难以表达出离情闺怨”的意思,故 C 项错误。D 项, 该项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正确。故选 D。 6.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一评价是中肯的。李清照的价值更主要体现为一种精神价值。①李清照处在社会 动乱、民不聊生的时代,做出了一个妇女能做出的最大贡献,表现出了封建社会一个妇女的才能,其精神 是不可磨灭的。②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的现实埋没了无数有才能的女子,而李清照敢于以自己非凡的才华在 那个时代发出女性的声音,争取女性的价值,这是对传统男性中心道德的叛逆,是女性勇敢精神的体现。 (示例二)这一评价是中肯的。李清照更主要的成就在创作方面。①李清照能够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 人,追求能够表现自己胸中襟韵的神思情致,这在一般的男性文学家中也属难得。②李清照以自己的创作赢 得了后人的尊重。她创作的词,使她成为北宋末年最伟大的词人;她的诗,使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 的一位女诗人。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评价认为,‘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 目’,你怎样看待这一评价?请联系全文,从某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这需要考生理解评价之语 的意思,然后根据文本中对传主的介绍进行分析。这类题目,在答题的时候,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 结合文本陈述理由。“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这句话肯定了李清照的价值,这价值应 包括她的精神价值和文学的价值。从文本来看,精神价值方面,李清照身处乱世,敢于争取实现自身的价 值是难能可贵的,考生可以结合文本中李清照所处时代的特点以及她的表现进行分析;文学创作方面,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成为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考生要圈出她在词作方面的成就,等等。无论从哪一 个方面入手,都要观点鲜明,分析有理有据。 7.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 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 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 项,“以视察为名游山玩水,劳民伤财”表述不恰当,虽然原文有“青文胜连连说 是,这才明白焦巡抚此行是下来春游的”这样的信息,在下文中焦巡抚也坐船欣赏了沿途美景,但是不能 就定性为“以视察为名游山玩水”,“劳民”的举动有,但是“伤财”从文中看不出来。选项中“当青县令 因官司没来陪他时大为生气,是个昏庸官吏”的说法也不妥,首先说“当青县令因官司没来陪他时大为生 气”就得出“是个昏庸官吏”的结论不妥当,再者,文章结尾,从焦巡抚称赞青县令的话,也不能就定性 焦巡抚“是个昏庸官吏”。故选 C。 8. 【参考答案】①运用心理描写。焦巡抚见洞庭感叹时,青县令心中想到范公“先天下之忧”的名言,表现 青县令内心深处关心天下的情怀。②运用语言描写。青县令介绍“种田人”“自编歌儿解乏”,以及后来解 说化为艄公的缘由,说明他对种田人的体贴爱护。⑤运用行动描写。化装为艄公撑船时的熟练行为,表现 他经常如此,与民同心同行。④运用补叙。结尾处说他“做官以后也经常带着衙役帮孤儿寡母插秧、割稻” 等事,说明他心系百姓。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和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从情节结构、人 物、主题内容、手法、情感等角度入手,归纳整合分条作答。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 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 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 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 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本题问“联系全文,请说说文章是如何表现他是‘青天大老爷’ 的”,从艺术手法解答即可,再概括人物形象。从全文看,表现青县令时用了描写手法和叙述手法,描写 手法有心理、语言、动作等,根据文章结尾可知叙述手法运用了补叙。作答时,先答出具体手法,再结合 手法具体分析概括出青县令的精神品质,关心天下,心系百姓。 9. 【参考答案】①照应文中第三段巡抚行程介绍的内容。②第二天巡视时青县令解释“歌声”“缓解疲劳” 等,暗示现在正是农忙季节,为下文青县令因无人划船而自扮艄公作铺垫。③第二天巡视洞庭时的言语, 引出了青县令心中想到范公“先天下之忧”的名言,突出了青县令心系百姓的品质,突出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有什么作用”,可知这是一道小说的作用题。考 生可从小说的情节结构、内容情感、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来作答。本题作答时,结构方面,照应上文第 三段焦巡抚介绍自己行程的内容;为下文做铺垫,引出青县令因农忙无人划船而自扮艄公的情节;在内容 主题上,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下文青县令心中想到范公“先天下之忧”的名言,突出了青县令关心天下, 心系百姓的品质。 10.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 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如“客”“君”“天下”“我”“此” 等,这段文字可以先根据表对话的词语“曰”和句末语气词“也”断开三处,剩下的可以依据句式和语法 进行排除。“夫天下以市道交”的主语是“天下(人)”,谓语是“交”,下一句“君有势”的主语是“君”, 谓语是“有”,宾语是“势”,这是两个语义完整的句子,应在“君”前面断开,排除 AC 两项;“此…… 也”是判断句,不能断开,排除 D 项。原文标点是: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 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意思是:门客说:“唉,您的见解怎么这样落后? 天下之人皆以利害关系相交往,您得势时,我们来追随您;您失势时,我们就离开,这本来就是常理,您 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故选 B。 11.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 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 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 的含义作答。C 项,“周代分公、侯、伯、子、君五等”错误,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故选 C。 12.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 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 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 项,“廉颇气量狭小”错误,文中说的是“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 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意思是“当廉颇在长平被免职回京,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 都离去了。等到他重新起用为将军时,那些门客又回来了”,结合后面门客“君何见之晚也……”的话可 知,廉颇之所以不愿意接纳这些门客,是因为廉颇认为这些门客都是逐利之辈,并非是廉颇气量狭小。故 选 D。 13. 【参考答案】(1)大王仅凭虛名而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住调弦柱再去弹瑟。赵括只会读他父亲遗留的 兵书罢了,并不懂得灵活应变。 (2)当廉颇在长平被免职回京,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去了。等到他重新起用为将军时,那 些门客又回来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 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 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参考译文】 这一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打败了齐国的一支军队。过了两年,廉颇又攻打齐国的几邑,攻占了它。 此后三年,廉颇攻打魏国的防陵、安阳,都攻占了。四年之后,蔺相如领兵攻打齐国,一路打到平邑才罢 手。第二年,赵奢在阏与城下大败秦军。 赵惠文王去世,儿子孝成王即位。赵孝成王七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其时赵奢已经去世,蔺相 如病得很厉害,赵王派亷颇带兵攻打秦军,秦军数次打败赵军,赵军固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不肯应战。赵王听信了秦军的离间。秦国的间谍说:“秦军最害怕的就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将 军。”赵王因此就让赵括当将军,以代替廉颇。蔺相如说:“大王仅凭虛名而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住 调弦柱再去弹瑟。赵括只会读他父亲遗留的兵书罢了,并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肯听从,还是任命赵 括为将军。 赵括代替廉颇做将军以后,就全部改变了法令,更换了军吏。秦国大将白起听说后,派出奇兵,假装 战败退走,而切断了赵军的粮道,把赵国的军队截断为两部分,赵军军心涣散。经过四十几天后,赵军饥 饿难忍,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督阵与秦军搏杀,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几十万大军投降了秦 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的士兵有四十五万。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长达一年有余, 赵囯几乎不能逃脱覆灭的结局。靠着楚、魏等诸侯派兵来救援,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 邯郸解围之后五年,燕国采纳了栗腹的计策,说是“赵国的壮年人全死在了长平之役,而他们的孤儿 尚未成人”,派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燕国 割让五座城邑给赵国来求和,赵国才答应了退兵。赵王将尉文城封给廉颇,封号为信平君,并让他代行相 国的职权。 当廉颇在长平被免职回京,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去了。等到他重新起用为将军时,那些 门客又回来了。廉颇说:“先生们都请回去吧!”门客说:“唉,您的见解怎么这样落后?天下之人皆以 利害关系相交往,您得势时,我们来追随您;您失势时,我们就离开,这本来就是常理,您又有什么可抱 怨的呢?” 赵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起用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很生气地打击乐乘,乐乘离职而去。廉颇 也逃到魏国的大梁。廉颇住在大梁很久了,魏国不能相信重用他,而赵国由于多次被秦兵围困,就想重新 起用廉颇,廉颇也希望再次被赵囯起用。赵王派了使臣去看看廉颇还能否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给了使臣 很多钱财,让他回来说廉颇的坏话。赵囯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当着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 又披上铁甲骑上骏马,表示自己还健壮可用。赵国使臣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人虽老,饭量还不错。 可是跟我坐着,一会儿就去大解了三次。”赵王一听,以为廉颇已经老迈不堪任用,就不再征召他。 楚国得知廉颇在魏国,暗地里派人去接他。廉颇做了楚国的将军,没有什么功劳。他说:“我想被赵 国任用啊。”廉颇最后死在楚国的寿春。 1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歌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 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 项,“最后一联借景抒 情”分析错误,“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意思是“男儿千古以来的志向,我的生命没有尽头志向便不 会停止”,直抒胸臆,表达出坚定的志向和凛然的民族气节。因此最后一联抒情方式应为直接抒情,“借景 抒情”表述有误。故选 B。 15. 【参考答案】答案①途中见到人民死于屠刀之下而生的极度悲愤之情。②时光逝去,自己早生华发却不能 救民于水火的无奈伤痛。③被押解北上,国破家亡的痛苦和感伤。④男儿志向不变,要继续与敌人进行长 期斗争的坚贞不屈的决心。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诗歌情感,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 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本题要求结合全诗简 要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解答时可根据平时对诗人了解,结合注释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然后归纳。 文天祥是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由诗下注释可知,这首诗写在文天祥兵败被执,被 押解南去又回返的途中,诗中充满了亡国破家的痛苦之情。首联“朅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写离开南海 北上,看见由于战乱死人多得如乱麻一般,既写出了战争的惨烈,又写出了人民惨遭杀戮的情况,表达出 诗人的极度悲愤之情。第三句“腥浪拍心碎”写血腥味的海浪拍打着沙滩,使诗人的碎,表达出诗人不能 杀敌报国的悲伤与痛苦。第四句“飙风吹鬓华”写海风吹白了诗人的鬓发,慨叹自己年华老去,表达不能 上阵杀敌的无奈。颈联“一山还一水,无国又无家”写诗人悲叹丢失了一座又一座的山,一片又一片的海, 没有国家又何来的家庭,抒发国破家亡之痛。尾联“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直抒胸臆,表明要与敌人 坚持斗争的决心,表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志向和永不改变的民族气节。 16. 【答案】(1)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2)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解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 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 “榭”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17. 【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 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 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 志词,细细推敲。题中,“而公关公司和营销账号的眼中,假数据明证了营销能力”,该句有两个问题,一 是成分残缺,“而公关公司和营销账号的眼中”缺少介词“在”,应是“在……眼中”,排除 AC 两项;二是 搭配不当,“假数据明证了营销能力”搭配不当,“明证”是名词,后面无法带宾语,应是“假数据是展示 其营销‘能力’的明证”。从后文来看,叙述的角度应是“假数据”,而 B 选项偷换主语。故选 D。 18. 【答案】C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 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 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题中,“一无所知”,指什么都不知道。“一物不知”,指对某一事物有所 不知,比喻知识尚有欠缺。第一处,是说拥有专业数据分析团队的投资方对此不可能什么都不知道,应使 用“一无所知”。“照单全收”,指按照礼单的数目全部接受,可泛指全部接受。“来者不拒”,指对于有所 求而来的人或送上门来的东西概不拒绝。第二处,是说投资人因为心虚而对虚假数据也是全部接受,“来 者不拒”不合语境,应使用“照单全收”。“空中楼阁”,指悬于半空之中的城市楼台。也比喻虚构的事物 或不现实的理论、方案等。“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也可用来形容心中想到但不切合实际的幻想。 第三处,是说虚假数据营造的不现实的虚构的情况,应使用“空中楼阁”。“喜闻乐见”,形容很受欢迎, “脍炙人口”,好的诗文为人们赞扬传颂。第四处,结合语境可知,此处的作品是影视作品,而不是“诗文”,“脍炙人口”与对象不合,应使用“喜闻乐见”。故选 C。 19. 【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选句子填空,要通读语段, 整体理解语段的内容,重点捕捉空格前后的内容,注意前后话题的中心,表达的重点和角度,然后结合选 项内容加以比较推敲。题中,结合上文“近年来,一些口碑不佳的‘粉丝电影’屡屡斩获票房佳绩。各种 粉丝特供的‘××定制款’商品的成交量也颇为亮眼,顺利地让商家薅上不少羊毛”可知,此部分中心语 义为流量经济在现实中的应用情况,陈述中心为“流量经济”,A、C 选项句式、语义不符。B 选项后半句 强调现实,而 D 选项强调的是流量经济,故选 D。 20. 【参考答案】①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②竹笋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③这与经常吃竹笋有一定关系 【解析】本题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解答这类题 目,考生要先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然后结合横线前后句的内容和句式进行拟写。这是一段说 明性文字,说明的对象是“竹笋”。第①空,前面说“过去有不少人认为,竹笋味道虽然鲜美,但是没什 么营养”,这是过去人们对笋的认知,认为竹笋没有营养,由“其实……”可知,过去的认识是错误的, 故应填写“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第②空,前面说“除食用价值以外”,可见后面应是说竹笋其他的价值, 由后面“中医认为……”“减肥的佳品”等可知,应是说竹笋还有药用的价值;第③空,前面说“养生学 家认为,竹林丛生之地的人们多长寿,且极少患高血压”,后面应是解说这种情况的原因,再结合前面竹 笋的药用价值可知,应是说与经常吃竹笋有关。 21. 【参考答案】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代表人物,他是敏锐的学习者和伟大的创新者,他乐于吸取 已有的成果,他编写剧本时采用了许多旧情节,并依照了当时流行的历史剧、喜剧、悲剧和传奇剧的套路。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把长句变短句。长句变短句,首先要认清长句的特点。 长句的特点一般有三:一是修饰语(定语、状语)多,二是并列成分多,三是某一成分的结构比较复杂。 根据这些特点,采用以下办法:①先抓出句子的主干,明确句子的中心意思,然后抽出附加成分,将它们 变成按时间先后排列的短句。②抽出句子的主干,让并列的修饰别成为分句语分。③抽出复杂的修饰成分中 的一部分,改为复句里的单句,再让其他的修饰成分分别作分句。本题先抽取句子主干为:莎士比亚采用 了许多旧情节,并依照了当时流行的历史剧、喜剧、悲剧和传奇剧的套路。