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36.0 分)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其内涵可以从精神、物质、制度和行
为四个层面进行解读。汲取其合理成分,可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古代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明道传道”“发扬学术”的办学宗旨和“德育为
本,修身为要;心忧天下,忠勇报国”的教育理念。书院大儒朱熹曾言:“熹窃观古昔
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朱熹《朱
子全书》)简言之,书院的精神文化是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完美统一。因此,当前大
学或可借鉴传统书院的精神文化,坚守德育为先的理念,从思想上将德育放在重要的位
置,注重知识的同时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
书院选址体现着体验感悟的治学精神,书院建筑布局体现着传道授业的理想追求,书院
景观体现着修身济世的远大志向。而传统书院物质文化可弥补当前大学校园建设的不足:
如,大学的选址要兼顾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努力营造浓郁的建筑文化氛围;借鉴书院
“中轴线”的设计原则,凸显图书馆和教学楼的中心地位,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
要任务和学校的主要功能;校园景观设计中,多种植梅兰竹菊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
尽量给学生创造环境幽雅和人文情怀兼具的场景等。
书院由德行“足为多士模范”的“山长”主持教学、引领学术。参与管理者多从生徒中
选择品行端正。学业优秀者。根据学生主体需要和内在潜能制定了师生共同遵守的学规,
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般包括揭示、学则、学约等。在中国书院发展
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规是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涵盖阅读目的、进德立品、
修身养性、阅读技法等方面。针对当代高校的制度文化困境,我们应注重学生的自我教
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采用积极地“劝谕式”话语,制度设计应以师生发展为本,
达成刚柔并济的管理。
书院主要有三种活动形式。讲会指大家集中共同探讨,平等开展学术交流和争鸣,有问
题可当面请教老师。而公元 1167 年,朱熹专程从福建崇安去访问湖南岳麓书院的张栻,
则开创了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书院山长还经常带领生徒离开课堂去
游历,“绝其尘香,存其道气”,使生徒“聆清幽之胜,踵明贤之迹,兴尚友之思”,
强化社会责任感。以此为鉴,高校教学应运用启发式、探究式、问题式等方法;在学术
交流中应直面问题,客观公正地评价;师生关系要平等和谐,形成尊师重道、敬业爱生
的氛围。
(摘编自张晓婧《传统书院文化的基本维度及其当代价值》)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书院作为历史上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教育组织,独具特色,有当代借鉴的合理性。
B.传统书院的教育理念与古代圣贤教人为学之意相合,把德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C.书院的物质文化体现着治学精神、理想追求、远大志向,表现出很强的人文情怀。
D.朱熹跨省访问不同学派的名师,通过讲会的形式平等开展学术交流,共同探讨。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先总后分,论述了传统书院文化的基本维度及其当代价值,论证结构清晰。
B.二至五段分别分析传统书院在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等内涵的四个层面的合理处。
C.文章就传统书院的物质和行为文化分别从三方面分析,均采用例证法、引证法。
D.二至五段介绍传统书院的文化价值和管理特色,为高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借鉴。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当前高校在选址、建筑布局和景观设计方面因重视文化氛围,所以注重人文情怀。
B.书院注重师生发展,尤其注重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据此制定了学则、学规等。
C.书院不仅在课堂内进行自由平等的交流,还经常由山长带领生徒们走出课堂游历。
D.传统书院是由学生承担管理责任,当代高校也可借鉴此形式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
【答案】【小题 1】D
【小题 2】C
【小题 3】C
【解析】(1)D.偷换概念,朱熹的活动形式是“会讲”,而非“讲会”,这是两种不同
的活动形式。最后一段“讲会指大家集中共同探讨,平等开展学术交流和争鸣,有问题可当
面请教老师。”
(2)C.错辨方法,分析传统书院的物质文化并未采用引证法。
(3)A.因果颠倒,原文第三段说“兼顾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努力营造浓郁的建筑文化
氛围”,即“注重人文精神”是因,“营造文化氛围”是果,因果表述颠倒;B.无中生有,
原文只是说注重学生发展,没有明确注重“师生”发展,第四段“参与管理者多从生徒中选
择品行端正。学业优秀者。根据学生主体需要和内在潜能制定了师生共同遵守的学规,其有
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般包括揭示、学则、学约等。”;D.以偏概全,“传
统书院是由学生承担管理责任”错,原文第四段只是说“参与管理者多从生徒中选择品行端
正、学业优秀者”。即多由学生参与管理,不是只由学生承担管理责任。
答案:
(1)D
(2)C
(3)C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
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
(2)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
和分论点的关系,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
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
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
