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

ID:230415

大小:1.14 MB

页数:28页

时间:2019-11-1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 第 16 课 冷战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 1 冷战的发生 1.冷战的含义: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40 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 的 对峙 与竞争状态。 2.杜鲁门主义 (1)提出:1947 年 3 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中提出。 (2)内容:把世界分为“ 自由国家 ”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 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这一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3)影响: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冷战 开始。 3.马歇尔计划 (1)提出:1947 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 欧洲复兴计划 ”,即马歇尔计划。 (2)目的: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 资本主义 制度。 (3)意义:马歇尔计划是 杜鲁门主义 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 知识点 2 德国的分裂 4.柏林危机 (1)背景:随着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美、英、法三国与苏联在处理 德国 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大。 (2)直接原因:1948 年 2 月,美、英、法三国计划将占领区合并,准备发行 货币 ,筹建政权,引起苏联的抗 议。 (3)爆发:1948 年 6 月,苏联切断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煤、电、食品等生活物 资,美、英立即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 柏林危机 ”爆发。 (4)结果:大约 11 个月后,美、苏通过秘密谈判达成协议,双方同时解除封锁。 5.德国分裂(1)概况:1949 年 9 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 联邦德国 ”或“西德”。10 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 民主德国 ”或“东德”。 (2)影响:从此,欧洲 冷战对峙 的局面基本形成。 知识点 3 北约与华约对峙 6.北约成立:1949 年,美、英、法等 12 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 北大西洋公约 组织 ”成立,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的 布鲁塞尔 。 7.华约成立:1955 年,苏联同 7 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 华沙条约组织 ”成立,简称 “华约”。华约实际上处在 苏联 的控制之下。 8.影响: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 两极 格局形成。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 1 冷战的发生 1.(原创)二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敌对营垒。他这里所指的 “极权政体”是 (D) A.三国同盟 B.德意日法西斯同盟 C.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D.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2.下图是某人针对马歇尔计划出版的宣传画《华尔街的援助》。这幅漫画形象地反映出美国实施“援助” 的实质是 (A) A.控制西欧 B.对付日本 C.遏制苏联 D.对付中国 知识点 2 德国的分裂3.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对下面地图理解最准确的是 (C) A.两极格局出现,冷战与热战相交织 B.美、苏操控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C.冷战阴云笼罩,德国分裂 D.德国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知识点 3 北约与华约对峙 4.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欧洲)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 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C) A.国际联盟 B.华沙条约组织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5.战后,苏联等国签订的某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 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在该条约影响下 (B) A.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 B.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C.美国对苏联全面冷战 D.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部分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 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宣称:“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 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材料二 美国著名评论家李普曼在谈到杜鲁门主义的真实目的时指出:“我们选择希腊和土耳其不是因 为它们特别需要援助,也不是因为它们是民主的光辉典范,而是因为它们是通向黑海和苏联心脏的战略大 门。”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指的“外来压力”是什么?材料一反映了杜鲁门的什么主张? “外来压力”是指苏联。反映了杜鲁门主张支持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遏制本国革命力量发展,遏制苏联对资 本主义国家的控制。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杜鲁门主义的实质。并指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导致了怎样的世界格局形成。 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称霸世界)。两极格局形成 课后巩固提升 1.1946 年,美国的苏联问题专家凯南撰文指出:“美国对苏政策的要旨在于,它必须是一种长期地、耐心而 又坚定地、警惕地遏制俄国对外扩张倾向的政策。”与这一主张相符的是 (B) A.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B.美国实施冷战政策 C.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D.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2.(北京中考改编)“在赢得第二次世界胜利的同盟中,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破裂,它们尽管还没有发生 军事冲突,但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方面,却已经处于对抗状态。”这种“对抗状态”正式开始于 (A)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华约”建立 D.丘吉尔“铁幕演说”的发表 3.(江西中考)“美国不会在欧洲试图从二战中恢复、苏联寻求扩大其实力并在世界各地扩大其影响力时袖 手旁观、毫无作为。”为此,美国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B) A.罗斯福新政 B.马歇尔计划 C.成立北约 D.成立华约 4.1948 年 6 月,西方国家占领区进行货币改革,用新马克代替旧马克,苏占区也进行货币改革,东西占领区 的经济被完全分隔开来。