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岳阳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PDF版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历史试卷.pdf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湖南岳阳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PDF版含答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秘密  ★  启用前 2020 届高三月考试题 (三) 历     史 注意事项: 1ư 答题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 姓名、 准考证号和科目。 2ư 考生作答时,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作在答题卡上, 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生 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3ư 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ư 本试题卷共 6 页。 如缺页, 考生须声明, 否则后果自负。 5ư 时量 90 分钟, 满分 100 分。 一、 单选题 (本大题共 30 小题, 每小题 2 分, 共 6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 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ư 在中国古代, 有位官员早年虽然通过礼部考试, 却因未能通过吏部测试而没有被派任官 职, 只好暂时接受地方政府首长聘任, 担任僚佐。 根据你的历史知识, 这个官员可能身 处哪个朝代? (    ) Aư 清代            Bư 元代            Cư 唐代            Dư 汉代 2ư 明代内阁大臣无定员, 品级也没有限制, 其选派或出于皇帝 “钦定”, 或是储君在东宫时 的旧僚, 或由阁臣秘密推荐, 或由吏部推荐, 经皇帝批准使用。 这说明当时内阁 (    ) Aư 决策机制具有随意性 Bư 没有固定的职责权限 Cư 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 Dư 尚未形成完整的体制 3ư 唐代张九龄有条用人原则就是 “不历州县不拟台省 (中央)”, 这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 活力。 张九龄的这一选官原则本质上说明 (    ) Aư 科举制选官存在缺陷 Bư 重视对中央官员的选拨 Cư 重视以考试选拔官员 Dư 唐以后不再以门第选官 4ư 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行有严格规定, 明太祖时 “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 设有仇隙, 并宜回避, 毋得沽恩报仇, 朦胧举问”; 明英宗时 “一所至之处, 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 不得接见杂人”。 这些做法 (    ) Aư 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 Bư 消除了吏治腐败 Cư 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Dư 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5ư 伯利克里时期, 作为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的陪审法庭也参与立法活动, 拥有对公民 大会决议的最后批准权, 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 Aư 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破坏 Bư 权力运行带有制衡色彩 Cư 司法监察制度日益完善 Dư 法治理念被民众所接受 —历史月考试卷 (三)   第 1 页 (共 6 页) —6ư 公元前 509 年, 古罗马制定的 《瓦勒里法》 规定公民有权就执政官判处死刑的决定向民 众会议申诉, 而 “任何执政官不得处死或鞭笞已经提出申诉的罗马市民”。 这一规定旨在 (    ) Aư 限制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Bư 保障司法审判的公正 Cư 培养官员的社会责任感 Dư 维护帝国的统治秩序 7ư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特里维廉在他的专著 《1688 - 1689 年的英国革命》 中, 特别强调荷兰 执政威廉入主英国的重要性, 认为它是 “欧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会合在一起来帮 助和拯救英国, 并成为英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这里的 “ 转折点” 在此主要是指 (    ) Aư 王权时代结束 Bư 国王和议会之间形成了制衡的关系 Cư 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Dư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8ư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 《论美国的民主》 中指出 “对于一个联邦的持久存在, 必要的文 明同质性不亚于各成员的结盟需要……有一个事实令人羡慕地便利了美国建立了联邦政 府。 各州不仅有大致相同的利益、 相同的起源和语言, 而且处于相同的文明水平。 这便 使他们的联合几乎永远成为容易的事情。” 这表明 (    ) Aư 地区文明的同质性是美国联邦政府持久存在的保障 Bư 三权分立政体的确立是地区文明同质性的产物 Cư 独立战争后邦联政府被联邦政府取代的必然性 Dư 美利坚民族的产生是联邦政府建立的基本条件 9ư 19 世纪 60 年代, 法国人民不满情绪日益增长, 帝国开始实行改革, 例如立法团议员可得 到请愿权利, 官方 “公报” 公布议会辩论记录, 废除禁止工人罢工和结社的 《勒霞白列 法》 等。 1870 年初, 奥利维埃奉命组织自由主义内阁。 1870 年 4 月, 由皇帝任命的元老 院受到削弱, 变为普通上院。 