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ID:227762

大小:487.87 KB

页数:47页

时间:2019-10-05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 15 小题) 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 发光发热    B. 有颜色的变化 C. 有其他物质生成 D. 有气体、沉淀产生 2.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操作方法中,错误的是( ) A. 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2 /3 B. 熄灭酒精灯,一般用嘴吹熄 C. 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 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3.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 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C. 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D. 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 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 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 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B. 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 C. 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 D. 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5.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钢铁生锈 B. 风力发电 C. 光合作用 D. 牛奶变质 6.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 用镁粉制作照明弹 B. 液氢常用作航天飞机的燃料 C. 烧木材取暖 D. 金刚石用来切割玻璃 7.胶头滴管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平放或者倒置的原因是( ) A. 防止试剂腐蚀胶管 B. 防止试剂腐蚀皮肤 C. 防止试剂挥发 D. 防止液体流出 8.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9.设计实验: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再将烧杯迅速倒置, 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对上述实验设计思路的描述有以下几点: ①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利于燃烧产物的汇集;②用冷的烧杯可使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水迅速凝结; ③将烧杯迅速倒置可避免产生的气体向空气中散逸;④振荡有利于产生的气体与石灰水充分接触。 对描述的认识正确的是(  )A. 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B. ③④正确①②错误 C. 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D. ①②③④都正确 10.下列关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有化学变化 B. 化学变化就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反之则 为物理变化 C.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会同时发生 D. 不加热就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需要 加热发生的变化才是化学变化 11.下列有关纸的性质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 白色 B. 难溶于水 C. 可燃性 D. 易撕碎 12.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13.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人的呼吸作用 B. 燃放烟花 C. 蜡烛燃烧 D. 电灯通电发光 14.蜡烛(足量)在如图 1 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 2 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 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 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减少 D. 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15.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把湿的衣服晒干 B. 把水壶内水垢用食醋洗去C. 把石蜡加热熔化 D. 把棉线织成布二、填空题(共 3 小题) 16.从一支燃着的蜡烛,可观察到很多现象。火焰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最亮的是__________, 温度最低的是______。欲使烧杯内的水温度上升较快,则应利用火焰的_______加热。用一个干烧 杯罩在火焰上方,在烧杯内壁上很快有一层___________,说明蜡烛燃烧时有______________生成。 把另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杯壁上的石灰水变________________,证明蜡 烛燃烧时还有_____生成。把一块碎瓷片放在蜡烛火焰的内焰中,有________色的________生成, 说明内焰燃烧不充分,有部分碳没有被氧化。用一空纸筒罩在烛火的外面,观察到有大量_________ 产生,说明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有其他物质生成”是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但在实际化学反应中,常常根据反应伴随的 现象来确定化学反应是否发生,请根据你对本节课实验的观察,填写下表。 18.我们通过对“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探究,可得出的结论是: (1)呼出气体中所含的氧气比人体吸入空气中的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呼出气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比人体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 (3)人体吸入的空气比呼出的气体所含水蒸气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共 3 小题) 19.下表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表: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的含量的不同, 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请依据图示将主要实验操作步骤及验证依据填入下表中: 20.小明同学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成分的差异,进行的实验如下:他用玻璃管向盛满水的集 气瓶中吹气,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将另一集气瓶充满新鲜的空气,将两根燃着的小木条, 分别移到两只集气瓶瓶口处,移开玻璃片,将小木条慢慢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1)人呼出的气体中除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外,还含有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 (2)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一点即可)。 21.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刚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请你和小刚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瓶内的植物进行________作用,对 实验产生干扰。 (2)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_______(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动”)。揭去 广口瓶外的黑纸,观察到广口瓶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的现象是发光、放热、变色、产 生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有上述现象发生, 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就是物理变化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氧气变成淡蓝色 的液态氧也是物理变化。我们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应抓住它的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2.【答案】B 【解析】在使用酒精灯的操作方法中,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2/3;不能向燃 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酒精灯不用时要盖上灯帽;故 A、C、D 的操作方法均正确;所以答案应 选 B。 3.【答案】B 【解析】对待实验过程出现的现象应抱着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积极的探究,而不应该不 予理睬。故选 B。 4.【答案】D 【解析】实验是研究化学的主要工具,在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当实验结果与原 来的猜想不符时,说明猜想是错的,应改变自己的猜想,重新实验进行验证。 5.【答案】B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 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钢铁生锈中有铁锈产生,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B.风力发 电,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来促使发电机发电的,没有产生新物质,不是化学变化;C.光 合作用是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牛奶放置时间长,会和 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导致其变质,所以是化学变化。 6.【答案】D 【解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镁粉制作照明弹,是利用了镁燃烧能产生耀眼的白光的性质,需 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液氢常用作航天飞机的燃料是利用了氢气的可 燃性;烧木材取暖也是利用了木材的可燃性, 所以 A、B、 C 均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金刚石 用来切割玻璃是利用了金刚石的硬度大,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为物理性质。 7.【答案】A 【解析】胶头滴管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平放或者倒置的原因是防止试剂腐蚀胶管,所以答案应选 A。 8.【答案】C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 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B、D 中均涉及到燃烧,会生成新物质属化学变化;故选 C。 9.【答案】D 【解析】分析题中实验可知,该实验是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及现象,由日常生活经验知,蜡烛燃烧 产生气体,故应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收集生成的气体;因蜡烛燃烧有水生成,故应用干燥的冷烧杯, 以利于水蒸气的凝结,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因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所以应向反应后的气体中加入石灰水,并采用振荡的方法使二者充分接触,为了避免气体 散逸,应将烧杯迅速倒置,故这四点描述都正确。10.【答案】B 【解析】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例如瓷碗破碎,故 A 错误;B.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叫做化学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故 B 正确;C.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 化,故 C 错误; D.不加热就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物理变化,例如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在常温下 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水加热蒸发属于物理变化,故 D 错误。 