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期中模拟卷(B 卷提升篇)
(时间:6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
1.(2018·甘肃兰州十一中初二期中)某同学用分度值为 1mm 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下列记录的四个
数据正确的是( )
A. dm B. C. D.
【答案】C
【解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测量结果准确到 1mm,在 1mm 之后还应再估读一位;
A、1.8dm,记录结果准确到 1dm,故 A 不符合题意;
B、18.2cm,记录结果准确到 1cm,故 B 不符合题意;
C、182.3mm,记录结果准确到 1mm,故 C 符合题意;
D、182.34mm,记录结果准确到 0.1mm,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018·湖北初二期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记录测量结果时,数值的大小与所用的单位有关系
B.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只写数字不写单位是毫无意义的
C.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度,跟测量的要求有关,跟测量的人和工具无关
D.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小数点后面数字的位数越多,说明测量结果越准确
【答案】D
【解析】A、在记录测量结果时,数值的大小与所用的单位有关系,单位越小,数值越大.故 A 正确;
B、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应该记录数据和单位,只写数字毫无意义.故 B 正确.
C、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度,是由要求有关决定的,跟人和工具没有关系.故 C 正确.
D、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小数点后面数字的位数应根据所用刻度尺的精确程度来确定,不是位数越多就越准
确.在刻度尺的分度值一定的情况下,小数点后面数字的位数越多,没有实际意义.故 D 错误.
故选 D.
3.(2018·大庆市第五十一中学初二期中)甲、乙、丙三辆汽车在一条宽阔的马路上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甲每小时通过 72km,乙每 2s 通过 20m,丙 4s 内通过 4800cm.若甲车通过某一路标后,丙车再经 2s、乙车
再经 1s 方能通过这一路标,那么在继续运动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能与丙相遇,不能与乙相遇 B.乙能与丙相遇
1.8 18.2cm 182.3mm 182.34mm2
C.甲能与乙相遇,不能与丙相遇 D.甲能在不同位置与乙、丙相遇
【答案】B
【解析】甲车的速度 v 甲= = = =20m/s,
乙车的速度 v 乙= = =10m/s,
丙车的速度 v 丙= = =12m/s,
甲车速度最快,甲车在前面通过后,永远不会与乙车、丙车相遇,故 A、C、D 错误,
乙车经 1s 能通过这一路标,丙车再经 2s 通过这一路标,丙车在乙车的后面,但是丙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
度快,所用丙车能与乙车相遇。故 B 正确。
故选:B。
4.(2018·山东初二期中)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
通过斜面 A、B、C 三点的时刻,B 点是全程 AC 的中点。小车从 A 点运动到 C 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
是( )
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B.小车 AC 段平均速度大于 BC 段平均速度
C.小车 AB 段运动所用时间与 BC 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 D.小车 AC 段的平均速度大于 AB 段的平均速度
【答案】D
【解析】A. 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小车是运动的,故 A 错误;
C、图中所示小车 AB 段运动所用时间是 6s,BC 段运动所用时间是 2s,即小车 AB 段运动所用时间小于 BC 段
运动所用时间,故 C 错误;
AB 段和 BC 段路程相等,所以小车在 BC 段的速度大于在 AC 段的速度,小车通过整个斜面做的是加速运动,
故 BC 错误;
BD. 小车 AC 段的平均速度 = = ,AB 段的平均速度 = = = ,BC 段的平均速度
s
t
甲
甲
72
1
km
h
72000
3500
m
s
s
t
乙
乙
20
2
m
s
s
t
丙
丙
48
4
m
s
ACv s
t
s s8 ABv AB
AB
s
t
s s2 6×
s
12 s3
= ,所以小车 AC 段平均速度小于 BC 段平均速度,小车 AC 段的平均速度大于 AB 段的
平均速度,故 B 错误,D 正确。
故选 D.
5.(2018·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初二期中)一小车以 20m/s 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
况,经过 1s 开始刹车,又经过 3s 滑行 30m 后停止,则从发现情况到停车的平均速度是( )
A.20 B. C.10 D.