然后抽出附加成分“作为敏锐 的学习者和伟大的创新者”“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代表人物”“乐于在吸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将它们变 成短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1)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代表人物;(2)他是敏锐的 学习者和伟大的创新者;(3)他乐于吸取已有的成果。 22.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写作文能力。这是一个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要将自己代入情 境之中,有明确的任务意识。(1)作者意识:作者是班级的一员。(2)读者意识:以同班同学为演讲对象。 (3)内容意识:综合材料内容;“梦”与“青春”和“时代”的关系。(4)文体意识。文体明确要求是 演讲稿,格式可不作严格要求,但是要注意演讲稿在内容和语气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 本次作文题目,力图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讨论立德树人,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 给了 3 则具有抒情性质的材料,从多角度激励人们勇敢追梦。材料一《我的梦》侧重个人梦想的实现,激 励人们直面挫折,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执着地去追逐梦想;材料二《无问西东》侧重勇于奉献的精神,激励青少年不负青春,勇敢追梦;材料三《我们都是追梦人》侧重共同奋斗的意义,呼唤砥砺同行,志存高远, 战胜艰难险阻,去追逐梦想,拥抱梦想。三则材料有同有异,其含意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材料一与其他 两则材料之间,有着较大的区别。这样做,意在提供相互矛盾的素材,激发考生在矛盾对立中展开深入的 思考和论述。提示语“歌为心声,歌如人生;歌曲吟唱时代心声,歌词跳动历史脉搏”,前半部分侧重自 我与人生,与“青春”相联系;后半部分侧重时代与历史,与“时代”相联系。提示语“以上三段歌词都 写到了‘梦’”,则作文围绕“梦”来展开,较为顺理成章。提示语提到“演讲稿”,因此要防止文体不分。 演讲与作文的不同,归根到底在于作文是单方面的输出信息,演讲是演讲者在现场与听众的双向交流;除 此之外, 听众与听众也处在双向交流之中,不过他们交流的不是语言,而是情绪和反应。基于此,演讲稿 的写作一般要注意以下要求:尽量使用听众觉得与众不同的词语,如古诗、名句、名言或者网络、社会、 切中时代利弊的新词,做到引人入胜;尽量使用排比句和循环句,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吸引听众; 尽量使用首尾呼应的方法,突出重点,推出理想的效果;讲究思维的逻辑性,由浅入深、有条有理的把论 点论据讲明白,讲清楚;懂得托物起兴,有一个好的开头很重要,同时结尾也要有力而精炼,令人回味无 穷。 立意可以通过三则材料“合并同类项”概括得出,也可以通过三则材料互补综合得出。但要注意两者 均要与“青春和时代”相联系。1.三则材料“合并同类项”概括立意:坚守梦想,勇往直前;追梦要有无 畏无惧的气魄。追梦路上应风雨兼程;追梦要有可歌可泣之精神。 2.三则材料综合互补立意:努力奋斗,勇敢追梦;笑对挫折艰难,坚韧追梦;在时代洪流中,不惧风 浪,不负青春,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而奋斗。 第五单元测试题 语 文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 贾梦雨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 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实,“精神亚健康”的 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 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 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 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 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 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 不过,它也无时无刻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 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 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 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 迷失在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 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心交瘁。 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 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 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之间的关系,这其中 充斥着扭曲。 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 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 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 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 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 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选自《新华日报》) 1.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一项是(3 分)( ) A.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为生计忙碌着。 B.大学生沉沦于网络,终至退学;校园里充斥着“怀疑的时代还需要信仰吗”的争论。 C.一人遭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 D.各种压力之下许多人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以致于心绪浮躁而无信仰、无追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以“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为论题展开论证,联系生活实际,有针对性。 B.本文论证严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C.“精神亚健康”弥漫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化浪潮造成人类彼此间的疏离和自我的迷失。D.第五段从宏观上指出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增加了论证的深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创造文化和谐,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是当下“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的一种必要手段。 B.禁住物欲诱惑,泰然面对挫折,实现内心真正的强大,就可以帮我们寻找到自己的归宿感。 C.无论是从心灵层面,还是生存状态来看,理想和激情的缺失都会导致我们的生活出现问题。 D.膨胀的消费思潮使我们的精神加剧萎缩,我们被裹挟在这种“内忧外患”中,身心交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 ①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 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 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 ②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 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两人区 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 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漠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 到最后。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 摩先生的随和风趣。”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 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③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 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 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 ④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1987 年 11 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 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 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梁夫人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此时,让 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既惜且悲,唏嘘不已。 ⑤1937 年 7 月 28 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 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⑥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父母,任由他 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留,则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的顺民。考虑再三,他最终 决定只身逃离北京。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南京。在济南车站,梁实秋遇到他从前的一位学生。两 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老师到哪里去?”“到南京去。”“去做什么?”“赴国难,投效政府,能做 什么就做什么。”“师母呢?”“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 ⑦辗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到南京我很失望”,“南京在敌机轰炸之下, 人心浮动”,“各方面的情形很乱”。南京政府对于梁实秋等知识分子如何安置迟迟没有着落,他油然生出 “报国有心、投效无门之感”。周旋两天后,梁实秋接到的命令是“急速离开南京,在长沙待命”。在开往 长沙的船上,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三天后,抵达岳阳,洞庭湖烟波浩淼,岳阳楼巍然高耸。于此地,梁实秋想起了飘泊一生、有家难归的杜甫,感慨 万端,心头涌起杜甫的诗句:“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乱世羁旅,千古 同嗟,想必梁实秋此时对杜甫这首诗的理解更有一份身世之慨吧。 ⑧1938 年夏,梁实秋以参议员身份来到重庆,几经周折,定居于重庆北碚。他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 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不过是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 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 ⑨居重庆期间,梁实秋受邀出任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一职。“抗战期间我有机会参加了这一项工作,私 心窃慰,因为这是特为抗战时期需要而作的”。尽管任编委会一职全天工作,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 他认为自己作参政员已领了一份津贴。当时他并不宽裕,以至于家人来到重庆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 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拒绝接受薪俸,并坦言:“人笑我迂,我行我素。” ⑩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 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 梁实秋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 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他由家国之痛所引发的身世之感:“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 是否住在‘雅舍’。”跳跃的笔锋,转折的语意,清晰地传送出梁实秋内心的飘泊感和忧患感。 4.作者说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下列不属于其“中国性”具体表现 的一项是(3 分)( ) A.梁实秋与鲁迅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 B.北京沦陷,无比沉痛,不做亡国奴,抛家弃子,勇赴国难,投效政府。 C.为国做事,“私心窃慰”,生活困顿,仍然坚持拒绝接受教科书编委会薪俸。 D.后半生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死后也要葬于高地,遥望祖国。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A.提起梁实秋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的名称,可见他们对梁实 秋颇有成见。 B.全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语言畅美,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读者客观地呈现了梁 实秋先生可敬的精神风貌。 C.梁实秋因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事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是迄今最具 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 D.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这其中既有国破之痛, 也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感。 6.简析第二段中引用传主以及梁锡华、余光中言论的作用。(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猴变 陈博文栋悟一家人忽然变成猴子的怪事,已经传遍这一带的山村了。 不少好奇者跑到村里来看看究竟是谣传还是事实。然而,大家都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他们既见不 到栋悟,也见不到猴子,见到的只是那间简陋的破屋子。 那是一间栉叶盖顶的小木屋,两扇木板门已斑驳破旧,外边还加上一把锁头,从门缝、墙壁的缝隙里 可以窥见屋里边一片凌乱,显然是很多天没有人来过。 邻居老阿婶对围观的人群说:“栋悟一家人变成猴子了,要找他们可到后山上去,不过你们要高呼他 的名字,他就会从树上跳下来,带些食品去给他们吧!很可怜的!” “这样说,栋悟真的变成猴子了?” “那还会有假,全家人都不见了,岂能说着玩的?!” 栋悟住在这村子已很久了。他家种了一小片玉米园,家里还有三把猎枪,是他和两个儿子阿保、阿护 的谋生工具。他向来就靠捕猎山区里的动物和种点粮过活。不过,山里的动物越来越少了,所以生活是十 分困苦的。 自从这片数百平方公里的山林地带,被宣布即将变为野生动物保护区后,住在这一带山区依靠捕猎为 生的居民,生活就起了大恐慌,栋悟一家当然也不例外。 有一次保委会宣传队到村里做宣传,他们说到山区各种禽兽,被人们死捕活捉已濒临绝种,如不设法 制止滥捕滥杀,将来我们的子孙就见不到各种动物了。他们要求当地居民,尤其是以狩猎为生者与政府合 作,不要再屠杀山区动物,让它们繁殖滋生,让这片辽阔山区再现蓬勃生机。 当这批演说家讲得天花乱坠,唾沫横飞之际,栋悟一肚子怨气爆炸了。他一跃而起,大吼一声说:“你 们这批城市来的家伙,知道山里人的困苦吗?禁止捕猎,我们只有喝西北风了。滚!滚回去,不要干涉我 们,不听话送你们几声鸟枪……”围观的村民,有人随声附和,也有人劝他们不要闹事。经此一闹,宣传 队在嘈嘈杂杂的人群中悄然收兵,围观的众多村民也一哄而散。 此后,栋悟情绪变得偏激愤慨,每天叫上两个儿子一同上山,展开他的杀戮行动。他拿点颜色给保委 会的人员看看:我赶尽杀绝,你们将奈我何?! 过去,他捕猎的只是野兔、黄羌、獐狐之类的,现在却是见什么杀什么,简直是有些疯狂了。 有一次,他竟一口气射杀了三只猴子。向来,很少有人捕杀猴子的,因为经济价值不高,也没有人爱 吃猴肉。所以,猎人对猴子可算是仁慈的。然而栋悟却故意杀猴子,为的是向保护环境的人员示威。 今天,他很幸运猎获一只黄羌。傍晚,父子三人兴高采烈扛着黄羌回家。很久了,没有油腻过口,今 晚可要来一味炒黄羌肉,再加一锅酸辣羌肉汤,明天把剩下的卖给芭货佬,最少还有数百泰铢可以赚。他 想得口水直流,心花怒放。就在离家不远处,忽见他老婆伸头缩脑闪在大树后,一见他父子,即迅速迎上 来,慌张地说:“不得了,屋子被一群猢狲占了,不是我走得快逃出来,说不定已被它们咬死。” “有这样的怪事,我们快回去看看。”栋悟话还未完,从他屋子里一下子跑出很多猴子来。数百只猴 子灰溜溜地朝他们摸来。 他被吓呆了,正想扣动扳机,忽从树上跳下数只大马猴,迅速将他父子手中的猎枪都抢了去。人猴形 势逆转,栋悟大惊失色,急忙拉着妻子掉头就跑,可后面大批猢狲随着追来。他跌跌撞撞,忽然觉得老妻 的身躯在迅速缩小;两个儿子也一样在萎缩,而且脸上长出浓毛,屁股上也长出尾巴。他下意识摸自已的 脸,哇!自己也是满脸茸毛。他失声惊叫,吱吱几声,原来他们已变成猴,身形也矫健轻盈了。他紧拉着 妻子,迅速攀上茂密的大树。他俯视追来的猴群,咦!哪里是猢狲,都是彪形大汉呀!他搔着头想不出原因。 栋悟一家人变猴的怪事终于传开了,不久,各个山村发现很多保护野生动物委员会的标语: 杀猴子,变猴子! 杀山猪,变山猪! 动物保护,人人有责!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开头寥寥数语就交代了一件离奇怪事,这样处理不仅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 文写保委会宣传队的宣传做了铺垫。 B.小说中人物名字具有特色,“栋悟”“阿保”“阿护”寓意着“动物保护”,与小说结尾保委会的宣传 口号遥相呼应,凸显出小说的主旨。 C.小说将保委会宣传队说成是“演说家”,并形容他们“讲得天花乱坠,唾沫横飞”,说明栋悟对保委会 宣传队的言行根本不认同。 D.栋悟亲眼看到自己与家人的猴变过程,但又说看到的猴子其实是彪形大汉,“猴变”真假难辨,作者 这样处理意在引发读者的深思。 8.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栋悟的人物形象。(6 分) 9.小说安排“猴变”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苏颋,字廷硕,弱敏悟,一览至千言,辄覆诵。第进士,调乌程尉。武后封嵩高,除左司御率府胄曹 参军。再迁监察御史。长安中,诏覆来俊臣等冤狱,颋验发其诬,多从洗宥。迁给事中、修文馆学士,拜 中书舍人。时瑰①同中书门下三品,父子同在禁莞②,朝廷荣之。 玄宗平内难,书诏填委,独顺在太极后阁,口所占授,功状百绪,轻重无所盖。书史白曰:“丐公徐 之,不然,手腕脱矣。”中书令李峤曰:“舍人思若涌泉,吾所不及。”迁太常少卿,仍知制诰。