11.【答案】C 【解析】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纸的颜色、溶解性、易撕碎 均属于物理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是需要在化学变化中 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12.【答案】D 【解析】胶头滴管使用完毕后,应乳胶头朝上,以免药液腐蚀;取用完液体时,瓶口应用瓶塞盖紧; 托盘天平使用完毕,砝码应放回原瓶;试管用完洗净后应倒放,既可以沥干水分,又可以避免沾上 灰尘。所以答案应选 D。 13.【答案】D 【解析】人的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 A 错;燃放烟花是物质燃烧, 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B 错;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 C 错;电 灯通电发光由电能转化为光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D 正确。 14.【答案】B 【解析】根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图示进行分析,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是 19.56%,当氧气的体积分数 达到 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开始时瓶内含有其他气体,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 烧,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A.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是 19.56%,说明蜡烛燃烧前装置内不只有氧气,故 A 错误; B.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 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故 B 正确; C.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密闭容器内的物质的质量不会减少,故 C 错误;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故 D 错误; 15.【答案】B 【解析】判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湿衣服晒干是水的蒸发,石蜡加热熔 化是石蜡由固态变成液态,把棉线织成布,这三者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均属于物理变化;食醋除水 垢是醋酸与水垢的成分(碳酸钙、碳酸镁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物质,属于化学 变化。 16.【答案】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水雾;水;浑浊;二氧化碳;黑;炭黑;黑色物质;蜡烛燃 烧不充分,可产生黑色炭黑。 【解析】根据蜡烛燃烧的现象及性质可知,从一支燃着的蜡烛,可观察到很多现象。火焰温度最高 的是外焰,最亮的是内焰,温度最低的是焰心。欲使烧杯内的水温度上升较快,则应利用火焰的外 焰加热。用一个干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在烧杯内壁上很快有一层水雾,说明蜡烛燃烧时有水生成。 把另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杯壁上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蜡烛燃烧时还有 二氧化碳生成。把一块碎瓷片放在蜡烛火焰的内焰中,有黑色的炭黑生成,说明内焰燃烧不充分,有部分碳没有被氧化。用一空纸筒罩在烛火的外面,观察到有大量黑色物质产生,说明蜡烛燃烧不 充分,可产生黑色炭黑。 17.【答案】(1)有气泡产生,石灰石不断溶解;(2)有蓝色沉淀产生;(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做化学实验时,应该重点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准确记忆。颗粒状石灰石加入稀盐酸中,有 气泡产生,石灰石不断溶解;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沉淀产生;二氧化碳通入澄 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8.【答案】(1)少;(2)多 (3)少 【解析】(1)人体的新陈代谢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故答案为:少(2)人体的新陈代谢需 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呼出气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比人体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多,故答 案为:多(3)人体要通过呼吸排出一定量的水蒸气,故答案为:少 19.【答案】A 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 B 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 玻璃片上水雾的不同 【解析】A 可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以进行对比实验。 B 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以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 瓶中。会观察到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 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可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 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时,由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较多,所以玻璃片会出现 水雾,而另一片上不出现。 20.【答案】(1)氮气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时应注意明确实验设计的内容。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又不参与呼吸作用, 因此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较多的氮气;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 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 21.【答案】(1)光合 (2)左移 石灰水变浑浊 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 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 【解析】(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可使瓶内的植物因接触不到阳光而无法进行光 合作用,以免对实验产生干扰。 (2) 由于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 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左移。瓶内 产生了二氧化碳,使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 15 小题) 1.对于下列说法,有关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氢原子 和氧原子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B. 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分子破裂、原子重新 组合 C. 将水加热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是因为水 分子体积变大 D. 花香四溢主要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2.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B. 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 C. 分子的质量总比原子质量大 D. 分子、原子、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3.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的是( ) A. CO B. H2O C. N2 D. C 4.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带负电荷;④不显电性; ⑤不能再分;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 A. ①⑤ B. ②⑦ C. ③④ D. ②⑥⑦ 5.铱的某种原子在工业中应用广泛,铱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元素符号为 Ir B. 属于非金属元素 C. 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为 77 D. 相对原子质量为 192.2 6.关于相对原子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质量跟一种碳原子质 量的比值 B. 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质量 C.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 D. 通常情况下,相对原子质量是以“千克” 为 单位 7.在加压条件下,25m3 的石油气(含丙烷、丁烷等气体)可以装入 0.024m3 的钢瓶中,由此可以说 明的是( ) A. 分子的质量很小 B. 分子由原子构成 C.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8.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某元素的相关信息,从图中不能直接获得的信息是( )A. 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 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7 C.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4.01 D. 氮气的化学式为 N2 9.小红同学学习化学后,对装修新房的爸爸说:“如果厨房不装抽油烟机,家具将会粘满油渍。”小 红这样说的科学依据是( ) A. 分子很小 B. 分子在不断运动 C. 分子之间有间隙 D.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10.关于各元素相对含量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 B. 海洋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氯 C. 空气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碳 D.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 11.下列化学符号的书写符合要求的是( ) A. 氧离子:O-2 B. 2 个氢原子:H2 C. 氢氧化镁的化学式:Mg(OH)2 D. 铁离子:Fe2+ 12.日本曾向美国借了 331 公斤武器级钚,至今赖着不还,钚除用于核电外,还是制造核武器的主要 原料,现在日本已是世界第六大钚贮存国,钚元素的有关信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钚是非金属元素 B. 钚是稀有气体元素 C. 钚是金属元素 D. 钚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44g 13.正在生产中的国产大型客机 C919 部分机身采用了新型的铝锂合金,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 适宜的延展性。铝锂合金中的铝(Al)元素和锂(Li)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 元素符号不同 B. 原子质量不同 C. 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D. 原子的电子数不同 14.某气态物质变成液态的主要原因是( ) A. 微粒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B. 微粒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C. 微粒的质量发生了改变 D. 微粒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 15.根据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所获取信息不正确的是(  )A. 化学性质较稳定 B. 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易失电子,形成阳离子 C. 该原子有三个电子层 D. 其表示的元素属于金属元素二、填空题(共 3 小题) 16.下列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粒子中,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阳 离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17.把分子的几种基本性质(A—D)的序号填在相应内容的横线上。 A. 分子的体积很小;B.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1)打开酒瓶就可以闻到酒味________________。 (2)可将大量的氧气压入钢瓶中________________。 (3)一滴水中大约含有 1. 67×l021 个水分子________________。 (4)有的物质能与氧气反应,有的不能__________。 18.如图是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 (1)上图方框的横线上填的是______。 (2)用化学符号和数字表示:3 个氟原子________。 (3)钠元素属于___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三、实验与探究(共 2 小题) 19.实验探究: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了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如下图所示,玻璃管左、右 两端分别放有脱脂棉,注射器中分别装有浓盐酸和浓氨水。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NH3)和浓盐 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HCl)能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铵固体。两个注射器同时向脱脂棉靠 近里边的部位注入等体积的液体,过一会,先在 A 处产生大量白烟,然后白烟逐渐充满整个试管。 根据现象回答问题: (1)A 处形成白烟是因为分子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同学认为先在 A 处产生白烟是因为氯化氢分子比氨气分子运动速度__________,已知一个 氯化氢分子的质量要大于一个氨气分子的质量,所以可以说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其质量成__________ 比。(填正或反)20.实验探究 (1)实验方法:如图所示:在 A 烧杯中盛有浓氨水,在盛有 20mL 水的 B 烧杯中加入 5~6 滴酚酞 溶液,从 B 烧杯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 AB 两个小烧杯。 (2)实验现象:①过一会儿,观察到的现象:试管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AB 烧杯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讨论交流: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往装有酚酞溶液的试管中加浓氨水这样操作的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水分子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A 错误;化学反应过程 的实质是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B 正确;将水加热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是因为随着温度的 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C 错误;花香四溢主要是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D 错误。故选 B。 2.【答案】D 【解析】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其中原子是化学变化中 的最小粒子,A 错误;并不是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氢原子中没有中子,B 错误;不同分子跟原子质量无法比较,C 错误。故答案应选 D。 3.【答案】D 【解析】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C 既能表示碳元素,又能表示该元 素的一个原子,故选 D。 4.【答案】B 【解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在原子 的体积中占的非常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的质量。所以选 B。 5.【答案】B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表所提供的信息可知 A 选项元素符号为 Ir 是正确的叙述;B 选项属于非金属 元素是错误的叙述;从名称书写上可知属于金属元素;C 选项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为 77 是正确的叙述; D 选项相对原子质量为 192.2 是正确的叙述;故选 B。 6.【答案】C 【解析】化学上规定,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 12 原子质量的 1/12 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 它比较所得的比,无质量单位。所以答案选 C。 7.【答案】C 【解析】25m3 的石油气(含丙烷、丁烷等气体)可以装入 0.024m3 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故选 C。 8.【答案】D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氮,该元素的元素符号是 N,属 于非金属元素,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7,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4.01。所以 ABC 三项均正确。D 项氮气的化学式不能从元素周期表中获知。此项不正确。所以应选 D 项。 9.【答案】B 【解析】如果厨房不装抽油烟机,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油中分子会运动到家具上,家具将会粘 满油渍,所以答案选 B 10.【答案】A 【解析】各元素相对含量与不同地方的物质的多少有关。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A 正确;海 洋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则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B 错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则含量最 高的元素是氮,C 错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则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D 错误。故答案应选 A 11.【答案】C 【解析】A 选项是错误的表述,应该为 O2-;B 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应该为 2 个氢原子 2H;C 选项 氢氧化镁的化学式 Mg(OH)2 是正确的叙述;D 选项是错误的,应该为铁离子 Fe3+。故答案选 C。 12.【答案】C 【解析】A 由钚的汉语名称,可知其元素种类为:金属元素,故 A 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 根 据由钚的汉语名称,可知其元素种类为:金属元素,故 B 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 由钚的汉语 名称,可知其元素种类为:金属元素,故 C 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 由题意可知“在元素周期表中, 钚元素的有关信息如图所示”,可知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44,单位是 1,不写出来,故 D 说法 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 C 。 13.【答案】C 【解析】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 (即核电荷数)不同,所以铝(Al)元素和锂(Li)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 故选 C。 14.【答案】D 【解析】某气态物质变为液态,其中的微粒本身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改变的是微粒间的间隔。故选 D。 15.【答案】A 【解析】A.最外层电子数为 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 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而它的 最外层电子数为 3,不是稳定结构,错误;B.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易失电子,正确;C.有 三个电子层,正确;D.因为它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3,故其表示的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正确。故答案 选 A。 16.【答案】A BD ABD 【解析】A 为氦原子结构,属于稀有气体元素;而 BD 两种粒子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属于阳离 子;C 粒子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最外层是 8 个电子或最外层是第一层时有 2 个电子 的结构认为是稳定结构,达到稳定结构的是 ABD。 17.【答案】(1)B(2)C(3)A(4)D 【解析】打开酒瓶就可以闻到酒味,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可将大量的氧气压入钢瓶中,这说明 分子之间有间隔;一滴水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有的物质能与氧气反应,有 的不能,这说明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18.【答案】(1)Na(2)3F(3)金属 【解析】上图方框的横线上填的是钠元素的元素符号 Na,3 个氟原子表示为 3F,钠元素属于金属元 素。 19.【答案】(1)不停地运动(2)慢 反 【解析】由于浓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和浓氨水中的氨气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所以会在 A 处形成白 烟。形成的白烟在 A 处,离浓盐酸较近,离浓氨水较远,这是因为氯化氢分子运动速度比氨气分子 运动速度慢。已知一个氯化氢分子的质量要大于一个氨气分子的质量,所以可以说分子的运动速度 与其质量成反比。20.【答案】(2)①液体变为红色 ;②A无明显变化,B烧杯中酚酞变红; (3)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4)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解析】浓氨水显碱性能够使无色酚酞变红色,A 烧杯中浓氨水中的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着的,氨 气分子运动到 B 烧杯中,能够使 B 烧杯中的无色酚酞变红,所以可以观察到 B 烧杯中酚酞变红, 这一现象从而也证明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往装有酚酞溶液的试管中加浓氨水这样操作的目的正是 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 15 小题) 1.水是(  ) ①单质 ②化合物 ③纯净物 ④混合物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2.请选出按混合物、氧化物、单质的顺序排列的一组物质(  ) A. 食盐水、水、液态氧 B. 水银、二氧化氮、氮气 C. 洁净的空气、过氧化氢、氯化钠 D. 大理石、高锰酸钾、干冰 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纯净的空气 B. 纯净的氮气 C. 盐酸 D. 碘酒 4.上海被列为 36 个水质型缺水城市之一,并被联合国预测为 21 世纪洁净水严重缺乏的世界六大城 市之一。造成水质型缺水的主要原因是(  ) A. 河流上游水源污染较严重 B. 淡水资源短缺 C. 降雨量不均衡 D. 取水点远离城市 5.胶南市海青等地盛产茶叶,享誉海内外.绿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 功效,其化学式为 C76H52O46,下列关于单宁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一个分子含 76 个碳原子 C. 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 76∶52∶46 D. 一个分子中含 23 个氧分子 6.下列关于氢气的物理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不易溶于水 B. 有刺激性气味 C. 液态氢是淡蓝色液体 D. 相同条件下,氢气的密度最小 7.绿色植物在晴天时,通常每天每平方米叶片约需吸收 5 g 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一个月(以 30 天 计)每平方米叶片吸收的二氧化碳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约是(  ) A. 41 g B. 61 gC. 151 g D. 181 g 8.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 选项 A B. 选项 B C. 选项 C D. 选项 D 9.果糖大量存在于水果中,其分子的化学式为 C6H12O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果糖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B. 果糖由果糖分子构成 C. 果糖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 1∶2∶1 D. 1 个果糖分子由 6 个碳原子、12 个氢原子、6 个氧原子构成 10.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是(  ) A. Fe3O4 B. C2H5OH C. CO(NH2)2 D. Cu2(OH)2CO3 11.