【答案】B
【解析】反应距离:s 反=v 反 t 反=20m/s×1s=20m,
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汽车通过的路程为:s=s 反+s 制=20m+30m=50m,
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所用的时间:t=t 反+t 制=1s+3s=4s,
从发现情况到停车的平均速度: 。
故选 B。
6.(2018·四川郫县实验学校初二期中)某同学坐在甲火车中,以甲火车为参照物看到乙、丙火车以相反
的方向运动,那么以地面为参照物,关于三个火车的运动下列说法中不可能是( )
A.甲、乙火车同向行驶,丙火车反方向行驶 B.甲、乙、丙火车都在同向行驶
C.甲、乙火车反向行驶,丙火车静止 D.甲、乙火车同向行驶,丙火车静止
【答案】C
【解析】某同学坐在甲火车中,以甲火车为参照物看到乙、丙火车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若以地面为参照
物,有以下几种可能:
(1)甲、乙火车同向行驶,丙火车反向,乙的速度大于甲;故 A 正确;
(2)甲、乙、丙火车都在同向行驶,乙的速度介于甲和丙的速度之间;故 B 正确;
(3)甲、乙火车反向行驶,丙火车静止;以甲为参照物,乙丙两列火车的运动方向相同,与题意不符,故 C
错误;
(4)甲、乙火车同向行驶,丙火车静止,乙的速度大于甲,故 D 正确;
故选 C.
7.(2018·江苏初二期中)通过观察音叉、钢琴与长笛发出的 C 调 1(do)的波形图,能得出( )
BC
BC
BC
sv t
= s ss s2 2 4
=×
m / s 12.5 m / s m / s 7.5 m / s
50 12.5 /4
s mv m st s
= = =4
A.音调相同,音色不同 B.音调不同,音色相同
C.音调、音色都相同 D.音调、音色都不相同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音叉、钢琴、长笛振动的快慢相同,因此音调相同;偏离原位置相同,即振幅相同,
因此响度相同;它们的波形不同,所以发声体不同,故音色不同。综上分析,只有 A 正确。
8.(2018·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初二期中)在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黄药师和欧阳锋听到人的长
啸声越来越近,从而猜想发声人距他们越来越近,这是因为( )
A.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B.距发声体越近,音调越高
C.距发声体越近,发声体振幅越大 D.距发声体越近,发声体频率越高
【答案】A
【解析】A、因为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就越大,故 A 正确;
B、音调的高低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无关,故 B 错误;
C、振幅是由物体本身发出的,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无关,故 C 错误;
D、频率决定音调的高低,音调的高低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无关,故 D 错误。
故选 A。
9.(2018·甘肃初二期中)关于乐音和噪声,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优美的乐曲对某些人可能是噪声
B.舞台上演出的震撼人心的安塞锣鼓声对观众来说是乐音
C.同一个声音对一些人是乐音,对另一些人可能是噪声
D.所有的噪声响度一定很大
【答案】D
【解析】A、乐曲声对周围的人群可能造成噪声污染,故 A 正确。
B、舞台上的声音响度很大,但对观众来说是欣赏的过程,属于乐音,故 B 正确。
C、同一个声音对需要的人来说可能是乐音,但如果影响到他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就是噪声,故 C
正确。
D、声音的响度不一定很大,如果影响到他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就属于噪声。故 D 错误。 5
故选:D。
10.(2018·初二期中)图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
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 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
【答案】C
【解析】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发声体的振幅不同,从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 A 正确;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则发声的空气柱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因此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故
B 正确;
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是使声音放大,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故 C 错误;
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此时对听到的人来说是乐音,故 D 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共 30 分)
11.(2018·甘肃兰州十一中初二期中)如图所示,某同学用刻度尺 A、B 分别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A 刻度
尺的分度值为______cm,测得物体长度是______cm,B 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cm,测得物体长度是______cm。
【答案】1 2.7 0.1 2.70
【解析】(1)刻度尺 A 的分度值即相邻两刻线间的距离是 1cm,测量时是从 2.0cm(最后的那个零是估计值)
开始测起的,末端示数 4.7cm,物体的长度为 ;
(2)刻度尺 B 的分度值是 0.1cm,即 1mm,左侧对应刻度为 13.00cm,末端示数为 15.70cm,物体的长度为
;从这两次的测量结果,可以说明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与分度值有关。
12.(2018·泉州市第九中学初二期中)如图所示秒表示数为_____min_____s;