遗父丧, 起为工部侍郎,不开,终制乃就职。帝问宰相:“有自工部侍郎得中书侍郎乎?”对曰:“陛下任贤惟所 命,何资之计?”乃诰以颋为中书侍郎。明日加知制诰。时李乂对掌书命,帝曰:“前世李峤、苏味道文 擅当时,号‘苏李’。今朕得顺及义,何愧前人哉!”俄袭封许国公。 开元四年,进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修国史,与宋璟同当国。璟刚正,多所裁决,颋能推其长。在帝前 敷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更申璟所执故帝未尝不从二人相得欢甚。璟尝曰;“吾与苏氏 父子同为宰相,仆射长厚,自是国器;若献可替否,事至即断,尽公不顾私,则今丞相为过之。” 八年,罢为礼部尚书。俄检校益州大都督长史,按察节度剑南诸州。巂州蛮苴院与吐蕃连谋入寇,获 谍者,吏请讨之,颋不听,移书还其谍曰:“毋得尔。”苴院羞悔,不敢侵边。 从封泰山,诏颂朝觐坛,世咨其文。还,分主十铨③事。卒,年五十八。诏赠右丞相,谥曰文宪。颋 性廉俭,奉禀悉推散诸弟亲族,储无长赀。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帝爱其文,曰:“卿所为诏令,别录副本,署臣某撰,朕当留中。”后遂为故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 【注】①瑰:苏之父苏瑰,官至左仆射。②禁筅:宫门管钥,喻指宫廷中的机要部门。③十铨:唐玄宗采 纳御史中丞宇文融的建议,将吏部的官吏选授事物分为十铨,命苏颋等十人主持吏部铨选。 10.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3 分)( ) A.在帝前敷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更申璟所执故/帝未尝不从 B.在帝前敷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更申璟所执/故帝未尝不从 C.在帝前敷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更申璟所执故/帝未尝不从 D.在帝前敷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更申璟所执/故帝未尝不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字:指男子 20 岁举行冠礼后在本名以外所起的别名,一般与本名的意义没有关系。 B.国公:唐代爵位的等级之一,地位在王之下,在郡公、县公、县侯之上,极为尊贵。 C.吐蕃:是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据有今西藏地区的全部,势力曾达西域、河陇地区。 D.封泰山:意为到泰山举行祭天大典,是古代君主利用来巩固政权、夸侈政绩的活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3 分)( ) A.苏颋思维敏捷,聪明过人。他一览千字,并且立刻就能背诵;他草拟诏书思如泉涌,而且斟酌恰当。 B.苏颋举重若轻,不战屈人。吐蕃勾结巂州蛮族谋划入侵,他归还间谍,修书警示,使吐蕃不敢妄动。 C.苏颋深得赏识,多次升迁。武则天当政时,他官至中书舍人;唐玄宗执政时,曾破格提拔他为中书侍 郎。 D.苏颋文才超群,极受推崇。皇帝认为他不在前代李峤、苏味道之下,将其所草诏令的副本留在宫中欣 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遭父丧,起为工部侍郎,辞不拜,终制乃就职。(5 分) (2)颋性廉俭,奉禀悉推散诸弟亲族,储无长赀。(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5 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 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 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14.下列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 满城男女游赏。 B.“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社稷的鼓箫乐奏,但 却久久不愿离去。 C.“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冷,却是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 喜悦之情。 D.“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 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15.细读全词,赏析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6 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自身贫寒推己及人地想到他人的困苦,表现杜甫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 是“ , ”。 (2)《论语·为政》中“ , ”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 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片中,用“ , ”直接咏怀三国时期英雄人物,间接抒发自己人到老年的壮心不已和无奈感慨。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逐步兴起、在拓展知识边界的同时,也让“知识普惠”的愿景遂渐接近现 实。短视频以 为显著特征,在十几秒钟内以 的形式,将隐性的知识内容以显象化形式传递 给受众,( ),符合碎片化传播的环境和信息接收习惯,提高了知识的传播效率,拓展了知识传 播的广度,有助于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截至 2018 年 12 月 8 日,抖音上粉丝过万的知识类创作者近 1.8 万个,累计发布超过 300 万知识类短视频,累计播放量已超过 3388 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清华 大学前副校长谢维和指出、知识的内涵与传承方式从口耳相传到文字书籍,从广播电视到移动互朕网,在 不断演变。在新时代,要掌握新的信息技术来传播知识,特别是传播技术,要学会运用新的平台。目前, 抖音已陆续开展“向日蔡计划”“我的科学之 yeah”“谁说科学不抖音”等活动、未来,抖音将持续与更 多的科研机构、科普专业人士建立合作,对知识传播内容进行倾斜和扶持,进一步推动“知识普惠”,让 短视频内容不仅“有用”,而且“ ”;让高深的科普知识 地走出实验室、研究院,走进普通 大众的视野。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以新奇、有趣的形式传递高深专业知识是短视频平台的优势 B.这种短视频平台以新奇、有趣的形式传递给普通群众高深的专业知识 C.普通群众能够通过短视频,以新奇、有趣的形式接触到高深的专业知识 D.高深的专业知识是通过短视频,以新奇、有趣的形式接触到普通群众的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短小精悍 声情并茂 妙不可言 绵延不绝 B.小巧玲珑 声情并茂 妙趣横生 绵延不绝 C.短小精悍 图文并茂 妙趣横生 源源不断 D.小巧玲珑 图文并茂 妙不可言 源源不断 19.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在新时代,传播知识要掌握新的信息技术,特别是新的传播技术,要学会运用新的平台。 B.在新时代,要掌握新的平台来传播知识,特别是新的信息技术,要学会运用传播技术。 C.在新时代,要掌握新的传播技术来传播知识,特别是新的平台,要学会运用新的信息技术。 D.在新时代,传播知识要掌握新的传播技术,特别是新的信息技术,要学会运用新的平台。 20.把下面的长句改为三个短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句子原意。(6 分) 著名专家学者们通过论证,证明了很多人对水利工程人员提出的关于在长江三峡修建大型水利发电站 的可行性报告进行论证后得出的不同意见是不科学的。 21.下面是江城中学“金秋读书会”活动筹委会发给某著名作家的邀请函正文,其中有五处不得体或不简 明,请找出并作修改。(5 分) 我校第五届“金秋读书会”将于 2019 年 11 月 25 日-30 日举行,您是贵校杰出校友,我们荣幸地向您 发出邀请,恭请您拔冗为广大莘莘学子作一次文学讲座。您现在是炙手可热的著名作家,日理万机,但我 们仍十分期盼您的莅临。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无数次的选择构成人生,今天的选择决定明天的生活。 ——网络名言 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种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种不好的话,也 许能种养麦。终归会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总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一位母亲的回答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少于 800 字。2019-2020 学年第五单元测试题 语 文(二)答 案 1.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考核概念的题目命题点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主要错误是 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一般为对文中相关 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 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与文中概念的内涵、外延的细微差别,题中 A 项,表述的内容没有表现出“为 生计忙碌着的人”是“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 意识占据主导地位”的“精神亚健康”状态。故选 A。 2.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 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论证的方法等。 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题中 C 项,“根本原因是全球化浪潮造成人类彼此间的疏离和自我的 迷失”错误,对导致“精神亚健康”的原因性质表述不当。“全球化浪潮”只是原因之一,而且“自我的 迷失”也不是“全球化浪潮”引起的。故选 C。 3.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 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 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近几年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重点注意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 题中 B 项,“就可以帮我们寻找到自己的归宿感”错误,表述绝对,“禁住物欲诱惑,泰然面对挫折,实现 内心真正的强大”只是帮我们寻找到归宿感的一部分条件。故选 B 4.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把握文章中重要概念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作者说梁实秋 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下列不属于其‘中国性’具体表现的一项是”,通读文 章,题干中的“中国性”应指梁实秋的国家情怀。如文中提到的“他的生活习惯、审美情趣、处世态度等 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 是亡国奴的烧饼了”“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等,这些都能体现其国家情怀。A 项,“梁 实秋与鲁迅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是对梁实秋与鲁迅的比较, 与“中国性”无关。故选 A。 5.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 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错误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C 项,“是 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中“迄今”说法扩大范围,原文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 的作家之一”。故选 C。 6. 【参考答案】①引用传主的言论,表现其淡漠名利、胸襟洒脱的思想意识。②引用梁锡华、余光中的言论, 从侧面(或间接)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具体丰满。③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文章 更具可读性。④表达了对梁实秋的赞赏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传记中“引用”手法的作用能力。“引用”主要的作用是使文章真实可信, 属于侧面描写,在传记中主要起到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答题时先明确所引的话语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 情感,然后再答作用。第二段中引用传主言论“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 表现出他淡泊名利;梁锡华评论梁实秋“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 随和风趣”,余光中评价梁实秋“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 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二人的评论真实展现了梁实秋的大家风范和幽默随和的性格特征, 也表达了二人对梁实秋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7.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思想内容是文章的主旨,就是一篇 文章的灵魂所在,就是作者主要反映的内容,是作者写文章的目的。艺术特色一般来说,赏析它的结构, 独特的修辞,这类题型都要结合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 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此题是选“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 A 项,“为下文写保委会宣传队的 宣传做了铺垫”错误,因为保委会宣传队来村宣传在前,栋悟一家猴变在后。故选 A。 8. 【参考答案】(1)他身处山区,家庭困难,是一个底层村民猎人形象(2)他与保委会宣传队产生正面冲 突,表现出他性格冲动,暴躁易怒(3)他出于报复心理,刻意滥杀动物,表现出他残忍偏激的性格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要求 “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栋悟的人物形象”,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 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首先明确人物的身份,从文 中来看,“见到的只是那间简陋的破屋子”“住在这一带山区依靠捕猎为生的居民,生活就起了大恐慌, 栋悟一家当然也不例外”,栋悟是一个山区底层村民猎人形象;从“栋悟情绪变得偏激愤慨,每天叫上两 个儿子一同上山,展开他的杀戮行动。他拿点颜色给保委会的人员看看:我赶尽杀绝,你们将奈我何?!” 可以看出,他性格冲动,暴躁易怒;他刻意滥杀动物,残忍偏激。 9. 【参考答案】(1)对于读者,新颖奇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2)人物上,暗示了栋悟如山猴般暴躁易怒的 性格(3)情节上,“猴变”作为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贯穿全文的线索(4)风格上,离奇的“猴变”给小 说增添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神秘色彩(5)主旨上,表达出动物保护、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主旨。【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情节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人物塑造、情节结构、风格手法和主旨几个角度 思考。从情节结构上看,“猴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人物塑造上看,“猴变”的情节暗示了栋悟如山 猴般暴躁易怒的性格;从艺术风格上看,离奇的“猴变”给小说增添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能激发读者阅 读兴趣;从表现主旨上看,更好地表达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主旨。 10.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 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画线句子上文说苏颋与宋璟一同执掌国政, 宋璟为人刚直,很多事都能断然裁决,苏颋能推许他的长处,据此推断,画线句子说的是苏颋与宋璟在皇 帝面前奏事时的表现,其中,“璟”是人名,指宋璟,“颋”是人名,指苏颋,在句中应做主语,“颋辄 助成之”应断在一起,排除 B、C 两项。再比较 A、D 两项,“故”是“所以”“因此”的意思,表示上文 是原因,下文是结果,“帝未尝不从”是苏颋协助宋璟完成奏事的结果,可见“故”前应断开,排除 A 项。 故选 D。 11.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 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 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 项,“一般与本名的意义 没有关系”错误。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也就是说“字”与本名的意义是有关系的。故选 A。 1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 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 问题。B项,“吐蕃勾结巂州蛮族谋划入侵……使吐蕃不敢妄动”错误,由原文“巂州蛮苴院与吐蕃连谋 入寇,……移书还其谍曰:‘毋得尔。’苴院羞悔,不敢侵边”可知,是巂州蛮族首领苴院与吐蕃联合谋 划入侵,受苏颋警示后苴院十分羞愧,不敢入侵边境。并不是“吐蕃勾结巂州蛮族”,也不是“吐蕃不敢 妄动”。故选 B。 13. 【参考答案】(1)苏颋遭遇父亲的丧事,皇帝起用他担任工部侍郎(或“被起用为工部侍郎),苏颋拒绝接 受官职,服满丧期后才就任。 (2)苏颋生性廉洁节俭,所得俸禄全都送给各位弟弟和亲戚,家中没有积蓄多余的财物。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 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 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句前省略主语“苏颋”,翻译时 当补出;“遭”,遭遇;“起”,起用;“为”,动词,担任;“辞”,推辞,拒绝;“不拜”,不接受官职; “终制”,服满丧期;“乃”,才。(2)“廉俭”,廉洁节俭;“奉禀”,俸禄、俸粮;“悉”,全;“推散”, 送给;“赀”,财物;“长赀”,多余的财物。【参考译文】 苏颋,字廷硕,小时候就极聪明,眼睛一扫就能看一千字,且即刻就能背诵。考中进士后,调任乌程 县县尉。武则天到嵩山举行祭天礼式,升苏颋为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再提升为监察御史。长安年间,武 则天下诏令苏颋复核来俊臣等人所造成的冤案,苏颋查验揭发诬陷的情况,对受冤者多做洗雪、宽恕的处 理。后来,他升任给事中、修文馆学士,任中书舍人。那时,他父亲苏瑰任同中书门下三品,父子同在宫 中机要部门。朝廷中的官员都认为此事非常荣耀。 玄宗平定内乱,需要草拟的诏书非常多,全由苏颋一个人在太极宫后阁口授书诏内容,依据功劳的不 同,草拟诏书内容,丝毫没有差错。