菱铁矿的主要成分是 FeC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FeCO3 中 Fe、C、O 元素的质量比是 1∶l∶3 B. FeCO3 中 Fe、C、O 的原子个数比是 56∶12∶16 C. FeCO3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56+12+16 D. FeCO3 中 Fe 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100% 12.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应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工业废水直接排放 B. 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尽可能充分利 用每一滴水 C. 水体污染会危害人体健康 D. 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会造成水体污染 13.下列生活中的做法,不利于节约用水的是(  ) A. 用淘米水浇花 B. 用洗过衣服的水冲马桶 C. 隔夜的白开水直接倒掉 D. 洗手打肥皂时暂时关闭水龙头14.三里是一座缺水城镇,我们应像珍惜自己的血液一样珍惜每一滴水。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 A.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 城市污水必须经过净化处理后才能排放 C. 清澈、透明的泉水是纯净物 D. 水资源是宝贵的,一定要节约用水 15.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该元素组成的单质的是 (  ) A. H2 B. H C. CO D. C二、填空题(共 3 小题) 16.120 kg 尿素[CO(NH2)2]的含氮量相当于多少千克碳酸氢铵 NH4HCO3 的含氮量? 17.过滤后的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18.从 H、O、Ca、Fe 四种元素中选择适当元素,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式: (1)一种最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________。 (2)常用于中和酸性土壤的物质:________。 (3)冶炼铁中用到的赤铁矿石的主要成分: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水是纯净物中的化合物。 2.【答案】A 【解析】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混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属氧化物;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食盐水是氯化钠和水的混合物;水银是单质汞,二氧化氮是氧化 物,氮气属单质;空气属混合物,过氧化氢是氧化物,氯化钠是化合物;大理石是混合物,高锰酸 钾是化合物,干冰是氧化物。故选 A。 3.【答案】B 【解析】A 项,纯净的空气中有氧气、氮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B 项,纯净的氮气, 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正确;C 项,盐酸是氯化氢和水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D 项,碘酒 是碘和酒精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故选 B。 4.【答案】A 【解析】本题应抓住“水质型”缺水这一关键条件,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都是造成水质型污染使水质变坏的条件,故 B、C、D 不符合题意,A 正确。故选 A。 5.【答案】D 【解析】由单宁酸的化学式 C76H52O46 可知:其元素组成;一个分子中的原子个数;碳、氢、氧原 子个数比;分子的构成。 6.【答案】D 【解析】氢气是难溶于水、无味的气体,液态氢为无色的;答案 D 是正确的,氢气的密度最小是指 相同条件下的密度最小,如果没有这个前提,这句话就有问题了。 7.【答案】A 【解析】30 天每平方米叶片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30×5 g=150 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分 数为 ×100%,所以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150 g× ×100%=41 g,故选 A。 8.【答案】C 【解析】A 选项,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是正确的操作;B 选项,读取液体的体积,平视液面最低处 是正确的操作;C 选项,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中的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其体积的 ;故是错 误的操作;D 选项,制取蒸馏水的操作是正确的操作;故选择 C。 9.【答案】C 【解析】A 项,根据果糖的化学式为 C6H12O6 可知,果糖由碳、氢、氧元素组成,正确;B 项,果 糖由果糖分子构成,正确;C 项,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的是分子中的原子个数,故 果糖中碳、氢、氧元素原子个数比 6∶12∶6=1∶2∶1,而不是质量比,错误;D 项,1 个果糖分子由 6 个碳原子、12 个氢原子、6 个氧原子构成,正确,故选 C。 10.【答案】A 【解析】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可得:Fe3O4 的相对分子 质量为 56×3+16×4=232;C2H5OH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2+1×5+16+1=46;CO(NH2)2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16+(14+1×2)×2=60;Cu2(OH)2CO3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64×2+(16+1)×2+12+16×3 =222;故选 A。 11.【答案】D 【解析】A 项,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解答;B 项,根据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确定物质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C 项,相对分子质量是各元素的相 对原子质量的总和;D 项,根据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进 行解答。 12.【答案】A 【解析】A 项,工业废水对环境有毒,任意排放既浪费水又污染环境,所以应先净化后排放。故 A 错误;B 项,生活中改变不良的用水习惯,尽可能充分利用每一滴水,从身边做起,节约用水,故 B 正确; C 项,水体污染的危害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会对人体造成损害,故 C 正确。 D、 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会造成水体污染是正确的叙述;故选 A。 13.【答案】C 【解析】隔夜的白开水可以用于其它用途,不可直接倒掉。 14.【答案】C 【解析】A 项,水通电可以分解出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 A 正确; B 项城市污水中含有工业和生活污水,如果不经净化处理就排放,会产生污染,所以要经过净化后 才可以排放;故 B 正确;C 项,只含一种物质则为纯净物,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则为混合物。 泉水虽然外观清澈透明,但其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并非纯净物;故 C 不正确;D 项,水是人及一切 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我们很多地方处于水资源短缺的状态,所以要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保护水资 源。故 D 正确。故选 C。 15.【答案】D 【解析】根据化学式与元素符号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金属、固体非金属、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直 接构成的,故它们的元素符号,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 16.【答案】解:根据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则有: 设 120 kg 尿素[CO(NH2)2]的含氮量相当于 xkg 碳酸氢铵 NH4HCO3 的含氮量 120 kg× ×100%=x× ×100% 解得:x=316 kg 答:120 kg 尿素的含氮量相当于 316 kg 碳酸氢铵的含氮量。 【解析】根据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先分别求出尿素 [CO(NH2)2]的含氮量和碳酸氢铵的含氮量,再求出 120 kg 尿素[CO(NH2)2]的含氮量相当于多少千 克碳酸氢铵 NH4HCO3 的含氮量。 17.【答案】滤纸破损 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解析】过滤操作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原因是滤纸破损(会 使得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得滤液浑浊)、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流下,该操作会使滤液仍然浑浊)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18.【答案】H2 Ca(OH)2 Fe2O3 【解析】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题目所提供的元素、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 骤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 15 小题) 1.如图是工业上将煤转化为清洁能源的微观示意图: 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 都属于氧化物 B. 该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C.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 D. 一个 由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氢分子构成 2.下图表示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根据图示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 该反应生成两种物质 B. 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C.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D.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3.3g 碳和 8g 氧气反应生成 11g 二氧化碳,则 6g 碳和 8g 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 CO2, 生成 CO2 的质量为( ) A. 14g B. 11g C. 7g D. 10g 4.根据乙炔气体完全燃烧时的反应:2C2H2+5O24CO2+2H2O,可以写出如下的符号式: (C2H2): (O2): (CO2): (H2O)=2:5:4:2。据此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参加反应的乙炔和氧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2:5 B. 参加反应的乙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 数比为 1:2 C. 参加反应的乙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2:5 D. 参加反应的乙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比 为 1:2 5.下列关于 S+O2SO2 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 硫 B. 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是 2:1 C. 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 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 数比为 1:1 6.下列关于化学方程式 4P+5O22P2O5 的读法,错误的是( )A. 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B. 在点燃的条件下,每 4 体积的磷和 5 体积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C. 在点燃的条件下,每 4 个磷原子和 5 个氧气分子结合生成 2 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D. 在点燃的条件下,每 124 份质量的磷和 160 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 284 份质量的五氧化 二磷 7.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4P + 5O2↑ 2P2O5 B. 4Fe + 3O22Fe2O3 C. 2H2+O2 H2O D. Mg + 2HCl MgCl2+ H2↑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一切化学反应都是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 B. 