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郸大名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六周周测试卷(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河北邯郸大名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六周周测试卷(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历史周测 考试范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命题人: 张颖 一、单选题(共 40 题,每题 2 分) 1.“19 世纪中叶,在资本主义促进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同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逐 渐加剧,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材料意在说明马克思主义 ( ) A.与资本主义发展无关 B.解决了社会阶级矛盾 C.促使工人运动产生 D.因时代需求而产生 2.19 世纪 30 年代,法国里昂数万名丝织工人每天工作 15—16 小时,且工资极低;1842 年, 英国手纺工每周工资不到 3 先令,而要维持一家 5 口的生活,每周至少需要 20 先令;1844 年, 西里西亚地区报告说,4 万公民中有 3 万需要救济。这种状况( ) A.为大规模改进技术提供了可能 B.导致了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C.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社会基础 D.加快了西方“福利国家”的建立 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是指( ) A.从德国到欧洲 B.从理论到实践 C.从空想到科学 D.从苏联到中国 4.马克思主义诞生使“工人运动有了理论指导”,“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然而 1848 年以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却并未如马克思预言的那样走向灭亡,反倒欣欣向荣,生机盎然。 这表明( ) A.《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不科学 B.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不够严谨 C.《共产党宣言》只适用于一定时期 D.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需要不断发展 5.马克思说:“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也就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并不 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这说明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诞生的实际原因是( )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容纳空间尽失 B.民族矛盾尖锐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C.工业革命与当时生产关系的矛盾 D.无产阶级开始成为独立政治力量 6.1871 年 4 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 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 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7.1871 年 4 月 1 日,巴黎公社宣布,无论是公社最高领导机构公社委员会的成员还是公社所 属的每个工厂或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经过选举产生。这一举措( ) A.意在加强与民众联系 B.说明政府注重良好形象的维护 C.保证了公社的革命性 D.赋予民众加强监督公社的权利 8.马克思说:“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敬仰,它的英烈们已 永远铭记在工人阶级的伟大心坎里。”这说明巴黎公社( ) A.标志着无产阶级首次登上世界历史舞台 B.是在无产阶级政党导下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D.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 9.列宁指出:“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充分 准备。但是在 1871 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其中,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无产阶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B.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上升时期 C.无产阶级尚没有掌握武装力量 D.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10.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了将近三年,劳动群众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1917 年三八妇女节那 天,俄国彼得格勒妇女走上街头,高呼“打倒沙皇!打倒战争!面包!”的口号。各工厂工 人纷纷响应。政府派警察和军队镇压,但军队支持罢工工人。当月 27 日晚,起义的工人、士 兵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苏维埃及其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这次革命使俄国( ) A.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解决了民众的温饱问题 D.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11.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 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 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这些改变说明( ) A.西方国家借鉴苏俄实行改革 B.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 C.工人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12.“9 月,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连续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 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列 宁提出上述主张主要是基于( ) A.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性质 B.俄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局面 C.革命已失去和平发展可能 D.布尔什维克党控制了大量武装13.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条件下帝国主义列强忙于相互厮杀而无暇进行干涉,俄国革命 就很难如此迅速地取得胜利;假如没有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坚强领导,俄国革命也不可能取 得成功,这说时十月革命的胜利( ) A.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民主 B.充分发挥了工农兵联盟的巨大优势 C.首创了暴力革命的先例 D.体现了客观条件与主观因素的结合 14.西方史学家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副产品之一就是俄国激进的社会组织实验, 这一实验持续了 75 年”。其观点主要是指(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导致俄国十月革命的根源 B.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俄国十月革命创造 了条件 C.没有战争就没有激进的社会变革 D.要维护世界和平就必须消灭战争 15.有历史学家把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比作三个实验: “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 确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16.1920 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 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 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到 1921 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 ) 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国内战争的破坏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 D.