书史说:“求求您说慢一点,不然,我的手腕都要掉了。”中书令李 峤说:“苏舍人才思如泉涌,我比不上他。”苏颋被升为为太常少卿,仍掌管起草诰命。他遭遇父亲的丧 事,皇帝起用他担任工部侍郎,苏颋拒绝接受官职,服满丧期后才就任。皇帝问宰相:“有没有从工部侍 郎直接升任中书侍郎的?”宰相回答:“陛下想要任用贤能,我们都听从您的旨意,何必计较其资历呢?” 于是皇帝下诏任命苏颋为中书侍郎,第二天加封知制诰之职。那时,李乂与苏颋共同执掌草拟诏令的事务。 皇帝说:“前世李峤、苏味道是当时文坛上的高手,时人称他们为‘苏李’。如今我有了苏颋及李乂,与 前人相比也无愧了。”不久,苏颋承袭父亲爵位,被封为许国公。 开元四年(716),升任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修国史,与宋璟一同执掌国政。宋璟为人刚直,很多事都 能断然裁决,苏颋能推许他的长处。在皇帝面前奏事时,宋璟有没说到的,或应对时一时答不上来的,苏 颋就协助完成。如皇帝不能即刻领会意图的,苏颋就再次申说宋璟的意见,所以他们的奏请,皇帝没有不 听从的。这两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宋璟曾说:“我与苏氏父子同为宰相,仆射(苏瑰)是忠厚长者,确是 可以治国的人才;但若论向君主进谏,劝善规过,议论兴革,有事当即判断处理,尽心为公、不徇私情, 那么现在的宰相超过他的父亲了。” 开元八年(720),苏颋被罢去宰相之职,担任礼部尚书。不久,调为检校益州大都督长史,巡察管辖 剑南各州。巂州蛮族首领苴院与吐蕃联合谋划入侵。苏颋抓获了他的一个间谍。手下官吏要求出兵讨伐, 苏颋不答应,只给苴院写了封信,并放间谍回去。信中只说“不可以这样干”。苴院得信十分羞愧,不敢 入侵边境。 开元十三年(725),跟随皇帝到泰山祭天。诏令苏颋撰写朝觐碑文,世人极为赞赏。还京后,要他分 管选官之事。此后,苏颋去世,终年五十八岁。朝廷追赠他右丞相之职,赐谥为“文宪”。苏颋生性廉洁 节俭,所得薪俸全都送给各个弟弟和亲戚,家中没有积蓄多余的财物。景龙年后,他与张说同以文章闻名。 当时人称他们为“燕许大手笔”。皇帝非常喜欢他的文章,说:“你所写的诏令,另录一个副本,署上‘臣 某撰’字样,我要留下时常翻阅。”后来,此事成为旧例。 1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 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 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 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 在明显的错误。B 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错误,应该是“凄凉孤寂”。“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句,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这让从杭州刚调任 到密州的苏轼感到的是凄凉、孤寂。故选 B。 15. 【参考答案】对比(或虚实结合),将记忆中杭州(江南)的上元节热闹的情景与眼前密州凄凉寂寞的情景对比,抒发对江南的思念之情,对现实生活感到孤独寂寞,对瑞雪兆丰年的期盼、充满希望之情。 【解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是手法和情感的能力。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杭州) 的上元夜写起。苏轼曾在钱塘过了三个元宵节。钱塘的元宵节的特点,就是“灯火”。东坡用一句“灯火 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 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 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作者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 密州上元自觉凄清。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首 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 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 有“人老也”之叹。他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 丰年。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 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 兆丰年”的喜悦之情。本题的艺术手法答虚实结合也可以,上片钱塘元宵节是虚写,下片密州元宵节是实 写。 16. 【答案】(1)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3)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解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厦”,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 1 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 “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学生要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17.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 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本题,根据上 文的主语“短视频”来分析,括号内语句的主语应与此一致,因而,ACD 三项不合要求。利用短视频来传 递高深的科学知识,对象应是普通群众,而不是科技工作者。因而,A 项“传递”的对象不明。C 项“以 新奇、有趣的形式接触到高深的专业知识”主客倒置,主动者应是“短视频平台”;D 项主客倒置,主动者 不是“高深的专业知识”,而是“短视频平台”。分析可知,B 项补写的最恰当。故选 B。 18.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 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 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小巧玲珑”形容东西小而精致。文段陈述的是“短视频”,与“文章简短有 力”的解释相符,应选“短小精悍”,据此分析可排除 BD 两项。“声情并茂”指演唱、朗诵等的音色、唱 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图文并茂”指在一篇文章里,图片和文字都很丰富多彩,互相陪衬、相得益 彰。这些“短视频”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展现的有图片,有文字,但不是表演,谈不上声情并茂,因此,这里应选“图文并茂”。据此分析可排除 A 项。“妙不可言”形容美妙得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妙趣横生” 洋溢着美妙的意趣(多指语言、文章或美术作品)。因这些“短视频”能将高深的科学知识以生动有趣的 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这里应选“妙趣横生”。“绵延不绝”延续不断的样子。“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 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前者表达重点在“延续不断”本身,后者表达重点在“源头” 的不间断,才会连绵不绝。因此这里应选“源源不断”。C 项成语全都恰当。故选 C。 19.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 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 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画线句子缺少主语,这里主 语应为“传播知识”,据此分析可排除 BC 两项。“信息技术”是“传播技术”中的一种,而“传播技术” 却不一定是“信息技术”。据此分析可知,A 项语序不当,D 项修改正确。故选 D。 20. 【参考答案】(1)水利工程人员提出了关于在长江三峡修建大型水利发电站的可行性报告。(2)很多人对 这个报告进行论证后得出了不同意见。(3)著名专家学者通过论证证明了这些意见是不科学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本题是一个传统题型:长句变短句。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采用主干 分析法:先抽出句子主干独立成句,再将附加成分抽出来单独成句,而后添加各自的主语,这样整个长句 就变成由几个单句构成的句群,最后将几个句子按照逻辑先后顺序排列即可。整理句子时要注意连贯,用 好代词和关联词。本题先抽出句子主干:著名专家学者通过论证证明了这些意见是不科学的。然后将附加 成分分别抽出独立成句:很多人对这个报告进行论证后得出了不同意见,水利工程人员提出了关于在长江 三峡修建大型水利发电站的可行性报告。 21. 【参考答案】①“贵校”修改为“母校”;②“荣幸”修改为“诚挚”或“诚恳”;③“广大莘莘学子”修 改为“广大学子”或“莘莘学子”;④“炙手可热”修改为“蜚声中外”;⑤“日理万机”修改为“事务繁 忙”。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贵校”:贵: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校:学校。“贵 校”是用于对方学校,是对对方学校的尊称。此处把“贵校”修改为“母校”。“荣幸”指光荣而幸运, 是谦辞,一般用于表示自谦的语境,此处是邀请他人,应该用敬辞。此处把“荣幸”修改为“诚挚”或“诚 恳”。“莘莘学子”表示众多学生,与“广大”意思重复。把“广大莘莘学子”修改为“广大学子”或“莘 莘学子”。“炙手可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使用对象错误,把“炙手可热”修改为“蜚声中外”。 “日理万机”形容政务繁忙(多指高级领导人)。使用对象错误,把“日理万机”修改为“事务繁忙”。 22. 【写作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思辨性。材料一和材料 二结合起来的核心词是“选择”,只是两则材料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一强调的是当下的选择对未来的影响, 也就是说今天的选择要为明天做准备,对未来负责;材料二则强调每个人有自己的特长、优势,也有自己 的缺点、劣势,要选择好适合自己的位置(职业、事业等)实现人生价值。两则材料都跟年轻人的“生涯 规划”密切相关,前者旨在引导学生对当下生活的思考,要有对未来负责的精神,莫让今天的选择“矮” 了自己的明天;后者旨在引导学生,要学会调整,学会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 参考立意: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路;生活需要正确选择;谨慎选择;选择并坚持是成功的秘诀;正确认识自己,做出合适的选择;坦然面对和接受自己的选择;选择、坚持,成就自我;不同的选择,可能会 决定我们不同的人生道路;遵从自己的内心,做出正确的选择等。 第六单元测试题 语 文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拿去主义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 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 是指“拿”,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是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 “来而不住,非礼也。”中国人是礼义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其实,这些同志 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 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 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糟粕”,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 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 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 并给以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 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一无是处。 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 不能使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 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 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 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 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八十年代中国的风貌, 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决不会报以青睐的。所以对热衷于“拿来” 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正如一位来 自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品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 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 “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 人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 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 (选自《文学报》) 1.下列对“拿去主义”意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拿去主义”是仿用鲁迅的“拿来主义”一词,主要是谈如何正确地对外文化交流的问题。 B.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认为拿不出去。 C.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已成为世界知名作家,赢得了世界声誉。 D.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作家要写出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 者更强烈的兴趣。 2.“‘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对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 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文化交流是双向流程的关系,不能只是拿来。 B.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值得西方人“拿去”的东西,我们不能妄自 菲薄。 C.提倡“拿去主义”有助于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艰苦努力,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促进中国 文化艺术的发展。 D.“‘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意思是“拿去主义”比“拿来主义”更为重要。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A.“拿来主义”与“拿去主义”有一定的区别,但从实质上来说,两者是一致的。 B.西方的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最终在中国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 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 C.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 具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 D.“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 就困难了”意思是说要有创新精神和民族特色。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信息来源广,考验着大众的分辨能力。自网络信息搜索形式发生变化以来,大众获得信息的方式也出 现了变化。更方便的信息获取渠道,让民众能轻松地获取信息,几乎一切问题,通过网络都能得到详细、 准确的解答,从而也降低了对知识的权威感与信赖感。但多媒体信息便捷复制、及时传播的特点,让民众 信息量急剧增加,同时也超出了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纷繁复杂的信息超出了大众理解与分辨能力。 信息传播迅速,容易造成群众情绪失控。随着自媒体的使用,它改变了传统一对多的传播形式,变成 多对多的形式,自媒体的草根性决定了人人都能充当信息发布者。大众利用微博、短信、微信、视频直播 等方式随时随地传播信息,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壁垒。自媒体的隐蔽性让传播者处在隐蔽状态, 让整个传播更为随意、大胆,让很多谣言、不实信息开始传播,并且一度影响了群众对信息的正确判断, 很容易出现群众情绪失控以及网络舆情事件。 (选自《自媒体时代政府所面临的困境》) 材料二: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新科技在媒体和受众之间开辟了一条彼此了解的通道,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 梁。媒体领域的市场细分越来越明显,对用户信息的整理、挖掘和分析显得至关重要。利用大数据、云计 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处理手段,在增强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每个用户的兴趣 爱好、受教育程度、经常浏览的页面、停留时长等数据信息,实现对内容的个性化加工、定制服务,并实 施及时有效的精准推送,让“你关注的就是头条”从理想状态可能变成现实。在这里,媒体做到了新闻产 品的适销对路,受众实现了各取所需,传播力也就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选自《新媒体时代传播力的影响要素及其建构路径》) 材料三: 媒体是否位居主流,最终要靠传播效果来检验。全媒体时代,虽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但酿不出“好 酒”,也难以留住受众。在我们开疆拓土构建的新媒体渠道上,必须不断增强主流价值的内容供给,不断 提供充满正能量的优质产能,通过设置公共议题,把握社会重大问题,进行舆论引导和认同构建,实现与 受众的有效连接,推动舆论场形成“以主流引领百舸争流”的局面。 (选自《主流媒体如何巩固主流地位》) 材料四: 讲真话产生公信力,报道热点产生影响力。这些最基本、最基础的传播规律,在纸媒时代如此,在新 媒体时代同样有效。应该看到,我们的主流媒体在尊重传播规律、宣传规律方面,即使在过去纸媒时代, 也做得并不够好。远离热点、回避矛盾,枯燥乏味、千篇一律,是多年来我们始终在检讨、却时好时坏从 未根治的一些现象。在渠道垄断的纸媒时代,读者别无他选,这种矛盾长期存在却没有过于显现,但在新 媒体环境下,不仅十分突出,而且影响到了纸媒的生死存亡。 因此,主流媒体要增强话语权、提升影响力,一个重要的着力点是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上,不回避、 不躲闪,讲真话。受众是从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感受一家媒体的公信力的。只有在日常的报道中,始终关 注社会热点,始终满足读者需求,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关键时刻才能产生真正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乃至凝 聚力和鼓动力。