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
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正处于各方军阀的混战,各种政权此起彼伏,但思想领域也从未停下
前进的步伐,尤其是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提出了“思想
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辜鸿铭人等被聘请于北大
任教。北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运
动的重要动力。同时,先进刊物的发表给中华大地时常刮来新思想的浪潮,这些都塑造了那
个时代的独特的进步青年。
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这些青年们走上街头抗议,不仅仅表达他们对腐败无能的统治者的不满,对列强侵占国土的强烈谴责,更是在发出他们这一代人对于这个残破的国家的呐喊,向
人们昭告着这个时代的进步青年们对这个国家还有希望,他们还在为这个国家的存亡殚精竭
虑,他们还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抱有美好的希冀!这场运动留下一个非常可贵的精神财富 --
希望,正是这笔精神财富支撑着后来的先烈们去战斗、开辟与探索。
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其主力是学生和青年,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
不畏强暴和勇敢追求未来的精神值得一百年后我们的青年和学生思考与学习。
(“前尘尽后”微博 2018 年 11 月 12 日,有删改)材料二: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
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
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1915 年 9 月 15 日,陈独秀在他租住的上海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即今天的南昌路 100 弄
2 号,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撰写发刊词《敬告青年》。同年 6 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到
上海,决定给中国的青年办本杂志。36 岁的他,满腔热情地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一代新青
年身上。他在发刊词中列举“新青年的六大标准”,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
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100 多年后的今天,伫立在两层小楼前,重读这篇 3000 多字的《敬告青年》,仍有振聋发
聩之感:先有新青年,才有新国家,青年才是国家未来的主人。
如今,青年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聆听历史深处那热烈的憧憬、热情的冀望。“予所欲涕
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独立、进取、开放、脚踏实地、
富于理性的一代人,正在为了新时代的光荣和梦想,奋发前行。
(《光明日报》2018 年 11 月 08 日,有删改)材料三:
1896 年 10 月,高君宇出生在当地一个有名望的封建大户人家。受父亲的影响,他思想活跃,
接纳新生事物,向往变革与革命。
1916 年,高君宇考入北京大学,参加各种进步社团,广泛接触有进步思想的老师和学生,
在北大崭露头角,成为学生领袖。1919 年参加并领导了五四运动,带领学生上街游行,火
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组织各校罢课,发表革命文章。高君宇也以其“弘毅果敢”的爱国壮
举,被誉为“中国青年革命之健将”。
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高君宇是全国 50 余名党员之一。
1924 年 12 月起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
1925 年 3 月 5 日在北京病逝,时年 29 岁。
伟大的信仰让高君宇充满力量,他因奔波不息积劳成疾,却不顾个人安危,随时准备为革命
付出自己的生命。他如同闪电一般,划破旧世界的黑暗,悄然点亮中国的未来。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是高君宇写在自
己照片上的一首言志诗,也是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人民日报》2018 年 04 月 18 日,有删改)材料四:
2018 年 5 月 4 日 , 中 国 青 年 报 与 腾 讯 QQ 联 合 发 布 《 00 后 画 像 报 告 》 。2.
(中青在线 2018 年 05 月 07 日,有删改)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在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等影响下,北京大学学生拥有了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
思想和精神。
B.陈独秀将国家希望寄托在一代新青年身上,在杂志的发刊词中提出理想中的青年的标准,
强调了新青年对于新国家的意义所在。
C.高君宇思想活跃,考进北大后参加各种进步社团,成为学生领袖,参加并领导了五四运
动。
D.对于“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现代化强国”,约八成的00 后受访者表示知情,约三成 00
后受访者表示要“发奋努力,为实现强国目标尽力”。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五四运动中,学生和青年走上街头抗议,表达愤怒,发出呐喊,表明了学生和青年才是
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B.高君宇冲破家庭阻碍,积极投身革命,参与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积劳成疾,不幸英年
早逝,是那个时代青年的杰出代表。
C.绝大多数 00 后积极向上,认识到个人努力对成功的重要性,同时,其中一些人也相信
个人天赋和良好机遇的作用。
D.前三则都淡及 20 世纪前期的中国青年,他们在国家民族的危急存亡关头的英勇事迹和
可贵精神,给现代中国的青年树立了榜样。
结合前三则材料,分析要让新时代的青年,在时代大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从哪些
方面努力?