西方国家的封锁 17.1919 年 3 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提到:“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 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 贸易”。这一认识( ) A.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 B.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C.直接导致苏俄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 D.为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依据 18.粮食问题是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人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可以说,当时解决粮 食问题和解决苏维埃政权的生存问题,不是和解决苏维埃俄国农业的恢复和发展问题联系在 一起的。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有效地巩固了新苏维埃政权 B.完全忽视了广大农民的利益C.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 D.并非是一项发展经济的政策 19.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 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 抱着我……”下列对于让他产生“幸福感”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建立起集体农庄,使苏联快速实现了工进化 B.取消义务交售制,用市场经济取代计 划经济 C.实行实物配给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允许私有制存在,使国家完成经济恢 复工作 20.1921 年,列宁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直接过渡”在俄国行不通,为此他提出新经济政策, 但列宁并未正面、系统地扬弃“直接过渡”的理论,而是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 “让步”,更使其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列宁的这一认识( ) A.暗示新经济政策具有过渡性 B.表明列宁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 C.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意味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重启 21.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 20 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 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2.列宁指出:“我们是沿着国家资本主义的路线前进,是缓慢的,有时是停顿的,有时甚 至要退却几步。这是一条引导我们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路线。”材料中的“退却”是 指( ) A.用行政命令代替经济管理 B.重视私人资本的参与性 C.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D.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23.1929 年,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 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 1932 年, 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 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说明( ) A.斯大林模式能够有效避免经济危机冲击 B.苏联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西方国家支持 C.30 年代大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契机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互补有无 24.《全球通史》中说:“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 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西方人对苏联的态度主要是因为( ) A.西方国家的经济远比苏联发达 B.长期对立造成对苏联的不了解C.坚守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 D.苏联社会缺乏自由平等的精神 25.1928 年至 1929 年,苏联遇到了“谷物收购危机”,进而影响工业化建设。为加快农业发 展,剥夺富农的财富和生产资料,斯大林决定从 1929 年开始以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进行迅速而 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很多地方只用几个月就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到 1937 年加入集体农庄的 农民达到 93%。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 A.违背了农民的主观意愿 B.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C.为工业化的发展积累资金和原料 D.顺利改造了生产关系 26.1930 年,一位苏联外交官在国外待了四年后重返莫斯科。然而,他却看到了“令人震惊” 的变化——几乎找不到还在营业的商店…什么都短缺,尤其是肥皂、靴子、蔬菜、肉类、黄 油等,这说明( ) A.世界经济大危机已波及苏联 B.苏联的经济状况出现下滑 C.经济结构失衡影响人民生活 D.新经济政策导致了市场萧条 27.第聂伯河水电站于 1939 年建成,该水电站由苏联和美国技术专家设计,美国通用公司承 揽,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与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第聂伯河水电站的修建 说明( ) A.斯大林模式蕴含新经济政策因素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 C.美、苏合作共同抵御经济大危机 D.苏联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 28.20 世纪 60 年代,美苏双方商定在对方首都举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 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在莫斯科举办了美国家庭厨房展,苏联人大为震惊;原来生活 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这从侧面反映出( ) A.美苏关系缓和,平等互利 B.苏联经济结构的失衡 C.美苏竞争重点在科技领域 D.美苏冷战表现出新形式 29.“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这说明斯大林时 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多种所有制并存 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30.1957 年 5 月 10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 25 个中央部和 113 个加盟共和国部撤 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 105 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的影响在于( ) A.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 B.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C.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 31.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 攻关的办法,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然而,1954-1962 年,苏联的工业劳动生 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 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 1/5。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苏联( ) A.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活力仍然存在 B.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 C.攻势外交政策极大消耗了经济实力 D.不重视农业投入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32.有学者指出,赫鲁晓夫在改革过程中感悟到“冷战"后新时代将会到来,但他又无力自觉 地把握住战后时代转换的重要契机,深刻地转变斯大林留下的不能再继续推进社会经济进步 的体制。他只能是个过渡性的人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赫鲁晓夫( ) A.不能担当领导苏联的重任 B.无力推动苏联社会的进步 C.没有尝试突破传统经济体制 D.在改革上具有表面化特征 33.