……1949 年 10 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材料反映的是 (C) A.冷战的开始 B.柏林墙的修筑C.德国的分裂 D.两极格局形成 5.下列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C)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B.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C.冷战局面的形成 D.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6.冷战期间,新的世界大战虽然没有爆发,但局部“热战”此起彼伏。以下事件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D) A.凡尔登战役 B.日本偷袭珍珠港 C.攻克柏林 D.越南战争 7.(原创)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 改正: 【×】(2)1949 年 10 月,在苏占区建立了联邦德国。 改正:“联邦德国”改成“民主德国” 【×】(3)1955 年,随着北约的建立,两极格局形成。 改正:“北约”改成“华约”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深刻的影响,是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促使世界格局……逐步 过渡到一个两极结构的新时代……形成了美苏在欧洲乃至全球对峙的局面。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 20 世 纪 90 年代初才发生了改变。 (1)材料一中“两极结构”的形成与美国推行的什么政策有关?写出这一政策在政治方面的表现。 政策:冷战政策。表现:杜鲁门主义。 材料二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主动谋求改善中美关系,目的在于利用中国牵制和制约苏联,以便在对苏 斗争中取得积极主动权。 ——摘编自丁见民《美国主动改善中美关系的影响》 (2)材料二中“主动谋求改善中美关系”,率先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美国总统是谁? 尼克松。 材料三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 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摘编自齐世荣《15 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3)根据以上材料,请你从三个不同角度概括冷战的影响。 ①冷战威胁了世界和平。②冷战推动了国际关系的调整。③冷战促使美国改善对华关系。④冷战一定程 度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任答三点即可) 第 17 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 1 欧洲的联合 1.背景 (1)20 世纪 50 年代初,西欧各国的 工业生产 已经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20 世纪 50—70 年 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2)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它们逐渐走上了 联合自强 以提高国际地位的道 路。 2.过程(1)欧共体:1967 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 欧洲共同体 ,简称“欧 共体”。 (2)欧洲联盟: 1993 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 3.影响:欧共体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并努力用一个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说话,这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 和 国际地位 的提高。欧洲联盟的成立大大加快了欧洲 一体化 的进程。 知识点 2 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4.美国的发展 阶段 具体表现 二战以后 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的繁荣,成为  资本主义 世界的霸主 20 世纪七八十 年代 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20 世纪 90 年代 以后 美国出现了以 全球化 和信息化为特征的“ 新经济 ”,美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5.日本的崛起 经济 发展 原因: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 民主化 改革,推动日本政府颁布了 “ 和平宪法 ”。冷战开始后, 美国 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积极扶持日本。日本政府利用 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表现:1968 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国际 地位 提升 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得到提升。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的欲望日益膨胀, 军费开支 不断增加,引起了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知识点 3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6.背景: 罗斯福新政 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实行 养老金 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向无依无 靠者提供救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 社会保 障 制度。 7.概况(1)美国: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几次修订《 社会保障法 》,扩大受益群体,提高最低工资,资助贫困学生。 (2)西欧:1948 年, 英国 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不久,法国和 联邦德国 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 8.成果:随着 福利政策 的推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 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 一步发展。 9.评价:社会保障制度是 工人阶级 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实行这种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 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 1 欧洲的联合 1.“西欧国家感到,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 济发展,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于是,西欧国家在 20 世纪 60 年代建立了 (C) A.三国同盟 B.三国协约 C.欧洲共同体 D.欧洲联盟 2.(原创)下图反映了 (D) A.战后欧洲经济恢复 B.欧洲实现一体化 C.欧洲经济持续繁荣 D.欧洲的联合之路 知识点 2 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3.有人说:“美国今天正处于拿破仑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地位。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掌握了全世界财富 的 30%左右,而今天,美国则掌握了大约 50%。”材料中的“今天”是指 (D) A.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罗斯福新政时期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4.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美国进入了新经济时代。支撑其新经济的支柱产业是 (B) A.传统制造行业 B.