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人口巩固练习含答案.doc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人口巩固练习含答案.doc

ID:227656

大小:866.5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0-05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人口巩固练习含答案 专题:人口 一、选择题 (一)由婚姻而引起的人们居住地的变动称为婚姻迁移,是人口迁移中的重要方面。读下表, 完成第 1--3 题。 我国某省的平原、丘陵和低山地区农村 居民婚姻迁移的时空变化情况统计表 平原地区 丘陵地区 低山地区 结婚 时期 近距离 (≤5 千米) 婚迁比 重(%) 平均婚 迁距离 (千米) 近距离 (≤5 千米) 婚迁比 重(%) 平均婚 迁距离 (千米) 近距离 (≤5 千米) 婚迁比 重(%) 平均婚 迁距离 (千米) 1950— 1959 年 68.89 9.26 50.72 10.40 21.05 9.79 1960— 1969 年 64.70 29.34 51.58 8.64 43.18 13.71 1970— 1979 年 60.13 16.75 49.45 16.12 41.41 11.36 1980— 1989 年 66.29 13.80 45.17 13.84 36.97 18.46 1990— 1999 年 52.03 23.84 48.76 17.17 48.21 21.32 2000 年后 46.43 37.55 30.96 39.17 34.68 44.28 1.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的婚姻迁移距离在各个时期均存在较明显差异,表中显示(  ) A.平均婚姻迁移距离平原地区均大于丘陵地区B.平均婚姻迁移距离低山地区均小于丘陵地区 C.各时期近距离婚姻迁移比重平原地区均最大 D.近距离婚姻迁移比重低山地区均小于丘陵地区 2.2000 年后,各区域的平均婚姻迁移距离均比之前大,与其原因无关的是(  ) A.居民文化程度的提升 B.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大 C.交通和通信业的发展 D.人口密度的不断提高 3.1950 年以来,推动农村居民婚姻迁移时空演变的主要动力是(  ) A.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 B.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 C.传统婚姻观念的改变 D.居民社会地位的提高 答案 1.C 2.D 3.B 解析第 1 题,表中显示平均婚姻迁移距离平原地区有的时期小于丘陵地区,A 项错;平均婚姻 迁移距离低山地区有的时期大于丘陵地区,B 项错;各时期近距离婚姻迁移比例平原地区均最 大,C 项正确;近距离婚姻迁移比例低山地区有的时期大于丘陵地区,D 项错。第 2 题,2000 年 后,各区域的平均婚姻迁移距离均比之前大,主要是居民文化程度的提升、非农业人口比重增 大、交通和通信业的发展等因素影响。人口密度的不断提高与平均婚姻迁移距离增大无关。 第 3 题,1950 年以来,推动农村居民婚姻迁移时空演变的主要动力是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 (二)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耕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 的紧张程度。下图示意我国某地不同海拔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据此完成第 1--3 题。 1.2000—2008 年,该地人口与耕地关系一直处于高紧张状态的地带是(  ) A.1 300 米以下地带 B.1 300~1 600 米地带C.1 600~1 900 米地带 D.1 900~2 500 米地带 2.2000—2008 年,该地区 1 900 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3.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A.华北平原 B.云贵高原 C.山东丘陵 D.柴达木盆地 答案 1.A 2.B 3.B 解析第 1 题,依据概念,人口耕地弹性系数越大表明人均耕地越大,则人地关系越缓和。结合图 示信息:2000—2008 年,1 300 米以下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明显变小,则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第 2 题,图中显示,在 1 900 米以上地带,2008 年较 2000 年系数变大了,则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理论上可能是由于在此高度上大量开垦耕地或人口迁出所致。结合国家政策(加大生态环境 保护、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等)与经济发展情况,最有可能是人口迁出所致。 第 3 题,该地区平均海拔在 1 000 米以上,云贵高原符合。 (三)2015 年“两会”期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延迟退休方案将于 2020 年 前出台。下图是“我国某省 1949 年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统计图”,该图包含预测部分,能反映 我国大多数地区人口增长过程的一般规律。读图,回答 1~2 题。 1.推出该方案的现实背景是(  ) A.传统生育观念导致男女性别比大 B.多子多福的思想导致我国人口迅速增长 C.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越来越突出 D.我国各劳动部门都有老带新的传统 2.关于统计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阶段是③B.拐点甲的强制性比拐点乙弱 C.拐点甲之后我国人口将会迅猛增多 D.拐点乙之后我国人口明显减少 【解析】第 1 题,延迟退休是为了应对老龄化严重时期社会养老负担重的问题。第 2 题,图 中时间先后顺序应该是③②①,拐点乙为 20 世纪 80 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拐点甲为近年来 的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综合分析选项 B 正确。 【答案】1.C 2.B (四)人口倒挂是指流动人口数量超过本地居民的现象。