“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 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这个词,以概括整 个苏联 70 年的历史,并且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民的公民社会所取 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34.下表苏联 1970 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 年对 1970 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 年实际产量 钢 1.45 亿 1.15 亿 煤 3.9 亿 3.35 亿 肉 2500 万 1230 万 蔬菜与瓜类 4700 万 1300 万 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35.1976-1980 年间,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 1961-1965 年增加 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 率为 4.4%;1981 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这一时期,苏 联的改革( ) A.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激活了集体农庄 C.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 D.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36.有专家认为:苏联经济增长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是靠出口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 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国际价格上涨(1973 年中东战争以后石油价格提高了 15 倍)维持的,如果 只靠企业内部积累,恐怕 3%的增长率也难以保障。材料反映了苏联( ) A.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B.逐渐转变为外向型的经济 C.仍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D.经济发展取决于外部环境 37.“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 可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这里的“他”( ) A.加强工业方面的部门管理体制 B.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C.开始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D.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 38.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历史学者沈志华个人出资 140 万元赴俄罗斯和美国搜集苏联解密档 案,此后又组织翻译、整理、出版了《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在此基础上,我国国内的苏联 史、国际关系史和 20 世纪世界史等研究取得了丰硕学术成果。由此可见,档案作为史料( ) A.是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 B.不受时代影响,价值极高 C.是重现历史真实的重要依据 D.是史学研究的必备前提 39.“戈尔巴乔夫为经济改革总是心血来潮地临时凑合一些计划,这些计划有时是他从国外 带回来的,有时是他同有名的经济学家或西方杰出的工业家谈话之后凑成的。”这段话反映 了戈尔巴乔夫( ) A.对经济状况认识模糊,认为无需调整 B.主张经济改革应当借鉴西方模式 C.改革重心将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 D.对改革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和规划40.一则笑话:“叶利钦演讲:‘多年来,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俄罗斯一直 处在悬崖边缘。现在,我终于可以自豪地宣布,赶跑了戈尔巴乔夫,俄罗斯终于向前迈出了 一大步。’”这个笑话意在表达( ) A.反对戈尔巴乔夫改革 B.对叶利钦的支持 C.赞成苏联解体 D.对俄罗斯现状不满 二、材料分析题(共 20 分) 41.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 过程中,首先必须实现工业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 世纪 70 年代,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萌生了“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的动机,然而直到 90 年代,以 1890 年建成开工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892 年投产的湖北织布 官局为标志的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才在千呼万唤般的难产中真正诞生。1890〜1910 年间民 族机器棉纺织业共设立工厂 27 家……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产生是“突发式”的,这一点从上述 企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身份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创办的, 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 ——摘编自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以近代民族棉纺 织业为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特点。(8 分) 材料二 英国的工业化是靠数十年数百年掠夺殖民地,在那里收集“追加的”资本……这 是一种工业化方法。这对我们是行不通的,因为对殖民地的掠夺和以掠夺为目的的军事侵略 都是和我们苏维埃政权性质是不相容的。……还有第四条工业化的道路,靠本国节约来发展 工业的道路,即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 ——摘编自斯大林《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 党的政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和苏联工业化道路在资金来源、起始生产部门、历经 时间三方面的不同。(12 分)参考答案 1.D【详解】根据材料“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逐渐加剧。蓬勃发展的工 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可知,时代需求推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 答案为 D 项;A 项说法与主旨不符,排除;B 项说法不符合主旨和史实;C 说法 是因果倒置,排除。 2.C【详解】材料反映了法英等国无产阶级的悲惨境遇,体现了阶段压迫的残酷, 这为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奠定了社会基础,故 C 正确;无产阶级的悲惨境遇并不是 大规模改进技术的条件,故 A 排除;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 1857 年在 美国爆发,与材料无关,故 B 排除;西方“福利国家”的建立主要是在二战后, 故 D 排除。 3.C【详解】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 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故 C 符合题意;A 是从理论传播而言,故 A 不符合题意;1864 年第一国际成立,它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合 的产物,它的成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故 B 不符合题意;从苏 联到中国反映马克思主义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故 D 不符合题意。 4.D【详解】依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848 年以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却并未如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预言的那样走向灭亡,反倒欣欣向荣,生 机盎然”可知,马克思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预言出现了偏差,说明马克思 主义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 D 选项正确。《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 A 选项错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严谨的体系,B 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共产党 宣言》只适用于一定时期,C 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 1848 年以后的西方资本 主义社会却并未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预言的那样走向灭亡, 反倒欣欣向荣,生机盎然”。 