镁在空气中燃烧,虽然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镁大,但这个反应也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后试管中残留物比反应物质量小,但这个反应也是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 D. 水蒸发为水蒸气,质量没有改变,由此可说明化学变化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9.下列叙述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5g 酒精与 5g 水混合得到 10g 酒精溶液 B. 2L 氢气与 18L 氧气反应生成 20L 的水 C. 12g 碳完全反应时只能消耗 32g 氧气,则 12g 碳在 64g 氧气中充分反应生成 76g 二氧化碳 D. 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和氧气的质量之和 10.有 A、B、C 三种物质各 16g 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混合物中还有 12gA、27gC 和一定质量的 D。 已知 B 完全反应,若 A、B、C、D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6、32、44、18,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 表示为( ) A. 2A+BC+2D B. A+2BC+2D C. 2A+B2C+D D. A+BC+D 1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 M、N、Q、P 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 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 反应后物质 M 的质量为 l3g C. 反应中 N、P 的质量比为 5:4 D. 物质 Q 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12.如图所示是某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和“●”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有单质生成 B.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 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D. 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 4:1 13.某物质 R 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R+3O2 2CO2+ 3H2O 有关该反应,有下列说法: ①R 一定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②R 一定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可能含有氧元素 ③R 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最小 ④R 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 46 ⑤若 4.6 g R 完全燃烧生成 8.8 g CO2,同时还生成了 5.4 g H2O 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有( ) A. 2 个 B. 3 个 C. 4 个 D. 5 个 14.关于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B. 表明了反应的条件 C. 表明了反应的速率 D. 表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 15.关于化学方程式 aC2H5OH+bO2 cCO2+dH2O,各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 是( ) A. a=2b B. 2a=b C. 3a=d D. a+2b=2c+d二、填空题(共 3 小题) 16.水是一种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请回答下面问题。 (1)水在通电条件下会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2)市售“自热米饭”的自加热原理:饭盒夹层中的水与生石灰接触,生成氢氧化钙,反应放出大量 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回答下列问题: 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质和功能。纳米四氧化三铁具有类似人工模拟酶的催化性能。 (1)四氧化三铁属于____________(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2)纳米四氧化三铁能将过氧化氢催化分解为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18.硫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元素,硒(Se)的化学性质与硫相似。在加热条件下,硫可与 NaOH 溶液反应生成硫化钠(Na2S)、亚硫酸钠(Na2SO3)和水,硒也能与 NaOH 溶液发生类似反应。请 写出在加热条件下硒与 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共 3 小题) 19.早在 17 世纪,质量守恒定律被发现之前,英国化学家波义尔曾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玻璃容 器中燃烧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然后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比原金属质量增加了。 (1)试解释金属灰质量比原金属质量增加的原因。 (2)由于波义尔称量方法上的原因,他错过了发现质量恒定的机会。请你改进他的称量方法,以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0.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小实验。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长玻璃棒 两端,分别绕上 40cm 长的粗铜线,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然后,用酒精灯给左边一端铜丝加热 1——2 分钟。停止加热后冷却,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冷却后,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用白磷(白磷与红磷组成相同,着火点为 40℃)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小明同学利用单 孔橡胶塞塞上细玻璃管,细玻璃管上端用气球密封,将装置放在天平上称量总质量为 M1,将锥形瓶 取下,取出细玻璃管,下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引燃 白磷,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观察到 A、C 中气球的大小不同,用理化知识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______; (2)白磷燃烧过程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想利用该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 C 再次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仍然平衡,在此化学反应中,从微观角度分析天平平衡的原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共 3 小题) 22.家用漂白剂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其制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l2+2NaOH ══ NaCl+NaClO+H2O。 若要制备 149 kg 的次氯酸钠,则理论上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是多少? 试题解析:设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为 x。 答: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为 138.8kg. 本题在解题过程中格式有什么错误?请指出错误并改正。 23.高温煅烧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可以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现有 10t 贝 壳煅烧后质量减少了 2.2t,可制得氧化钙的质量是多少?(假设其它成分不参加反应) 24.氢化钙(CaH2)是一种重要的制氢剂,与水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H2+ 2H2O = Ca(OH)2+ 2H2↑。若制取 8 g 氢气,需要消耗多少克氢化钙? 解:设需要消耗氢化钙的质量为 x 克。答:需要消耗 84g 氢化钙。 本题在解题过程中格式有什么错误?请指出错误并改正。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由工业上将煤转化为清洁能源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2O CO+H2。 微观示意图中 分别是水和一氧化碳,都属于氧化物,A 正确;该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 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B 正确;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 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C 正确;由微粒的构成可知,一个 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 子构成,D 不正确。故选 D。 2.【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该反应有两种反应物,一种生成物,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A、B 不正确;该反应前后都含有原子 和 原子种类没变,C 正确;由图可知,该反应的两种反应物 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分子是可分的,D 不正确。 3.【答案】B 【解析】由于 3g 碳和 8g 氧气反应生成 11g 二氧化碳,故 6g 碳和 8g 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完全反应 时,碳会剩余 3g,则生成 CO2 的质量为 3g+8g=11g。 4.【答案】C 【解析】由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参加反应及生成物之间的粒子(分子 或原子)个数比,A、B 正确;参加反应的乙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52:160=13:40,C 不正确;参 加反应的乙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都是气体,故体积比等于计量数之比,D 正确。故选 C。 5.【答案】B 【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读法可知,S+O2SO2 读作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A 正 确;由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为 1:1,B 不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C 正确;由化学方程 式可计算出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比为 1:1,D 正确。故选 B。 6.【答案】B 【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判断,化学方程式有三种读法,化学方程式 4P+5O22P2O5 从物质角 度:可读为在点燃的条件下,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从粒子角度:可读为每 4 个磷原子与 5 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可生成 2 个五氧化二磷分子;从质量角度:每 124 份质量的磷与 160 份 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可生成 284 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7.【答案】D 【解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书写时要注 意:一写二配三标四查。A 中气体符号不能标在反应物中,错误;B 铁燃烧生成的是四氧化三铁, 错误;C 没有配平,错误。故选 D。 8.【答案】D 【解析】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是化学变化,A 正确;镁在空气中燃烧,由于反应前没有称量参 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故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镁大,B 正确;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后生成氯化钾 和氧气,氧气会逸散到空气中,故残留物比反应物质量小,C 正确;水蒸发为水蒸气属物理变化, 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D 错误。故选 D。9.