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带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北京市西城区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生物 第一部分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激素特点的是 A. 含量极少,作用高效 B. 具有特异性,只作用于其靶细胞 C. 种类多样,不同激素有不同的调节作用 D. 具有专一性,一种生命活动只由一种激素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 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详解】由分析可知: A、激素在体内含量极少,作用高效,A 正确; B、激素具有特异性,只作用于其靶细胞靶器官,B 正确; C、激素种类多样,激素不同,调节作用也不同,C 正确; D、激素不具有专一性,一种生命活动通常有多种激素共同调节,D 错误。 故选 D。 2.将在暗处生长的燕麦胚芽鞘尖端与琼脂块一起放置,几小时后,再将琼脂块放在去除尖端 的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观察胚芽鞘生长情况(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重力的作用导致琼脂块甲中的生长素浓度低于乙 B. 胚芽鞘放置琼脂块乙的一侧细胞伸长生长比另一侧快 C. 琼脂块甲中的生长素浓度高,对胚芽鞘的生长有抑制作用D. 将琼脂块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顶端后,有无光照对结果无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 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 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2、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也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 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 3、向光性的原因是:在单侧光照射下,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的部位发生横向运输向背 光侧转移,导致生长素在背光侧分布多,促进生长快,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少,促进生长慢, 从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详解】A、重力的作用下,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导致琼脂块甲中的生长素浓度低 于乙,A 正确; B、胚芽鞘放置琼脂块乙的一侧由于含有较多的生长素,故细胞伸长生长比另一侧快,B 正 确; C、由于重力的作用,琼脂块甲中的生长素浓度低,琼脂块乙中的生长素浓度高,胚芽鞘的 尖端下部对生长素的反应不敏感,故琼脂块甲中的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的生长起促进作用, 而且作用较弱,C 错误; D、将琼脂块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顶端后,因为没有尖端的存在,故有无光照对结果无影 响,D 正确。 故选 C。 3.在膝跳反射过程中,不会发生 A. 兴奋在反射弧上进行双向传导 B 神经递质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 C. 既有电信号传导,也有化学信号传递 D. 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形成动作电位 【答案】A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 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效应器, 感觉神经末梢,或传入神经末梢组成感受器,最简单的反射弧也由两个神经元组成。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传递的,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出间隙和突触后膜,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时,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 膜通过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神经递质与受体结 合后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离子通透性改变,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由此可见,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之间的转变过程。 【详解】A、兴奋在反射弧中通常是单向传递的,A 错误; 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当兴奋传到突触小体时,神经递质就会通过胞吐释放到突 触间隙,B 正确; C、在反射弧中一定有突触的结构,故在反射进行时,既有电信号传导,也有化学信号传递, C 正确; D、当神经细胞接受刺激或由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后,神经细胞膜的通 透性改变引起钠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D 正确。 故选 A。 4.为研究钙离子在兴奋传递中的作用,科学家在突触前神经元加入钙离子阻断剂,刺激突触 前膜后,分别检测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实验结果如下图。据此结果可得出的推 论是 A. 实验组突触前膜电位变化是由突触前钙离子流动引起的 B. 对照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是钠离子主动转运进入细胞所致C.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需要钙离子 D. 钙离子阻断剂阻断了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传递的,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出间隙和突触后膜,兴 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时,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 通过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后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离子通透性改变,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由此可见,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之间的转变过程, 【详解】A、由图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突触前膜电位变化无差异,故实验组突触前膜电位 变化与突触前钙离子流动无关,A 错误; B、对照组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即产生了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是钠离子协助扩散 进入细胞所致,B 错误; C、由实验组和对照组动作电位的差异可知:由于阻断了钙离子的转运导致实验组突触后膜 无动作电位产生,说明突触后膜没有接受到化学信号,即神经递质,故可知突触前神经元释 放神经递质需要钙离子,C 正确; D、由图显示钙离子阻断剂阻断了突触前神经元钙离子的流动,并不能阻断神经递质与突触 后膜上受体的结合,D 错误。 