5.B【详解】根据材料“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也就具有自 发性、偶然性,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故排除 A。根据所 学知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临时政府实行卖国政策使民族矛盾尖锐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故 B 正确。材料关于原因的分析没有涉及工业革命,故排除 C。无产阶级 开始成为独立政治力量的标志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故排除 D。 【点睛】 巴黎公社的成立的背景:1870 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资 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实行投降买国政策激起巴黎人民反抗。意义:①是无产阶级 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③它的经验教训是国际 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6.D【详解】从材料上看出,巴黎公社发布文告是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以 摆脱政治孤立被动局面,正确答案为 D;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 试,是巴黎工人建立的政权,A 项不符合材料本意;巴黎公社没有实行工农联盟, B 项错误;“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说明 C 项与材料明显不 符。 7.A【详解】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 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巴黎公社宣布所有的公职人员都要 由选举产生,这一举措意在加强与民众联系,体现了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A 项 正确;B 项对材料解读错误;C、D 两项从材料中的信息中无法得出。故选 A。 8.C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 专政的学说,故 C 正确;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是 19 世纪三四年代的三大 工人运动,A 项错误;巴黎公社革命没有无产阶级政党领导,B 项错误;D 项的标 志是俄国十月革命,排除 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敬 仰,它的英烈们已永远铭记在工人阶级的伟大心坎里”,联系巴黎公社革命的伟 大历史意义分析解答即可。 9.B【详解】19 世纪 70 年代无产阶级已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排除 A;巴黎公社 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发展不足,即此时资本主义发展还处于上升时期, 故选 B;当时无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力量和威信都还未达到能够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这是巴黎公社运动失败的客观和主观原因,排除 CD。 10.D【解析】根据“打倒沙皇!打倒战争!面包!”,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二月 革命的背景。二月革命推翻了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故 D 正确;十月革命后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A 错误;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B 错误;二月革命没有满足民众和平和面包的要求,没有解决民众的温 饱问题,C 错误。 11.D【详解】根据材料“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 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可知十月革命推动了人类 文明发展,D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从俄国革命中吸取教训, A 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B 选项排除。工人阶级仍是 被统治阶级,地位并未发生根本变化,C 选项排除。 12.C【解析】A 项不是主要原因;B 项说法错误,俄国在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C 项正确, 因为 7 月事件已经证明和平夺权不可能,必须要通过武力夺权;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13.D【详解】题意主要反映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并不是实现了社会主义 民主,故排除 A 项;题意中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中没有发挥工农兵联盟巨大 优势的内容,故排除 B 项;俄国十月革命并非是首创暴力革命,故排除 C 项;根 据题意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是一战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 客观条件与主观因素的结合,故选 D 项。 14.B【详解】一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同时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争战, 没法顾及俄国,为俄国十月革命创造了条件,所以“俄国激进的社会组织实验” 指的是为实现社会主义而进行的探索,故选 B;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导致俄国十月革 命的外部因素,排除 A;C 夸大战争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排除;战争也可以成为制 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手段,排除 D。 15.B【详解】题目中的“理想的实验”指的是在落后的经济状态下,战时共产主 义实行余粮征集制,工商业国有化属于“追随理想的实验”;新经济政策是在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经济停滞不前,人民极其不满的情况下,局部的恢复了资本 主义,属于“面对现实的实验”;斯大林执政后,放弃了新经济政策,重新发展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建立集体农庄,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 体制,排斥市场价值规律,属于“回归理想的实验”对应选择项可知B 是正确的, AC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6.C【详解】1920 年苏俄人民取得国内外战争胜利,面对已变化的国内外形势, 战时共产党主义政策的延续,导致严重经济困难,故 C 项正确。1921 年 3 月才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 A 项错误。国内战争的破坏和西方国家的封锁不是主要原 因,故 BD 项错误。所以选 C。 17.A【详解】根据时间信息“1919 年 3 月”和材料中的“消灭货币”“在全国 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等信息可以看出,列宁主张进 一步推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这一认识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 故答案为 A 项。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不能体现,排除 B 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排除 C 项;列宁的这一认识是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发表的,与新经济政策没有关系, 排除 D 项。 【点睛】 1918 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 敌人,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在当时战争条件下基本上是正确的, 为苏俄人民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18.D【解析】“不是和解决苏维埃俄国农业的恢复和发展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说 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只是临时解决战争年代单一措施,并不有利于苏俄长期经济 发展,D 正确;A 是新经济政策意义;B 中完全忽视说法绝对;C 不符合材料主旨, 排除。 点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 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于粉碎国内外敌人的 武装进攻,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19.