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历城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10月阶段检测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山东济南历城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10月阶段检测试题(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历城一中历史学科阶段检测试题 2019.10 一、选择题(每小题 1.5 分,共计 45 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史载(周)武王克殷后造新都镐京,是为宗周。后又于洛阳建—宏伟的东都,称为成周, “成周”的修建意在 A.维护分封制度 B.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C.震慑商朝旧有诸候国势力 D.强化西周在东方的控制力 2.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 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 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 3.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 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 A.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 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D.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 4.《唐律疏议职制律》中规定:若官吏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每延缓“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 等, 十日徒一年”;“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答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这些规定() A.旨在防止皇帝诏令被篡改 B.利于政府行政决策的正确 C.有利于提高部门行政效率 D.说明唐代的法律非常严酷 5.先秦至陏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 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交成不同 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A.科举制度不断成热 B.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C.小农经济相对发达 D.文化 氛围相对宽松 6.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 年),“诏川峡、广南、福建转运使提点刑狱官察部内僚吏,有贪墨 不法、惨刻用刑者以闻”。大中祥符九年(1016 年),又诏:“三京,诸路大辟罪,狱既具而 非理致死者,委纠察提点邢狱官察之。”庆历七年(1047 年),指令转运、提邢二司:“每巡 历至州县,先入刑狱中询问罪人。其有禁系人身死,仰画时具检验状申二司点检,如情 理不明,有拷擦痕,立即便取案,公案差官看详,依公施行。”这表明北宋() A.监察工作己经法制化系统化 B 通过加强监察促进司法公正C.干预司法过多,失去独立性 D.地方冤狱过多司法审判混乱 7.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 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 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材料意在说明行省制下() A.中央政府权力遭到严重削弱 B.地方与中央的相互制衡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8.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 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 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9.希腊哲学家波里比阿把雅典比喻成一条没有船长的船,“在这样一条船上,当对风浪的恐 惧使水手们保有理智并服从瞭望者的命令时,他们令人钦佩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但当 他们的思想不一致时……一些人主张继续航行,一些人强迫瞭望者停靠码头,一些人撒 了网,还有—些人阻止撒网并要求收帆……结果常常在靠近海岸时造成船难”。据此可知, 波里比阿认为( ) A.海洋对雅典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B.人文主义思想导致雅典内部分 裂 C.外部的危机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团结 D.泛滥的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危 机 10.古罗马法学著作《法学阶梯》中规定:年幼的人不能收养年长的人……如果儿子的年龄 大于父亲,那就显得不自然了。因此,凡是收养自权者或收养别人为自己儿子的,必须 在年龄上超过被收养者完全成熟的时期,即 18 岁。这说明古罗马法注重( 〉 A.私法精神 B.自然法精神 C.父权的保护 D.习惯法传统 11. 罗马法学家曾说:“根据自然法,所有人均是生来自由的;只有实在法才在他们之间 造成差别。” 这反映罗马法() A.反对等级差别 B.具有社会属性 C.体现灵活特性 D.符合人性特点 12.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中说:“英国政体的有效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 紧密结合……其连接点就是内阁,内阁本属行政机构,但在职能上亦属立法机构,是行 政权和立法权的密切结合和近乎一体的配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内阁兼有行政权和立法权 B.行政权和立法权通过内阁有效结合 C.内阁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 D.英国政治权力的基本架构混乱不淸 13.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参议院有冗长发言、阻挠议事的权利,即参议院中反对某项议案 的少数派为了阻挠、延缓该议案的表决,通过不停地演说、辩论使拥护议案的多数派难 以达成一致来终止辩论或付诸表决。这一制度设计( ) A.是对少数派权利的制度性保护 B.使立法程序更加冷静与理性 C.导致两党对垒,行政效率低下 D.体现了对众议院的制衡原则 14.下列内容摘自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据此可知,当时的德意志帝国( )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A.内阁对议会负责 B.皇帝掌握着大权 C.内阁掌握行政权 D.立法权属 于皇帝 15.清代定制,宫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但自太平天国运 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 求有力督抚的意见。这表明 A.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 C.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 D.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 16.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都发生很大变化, 我们乐于接受外来事物和新观念。可鸦片战争时期的国人对外并非如此,试从心理接受 角度判断人们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以下条款最痛心的是() A.开放五口通商 B.