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皖江联盟2020届高三历史12月联考试题(Word版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安徽皖江联盟2020届高三历史12月联考试题(Word版有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安徽省皖江联盟 2020 届高三 12 月份联考试题 历史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 I 卷第 1 至第 4 页,第 II 卷第 4 至第 6 页。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 2.答第 I 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 II 卷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 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 I 卷(选择题共 48 分) 本卷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 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料记载,商代后期的王位传承以“父死子继”为主,出现嫡长子继承的倾向,如纣是帝 乙嫡子,启是庶子,尽管启年长,帝乙还是立纣为法定继承人,由此可知,商代后期 A.皇权专制得到了加强 B.血缘纽带关系弱化 C.王位继承具有随意性 D.宗法制度渐趋形成 2.以下两幅汉代画像砖的主题分别是“舂米”“庖厨”。这两幅画像砖 A.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生活 B.体现了建筑材料艺术化趋势 C.不符合汉代的历史事实 D.表明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3.宋仁宗时,以“宰相自用台官,则宰相过失无敢言者矣”为理由,收回了宰相对台谏官的举 荐权,使谏官的监管对象扩大到包括宰相在内的公卿百官。宋仁宗此举 A.使监察权得以超越行政权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有利于监察机构行使职权 D.提高了行政效率4.明清时期,松江府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了早期的“工业化”,使农业经济与农家经营发生了革 命性变革,棉花种植超过了传统的稻米种植,甚至达到了“棉九稻一”,乃至专种棉花不种稻 米的程度。这一现象 A.助推了当地经济结构的变化 B.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C.促进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D.是劳动力市场化的直接体现 5.有学者认为:开放厦门等更多的通商口岸、废除行商制度、改革关税税制和税率、在中国沿 海占领岛屿、在华实施治外法权、废止对外人一系列管理措施等,不仅是英人通过不平等条 约取得的权益,更是 1830 年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该观点意在说明 A.中国的顽强抵抗延缓了列强侵略步伐 B.鸦片战争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C.资本输出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本动力 D.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其历史必然性 6.1852 年当太平军围攻长沙时,失意举人左宗棠前往谒见太平天国领导人,进献攻守建国之 策,但未受重视;容闳(中国第一个留美人士)曾向太平天国领导人提出过组织良好军队、设立 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建议或良策,但都未受重视。这说明当时太平 天国领导人 A.重视革命的农民阶级本性 B.对进步思想持排斥态度 C.不能接受先进理论的指导 D.严防清政府的文化围攻 7.据统计,19 世纪前期中国茶叶出口占中国贸易总出口量的一半以上,但到了 19 世纪后期, 茶叶出口却出现萎缩甚至滞销的情况。这是因为 A.茶叶生产日趋萎缩 B.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列强放缓了对华经济侵略步伐 8.右边为 1894 年《申报》广告中宜传的“新开鸟利文”金银链表图片。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A.民众普遍受农耕文明影响 B.社会生活受到工业文明冲击 C.民众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 D.购买洋货的现象较为流行 9.下图反映了 1932 年~1934 年间我国棉花总产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可推知,这一状况A.促使自然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的结果 C.抵制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D.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10.1927 年 11 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一切地主的土地无代价的没收,一切 私有土地完全归组织成苏维埃国家的劳动平民所公有;1930 年 10 月中共湘鄂西特委规定:中 农土地不动,对富农只没收“所余出佃的土地”。这说明当时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群众基础得到扩大 B.“工农武装割据”成为全党共识 C.中共在探索符合革命实际的土地政策 D.“革命统一战线”逐渐得到巩固 11.全国抗战爆发后,华北抗日根据地在实施“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同时,在财 政政策上实施了“统一累进税”,即将各种税种合并征收且减少征收次数,整齐而不乱。