【答案】D 【解析】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是化学变化,强调质量守恒,不适用于其他物理量(例如,体 积),A、B 不正确;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参加反应”是指真正参与反应的那一部分质量,如果反应物 没有全部参加反应,则剩余部分不能计算在内,C 中氧气没有完全参加反应,C 不正确;D 选项符 合质量守恒定律,D 正确。故选 D。 10.【答案】B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D 的质量为:(16×3)-(12+27)=9g;在此反应中,A 质量减少 16g-12g=4g,B 完全反应,质量为 16g,C 质量增加 27g-16g=11g,D 是生成的新物质,质量为 9g。 根据反应的数据可知,A、B 为反应物,C、D 为生成物。因为 A、B 的质量比为:4g:16g=1:4, 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 16:32=1:2,故 B 的系数应为 2;C、D 的质量比为:11g:9g=11:9, 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44:18=22:9,故 D 的系数应为 2;故可判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2BC+2D。 11.【答案】A 【解析】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能够确定反应物为 P,生成物为 N,Q 在反应过程中质量 没有发生变化,判断 Q 可能是催化剂,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 P 的质 量为 20,生成物 N 的质量为 25,判断 M 为反应物,减少了 5g,反应后的质量为 13g。 12.【答案】B 【解析】根据反应前后粒子的种类进行判断,“ ”没有完全反应。将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转化为符 号反应式,分别用 A、B 表示“○”和“●”原子,则化学方程式为 2A2+B2= 2A2B。 13.【答案】C 【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结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 都不变,R 的化学式为 C2H6O,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46。根据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可知 R 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根据化学方程式:C2H6O+3O2 2 CO2+ 3 H2O,物质 R:CO2:H2O 的质量比=46:88:54,故若 4.6 g R 完全燃烧生成 8.8 g CO2,同时还生成了 5.4 g H2O。 14.【答案】C 【解析】由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可表明各反应物、各生成物之间的质 量比,化学方程式可以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成物,上方的 是反应条件,但是化学方程式不能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故选 C。 15.【答案】A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保持不变。则关于碳元素可 推知:2a=c;关于氢元素可推知:6a=2d,即 3a=d;关于氧元素可推知:a+2b=2c+d 16.【答案】(1)2H2O 2H2↑+O2↑;(2)CaO+H2O=Ca(OH)2 【解析】根据文字描述书写化学方程式,遵守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和书写步骤“一写二标三配”。 17.【答案】(1)无机物;(2)2H2O2 2H2O+O2↑ 【解析】有机物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四氧化三铁不是有机物,即为无机物;根据材 料分析,反应物为过氧化氢,纳米四氧化三铁为催化剂,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O2↑。18.【答案】3Se+6NaOH 2Na2Se+Na2SeO3+3H2O 【解析】分析题干,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 写方法进行解答 19.【答案】(1)金属燃烧是金属和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参加反应的金属与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金属氧化物的质量。生成的金属灰是金属氧化物,所 以金属灰的质量比原来金属的质量增加了。 (2)不打开容器盖,分别称量反应前后密闭容器的质量。 【解析】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 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中的气体的质量、生成物中气体的质量常因气态物质不易察觉而被 忽略,形成质量不等的错觉。 20.【答案】(1)红色固体变为黑色; (2)玻璃棒向左倾斜 【解析】铜是红色固体,加热后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氧化铜是黑色固体,所以现象为红色固 体变为黑色;铜丝原来的质量只是铜的质量,加热后变成了氧化铜的质量,故左端的质量增加了, 向左倾斜 21.【答案】(1)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使瓶内压强变小,小于外界气压,在大 气压的作用下,C 中气球变小,A 中压强等于外界气压,所以 A、C 中气球大小不等; (2)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 (3)待装置冷却后,将装置放在天平上称量质量为 M2,将 M1 与 M2 进行比较; (4)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 【解析】(1)当白磷被引燃后,发生的化学反应是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五氧化二磷是固体,使瓶内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但 A 中是反应开始内外压 强相等,所以 C 中气球变小; (2)白磷燃烧的现象为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 (3)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称量的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和生成的物质的质量。反应前装置 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为 M1,测得反应后生成物以及装置的总质量进行比较即可。操作为: 待装置冷却后,将装置放在天平上称量质量为 M2,将 M1 与 M2 进行比较;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物质白磷和氧气分别是由磷原子、氧分子构成的,生成 物五氧化二磷是由五氧化二磷分子构成的,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以及质量没有发生改变,即 天平仍然平衡。 22.【答案】解题方程式写错了,应改为“80/74.5=x/149kg”答案为“x=160kg” 【解析】在化学计算题中,所列方程式应遵循比例关系,不能写错解题方程式。 23.【答案】解:设可制得氧化钙的质量为 x答:可制得氧化钙的质量为 2.8t 【解析】根据描述,写出化学方程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贝壳中减少的质量为二氧化碳的质 量。确定已知量为二氧化碳,未知量为氧化钙,求解。 解:设可制得氧化钙的质量为 x 答:可制得氧化钙的质量为 2.8t 24.【答案】解题格式中的解设错了,应改为“解:设需要消耗氢化钙的质量为 x。” 【解析】在化学计算题中,所设的未知数如果是一个有单位的化学量时,那么未知数应该同时包含 单位。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 15 小题) 1.农业科技人员向农民建议:在进行温室种植时,可向温室内通入适量二氧化碳,这主要是因为( ) A. 二氧化碳可使害虫窒息死亡从而防治病虫害 B. 二氧化碳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C. 二氧化碳可产生温室效应从而提高室温 D. 二氧化碳能灭火,施用后可以防止火灾 2.实验室制备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时一定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A. 长颈漏斗 B. 锥形瓶 C. 集气瓶 D. 酒精灯 3.下列表示二氧化碳的几种用途,其中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的是(  )A. 人工增雨 B. 植物的光合作用 C. 制纯碱、化肥 D. 灭火器灭火 4.下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 棉球。下列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 A. ①变红,③不变红 B. ④变红,③不变红 C. 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 D. 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5.有甲、乙、丙三种纯净物,甲为黑色固体,乙、丙为无色气体。点燃时,甲既能生成乙,也能生 成丙;丙点燃也能生成乙。在以下关于这三种物质推断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甲是一种化合物 B. 乙是一氧化碳 C. 丙是一氧化碳 D. 丙是二氧化碳 6.下列关于碳单质用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活性炭做冰箱除臭剂 B. 用焦炭炼铁 C. 用碳粉和铅可制成铅笔芯 D. 用石墨可做干电池的电极 7.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CO 的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 C . CO 和 CO2 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 质相同 B. 室内放一盆澄清石灰水可防止 CO 中毒 D. 大气中 CO2 的消耗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8.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氧气或二氧化碳气体所用物质和装置均正确的是( )A. B. C. D. 9.如下图中的实验,是为了检测石墨电极芯的( ) A. 导热性 B. 导电性 C. 吸附性 D. 可燃性 10.甲、乙两同学在实验室制取 CO2 和 O2 时,无论选择什么药品,他们都能选用的装置是( ) A. A B. B C. C D. D 11.欲除去 CO2 中混有的少量 CO 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将混合气体点燃 B. 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C.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 CuO D.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炭层 12.如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  )①不能燃烧②不能支持燃烧③还原性④密度比空气大⑤密度比空气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⑤ 13.戴活性炭口罩防雾霾和下列化学实验原理最相似的是( ) A. 吸附 B. 溶解 C. 过滤 D. 结晶 14.下列物质的用途正确的是 ( ) A. 石墨用于制玻璃刀 C. 用混有黏土的石墨 作铅笔芯 B. 焦炭用于防毒面具 D. 氧气作食品保护气 15.关于甲、乙、丙、丁四个装置(如图所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装置可用作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B. 乙装置可用作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C. 可用丙装置收集氢气 D. 可用丁装置收集氧气二、填空题(共 3 小题) 16.下图是实验室用于气体制备的装置,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填序号,下同) (2)实验室中能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且便于随时添加液体药品的发生装置是;要想得到比较 纯净的氧气,需要选择的收集装置是。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理由是;判断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17.小晨同学在研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二氧化碳通常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一般用  法收集。 (2)向漏斗中倾倒二氧化碳,燃着的蜡烛自下而上熄灭,由此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18.C60 发现使人类了解到一个全新的碳世界,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C60 属于  (填“单质”或“化合物”)。 ②C60 这种物质是由  (填“分子”或“原子”)构成。 ③C60 与金刚石、石墨具有相似的  (填“化学”或“物理”)性质。 三、实验与探究(共 3 小题) 19.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有如图所示的仪器可供选用。