如果我们在日常的社会热点问题上、在群众关心的问题上,一直采取回避的态度,采取文 过饰非的方式,而又寄希望于在重大事件、关键节点上,发挥关键作用,事实上是难以取得满意效果的。 (选自《以优质内容参与传播竞争》)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自媒体的草根性决定了人人都能利用微博、短信、微信、视频直播等方式发布信息,自媒体的隐蔽性 是信息的传播更为随意、大胆的重要原因。 B.随着网络信息搜索形式的变化,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方便,但急剧增加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也超出 了大众理解与分辨能力。 C.媒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处理手段,对每个用户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 实现了“你关注的就是头条”。 D.主流媒体要想位居主流,必须不断增强主流价值的内容供给,不断提供充满正能量的优质产能,形成“以 主流引领百舸争流”的传播效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我们的主流媒体,在渠道垄断的纸媒时代不尊重传播规律、宣传规律,不考虑读者需求,内容远离热 点、回避矛盾,枯燥乏味、千篇一律。 B.主流媒体要增强话语权、提升影响力,就要始终关注社会热点,满足读者需求,坚持实事求是。在热 点问题上,不回避、不躲闪,讲真话。 C.谣言、不实信息传播,影响了群众对信息的正确判断,很容易出现群众情绪失控以及网络舆情事件。 这是自媒体时代政府所面临的困境之一。 D.新科技在媒体和受众之间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媒体做到了新闻产品的适销对路,使受众实现了 各取所需,传播力就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6.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应该如何应对才能增强传播力,巩固主流地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回娘家 秋子红 秋葵是杨家屯最漂亮的媳妇,娘家远在大山深处。由于缺水,娘家一带漫山遍野光秃秃的,农作物只 长山芋和荞麦。这一年遇上天旱,山芋秧子一棵棵萎了,荞麦下不了种,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爹便托人带 领秋葵走出数百里的大山,来到杨家屯,于是,秋葵便成了比自己大十岁的杨木根的媳妇。 木根知道秋葵心里最怕人碰的痛处,暗想,一定要善待秋葵,不能让她伤心难过。但木根也与其他男 人一样,火气一上来,轻则咆哮如雷,甚或抬手就是一把掌,“啪”的一声掴在秋葵脸上。秋葵转过身, 躲着人,用手捂了脸,只让泪水从指缝间悄悄流出。 这事儿若摊在村里别的媳妇身上,肯定要嚎、要闹,等嚎够了闹够了,肯定会卷起包袱回娘家。然后, 娘家的七大姑八大姨九个伯母六个婶子肯定要找上门来理论,最终,等男人上门陪够了礼道够了歉,媳妇 才在娘家兄弟们的护送下,大摇大摆走进家门。 秋葵娘家远,受了委屈,泪只流在自己心里。流完了,照样像往常一样喂猪、烧饭、拉土、锄麦,悉 心伺候木根、孩子和公婆。 转眼间,儿子小根已经 4 岁。春节过后,小根在街上玩,看到邻居家的叔叔用自行车驮了媳妇和娃儿去外公家。小根看得心热,急忙跑回家,扯着秋葵衣角,说要去外公家。秋葵刚才还笑着的那张脸顿时不 自然起来,嘴唇哆嗉着说:“乖儿子,外公家远,明年咱们有钱了,就去外公家。”小根哪里肯听这一套, 跺着脚又哭又闹,木根大喝一声,小根“哇”的一声哭了,秋葵急忙将小根搂在怀里,也哭了。这时,木 根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横竖不是个味儿。 后来,小根渐渐懂事了,便再也不提要去外公家的事了。 再后来,家里的光景一天天好了起来,秋葵便常常念叨要回娘家。 这一年,秋葵攒够了车票钱,正要商议着回趟娘家,不料公爹殁了。等埋葬了公爹,木根欠下一屁股 债,秋葵便将车票钱给了木根。 又一年春天,木根刚从县城火车站买了车票。夜里,小根肚子疼。秋葵与木根连夜将小根送到县医院。 医生一检查,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手术。第二天,秋葵便让木根将车票拿到火车站退了。 又一年春天,木根刚要去县城买火车票,就接到村长的通知,说村里引来了农田水利建设扶贫项目, 供水管道途经木根的承包田,需要木根亲自规划承包田灌溉工程的实施方案。木根高兴得像个孩子,一蹦 一跳地去了承包田。 玉米吐缨时,秋葵对木根说:“今年粮食丰收在望,我们很快就有钱了,等收完秋,我们带上小根回 趟娘家吧。爹有气管炎,娘有腰疼病,这几年也不知好了没;弟弟现在该娶媳妇了,也不知娶下媳妇没; 妹子最小,不知现在还上不上学……” 木根抢白道:“小根不上学了?像你一样当文盲啊?” 秋葵脸一红,不好意思地低头笑了。 秋葵终于要回娘家了。 这一天,秋葵和木根去了趟县城,除了买了新衣新鞋外,还给娘家的父母弟妹买回了大包小包的礼品。 天刚蒙蒙亮,秋葵便烙好干粮,做熟饭菜,叫醒木根。吃罢早饭,便出了村子。秋葵背着行李,走在 前头。高挑的身子一摆一摆,走得很急。走得木根出了一身热汗。 上了火车,木根在行李架上放好行李,便拣靠窗的座位和秋葵面对面坐了下来。 车窗外,阳光照着明媚的田野,好看极了,那些树呀房子呀电线杆呀飞似的向后退着…… 出了火车站,换了一程大巴车,秋葵和木根走在一条在山间绕来绕去的土路上,秋葵的话一下子多了 起来。一会儿掐一朵路边的野花,一会儿放下行李,跳上土坡摘一把野枣送给木根。木根第一次感觉,平 日里温温顺顺沉默不语的秋葵,其实挺爱说话的。 翻过了数座山梁,远处,有几户人家稀稀落落卧在山野里。秋葵顿时觉得这里的天比以前蓝了,山也 开始绿了起来,空气也似乎更加温馨了。 秋葵兴奋地指着前方,对木根说:“前面那个村子里,大梧桐树下,就是俺家。” 说话时,一汪眼泪蓦然间从秋葵黑亮的眼睛中涌了出来,她不停地用袖角擦着。擦着擦着,双腿一软, 跪在山梁上,放声哭了起来。 木根背着行李,在秋葵身后,呆呆地站着。 远方,夕阳里,一棵硕大的梧桐树隐约可见,树旁一户人家屋顶的烟囱里,一缕炊烟那么白那么亮那 么纯朴那么亲切地向着满天的彩霞袅袅腾腾地飘着。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秋葵被丈夫掴脸与村里别的媳妇遇此情况对比,突出了杨家屯一带的风 俗习惯和该村媳妇的家庭地位。 B.小说关于秋葵三次回娘家而未能如愿的描写,把秋葵家庭的变化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展现,既丰富了秋 葵的形象,又给人以真实感。 C.秋葵在山间绕来绕去的土路上一会儿掐一朵路边的野花,一会儿放下行李跳上土坡摘一把野枣给木根, 表现了回娘家时的兴奋心情。 D. 秋葵发现娘家所在的偏远深山天比以前蓝了,山也开始绿了起来,空气似乎更加温馨了,从正面表现 了娘家人的生活也在悄悄改善。 8.小说中的秋葵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是怎样叙述“回娘家”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林锦,字彦章,连江人。景泰初,由乡贡授合浦训导。瑶寇充斥,内外无备。锦条具方略,悉中机宜。 巡抚叶盛异之,檄署灵山县事。城毁于贼,锦因形便,为栅以守,广设战具,贼不敢逼。满秩去官民曰: “公去,贼复至,谁御者?”悉逃入山。盛以状闻,诏即以锦为知县。驰驿之官,民复来归。适岁饥诸瑶 益剽掠无虚日锦单骑诣垒晓以祸福瑶感悟附县二十五部咸听命其不服者则讨之。天顺六年,破贼罗禾水, 再破之黄姜岭,又大破之新庄。先后斩获千余级,还所掠人口,贼悉平,乃去栅,筑土城。盛及监司屡荐 其才。成化改元,会廉州为贼所陷,乃以锦为试知府。岁复大饥,贼四出劫掠。锦谕散千余人,诛梗化者, 而绥辑其流移。境内悉平。四年,上官交荐,请改授宪职,令专备钦、廉群盗。乃以为按察使佥事,益勤 于政。十年赐敕旌异。久之,进副使。锦以所部屡有盗警,思为经久计,乃设团河营于西,设新寮营于南, 别设洪崖营以杜诸寇出没路,易灵山土城,更筑高墉,亘五百丈,卒为岩邑。十四年,兵部上其抚辑功, 被赉。锦在兵间,以教化为务。灵山尚鬼,则禁淫祀,修学校,劝农桑。其治廉、钦,皆饬学宫,振起文 教。为人诚实,洞见肺腑,瑶蛮莫不爱信。其行军,与士卒同甘苦,有功辄推以与人,以故士多效死,所 在祠祀。 (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适岁饥诸瑶/益剽掠无虚日/锦单骑/诣垒晓以祸福/瑶感悟附县二十五部咸听命/其不服者则讨之 B.适岁饥诸瑶/益剽掠无虚日/锦单骑诣垒/晓以祸福/瑶感悟附县/二十五部咸听命/其不服者则讨之 C.适岁饥/诸瑶益剽掠无虚日/锦单骑诣垒/晓以祸福/瑶感悟/附县二十五部咸听命/其不服者则讨之 D.适岁饥/诸瑶益剽掠无虚日/锦单骑/诣垒晓以祸福/瑶感悟附县/二十五部咸听命/其不服者/则讨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乡贡: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常科的考生一般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另一个是乡贡。不由学馆 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B.满秩:指的是官员按照任期、年龄领满俸禄。古代官员的俸禄根据年终考评确定。有功者俸禄增加, 有罪者俸禄减少乃至取消。 C.兵部:中国古代官署名,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其长官为兵部尚书,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 令等。与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工部合称“六部”。 D.祠:是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东汉末,社会上兴起 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林锦才华卓著,深受赏识。瑶寇泛滥,林锦洞悉形势,分条陈述方略,分析到位。受到巡抚叶盛的重 视。 B.林锦防守有功。暂代灵山县事时,林锦根据地形,修建防御工事,准备战争用具,对贼寇形成威慑, 保得一方太平。 C.林锦作战能力很强。天顺六年,他与贼寇在多地交战,屡战屡胜,斩首千余,被贼人掠走的百姓,也 得以生还。 D.林锦政绩显著,受人敬重。他为政勤勉,重视教化,在管辖区移风易俗,兴学重农,为人坦诚,因此 深受百姓爱戴和信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锦谕散千余人,诛梗化者,而绥辑其流移。境内悉平。(5 分) (2)别设洪崖营以杜诸寇出没路,易灵山土城,更筑高墉,亘五百丈,卒为岩邑。(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新晴山月 (宋)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余苦吟,满林啼络纬【注】。 【注】络纬: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 14.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三、四两句写出了诗人在松下久久徘徊,不愿离去,更不愿匆匆入睡而要充分享受这良辰美景的心境。 B.五、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池塘里的荷花好像怕风吹,所以将叶子卷了起来,山果以雨为病, 形象地写出山中雨久,山果因遭雨害而自落的情景。 C.七、八两句运用了设问的手法,把纺织娘不停地鸣叫与自己的低吟相映照,写得十分和谐,在自问自 答中结束全诗。D.作者以诗人兼画家的双重眼光,观察和体会月夜美景,描绘了高松、月影、荷卷、果落、虫唱等景色, 写出山中月夜初晴后的幽美、寂静、清爽。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孔子“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相近。 (2)《师说》中,韩愈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 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江中清冷月影烘托江边送别、举酒难欢的惨淡氛围的两句是“_____, _____”。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科学家认为,量子计算机将会成为未来科技的引擎。由于量子有一种“叠加”的特性,量子计算也就 具备了并行的能力,即可以实现同步计算。( )。那么一些经典计算机无法解决的大规模计算难题 将 。以大数因数分解为例,经典计算机分解 300 位的大数需要 15 万年,万亿次量子计算机分解这 个大数,则仅需 1 秒钟。 量子计算机将可能颠覆你的未来生活。它可大大简化地面和空中交通控制的工作量,在 的 城市公路网中,量子计算机能同时计算所有路线的长度和道路拥堵,迅速筛选出最佳出行路线;它还可以 对空中交通模式进行复杂分析,进行更高效的飞行调度。量子计算机还可以用来设计新型武器,制定新的 作战战略,让军用机器人更快地做出决定,更准确地采取行动,比敌方机器人 。此外,随着信息 科技日益走向智能化,更安全的量子通信也 ,成为未来保障信息安全的“护卫舰”。由此可见,量 子计算机未来的应用前景十分令人神往。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利用叠加原理,其计算能力也随可操纵的粒子数呈指数增长 B.计算能力之所以随可操纵的粒子数呈指数增长,是因为利用了叠加原理 C.当可操纵的量子数量增多,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就会呈指数级上升 D.量子计算机计算能力若想呈指数级上升,就必须操纵更多的量子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一蹴而就 纵横交错 棋高一着 水到渠成 B. 迎刃而解 纵横交错 棋高一着 应运而生 C. 一蹴而就 纵横捭阖 技高一筹 水到渠成 D. 迎刃而解 纵横捭阖 技高一筹 应运而生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量子计算机能迅速筛选出最佳出行路线,同时计算所有路线的长度,避开道路拥堵 B.量子计算机能同时计算所有路线的长度,避开道路拥堵,迅速筛选出最佳出行路线 C.量子计算机能同时计算所有路线的长度,以避免拥堵,迅速筛选出最佳出行路线 D.量子计算机能回避道路拥堵,同时计算所有路线的长度,迅速筛选出最佳出行路线 20.下列图表为某小区车辆进入流程图,请用一段文字说明。要求: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不超过 80 字。 (6 分) 21.下面是关于教师指导方式与学生反应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就“指导态度和敌对情绪的关系”问题的 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5 分) 【注】M 型相当于慈祥、亲切的教师,P 型相当于严格要求的教师,PM 型相当于教学热心又严格要求的教 师,Pm 型相当于近乎放任自流的教师。请就上图情况用两句话作出结论。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时中州(河南)有一蜗牛,痛感以往的碌碌无为,于是奋然立志。先是准备东上泰山,做一次壮游, 计算一下路程,要走 3000 多年。于是改计南下长江、汉水,计算一下里程,也要走 3000 多年。蜗牛估量 一下自己的寿命,不禁绝望。于是悲愤交加,未迈出一步,竟郁郁而终。 也许蜗牛订立一个可行的计划,它已欣然到达;或者不只看重结果,只管砥砺前行,它也可收获沿途 美景……要求:①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 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9-2020 学年第六单元测试题 语 文(二)答 案 1. 【答案】C 【解析】句子只是交代了王蒙等作家取得的成就,与“拿去主义”无关。 2. 【答案】D 【解析】“‘拿去主义’比‘拿来主义’更为重要”错,原文没有依据。 3. 【答案】B 【解析】“西方的科学家”错,原文“许多科学家”。 4.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 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C 项,“实现了”错,文章 “可能变成现实”。故选 C。 5.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 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A 项,过于绝对。原文“是 多年来我们始终在检讨、却时好时坏从未根治的一些现象”,选项没有考虑“时好时坏”。故选 A。 6. 【参考答案】①利用新科技,做到新闻产品的精准推送,让受众实现各取所需,实现“你关注的就是头 条”。②增强主流价值、正能量内容供给,通过设置公共议题,进行舆论引导和认同构建,实现与受众的 有效连接。③讲真话,报道热点。在社会热点、群众关心的问题上,不回避,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始终满 足读者需求。 【解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 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题目要求概括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应该如何应对才能增强传播力,巩固主流地 位,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新科技在媒体和受众之间开辟了一条彼此 了解的通道,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实现对内容的个性化加工、定制服务,并实施及时有效的精准推 送,让‘你关注的就是头条’”“在我们开疆拓土构建的新媒体渠道上,必须不断增强主流价值的内容供给,不断提供充满正能量的优质产能,通过设置公共议题,把握社会重大问题,进行舆论引导和认同构建, 实现与受众的有效连接”“因此,主流媒体要增强话语权、提升影响力,一个重要的着力点是在社会关注 的热点问题上,不回避、不躲闪,讲真话”“始终关注社会热点,始终满足读者需求,始终坚持实事求是, 关键时刻才能产生真正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乃至凝聚力和鼓动力”概括答题要点。 7. 【答案】C 【解析】A 项,“突出了杨家屯一带的风俗习惯和该村媳妇的家庭地位”分析不当。应为突出了秋葵的隐 忍性格。B 项,“把秋葵家庭的变化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展现”分析不当。秋葵前两次回娘家而未如愿是家 庭原因,基本没有涉及到社会背景;第三次回娘家而未如愿是社会原因,是在社会背景中展现的。D 项,“从 正面表现了娘家人的生活也在悄悄改善”分析不当。这里通过描写秋葵对娘家一带天、山和空气的感受, 从侧面表现娘家一带人民的生活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善。 8. 【参考答案】①温顺隐忍。挨丈夫打骂或受了委屈,泪只流在自己心里,而不像其他人一样哭闹。②勤劳 纯朴。她从事各种家务农活,悉心伺候家人。③善良,识大体。公爹殁了,秋葵将车票钱拿出来;家里经 济困难,虽然想家但始终未回。④重亲情。她经常惦挂爹娘与弟弟、妹妹;回娘家时为娘家人买回大包小 包的礼品。 【解析】题目问小说中的秋葵有哪些性格特点,要求简析。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把握。答题前先 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旨。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可以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 手,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分析 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 摩作者的评价。本文中,秋葵挨丈夫打骂或受了委屈,泪只流在自己心里,而不像其他人一样哭闹,表明 她温顺隐忍。她从事各种家务农活,悉心伺候家人,说明她勤劳纯朴。公爹殁了,秋葵将车票钱拿出来, 家里经济困难,虽然想家但始终未回,表明她善良,识大体。她经常惦挂爹娘与弟弟、妹妹;回娘家时为 娘家人买回大包小包的礼品,说明她重亲情。 9. 【参考答案】①以“回娘家”为主线叙述故事。这样写,使小说脉络清晰,层次感强。②用第三人称叙述 故事。这样写,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故事情节在较大跨度中清晰呈现。③采用简洁的对话来叙事。 这样写,使叙事更加紧凑,并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④插入典型的环境描写。典型扼要的环境描写增 添了亲切感、真实感和现场感,赋予“回娘家”的故事以诗意美,烘托人物的心理。 【解析】本题一题两考,既考查了小说的写作技巧,又考查了情节的作用。小说的写作技巧涉及面较广, 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①表达方式。