据此 可知,“统一累进税”的征收 A.推动了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 B.有利于为抗战胜利提供物质支撑 C.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D.为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准备了条件 12.新中国《共同纲领》的制定曾三次起草和命名,第一次是在 1948 年 10 月提出,叫《中国 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案)》。1949 年 8 月,中共提出第二次草案初稿,题目为《新民主主义的 共同纲领》。第三次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这反映出 A.新中国政党制度趋于成熟 B.中国革命性质已发生变化 C.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 D.人民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 13.1962 年 1 月,中共中央通过了“三自一包”的经济建设方针。“三自”即允许农民耕种自 留地,自办私人小作坊,在自由市场上出售产品;“一包”即农民承包政府规定的农业生产 指标,要求保证完成。中央通过这一经济建设方针,旨在 A.改变人民公社体制 B.促成经济体制改革 C.全面纠正右倾错误 D.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14.下表为 1978 年至 1990 年中国城市化发展情况。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已经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计划经济体制优势明显 C.城乡二元结构基本消失 D.改革开放助推经济发展 15.下图为 1960~2013 年《人民日报》有关“对外援助”报道的平均版次数统计。据此可推知, 中国的“对外援助” A.与国内形势的变化相关 B.凸显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数量以及规模持续走低 D.彰显了独立自主和不结盟外交政策 16.在古代罗马,担任法官的官员一般都不是专业的法学家,不熟悉法律,而早期的罗马法又 简略晦涩,私人法学家的意见便在案件的裁决中备受重视,不仅被采用,甚至还编入法典成 为法律。这反映出古代罗马 A.立法过程主观随意性强 B.法律体系日趋完备 C.法律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D.司法范围不断拓展 17.美国总统的角色具有多元性,既有宪法明文规定的国家元首、总司令等,也有宪法未予列 举,而是从国会立法中延伸出的角色以及依据往届总统先例而定的角色,包括政党领袖、舆 论领袖以及国家经济的管理者等,这些所承担的职责常常是彼此关联、相互交融的。据此可 知,美国总统的“角色”变化 A.背离了联邦宪法的基本精神 B.破坏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体现了行政权力的扩张趋势 D.有效制约了国会与最高法院 18.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一流强国,但它们的地位随后却被荷兰取代,17 世纪被称为“荷兰世纪”,但荷兰的地位后来被英国取代,这说明 A.经济体制是衡量国家是否先进的基本依据 B.军事实力是国家国际地位的根本 C.英国的经济代表了世界经济整体发展趋势 D.国家的综合实力决定其国际地位 19.巴黎公社曾发表公告,宣布“选民无财产限制”,选举中央委员时实行“每二万居民或余数 超过一万者,得推选委员一名”,使各区人口数与代表名额比例合理,并且还规定了从地方到中央参与管理的程序。巴黎公社此举 A.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 B.完善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 C.运用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 D.践行了无产阶级民主原则 20.从 1850~1911 年,世界上有影响的报纸相继创刊,如英国的《泰晤士报》、日本的《读卖 新闻》等,1883 年创刊的美国《妇女家庭杂志》在 1900 年发行量即达 100 万份之众。这可以 说明 A.大众传媒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B.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平等的实现 C.经济体制变革推动消费观念革新 D.工业革命助推社会生活方式更新 21.1925 年 5 月 24 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关于交换》中规定:居民完成实物税以后 剩余的农产品可以自由交换、买卖。交换和买卖法也适用于手工业和小工业制品。但这种交 换主要由政府组织或监督,最初只限于“地方流转”。这些举措 A.旨在利用计划向社会主义过渡 B.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平稳过渡 C.打击了农民和小生产者积极性 D.保障工业化对农产品的需求 22.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有一段关于赤字的名言:“每月两亿美元赤字,将再把美国推向萧条 深渊;3 亿美元赤字将使萧条维持在现有水平;4 亿美元赤字将带来复兴”。据此可知,该经 济学家意在强调,美国应 A.发挥重商主义的优势 B.展拓对外贸易空间 C.扩大干预经济的力度 D.严控货币发行总量 23.某学者指出,古巴导弹危机之所以最终能够和平解决,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美苏领导人秘 密达成了所谓“导弹交易”,即双方同意撤走各自部署在土耳其和古巴的导弹,并不是美国军 事优势促使苏联做出让步。由此可见,当时 A.苏联政府率先进行了妥协退让 B.美国政府采取了强硬立场 C.美苏处于势均力敌的战略态势 D.美苏双方均可以威胁对方 24.