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所需的药品是________; (2)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所需的仪器是(用仪器的序号回答)________________; (4)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如图是实验室的部分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室用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是(填编号)  ;其中,发生装 置中产生 CO2 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将适量的  倒入集气瓶中震荡,观察到试剂变浑浊, 说明该气体确实是二氧化碳。 21.某兴趣小组在做完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后,进行了如图的探究: 猜想:把氧化铜还原成铜的物质是:I 石墨;II。 实验:用天平称量 1.5g 氧化铜粉末,直接用铝箔纸包裹,按上述操作步骤实验,黑色粉末,那么猜 想 II 不成立。 结论:石墨棒能把氧化铜还原成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改进:把石墨棒换成铝粉重复上述操作,又获成功。那么称取等量的铝粉并进行同样的操作,其目 的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拓展:如果使用复印件的“碳粉”代替石墨棒还原氧化铜,效果更好,联想在空气中灼烧的铁丝不能 燃烧,而铁粉能燃烧,其原因是。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只有当二氧化碳达到一定浓度时才能使害虫死亡,A 不正确;植 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B 正确;温室中的温度升高是 由于塑料薄膜能让太阳的光、热量进入,阻止冷空气进入和热量挥发,C 不正确;室温中施用二氧 化碳参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达到用来防止火灾的目的,D 不正确。 2.【答案】D 【解析】实验室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在常温下反应制备二氧化碳气体,不需要加热,故一定不需要用 到的仪器是酒精灯。 3.【答案】D 【解析】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既利用了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又利用了密度比空气大的 物理性质。 4.【答案】D 【解析】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故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二氧 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④比①先变红。 5.【答案】C 【解析】由黑色固体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气体可推断是碳,在氧气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气不 充足时产生一氧化碳,则乙、丙物质为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又丙点燃也能生成乙的转化关系,则 丙为一氧化碳气体、乙为二氧化碳气体。 6.【答案】C 【解析】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活性炭做冰箱除臭剂;焦炭具有还原性,可以用焦炭冶炼金属; 用碳粉和泥土可制成铅笔芯,而不是铅;石墨易导电,可以用石墨做干电池的电极。 7.【答案】D 【解析】导致温室效应的是二氧化碳,选项 A 错误;一氧化碳不易溶于水,选项 B 错误;一氧化碳 可以燃烧二氧化碳可以灭火,选项 C 错误;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选项 D 正 确。 8.【答案】C 【解析】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条件需要加热,试管口应向下倾斜,A 不正确;用过氧化氢制取 氧气时,长颈漏斗的下端应伸入液面以下,B 不正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试管口放一 团棉花,管口略向下倾斜,C 正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该用稀盐酸,不能用稀硫酸,D 不正确。 9.【答案】B 【解析】由实验的图示可知,石墨电极芯串联在线路中,该实验是为了检测石墨电极芯的导电性。 10.【答案】C 【解析】因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只能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因为氧气不易溶 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因此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故 C 正确。11.【答案】C 【解析】A 的意图是想将混合气体中的 CO 通过点燃的方法使之转化为 CO2 而除去,但是因为混合 气体的主要成分是 CO2,CO2 不支持燃烧,因此很难点燃。另外要点燃就必须引入 O2,而 O2 的量 又很难控制,一旦过量,引入的 O2 就会成为新的杂质;B、D 除去的是 CO2 气体;C 利用 CO 的还 原性而将其除去。 12.【答案】C 【解析】图示实验现象为下面的蜡烛先熄灭,然后上面的蜡烛才熄灭,这一现象证明了二氧化碳的 密度大于空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但不能证明二氧化碳是否具有还原性。 13.【答案】A 【解析】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有毒物质和色素等,戴活性炭口罩防雾霾是利用了活性 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可吸入颗粒物等,与吸附的原理最相似。 14.【答案】C 【解析】石墨较软,不能用于制玻璃刻刀,金刚石硬度最大,可用于制玻璃刀,A 不正确;焦炭的 吸附性差,不能用于防毒面具,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可以吸附有毒气体,B 不正确;石墨较 软,用混有黏土的石墨作铅笔芯,C 正确;氧气具有氧化性,不能做食品保护气,D 不正确。 15.【答案】C 【解析】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氧气可选用甲装置作发生装置,故 A 正确;实验室用稀盐酸 与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时可用乙装置作发生装置,故 B 正确;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不能用向 上排空气法收集,故 C 错误;氧气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可用 D 装置收集,故 D 正确。 16.【答案】(1)A (2)C F (3)D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 木条火焰熄灭,证明已满 【解析】(1)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是固体加热,故应用的发生装置是固体加热型装置 A。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需用固液不加热型装置,同时要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选用 C 装置做发生装置;要制得纯净氧气,需要用排水法收集。(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 能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故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熄 灭,证明已满。 17.【答案】(1)向上排空气 (2)密度比空气的大 【解析】(1)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所以应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二氧化碳。 (2)向漏斗中倾倒二氧化碳,燃着的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不能燃烧, 不能支持燃烧;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说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这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8.【答案】①单质 ②分子 ③化学 【解析】C60 是由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属于单质;C60 是由分子构成的;C60 与金刚石、石墨具 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物理性质不同。 19.【答案】(1)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 (2)向上排空气法 (3)ACDE (4)将燃着的木条 放在集气瓶口 (5)CaCO3+2HCl═CaCl2+H2O+CO2↑ 【解析】(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常用的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2)由于二氧化 碳能溶于水且密度大于空气,所以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3)根据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 可知所需的仪器是 ACDE;(4)二氧化碳验满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熄灭证明集满;(5)石灰石或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及二氧化碳。 20.【答案】(1)BC CaCO3+2HCl═CaCl2+H2O+CO2↑ (2)用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观察木条 是否熄灭 澄清的石灰水 【解析】实验室用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固体与液体常温下反应的 B 装置,收集 二氧化碳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的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观察 木条是否熄灭,如果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检验二氧化碳是通入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 21.【答案】铝箔 不变红 C+2CuO 2Cu+CO2↑对比实验(或控制变量法) 2Al+3CuO Al2O3+3Cu 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或物质形状)影响反应速率(或反应物间 的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快) 【解析】猜想中给出的物质中有氧化铜、石墨棒和铝箔,因此能还原氧化铜的物质就从石墨和铝箔 进行猜想;实验中氧化铜是黑色的粉末,被还原以后生成的铜粉是红色的,如果猜想 II 不成立,则 看不到黑色粉末变红的现象;结论中石墨的组成元素是碳,碳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能生成铜和 二氧化碳;改进中设计实验要称量等质量的铝粉,是采用了控制变量法,铝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 下能反应生成氧化铝和铜,据此可写出化学方程式并配平;拓展中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铁粉能 燃烧,说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或物质形状)影响反应速率。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 15 小题) 1.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 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B. 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C. 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D. 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 2.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点燃火柴的时候要将火柴头向下倾斜,燃烧会很顺利,如果将点燃 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请你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  ) A. 火柴梗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B. 火柴梗没有接触氧气 C. 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 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3.如图将一根铜丝烧成螺旋状网罩罩在一支燃着蜡烛的火焰处,不多久蜡烛火焰熄灭,其熄灭的原 因是(  ) A.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B. 清除了可燃物 C. 降低了着火点 D. 隔绝了氧气 4.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 酒精灯不慎被打翻起火,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B. 电视机短路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C. 油锅中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D. 图书档案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5.