割香港岛给英国 C.赔款 2100 万银元 D.中英 协定关税 17.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 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 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a 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8.“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 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 C.促使现代化进程首次转移 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 19.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 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以 下说法最能够揭示两大历史事件关联的是() A.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C.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20.美国企业家百森(1875—1967 年)就中国近况谈到:“西方普遍认为这场起义取得的胜利 是暂时的,我认为这不正确。革命从一开始便进展顺利,起义军展现出了良好的战略判 断力。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事实上,各国一 直在等待借口进行干涉,以此造成中国人最惧怕的事情,即瓜分中国。”文中的“起义”是 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21.方汉奇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指出,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新创报纸《民生报》、《民立 报》、《民强报》,共和党一进步党《民声日报》、《共和民报》,自由党《民权报》,国家学 会《国权报》,国民联合会《中华日报》,中华民国工党《觉民报》,这些报纸的创办( ) A.表明中国民主政治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B.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想传播 C.反映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初步尝试 D.说明三民主义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22. 19 世纪 60 年代,汉族地主官僚为核心的淸朝统治集团发起了洋务运动,史称“同光 中兴”;1898 年力主变法的光绪帝被囚,百日维新流产;1911 年“皇族内阁”的诞生导致淸 廷汉官离心,空前孤立。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主阶级严重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 B.权力结构的变动影响近代化进程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 D.统治集团对西学的认识逐步加深 23. 1906 年,章炳麟说:“老子是胆怯的,主张自然进化,但社会必然是弱肉强食的。”1913 年,他却说:“老子洞见专制之真相,使愚民之术不得施。”章炳麟对老子的看法前后不同 是由于() A.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剧 B.老子思想对近代中国影响的扩大 C.当时的统治者推行“尊孔复古” D.他从主张革命到反对袁世凯独裁24.“中国人民惟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的政府。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己证明帝国 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力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 之唯一的需要……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这一宣言() A.成为国共首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到来 C.表明中共吸取了大革命失畋教训 D.激发了根据地民众投身土地革命 25.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说:五四运动与国民党的号召,并无彼此参与的关系,却有 互相呼应的效果,为北伐铺设了民意基础。作者认为二者互相呼应是基于共同的() A.指导思想 B.斗争策略 C.实践方式 D.革命任务 26.“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 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 。材料中所说的这种“心 理统一”和 “认同感”促成了() A.国民革命的兴起 B.土地革命的开展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战略反 攻的开始 27.下列表格中的史料和结论,不能由所给史料直接推导出史论。需要补充史料,才可以直 接推导出史论。下列补充史料,可以直接推导出史论的是() 史料 史论 从 1938 年 3 月 16 日开始至 4 月 15 日结束。战役由滕县战斗、临 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和日军的溃退,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等部 分组成 抗日战争是中华 民族全民族的抗 战 A.开始于 1937 年 8 月 13 日,蒋介石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日军的战役 B.发生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在此会战中,国民党 33 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殉国 C.1940 年下半年,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冀军区对华北地区日伪军发动了进攻战役 D.1947 年 6 月,刘邓大军向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 28.诗言志,史铸诗。诗人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 句所指史实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外侮需人御,将军賦采薇。”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③②①④ 29.以下是苏俄(联)《农民的上地问题委托书》部分摘录据此判断,该委托书出台的历史背景是() A 十月革命展开 B.新经济政策实施 C.农业集体化 D.赫鲁晓夫改革 30.“公社并不像-切旧政府那样,自以为永远不会犯错误。公社公布了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他 把自己的一切都告诉民众。”马克思意在赞赏巴黎公社() A.取消高级官员的高薪制 B.实行公职人员的民主选举 C.加强法法制的措施 D.对权力机关及公职人员的监督罢免权 二、非主观题(共 55 分) 31、(1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 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 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 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 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 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6 分) 山东中学联盟 材料二 1901 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 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 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 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 礼仪之争透析》 (2)材料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6 分)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 荷等。