信息技术产业C.航天技术产业 D.生物工程产业 5.1951—1973 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 10%。日本经济快速发展,除自身因素外,还主要得益于 (A) A.美国的大力扶持 B.亚太经合组织的促进 C.欧盟提供的广阔市场 D.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6.1991 年,日本首相在施政演说中强调要“积极参与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国际努力”,并将其作为执政的首要 目标。这反映了日本试图 (C) A.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B.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C.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D.利用高新技术成果 知识点 3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7.据下图推断,漫画作者认为欧洲福利制度的推行 (B) A.实现了社会公平 B.助长了好逸恶劳 C.抑制了贫富分化 D.激发了就业热情 课后巩固提升 1.下图表明欧洲国家走上联合的主要原因是 (D) A.面临美苏争霸的威胁B.战后初期欧洲国家经济萧条 C.提高欧洲国家的国际地位 D.为促进欧洲国家经济发展 2.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段材料描 述的是 (C) A.北约 B.华约 C.欧盟 D.联合国 3.一位俄国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 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A) A.积极发展“新经济” 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20 世纪 90 年代末,在电脑的关键部件和软件方面,美国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到 1999 年底,网络经济产 值达 5239 亿美元,成为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的突出特点 是 (B) A.全球化 B.信息化 C.工业化 D.单一化 5.(随州中考)19 世纪后期,日本实现了富国强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很快从战争的废墟中恢复并发展 起来。日本两次崛起的共同原因是 (D) A.维护天皇统治 B.得到美国扶持 C.谋求大国地位 D.积极因时变革 6.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教育经费在政府的财政预算中所占比重超过 20%,名 列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首。20 世纪 90 年代,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成年人受过大学教育,工程师在人口中的 比例居世界之首。该材料反映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是 (C) A.重视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创新 B.推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 C.重视教育,注重人才培养 D.政府投资主要放在发展经济上 7.“鉴于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和政府信用危机,二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推 行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政策。”这说明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B)A.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B.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C.遏制经济危机的再次发生 D.展示资本主义的优越 8.(原创)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1993 年,欧共体成立,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改正:“欧共体”改为“欧洲联盟” 【√】(2)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动日本政府颁布了“和平宪法”。 改正: 【×】(3)1968 年,德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改正:“德国”改为“日本”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 世纪 50 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 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 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 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材料二 1972 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同时, 日本在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展开了所谓的“多边自主外交”。1974 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 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 的座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欧洲走向联合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 主要表现是什么? 目的:经济上,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联系;政治上,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维护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 位(或欧洲各国不想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表现:欧盟的成立。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日本、西欧的经济发展在政治上产生的影响。 日本、西欧逐渐摆脱美国的控制,日益独立自主,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 第 18 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 1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壮大表现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东欧的民主德国、南斯拉夫、 波兰等;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等;拉丁美洲的古巴。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2)1949 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 称“ 经互会 ”。 (3)1950 年,中苏缔结了《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2.存在问题:苏联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 计划经济 的轨道。苏共还加强了对东欧各国 共产党的控制,按照 苏联模式 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知识点 2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3.赫鲁晓夫改革 概 况 1953 年,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 上台执政,他在批判斯大林 个人崇拜 的同时,在经济 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措 施 发动 垦荒 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 义务交售制 ,改行收购制;改 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结 果 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4.