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22 年”结合所学可知列宁在 1921 年 3 月俄共 (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根据这 一报告,大会一致通过了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的决议,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税 后剩余的所有粮食,因此在 1922 年农民产生幸福感。故 D 项正确。A 项是斯大林 时期的政策,排除。取消义务交售制是二战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用市场经济 取代计划经济不符合新经济政策的史实,故 C 项错误。C 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 措施,排除。20.A【详解】从材料看,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经典社会主义理论有一些非常重要 的突破,但列宁对一些有所突破的理论阐述得尚不清晰,有的还前后矛盾,如认 识到“直接过渡”在俄国行不通,又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 步”,暗示着他的新经济政策是暂时的,是“过渡性”的政策,故A 项正确;“对 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新经济政策,故 B 项 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列宁对经典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理论尚未根本突破,故 C 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直接过渡”的错误途径,D 项错误。 【点睛】 “直接过度”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退却”是指新经济政策中实行国家资本主 义政策。 21.B【详解】此题是比较类型的题。新经济政策出台是在 1921 年,中国的改革 开始于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国内外经济环境并不相似。中国的农村改革 巩固了农村集体所有制,苏俄新经济政策巩固的是个体小农业,故 AC 项不对。中 国的改革促进了中国工业化,苏联在 1925 年提出了工业化方针,故 D 项排除。中 国改革和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如何调整计划 和市场的关系成为两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所以 B 项正确。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具体考查中国改革和新经 济政策的比较。 22.B【详解】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 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是指 新经济政策中,列宁利用部分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办法来达到恢复和发展社会 主义经济的目的,故材料中的“退却”是指重视私人资本的参与性,B 项正确;A 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题意;C 项是斯大林时期的特点,不符合题意;D 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排除。故选 B。 23.C【解析】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 的不治之症,所以 A 的说法不对,故排除 A;材料体现的是斯大林利用西方国家 经济危机的时候购进机器和招聘人才,为工业化提供助力,但并不意味着苏联工 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支持,故排除 B 而选择 C;题干仅仅提供的是苏联单方面从资本主义国家得到需要的东西,但没有提到资本主义国家从苏联得到到东西,故 D 错在了“相互”,所以排除 D。 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所 以认真研读材料,尊重材料原意是做好这类题目的主要诀窍。考生需要将材料阅 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 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 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24.D【解析】根据“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 的社会主义乐园”可知,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社会存在缺陷和不足,结合所学, 苏联在通过五年计划形式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权 力高度集中,缺乏自由平等的精神,故 D 正确;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社会存在 缺陷和不足,主要指权力高度集中,缺乏自由平等的精神,并非西方国家的经济 远比苏联发达和对苏联的不了解,排除 AB;结合所学,西方国家借鉴苏联经验加 强了对经济的干预,C 错误。 25.C【解析】“为加快农业发展,剥夺富农的财富和生产资料”,斯大林开始了 农业集体化运动。由此可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发展积累资金和原料, 故 C 项正确;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违背了农民的主观意愿,但是不能从材料中反映 出来,故 A 项错误;苏联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健 康发展,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对生产关系的改造比较快,但无法体现“顺利”, 故 D 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为加快农业发 展,剥夺富农的财富和生产资料”,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 26.C【详解】依据材料中“1930 年”、“几乎找不到还在营业的商店…什么都短 缺,尤其是肥皂、靴子、蔬菜、肉类、黄油等”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28 年前 后,苏联放弃新经济政策,开始使用计划的手段调控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忽 视农业和轻工业,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市场萧条,物资紧缺,影响了人民生活, 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世界经济大危机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并未发生在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B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此时期苏联农业与轻工业生产的下 降,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苏联重工业发展较快,经济状况并未整体出现下滑;D选项错误,此时期新经济政策实际上已经被废止,这不是新经济政策导致的结果。 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27.A【详解】材料中“该水电站由苏联和美国技术专家设计,美国通用公司承揽, 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与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说明苏联的大型 工程在美国等国援助下建成,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允许外资企业承办国家暂 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蕴含新经济政策因素。故答 案为 A 项。B 项,材料反映苏联工业化时期允许外资企业承办经营,与“和平与发 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无关,排除;C 项,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主要在 资本主义国家,苏联此时没有发生经济危机,排除;D 项,1936 年新宪法的颁布 标志着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39 年苏联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排除。 【点睛】 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 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 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28.B【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苏联在宇航等重工业领域取得了较高的发展成就, 但是在民生等轻工业领域发展较落后,这从侧面体现了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此时期美苏冷战加剧,并非关系缓和,平等互利;C 选项 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两者发展的侧重点不同,不能说明他们的竞争重点在科技 领域;D 选项是材料直接反映出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29.A【解析】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 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从材料中的“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和“计划就是法令”来看,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故答案为 A 项。