法兰西第二帝国后期的变化意味着 (    ) Aư 民选议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Bư 元老院的政治地位无足轻重 Cư 皇帝的专制统治进一步巩固 Dư 工人的权利得到了切实保障 10ư 19 世纪初, 欧洲女权运动兴起, 女权主义者致力于争取受教育权和选举权、 改善女工状 况、 拥有财产等诸多社会改革; 1888 年, 国际妇女理事会成立。 影响欧洲女权运动发展 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    ) Aư 资本主义代议制完善 Bư 工业革命改变妇女角色 Cư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Dư 欧洲民族国家的诞生 11ư 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 “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 《1840 年被轰出中世纪》 《1860 年 巨痛与自强》 《1895 年大梦初醒》 《1901 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 《1937 年大灾难与大牵 手》。 以上书名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共同点是 (    ) Aư 与战争影响紧密相关 Bư 始终贯穿政体改革主线 Cư 突变与渐变交错进行 Dư 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 12ư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相继受挫后, 共产国际曾指示中共先把起义部队退到附近农村中一 些 “稳固” 的地区去, “积蓄力量, 以便重新展开全面进攻”。 共产国际的这一指示 (    ) Aư 全面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 Bư 主张走农村包城市的道路 Cư 存在严重的 “右” 倾错误 Dư 利于新型革命道路的探索 13ư 天津 《益世报》 曾刊文称: “四五年来农民知识渐有进步。 例如匪祸前, 农民不知国家 为何物, 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 今则知之; 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 至今 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 昔不知开会为何事, 今则不但知之, 且可选举委员, 当主 —历史月考试卷 (三)   第 2 页 (共 6 页) —席。 此外农民所知新名词亦不少。” 使农民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ư 太平天国颁布 《天朝田亩制度》, 提出 “凡天下田, 天下人同耕” Bư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ư 土地革命提高了农民政治地位和思想觉悟 Dư 新中国成立, 农民翻身做主人 14ư 1935 年 6 月, 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在其 《中国未来的局势》 中认为, “他知道自己会吃 败仗, 而失败就意味着后方会爆发叛乱。 因此他情愿坐视不动, 控制住他能够控制的一 切, 指望外国的影响帮助他保住外商企业十分集中的上海。” 可见, 史迪威认为国民政 府 (    ) Aư 以对日退让换领土主权完整 Bư 放弃了 “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 Cư 开展了全国抗战的准备工作 Dư 借助大国外交以谋求局势缓和 15ư 抗战初期, 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以法币为基础发行根据地货币, 保护法币的主体地 位; 配合物资战, 对物资在根据地的输出和伪币的输入实行限制, 对外贸易实行控制;保护法币, 使其沉于民间, 防止被伪币套取。 这些举措 (    ) Aư 挫败了日寇对华经济侵略 Bư 为持久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持 Cư 体现根据地工农政权的性质 Dư 体现了国共团结抗日的精神 16ư 1852 年, 马克思对法国发生的股票投机和金融危机问题作了探讨; 1867 年出版的 《资 本论》 第 1 卷, 涉及 1865 年英国工人工资状况问题、 1866 年爱尔兰农业平均产量问题、 1867 年英国立法对使用童工约束问题。 这说明马克思经济学 (    ) Aư 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Bư 源于产业工人生产实践 Cư 指导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Dư 直面资本主义现实问题 17ư 当今中国史学界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 “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 会主义革命, 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 而是在 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 该材 料所反映出的十月革命的意义主要在于 (    ) Aư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ư 开创了另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Cư 推动了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 Dư 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成功实践 18ư 严安林在 《蔡英文上台后的两岸关系走向》 一文中指出: “蔡英文为求当选提出了 ‘维 持两岸现状’ 的承诺, 提出在两岸之间要 ‘积极沟通’、 ‘不挑衅’ 与 ‘无意外’, 但在 其否认 ‘两岸同属一中’ 的 ‘九二共识’ 情况下, 即在坚持既有 ‘台独’ 立场情况下,如何实现 ‘维持两岸现状’ 的承诺与目标, 是大有疑问的。” 下列有关两岸关系的说法 正确的是 (    ) ①台湾当局仍具有积极沟通的诚意   ②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是 “九二共识”   ③祖国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④ “一国两制” 已被海峡两岸普遍接受 Aư ①②            Bư ②③            Cư ①②③          Dư ①②③④ 19ư 1954 年 12 月, 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 “中国好比大象, 缅甸好比 羔羊, 大象会不会发怒, 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 我们对大国是很 恐惧的。 