【答案】【小题 1】A
【小题 2】C
【小题 3】
【解析】(1)A.曲解文意。原文是讲“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辜鸿铭人等被
聘请于北大任教。北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是两个方面
的问题,且谈到“同时,先进刊物的发表给中华大地时常刮来新思想的浪潮,这些都塑造了
那个时代的独特的进步青年”,说明是独特的进步青年,不单是李大钊等人的影响,还包括
北大的教育理念及先进刊物的作用。选项表述以偏概全。故选 A。
(2)A.曲解文意。原文说,这些青年们走上街头抗议,是“向人们昭告着这个时代的进
步青年们对这个国家还有希望,他们还在为这个国家的存亡殚精竭虑,他们还对国家和民族
的未来抱有美好的希冀!”而不是说“表明了学生和青年才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才”
的意思是表明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除了学生和青年,没有他人。这于情理不合,表意绝
对。B.曲解文意。原文中说,高君宇参加过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1925 年 3 月 5 日在北京
病逝。选项认为他“参与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积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把“积劳成疾,
不幸英年早逝”的原因和“参与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直接联系在一起,是强加因果。
C.联系材料四图表内容可以推知正确。D.材料二提到的是陈独秀撰写的发刊词《敬告青
年》的基本内容及意义,并没有提及“中国青年,他们在国家民族的危急存亡关头的英勇事
迹和可贵精神”选项认为“前三则都谈及……”,表意范围扩大,理解错误。故选 C。
(3)结合前三则材料,分析要让新时代的青年,在时代大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
从哪些方面努力,需要从文中找与信息相关的关键句,再进行概括。比如材料一中介绍了“北
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这些都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独特的进
步青年”,这强调的是导师的引领作用;材料结尾处说“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
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勇敢追求未来的精神值得一百年后我们的青年和学生思考与学习”,
这提示的是要借助榜样的力量。这两点都是教育的引领。材料二写及胡适的《敬告青年》,
提到了“新青年的六大标准”,这可作为努力的方向,比如“自主”“进步”“进取”等。
材料三高君宇的事例,让我们看到的是信仰的力量,随时准备为革命付出自己的生命的担当。
材料四通过《00 后画像报告》,可以肯定他们靠努力奋斗追求成功的意识,但在建设社会
主义强国的问题上还要注意引导更多人关注国家民族的未来,投身社会实践。根据分析,需
要列角度分点作答。
答案:
(1)A
(2)C (3)①教育引领:借助导师和榜样的力量,让自己明确发展的方向,敢于作为。②精神塑
造: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热爱祖国,勇于担当。③投身社会实践:
关注国家民族的未来,不断地进取、追求,脚踏实地、勇于实践。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
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
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
分析概括。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
就是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仔细地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
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
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
题目,要审清题干,找出关键词语,把握答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
意,理清要点,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
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
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
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
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
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
(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
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
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
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
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
原文中找依据。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呼兰河传
萧红
冯歪嘴子把小孩搬到磨房南头那草棚子里去了。
那小孩哭的声音很大,好像他并不是刚刚出生,好像他已经长大了的样子。
那草房里吵得不得了,我想去看看。
这回那女人坐起来了,身上披着被子,很长的大辫子垂在背后,面朝里,坐在一堆草上
不知在干什么,她一听门响,一回头。我看出来了,她就是我们同院住着的老王家的大
姑娘,我们都叫她王大姐。
这可奇怪,怎么就是她呢?她一回头几乎是把我吓了一跳。
我转身就想往家里跑。跑到家里好赶快地告诉祖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王大姐看是我,就先向我一笑,她有很大的脸孔,很尖的鼻子,每笑时,她的鼻梁上就
皱了一堆的褶。今天她的笑法还是和从前的一样,鼻梁处堆满了皱褶。
她是很能说能笑的人,她是很响亮的人,她和别人相见之下,她问别人:
“你吃饭了吗?”
那声音才大呢,好像房顶上落了喜鹊似的。
她的父亲是赶车的,她牵着马到井上去饮水,她打起水来,比她父亲打得更快,三绕两绕就是一桶。别人看了都说:
“这姑娘将来是个兴家立业好手!”
她在我家后园里摘菜,摘完临走的时候,常常就折一朵马蛇菜花戴在头上。
她那辫子梳得才光呢,红辫根,绿辫梢,干干净净,又加上一朵马蛇菜花戴在鬓角上,
非常好看。她提着筐子前边走了,后边的人就都指指划划地说她的好处。
老厨子说她大头子大眼睛长得怪好。
有二伯说她膀大腰圆的带点福相。
母亲说她:
“我没有这么大的儿子,有儿子就娶她,这姑娘真响亮。”
同院住的老周家三奶奶则说:
“哟哟,这姑娘真是一棵大葵花,又高又大,你今年十几啦?”