故选 C。 5.在 2019 年女排世界杯上,中国女排以十一连胜的优异成绩,卫冕了世界冠军。在比赛过 程中,运动员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 肝糖原分解速度加快,维持血糖平衡 B.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形成尿液减少 C.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汗液分泌增加 D. 产生大量乳酸,使内环境 pH 显著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运动员剧烈运动时,(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 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继而促 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3)机体血糖大量消耗,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髓 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 (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细胞外液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 【详解】A、由于参加比赛是高强度的运动,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为补充机体血糖的稳定, 应该会肝糖原分解速度加快,以维持血糖平衡的现象,A 正确; B、运动员在高强度运动后,会分泌大量的汗液,使得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刺激下 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出来,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 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液减少,B 正确; C、由于运动,机体产热量增加,体温上升,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引起汗液分泌 增加以增加散热,维持体温的恒定,C 正确; D、在运动过程中,由于无氧呼吸对能量 补充,机体会产生大量乳酸,但由于内环境中存 在缓冲物质能够对 pH 做出调节,内环境 pH 不会显著降低,D 错误。 故选 D。 6.下表是两位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血液化验单的部分结果。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甲状腺激素含量 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 患者 1 低于正常值 高于正常值 患者 2 低于正常值 低于正常值 A. 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进垂体分泌 TSH B. 患者 1 低浓度的甲状腺激素促进垂体分泌 TSH,导致其 TSH 高于正常值 C. 患者 2 体内 TSH 水平低于正常值,是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的原因之一 D. 给患者 2 静脉注射 TRH 后检测 TSH 的含量,可为判断病变部位提供参考 【答案】B 的【解析】 【分析】 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2、甲状腺激素的功能表现是促进生长发育,促进细胞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详解】A、由分析可知: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进垂体分泌 TSH, A 正确; B、患者 1 低浓度的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分泌 TSH 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导致其 TSH 高于正常 值,B 错误; C、患者 2 体内 TSH 水平低于正常值,是因为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低于正常值,会导致其甲 状腺激素分泌不足,C 正确; D、给患者 2 静脉注射 TRH 后检测 TSH 的含量,因为 TRH 能促进 TSH 的分泌,若 TSH 分泌量 增加,则可知患者 2 可能是垂体病变引起的甲状腺功能不足,反之则需进一步的检验,故该 方法可为判断病变部位提供参考,D 正确。 故选 B。 7.抗体在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列有关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抗体由效应 B 细胞(浆细胞)合成和分泌 B. 一种病原体常可引起人体产生多种抗体 C. 抗体可以进入细胞内清除胞内抗原 D. 抗体可用于疾病 诊断和治疗 【答案】C 【解析】 【分析】 的1、考查体液免疫的过程。 2、抗体: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 B 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 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原可能是一种蛋白质,但是抗体 一定是一种蛋白质。 【详解】A、抗体由效应 B 细胞(浆细胞)合成和分泌一种免疫球蛋白,A 正确; B、一种病原体通常包含多种抗原,故常可引起人体产生多种抗体,B 正确; C、抗体分布在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只能清除分布在内环境中的抗原,对细胞内的 抗原无能为力,故不可以进入细胞内清除胞内抗原,C 错误; D、由于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将其清除掉,根据抗体这个特性可用于疾 病的诊断和治疗,D 正确。 故选 C。 8.下图为过敏反应发生过程示意图(部分)。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与 B 细胞膜上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 B. 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C. 人体一旦接触过敏原将立即发生过敏反应 D. 