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 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 缅甸消除 “这种恐 惧” 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 (    ) A. 奉行 “一边倒” 外交政策 B. 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 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历史月考试卷 (三)   第 3 页 (共 6 页) —C. 重申和平共处原则, 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D. 倡导多边外交, 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20ư 读下表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 (人口密度: 人/ 平方千米), 从该表中, 可以 得到的信息是 (    )         时期 地区         西汉 (公元 2 年) 唐朝 (752 年) 南宋 (1210 年) 黄河中下游地区 42ư 8 32ư 3 53ư 2 江淮地区 15ư 2 23ư 4 45ư 6 西南地区 3ư 9 7ư 1 9ư 2 ①江淮地区人口变动幅度一直是最大的  ②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  ③我国经济重 心呈现南移趋势  ④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Aư ①② Bư ①③ Cư ②③ Dư ②④ 21ư 唐中期以前, “客户” 指外来户, 在户口统计时与 “土著” 加以区分。 唐中期以后, 没 有常产的贫民、 佃户成为 “客户” 的新含义, 而有田产的民户被称为 “主户”。 到了宋 初, 全国户口统计变为主户与客户并列。 这些变化 (    ) Aư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加剧 Bư 适应城市经济发展 Cư 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Dư 导致均田制的崩溃 22ư 唐初, “五品以上, 不得入市”; 唐朝中后期, 士人经商已成为一股潮流。 地方上的军政 大吏, 如节度使、 观察使等也多经商。 唐宪宗元和八年, 允许赐给王公、 百官的庄宅、店铺等进行典卖。 唐代中后期的这一现象反映出 (    ) Aư 重农抑商政策得以改变 Bư 商业地位有所提升 Cư 官商勾结, 吏治腐败 Dư 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23ư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 学者马克辛·伯格说: “蒸汽机长期以来被 18 世纪史学家看作发明 和创造的关键指示器, 但是 18 世纪本身值得骄傲的地方是从镀银的咖啡壶到刻纹的黄 器皿和上漆的纸型托盘等全新细消费品的爆发。” 据此可以推知 (    ) Aư 奢侈品消费催生了英国工业革命 Bư 奢侈品消费拓展了英国的市场 Cư 蒸汽机给奢侈品生产提供新动力 Dư 奢侈品比蒸汽机更利于社会发展 24ư 1624 年英国议会通过 《垄断法》, 宣告以往国王所授予的专利权一律无效, 规定以后凡 新产品的第一发明人将向其授予专利证书, 享有不超过 14 年的独占保护。 以下对 《垄 断法》 的制定理解正确的是 (    ) Aư 专利垄断不利于科技的进步 Bư 推动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Cư 议会成为英国权力中心 Dư 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基础 25ư 《十三行史料展》 记述 “几乎所有亚洲、 欧洲、 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 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 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 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导致十三行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    ) Aư 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 Bư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拓展 Cư 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 Dư 三角贸易的形成 26ư 近代中国许多民族企业的文化体现了 “和” “合” 精神, 如: 华新纱厂的 “互助合作”,永安企业集团的 “同好相连、 同舟共济”, 美亚丝绸厂的 “和衷共济”, 这主要体现了 —历史月考试卷 (三)   第 4 页 (共 6 页) —近代中国民族企业文化的哪一特点 (    ) Aư 民族性 Bư 时代性 Cư 创新性 Dư 伦理性 27ư 义理之学和考据之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诠释与流布的两种主要方式。 义理之学注重从 思想理论角度阐发儒学, 考据之学是对传世古文献的整理、 考订与研究。 乾隆嘉庆年间 考据学盛极一时, 嘉庆道光之际, 义理之学崛起。 影响这一学风变化的是 (    ) Aư 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Bư 清朝思想控制逐渐放松 Cư 清朝社会危机日趋严峻 Dư 洋务运动的开展 28ư 宋代的 “说话” 上承唐代而来, 日益兴盛, 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 “说话 人”。 “说话” 分为四家: 小说———以灵怪、 传奇、 公案等故事为主; 说经———演说佛 书; 讲史———讲述前代兴废争战之事; 合声———演出者随兴 “指物题咏”。 这反映出宋 代 (    ) Aư “说话” 成为宋朝世俗文学主流 Bư 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 Cư 城市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Dư 传统礼教受到较大冲击 29ư “他们自负是学习西方的启蒙运动, 却把中国两千年的学术文化, 当作一野蛮、 一童蒙 看。 