近年来,上海市流动人口年龄 结构明显年轻化,以从事制造业为主。读图,完成 1--2 题。 1.上海市人口倒挂区(  ) A.第二产业发展迅速 B.为高档住宅集中区 C.交通运输以水运为主 D.劳动力成本比城区高 2.上海市人口倒挂现象表明该城市(  ) A.环境承载力逐渐增大 B.城市化水平开始提高 C.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D.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解析】第 1 题,人口倒挂区流动人口以从事制造业为主,说明工业发展迅速。第 2 题, 流动人口数量超过本地居民,且流动人口年龄结构明显年轻化,说明当地人口自然增长率较 低,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答案】1.A 2.D  (五)我国规定男子 16 岁-60 周岁,女子为 16 岁-55 周岁,为劳动年龄人口。图为示 意我国 1960~2045 年每五年的劳动人口增长变化(未考虑全面二孩政策的预测数据)。读图, 回答 1--2 题。1.从图中分析,我国劳动力就业压力最大的年份是( ) A.1965 年 B.1980 年 C.2015 年 D.2045 年 2.2016 年 1 月我国正式全面放宽二孩政策后,则图中预测数据发生明显变化的年份是( ) A.2020 年以后 B.2025 年以后 C.2030 年以后 D.2045 年以后 【解析】第 1 题,当劳动人口增长率大于 0 时数量增长,当劳动人口增长率等于 0 时数量 不变,当劳动人口增长率小于 0 时数量减少。据图可知,2015 年劳动人口增长率等于 0, 之前劳动人口增长率大于 0,说明劳动人口数量增加,之后劳动人口增长率开始小于 0,说 明劳动人口数量减少,所以 2015 年劳动力人口数量最多,则劳动力就业压力最大,C 正确, ABD 均错误。故选 C。第 2 题,2016 年 1 月我国正式全面放宽二孩政策后,则“二孩”16 年后成为劳动力,因此我国劳动力人口增长变化会出现在 2032 年之后,结合答案,C 最符 合。故选 C。 【答案】1.C 2.C (六)人口压力指数分为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它们分别等于人口数 量除以经济人口容量或资源人口容量。读 2000 年我国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回答 1--2 题。 1.有关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描述正确的是(  ) A.浙江人口压力指数小是因为人口密度大 B.西藏人口压力指数大是因为经济落后 C.黑龙江人口压力指数小是因为资源不足 D.我国各区域人口压力指数已达饱和状态2.江苏人口压力指数较山东小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源更加丰富 B.经济水平更高 C.土地面积更小 D.人口密度更大 解析:第 1 题,浙江省经济发达,人口压力指数小是因为经济人口容量较大,故 A 项 错误;西藏经济水平较落后,故人口压力指数较大,故 B 项正确;黑龙江人口压力指数较 小是因为资源丰富,故 C 项错误;我国有些地区人口压力指数没有达到饱和状态,故 D 项 错误。第 2 题,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较山东省发达,人口压力指数较小,故 B 项正确。 答案:1.B  2.B (七)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安徽省 2017 年常住人口 达 6 254.8 万人,比上年增加 59.3 万人。2001-2017 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 0.6%~0.7%。据此回答 1--2 题。 1.2005 年和 2010 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  ) 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 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 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 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 2.2013 年后该省(  ) 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 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 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解析:第 1 题,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地带,是外出务工人员供应大省,受务工目的 地对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影响,该省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出现增减实属正常,B 选项合理,排除 D 选项。出省求学人员主要为大学生,但外省市在安徽省的招生人数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较 大幅度的波动,而且在安徽省的招生量也不可能达到数十万(2005 年)甚至上百万(2010 年), 排除 A 选项。外出旅游人员不属于常住人口范畴,排除 C 选项。 第 2 题,2013 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长率稳定在 0.7%以上,但“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 保持在 0.6%~0.7%”,需要省外人口的迁入来补足两者的差距,C 选项正确,排除 A 选项。 安徽省是否存在劳动力缺口(实际上不大可能)及老龄化问题,是无法从图文信息中得到依据 的,排除 B、D 选项。 答案:1.B 2.C二、非选择题 (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是我国 2010 年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近年来新疆流动人口的主要来 源省份。 (1)我国综合人口压力指数的分布规律是什么?与我国人口密度的分布规律有什么相关性? (2)以上现象说明我们应如何评价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是否合理。 (3)河南和新疆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都比较大,成因有何差异?近年来,从其他省区来新疆的流 动人口已突破 200 万人,主要来自河南、四川等省的农村地区,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东部小、西部大;负相关。 (2)人口数量与分布是否合理应该考虑该地区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是否协调,而 不是绝对的人口数量和分布。 (3)新疆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河南人口基数大,面积狭小,所以综合人口压力较 大。新疆地广人稀,土地、矿产等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河南、四川人多地少, 剩余劳动力多。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直接归纳出我国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规律。我国的人口密度东部 大、西部小,因此两个指标之间呈负相关。第(2)题,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是否合理应考虑人口 与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是否相互协调。第(3)题,新疆地区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生态环境 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大;河南则是由于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造 成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大。河南、四川等省剩余劳动力丰富,到新疆地区可以寻找较多的就业 机会。 (二)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 资源总量,估算出 2010 年、2020 年和 2030 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城市化 进程的加速,2016 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 2 419.7 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上海人口容量的估算(万人) 2010 年 2020 年 2030 年 水资源限制 的人口容量 1 535.95 1 705.68 1 894.17 经济发展限制 的人口容量 1 460.99 1 543.03 1 596.84 综合常住 人口容量 1 788.5~ 1 870 1 841.5~ 1 935 1 894.5~ 2 000 (1)读图甲,说明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特征。 (2)根据上海 2010 年的人口年龄构成,说明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和 经济发展的影响。 (3)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也有较大的变化。读图乙,描述 1990-2008 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 (4)运用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 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 解析:(1)根据 2010 年上海人口金字塔图,0~14 岁男性和女性人口比重相加可知,为8%左右;同理可计算出,15~64 岁人口比重为 82%左右;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 10%左右。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占总人口比重超过 7%,即人口老龄化,故上海人口老龄化严重。(2)由 上题可知,15~64 岁人口比重占 82%左右,劳动力人口比重偏大。其有利影响是社会劳动 力资源丰富,社会需求旺盛;不利影响:住房紧张,就业压力过大。(3)读图可知,1990-2005 年上海中心城核心区人口不断减少;近郊和远郊人口大幅度增加;说明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2005-2008 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呈增加趋势。(4)自然资源是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表中显示水资源对上海的人口容量影响较大,故上海应该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 用率,节约用水。技术水平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人口容量就越大,故上海应该大力 发展科学技术,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 答案:(1)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低,老年人口比重高,处于严重老龄化阶段。 (2)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劳动人口比重偏大。 有利影响:劳动力资源丰富,社会需求旺盛。不利影响:住房、就业等压力大。 (3)1990 年至 2005 年,上海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近郊和远郊人口大幅度增加,出现 郊区城市化现象。随着上海旧城改造和环境改善,2005 年至 2008 年,中心城核心区出现了 人口增加的变化趋势。 (4)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的影响最为明显。为提 升人口容量,上海应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科学技术水平越高, 经济越发达,其人口容量就越大。上海应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 就业率和生产率。

资料: 215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