一般涉及到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 叙述顺序的安排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人物对话描写、 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还要注意:A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B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描写角度;C 常见技 巧的使用。②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 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③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 严谨。本文叙述“回娘家”的故事以“回娘家”为主线叙述故事,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对话简洁,又采 用了插叙手法,具体的作用要结合手法分析。比如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故事情 节在较大跨度中清晰呈现。 10.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 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 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根据句意,“诸瑶”“锦”“瑶”“附县二十五部”是承担 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和他们搭配的动词有“剽掠”“诣”“晓”“感悟”“听命”,所以“适岁饥” 单独成句,排除 AB。比较 CD 两项,“单骑”修饰“诣”合适,故选 C。11.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 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 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 语境的含义作答。B 项中的“满秩:指的是官员按照任期、年龄领满俸禄”理解错误,文中的“满秩”指 的是官吏任期结束。故选 B。 1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 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 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 项,“斩首千余”不合文意。原文是“斩获千余级”,意思是“先后斩杀俘 获一千多人”。故选 C。 13. 【参考答案】(1)林锦劝说遣散一千多人,诛杀顽固不化的人。而安抚聚集流亡的百姓,境内全部平定。 (2)(林锦)另设洪崖营以堵塞众寇贼出没的道路,改换灵山的土城,另筑高大的城墙,绵延五百丈,最 终成为险要的城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 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谕”劝说; “梗化”顽固不化;“绥辑”安抚聚集;“流移”指流离失所的百姓。第二句得分点:“别”另外;“以” 目的连词,来;“杜”堵塞;“易”更改;“墉”城墙;“亘”绵延;“卒”最终。 【参考译文】 林锦,字彦章,连江人。景泰初年,由乡贡除授合浦训导。瑶贼泛滥,内外没有防备。林锦分条上陈 方略,都说中了要害。巡抚叶盛认为他很有才华,发文让他代理灵山县事务。城池毁于寇贼,林锦因地制 宜,作栅栏防守,广泛设置作战工具,寇贼不敢逼近。任期满离官去职,百姓说:“你离去,寇贼又来, 谁来抵御?”(于是百姓)都逃入山中。叶盛把情况告诉皇帝,下诏立即任林锦为知县。乘驿马急速赴任, 百姓又来归服。恰逢饥荒,瑶民各部更加劫掠不间断。林锦一人驰入瑶民营垒,以祸福开导他们。瑶民感 动醒悟,归顺的二十五部都听从命令,那些不归服的就讨伐他们。天顺六年在罗禾水击破寇贼,第二次在 黄姜岭击破,在新庄又击破贼人。先后斩杀俘获一千多人,归还所劫掠的人口,寇贼全被平定,就撤去栅 栏,修筑土城。叶盛和监司多次推荐他的才能。成化元年,正逢廉州被寇贼攻陷,就试用林锦做知府。年 内又遭大饥荒,寇贼四处劫掠。林锦劝说遣散一千多人,诛杀顽固不化的人。而安抚聚集流亡的百姓,境 内全部平定。四年,上官相继推荐,请求改授督察职务,让他专门防备钦、廉群盗。就任他为按察使佥事,他更加勤于政事。十年,赐诏书表彰嘉奖。很久以后,进升为副使。林锦因所管辖地多次有寇贼警报,考 虑长久之计,就在西面设置团河营,在南面设置新寮营,另设洪崖营以堵塞众寇贼出没的道路。改换灵山 的土城,另筑高大的城墙,绵延五百丈,最终成为险要的城邑。十四年,兵部上奏他的安抚辑和的功劳, 林锦被赏赐。林锦在军队期间,以教化为紧要事务。灵山崇尚鬼,就禁止过多的祭祀,修建学校,鼓励农 桑。他治理廉、钦二州,都整顿学校,振兴文教。为人诚实,坦诚相见,瑶人没有不敬爱信服的。他行军 时,和士卒同甘共苦,有功劳就推给别人,因此士卒多舍命效力,所在的地方都建祠堂祭祀他。 1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 感。B 项,五、六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故本题 B 项。 15. 【参考答案】诗歌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下的恬静、愉悦之情(或醉心山水的淡泊之情)。寓情于景:首 联和颈联用极细微的笔墨,描写了月夜山林中高松、月影、荷卷、果落等幽美、静谧的景色;颔联和尾联 则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林中夜景的留恋、喜爱之情。 【解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首联,月 光透过松树,在地上落下斑驳的倩影,就像在地上画了一幅图画。颔联,为这样的美景吸引,作者流连树 下,久久不思离去。颈联,写徘徊林中月下所见,关合到诗题“新晴”。松林边有个荷花池,由于连日风 雨,荷叶卷着;山果因为受到雨的腐蚀,果蒂朽烂,在微风中时时坠落。这两句是即目所见,但诗人徘徊 已久,整个身心已经与自然界融成一片,所以用自己的情感来体会自然界的草木,池荷叶卷,便被认作是 对风的怯怕,山果坠落,便被当作由于下雨而害病。无情的草木,与诗人在情感上作了交流,从而也带有 了人性。山果的坠落,时时发出啪啪的响声,寓无声于有声,更加突出了夜的静谧与迷人。尾联,直抒胸 臆,说自己在夜色中苦吟诗句,伴随着自己的是林中不断啼鸣着的纺织娘。这样结尾,把纺织娘不停地鸣 叫与自己的低吟相映照,写得十分和谐,诗又因了吟诗声与虫鸣声的增入,平添了几分热闹,与上半四句 的一味冷寂成为鲜明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林中夜景的留恋、喜爱之情。回答本题时,要回答出表现手法以 及诗人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16. 【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3)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解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 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 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 法。如“臾”,理解字义去记忆。 17. 【答案】C 【解析】此题以语句复位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 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本题所给文段阐述的是量子计算机的功能及工作原理。 从所给四个选项来看,A 项强调的是“叠加原理”;B 项陈述对象是“计算能力”,强调的重点也是“计算能力”;C 项陈述对象是“量子计算机”,与文段话题一致;D 项强调的是“操纵更多的量子”,故从话题统 一的角度来看,此题答案应为 C 项。 18.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 语境辨析正误。迎刃而解:比喻主要问题解决了,其他有关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 而易举,很容易成功。第一个空说的是有了量子计算机一些经典计算机无法计算的难得就会顺利得到解决, 用“迎刃而解”恰当。纵横交错:横的竖的交叉在一起。也形容情况复杂。纵横捭阖:指运用政治或外交 手段达到联合或分化瓦解的目的。第二个空后是“城市公路网”,用“纵横交错”恰当。棋高一着:棋艺 高人一步,也比喻技高一等。技高一筹:稍强一些,技术高人一等。第三个空是说让我方机器人胜过敌方 机器人,用“棋高一着”恰当。应运而生: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了,事情自 然会成功。第四个空所在句子是说更安全的量子通信随着信息科技日益走向智能化而产生,用“应运而生” 恰当。故此题答案为 B 项。 19.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分析原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 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再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本题画线句子中 “计算所有路线的长度和道路拥堵”搭配不当,“计算”与“拥堵”不能搭配,可改为“能同时计算所有 路线的长度,避开道路拥堵”。A 项,语序不当,应先计算路线,避开拥堵,再筛选路线;B 项,修改正确; C 项,“计算所有路线的长度,以避免拥堵”不合逻辑,计算路线长度不能避免拥堵;D 项,“回避道路 拥堵”搭配不当,应改为“避开道路拥堵”;语序不当,应把“同时”放在“能”后。故此题答案为 B 项。 20. 【参考答案】车辆进入读卡,若为无效卡,则交由保安作人工异常处理;若卡有效,门禁开闸并作电子抓 拍,随后入场,地感检测后落闸进入;若卡有效,但入场超时,则也交由保安作人工异常处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此类试题解 答时,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某小区车辆进入流程 图”,答题时注意搞清图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车辆进入读卡,读卡需要注意是否为有效卡,注意结合箭 头指向分析;还需要注意要素“入场”“入场超时”等。 21. 【参考答案】教师的态度越慈祥亲切则引起的学生的敌对情绪越少,教师近乎放任自流的态度则容易引起 学生的敌对情绪。 【解析】这是一道图表类图文转换题。解答本题,需在弄清题目要求的基础上,认真比对图表所提供的数 据,分析纵向数据与横向数据之间的关系。由题干可知,本图为教师指导态度和学生敌对情绪的关系图, 根据图表提供的数据,教师越是慈祥、亲切,学生的敌对情绪就越低,越是放任自流,学生的敌对情绪就 越高。据此我们即可得出结论。 22. 【写作指导】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首先要仔细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内容和寓意。这则寓言讲的是蜗牛 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而一事无成。材料分两个层次:第一层讲一只蜗牛好高骛远,立志大而不当,结果两次“宏伟”的计划都因不切实际而最终流产;第二层讲这只蜗牛从此一 蹶不振,最终死于草丛之中。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造成蜗牛悲剧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订立的目标太高, 立志不切实际;二是光想不干,想和做脱节。不肯脚踏实地,从干好平凡小事入手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所以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立意:(1)逐梦之旅,始于行动;(2)梦想之花要用行动来浇灌;(3)心动 还需行动;(4)用行动开启梦想之门;(5)敢想敢做的人不平庸;(6)小目标大成功;(7)每天成功 一点点;(8)莫将逐梦的起点便终点;(9)确定目标要恰当;(10)勇于拼搏,永不放弃;(11)正视 现实,笑对人生;(12)干大事要从小事做起;(13)人贵有实干精神。 第八单元测试题 语 文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 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 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 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木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 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 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 文学故事。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 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 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 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已》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 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 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读者自然会伴随 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 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 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 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 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 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 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 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摘自姜振昌《: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刻画人物形象,能统揽全局。 B.小说叙述者扮演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角色,而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所知有限,这符合限制叙述原则。 C.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 D.《狂人日记》虚构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体验到的“吃人”的世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已》为例,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 B.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事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 C.文章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 D.文章的开头两段和结尾部分都对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以突出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让小说中的叙者所知有限,才能充分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B.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安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 C.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D.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 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想当年,大教育家孔子倾其一生,弟子不过三千,现在一门“慕课”,上万人平常稀松。2011 年,斯 坦福大学教授吴恩达把课程搬上了互联网,一门课的注册学生就突破了 10 万人。即便孔老夫子在天有灵,恐怕也会自叹弗如。 “互联网+教育”,推倒了学校的“围墙”,各种在线教育资源得以轻松共享。在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 学校,英语老师周敏轻点几下鼠标,登录“一起作业网”,来自全国重点名校的 30 万道最新真题题库便呈 现在眼前。不大会儿,一套高水平的试卷就组合好了,不久后,周敏便拿到了学生的电脑答卷成绩,不仅 有得分,还有每个学生的失分点。“以前我们都用上学期的试卷,习题远远没有网上的试卷灵活和贴近时 效。有了互联网,效率和质量都大幅提高!” 现在的教育时代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时代。在未来,谁能把教育做得边界无限,谁就占据了教育的制高 点。”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一语中的。 小王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大三学生,家境贫寒,勤工俭学挤占了他大量时间。这不,4 月 11 日一大早, 他就挤上了公交车,靠着一个栏杆站稳,便打开了云课堂手机客户端,一堂课学完,他也正好到站。有了 移动互联网,人们零零碎碎的时间就有了新的价值,等车、候机、排队……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知识, 聚沙成塔,谁说不能做成大事呢? 说起来,教育不仅仅是在校学生的事情,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互联网提供了种种可 能。这不,某知名品牌化妆品销售员赵力勤已经受益匪浅。上岗不久,大量顾客对林林总总化妆品的功效、 适用年龄、适用肤质等提出诸多疑问,她显然力不从心。移动学习及时解救了她,公司在每个销售员的手 机上安装了业务培训系统,不仅能让这些天南海北、很难集中到一起的销售员随时随地学习,还能让销售 员把顾客信息发回公司控制中心,从而实时接收详细的美容指导。 (摘自张烁《“互联网+”,催生打破时空的新教育》) 材料二: 2015 年中国从事在线教育的企业数约 2400~2500 家,拥有数十万门在线教育课程,用户达到了近亿人 次。这些在线教育企业如同蘑菇那样速生,也如同烟云那样很快消散,其原因当然有多种,但其共同的原 因是他们并不真正了解教育,采取了外科手术式的“互联网+教育”方式,互联网并没有真正深入教育深 层。 3 月底,一则在线教师时薪 1.8 万元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在感到互联网的巨大力量的同时,每一个 教育当事人都意识到,如何与互联网相处正成为教育不得不直面的现实问题,已有的学校、教育机构和管 理部门如何应对互联网也成为决定其自身未来状态的转换关键:选择得当就会给自身开辟宽广道路,选择 不当就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摘自《“互联网+教育”还是“教育+互联网”?》,《光明日报》) 材料三: 一边是“互联网+教育”的“荒漠”,老师都还摸不着头脑;一边却是互联网的“天堂”,各式新鲜的 教学方式正逐渐走进课堂。 面对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实,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表示,“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 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 中关村新兴网络教育开发研究院院长李洪波也认为,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是互相借鉴、取长补 短直至最终融合为一的关系。