4.7cm 2.0cm 2.7cm− =
15.70cm 13.00cm 2.70cm− =6
【答案】3 4.4
【解析】如图所示秒表,中间小圈的单位为 min,指针位置在 3min 刚过一点;
大圈单位为 s,指针位置在 4.4s,将两指针位置结合起来,则示数为 3min4.4s。
13.(2018·安徽初二期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物体运动的速度之比是 4:3,若通过的路程之
比是 3:2,则甲乙两物体所用的运动时间之比是___;若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相同,通过的路程之比是
_____。
【答案】9:8 4:3
【解析】已知 v 甲:v 乙=4:3,s 甲:s 乙=3:2,由 v= 可得,甲乙两物体所用的运动时间之比:t 甲:t 乙=
= × = × =9:8;若已知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相同,即 t′甲=t′乙,由 v= 可得,通过的路程之
比:s′甲:s′乙= = =4:3。
14.(2018·重庆市綦江区城南中学初二期中)如图所示,向右做直线运动的小车,每隔 0.4s 拍摄一次汽
车的位置,则小车做的是______(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它从 A 点运动到 D 点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m/s。
【答案】变速 25
【解析】由图知 AB 之间的距离:3×2m=6m,BC 之间的距离:5×2m=10m,CD 之间的距离:7×2m=14m,小
车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小车做的是变速运动。
由图知,小车从 A 点运动到 D 点的路程 s=15×2m=30m,
s
t
s
v
s
v
甲
甲
乙
乙
s
s
甲
乙
v
v
乙
甲
3
2
3
4
s
t
v t
v t
甲 甲
乙 乙
ˊ
ˊ
v
v
甲
乙7
小车从 A 点运动到 D 点有 3 个时间间隔,则小车运动的时间 t=3×0.4s=1.2s,
它从 A 点运动到 D 点的平均速度: 。
15.(2018·重庆市綦江区城南中学初二期中)甲、乙两同学在同一地点沿平直路面同向步行,他们运动的
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1)甲速度为______m/s。
(2)当甲与乙步行 15s 时,甲与乙的距离为______m。
【答案】1 5
【解析】(1)由图象可知,s=2m 时,t 甲=2s,t 乙=3s,
则甲的速度: ,乙的速度: ;
(2)当甲与乙步行 15s 时,甲运动的路程 s 甲=v 甲 t=1m/s×15s=15m,
乙运动的路程 ,
甲与乙的距离:s 甲-s 乙=15m-10m=5m。
16.(2018·重庆市涪陵第十八中学校初二期中)骑自行车的人与跑步者在平直路面上向东运动,他们通过
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跑步者的速度为______km/h,15s 时两者相距______m
在运动过程中,若以跑步者为参照物,骑车者是向______运动的(选填“东”或“西”)。
【答案】14.4 40 东
【解析】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跑步者的时间为 50s 时,对应的路程是 200m,则跑步者的速度:v= =
30 25 /1.2
s mv m st s
= = =
2= 1 /2
s mv m st s甲
甲
= = 2 2 /3 3
s mv m st s
= = =乙
乙
2 / 15 103s v t m s s m= = × =乙 乙8
=4m/s=14.4km/h;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骑车者骑完 200m 时,所用的时间是 30s,则跑步者的速度: = =
= m/s;15s 时两者相距 s= ( m/s m/s ) 15s=40m;骑车者的速度比跑步者的速度大,则以跑步
者为参照物,骑车者是运动的。
17.(2018·安徽初二期中)公路上常用超声波测速,这种仪器还能测距。某次测车速时测速仪发出至接收
超声波信号用了 0.4s,当汽车遇到超声波信号时距测速仪___m,利用这种方法不能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理由是__________。(空气中超声波速度 340m/s)
【答案】68 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解析】测速仪发出超声波信号到汽车所用的时间:t= ×0.4s=0.2s,由 v= 可得,当汽车遇到超声波
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s=vt=340m/s×0.2s=68m;月球周围没有空气,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超声波
不能到达月球,所以利用这种方法不能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18.(2018·江苏初二期中)超声波测速仪固定在道路旁,向着驶来的车辆发射频率较_____(选填“高”
或“低”)的声波,它遇到车辆后会被反射。再根据接收到声波频率的变化,就能确定车辆的行驶速度。反
射回来的声波的速度与原来相比_________(“变快”“变慢”或“不变”)。超声测位仪(如图所示),若
海水的深度是 6.75k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 1500m/s,则测位仪发出信号后需经过________秒才能
接收到信号。
【答案】高 不变 9
【解析】(1)超声波测速仪固定在道路旁,向着驶来的车辆发射频率较高的声波,它遇到车辆后会被反射,
再根据接收到声波频率的变化,就能确定车辆的行驶速度;(2)相同条件下声波的速度不变,所以反射回
来的声波的速度与原来相比不变;(3)接收到信号需要声波在海水中传播一个来回,需要的时间 t= =
=9s。
19.(2018·江苏初二期中)敲油桶的上部时,听到声音比较清脆悦耳;敲打桶的下端时,声音比较沉闷沙
哑,于是他明白桶上边发声的音调比桶下边发声的音调________(填“高”或“低”)。他通过思考判断出:
桶内的油是不满的,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
1
2
s
t
s
v
6750 2
1500 /
m
m s
×9
【答案】高 信息
【解析】声音清脆代表音调高,声音沉闷代表音调低;通过声音的不同,判断出桶内的油满不满的信息,
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0.(2018·益阳市第六中学初中部初二期中)科学考察工作者为了测海底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