每逢一问,王大姐也总是说:
“二十了。”
“二十了,可得给说一个媒了。”再不然就是,“看谁家有这么大的福气,看吧。”
隔院的杨家的老太太,扒着墙头一看见王大姐就说;
“这姑娘的脸红得像一盆火似的。”
现在 王大姐一笑还是一皱鼻子,不过她的脸有一点清瘦,颜色发白了许多。
她怀里抱着小孩。我看一看她,她也不好意思了,我也不好意思了。
我就站在那里静静地站了一会,我看她用草把小孩盖了起来,把小孩放到坑上去。其实
也看不见什么是炕,乌七八糟的都是草,地上是草,炕上也是草,草捆子堆得房梁上去
了,小炕叫草捆子给占满了。那小孩也就在草中偎了个草窝,铺着草盖着草就睡着了。
我越看越觉得好玩,好像小孩睡在喜鹊窝里了似的。
等到了晚上在煤油灯的下边,我家全体的人都聚集了的时候,那才热闹呢!
有二伯说:
“好好的一个姑娘,自己看上一个磨房的磨倌,介个年头是啥年头!”
老厨子说:
“男子要长个粗壮,女子要长个秀气。没见过一个姑娘长得和一个抗大个的抗工似
的。”
有二伯也就接着说;
“对呀!老爷像老爷,娘娘像娘娘,你没四月十八去逛过庙吗?那老爷庙上的老爷,威
风八面,娘娘庙上的娘娘,温柔典雅。”
这事情一发,全院子的人给王大姑娘做论的做论,做传的做传,还有给她做日记的。
做传的说,她从小就在外祖母家里养着,一天尽和男孩子在一块,没男没女。有一天她
竞拿着烧火的又子把她的表弟给打伤了。又是一天她在河沟子里边采菱角,她自己采的
少,她就把别人的菱角倒在她的筐里了,就说是她采的,说她强横得不得了……
自从团圆媳妇死了,院子里似乎寂寞了很长的一个时期,现在虽然不能说十分热闹,但
大家都总要尽力地鼓吹一番。于是吹风的,把眼的,跑线的,绝对的不辞辛苦,在飘着
白白的大雪的夜里,也就戴着皮帽子,穿着大毡靴,站在冯歪嘴子的窗户外边,在那里
守候着,为的是偷听一点什么消息。
……
七月的晚霞,红得像火似的,奇奇怪怪的,老虎、大狮子、马头、狗群。一到了八月,
那满天红洞洞的,那满天金黄的,满天绛紫的,满天朱砂色的云彩,一齐都没有了。八
月的天空是静悄悄的,一丝不挂。白天就是黄金的太阳,夜里就是雪白的月亮。
晚饭之后,乘凉的人没有了。院子里显得冷清寂寞了许多。 鸡鸭都上架去了,猪也进了猪栏,狗也进了狗窝。院子里的蒿草,因为没有风,就都一
动不动地站着,因为没有云,大昴星一出来就亮得和一盏小灯似的了。
在这样的一个夜里,冯歪嘴子的女人死了。
(有删改)
[注]《呼兰河传》写作于 20 世纪 40 年代。呼兰河是一个北方小城。小说中的“我”是
个孩子。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写“王大姐一笑还是一皱鼻子”,王大姐的笑容没有改变,王大姐淳朴善良的本性
没有变,但清瘦发白的脸影射出底层人的生活状况。
B.小说多从侧面描写王大姐年轻漂亮、淳朴善良、健壮能干,或借用乡人的言语夸赞,或
通过“我”的见闻叙说,很少从正面着墨刻画。
C.小说前半部分写人们对王大姑娘的夸赞,后半部分写大家对她的揶揄讽刺,较为完整地
展现了乡人的态度转变及爱憎分明、立场鲜明的特点。
D.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烘托渲染了寂静凄清的氛围,而王大姐敢于抗争,追求婚姻自由的
形象像“大昴星”一样出来照亮整座死寂的呼兰河城。
这篇小说很有特点,请结合文本,从散文化语言、儿童叙述视角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小说结尾写王大姐死了,应该算是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结合文本,分析产生悲剧的原因。
【答案】【小题 1】C
【小题 2】
【小题 3】
【解析】(1)C.“较为完整地展现了乡人的态度转变及爱憎分明、立场鲜明的特点”错,
属于小说主题不明朗,小说对于呼兰河城的人持有批评否定的态度,所以说乡人“爱憎分明、
立场鲜明”很明显错误,这也不符合萧红作品要表达的对国民团体盲目、愚味、麻木、残忍
等等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故选 C。
(2)从散文化语言角度看,文中倒数第四段的景物描写从色彩、形态等角度,运用比喻、
对偶、拟人等手法,使画面形象生动,充满浓浓画意。从儿童叙述视角看,文下注释“小说
中的‘我’是个孩子”,可见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表达视角,站在孩子的立场,用一尘不染
的孩童眼光去讲述故事就取得了和成人不同的效果,使故事叙述更接近真实。
(3)从环境描写“她用草把小孩盖了起来,把小孩放到坑上去。其实也看不见什么是炕,
乌七八糟的都是草,地上是草,炕上也是草,草捆子堆得房梁上去了,小炕叫草捆子给占满
了。那小孩也就在草中偎了个草窝,铺着草盖着草就睡着了”可知生活困苦。从“好好的一
个姑娘,自己看上一个磨房的磨倌,介个年头是啥年头!”可知不被理解。从“全院子的人
给王大姑娘做论的做论,做传的做传,还有给她做日记的”人们的随意编排和“于是吹风的,
把眼的,跑线的,绝对的不辞辛苦,在飘着白白的大雪的夜里,也就戴着皮帽子,穿着大毡
靴,站在冯歪嘴子的窗户外边,在那里守候着,为的是偷听一点什么消息”的行为,可见人
们的冷漠。
答案:
(1)C
(2)①散文化语言,小说中有大量的散文式的景物描写,如文章结尾对七月晚霞的描写,
“红得像火似的,奇奇怪怪的,老虎、大狮子、马头、狗群”“那满天红洞洞的,那满天金
黄的,满天绛紫的,满天朱砂色的云彩”,色彩斑斓,形状奇异,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
②儿童叙述视角。小说采用儿童(“我”)的视角叙写故事,儿童感受到的世界往往更能接
近事物的真相,能看到成人看不到或不愿看到的隐秘世界,也能看到被成人忽略或遮蔽的生活细节。
(3)①生活贫苦,王大姐住的是“草棚子”,给孩子铺的盖的也只是草,足以见生活的贫
苦,②冷酷人群。王大姐自己选择与磨倌冯歪嘴子结合,封建意识根深蒂固的人们无法认同
和接受这一事实,他们认为王大姐伤风败俗,他们的冷酷间接造成悲剧。
(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
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把握能力,要结合题干要求,确定小说内容和艺术
特色,仔细辨别并准确概括。
(3)本题考查对小说中重点情节的分析把握能力,要从内容、情节、主旨等角度进行分析,
自圆其说并注意积累方法。
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
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考生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9.0 分)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
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
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
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
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
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
郎,兼礼部尚书, 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
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
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
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
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
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
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
户不闭
B.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
户不闭
C.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
户不闭
D.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
户不闭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
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