1946 年 5 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 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3)材料三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4 分) (4)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2 分) 32、(15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材料一 a 在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一些政治家认为,“人民”和“人民的代表” (国会)是不同的;“人民”高于“人民的代表”;“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 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国会的立法如果违宪,“自然不能使 之生效”。根据这些理论,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和总统行政命令是否符合宪法。但 是,1787 年美国宪法没有相关规定,即未建立起司法审查制度。在初期美国政府中,既 无财权、军权又无民意基础的最高法院的地位明显低于总统和国会。 ——摘编自(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二 1803 年,最高法院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做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 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该判例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 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从而使最高法院足以与国会或 总统相制衡。 ——摘编自(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创立司法审查制度的理论基础。(7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 学知识,说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对于美国民主制度的 影响。(8 分) 33.(1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 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见下图)——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一一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说明: 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 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4.(12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正是激励人民发动大众最有力的武器……自抗战展开以来……因中心都市 的沦陷,出版条件的困难,文艺人的流亡四散,虽一方产生了大量新型的报告、通信等文艺 作品,且因抗战的内容,使新文艺消失了过去与大众间的隔阂,但在一切文化部们的对比上, 文艺的基本阵营,不可讳言是显得寂寞了一点。反视敌国,则正动员大批无耻文氓,巨量滥 制其所谓战争文学,尽其粉饰丑态,麻醉民众的任务。我们感到文艺抗战工作的重大,散处 四方的文艺工作者有集中团结,共同参加民族解放伟业的必要。 ——摘自《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 (l938 年) 材料二 关于抗日文化统一战线: (一)一切文化人,只要他们赞成抗日,均应在抗日的目标下团结起来,不论他们在文化 上所做的工作是否同抗日有无直接的关系。 (二)欢迎任何文化人使用他的文化武器(如文学、艺术、科学等)为抗战直接服务。在 文化人中发展文化应该服从于抗战,服从于政治的思想。 (三)文化人间,除以抗日不抗日作为团结的分界线外,还可以在关于文化的各种方面与 各种问题上进行统一战线…… (四)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同其他抗日统一战线一样,有它的统一性,也有它的斗争性, 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求得更充实的与坚强的统一。 ——摘自张闻天《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1940 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特点。(6 分) 历城一中历史学科阶段检测试题(答案) 2019.10 1-30 DDCCA BCBDB BBABB ABCBC CBDBD CCDAD 31、(1)内容: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2 分) 心态:以天朝上国自居。(2 分) 背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2 分) (2)地位:屈辱的服从地位。(2 分) 原因:19 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木主义世界体系最 终建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 分) (3)依据: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顺序。(2 分) 分析: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贞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2 分) (4)因素:综合国力,国际环境,对世界的贡献等。(2 分) 32、(1)基础:人民主权和三权制衡;人民和“人民代表”的区别;宪法高于国会普遍立法。 (7 分) (2)影响:最高法院获得了宪法终极解释权;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宪法的至上权威效力获 得切实保障;完善了三权分立与制衡制度。(8 分) 33、示例 1 赞同材料中的观点:民族复兴是指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相互 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论述略) 示例 2 对材料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推动民族复兴大业的并非只有革命与改良,其中还应有列强不 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被激化的因素,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推进 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论述略) 示例 3 不赞同材料中的观点。像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这样的“革命”,更多的是破坏,甚 至是反现代化的,从长远看,对民族复兴大业是不利的。(论述略)34、(1)原因:抗战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文艺能够激励民众抗战;日本 奴化政策;文艺界抗战分散。(6 分) (2)特点:广泛性;以抗战为共同目的;既统一又斗争;没有严密的统一组织。(6 分)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