“传统教育不是一无是处,互联网教育仍然需要吸收传统教育的精华,而不 是另起炉灶或砸烂传统教育彻底重建。” 李洪波认为,“就算在互联网特别发达的美国,目前仍处于互联网教育的探索阶段,没有形成有效的、 公认的模式和案例。”所以,“互联网+教育”有一个过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我们去继续探索和尝试。 的确,顺应互联网潮流是教育领域无法回避的选择,但是必须认识到,教师才是教育的根本,互联网 只是工具和手段。 (摘自豆俊杰、王强《“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 4.下列关于“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更有优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互联网+教育”推倒了传统教育的“围墙”,使大家可以共享各种在线教育资源。 B.“互联网+教育”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挣脱了时间的枷锁。 C.“互联网+教育”使各种新鲜的教学方式逐渐走进课堂,终将颠覆学校现有体制。 D.“互联网+教育”不仅可以在校学习,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材料一将孔子弟子“三千”与斯坦福大学教授吴恩达学生“十万”相比较,说明了“互联网+教育”具 有时间和空间的优势。 B.材料二从教育企业的角度谈了“互联网+教育”存在的问题,材料三从教师的角度谈了“互联网+教育” 存在的弊端。 C.在线教师时薪 1.8 万引发了社会关注,每一个教育当事人都意识到,只有与互联网相处融洽,才能实 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D.文章举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小王之例,意在鼓励大学生勤工俭学,因为“互联网+教育”可以让人随时 随地学习。 6.传统教育如何实现在“互联网+教育”形势下的自我发展?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目送 (台湾)龙应台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题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 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 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 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 孩子的背影一一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 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 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 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 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 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 他戴上耳机—一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 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 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 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 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 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 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 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 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 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 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 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 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 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 默告诉你:不必追。 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龙应台这篇《目送》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的感慨和温暖,更有一份对生命本质,生 命起点与终点的深刻思索。 B.“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说明父亲不愿意让女儿的新同事们知道女儿有一 个运饲料的穷酸父亲,他为自己没能风风光光送女儿上班而差愧,可以看出父亲的虚荣心很重。 C.“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 的目送。”本句运用了环境描写与动作神态描写相结合,用风雨烘托作者的悲伤心情,用凝望来表达作者最后一次目送父亲离开时的凝重心情。 D.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 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8.作者围绕“目送”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述。(6 分) 9.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哪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谢济世,宇石霖,广西全州人。康熙四十七年,举乡试第一。五十一年,成进士。雍正四年,考选浙 江道御史。未满旬疏劾河南巡抚田文镜营私负国贪虐不法列举十罪上方侍文镜意不怿命还济世奏济世坚持 不可上谕曰:“文镜秉公持正,实心治事,为督抚中所罕见者、贪脏坏法,朕保其必无,而济世於督抚中 独劾文镜,朕不知其何心?”夺济世宫,下大学士、九卿会鞠,济世辨甚力。刑部尚书问:“指使何人?” 对曰:“孔孟。读孔孟书,当忠谏,见奸弗击,非忠也!”命夺济世官,往阿尔泰军前效力赎罪。济世至 军,大将军福彭颇敬礼之,济世讲学著书不稍辍。高宗即位,诏开言路,旋召济世还京师,复补江南道御 史。乾隆三年,疏言:“母蒋年七十一,行动艰难,耳目昏愤。臣欲归养,则贫不能供甘旨;欲迎养,则 老不能任舟车。乞敕部以州县降授湖南、广东,臣得母子聚首。”上特授湖南粮储道。 八年,济世闻衡阳知县李澎征赋纵丁役索浮费,易服伪为乡民纳赋者以往,察得实,济世详劾。巡抚 许容庇澎,以济世荡栓逾闲列状入告。上命解任,交总督孙嘉淦会鞠。容令岳常澶道仓德代济世,布政使 张璨附容指,贻书仓德,令更易长沙府详牒。仓德不直璨所为,发其书上嘉淦,嘉淦庇客,寝其事。上命 侍郎阿里衮如湖南会嘉淦按治,而仓德以嘉淦寝其事,揭都察院奏闻。上责嘉洤,召还京师、解容、璨任, 夺澎官阿里衮寻奏济世被诬劾,请复官,上命奖仓德,调济世驿盐道。 蒋溥代为巡抚,賺济世所著书,斥为离经畔遒,上曰:“朕不以语言文字罪人。”置不问。未几,复 言其老病,乃命休致。归家居十二年,卒,年六十有八。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八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未满旬疏/劾河南巡抚田文镜营私负国/贪虐不法列举十罪/上方倚文镜/意不怿命还济世奏济世坚持不 可/ B.未满旬疏劾河南巡抚田文镜营私负国贪虐不法/列举十罪/上方倚文镜/意不怿/命还济世奏/济世坚持不 可/ C.未满旬疏劾河南巡抚田文镜营私负国/贪虐不法/列举十罪/上方倚文镜/意不怿命/还济世奏/济世坚持 不可/ D.未满旬疏劾河南巡抚田文镜营私负国贪虐不法/列举十罪/上方倚文镜/意不怿命/还济世奏/济世坚持不 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乡试,又称“春闱”,清代在各省省城举行,中试者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B.御史,古代官职名,汉以后御史的职衔屡有变化,职责却一直以纠察弹劾为主。 C.高宗,庙号,指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如刘邦的庙号为高祖。 D.休致,指官员年老退休去职,在清代分为官员自请休致和朝廷命令官员休致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谢济世善学能谋,才智不凡。他科考表现优异,在军队赎罪期间勤于讲学著书,著作后来虽遭蒋溥指 斥,却深得乾隆喜爱;他微服私访调查不法官吏,很有智谋。 B.谢济世尽职尽责,刚正守己。他被选任御史不久就履行弹劾的职责,这期间遭到雍正皇帝的反对,被 削夺官职,甚至被交给大学士和九卿审讯,但他坚持不改初衷。 C.谢济世尚古尊贤,事亲以孝。他追随孔孟思想,认为理应按照孔孟的要求忠诚进谏,打击奷邪;他为 了能到离家近的地方任职以便奉养年迈的母亲,降职也在所不惜。 D.谢济世仕途坎坷,屡起屡落。在雍正和乾隆在位期间,他曾或因坚持己见或因受人诬陷而被削夺官职, 虽然在失官后均重新被起用,但终没能任职到规定退休时间。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臣欲归养,则贫不能供甘旨;欲迎养,则老不能任舟车。(5 分) (2)仓德不直璨所为,发其书上嘉淦,嘉淦庇容,寝其事。(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5 题。 蝶恋花 苏轼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①。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②。 【注】①鴂:伯劳鸟,鸣声悲凄。②角声:古代军中吹角以为昏明之节,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发 音哀厉高亢。梅花月,月色如梅花,也指乐曲《梅花落》。《梅花落》曲调悲凉,常表达怀乡的主题。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春事阑珊芳草歇”,这是词人对暮春景的概括,同时也为全词的抒情奠定了感情基调。 B.“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说词人作客他乡,无从祭扫,但他乡的优美风光可以聊以自慰。 C.落红处处,人耳之声,偏偏是鳩鸟啼鸣,这是词人对“春事阑珊”暮春景色的具体描述。 D.词人所思之人处在“咫尺江山”而已,但地分“楚”“越”,界域森严,不能自由往来。 15.词的末尾两句“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6 分)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沙漠寒冰纵横、彤云密布的景象。 (2)李白的《行路难》一诗中,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表现了他对前途感到茫然的感情。 (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 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2018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指出,海南要围绕以打 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为己任,积极培植旅游消费新热点。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海口迎来了拥抱世界 _______的机遇,也是海口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海口( )。 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升旅游品质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稳步增长,成为促进海口经 济发展的一道亮丽凤景线。美食是文化的缩影,是一个城市历史沉淀的展示,每晚华灯初上,海口的各家 夜市都会飘出特色美食的味道,成为海口夜晚一道有味道的风景线。________的夜市生活离不开精细化管 理,干净整洁的特色夜市吸引了_______的市民游客,_______的生意让经营者乐得合不拢嘴。夜市已成为 一道风景,成为外地游客品尝海口美食的必去之处。除了夜市,海口不少星级酒店也在挖掘地道的海南美 食。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2018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指出,海南要围绕以打 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为己任,积极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 B.2018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指出,海南要围绕打造 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积极培植旅游消费新热点。 C.2018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指出,海南要以打造国 际旅游清费中心为己任,积极培植旅游消费新热点。 D.2018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指出,海南要以打造国 际旅游消费中心为己任,积极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空前绝后 有条不紊 络绎不绝 如火如荼 B.千载难逢 井然有序 络绎不绝 红红火火 C.千载难逢 有条不紊 不绝如缕 红红火火 D.空前绝后 井然有序 不绝如缕 如火如荼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进行多元化文化旅游探索,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翻开优质文体旅游的发展新篇章B.进行多元化文化旅游探索,翻开优质文体旅游的发展新篇章,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C.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翻开优质文体旅游的发展新篇章,进行多元化文化旅游探索 D.翻开优质文体旅游的发展新篇章,进行多元化文化旅游探索,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20.有不少名人的名字来源于古代诗文,请仿照示例,从“刘海粟(国画大师)、王朝闻(著名美学家)、 李行健(著名语言学家)”三个名人的名字中任选一个,写出相关的名句并对名字加以合理阐释。不要求 句式及阐释角度完全一致,不超过 70 字。(5 分) 示例:“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著名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让我们可以联想到 这位科学家为中医药研究而生的诗意人生。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8 个字。(6 分) 一个时代的诗歌创作在语言运用上会形成一些共性,①_______,如唐朝诗歌多数是较直白的,而宋 朝诗歌则较为含蓄。诗人由于个人阅历及性格不同,②_____,这是诗歌的个人语言风格,如李白的诗歌 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苏轼的诗歌雄浑豪迈,易安的诗歌清新婉约。诗歌之于读者,语言风格 无疑是一种很强的吸引力,有时它会牵引你走进一个让你神往的时代,③_____。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一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自选文体,文体特征鲜明;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19-2020 学年第八单元测试题 语 文(二)答 案 1.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 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 项,“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 来更大的戏剧张力”错误。结合“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 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 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分析,应是“叙述口吻越轻松,矛盾冲突越激烈,才能带来更大张力”;选项 内容也扩大了范围,原文仅以《孔乙已》为例,并非所有小说如此。故选 C。 2.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 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 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 项,“消 解了小说的虚构性”错误。结合“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 的最大艺术成功”“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 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分析,“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夸大作用。故选 B。 3.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 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 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 项,“……才能……”错误。结合“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 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木……从而赋子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分析可知,选项表述 太绝对。B 项,“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安给‘我’这个第一人称”范围扩大。原文是“第一 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C 项,“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 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错误。结合“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 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 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 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分析,选项内容无中生有。故选 D。 4.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关于‘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更有优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关于‘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更有优势”的内容,进行比对,做 出判断。C 项,“终将颠覆学校现有体制”错误,材料三第二段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说“‘互联网+ 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由此可知,只是改变,不是“颠 覆”。故选 C。 5.