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新起点试卷(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湖北省黄冈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新起点试卷(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黄冈市 2020 届高三年级 9 月新起点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 6 页,35 题。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9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 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 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 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 3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距今约 5300~4000 年、分布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不仅有犁耕和引水灌田等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而且拥有陶器、木器、竹器、丝麻纺织、玉雕以及髹漆等多种手工业。 据此可知,良渚文化 A.证明了长江流域已进入青铜文明 B.代表了高度发达的早期中原文化 C.体现了先民在生产劳动中的智慧 D.反映了早期不同文明区域的交流 2.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说:“经数百年之蓄积滋长,而我族文化,乃从各地方为多 元的平均发展。至春秋战国间,遂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壮观,皆封建之赐也。”该观点认为 A.西周疆域扩张传播了先进文化 B.分封制推动了区域特色发展 C.民族融合促进大一统意识形成 D.宗法制不断强化了血缘纽带 3.春秋时期史书《左传》曾有记载:“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 其恶也……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这 表明当时 A.天命观左右人们的思想观念 B.利用天人感应思想巩固统治 C.社会秩序混乱促进神灵崇拜 D.中国人文理性思想已然萌发 4.西汉永光四年,汉元帝采纳丞相韦玄成和御史大夫郑弘等人的建言:“《春秋》之义,父不 祭于支庶之宅,君不祭于臣仆之家,王不祭于下土诸侯”,罢除了西汉高、文、武三帝郡国庙。 这一举措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反映了宗法观念明显淡化 C.引发了诸侯国的叛乱 D.违背了中枢权力运行程序 5.北魏太武帝“以河西水草善,乃以为牧地”。北魏孝文帝“复以河阳为牧场,恒置戎马十万 匹,以拟京师(洛阳)军警之备。每岁自河西徙牧于并州(注:今山西太原),以渐南转,欲其习 水而无死伤也。”这反映出北魏时 A.精耕细作技术明显进步 B.自然灾害频繁影响农业活动 C.北方畜牧业有较大发展 D.江南农业生产逐渐超过北方 6.上世纪出土的某件唐代长沙窑青釉诗词壶上撰刻有一首五言诗:“买人心惆怅,卖人心不安。 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该诗词壶反映了唐代时 A.民营制瓷业受到官方的限制 B.政府注意规范市场行为 C.手工业标准化生产十分成熟 D.商业广告意识已经出现 7.隋唐五代陶瓷的艺术设计成就主要体现在装饰设计上,宋代陶瓷不再拘泥于外形与装饰上的 新奇和奢华富丽,而是以功能为主,辅以朴素典雅的设计。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程朱理学逐渐盛行 B.皇权专制日益强化 C.制瓷工艺不断进步 D.海外贸易空前发展 8.唐代中后期,南方的制瓷、造船、纺织、冶铁业明显占优。北宋时,五大名窑仅有哥窑在南 方;都城汴梁的锦院、河北定州的刻丝技术代表着当时丝织业的最高水平。这反映出北宋时 A.全国统一市场基本形成 B.手工业经济分布南北差距缩小 C.民营手工业渐成为主导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发生逆转 9.《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忽必烈登基时间和年龄的记载与《元史》等汉文史料不同,之前学 者认为这只是简单的笔误,但最新史学研究通过对比不同记载发现,其中原因应该是马可·波 罗回国和记载时受到了伊斯兰历的影响。这表明 A.古代官修史书的史料价值十分有限 B.研究视角多元化使历史解读更趋于理性 C.历史文献必须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 D.不同的史观往往影响研究者的历史结论 10.明代设计了内廷、外廷机构对称设置的架构: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司法机 构),内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监、守 备太监等。上述机构的设置 A.形成了完善的政治激励机制 B.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C.相互牵制利于强化专制皇权 D.分权制衡保障了决策的合理 11.明朝万历年间,江南地区出现的《杜骗新书》在序言中写道:“今之时,去古既远;俗之坏,作伪日滋。巧乘拙,智欺愚,人含舌锋腹剑之阴;此挟诈,彼怀猜,世无披心吐胆之 交。”该书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 A.社会风气发生明显变化 B.市民文学得到快速发展 C.文化专制压制士人思想 D.官方教化系统不断强化 12.1751 年,乾隆皇帝指示军机处组织绘编《皇清职贡图》(图 l 为其中一幅),并说:“我朝统 一区宇,内外苗夷输诚向化,其衣冠状貌各有不同,著沿边各督抚于所属苗、瑶、黎、壮以 及外夷番众,访其服饰绘图,送军机处,汇齐呈览,以昭王会。”由此可知,《皇清职贡图》 绘编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中枢权力机构 B.强化对地方抚督的控制 C.传播宫廷书画技法 D.宣扬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13.太平天国在其管辖领域内实行严格的避讳制度,如为避南王冯云山之讳,将“山东、山西” 二省改为“珊东省”和“珊西省”,将“云南省”改为“芸南省”。