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
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
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
②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答案】【小题 1】A
【小题 2】C
【小题 3】C
【小题 4】
【解析】(1)根据句意断句。“泄水入曹娥江”指将湖水泄入曹娥江,句意完整,前后断
句,排除 BC.“窜”的宾语是“他境”,要连在一起,排除 D.故选 A.译文:曾公亮设
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
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
(2)C.“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3)C.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
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
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
“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
(4)①“尝”,曾经;“亡”,丢失;“诘盗”,诘查盗贼;“殆”,恐怕。译文:曾经
有过客丢失囊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内不窝藏盗贼,恐怕是
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
②“寻”,不久;“不豫”,身体不适;“宴”,设宴。译文:(曾公亮)不久兼任户部尚
书。皇帝(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来了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
答案:
(1)A
(2)C
(3)C
(4)①曾经有过客丢失囊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内不窝藏
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
②(曾公亮)不久兼任户部尚书。皇帝(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来了不能接见,让曾公
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
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
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
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
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
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
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
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
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
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
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
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
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
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
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
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
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
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
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
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
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
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
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
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
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
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
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
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
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
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
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9.0 分)5.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州 桥①
王安石
州桥踏月想山椒②,回首哀湍③未觉遥。
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州 桥④
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注】①州桥:位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本
诗为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回想旧游汴京所作。②山椒:山顶。指在王安石金陵住宅不远
处的钟山。③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④州桥:与王诗所永为同一
座桥。此诗为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诗人奉命出使金国经过当时被金占领的汴京时所
作。
下列对两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王诗先写于州桥踏月,思念家乡,后写在家乡赏月,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而忆及汴京。
B.王诗中两次写到州桥和溪流,时空转换,交叉渲染,写出了人事的变迁和情感的变化。
C.范诗通过两个典型细节“等”“询”,将强烈感情浓缩于此,真切而炽热,撼人心灵。
D.范诗末句用一个“真”字作结,真切写出了被金占领区“父老”的哀怨、思念与失望。
这两首诗虽内容各异,但都体现了一个“思”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思”的
异同。
【答案】【小题 1】A
【小题 2】
【解析】(1)A.“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而忆及汴京”错误,“旧呜咽”指当年想象中家
乡的溪声。
(2)王安石诗歌中的“州桥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觉遥”写的是自己在京时对家乡的思
念,后写晚年回到家乡后对京都的思念以及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想,感情极其丰富,细致,