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 【答案】C 【解析】【分析】 1、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 伤或功能紊乱。反应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会 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题图显示过敏原与分布在肥大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引起肥大细胞产生 组织胺,从而使得机体出现过敏反应。 【详解】A、图示显示:肥大细胞上的抗体能与过敏原发生结合,说明 B 细胞膜上受体可识 别同一过敏原,A 正确; B、抗体是体液免疫过程中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故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 液免疫,B 正确; C、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发生过敏反应,C 错误; D、由于过敏反应与组织胺的释放有关,故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D 正 确。 故选 C。 9.生命系统具有不同层次。下列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是 A. 人体免疫系统如何识别“自我”与“非我” B. 2019 年北京市人口年龄组成情况是怎样 C. 旅游活动对千岛湖食物网结构有什么影响 D. 退耕还林后退耕地上的植被变化有什么规律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 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2、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 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大 小的数量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年龄组 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详解】A、人体免疫系统如何识别“自我”与“非我”这属于个体水平的问题,A 错误; B、由分析可知:年龄组成属于种群特征,故 2019 年北京市人口年龄组成情况是怎样的属于 的种群水平问题,B 正确; C、旅游活动对千岛湖食物网结构有什么影响,食物网是生物之间的捕食联系,这是群落或 生态系统水平的问题,C 错误; D、退耕还林后退耕地上的植被变化有什么规律属于群落的演替内容,D 错误。 故选 B。 10.某地区由于秋天过早降温,许多蝗虫在产卵前死亡。第二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 显下降。对第二年蝗虫种群密度下降合理的解释是 A. 出生率下降 B. 死亡率上升 C. 迁入率下降 D. 迁出率上升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题意显示:由于低温的影响导致许多蝗虫在产卵前死亡,即没有给来年留下新生个 体就死亡,显然导致第二年新孵化出的个体数目减少,即出生率下降,A 正确。 故选 A。 11.互花米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东海岸,我国于 1979 年引进。对我国某湿 地公园潮间带互花米草滩涂和自然滩涂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如下图。据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 不同动物配置在不同泥层深度,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C. 两种滩涂均在 0~5 cm 层物种最多,在 20~25 cm 层物种最少 D. 互花米草的入侵没有改变群落的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 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草原群落在垂直方向也有分层现 象,只是没有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明显,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 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详解】A、图中显示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垂直分层现象,A 正确; B、由分析可知:不同动物配置在不同泥层深度,有利于对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B 正确; C、由图可知:两种滩涂均在 0~5 cm 层物种最多,在 20~25 cm 层物种最少,C 正确; D、互花米草的入侵前、后大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情况有所改变,说明互花米草引入改变 群落的结构,D 错误。 故选 D。 12.甲地发生森林火灾导致原有植被消失,乙地森林因火山爆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关于两 地之后发生的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地与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 乙地的演替速度通常要慢于甲地 C. 若无外力干扰,两地均可能重现森林D. 草本会比乔木更早地出现在乙地上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 裸岩上的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详解】A、由于起点不同,甲地发生的是次生演替,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A 错误; B、由分析可知:乙地的演替速度通常要慢于甲地,B 正确; C、若无外力干扰,由于最初两地都是森林,说明气候条件适宜,故两地均可能重现森林,C 正确; D、乙地上的演替类型是初生演替,由分析可知:草本会比乔木更早地出现在乙地上,D 正 确。 故选 A。 13.火炬树原产欧美,果穗呈火炬状,秋后叶变红,是绿化和观赏植物。在肥沃土壤和瘠薄 土壤中均能生长,抗寒性、抗旱性极强。曾有人建议将其用于北京城市绿化。对于引入火炬 树等国外物种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大量引进火炬树等国外物种,一定能增强当地生态系统稳定性 B. 在引入之前,需充分评估国外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 C. 将火炬树与其多种天敌同时引入,就可避免出现生物入侵现象 D. 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无须关注火炬树对当地物种的影响【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入侵的危害: 其实每一个地方的生态系统都是平衡的,这都是长期发展而形成的规律,一旦一个新物种出 现的话就会造成一些无法逆转的危害,造成生物之间的系统的紊乱。生物入侵会严重破坏生 物的多样性,有一些物种会加速灭绝,还会破坏生态的平衡,除此之外,外来入侵生物有可 能携带一些微生物,会有一些疾病出现,这个问题直接就危害到了人类的健康,所以生物入 侵是不是一个小事情,它是一种危险性质的存在。 