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高二生物12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高二生物12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山西大学附中 2019~2020 学年高二第一学期 12 月模块诊断 生物试题 考查时间∶70 分钟 考查内容∶主要为必修三第四、五章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植物幼嫩叶片中色氨酸可转变为吲哚乙酸 B. 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 C. 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D. 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2.下列关于“探究促进葡萄插条生根的最适 NAA 浓度”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实验用葡萄插条不能带幼叶或幼芽,以免自身产生生长素影响实验结果 B. 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避免实验误差 C. 实验中不同浓度 NAA 溶液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要相同 D. 促进葡萄插条生根的最适 NAA 和 IAA 浓度相同 3.如图甲表示赤霉素的作用机理,图乙表示几种激素对茎段生长的影响。下列分析不合 理的是( ) A. 图甲中的 a 表示抑制,b 表示促进 B. 图乙说明生长素和赤霉素具有协同作用 C. 赤霉素缺乏的植物体仍然可以完成生长素的合成 D. 控制玉米茎秆高度的基因可能与赤霉素的合成代谢有关 4.下列生产措施与预期结果一致的是( ) A. 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促进种子萌发 B. 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成熟的果实——获得无子果实 C. 用一定浓度的 2,4—D 溶液——除去双子叶作物田间的单子叶植物杂草 D. 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加快叶片的黄化速度 5.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査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 100 个鼠笼, 捕获 68 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 100 个鼠笼,捕获 54 只 鼠,其中标记的鼠有 12 只。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这种调査方法称为标志重捕法 B. 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360 只,必须积极防治 C. 由于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可能小于调查结果 D. 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6.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B. 研究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 K/2 左右可获得最大的增长速率 C. 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 D.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 7.如图表示不同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曲线是该种群在理想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没有 K 值 ②乙曲线中的 K 值是该种群的最大数量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其他因素,在 K 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该种群是某经济鱼,在 e 点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⑤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 d 点之后 ⑥K 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A. ①② B. ①⑥ C. ①③ D. ③⑥ 8.如图曲线表示在南海某岛上迁入一些农户,那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若干年后,岛 上人口增长的情况。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 A. 该岛在 m 年内,人口增长类似“J”型曲线 B. 由 O 点降至 P 点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淡水资源 C. 当人口数量接近 n 线时,环境阻力越来越大,n 线是该环境允许的最大值 D. 由 P 点升到 Q 点并稳定在 n 线上,说明该岛上群落处于相对稳定阶段 9.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的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 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 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 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D. 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10.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 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 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等 11.如图是某种昆虫受双因子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除图中所示的环境因素(温度和湿度)外,还应该有种群内部因素 在B. 据图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可知环境温度越高,该昆虫生活所需要的最适相对湿度越大 C. 由图可知影响该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最适温度可能在 32.5℃左右 D. 该昆虫在湿度为 90%和温度为 32.5℃的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变化按指数方式增长 12.为研究稻螟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某地区将鸭子引入农田捕食稻螟虫,结果仅需 2000 只鸭就能对 4000 亩地里的稻螟虫进行有效控制。据此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 甲、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决定该地区稻螟虫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B.甲图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稻螟虫间存在捕食关系 C.乙图 AB 段,稻螟虫初始数量为 N0,且每天增加 3%,t 天后种群数量为 N0×0.03t D.通过鸭子捕食稻螟虫属于生物防治方法,可以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13.某山区坡地因树木过度砍伐而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为了治理环境,人们采取了 封山育林的措施。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 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下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所用的调查数据主要是采用样方法得到的 B.在 a 年内,物种①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物种③比物种①、②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D.若气候适宜,群落在 c 点后,灌木将持续占主导地位 14.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阶 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这属于初生演替,与火灾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所发生的演替一样 B.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主要原因是其较为高大,能够获得更多的阳光 C.