展现出一种无限的悲愁。“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通过写中原父老的故国之思,
暗含了自己的亡国之痛,突出对朝廷的不满。两首诗歌表现出的都是一种对家国命运的担忧,
突显出人生的悲愁之感。
答案:
(1)A
(2)同:两首诗都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和思考,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
情。异:①王诗先写自己在京时对家乡的思念,后写晚年回到家乡后对京都的思念以及对往
昔峥嵘岁月的回想,虚实结合,感情丰富深沉;②范诗主要写中原父老的故国之思,暗含了
自己的亡国之痛,隐晦地流露出对议和政策的不满。
译文:
王安石:当年我在州桥上散步赏月,遥想金陵的钟山;山中凄切急速的泉水声,似乎近在耳
畔。今天我在金陵,听着呜咽的泉水潺潺;看着明月,又想起在州桥赏月的那晚。
范成大:州桥南北的天街之上,中原父老伫足南望,他们年年盼望王师返回。哭不成声,强
忍泪水询问使者:什么时候真有我们朝廷的军队过来?
王安石: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回忆往昔的作品,抒写了州桥夜景和自己的感受,表面上是消遣之作,其实抒发的是深沉、含蓄的爱国之情。
范成大:此诗为过汴京时所作,作者以白描手法,撷取了一个特写镜头,表现了沦陷区人民
盼望光复的殷切心情,隐晦地流露了作者对议和不战政策的不满。全诗在朴素的语言中把遗
民盼望王师北返的急切而又失望的心情刻画得极为真实感人。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
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
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的考点是比较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情感。首先要把这两句诗发在原
诗中理解,再读懂这两句诗的意思,以及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诗人的情感抒发。
比较鉴赏这类题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做这
类题(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
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
清楚,层次分明。
四、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0 分)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 ______ , ______ ”
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 ______ ,
______ 。”,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
事变迁而怅惘的诗句是:“ ______ , ______ 。”
【答案】【小题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小题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小题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解析】答案为:
(1)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重点字:蜉蝣、渺)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重点字:猿猱)
(3)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重点字:赋、柯)
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
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
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蜉蝣、渺、沧、粟、鹤、猱、攀援、烂柯的写
法。
答好识记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要在真正理解原文语意和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完成背诵,
书写时还要注意字体正确。
《赤壁赋》名句积累:
1.《赤壁赋》交代游赏时间、人物、方式和地点的是: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
舟游于赤壁之下。
2.作者听任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的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作者写泛舟赤壁,如同架风飞行,飘然欲仙的语句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
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4.抒发作者思君主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的是: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5.运用一系列比喻形容洞箫声,描写听者感受的语句是: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6.侧面描写箫声悲凉的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五、其他(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9.0 分)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各题。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从《登鹳雀楼》这类耳
熟能详的唐诗经典,到《乡愁》这样的现代佳作,经典诗词 _____.当下社会,经典诗
词更需要赋予鲜活的新生命,让这些千百年的经典诗词随着优美旋律飞进每个人的心田,
飞遍社会的角角落落,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当前,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 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
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例如,热播的文
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就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气象万千的文学经典之门,让传统文化重新
_____出蓬勃生机。
文学经典必然含情、传情、怡情,它本就是“以情流传”的,无论时光过去多久,( )
它们早已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千年之后,依然让品读历史的人 _____.我们将传承
诗词的经典精品献给人们,用经典诗词、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希望这些底蕴深厚、魅力
无限的艺术经典能够持续_____当代文化风尚。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沁人心腑萌发心悦诚服引领
B.感同身受焕发心悦诚服指引
C.感同身受萌发心驰神往指引
D.沁人心腑焕发心驰神往引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化古老中国智
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B.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展现了全社会创造性蜕变古老中国
智慧精髓成果。