【详解】A、大量引进火炬树等国外物种,不一定能增强当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也许会导致 生物入侵出现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的问题,A 错误; B、由于有过生物入侵带来危害的实例,故在引入之前,需充分评估国外物种对当地生态系 统的潜在危害,B 正确; C、将火炬树与其多种天敌同时引入,可能会加重不良引种的危害,不一定能避免出现生物 入侵现象,C 错误; D、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若要引种,需要关注火炬树对当地物种的影 响,D 错误。 故选 B。 【点睛】 易错点:抵抗力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一般成正比,但不能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导致外 来生物入侵。 14.高原鼠兔和鼢鼠为植食性动物,野外收集它们的天敌动物的粪便,调查它们在天敌动物 食物中出现的频度(含有某种生物的样本占样本总数的百分比),结果如下表。下列推测不 合理的是 在天敌动物食物中出现的频度(%) 天敌 高原鼠兔 鼢鼠 赤狐 100 87 艾虎 96 73香鼬 100 0 A. 高原鼠兔属于该食物网中的第二营养级 B. 赤狐与艾虎之间具有竞争关系 C. 艾虎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的能量 D. 香鼬的种群数量不受鼢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表格分析:高原鼠兔和鼢鼠同为植食性动物,故二者之间有竞争关系,由食物类型可知:赤 狐以高原鼠兔和鼢鼠为食,艾虎也以高原鼠兔和鼢鼠为食,香鼬也以高原鼠兔为食,故艾虎、 赤狐和香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详解】A、题意显示,高原鼠兔是植食性动物,故属于该食物网中的第二营养级,A 正确; B、由表格中食物分析可知:赤狐与艾虎都可以高原鼠兔和鼢鼠为食,故二者之间具有竞争 关系,B 正确; C、艾虎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的能量,C 正确; D、表格显示:香鼬以高原鼠兔为食,高原鼠兔和鼢鼠为竞争关系,故鼢鼠的数量会影响高 原鼠兔的数量,进而影响香鼬的种群数量,故香鼬的种群数量也会间接受鼢鼠种群数量变化 的影响,D 错误。 故选 D。 15.平谷区盛产大桃,但果园大量废弃枝条和落叶乱堆乱放占用土地,被焚烧后污染环境。 为解决此问题,区政府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果园土壤中, 减轻污染同时提高了桃的产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 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不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密度 C. 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实现了果树对废弃物能量的循环利用 D. 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通常高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 【答案】A【解析】 【分析】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 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 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主要是通过食物链完成的能量 转换,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价值增殖量,因此,遵循这一原理就可 以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详解】由分析可知: A、“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 正确; B、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因为有机肥作为微生物的营养,故有机肥的施入会改变土壤微 生物的组成和密度,B 错误; C、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实现了果树对废弃物多级利用,而不会使能量循环利用,C 错 误; D、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通常靠人的作用,物种比较单一,其稳定性不会 高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D 错误。 故选 A。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16.为研究在缺水条件下,脱落酸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研究者取两种玉米幼苗(脱落酸 缺陷型突变体和野生型)各若干株,移栽到缺水环境中培养,测量茎的长度,结果如下图 1 所示。(1)将幼苗移栽到缺水环境后,需定期测量各株幼苗茎长度增加值,并计算各组_______。 (2)由图 1 可知,移栽到缺水环境后,野生型茎长度增加值比相同时间的突变型_______, 这表明在缺水条件下脱落酸_______玉米茎的生长。 (3)若要证明脱落酸的上述调节作用是由环境缺水导致的,需在上述实验方案基础上补充 两组实验,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环境缺水时,相比于野生型,脱落酸缺陷型突变体茎长得更快, 根长得更慢,气孔开放程度更大。请在图 2 中补充画出野生型根长与茎长的比值的变化趋势 线_______(移栽时,野生型的根长与茎长的比值为 1.2),并分析说明脱落酸对于玉米在缺 水环境中生存的意义:_______。 【答案】 (1). 平均值 (2). 低 (3). 抑制 (4). 取脱落酸缺失突变体及野生型玉 米幼苗各若干株,置于水分充足的环境中培养。其余条件及操作与缺水环境中的两组相同 (5). (6). 在缺水环境中,脱落酸抑制茎的 生长、关闭气孔,减少了水分的散失,促进根的生长,利于水分的吸收,因而有利于植物在缺水环境中存活 【解析】 【分析】 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 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移植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 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详解】(1)将幼苗移栽到缺水环境后,需定期测量各株幼苗茎长度增加值,并计算各组平 均值,以减少实验误差。 (2)由图 1 可知,移栽到缺水环境后,野生型茎长度增加值比相同时间的突变型低,因为 突变型和野生型的区别在于脱落酸的有无,野生型有脱落酸,茎长度的增加值低,故可知野 生型茎增加值低是含有脱落酸的缘故,可推出在缺水条件下脱落酸抑制玉米茎的生长。 (3)若要证明脱落酸的上述调节作用是由环境缺水导致的,由实验目的可知缺水环境是另 一个单一变量,故需在上述实验方案基础上补充两组实验,即对脱落酸缺失突变体及野生型 玉米幼苗各若干株,置于水分充足的环境中培养,其余条件及操作与缺水环境中的两组相同。 (4)由于在环境缺水时,相比于野生型,脱落酸缺陷型突变体茎长得更快,根长得更慢, 气孔开放程度更大。而在缺水环境中,野生型的根系会更向深处延伸,故野生型根长与茎长 的比值应逐渐变大,在图 2 中绘制如下图:(野生型的根长与茎长的比值起点为 1.2) 结合脱落酸缺陷型突变体茎长得更快,根长得更慢,气孔开放程度更大。可推出脱落酸在缺 水环境中,脱落酸抑制茎的生长、关闭气孔,减少了水分的散失,促进根的生长,利于水分 的吸收,因而有利于植物在缺水环境中存活。 【点睛】分析图示并结合脱落酸的功能来分析该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利用实验目的分析 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并用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设计实验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1896 年,C.S. Sherrington 把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机能接点命名为突触。在 20 世纪 30 年代,对于突触之间是电学传递还是化学传递曾发生过争论。Otto Loewi 等科学家用实验证明 突触之间存在化学传递。Furshpan 和 Potter 在 1959 年首先指出在螯虾的可兴奋细胞之间有 电学传递。使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记录鳌虾腹神经节内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如图 1 ),他们 发现了神经元之间介导动物逃避反射的电突触。 电突触普遍存在于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中,在动物的逃避反射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哺乳动 物的神经系统和视网膜中,电突触主要分布于需要高度同步化的神经元群内的细胞之间。 形成电突触的两个相邻细胞间的距离特别小,两侧的神经元膜上都存在一些贯穿质膜的蛋白, 称为连接子。突触前膜和后膜上的连接子相对形成缝隙连接(如图 2)。连接子中间形成一 个通道,允许小的水溶性分子通过。通过连接子,许多带电离子可以从一个细胞直接流入另 一个细胞,形成局部电流和突触后电位。在化学性突触,从冲动到达突触前膜至突触后细胞 出现电位变化,有接近 1ms 的延迟(即突触延迟)。电突触没有延迟,电流瞬间从一个细胞 传递到下一个细胞。在大多数情况下,电突触的传递是双向的。 (1)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释放______(如乙酰胆碱等),经扩散通过突 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结合,从而在化学突触间传递信息。 (2)填表比较电突触与化学突触传递兴奋的差异。 化学突触 电突触突触结构 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由突触 间隙分隔开 ①______ 传递方向 ②______ 传递速度 ③______ (3)在图 1 所示实验中,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后,发现______,研究者据此提出“在螯虾的 可兴奋细胞之间有电学传递”的假设。 (4)十九世纪时,有些学者认为,神经元是独立的单元;另一些学者认为,神经元由原生 质桥相连形成一个整体。请结合文中信息,对这两种观点进行评价:______。 (5)请结合阅读材料信息,提出一个关于电突触能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______。 【答案】 (1). 神经递质 (2). (特异性递质)受体 (3). ① 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通 过缝隙连接而连接起来 (4). 从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或单方向的) (5). 快 (6). 没有突触延迟 (7). 一些神经元之间形成化学突触,突触间隙将神经元分隔开;一些 神经元之间形成电突触,原生质相连通。所以两种观点均有一定道理。(都有道理,化学突 触支持“神经元是独立单元”的观点,电突触支持“神经元通过原生质桥连接为一个整体”的观 点) (8). 不同细胞之间的电突触的连接子蛋白是一样的吗?电突触的数量是如何变化的? 电突触的孔道一直开放吗? 【解析】 【分析】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时,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 触前膜通过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神经递质与受 体结合后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离子通透性改变,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由此 可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之间的转变过程,需要的 时间长,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速度由突触的数目决定。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是电信号、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的形式。 【详解】(1)由分析可知: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经扩散 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在化学突触间传递信息。 (2)由题意可知:化学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兴奋在化学突触间传递时,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之间的转变,由于有信号转变的过程,故兴奋 在化学突触间传递需要的时间长,又由于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 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不能反向传递,故在化学突触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图中电突 触结构显示,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通过缝隙连接起来,由于电突触有结构上的联系,兴奋在 该处传递时,没有信号的转变过程,故在电突触中兴奋的传递是双向的,而且没有突触延搁 速度较快。故表格填写如下: 化学突触 电突触 突触结构 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由突触 间隙分隔开 ①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通过缝隙 连接而连接起来 传递方向 ②单向的 传递速度 ③快 (3)在图 1 所示实验结果可知,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后,发现没有突触延迟,研究者据此提 出“在螯虾的可兴奋细胞之间有电学传递”的假设。 (4)题意显示:一些神经元之间形成化学突触,突触间隙将神经元分隔开;一些神经元之 间形成电突触,原生质相连通。