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 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 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B 项,“材料三从教师的 角度谈了‘互联网+教育’存在的弊端”错误,从材料三来看,应是“从教育家和研究者的角度谈了‘互联网+教育’的融合和存在的问题”;C 项,“只有与互联网相处融洽,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无中 生有,原文只是说“每一个教育当事人都意识到,如何与互联网相处正成为教育不得不直面的现实问题”, 但并非只有与互联网相处融洽,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D 项,“意在鼓励大学生勤工俭学”错误, 从文中来看,材料举小王之例只是为了说明“互联网+教育”打破了时间限制。故选 A。 6. 【参考答案】①传统教育认识自身的优点,坚守精华所在,积极应对互联网各式新鲜的教学方式。②传统 教育与互联网教育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直至最终融合为一。③传统教育顺应互联网潮流,充分发挥互联网 的优势。④传统教育必须抓住教师这个根本,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章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 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此题要求谈“传统教 育如何实现在‘互联网+教育’形势下的自我发展”,而且题干给出提示,即“结合材料三”,这说明本题 的答题区域在材料三中。如“‘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 体制”,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一点;如“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直至最终融合为 一的关系”,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二点;如“传统教育不是一无是处,互联网教育仍然需要吸收传统教育的 精华为其所用,而不是另起炉灶或砸烂传统教育、彻底重建”,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三点;如“顺应互联网 潮流是教育领域无可选择的选择,但是必须认识到,教师才是教育的根本,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由 此可以概括出第四点。考生根据这些概括答题要点。 7. 【答案】B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语言的分 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 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B 项,“虚荣心很重”不对,夸大其词。结合 下文父亲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可知,父亲把车子停在 侧门的窄巷边,主要是因为父亲内心愧疚,觉得自己对不起女儿,表明父亲内心有一种落寞之感。故选 B 项。 8. 【参考答案】①作者目送儿子第一天去上小学,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门里。②作者目送 16 岁的儿子过安 检,看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③作者目送 21 岁的儿子上公交,看着他的背影。④作者目送父亲被 护士推入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后门。⑤作者目送父亲火葬。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 体要求。本题要求答出作者围绕“目送”写了哪些内容,考生需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再筛选出 作者围绕“目送”所写的内容,归纳得出答案。第 1 段到第 4 段作者写了送儿子华安上小学的情景,其中 第 3、4 两段集中写了“目送”儿子的背影,直到“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第 5、6 两段写 16 岁的儿 子要到美国做交换生,作者到机场送行,目送儿子“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直到消失。第 7 段写了 21 岁 的儿子上大学,拒绝与作者同行,作者“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目送儿子上公交的情形。第 12 段作者写 自己去医院看望父亲,离开时把父亲交给护士,目送父亲的轮椅“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第 14 段写父亲火葬时作者目送父亲的棺木“缓缓往前滑行”,“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 的目送”。考生依据上述信息分点归纳,即可得出本题答案。 9. 【参考答案】一是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表达出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以及面对儿子的成长难以释怀的 落寞;一是目送父亲渐渐老去远离的背影,表达出面对父亲的老去而无法挽留的痛楚。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 体要求。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考生答出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的自己生命历程中的两份难以割舍 的“目送”,第二问要求考生答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这就提示考生要分两步解答,第一步要通 读全文,围绕“目送”筛选出作者写了哪些相关内容,然后将这些内容分为两类,得出第一问的答案,第 二步再分别结合这两类内容,归纳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从全文来看,作者围绕“目送”写了自己目送儿 子上小学,目送儿子过安检,目送儿子上公交车,还写了自己目送年老的父亲被护士推回医院,目送父亲 火葬的情形,这些内容从“目送”的对象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目送儿子,二是目送父亲。第二问, 儿子上小学的时候,在作者的目送中“他不断地回头”,儿子长大后,在作者的目送中他一直没有回头, 一方面表明在作者的目送中,儿子渐渐长大,越来越独立,作者只能“目送”儿子,却不能走进儿子的内 心世界,既表达出作者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也表达出儿子长大后作者内心的落寞之情。文中写了父亲送 作者上班,作者去医院看望父亲,父亲火葬,在作者的目送中父亲渐渐老去,直到去世,作者说“所谓父 女母子一场,……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表达出作者眼看父亲老 去而无法挽留的痛楚。 10.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 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 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疏劾”的意思是“上疏弹劾”,“弹劾”的内容紧承“上 疏”,中间不宜分开,所以排除 A 项;“弹劾”后紧承弹劾的内容,“营私负国/贪虐不法”都是“河南巡 抚田文镜”的罪行,中间不应断开,所以排除 C 项;根据前后文意,“意不怿”“命还济世奏”这两件事 的主语都是“上”,所以应该断为“意不怿/命还济世奏”。故选 B。 11.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 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 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 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 A 句中“又称‘春闱’”错,应该是乡试,又称“秋闱”。故选 A。 1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 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 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 项,“深得乾隆喜爱”错,原文是“上曰:‘朕不以语言文字罪人’”,皇 上只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文中并没有写“深得乾隆喜爱”,故选 A。 13. 【答案】(1)我想要辞官回家奉养母亲,但家贫不能提供奉养的美食;想要迎接她到身边奉养,但是母亲 年老不能承受车船的劳顿。(2)仓德不认为张璨所做所为是正当的,把张璨写的信送呈孙嘉淦,孙嘉淦包庇许容,搁置这件事不做 调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 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归养”回 家奉养父母;“则”但;“甘旨”美味的食物;“迎养”谓迎接尊亲同居一起,以便孝养;“任”担当、 承受,“任舟车”指不能承受车船的劳顿。第二句得分点:“不直”不以之为是,不认为;“发”送出、 交付;“书”信;“寝”搁置。 【参考译文】 谢济世,字石霖,广西全州人,康熙四十七年,考取乡试第一名。康熙五十一年,考中进士,雍正四 年,考选浙江道御史,未满十天,上奏弹劾河南巡抚田文镜钻营谋私辜负国恩,贪婪暴虐不守礼法,列举 了十条罪状,这时皇帝正依仗田文镜,心中不高兴,命令退还谢济世的奏章,谢济世坚持弹劾不同意撤奏, 皇帝下诏说:“田文镜秉持公正,真心实意做事,是督抚中罕见的人才,贪赃枉法的事情,我可以保证他 一定没有,而谢济世在诸多督抚中偏偏弹劾文镜,我不知他是什么居心?”下令削夺谢济世的官职,交付 大学士、九卿会审,谢济世为自己辩解非常有力,刑部尚书问:“指使你的是何人?”谢济世回答说:“是 孔子和孟子,读孔盂之书,自当尽忠劝谏,看到奸人而不斥击,不是忠臣所为!”(皇帝)命令削夺谢济 世的官职,前往阿尔泰军中效力赎罪,谢济世到军中后,大将军福彭很敬重他,对他以礼相待,谢济世讲 学著书一点儿也不懈怠停止,高宗即位后,下诏广开言路,随即召谢济世返回京师,让他重新填补江南道 御史空缺。 乾隆三年,谢济世上奏说:“我母亲蒋氏七十一岁,行动艰难,耳聋眼花,我想要辞官回家奉养,但 家贫不能提供奉养的美食;想要迎接她到身边奉养,但是母亲年老不能承受车船的劳顿,乞求皇上下旨安 排把我降职到湖南、广东的州县,让我能够母子相聚,”皇上特地授予他湖南粮储道一职。 乾隆八年,谢济世听说衡阳知县李澎征收赋税时纵容丁役索取浮费,于是换上衣服装扮成缴纳赋税的 普通百姓前往调查,考察得到事情真相,谢济世上奏详细弹劾李澎,巡抚许容包庇李澎,以谢济世行为放 荡,不守礼法为由列举罪状上报朝廷,皇上命令解除谢济世官职,把案件交给总督孙嘉淦会审,许客令岳 常澧道仓徳代替谢济世,布政使张璨阿附许容的心意,写信给仓德,命令其他换长沙府(关于李澎案件) 的详细公文凭据,仓德认为张璨所做所为不正当,把张璨写的信送呈孙嘉洤,孙嘉洤包庇许容,搁置这件 事不做调查,皇上命令侍郎阿里衮前往湖南会同孙嘉洤查办案件,仓德把孙嘉洤故意搁置该案的情况,向 都察院禀报揭发,皇上斥责孙嘉淦,下诏令其返回京城,解除了许客、张璨的职务,削夺李澎的官职,阿 里衮不久上奏称谢济世被诬告受弹劾,请求恢复谢济世的宫职,皇上下令奖赏仓德,调谢济世担任驿盐道。 蒋溥代许容为巡抚,憎恨谢济世鳊著的书籍,斥責为离经叛道,皇上说:“我不会因为语言文字而给 人定罪,”搁置不再过问,不久,蒋溥又说谢济世年老多病,于是命令他告老退休。谢济世回家闲居十二 年,去世时六十八岁。 1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 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 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 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B 项,“但他乡的优美风光可以聊以自慰”错,“客里风光”指词 人作客他乡的时光,“又”字,表明词人在外作客,已非一年。所以表现的是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故 选 B。15. 【参考答案】词人在五更从梦中惊醒,美梦不成,又听到哀厉刺耳的角声,惨白如梅花的月亮,闻此号角, 也唯恐躲避不及似的落到山后去了。表达了词人不能回家的愁苦,以及对家乡和家人深深的思念。 【解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 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 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梦破五更心欲折”,及至五更,不仅美梦不 成,而且让人梦中惊醒的又是刺耳的角声。这怎么不令作客之人为之心碎呢?“角声吹落梅花月”,惨白 如梅花的月亮,闻此正待出发的征人所吹奏的进军号角,也唯恐躲避不及似的落到山后去了。这里的“梅 花”语意双关,既代指角声,也指晓月残白如梅之色。通过美梦被惊,角声刺耳,月光惨白,来表达了词 人不能回家的愁苦,以及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 16. 【答案】(1)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2)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3)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解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瀚”“阑”“箸”等。现在新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 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7.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 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 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 部地判断。原句存在的问题一是“海南要围绕以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为己任”句式杂糅,应该改为“海 南要围绕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或“海南要以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为己任”,可以排除 A 项和 C 项; 二是“培植”“热点”搭配不当,应将“培植”改为“培育”,可以排除 B 项。故选 D。 18.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 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成语运用常见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误用、语意重复、 自相矛盾、谦敬错位、不合逻辑。正确辨析成语,要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透彻成语的含义,仔细分辨它们 的细微差别。千载难逢:一千年也难得遇到,形容机会难得。空前绝后: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多 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根据语境,并不能说明“以后也不会有”,此处强调“机遇”难得,应用“千 载难逢”。井然有序:形容整齐而又有秩序。有条不紊:形容条理清楚,一点也不乱。根据语境,此处强 调“有秩序”,应用“井然有序”。络绎不绝:(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接不断地到来。不绝如 缕: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根据语境,此处强调“市民游客”很多,应用“络绎不绝”。红红 火火:形容旺盛或经济优裕的生活。如火如荼: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根据语境,此处强调“生意”红 火,应用“红红火火”。故选 B。 19.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 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 内容的照应。本题中,探索:指研究未知事物的精神,或指对事物进行搜查的行为,或指多方寻求答案的 过程。发展: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新篇章:新的一页,指某一事物、某 种关系等告一段落,是一个转折点,掀开新的一页,有一个新的开始。根据语言内部的逻辑顺序,应该先 “探索”才会有“发展”,然后才有“新篇章”新局面的出现。故选 A。 20. 【参考答案】“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国画大师刘海粟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让我们可 以感受到这位大师开阔的胸襟和谦虚的品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仿写的题目主要有嵌入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 此题属于开放式仿写,此类仿写在结构上要求不严,注意是文句的内涵上要像。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 要求,然后仔细阅读例句,例句先指出名字包含的诗句,然后结合诗句阐释名字内涵。答题时注意从题目 中的三个名字中任选一个,联想“引用诗句”,然后根据诗句阐释名字蕴含的意义。如选“李行健(著名 语言学家)”,可以仿写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著名语言学家李行健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 个名字可让我们感受到他在学术研究上追求上进、永不停息的精神。仿写时所用句式要根据题目所给出的 例子仿写,不但要仿写格式,还要注意体现出其中意蕴。 21. 【参考答案】①这是诗歌的时代语言风格 ②其遣词造句也富有个性色彩 ③有时则会带领你走向一 个让你敬仰的诗人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根据前文“一个时代”“在语言运用上会形 成一些共性”和后文“这是诗歌的个人语言风格”可知,此处应填“这是诗歌的时代语言风格”之类的语 句。②处,根据前文“由于个人阅历及性格不同”和后文对不同诗人诗歌风格的举例可知,此处可填“其 遣词造句也富有个性色彩”之类的语句。③处,前文主要讲了诗歌的时代语言风格和个人语言风格,横线 前说了“有时它会牵引你走进一个让你神往的时代”,可知此处内容和诗人个人有关,可填“有时则会带 领你走向一个让你敬仰的诗人”之类的语句。 22. 【写作指导】此题通过漫画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漫画类材料作文题目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标题、画面 和注释。审题时,我们一定要认真审读这三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审题时,要注 意以下三个方面:1.审标题。漫画的标题可以说是图画的“眼睛”,它集中表达了图画的中心意思。因此, 审题时,首先就要看图画的标题是什么,然后再结合图画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这样,图画的寓意相对就比 较容易把握了。2.看画面。这是漫画类材料作文审题的重点。因为图画中的每一个细节往往都提示了图画 的寓意。所以,我们一定要细致、全面地观察图画中的所有细节。3.读注释。这类材料作文题目,常常在 图画之外还有一些注释性的文字,这些文字言简意赅,画龙点睛。认真审读,有助于我们理解图画的寓意。 这是一幅漫画,审题的过程就是解读漫画的过程。漫画中两个人都在挖钻石,其中一个人挖到一颗钻石高 兴地唱着歌走了,另外一个人瞪大眼睛,羡慕地看着挖出钻石的人。等他走后,就放弃了自己刚才挖钻石 的地方,去挖出钻石的地方努力去挖。却不知道,自己刚才挖钻石的地方,只要再挖一下,就有一颗更大 的钻石。因此,这幅漫画意在讽刺社会上一部分人盲目学习别人,羡慕别人,不能坚持自己本来的奋斗之 路,失去了自己应该得到的“人生钻石”。 立意:坚持自我,切勿盲从;不从众,做自己;坚持才能成功;人生之路,应当坚守自己。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