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15 年欧盟有 510 万人出生,520 万人死亡,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人口 负增长;但同期欧盟总人口却从 5.08 亿上升到 5.1 亿,移民人口抵消了本地人口的萎缩。该 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B.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不平衡 C.市场经济在各国实行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第 II 卷(非选择题 共 52 分) 考生注意事项:请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中国的县制,“渊源于周、雏形于春秋、确立于秦”。两千多年来,世事沧桑,王朝更迭, 治乱循环,地方制度屡经变化,而县制基本保持稳定,历行而不废,长期担负着基层政权的 职能。从秦汉到明清,在历史的长河中,县级政府的权力呈逐渐被削弱的趋势,并且非个性 化色彩越来越浓厚。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指出了当时县制存在的三点弊端:州县官员缺 乏充分的施政权力,官员行政效能低下;吏胥把持州县行政,“官治”变为“吏治”;乡村社 会散弱,缺乏健康的社会机体。 ——摘编自武君婷《中国县制的历史演进及社会功能》 材料二 20 世纪初,清政府开始时州县行政进行整体性改造,基本思路一是“官治”,即国家派官 设治,包括扩充和健全州县国家行政,建立乡镇一级国家政权,以将地方社会各种经济、社 会、文化事务的兴办和管理纳入国家行政的轨道;一是“自治”,即在国家行政之外,或在国 家行政的基本框架内另建一个相对独立的“以本地人、本地财办本地事”的行政系统。这些 蕴含着近代县制萌芽的措施拉开了中国县制近代化的帷幕。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县制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末县制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1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明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已成为家庭副业,家家户户从事纺纱,正德《松江府志》记有: “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在制造织 布的器具上,江南出现了专业化生产的作坊,布机以青浦黄渡徐氏最为有名,在专业化生产 的引领下,江南地区出售纺织工具的店铺也随之发展起来,……明清时期江南已成为全国的 棉纺织业中心,棉布除了满足当地人穿着外,大部分的棉布纷纷运往各地。据吴承明先生统 计:江南棉布产量明代约 1500-2000 万匹,到 1840 年增加到 4500 万匹,占当时棉布总量的 14.3%。 ——摘编自黄康健《明清江南棉纺织业技术的理论化》 材料二17 世纪末,英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印度以其精美的棉织品横扫了整 个世界市场,为了保护本国的纺织工业,英国政府一方面禁止在本国内销售印度棉布,另一 方面鼓励支持本国商人向印度学习,建立自己的棉纺织业与印染业。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棉 纺织业成为英国纺织业当中发展最迅速的一个部门。1785-1850 年英国棉织品产量从 4000 万 码骤增到 20 亿码,提高了大约 350 倍。 ——摘编自夏东《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业革命起点原因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8 世纪英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的原因。(4 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纺织业对中英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影响。(6 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下表为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部分中国政治人物的图片和相关信息。 时间 封面人物 文字说明 1924年 吴佩孚 (图一) 1924年9月8日,《时代周刊》封面的首个中国人出现了。他就是当时的军 阀吴佩孚。1924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看来美国人也很关心这场决定 中国命运的战争。 1942年 蒋介石 (图二) 先后四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图二是1942年6月蒋介石第三次上 《时代周刊》。封面上蒋介石意气风发,美国人中立的几年还是等来了日 本偷袭珍珠港而被迫参战,多了一个实力强大的盟友,蒋介石心里乐开了 花。 1950年 毛泽东 (图三) 图三封面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泽东。图片基调为红,蝗虫是美国对中国 人的蔑视。内文如此描述:“4年前他还蹲在荒凉的西北延安的窑润里。而 上周,他却住在北京的宫殿,……他的军队让世界上从强大的国家遭受到 了痛击。”1971年 周恩来 (图四) 先后六次登上《时代周刊》,图四是1971年11月8日的封面,左上角写着: 中国人来了。当时中美关系正处解冻期,中美都看到了和平友好的希望, 当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会谈。 1979年 邓小平 (图五) 先后四次登上《时代周刊》,图五是1979年1月1日的期刊,邓小平被《时 代周刊》评为本年度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据人民网·国际专题《看走上时代周刊的中国人》等 从上述图文材料中选择一个或两个以上人物及其所处的历史时期提出有关论题,并结合 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