故十九世纪时,有些学者认为,神经元是独立的单元;另一 些学者认为,神经元由原生质桥相连形成一个整体。这两种观点均有一定道理。 (5)结合阅读材料信息,可提出以下问题: 如:不同细胞之间的电突触的连接子蛋白是一样的吗?电突触的数量是如何变化的?电突触 的孔道一直开放吗?等等。 【点睛】认真读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利用题中有用信息并结合有关神经调节的基本知识 综合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本题最后一问有开放性,学生回答起来较难。 18.癌症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健康挑战之一,科学家一直致力于抗击癌症的研究。 (1)免疫系统不仅可以抵抗_______,还可以清除体内衰老、损伤和突变细胞,以维持人体 的稳态。 (2)将畸胎瘤细胞(Tum+)注射到小鼠体内会导致肿瘤的产生。通过诱变,研究者获得了 多个成瘤率很低的畸胎瘤细胞株(如 Tum- 20 、Tum- 25)。给小鼠注射 Tum- 细胞,21 天后用射线处理小鼠(可杀死大部分淋巴细胞)并接种 Tum- 细胞,检测成瘤率(成瘤小鼠/注射 小鼠),过程与结果如下图、下表。 第 0 天注射 射线处理后注射 成瘤率 第一组 Tum- 25 Tum- 25 0% 第二组 Tum- 25 Tum- 20 53% 第三组 不注射 Tum- 25 100% 第四组 不注射 Tum- 20 100% ①第一组的成瘤率为零,合理的解释是:第一次注射的 Tum-25 作为______刺激机体产生了 大量的效应(细胞毒性)T 细胞和______,射线处理后保留下来的少数细胞,在第二次注射 Tum-25 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并将 Tum-25 清除。  ②第一组与第二组小鼠成瘤率差异显著,说明小鼠对 Tum-细胞的免疫具有______性。第二 组的成瘤率介于第一组与第三、四组之间,试解释原因:______。 (3)在多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可表达 PD-L1,PD-L1 与效应 T 细胞表面 的 PD-1 蛋白结合后,可诱导效应 T 细胞凋亡,肿瘤细胞因而躲避免疫系统杀伤。请据此免 疫逃逸机制,提出治疗肿瘤的思路:______。 【答案】 (1). 外来病原体的侵袭 (2). 抗原 (3). 记忆(细胞毒性)T 细胞 (4). 特异 (5). 每个株系的细胞具有多种抗原决定簇,不同株系的细胞具有部分相同的抗 原决定簇。第 0 天注射的 Tum-25 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 Tum-25 的多种特异性的 T 淋巴细胞, 其中一部分是可以识别并清除 Tum-20 的 (6). 使用 PD-1 抑制剂、PD-L1 抑制剂,阻断 PD-1 与 PD-L1 结合 【解析】 【分析】 1、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系统不仅能够抵御病原体的攻击,而且还能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2、 【详解】(1)由分析可知:免疫系统不仅可以抵抗外来病原体的侵袭,还可以清除体内衰老、 损伤和突变细胞,以维持人体的稳态。 (2)①第一组的成瘤率为零,合理的解释是:第一次注射的 Tum-25 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 了大量的效应 T 细胞和记忆(细胞毒性)T 细胞,射线处理后保留下来的少数细胞,在第二 次注射 Tum-25 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并将 Tum-25 清除。  ②第一组与第二组小鼠成瘤率差异显著,原因是二次注射的是不同于之前的畸胎瘤细胞造成 的,说明小鼠对 Tum-细胞的免疫具有特异性。第二组的成瘤率介于第一组与第三、四组之 间,可能原因是:由于每个株系的细胞具有多种抗原决定簇,不同株系的细胞具有部分相同 的抗原决定簇。第 0 天注射的 Tum-25 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 Tum-25 的多种特异性的 T 淋巴细 胞,其中一部分是可以识别并清除 Tum-20 的。 (3)在多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可表达 PD-L1,PD-L1 与效应 T 细胞表面的 PD-1 蛋白结合后,可诱导效应 T 细胞凋亡,肿瘤细胞因而躲避免疫系统杀伤。为避免效应 T 细胞凋亡,则应设法阻断 PD-1 与 PD-L1 结合,故此提出治疗肿瘤的思路:使用 PD-1 抑制剂、 PD-L1 抑制剂、阻断 PD-1 与 PD-L1 结合。 【点睛】熟知免疫的过程和免疫系统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最后两空是易错空,应 加强有关免疫知识的拓展,增强学生解决难题的决心。 19.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见图 1(GLUT-4 是一种葡萄糖转运蛋白)。 (1)胰岛素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经过一系列的信号传导途径,一方面增加组 织细胞对葡萄糖的______,另一方面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 (2)据图 1 分析,发生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不敏感)的可能原因有______。 a. 胰岛素受体数目增加 b. 含 GLUT-4 的囊泡移动受阻 c. GLUT-4 基因表达不足 d. 信号传导过程受阻 (3)糖尿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有关,肥胖、体力活动不足的人易发生胰岛素抵抗,但由于 胰岛素水平______,使血糖能够维持正常。继续发展,______细胞因长期过劳而衰竭,因炎 症反应而损伤,进而形成糖尿病,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 (4)尿液形成过程中,原尿中的葡萄糖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葡萄糖转运蛋白(SGLT-2) 重吸收回血液。当血糖浓度超过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将形成糖尿。试分析 SGLT-2 抑制剂辅助治疗糖尿病的原理:______。 (5)将糖尿病患者(志愿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用 SGLT-2 抑制剂(每日一次口服 10mg) 联合胰岛素治疗,对照组仅用胰岛素治疗。两组患者均按照糖尿病饮食要求用餐、适量运动, 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使用剂量,使空腹血糖值和餐后 2 小时血糖值均稳定在血糖控制目 标范围内,结果如图 2。结合以上信息,分析实验组结果出现的可能原因:______。【答案】 (1). 摄取 (2). bcd (3). 高于正常值 (4). 胰岛 B 细胞 (5). 可以抑 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使过量的葡萄糖从尿液中排出,降低血糖 (6). SGLT-2 抑制 剂改善胰岛素抵抗,使外源胰岛素使用量减少;SGLT-2 抑制剂一定程度上修复胰岛 B 细胞 功能,使内源胰岛素增加,外源胰岛素使用量减少 【解析】 【分析】 1、题图显示,胰岛素与相应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促进了葡萄糖转运蛋白相关 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了葡萄糖转运蛋白向细胞膜上的转运,即增加了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 蛋白的数量,另一方面促进了细胞中葡萄糖的利用、贮存和转变。 