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排除 B 项;权力 高度集中,企业没有自主权,排除 C 项;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排除 D 项。 30.D【分析】本题材料的主旨是反映赫鲁晓夫改革时的在工业方面的权力下放, 所以此举的影响只可能是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故 D 正确;苏联并没有 走上市场经济道路,此举也没有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后来苏联的解 体埋下伏笔是指戈尔巴乔夫改革,故 A、B、C 错误。【名师点睛】 由关键信息“将 25 个中央部和 113 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 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可知政府在工业方面的权力下 放,激发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 31.B【详解】苏联斯大林模式的体制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赫鲁晓夫改革 中虽然加大了对于科研项目投入,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显然是僵化体制不利于科 研成果转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所致,故A项错误; 材料说明的现象显然不是外交导致,故C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科学技术转化 的论题,不是经济比例失调问题,故D项错误。 32.D【详解】材料表明,赫鲁晓夫意识到旧有的经济体制需要改革,但“但他又 无力自觉地……深刻地转变斯大林留下的不能再继续推进社会经济进步的体制”, 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可知其改革具有表面化的特征,故 D 选项正确;材料 强调赫鲁晓夫只能是个过渡性人物,说明他具有领导苏联的能力,故 A 选项错误; 材料强调赫鲁晓夫不能深刻转变旧的经济体制,但不能说明他没有能力推动苏联 社会的进步,故 B 选项错误;材料“他又无力自觉地”说明他不能深刻改变苏联体 制,但不是没有尝试突破传统经济体制,故 C 选项错误。 33.B【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教材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以“人道的、民主的社 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走进了误区,而题干中“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正说明了这一点,实质是否认了苏联社会主 义制度,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答案为 B。 考点:新兴力量的崛起及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关内容,解题关键是戈尔巴 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结果,从而进行判断。 34.A【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制定的煤钢等产量的目标基本上得以实现, 但是以肉、蔬菜和瓜类为代表的民生指标却远远未达到,这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弊 端已经积重难返,重、农比例依然严重失调,A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经济 政策的连续性,B 选项排除。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在工业方面,C 选 项排除。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 选项排除。35.C【详解】根据材料“1976-1980 年间”“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 1961-1965 年增加 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 4.4%;1981 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 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一定程 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故 C 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 革依旧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修正,故 A 项排除;B 项包含在 C 项之中,排除;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故 D 项错误。 【点睛】 “1976-1980 年间”“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 1961-1965 年增加 57%,工业总产值 平均年增长率为 4.4%;1981 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 第一位”是关键信息。 36.A【解析】根据“如果只靠企业内部积累,恐怕 3%的增长率也难以保障”,说 明苏联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很大程度上靠出口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以 及石油和天然气国际价格上涨来维持,故 A 正确;材料主要说明苏联原有的发展 模式难以为继,BD 不符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与“优先发展重工业”无关, 排除 C。 点睛:抓住材料的主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主要说明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 继,很大程度上靠出口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国际价格上涨 来维持。排除与主旨无关选项即可。 37.B【解析】由材料可知,“他”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 林模式,由此判断是赫鲁晓夫。A 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排除 A;C 是斯大林 模式的做法,排除 C;D 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排除。故选 B。 38.C 【解析】“出版了《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在此基础上,我国国内的苏联史、国际 关系史和 20 世纪世界史等研究取得了丰硕学术成果”说明档案作为史料是重现历 史真实的重要依据,C 正确;档案史料不是一手史料,A 错误;B 和 D 说法错误。 39.D【详解】根据题目材料“经济改革总是心血来潮地临时凑合一些计划”并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戈尔巴乔夫对改革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和规划,选 项符合题意,故 D 正确;题目材料强调戈尔巴乔夫不断地进行经济改革,选项与 题目材料表达的意思相反,选项不符合题意,故 A 错误;根据题目材料“有时是他同有名的经济学.....之后凑成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不能证明戈尔巴乔夫 主张经济改革应当借鉴西方模式,选项不符合题意,故 B 错误;题目材料主要强 调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计划的来源,并没有涉及到改革重心将从经济领域转向政 治领域,选项不符合题意,故 C 错误。 40.D【详解】依据题干“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赶跑了戈尔巴乔夫,俄罗 斯终于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可知,笑话表达了对俄罗斯现状不满,故 D 项正确; 反对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题干的主旨,故 A 项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对于叶利钦 支持,B 错误。材料也不是赞成苏联解体,C 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需要掌握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在 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俄罗斯-直处在悬崖边缘”、“赶跑了戈尔巴乔 夫,俄罗斯终于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的分析理解。 41.(1)特点:兴起进程缓慢;创办艰难;突发性产生;业外者创办;以官办为先导。(8 分) (2)不同:英国主要通过殖民掠夺,苏联主要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英国从轻工业(棉纺织业) 开始,苏联从重工业开始;英国历时较长,苏联时间短、速度快。(12 分)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