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2019-2020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模拟(三)试卷(Word版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四川省凉山州2019-2020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模拟(三)试卷(Word版带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政治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共 48.0 分) 1. 《回家吃饭》栏目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最新推出的一档生活服务类节目。厨房里的美 食哲学,描摹出我们的民族性格,熏染着我们的文化品位,无论怎样的烹调和饮食,只 要我们细细咀嚼,总能体味其中中华文化与人生的况味。这主要表明(  ) 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 ③文化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④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享用文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烹调和美食能体味其中中华文化与人生的况味,这主要表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 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也表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故①④当选; ②③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 ①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 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 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 载体体现出来的。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 题肢中和材料无关的。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2. 陕西省地方戏“华阴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却因表 现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面临传承危机。2016 年,华阴老腔演出团队与摇滚歌手与 合作,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联袂演唱 《华阴老腔一声喊》,引起巨大反响。“华阴老腔”焕发新的生机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华阴老腔’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却因表现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华 阴老腔演出团队与摇滚歌手与合作,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正体现了对待 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因此: 选项①②表述正确,与题意相符,应选; 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因此选项③观点错误,不选; 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但不是传承的前提。因此选项④观点 错误,不选; 故选:A。 本题是文字材料型组合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的继 承与发展,具体如下: ①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后果。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即文化传承。 对待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的题目要注意选项中的表述,切记批判继承;针对组合选择题排除 法最佳。 3.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 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 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完成 8-9 题。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是因为(  ) ①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②中华餐饮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③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魅力 ④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表明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故①当选; ②错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排除; ③符合题意,《舌尖上的中国》通过艺术的形式,传承了中华各民族、各地区传统的美食文 化,电视属于大众传媒,表明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魅力,故③当选; ④说法错误,中华文化的内涵是一定的,现代传媒并不能丰富和发展,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大众传媒.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极其富有人文情怀. 现代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大众传媒,即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面向大众传播信息 的媒介.大众传媒的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 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材料新颖,考查方法灵活.正确解题要求考生能够从生活出 发,准确理解各个选项本身的意思. 4. 微信营销是伴随着微信的火热而兴起的一种网络营销方式,越来越多的商家以及个人选 择在微信端进行营销。材料表明(  ) ①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③网络文化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④文化创新能够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A 【解析】①说法错误,新型媒体属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排除; ②说法正确,商家选择微信进行营销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故入选; ③说法错误,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④说法正确,商家选择微信进行营销是文化创新的作用的体现,故入选; 故选:A 题目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创新的意义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心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决定反作用)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 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积极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 人和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人和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可以培养各种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 (3)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人们参与文化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国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2、文化创新的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题目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 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 进行选择即可 5. 英雄之所以能携带着永不褪色的风采与情怀,在于他们身上有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从未 间断的浩然正气--为了国家统一、人民幸福,不惜舍身成仁、捐躯赴义。这一浩然正气 (  ) ①彰显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性 ②是鞭策中华儿女风雨同舟的精神支柱 ③蕴含着中华各族人民的价值追求 ④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不符合题意,观点正确但材料求提及中华文化的特性; ②符合题意,英雄身上有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从未间断的浩然正气,其中体现的就是国主义 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鞭策中华儿女风雨 同舟的精神支柱; ③符合题意,这种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蕴含着中华各族人民 的价值追求; ④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千百年来从未间断的浩然正气,与时代精神无关. 故本题选 C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1)内涵: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重要性: ①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②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④是中华民族之魂. 本题考查了文化生活中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 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 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与题意无关的选项. 6.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热潮,一浪接一浪。近年来,华韵尚德在德国购买电视时段播出 中国节目、凤凰传媒创中国出版业最大跨国并购案……多家民营文化企业把生意做到海 外,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外传播了鲜活、真实的中国文化。这表明(  ) ①文化以物质为载体,中华文化的内涵得到丰富 ②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是助推中华文化发展的动力 ③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能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助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文化以物质为载体,中华文化的内涵得到丰富; ②不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强调文化发展; ③④符合题意,多家民营文化企业把生意做到海外,在提高经济效益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 交融,能够通过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对外传播了鲜活、真实的 中国文化则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交流的意义和途径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 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 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交流的意义和途径 ①意义:中华文化对外辐射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同时,外域文 化的传入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②途径: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题目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 学生需要正确把握题干的主旨,围绕主旨选择选项,不符合题意的均可以排除。7.