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建立了横跨南北的全国性政权 B.推动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C.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 D.未能摆脱皇权思想的束缚 14.1876 年,清朝总理衙门仿效西方各国驻华外交官俸薪之成例,制定了从出使大臣到随员的 等级和俸薪表。其中出使大臣序列,分头、二、三、署任等四等名目,四品以上的官员可以 受任三等以上出使各国钦差大臣。这一举措 A.建立了专职出使人员制度 B.形成了外交官的培养机制 C.推动了外交官职业化进程 D.瓦解了清朝传统宗藩体系 15.19 世纪下半叶,英俄在欧亚大陆展开“大角逐”,双方对中国新疆、西藏的侵略加剧;克 里米亚战争失败后,沙俄转向中国东北扩张;法国入侵东南亚后,英国则加紧了与其缅甸殖 民地接壤的中国西南地区的渗透。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边疆危机 A.反映了中国社会彻底半殖民地化 B.体现了列强全球地缘竞争 C.引发了西方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D.拉大了中国地域经济差距16.表 l 为 1896 年日本出版的部分军用汉语教科书目录。日本出版这些书籍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对台湾风俗民情的研究 B.配合甲午战争的侵略进程 C.服务于巩固殖民统治的需要 D.泯灭台湾民众的民族意识 17.1924 年 11 月 5 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迫搬出紫禁城,随即北洋政府发布大总统令:“着 国务院组织善后委员会,会同清室近支人员协同清理共产私产,昭示大众……将宫禁一律开 放,备充国立图书馆、博物馆之用,籍彰文化,而垂永远。”这反映出当时 A.近代文物公有观念显著增强 B.军阀派系斗争引发思想混乱 C.民族平等观念得到广泛传播 D.社会氛围宽松推动学术发展 18.厘金是一种起于清咸丰年间的通行税,征收名目繁多,“五里一卡,十里一局,货无巨细, 逢关抽厘”。1928 年起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裁厘”改革,代之以“一次纳清,不再重征”的 “统税”。据此推论,“裁厘改统”的实施 A.使民族工业获得了独立的发展 B.利于促进国内市场的商品流通 C.恶化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D.导致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 19.1937 年底,国民政府提出应“采取游击战争与正规战配合,加强敌后游击”的建议,后通 令各战区加强游击战。到 1938 年底,国民党留在敌后的兵力总共有六七十万人,一度建立起 广阔的抗日根据地。这反映了抗战初期 A.国民党为有效抵御侵略积极调整策略 B.敌后战场上升为抗击侵略的主战场 C.国民党力图限制中共在敌后发展壮大 D.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战术日益趋同 20.据统计,仅 1937-1938 年,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到延安去的知识青年就达 2 万多,先后经 各种途径奔赴解放区的大学生、学者、文学家和艺术家以及外国专家华侨等共有 6 万多,远 超 1937 年初中共党员的总数(4 万)。这反映出当时 A.抗日救亡成为国民的普遍追求 B.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明显扩大 C.中共的先进性得到空前的认同 D.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的教育思想 21.1949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政务院下设的财经委员会指 导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纺织工业部、食品工业部、轻工业部等部门,开创了中国之前从未有过的按照工业门类划分的管理体制。这表明新中国成立时 A.中国机械工业的探索开始起步 B.国民经济产业部门比例严重失调 C.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 D.国家意志对经济的影响明显加强 22.1956 年开始,新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恢复之前被打压的英语专业教育,同年颁布了第一部高 中教学大纲草案,到 1964 年教育部将英语列为第一外语。这一时期英语教学得以恢复的主要 原因是 A.外贸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B.外交政策出现明显调整 C.中苏边境爆发武装冲突 D.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需要 23.表 2 为 1949 年后我国高校招生录取情况统计表(部分)。关于表中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A.1958 年招生人数超过毕业生数是“一五”计划的需要 B.1962 年录取率较低说明高等院校的教学秩序走向混乱 C.1973 年招生方式变化是“左”倾错误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D.1977 年参考生人数多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决策的结果 24.1984 年《广东画报》报道:个体户高德良的“周生记太爷鸡”生意兴隆,但因雇工人数招 致麻烦,被社会上指责为“资本家剥削”,备感压力的高德良做出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上 书国务院,吁请开放个体户雇工人数限制。这反映出当时 A.新闻报道影响社会观念 B.社会舆论左右政策走向 C.私营经济得到政府认可 D.经济体制改革亟待深化 25.公元前 5-4 世纪,在经历激烈的战争冲突后,雅典城邦通常会选出德高望重、声名卓著的 公民,在为阵亡将士举行的公共葬礼上,以理想主义的方式面对包括外邦人在内的听众发表 演说。雅典葬礼演说 A.体现了民主政治的广泛参与 B.巩固了雅典公民的城邦认同C.保证了对外战争的不断胜利 D.反映了直接民主的严重弊端 26.古罗马查士丁尼时期的《法学总论》规定:“具有法定身份者,即男系卑亲属(注:晚辈 亲),无论男女,一律可以按亲等的远近主张在无遗嘱情形下的法定继承权,不得因其不具有 姐妹所有的父系血族权利而将其排除在外。”这一规定 A.体现了自然法的法律精神 B.强调了宗亲关系高于血亲的原则 C.保障了妇女婚姻自主权利 D.