勃列日涅夫改革 (1)主要措施:1964 年, 勃列日涅夫 开始执政,他在经济上推行“ 新政策 ”,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 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2)结果: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 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体制。 (3)存在问题: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 军事 方面,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 发展状态。高投入、高消耗、 低效率 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知识点 3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5.戈尔巴乔夫改革 概  1985 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不久,他开始改革 况 内 容 首先实施 加速经济改革 的方案,但直到 1988 年,总体效果仍然不佳。戈尔巴乔夫又转向政治体 制改革,取消 苏共 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 政治多元化 ” 影 响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 加盟共和国 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6.苏联解体:1991 年 8 月 19 日,8 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维护原联盟体制,但不到 3 天,即宣告失败。 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 叶利钦 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 一步加快。 1991 年年底,苏联解体。 7.东欧剧变 原 因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各国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成效不大, 社会矛盾 日益尖锐;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 和平演变 ” 战略;20 世纪 80 年代末,受 戈尔巴乔夫改革 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 的历史 表 现 东欧各国的 社会制度 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  私有化 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 1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1949 年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 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此,苏联和东欧 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 A.成立“经互会” B.成立共产党情报局 C.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2.下面是一幅见证中苏友谊的照片。照片中的历史性会晤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C)A.中苏正式建交 B.中苏结成抗美援朝同盟 C.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D.中苏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知识点 2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3.下列不属于赫鲁晓夫在经济改革中采取的措施是 (D) A.广种玉米 B.开垦荒地 C.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D.反对个人崇拜 4.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 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D) A.政治改革初见成效 B.改革使苏联由一党制变为多党制 C.改革导致苏联的解体 D.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 5.勃列日涅夫曾说:“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中,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已占整个生产规模的 77.6%,日用 消费品占 20%。”这表明其改革仍 (B)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使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知识点 3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6.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东欧各国发生严重危机,社会动荡,风云骤起,突出表现在 (A)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文化观念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民族构成的变化 7.(眉山中考改编)1953 年 3 月 5 日,斯大林逝世。相继担任苏联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 乔夫都进行了改革。他们的改革主要是针对 (D)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偏差 B.新经济政策的不足 C.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 D.苏联模式的弊端 8.有位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太冷了,本想弄点木材烤烤火,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给烧了。”据此推断,他 评论的改革是 (B)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戈尔巴乔夫改革 C.新经济政策 D.苏联模式的形成 课后巩固提升 1.下表是关于捷克等四国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比重的数据表,造成各国 1952 年数据与 1948 年数据差距较大的直接原因是 (C)     国家 年份    捷 克 匈牙 利 罗马尼 亚 保加利 亚 1948 年 68% 66% 29% 33% 1952 年 29% 29% 15% 11%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经互会”的成立 D.柏林危机的爆发 2.1958 年,苏共中央通过决议,取消粮食及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扩大集体农庄的经 营自主权,推行小组包工奖励办法。这些举措 (C) A.改变了苏联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状态 B.成为苏联经济体制变革的开端 C.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苏联农业生产的能力 D.苏联的生产重点集中到农业方面 3.赫鲁晓夫改革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先河。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共同之处是 (A) A.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B.实施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C.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 D.主张“政治多元化” 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 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C)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5.