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 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历史感,指向的都是文化的自信,是中国 人共同拥有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自信,应该(  ) 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②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繁荣世界文化 ③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先进文化 ④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说法错误,应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需要树立高 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不合题意,文化自信强调的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繁荣 世界文化”与文化自信无关; ③④符合题意,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 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因此增强文化自信,应 该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先进文化,要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绞文化,推动文化 创新。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1)含义: ①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 责任的主动担当。 ②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 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表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 实践、推动工作。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 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8. 丁酉年新春,《中国诗词大会》热播,该节目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带动全民重温诗词,分享诗词 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这表明(  ) ①中华诗词大会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和感召力 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的强大功能,是当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中华诗词沁润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彰显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④中华诗词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中华文化对外影响力和感召力; ②符合题意,“《中国诗词大会》热播,该节目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表明大众 传媒具有文化传递的强大功能,是当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符合题意,“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表明中华诗词沁润于中华民族 的文化基因,彰显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④表述错误,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的是爱国主义。 故选:C。 本题考查:现代文化传播手段;中华文化 1、现代文化传播手段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 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如古代中华文化中的文 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具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特点。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 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9. 2017 年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意想不到地在中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一度登上微 博热搜,很多人在豆瓣上给电影写长评,一些人在网上讨论影片中父亲对女儿深切的爱, 有些人被片中父女的励志精神感动,开始讲述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故事。这部电影在中国 受到欢迎说明 ①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文化作品更易引发人们的好奇与关注 ②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 ③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 中华民族和印度民族的文化会逐步走向趋同 ④大众传媒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特点、文化生活的多样性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 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审题。2017 年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意想不到地在中国受到了 热烈的欢迎,很多人在豆瓣上给电影写长评,一些人在网上讨论影片中父亲对女儿深切的爱, 有些人被片中父女的励志精神感动,开始讲述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故事。这部电影在中国受到 欢迎说明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大众传媒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 活,故②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共性,未涉及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文化作品更易 引发人们的好奇与关注,故①不符合题意;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 也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和 个性,中华民族和印度民族的文化不会逐步走向趋同,故③错误。故选 B。10.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来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歌曲«六尺卷»为安徽桐城引 来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游客现场感受“让人三尺又何妨”的谦、和、忍、让气氛。这启 示我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  ) ①采取群众喜闻乐观的表现形式 ②使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③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④让传统建筑成为道德教育的物质载体。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歌曲«六尺卷»为安徽桐城引来了全国各地的游客,说明加强思想道德 建设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观的表现形式; ②说法错误,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它成为; ③符合题意,游客现场感受“让人三尺又何妨”的谦、和、忍、让气氛,体现了文化对人的 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④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传统建筑. 故本题选 B.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1)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 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 德,弘扬时代新风. 2、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接受健康向 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 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 题肢中和材料无关以及本身说法错误的,剩下的就是正确的选项了.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 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11. 2017 年 1 月 18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演讲提出了共同构建人 民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他指出“和美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 基本特征,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这 意味着 ①坚持求同存异、相互借鉴,建设开放包容世界 ②要坚持包容性,增强对各种文明的认同和理解 ③文化交流互鉴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 ④各种文明都是人类精神瑰宝,应平等和睦相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把握题 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和美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文明 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这意味着各种文明都是 人类精神瑰宝,应平等和睦相处,要坚持求同存异、相互借鉴,建设开放包容世界,故①④ 符合题意;②中“增强对各种文明的认同和理解”说法错误,故排除②;材料未体现文化交 流互鉴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故③不符合题意。故选 B。 12. 有人不赞成现代汉语词典中加入英语词汇。其实,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增 强,汉语的在国际上影响力也进一步增强,英语词汇中加入汉语词汇已是事实,suan pan (算盘)是最早来自汉语的英语词语之一,还有 tofu(豆腐),Fengshui(风水)等, 后来 Dama(大妈),Gelivable(给力),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等词汇也加 入了英语词典。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启示有() ①经济发展是文化影响力增强的基础 ②不同的文化在传播和交流中逐步融合趋同 ③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④对外来文化我们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熔铸百家的气度。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略 1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中华民族“雄关漫道真如 铁”的昨天,铸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 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 ①民族精神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③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 ④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A. ②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①表述错误,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符合题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因为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 族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③表述错误,经济和科技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 ④符合题意,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民族综 合素质. 