经过 1s 收到回波信号,该处海水深______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1500m/s)。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
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______。
【答案】750 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1)根据题意知,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
由 可得该处海水的深度:
;
(2)月球上,以及地月之间隔着真空,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超声波不能到达月球,更不能利用声
波的反射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三、实验探究(本题包含 4 道题,共 30 分)
21.(2018·安徽初二期中)如下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除刻度尺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
(2)小车所放的斜面坡度要尽量小些,理由是____________。
(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_______直线运动。
(4)实验中测得路程 s1 上的平均速度为 v1,路程 s2 上的平均速度为 v2,路程 s3 上的平均速度为 v3.那么,
v1、v2、v3 三者由大到小关系是_____。
【答案】停表 增大小车运动时间,便于测量 变速(加速) v3>v2>v1
【解析】(1)实验中要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2)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使小车下滑的速度不要太快,增大小车运动时间,便于测量;
(3)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且速度不断增大;10
(4)由于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所以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大,全程的平
均速度居中,即 v3>v2>v1。
22.(2018·福建初二期中)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
带刻度(分度值为 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 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
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进行速度计算的。
(2)测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和_______。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填“大”或“小”)。
(4)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_____cm;tBC=_____s;vBC=_____m/s。
(5)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_____,是在做__________运动。
(6)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 A 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 AC 段的平均速度 vAC
偏_____(选填“大”或“小”)。
【答案】v= 刻度尺 停表 小 40.0 1 0.5 快 变速直线 大
【解析】(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所以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为 v= ;
(2)实验中需用的测量工具有:测量路程的工具为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时间的停表;
(3)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
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些;
(4)斜面上标尺的分度值为 1cm,
由图知,上半段的路程 sAB=10.00dm﹣6.00dm=4.00dm=40.0cm,
小车下半段的路程运动时间 tBC=15:35:23﹣15:35:22=1s,
下半段的路程 sBC=6.00dm﹣1.00dm=5.00dm=0.500m,
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BC= = =0.5m/s;
(5)根据前面的数据和图示可求出 vAB=0.2m/s,比较可知,小车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大于上半段路程的
s
t
s
t
BC
BC
s
t
0.500
1
m
s11
平均速度,所以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快,是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6)小车过了 A 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以测得的时间 t 偏小,用公式 v= 算出的平均速度偏大。
23.(2018·福建初二期中)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
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A 钢 20 0.3
B 钢 0.5
C 钢 40 0.5
D 尼龙丝 30 0.5
E 尼龙丝 40 0.5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明选用编号为 A、B 的琴弦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_____。
【答案】C E D E 20cm