根据表格判断,下列选项表述错误的是 (A) 1976—1989 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1976—19 80 1981—19 85 1986—19 89 社会总 产值 4.2% 3.3% 1.8% 国民收 入 4.3% 3.2% 1% 劳动生 产率 3.3% 3.1% — A.赫鲁晓夫的改革效果较为明显 B.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成效不大 C.戈尔巴乔夫时期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D.经济停滞不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6.20 世纪末,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却取得了巨大成就,这说明(D) A.社会主义道路只适合中国 B.资本主义制度更具有优越性 C.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失败D.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7.(广东中考)下图漫画说明了 (D) A.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 B.两极格局局面基本形成 C.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D.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 8.(原创)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1964 年,赫鲁晓夫开始执政,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 强经济刺激。 改正:“赫鲁晓夫”改为“勃列日涅夫” 【√】(2)东欧剧变的本质是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改正: 【×】(3)“八一九事件”后,俄罗斯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控制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改正:“戈尔巴乔夫”改为“叶利钦”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克强总理曾用自己在安徽凤阳“插队”(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劳动)的经历解释“改革红利”(收益)。 材料二 戈尔巴乔夫高唱着“忠于十月革命的理想,忠于社会主义的选择”的口号,却在 1990 年召开的中央 全会上,提出了修改宪法中有关党的领导地位条款的建议,并表示准备实行多党制。 材料三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邓小平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农民获得“改革红利”直接得益于什么政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抛弃马克思主义,背离社会主义道路,否定党的领导地位。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改革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 第 19 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 1 万隆会议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民族解放运动 空前高涨,席卷全球。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洲和 非洲国家取得独立。这些新独立的国家都面临巩固政权、发展 经济 的共同问题。 2.召开:1955 年 4 月,在印度尼西亚的 万隆 ,来自亚洲、非洲的 29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了第一次 亚非会议,也就是 万隆会议 。 3.成果 (1)会议通过了 和平相处 、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2)会议体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 帝国主义 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 民 族独立 ,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称为“ 万隆精神 ”。 4.影响 (1)万隆会议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2)从万隆会议开始, 发展中国家 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3)中国提出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 知识点 2 “非洲年” 5.开始: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 北非 展开。1951 年年底,利比亚宣布独立。1952 年,埃及爆发革命, 以 纳赛尔 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次年, 埃及共和国 成立。 1962 年,阿尔及利亚人民推翻了 法国 的殖民统治,阿尔及利亚获得独立。 6.高潮: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进入高潮,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独立。 1960  年,非洲有 17 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 非洲年 ”。 7.结束:1990 年 纳米比亚 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知识点 3 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8.古巴革命:1959 年,古巴人民在 卡斯特罗 等人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后来,古巴又挫 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 社会主义 发展道路。 9.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巴拿马运河开通后,运河区一直由 美国 控制。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不 断爆发群众性的反美运动,要求收回运河区主权。1977 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后来,巴拿马收回了运 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主权,并参与运河的管理和营运。1999 年年底,巴拿马收回了 运河区 的全 部主权。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 1 万隆会议 1.下图是我国于 1965 年发行的两张邮票。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A) A.会议加强了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团结 B.会议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是我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D.这次会议的会址在印度的万隆 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表演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 有的。”参加万隆会议的各国“求同”的基础是 (D) ①共同的社会制度 ②维护民族独立 ③反对殖民主义 ④发展经济、寻求合作的愿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知识点 2 “非洲年” 3.“1952 年 7 月 23 日,该组织发动革命,逼迫法鲁克国王退位。1953 年废除王朝制度,建立共和国,1954 年 迫使英国撤出埃及。”材料中的“组织”是 (C) A.欧洲联盟 B.欧共体 C.自由军官组织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4.1960 年之所以被称为“非洲年”,是因为 (B) A.这一年是非洲独立运动的开始 B.这一年非洲有 17 个国家获得独立 C.这一年非洲的重要国家埃及宣告独立 D.