故选 A 本题考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原因: ①(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 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 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必要性):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4. 天津爆炸事故发生后,所有人都在逃离爆炸现场,有这么一群人,灾难来临时,永远逆 行--可敬的消防战士!可敬的医护工作者!他们留给我们的不光是最帅的逆行,最美的 背影,更是深深的感动。他们用实际行动(  ) ①提升了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②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④弘扬了主旋律,给人以力量和鼓舞。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他们用实际行动是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的体现,故①排除. 他们用实际行动体现了爱国、敬业,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②正确.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 息.他们用实际行动没有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故③排除. 他们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他们弘扬了主旋律,给人以力 量和鼓舞,故④正确. 故选 D.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体现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其随着时 代的发展而不断增加新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 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 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现象的分析判断,然后结合课本基础知识解答本题.题目难度适 中.解题的关键在于对课本知识的准确界定,在解题过程中也可运用排除法等解题技巧. 15. 10 月 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嘉兴, 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 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 的跨世纪航程。习近平曾经把“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 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今天我们弘扬“红船 精神”的时代价值在于(  ) ①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为民族振兴提供动力和源泉 ②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时代内涵 ③为党领导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现实路径 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错误,社会实践是民族振兴的动力和源泉。 ②正确,我们弘扬“红船精神”可以为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时代内涵。 ③错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现实路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④正确,“红船精神”是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我们弘扬“红船精神”可以为为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 故选:D。 本题考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增加丰富和发展。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 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 聚和动员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可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 和发展强基固本。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 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 进行选择即可。 16.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以钱学森、钱三强、 钱伟长为代表的钱氏家族人才辈出,他们表现出的浓浓的爱国情怀与他们家庭传统教育 有很大的关系。这说明(  ) ①教育对人的成长成才起决定性作用 ②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③民族精神根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 ④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相互促进。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不起“决定性” 作用; ②说法错误,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 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 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③符合题意,“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这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怀,说明中华民 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根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 ④符合题意,“他们表现出的浓浓的爱国情怀与他们家庭传统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说明良 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相互促进. 故本题选 C.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 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 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2、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相互促进 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 养.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方法的前提是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难度不大. 17. 电视剧版《红高粱》塑造出一群争取“人的解放”、个性鲜明的人物,也蕴含了高密县 的高粱清结和酒文化。作者认为“结局九儿(女主人公)为保护抗日义勇军撤离,点燃 酒坛与日本兵同归于尽的爆炸场面虽不科学,但符合艺术和审美。”该剧走红的原因是 (  ) ①挖掘文化潜力,繁荣文化市场 ②渲染独立精神,彰显爱国情怀 ③关注自由人性,符合观众心理 ④依托大众传媒,侧重艺术要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表述错误,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应该挖掘优秀文化潜力; ②符合题意,为保护抗日义勇军撤离,点燃酒坛与日本兵同归于尽,说明该剧弘扬爱国主义 精神; ③符合题意,电视剧版《红高粱》塑造出一群争取“人的解放”、个性鲜明的人物,说明该 剧关注自由人性; ④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该剧和大众传媒的关系. 故选 C. 本题考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大众文化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立业根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 神. 2、发展大众文化 (1)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我国 人民的热切愿望.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为了满足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2)含义:大众文化是指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的社会主义文化.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 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18. 2019 年央视春晚延续了近三年设立分会场的传统,再次设立了江西井冈山、广东深圳、 吉林长春三个分会场,不论是北京主会场还是分会场,整个晚会突出中国元素、民族符 号、地域文化,歌曲、舞蹈、戏曲、杂技、相声、小品、魔术等节目精彩纷呈,营造了 一个喜庆祥和的新春氛围,为观众献上了一道丰盛的年夜大餐。这说明 ①着眼于人民大众的需要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物质载体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韵味 ③春晚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答案】D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文化的特点和中华文化的特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准确 理解题意。 【解答】 2019 年央视春晚延续了近三年设立分会场的传统,再次设立了江西井冈山、广东深圳、吉 林长春三个分会场,不论是北京主会场还是分会场,整个晚会突出中国元素、民族符号、地 域文化,歌曲、舞蹈、戏曲、杂技、相声、小品、魔术等节目精彩纷呈,营造了一个喜庆祥 和的新春氛围,为观众献上了一道丰盛的年夜大餐。这说明物质载体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 韵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各具特色,故②④正确;对传统文化批判性 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故不选①;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 表达,故不选③。 故选 D。 19. 评弹艺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第 20 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众多艺术家用“弦 上非遗”评弹,加上新鲜的编曲,演绎《满江红•写怀》《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 作。用评弹演绎古诗词 ①彰显了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②能激发中华民族的文化情感 ③实现了传统文化内容的创新 ④是维护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知识,此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和理解,解答此题要注意审 清题意。 【解答】 用评弹演绎古诗词彰显了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能激发中华民族的文化情感,故①②正确; 用评弹演绎古诗词没有实现传统文化内容的创新,故不选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 展的精神纽带,故④错误。 故选 A。 20. 回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发展,这不仅仅在于我国拥有“中国道路”,也在于拥有 “中国精神”。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这个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安的魄力。 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  ) ①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③可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随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发展。