物种多样性增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森林阶段达到最大 D.首先定居在裸岩上的植物为地衣而不是苔藓或草本植物,因为地衣在竞争阳光、空 气中处于优势地位 15.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取样器取样法是最常用的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 行调查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16.某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 A 和浮游植物 B。鳙鱼生活在中 层,以浮游动物 A 和浮游植物 B 为食;浮游动物 A 以水表层浮游植物 B 为食。下列相 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鳙鱼的食物来源不同,鳙鱼所处的营养级不变 B.鳙鱼和浮游植物 B 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 C.捕捞小型野杂食鱼和适当的施肥,可以提高鳙鱼的产量D.该池塘中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这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17.如图表示 3 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 a 和图 b 中 3 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 同。下面是对图 a 中 3 个物种与图 b 中 3 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图 a 中 3 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 b 中 3 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 a 中物种 2 有被排除的危险,图 b 中物种 2 也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 18.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三种小鱼,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在四个条 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甲、乙、丙三种小鱼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 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小鱼的存活率如图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影响三种小鱼的竞争结果 B.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C.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D.无捕食者时三种小鱼之间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19.热带雨林中常见“绞杀”现象,即某些大型藤本缠绕在高大乔木之上,依靠乔木的支 撑爬到雨林高层接受光照,最终将乔木缠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藤本植物借助乔木争夺更多的光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大型藤本植物属于生产者,和高大乔木的关系是共生 C.农田里菟丝子也缠绕在大豆等其它植物上,种间关系是寄生 D.乔木被大型藤本绞杀后及时分解,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物质循环 20.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座山的山顶生草甸、山腰长松林、山脚种作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C.不同种类的淡水鱼占据不同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这与各种淡水鱼的食性有关 D.闽江的浅水区和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 21.下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有机污水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 B.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在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绿藻属于生产者,真菌属于分解者D.真菌和浮游动物都是异养型生物,都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2.如图表示某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的组分 1、2、3 即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如果组分 1 是生产者,那么组分 1 代表的一定是真核生物 C.能量只能通过组分 2 输出该生态系统 D.在该生态系统中,组分 1、2、3 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23.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 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 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多,沼蟹数量亦增多 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 24.如图表示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型植物:Z B.该食物网由 5 条食物链构成 C.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 4 个营养级 D.水螅和水蚤只有捕食关系 25. 在一片草原上,假如一年中,至少有 70000 只昆虫生活才可养活一只食虫鸟,而食 虫鸟若按 10%的能量传递率将能量传给鹰,则理论上每年大约需要 3000 只食虫鸟才能 维持一只鹰的生存,那么如果鹰只靠捕食食虫鸟来生活,则每年至少需要( )只昆虫才 能保证一只鹰的生存? A. 2.1×108 B. 2.8×108 C. 1.05×108 D.3.5×108 26.下列表示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 生物,其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有关叙述正确 的是( ) A. 图中粪便量属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 B. 呼吸作用以热量形式散失的能量占同化量的比例较小 C. 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占摄入量的 10%~20% D. 从图示可知,能量在营养级之间不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 27.对一个受到轻度农药污染的湖泊进行调查,测得该湖泊内具有食物链关系的甲、乙、 的丙、丁 4 个生物种群所同化的总能量如下表: 生物种群 甲 乙 丙 丁 能量(kJ) 1.3×108 2.8×109 2.9×107 9.1×107 根据上表的信息,判断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 A.从 4 个种群的营养关系上,它们之间只能形成一条食物链 B.除甲种群外,其他 3 个种群的同化作用方式都属于异养型 C.按照生物的富集原理,丁种群体内的农药残留量是最多的 D.因捕食引起的竞争关系,可能涉及乙、甲、丁三个种群 28.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 E 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 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 D 增多,F 减少 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 D、E、F、B D.在 A→C 过程中碳主要以 CO2 的形式进行循环,在 F→B 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 式进行流动 29.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 103 kJ/(m2·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 A 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5.625% 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 9.6×104 kJ/(m2·y) D.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30.