2、胰岛素的作用:加速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详解】(1)图中显示:胰岛素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经过一系列的信号传导途 径,一方面增加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另一方面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 (2)据图 1 分析,发生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不敏感)的可能原因有: a. 胰岛素受体数目增加不会导致对胰岛素不敏感,a 错误; b. 含 GLUT-4 的囊泡移动受阻会使细胞膜上转运葡萄糖的载体增加受阻,导致细胞对胰岛素 不够敏感,b 正确; c. GLUT-4 基因表达不足也会使细胞膜上转运葡萄糖的载体增加受阻,导致细胞对胰岛素不 够敏感,c 正确; d. 信号传导过程受阻直接导致胰岛素不起作用,d 正确。 故选 bcd。 (3)题意显示,糖尿病人血糖正常,只有靠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值维持。由于糖尿病人胰 岛素水平高于正常值,说明胰岛 B 细胞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故胰岛 B 细胞因长期过劳 而衰竭,因炎症反应而损伤,进而形成糖尿病,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 (4)尿液形成过程中,原尿中的葡萄糖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葡萄糖转运蛋白(SGLT-2) 重吸收回血液。当血糖浓度超过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将形成糖尿。试分析 SGLT-2 抑制剂可以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功能,进而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使过量的葡萄糖从尿 液中排出,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5)将糖尿病患者(志愿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用 SGLT-2 抑制剂(每日一次口服 10mg) 联合胰岛素治疗,对照组仅用胰岛素治疗。两组患者均按照糖尿病饮食要求用餐、适量运动, 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使用剂量,使空腹血糖值和餐后 2 小时血糖值均稳定在血糖控制目标范围内,结果如图 2。图中结果显示:实验组使用的外源胰岛素量越来越少,说明自身产 生胰岛素能力可能恢复,故可知:SGLT-2 抑制剂一定程度上修复胰岛 B 细胞功能,使内源 胰岛素增加,外源胰岛素使用量减少,另 SGLT-2 抑制剂改善胰岛素抵抗,使外源胰岛素使 用量减少。 【点睛】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正确读图并能用图中的信息分析糖尿病的成因和治疗机理是 解答本题的关键!最后一问是学生的易错的,告诉学生以单一变量结合实验结果来突破正确 答案是正确的解题思路。 20.在某草原,由于开采煤矿,植被被破坏消失,土壤变得更干旱贫瘠。科研人员对该煤矿 废弃后植被恢复情况进行了多年追踪调查,结果如下表。 第 1 年 第 5 年 第 10 年 第 15 年 第 25 年 物种数 8 19 29 40 48 蒺藜 猪毛菜 反枝苋 灰绿藜 白莲蒿 蒲公英 鹤虱 狗尾草 白莲蒿 差不嘎蒿 羊草 寸草苔 差不嘎蒿 羊草 大针茅 寸草苔 大针茅 羊草 克氏针茅 优势种 均为一年生 植物 鹤虱和狗尾草 为一年生植物, 其余为多年生 均为多年生 植物 均为多年生 植物 均为多年生 植物 (1)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中,需依据植物的________设置样方大小,并对样方中的植物 进行计数。 (2)植被恢复是恢复被破坏生态系统的关键环节,是由于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组分之一,同 时植物还可以______。根据表中调查结果可知,该植物群落演替的趋势是______。 (3)该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调查结果如下图: 注:图中方框内的数字为同化的能量,单位为 kcal·ha-1·a-1 ①图中“A”包括________的能量和流向________的能量。 ②该食物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 ③根据调查和统计,评估该系统中的某种鸟的营养级为 3.2,请解释原因:________。 (4)与本地未开发的草原相比,恢复中的露天废弃煤矿生态系统更容易发生虫灾。从生态 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发生该现象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 大小(类型) (2). 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改良土壤等 (3). 物种 丰度增加,优势种由一年生植物向多年生植物演替 (4). 未利用的 (5). 分解者 (6). 3.16% (7). 在食物网中该种鸟占据了多个营养级,平均为 3.2 (8). 与本地未开发 的草原相比,露天废弃煤矿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较低,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 弱,所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低,物种丰富度较低或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解析】 【分析】 1、样方法是适用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一种最基本的调查取样方法。一般采用正方形 样方。调查时样方大小,一般草本植物采用 1--4 平方米;灌木为 16--40 平方米;乔木和大型 灌木为 100--200 平方米。 2、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途径是沿着 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3、动物的同化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即粪便量,各级动物的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 吸作用的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去向包括流向 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4、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 性就越高。 