C.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变古老中国智慧
精髓成果的展现。
D.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古老中国智
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其中蕴含着永恒不灭的真善美
B.其中蕴含的真善美永恒不灭
C.真善美蕴含在其中,永恒不灭
D.真善美永恒不灭地蕴含在其中
【答案】【小题 1】D
【小题 2】A
【小题 3】B
【解析】(1)感同身受:内心感激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为代人向对方致谢。
沁人心腑:形容优美的诗文、乐曲等打动人心,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此处指经典诗词
打动人心,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故:沁人心腑,排除 BC。
萌发:比喻事物发生。焕发:光彩四射或者振作。此处指让传统文化重新振作,故:焕发,
排除 A。 心悦诚服:指愉快地接受某种观点、事实等,诚心诚意地信服或服从。心驰神往:形容心神
向往或思慕之极。
引领:引导、带领。指引:指点、引导。
(2)原文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当是“不仅体现了……而且展现了……”;或者“不
仅是……的体现,而且是……的展现”,排除 CD;二是搭配不当,“蜕变古老中国智慧精
髓”错误,应为“转化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排除 B。
(3)从前文看,承接“文学经典”,应指出“其中蕴含……”,排除 CD;从后文“它们
早已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看,强调的重点是“真善美”,排除 A。
答案:(1)D
(2)A
(3)B
(1)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
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
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2)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
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
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
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3)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
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
系;3 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
常见的辨析病句常方法有:
1、梳理枝干法。即用语法分析的方法,依次检查句子的主干和修饰部分。
2、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看句子是否合于语言习惯。可与语法分析配合使用。
3、造句类比法。对语感判断或语法分析仍吃不准的句子,可仿原句的结构造一个日常用的
句子,比较得出结论。
4、逻辑分析法。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句子是否得当,句间关系、前后顺序
等是否合理。
六、语言表达(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1.0 分)
8. 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者要想增加收入,①______。如果某种农产品价格再稍有提
升、生产者往往更是一哄而上,不计环境资源代价一味追求增产。可结果却是该农产品
相对过剩,②______,陷入增产不增收困局。实践反复证明,以增产为导向的农业发展
很难持续,而且③______。
【答案】主要靠的就是提高产量 造成滞销和价格下跌 会导致对环境资源的破坏
【解析】段意:以增产为导向的农业发展很难持续,会导致对环境资源的破坏。
本段分析以增产为导向的农业发展很难持续,会导致对环境资源的破坏。①根据后句“如果
某种农产品价格再稍有提升、生产者往往更是一哄而上,不计环境资源代价一味追求增
产”,应指出长期以来主要靠的就是提高产量;
②根据前句“农产品相对过剩”,应指出结果,即造成滞销和价格下跌;
③承接上句“实践反复证明,以增产为导向的农业发展很难持续”,应指出危害,“而且”提示更进一层,结合上文增产的代价“不计环境资源代价”,应是会导致对环境资源的破坏。
故答案为:①主要靠的就是提高产量②造成滞销和价格下跌③会导致对环境资源的破坏
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要通读语段,整体把握大意。
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
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
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
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
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9. 下面的材料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2018 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的片段。请筛选其
中的信息,简要概括 2018 年高考全国Ⅲ卷作文题的命题意图。不超过 30 字。
2018 年是改革开放 40 周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而且深刻地改变了
世界。2018 年高考语文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
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比如全国Ⅲ卷作文题,三条标语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浓
缩了改革开放不平凡的 40 年历程,折射出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变迁,分别喊
出了各自阶段的历史任务与时代精神的最强音。三条标语的组合,可以帮助考生在完成
写作任务的过程中,时刻铭记改革前辈的光荣与梦想,深刻领会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挑战,
不忘初心,接力奋斗,砥砺前行,全力以赴走好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答案】语段的一句话是改革开发的意义。语段的第二句话表明语文的导向功能,关键词是
时代主题和价值观念。接下来举例全国Ⅲ卷作文题,表明了三条标语的目的,是为了青年的
使命与挑战。综合以上句子,可以得出语段的关键词是时代主题、价值观念、使命与挑战。
应将这些关键词组合成句子,注意语句通顺和字数限制。
故答案为:
反映时代主题,传递价值观念,引导考生领会使命与挑战。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语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提炼语意”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
段或图表,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或句子。本题要求解析语段,筛选信息,
抓住语段中的关键词,并组合成句。
提炼语意的方法如下:
1.分层取舍法。这是提炼语意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
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缀语句。
2.归纳主干法。每一个语段都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这就是语段的“向心性”。