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31.(9 分)右图是草原上某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动态曲 线,其中 r 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 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 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 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请回 答下列问题: (1)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________,若标记物容易 脱落,则种群密度的估算值会 ____(填“偏大”或“偏小”或“不 变”)。一般情况下,田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且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 1.47%,其属于_____(填“r 对策”或“K 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 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呈“S”型曲线变化。 (2)K 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_____(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 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 ________。 (3)布氏田鼠是新迁入该草原的小型啮齿类动物,若有 M 只布氏田鼠进入该草原后快 速繁殖,呈倍数增长,每月增长率为 X,理论上 t 月后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公式为 _______。但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__________。 (4)某同学为了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时,在显 微镜下一个中方格菌体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若五个中格酵母菌平均数均为下图所示, 则估算 10ml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________________。 32. (9 分)如图 A、B、C 分别代表的是在-200m~ 3800m 的海拔高度内,高山 A、森林 B、海洋 C 三 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根据所学知 识回答有关问题: (1)海洋 C 中藻类的分布出现明显 现象,这 属于群落的 结构,主要影响因素是 。 森林 B 中影响动物分层现象的因素是 。 (2)森林 B 中的植被分布 (有/无)水平结构,水平结构一般呈______分布。 (3)从废弃的池塘开始的演替属于 演替。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 阶段,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时间长,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12 分)如图 1 是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图 2 是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 3 为一 个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若图 1 食物网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 3:1,丙摄食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 则戊每增加 10 kg 生物量,按 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需要消耗生产者_________kg。 (2)在图 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A 属于____________;E 属于_________;F 属于____________。 (3)在图 3 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若海豹的数量减少, 短时间内磷虾的数量如何变化?____________ (4)碳是以__________的形式在 A 和 E 之间传递的,是以___________的形式在 A 和 F 之间传递的。 (5)根据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在开发和利用该生态系统以前,需要对其营养结构及 其功能即能量流动和__________等进行研究,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损害。 (6)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7)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10 分)图 1 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图解,图 2 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 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 3 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某些生物的二氧化碳释放量相对量 的曲线图(温度条件稳定),请据图回答: (1)图 l 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图 2 中的乙相当于图 1 中的____(填)。图 1 中的 (填字母)组成生物群落。 (2)图 2 中所具有的食物链是 ,种群丙在 a、b、c、d 四个时期中增长最快 的是 期。 (3)图 3 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a 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属于___________,它们的 同化作用类型是 ;c 曲线代表某类微生物,且能将 NH3 转变为 NO3-,则该类微生物 可通过_______作用利用 CO2。 (4)某研究小组还开展了某湖泊中环境问题的研究,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 5 种不 同的生物 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湖泊 研究所的专家对这 5 种生物体内 2 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如下表所示。 分析回答:表中河蚌(B)和水蚤(E)的关系是 。若 C 中的能量不变,将 B 的食物 比例由 C:E=1:1 调整为 2:1,能量传递效率按 10%计算,该生态系统传递给 B 的能量 是原来的 倍。山西大学附中 2019~2020 学年高二第一学期 12 月模块诊断 生物试题评分细则 考查时间∶70 分钟 考查内容∶主要为必修三第四、五章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C A A B B C B C A D C D B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C C B A C D B C C A D C C C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31.(9 分,除特殊标注外,每空 1 分) (1)标志重捕法 偏大 r 对策 (2)S 环境容纳量(或 K 值) (3)M·(X+1)t 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 亡率增高,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增长变缓(2 分) (4)6×107 个 32. (9 分,除特殊标注外,每空 1 分) (1)分层 垂直 阳光 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2)有 镶嵌 (3)次生 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 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2 分) 33. (12 分,除特殊标注外,每空 1 分) (1) 2125 (2)消费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解者(3)须鲸、大鱼、海豹、企 鹅(写全得 1 分) 增加 (4)CO2 有机物 (5)物质循环 (6)输入 传递 转化 散 失 (7)每一营养级都会有呼吸消耗的能量和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2 分) 34. (10 分,每空 1 分) (1)A B ABDE (2)植物→乙→丙→甲 d (3)消费者和分解者  异养型 化能合成 (4)捕食和竞争 1.375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