“珍惜地球资源,改变发展方式”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针对这一主题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 A. 地球上水含量非常丰富,无需节约,可以任意使用 B.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 C. 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 “西气东输”输送的是 CO,它是一种清洁能源 6.下列过程中,涉及的能量变化与化学反应有关的是( ) A. 航天飞机发射     B. 水车汲水灌溉 C. 太阳能供热      D. 风力发电 7.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B. 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吸热现象 C. 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D. 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8.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 A. 氢气 B. 天然气 C. 酒精 D. 汽油 9.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 C. 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 D. 天然气、乙醇均是可再生能源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属于 可再生能源 B. 可燃冰就是干冰,主要成分为 CO2 C. 乙醇是一种很好的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D. 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B. 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C. 图书档案起火宜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 D. 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12.石油除主要含有碳、氢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的硫与氮等。下列有关石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石油是可燃物B. 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 C. 石油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D. 油罐起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向油罐喷水,是为了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13.下列用化学知识解释“火上浇油”的说法合理的是(  ) A. 增加易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  B. 增大氧气浓度,可以使燃烧更旺  C.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  D. 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14.下列做法或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回收废旧电池,既可节约金属资源又可减少环境污染 B. 用灼烧的方法区别棉花和羊毛 C. “低碳生活”倡导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鼓励人们多开汽车出行 D. 使用可降解塑料代替传统塑料,有利于减轻“白色污染” 15.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研究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技术,减缓大气温室效应 B. 开发风能、氢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C. 提倡家用汽车替代公交车 D. 利用垃圾发电,变废为宝 二、填空题(共 3 小题) 16.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1)石油分馏得到的产品中,常用作汽车燃料的是  (答一种物质);国家提倡使用电动汽车,近期北 京市又出台了电动汽车不限行措施,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相比,其优点是  ___________(答一点); (2)清洁用煤的高效途径之一是用焦炭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制得一氧化碳和氢气,其所属的基本反 应类型是  ; (3)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它们属于  (填“不可再生”或“可再生”)能源。 17.某居民早起忘记关闭电褥子的电源就去上班,下班后发现卧室门缝冒出黑烟,他立即打开门窗,原来只 冒黑烟的卧室瞬间燃起火来。 (1)引起火势变大的原因是      。 (2)火势无法控制,他立即拨打了火警电话,火警电话是      。消防队员赶到后,首先切断电 源,然后用高压水枪灭火,水能灭火的原因是      。 (3)若你在火灾现场,应怎样从现场逃离?      。 18.控制变量法是很常用的化学学习方法。下面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图示信息和资料信息回答 有关问题。 资料信息: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 40℃、240℃。 (1)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____________。 (2)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______________。 (3)如果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通过以上实验事实证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汽油的密度比水小,浇水,汽油也会在浮在水面上继续燃烧。 2.【答案】A 【解析】火柴竖直向上时,仍然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产生的热量向上散逸,使火柴梗得不到充足的热量, 温度达不到火柴梗的着火点,观察选项,故选 A。 3.【答案】A 【解析】仔细对照燃烧的条件可以得出:可燃物蜡烛仍然存在,铜丝也并没有隔绝空气,只能是可燃物的 温度降低了,因为冷的铜丝可以很快地把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传递到空气中去,所以 A 是正确的,物质的 着火点是不能降低的,C 是错误的。 4.【答案】B 【解析】电器着火直接用水浇容易发生触电事故,正确方法是首先切断电源,然后灭火。 5.【答案】B 【解析】A.地球上水含量虽然丰富,但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紧张,要爱护水资源,不能任意使用,更不 能随意浪费,A 是错误的;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B 正确的;煤、石油、天然气 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这些化石燃料都是有限的,C 是错误的;“西气东输”输送的是 CH4,D 是错误的。 6.【答案】A 【解析】A.航天飞机发射需要燃烧有化学变化;B.水车汲水灌溉主要利用了水能,没有化学变化;C.太 阳能供热主要利用了太阳能,没有生成新物质;D.风力发电,利用了风能,也没有化学变化。 7.【答案】A 【解析】A.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 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炸药、石油、煤炭、蓄电池等储存的能量,都是靠化学反应释放出来的。所以化学 变化中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是对的。 B.有些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如氢气的燃烧等,故错误; C.在化学反应中放出热量的不仅仅是燃烧反应,比如金属与水或酸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大部分的化合 反应等也会放热。故错误; D.人类利用的能量不完全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比如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就不是通过化学 反应而获得的,故错误。 8.【答案】A 【解析】氢气燃烧的产物只有水,无污染。 9.【答案】C 【解析】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A 是错误的; B.白磷在冷水中,温度达不到着火点,通入空气后也不会燃烧,B 错误;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是正确的;D.乙醇是可再生能源,天然气不是可再生能源,错误。 10.【答案】D 【解析】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A 错误;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而干冰是 甲烷分子外包埋着水分子而形成的混合物,不是干冰,B 错误;乙醇是一种很好的燃料,属于可再生能源, C 错误;氢气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遇明火很容易发生爆炸,所以点燃前必须验纯,D 正确。故 选 D。 11.【答案】A 【解析】A.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正确; B.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错误; C.图书档案起火不宜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会造成图书的损坏,错误;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抹布盖灭,错误。 12.【答案】D 【解析】物质的着火点是固有属性,是不会降低的,油罐起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向油罐喷水,是为了 降低石油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13.【答案】A 【解析】A.“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合理; B.氧气的浓度能够促进燃烧,但是与“浇油”无关,不合理; C.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不合理; D.清除可燃物,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但是与“火上浇油”的说法相反,不合理。 14.【答案】C 【解析】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鼓励人们多开汽车出行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加重温室效应的发生。 15.【答案】C 【解析】回收二氧化碳可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从而减缓大气温室效应,符合低碳的要求,故 A 正确; B、风能、氢能使用过程不产生二氧化碳,符合低碳理念,故 B 正确; C、家用车代替公交车会大量消耗汽油,排放更多二氧化碳;不符合低碳要求,故 C 错误; D、利用垃圾发电,可减少垃圾对环境靠造成的污染,也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又环保又低碳,故 D 正 确。 16.【答案】(1)汽油或柴油;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2)置换反应;(3)不可再生 【解析】⑴汽车常用的燃料有汽油、柴油等;电动车和燃油汽车相比节约能源,同时能减少大气污染物的 排放⑵碳和水高温下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 是置换反应 ⑶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17.【答案】(1)打开门窗,空气流通为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2)119 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俯下身体贴近地面逃离 【解析】(1)打开窗户则空气对流,提供了更为充足的氧气,引起火势变大; (2)知道火警电话 119 是一个常识,水能灭火的原因是水蒸发吸热能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在火灾现场由于燃烧产生大量的浓烟,需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俯下身体贴近地面逃离。 18.【答案】(1)没有达到其着火点 (2)没有与氧气接触 (3)用导管对准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 (4)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解析】(1)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故填: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2) 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不会燃烧,故填:没有与氧气接触; (3)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需要通入氧气,故填:通入氧气; (4)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温度达到可燃物 的着火点。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