这一年,殖民统治在非洲终结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 的殖民体系最终瓦解的是 (C) A.万隆会议的召开 B.古巴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C.纳米比亚的独立 D.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主权 知识点 3 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6.他出生于古巴奥尔金省比兰镇,是古巴共和国、古巴共产党和古巴革命武装力量的主要缔造者,被誉为 “古巴国父”。他是 (B) A.列宁 B.卡斯特罗 C.纳赛尔 D.甘地 7.1999 年,巴拿马人民取得了捍卫国家主权斗争的重大胜利,主要表现在 (A) A.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全部主权 B.废除了封建大庄园制 C.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 D.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8.(宿迁中考)某班开展探究性学习,收集了“纳赛尔”“纳米比亚独立”“万隆会议”“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 材料,据此判断,其探究主题可能是 (D) A.动荡的中东 B.社会主义探索 C.冷战中的对峙 D.亚非拉的振兴 课后巩固提升1.下图的一系列事件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之一是 (D) A.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B.壮大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 C.粉碎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D.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2.1945 年联合国成立时,有 51 个成员国。2012 年联合国已经有 193 个成员国,其中新增的成员国绝大多 数在联合国成立时还是殖民地。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B)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践行 B.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C.非洲的纳米比亚获得独立 D.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国在维护民族主权斗争中,收回运河主权的是 (A) ①埃及 ②印度 ③巴拿马 ④古巴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民族独立的狂潮,下图中民族独立高潮阶段出现的原因是 (C) A.两极对峙格局的结束 B.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C.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5.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南非展开。 改正:“南非”改为“北非” 【×】(2)1955 年 4 月的亚非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五项原则。 改正:“五项原则”改为“十项原则” 【×】(3)1962 年,阿尔及利亚人民经过了长期的民族解放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改正:“英国”改为“法国” 【√】(4)1959 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 改正: 6.某校九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认识亚非拉”的活动,请你参与,探究问题。 【材料研读 解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东方的中国,有着与非洲共同的历史遭遇。周恩来说:“非洲人民是勤劳勇敢的,它的落后并不 是自己造成的。”“西方的近代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牺牲亚非国家取得的。” 材料二 这一年非洲有 17 个国家获得独立,它们是喀麦隆、多哥、中非、索马里、贝宁、尼日尔、科特 迪瓦、布基纳法索、乍得、扎伊尔、马达加斯加、加蓬、塞内加尔、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利亚和刚 果(布)。 (1)材料一中的“共同的历史遭遇”主要指什么? 近代中国与非洲都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掠夺,都曾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材料二中的“这一年”被称为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众多国家获得独立的有利 国际因素。 “非洲年”。国际因素:二战加速西方列强的衰落;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亚洲和拉美人民反帝斗争的兴起;西 方国家内部反帝国主义的民主主义情绪的发展;法西斯的侵略破坏了原有的殖民体系,反法西斯战争促进 了殖民地的觉醒。 【史海拾贝 史实论述】 材料三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已有约三十个国家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枷锁取得独立。为建立国际 政治新秩序,亚非国家普遍感到应增进相互之间的团结与合作。(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非国家为“增进相互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召开的国际会议是什么?这一 时期亚非拉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955 年召开的亚非会议(或万隆会议)。任务: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保卫和平,反对 殖民主义等。 【以史为鉴 升华认识】 (4)新的历史时期,你认为亚非拉国家加强团结合作有什么重要意义? 有利于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促使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等。(言之有理即可) 单元提升 【知识网络】 重点知识突破 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简称 北约 华约 建立时 间 1949 年 1955 年 主导国 美国 苏联 总部所 在地 布鲁塞尔 莫斯科 建立的 影响 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同时也把冷战推向了高潮,对 战后的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 现状 继续扩大 已不存在 典例 1 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与较量,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演进,给国际安全带来新的挑战。下图中 体现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是 (  ) 【解析】A 项反映的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B 项反映的是俄国十月革命;C 项反映的是北约和华 约的对峙,两极格局形成;D 项反映的是二战后欧洲联合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美国。故 C 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二、欧洲的联合 原 因 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国联系日益紧密,欧洲联合成为一种需要。欧洲国家遭受战争的创伤,经 济实力和政治地位下降。美苏冷战,欧洲国家需要寻求自身的安全。西欧各国在文化和价值上的认 同感 过 程 (1)20 世纪 60 年代,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建立欧洲共同体 (2)1993 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影 响 (1)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 全球化的进程。