【解析】(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材料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
材料,即选择 C、E;
(2)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长度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长度,即
选择 D、E;
(3)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改变横截面积,
即缺少的数据中长度应该是 20cm;
24.(2018·茂名市祥和中学初二期中)某同学用尺子探究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有关时,做了以下
实验:
s
t12
(1)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时,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观察
钢尺振动的______;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对比此时尺子振动
的声音。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______,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由此可得出结论: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______有关。
(2)探究响度的影响因素时,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
发出的声音,观察钢尺振动的______。
(3)在实验中会发现: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即使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
由于______。
(4)在以上实验中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是______。
【答案】快慢 慢 低 频率 幅度 尺子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 控制变量
法
【解析】(1)由图知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1)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
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时,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2)探究响度的影响因素时,把钢尺紧按在桌
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观察钢尺振动的幅度。(3)当尺
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但发出声音的频率低于 20Hz,属于次声波,音调
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使人听不到声音。(4)在以上实验中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四、计算题(本题包含 2 道题,共 10 分)
25.(2018·双丰林业局第一子弟中学初二期中)长为 18m 的自动扶梯在运行时,甲、乙两人同时从地面登
上自动扶梯,甲站在扶梯上不动,乙沿扶梯向上行走,结果乙在 50s 内从地面上升到楼上,甲比乙迟 25s
上升到楼上。求:
(1)自动扶梯运行的速度为多少?
(2)若以甲为参照物,乙的速度为多少千米/时?
【答案】(1)0.24m/s;(2)0.432km/h
【解析】(1)电梯移动时间,即甲上升时间:t 梯=t 甲=t 乙+25s=50s+25s=75s, 13
自动扶梯的速度: ;
(2)乙的速度: ,
若以甲为参照物,乙的速度:v 乙′=v 乙-v 甲=0.36m/s-0.24m/s=0.12m/s=0.432km/h。
答:(1)自动扶梯运行的速度为 0.24m/s;
(2)若以甲为参照物,乙的速度为 0.432km/h。
26.(2018·黄冈市启黄中学初二期中)一辆客车在某高速公路上行驶,在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发现其
将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距山崖 1080m 时第一次鸣笛,6s 后听到
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 12s,司机第二次鸣笛。求:
(1)客车匀速行驶时的速度;
(2)客车第二次鸣笛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
【答案】(1)20m/s(2)4s
【解析】(1)设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山崖的距离为 L,客车匀速行驶的速度为 v1,声速为 v2 =340m/s,第一
次鸣笛听到回声的时间是: 由 知道,第一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距离的 2 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
与汽车行驶距离之和,所以, ,即 ,由此解得:
(2)设听到回声后又行驶的时间是 t2=12s,客车第二次鸣笛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是 t3,
根据题意知道,第二次鸣笛时距离山崖的距离是:
,
第二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距离的 2 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汽车行驶距离之和,
由 知道, ,代入数据解得,客车第二次鸣笛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是: 。
18= 0.24 /75
s mv m st s
= =梯
梯
18= 0.36 /50
s mv m st s
= =乙
乙
1 6t s,= sv t
=
2 1 1 1
.
2L v t v t= + 1
.
2 1080m 340m / s 6s 6sv× = × + ×
1
.
20m / sv =
1 2' 1080m 20m / s 6s 20m / s 12s 720mL L vt vt( ) ( )= − + = − × + × =
sv t
= 2 3 32 ' L v t vt= + 3 4t s=