反映了法定继承优先于遗嘱继承 27.13-15 世纪,读书写字在意大利开始成为时尚,随着学者、工匠对光学原理和玻璃生产技 术的研究,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逐渐被发明和使用,使人类对自然和世界的认识不再受到自 身缺陷的局限。这表明这一时期 A.知识精英引领社会风潮 B.专利制度推动科学研究 C.理性主义加速文明发展 D.技术进步体现人文关怀 28.奥涅金是 1851 年俄国作家普希金塑造的一个典型“多余人”的形象。他出身优渥,深受启 蒙思想影响,企图用所学知识改变下层百姓的生活,但没有实干能力,更没有明确的生活目 标,在精神上始终处于忧郁、烦闷、惆怅和怀疑的危机之中。“多余人”形象的塑造 A.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B.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C.反映了新旧社会过渡的矛盾 D.批判了享乐主义思潮盛行 29.表 3 为 1841~1911 年英国纺织业男工和女工人数情况(单位:万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的英国 A.工业革命导致失业情况严重 B.社会转型带来就业机会增加 C.性别工资差异呈现缩小趋势 D.产业升级加速经济结构调整 30.20 世纪五十年代,在政府的宣传和鼓励下,美国家庭兴起了在后院修建地下室充当避难所 的风潮(图 2 为当时某建筑商推出的宣传手册)。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A.核战危机引发社会普遍恐惧 B.信息革命使民众的科学热情高涨 C.人口激增带来家庭规模扩大 D.经济衰退导致社会治安状况恶化 31.1962 年,苏共中央开始以生产为基础从下而上地改组党的领导机构,具体包括在现有边疆 区和州的范围内一般成立两个独立的党组织、分别设立两个独立的党委会、在中央设立中央 工业和农业生产两个领导局等。这一做法 A.容易造成领导工作的职责混乱 B.缩减了基层机构和人员编制 C.说明党政不分的传统明显改变 D.加强了工业和农业间的联系 32.2016 年 6 月,英国通过全民公投决定脱离欧盟;同年当选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强调“美国优 先”的原则,并在随后几年中陆续宣布美国退出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巴黎协定等国 际组织或协定。这表明 A.世界民族分离主义逐渐兴起 B.英美关系决定国际格局的走向 C.全球化的历史进程走向终结 D.现有国际秩序和规则遭到挑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第 33 题 20 分,第 34 题 12 分,第 35 题 20 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长城区域是我国历史上森林分布的重要地区,但从明代尤其永乐迁都之后,随着这一地 区冶铁、采木烧炭等行业的发展,很多地方“斧斤如雨,喊听震天”,导致明中后期许多地方 “山场树木砍伐尽绝,以致今柴炭价贵”。明朝政府一直对皇陵山脉、名山、边境执行禁伐政 策,但很多时候对于盗砍边林树木者“沿边守备操防,不惟不能禁约,且索斧锯等钱,通同 卖放。”——摘编自暴鸿昌《明代长城区域的森林采伐与禁伐》 材料二 中世纪时期,英格兰至少有 400 万英亩林地。随着 16~18 世纪进步观念不断被英国人接 受,砍伐森林被视为征服自然、告别野蛮走向文明的合理行为。这一时期,英国森林覆盖率 不断下滑,到 1800 年,英格兰与威尔士总共还有不超过 200 万英亩的林地。1875 年,议会下 议院特别委员会提出:新森林地区作为英格兰唯一幸存的原始森林,应该加以保护。1877 年 英国议会通过了《新森林法案》。1878 年《埃平森林法》的通过制止了对埃平森林的圈占,并 在四年后对公众免费开放。 ——摘编自李鸿美《崛起的代价:16~18 世纪英国森林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明代长城地区森林遭到破坏的原因和影响。(10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明代相比,16~18 世纪英国森林覆盖率下降 的不同原因,并概况 19 世纪中后期英国森林保护措施的特点。(10 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年画的演变折射 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审美趣味。下图为 20 世纪不同时期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年画作品。 从上述图片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围绕 20 世纪中国年画的发展演变自拟一个论题,并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从史出,言之成 理即可。)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20 世纪 70 年代末之后,中国大规模的对非援助逐渐停缓,不再过多强调“无产主义国际 精神”和“同志加兄弟的友谊”,而是突出“互利”的原则,因此在之前占主体的无偿援助比 例逐渐下降,贴息贷款和政策性补贴援助的比例不断上升。与此同时,中国从本国和非洲国 家实际情况出发,在原有成套项目基础上增加了技术合作、减免债务、人道主义援助等方式。 ——摘编自蔡欣然《中国对非援助模式研究》等 材料二 20 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中国对非援助政策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中非双方共同倡议下,2000 年 10 月 10-12 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非合作论坛正式 成立。新世纪中非合作论坛成为中国提倡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先行者,并在世界 范围内产生积极、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引领国际对非合作、提升南南合作的一面旗帜。 ——摘编自张忠祥《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挑战与应对》等 (1)根据材料一,概况中国援助非洲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之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 致变化的原因。(1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非合作论坛成立的历史背景。(8 分)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