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② 【答案】A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 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材料中“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这个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安的魄力”, 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推动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②错误,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入选; ④不符合题意主旨,故不能入选。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社会作用 (1)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 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可综合运用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 选项)和排异法(即排除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的选项),即可得出答 案,难度中等。 21. 大年初三,央视 2017 年戏曲春节晚会播出“戏曲广播体操”,迅即走红网络。一些学 校已计划由它取代学生们的课间操,“戏曲体操”可谓既锻炼了身体,又普及了戏曲知 识,受到热捧。这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是(  ) ①积极倡导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 ②在博采众长中推出融汇多种特质的新文化 ③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应善于弘扬时代新风 ④实现民族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至关重要。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戏曲体操”可谓既锻炼了身体,又普及了戏曲知识,受 到热捧,启示我们要积极倡导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实现民族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 至关重要; ②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③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弘扬时代新风的内容. 故选 B 本题考查:发展大众文化;文化传承与创新 1、发展大众文化 (1)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我国 人民的热切愿望.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为了满足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2)含义:大众文化是指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的社会主义文化. (3)要求: ①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 ②提供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③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2、文化继承与创新 (1)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 新的根基. (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 努力之中.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 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22. 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保留了 2004 年版本守则中仍具时代价值,体现中 华传统美德,应长期坚持的内容,如热爱祖国、诚实守信等;同时也增加了新时期学生 成长中社会、学校、家庭高度关注的内容,如养成阅读习惯、文明上网等。这一修订有 利于(  ) ①全面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②引领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 尚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④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 设。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全面继承和弘扬; ②③符合题意,从《中小学生守则》的修订内容来看,这一修订有利于引领崇德向善,诚实 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④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推动社会主义质文明建设. 故选:B.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 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 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 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2)措施: ①要发挥思想道德模范的作用,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 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②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 本的基础性工程. ③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④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 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 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23. 对于公益活动,马云曾经如是说:“无论我们做不做公益,世界都会发生变化。但你做 了,改变的是你自己。”你对此的理解是(  ) ①开展公益活动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 ②要在实践活动中改造主观世界③弘扬传统美德需要提高科学文化修养 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我做起。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②符合题意,材料中“但你做了,改变的是你自己”强调通过公益活动,能促进自身的提高, 这说明了要在实践活动中改造主观世界; ③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通过自身的行动,来提高自身,而该选项强调的是传统美德和科 学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可见,该选项与题干无关; 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自身在进行公益实践活动中,能够使自身修养得以提高,这说明 了我们要注重自身的实践,体现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我做起。 故选:C。 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 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也影响实践、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 (1)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 化修养。 (2)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 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 (3)青年学生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 大理想;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 题肢中和材料无关以及本身说法错误的,剩下的就是正确的选项了。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 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24.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到 2020 年,基本建成现代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更 加丰富,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利于(  ) ①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是消除城乡差别的关键步骤 ②开拓文化产业市场,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③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之成为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①说法错误,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我国的城乡差距只能缩小不能消除; ②符合题意,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利于拉动、开拓文化产业市场,促进文化产业 的繁荣发展; ③符合题意,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④的说法错误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不是新 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故本题选 B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培育“四有”公民. (2)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 ①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②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③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 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3)开展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正确解题的 关键:运用排除法去除①④两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6.0 分) 25. 2018 年 4 月 23 日是“世界读书日”,各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推广全民阅读。 材料一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九大提出要建 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阅读。阅读是一种力量, 是一个民族精神发育和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国家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1)运用“文化的特点”与“文化对社会作用”的知识,说明全民阅读的重要性。 【答案】(1)①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 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阅读是人们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方式,能提高整 个民族文化素养。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 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阅读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有利于推动民族的发展。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社 会发展。阅读有利于提高民族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 力支持。④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阅读是一个民族精神发育和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 也是一个国家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解析】(1)此题考查文化的特点和作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 本题的关键是审题。此题要求运用“文化的特点”与“文化对社会作用”的知识,说明全民 阅读的重要性,属于影响意义类主观题。其次分析材料,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并且把理论 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可以从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逐步培养出 来的;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 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是 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等角度回答即可。 (2)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考查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认真分析材料和 设问,以从中获取答题的相关信息。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 谈谈世界读书日活动的积极意义,属于影响类试题。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考查方向,学 生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作用等方面结合材料分析说明。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 在央视科教频道陆续播出。这是一档大型文化类演播室益智竞赛节目,旨在弘扬传统文 化,让古代经典诗词深印在民众的脑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该节目通过演播室比 赛的形式,引领观众重温经典诗词。入选节目的所有诗词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 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 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 这一节目还大力创新,以“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表现形式,力求做到宏大主题微 观表达,抽象主题具体展示。一方面运用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 进行 360 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嘉宾解读环节, 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既有趣味性,又适当还原诗词的独特意象,引导观 众感悟中华诗词的美好精髓。节目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吸引观众与场上 选手通过移动端同步答题,力争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诗词在传播中华文化中所具有的文化力量。 【答案】【小题 1】①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一定的反作用;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 的文化环境,在诗词大会的传播形式中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③中华诗词顺应社 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成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④中国诗词本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的使用和媒体的传播使诗词 这种文化艺术形式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着巨大作用;⑤中国诗词作为优秀传统文化, 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⑥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 思想文化的激荡,传播中华诗词,对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坚持社会主义 道路都有积极的意义。 【小题 2】 【小题 3】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 传播的重要手段、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弘 扬民族精神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与知识的运用能力。设问要求运用文化生 活知识说明中国诗词在传播中华文化中所具有的文化力量。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学生分析材料, 从材料中发掘相关的语句进行重点阐述与表达,要求条理清晰。具体可从以下角度:首先, 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其次,在诗词大会的传播形式中产生潜移默化、深远 持久的影响;第三,中华诗词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成 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四,中国诗词本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科技的使用和媒体的传播使诗词这种文化艺术形式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着巨 大作用;第五,中国诗词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推 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第六,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传播中华诗词,对提高 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都有积极的意义。 此题考查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关系的知识,考查学生再现课本知识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设 问要求从“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关系”的角度,谈谈如何坚守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属于措 施类试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依据教材可知: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 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 求。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就难以实现文化的发展;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 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既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此题考查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问要求 学校应如何重视对汉语言的学习,请你提出两条具体建议。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 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只要符合主旨言之有理即 可给分。 27. 2019 年 1 月 2 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40 周年纪念会在北京举行。 在台湾近代史上,台湾文化承受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但台湾同胞始终保持中华民族 的尊严和中华文化的特征。120 多年前的甲午,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台湾被外族侵 占。旅日作家萨苏说:“我们可以看到,1919 年在台湾拍摄的照片中,台湾士绅的服 装依旧是没有顶戴花翎的清朝士绅服装,保持中华衣冠,这一点难能可贵。”在这次战 争后,台湾人民一直坚持着“中华衣冠”。近年来,博大精深的妈祖文化更是吸引了众 多的台湾同胞前来大陆寻根问祖。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 的根脉和归属。“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 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的事实是任何人任何 势力无法改变的。 【答案】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在台湾近代史上,台湾文化承受了西方文化的强 烈冲击,但台湾同胞始终保持中华民族的尊严和中华文化的特征。②中华文化具有鲜明民族 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台湾人民坚持“中华衣冠”,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 一的强烈认同感。③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两岸人民对共同创造共同拥有 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归属感。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的相关知识,考查 学生对题干和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此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两岸同胞都是 中国人”的事实是任何人任何势力无法改变的,属于分析说明类题型。解答此题关键是审清 题干,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课本知识相结合。通过分析,此题可以从文化对人的影 响是深远持久的;中华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两岸人民 对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归属感等方面结合材料作答,解答时注意理论结 合材料。 28. 材料一:“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是由中宣部主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立足全体党员、面向全社会的优质平台。2019 年 1 月 1 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全国上线,立刻掀起了全国性的自发学习活动。某校 高二学生开展了探究。《学习强国》内容丰富,既有以习近平为核心党的领导集体,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详细阐述,又有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的介绍;既有 当代先进文化集中展示,又有优秀传统文化搜集整理。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收获颇丰, 很有启发。 材料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一系 列重要论述,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论点、新要求。习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 化强民族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 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1)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谈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答案】(2)①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引。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为人 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 新性发展。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④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解析】(1)此题考查文化塑造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问要 求运用“文化塑造人”的相关知识,谈谈《学习强国》对同学们的积极意义,属于意义类的 解答题。可从文化塑造人生,同学们积极参加《学习强国》活动,有利于不断丰富自身的精 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学习强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成为照亮心灵的火炬, 引领前进的旗帜,增强精神力量。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 进同学们的全面发展方面具体作答。 (2)此题考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问要求结合 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谈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 可从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 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牢掌握 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方面具体作答。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