他们不肯真心学佛, 只借仗释迦来骂孔子、 老聃。” 此处国学大师钱穆批评的是 (    ) Aư 地主阶级洋务派 “师夷长技” 的弊端 Bư 资产阶级激进派否定传统文化 Cư 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启蒙者自居 Dư 资产阶级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 30ư 现代派文学集中笔墨反映西方现代社会四种基本关系上的扭曲与变异, 即人与社会、 人 与自然、 人与人、 人与自我关系上的颠倒、 错位、 扭曲和脱节……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 关系的腐蚀作用而造成。 材料意在说明现代派文学 (    ) Aư 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意蕴 Bư 注重追求新颖奇特的艺术形式 Cư 强调集中表现自我 Dư 以非理性主义为思想基础 二、 材料题 (本大题共 3 小题, 31 题 16 分, 32 题 14 分, 33 题 10 分, 共 40 分。) 31ư (16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中后期的民众服饰突破整齐划一、 等级界限的规定, 奢靡之风不断出 现, 从嘉靖朝到天启朝政府禁奢令就达到了 55 条。 官员们穿着贵族所拥有的蟒服、 飞 鱼、 斗牛等服色。 在江南, 有能力消费的富民穿上了高级鲜艳的丝织品并佩戴昂贵的珠 宝翠玉, 在纹样、 色彩与用料上模仿官员服色, 同时青楼妓女、 戏班戏子的装束却成为 上流妇女仿效的对象。 部分有市商背景的人认为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是人性的本然, 同时 还可以带动消费和生产。 但是民间 “富贵女子必缠足” “丐户不得缠足” 观念使 “大 脚” 成为下层劳动阶级或贱民的标志, 服饰上官与民、 士与庶的边界依然存在。 ———摘编自张志云 《明代服饰文化探微》 材料二   16 世纪的英国社会流行進求个性解放, 人们摆脱了教会掩盖形体美的着装 模式,充分展示人的自然美,这种观念的特变,在着装上体现为对奢侈服饰的狂热追求,都 铎王朝多次颁布抑奢法,明确规定社会各等级人们服饰的质地和颜色,以维护尊卑有序的 等级制度。 清教徒们则提出所有服饰都要体现正派与端庄、注意节制和谦虚的同时还保 持民族特色。 但这无法阻挡人民把剩余产品交换成漂亮时尚的服饰,在最公开的场合展 示以赢得周围人的尊重。 17 世纪中后期民众争相购买印度鲜艳舒适的棉布服饰,随着本 地棉纺织业兴起,英国社会的服饰逐步变得一致简约实用,不再有明显等级特征。 ———摘编自谭赛花 《16 - 18 世纪英国的服饰与社会变迁》 (1) 根据材料一、 二,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 16、 17 世纪中英两国服饰流行上的相同特 点。 (6 分) —历史月考试卷 (三)   第 5 页 (共 6 页) —(2) 根据材料一、 二,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 16、 17 世纪中英两国服饰流行特点的不同,并分析产生这些不同特点的原因。 (10 分) 32ư (14 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 “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 一览即了。” 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 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之 (夷狄) 以恩惠的羁縻 之道。 60 年代后, 英、 美等国分头向清政府递交一项声明, 对各省执行条约的状况表示 不满, 并向清政府提出警告。 1864 年, 清政府刊印 《万国公法》, 对此李鸿章认为为民 族挽回权益计, 遵守与应用 《万国公法》 应成为时代之必需。 1884 年, 总理衙门表示: “惟我中国办事, 均系十分遵约, 依本万国公法而行。” 至 20 世纪初, 驻俄公使明确提 出效法日本, 改革内政, 以修改约章。 材料二   17 世纪中叶, 欧洲出现了以法律条约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平等关系秩序。 然 而这一新的国家秩序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驱动下, 又形成了向外扩张的 “世界国家 秩序”。 西方将暴力强权贯注到条约形式之中, 用有悖于国家主权原则的条约制度, 不 断将更多的国家纳入新的 “世界国家秩序” 之中。 18 世纪末英国商人和政府开始谋划 与中国建立条约关系; 1816 年带着 “将公司贸易建立于安全、 稳固和平等的基础上” 的使命来到中国的英国代表阿美士德却连嘉庆的面都没有见到便被送回。 此时英帝国开 始放弃长期实行的和平协商方式, 用武力与中国建立条约制度的舆论在鸦片战争爆发之 前已普遍形成。 ———以上两段材料均摘编自王建朗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 并 对这一变化做出简要评价。 (7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西方 “世界国际秩序” 的主要特征。 (7 分) 33ư (10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有学者指出, 美国的亚洲外交似乎总是处于 “失败—总结教训—再失败—再 总结” 的无休止轮回中。 在欧洲屡试不爽的均势战略、 民主改造、 和平演变等手段, 在 亚洲不是遭遇失败, 就是收效甚微。 对于美国来说, 亚洲是一个谜, 中国更是谜中谜。 美国在亚洲的失败, 基本集中了美国外交失败的记录。 而美国对中国的误判, 又成为美 国在亚洲所有误判中最带有战略性和经典性的误判。 下表记录了二战结束后的 70 年来, 美国对中国的 6 次重大战略误判 第一次误判 共产党和国民党, 谁能赢得中国? 第二次误判 中国人敢出兵朝鲜吗? 第三次误判 苏联解体, 下一个垮台的是中国 第四次误判 “市场化” 必然使中国 “自由化” 第五次误判 中国将在 “崛起” 中 “崩溃” 第六次误判 中美关系是 “第二场冷战”     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 提炼一个有助于中美关系正常发展的论点, 并结合史实 加以阐述。 (要求: 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逻辑清晰。) —历史月考试卷 (三)   第 6 页 (共 6 页)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