欧盟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2)提高了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促进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典例 2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三等国 家……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为改变这种状况,欧洲国家(  ) A.成立欧洲共同体 B.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接受马歇尔计划 D.成立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的联合。二战后欧洲衰落,受到美苏冷战的威胁,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和提高国际 地位,20 世纪 60 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这对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 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故选 A 项。 【答案】 A 三、日本历史上的两次崛起 第一次 崛起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危机,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近代强国 第二次 崛起 二战后的日本利用美国的援助、引用最新科技成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 技术,经济迅速发展,1968 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典例 3 日本于 19 世纪中后期和二战后两次崛起,其相同的因素是 (  ) A.都有美国的经济援助 B.都注重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展教育 C.都发动了对外侵略战争 D.都利用有利的外部环境 【解析】19 世纪中后期日本崛起因为明治维新;二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美国的经济援助和利用了有利的 外部环境。日本这两个时期的崛起都得益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展教育。故选 B 项。 【答案】 B 针对强化训练1.漫画具有针砭时弊的社会批判功能,富含历史文化价值。下列漫画反映的是 (A)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铁幕演说”的发表D.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2.(长春中考)观察下图,对其中“善意”的实质理解正确的是 (A) ①控制西欧国家 ②体现无私奉献 ③提升欧元地位 ④遏制苏联力量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小强对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别感兴趣,收集到以下三幅图片,他感兴趣的是 (B)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美苏冷战 C.全球规模的战争 D.美国的崛起 4.下面年代标尺主题为“20 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其中完整反映两极格局形成与演变的选项是(C) 5.20 世纪 50 年代初,西欧各国的工业生产大体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二战前的水平。下列不属于西欧各国经 济恢复和发展主要原因的是 (C) A.利用美国的援助 B.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C.形成欧洲共同体 D.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6.“20 世纪 90 年代,微软、IBM、英特尔等世界最大的信息产业公司都在美国……美国信息产业的产品 几乎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上述现象体现了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D) ①军事化 ②多极化 ③信息化 ④全球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福利国家”是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生活,通过税收政策重新分配国民收入的一种福利政策,它把 国家对部分人的社会责任变成全体人民的权利,把消极的援助变成积极的预防。这一政策 (D) A.解决了贫富分化的问题 B.损害了经济增长的活力 C.保证了国民的体面生活 D.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8.下图为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玉米种植,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反映了当时苏联(C) A.调整农业政策以保证重工业生产 B.努力增加粮食产量并与美国竞争 C.试图突破苏联模式的弊端 D.发展高效农业以扩大对外贸易量 9.戈尔巴乔夫说:“多一些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生活中多一些民主、公开性和集体主义……多一些公民对 全国事务及其对国际事务的良好影响的关切;换言之,就是多一些社会主义本质所包含的内容……”在这 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 (B) A.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C.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10.下图反映的主题是 (D)A.亚非拉国家友好合作 B.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非洲独立运动的发展 D.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空前发展,20 世纪 50 年代工业生产平均增长率为 4%,20 世纪 60 年代为 5%。1970 年与 1950 年相比,美国工业生产增加了 1.24 倍。究其原因,首先是世界第三次科学技 术革命深刻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大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第二,二战期间的资本积累;第三,政府发 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调节经济和实行一些社会经济改良…… 材料二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昔日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 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 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对严重衰落的欧洲,欧洲政治家们发出了新的欧洲统 一的呼声。 材料三 1958—1972 年期间,欧洲共同体六国的出口额从 227 亿美元增长到 1412 亿美元,增加了 5.2 倍, 而美国只增加了 1.7 倍。共同体国家间的相互贸易更为迅速,从 1958 年到 1972 年的 15 年间,增长了 9.7 倍……1959—1969 年期间,共同体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5.5%,高于美国的 4.3%。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所呈现的特点及其发展的原因。 特点:美国经济空前发展。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二战的资本积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欧洲政治家们表达了什么愿望。结合材料分析形成这种愿望的原因。 愿望:欧洲联合(欧洲统一)。原因:二战后欧洲国家衰落;美国、苏联的威胁。 (3)根据材料三指出 20 世纪 50—70 年代欧洲共同体六国经济发展相对于美国呈现什么特点。并概括指 出该特点形成的原因。 特点: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原因:加强了联合(或加强了合作)。 (4)20 世纪 50—70 年代美欧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重视科技创新、加强区域合作、因势改革等。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