准确把握语段有这样几种途径:①找中心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如
果是新闻,则导语往往就是中心句;②组合关键句或短语;③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中心意思。
概括内容、主旨,常运用此法。
3.定义归纳法。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一定的格式作概括说明。
4.提取关键词法。所谓“关键词”是指一段文字中能展现文段主体内容的“词眼”,提取
关键词就是找出主体内容的“词眼”,即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提取关键词也要通过压缩
来完成。
七、作文(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0.0 分)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
多新发现。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跨界”思维让他打开一片新天地。但有一
位科学家却不以为然。他表示尊敬这位物理学家,但却不能容忍这样的做法,这就好比
寻找一块木板最薄的地方,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了许多孔。只有持之以恒地“朝最
厚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劲的地方磨砺,才能取到火种。但是也有人说,一辈子钻“最
厚的地方”,不如多钻几处“最薄的地方”,那样更有成就感。
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对个体来说,这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
择题;对国家民族而言,则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
处于大发展时代的你,对此有何感触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表明你的态度,阐
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干事创业就要“朝最厚的地方钻孔“
据说,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
许多新发现。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但有位大科学家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表示:我
尊敬这种人,但我却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拿出一块木板来,寻找最薄的地方,然后在
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许多孔。这种评价,其实强调了在困难面前再坚持一下的理念,非常
值得深思。
哲人有言,“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
深井。”的确,就拿字典编纂来说,陆谷孙教授为完成一部《英汉大词典》,花费了近 20
年工夫,等到下卷出版时已是年过半百;世界享有盛名的《牛津英语词典》定期更新,有编
辑甚至用了一年时间来修订“go”这一常用单词的含义。“钻厚板”才能取到火种,“凿深
井”方能得到甘泉,这是干事创业过程中颠扑不破的硬道理。
由此而言,成长无法抄近道,成功没有短平快。不可否认,现实中总有一些人觉得自己
付出太多、收获太少,哀怨时运不济、命运不公。其实,把付出转化为养分需要一定的过程,
恰恰需要持之以恒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只不过,有的人缺乏闯劲,拈轻怕重,喜欢简
单重复,一味“复制粘贴”;有的人缺乏韧劲,遇到难题瞻前顾后,“总是在奇迹发生前五
分钟停止努力”。倘若凡事追求眼前成绩,没有“再坚持一下”的定力,那么一个人是不可
能钻透人生的硬木板的。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坠入自怨自艾的陷阱。
王安石写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
者不能至也。”“最厚的地方”往往意味着困难多、风险大,却也是离成功最近的地方。事
实上,成功大多长着一副“困难外表”,披着一层“危险外衣”。砥砺攻坚克难的毅力,练
就拨云见日的功力,多倾注些耐心,多下点笨功夫,胜利的曙光就不会遥远。
换言之,经常“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多到吃劲的岗位上磨练,一个人终将磨砺真本领、
收获真才干,拥抱不一样的风景。
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对个体来说,或许只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
择题,但对国家民族而言,却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譬如,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了,就
会永远受制于人;腐败这个“最大威胁”拔除不掉,就会失去民心;深化改革中的“拦路虎”
清除不尽,就会影响前进步伐。这些,都是绕不开、躲不过的“最厚的地方”。直面考验,
迎难而上,钻得进去,研究透彻,才有利于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解放战争期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因“没有后方”而困难重重。邓小平却说,“共
产党员的特点是越困难越有劲、越团结”。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在最困难的地方站住脚、
生下根的那股劲。面向未来,铭记“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道理,砥砺“千磨万
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志,我们拥有的将是无穷的力量。【解析】本题为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就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进行选择。
“最厚的地方”意味着困难多、风险大,人生总有绕不开、躲不过的“最厚的地方”。于个
人而言,“钻最薄的地方”就是缺乏韧劲,拈轻怕重,遇到难题瞻前顾后;敢于“钻最厚的
地方”就是不怕困难,攻坚克难,终将磨砺真本领、收获真才干,拥抱不一样的风景。立意
行文时注意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述。重点注意材料后面“对个体来说,这是一道
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对国家民族而言,则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的要求,要从“个
人”上升到“国家、民族”。
参考立意:
①专一执着,持之以恒。
②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③敢于挑战,实现自我价值。
④一生做好一件事,必有大成。
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
①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
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比如
本题关键句“对于以上事件,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
你的看法”
②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
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本题就可以先明确观点,接着
阐述原因的角度行文。
③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
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