【详解】(1)由分析可知:样方法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中, 的需依据植物的大小(类型)设置样方大小,并对样方中的植物进行计数。 (2)因为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担负生产者的功能,而且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故植 被恢复是恢复被破坏生态系统的关键环节,同时植物还可以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改良土 壤等。由表中调查结果不难看出,该植物群落演替的趋势是物种丰度增加,优势种由一年生 植物向多年生植物演替。 (3)该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调查结果如下图: 图示植物的同化量为 59.3×106kcal·ha-1·a-1,田鼠的同化量为 176×103kcal·ha-1·a-1, 鼬的同化量是 55.6×102kcal·ha-1·a-1。 ①同化量包括呼吸消耗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两部分,而后者又分为流入下一 营养级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和自身储存的能量,故图中“A”包括未利用的能量和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②该食物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55.6×102/176×103=3.16%。 ③由某种鸟的营养级为 3.2 可知,该鸟是杂食性动物,平均其中不同食物链中所占的营养级 的值的出 3.2,即在食物网中该种鸟占据了多个营养级,平均为 3.2。 (4)与本地未开发的草原相比,恢复中的露天废弃煤矿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较低, 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所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低,从而导致更容易发生虫灾。 物种丰富度较低或营养结构简单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点睛】认真分析图表,利用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目中的问题是正确解答本题目的关键! 平均营养级首次听说,在今后教学中应注意提升学生的应对新情景的能力。 21.为拓展海带在食品、工业、环保等方面的应用,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 (1)海带的同化类型是______,因此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中属于生产者。 (2)海带生长过程中,可大量地吸收氮、磷等元素,其氮、磷含量分别是海水中相应元素 含量的 9.80×104 倍、2.00×105 倍,这意味着海带可用于修复______的水体。 (3)利用海带发酵可制取乙醇。提取乙醇后的残渣中碘含量高,将残渣制成有机碘肥,施 加到距表层 20cm 处的缺碘土壤中,一段时间后测定土壤碘含量,结果如下图。结果显示,在距地表 20~50cm 范围内,施加有机碘肥的土壤碘含量变化为______,此深度 范围植物根系最发达,推测碘垂直向下迁移的动力可能与______有关。土壤碘含量的提高, 可通过______使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碘含量都逐步得到提高。 (4)将有机碘肥施加到缺碘菜园土壤中培育蔬菜,结果如下表。  各类蔬菜食用部位的碘含量(mg/Kg) 组别 叶类蔬菜 茎类蔬菜 根类蔬菜 果类蔬菜 对照组 0.35 0.29 0.22 0.18 实验组 18.13 10.96 4.65 3.51 结果表明,有机碘肥经微生物______后可被植物吸收利用,进而使各类蔬菜食用部位的碘含 量______。这使人体能通过平常膳食自然补碘,以防治碘缺乏病。 (5)请结合以上信息,尝试在下图的基础上,构建海带综合利用的模式图,以获得较高的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______ 【答案】 (1). 自养 (2). 含氮、磷过多(富营养化) (3). 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4). 植物根系对碘的吸收作用 (5). 食物链 (6). 分解作用 (7). 提高 (8).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生态系统组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2)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化能合成细菌(硝化细菌),光合细菌、蓝藻 等; (3)消费者:异养生物,绝大多数动物,寄生细菌(病毒)、草履虫等 (4)分解者:异养生物,营腐生生物的细菌及真菌,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中的有机物分 解为无机物。动物、蚯蚓、蜣螂、蘑菇。 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 河、湖、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 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详解】(1)海带属于藻类,其同化作用为自养类型,因此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中属于生 产者。 (2)由于海带生长过程中,可大量地吸收氮、磷等元素,其氮、磷含量分别是海水中相应 元素含量的 9.80×104 倍、2.00×105 倍,故海带可用于修复含氮、磷过多(富营养化)的 水体。 (3)利用海带发酵可制取乙醇。提取乙醇后的残渣中碘含量高,将残渣制成有机碘肥,施加到距表层 20cm 处的缺碘土壤中,一段时间后测定土壤碘含量,图中结果显示,在距地表 20~ 50cm 范围内,施加有机碘肥的土壤碘含量变化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此深度范围植物根 系最发达,推测碘垂直向下迁移的动力可能与植物根系对碘的吸收作用有关。由于涉及个营 养级碘含量的提高,故可分析土壤碘含量的提高,是通过食物链使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碘含 量都逐步得到提高的。 (4)将有机碘肥施加到缺碘菜园土壤中培育蔬菜,根据结果显示由于施用有机碘肥后,蔬 菜中的碘含量升高,据此可推测由于有机碘肥中施入土壤后,会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转变 为无机物,进而被植物吸收利用,使各类蔬菜食用部位的碘含量提高。以实现人类通过食物 防治碘缺乏病。 (5)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构建海带综合利用的模式图如下: 生态农业能加快物质循环,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利用率。 【点睛】 认真分析图表,明确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去路,利用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目中的问题是 正确解答本题目的关键!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